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2024-05-04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共8篇)

篇1: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浅谈高职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 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不仅是控制类专业而且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从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教学效果起到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自动控制 课程 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比重大,是高职生遇到的最抽象、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加之未接触专业课,没有具体应用的物理模型,仅以数学模型为基线讲,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与专业无关而无学习兴趣,这是多年来常规教学始终感到困惑的原因。笔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近几年随着现代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的储备,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连接,避免出现知识的重复化,进而做到大力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由理论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实习车间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强化训练为整体的教学新体系。

从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看,在以信息、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再通过课堂研讨以及网络答疑形成整体教学模块。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制作CAI系列课件,在内容方面,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将实验指导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相关资料发到网上,形成网络教学资源,便于师生查阅交流。开展网上教师答疑栏目,打破班级之间的束缚,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由于实验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上网自主地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理论验证、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本课程的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预约指导教师给予宏观上的指导。

2.建立健全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下厂实习的机会,在生产一线边学先做,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带队参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厂实习期间,学生的出色表现,也会令用人单位满意,为高职学生最终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证和平台。而厂家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反馈意见,又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高职院校也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做全方位的准备。

三、教材建设

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加大对该课程与前后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可用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控制理论”平台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配合新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研究并建立配套的新实验体系,强化自主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MATLAB软件为基础,构造开放式小车倒立摆综合实验平台,将分析、设计、仿真、虚拟实验、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将MATLAB平台和虚拟实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完善了课程网站,完成了课程辅助教材的修改和编写,各类题库建设、网络统计功能、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内容的扩展及网络版的开发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园地;教考分离,采用试题库出题,统一考试,流水阅卷,考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

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在思想上转变教师观念。高职院校的环境单纯,教师应该与时代和市场相连接,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自有的观念不与时俱进。

其次,理论知识的不断进步,还应该和教师的学位提高相结合。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位,不断地汲取相关专业的先进理论技术,与更高级院校的专业导师联系,可以开拓高职院校教师的眼界,拓宽思路,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

最后,鼓励并组织教师申报有关科研项目,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笔者所在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所开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所在的相关班级还实行了学生调查制度,对于学生所反馈的教学意见、教师意见以及实践教学意见,及时的了解和掌控,并作出处理。

新的世纪中,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将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范围将更加广泛,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也将不断地进行下去。

篇2: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摘要:实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针对实际例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能力。本文在分析实例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以“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了实例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Abstract: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practical,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It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through independent study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example,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course,this paper takes “disk drive to read the system”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teaching.关键词:实例式教学法;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automatic control theory;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3-0176-03

0 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科类电气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时有限:课时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对整个课程知识系统有总体上的把握;

②公式推导较多,容易使学生乏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繁琐的数学计算以及系统分析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觉得非常抽象,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慢慢就会减弱;

③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板书教学手段,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实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应用实例教学贯穿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例式教学法

实例式教学法是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实例为中心,逐步将新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知识点也融入到案例中,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该方法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习题作业+计算机仿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知识点的讲解+应用实例分析+综合设计讨论”模式,把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贯穿讲解上,并注意应用到实际中。实施过程分析

这里以分析“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该系统的建模、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校正控制的教学设计。

3.1 系统建模

磁盘可以方便有效地储存信息,其快速便捷、大容量和高可靠性使它在图书、电脑行业中广泛使用。考察图1所示的磁盘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可以发现,磁盘驱动器读取装置的目标是要将磁头准确定位,以便正确读取磁盘磁道上的信息。永磁直流电机和读写手臂是磁盘驱动读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磁头安装在与手臂相连的簧片上,实时读取磁盘上各点的磁通量,提取出存储的信息。弹性金属制成的簧片保证磁头以小于100nm的间隙悬浮于磁盘之上。磁盘驱动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磁头准确定位在指定的磁道上。

至此,可以给出系统的初步配置结构,如图2所示。该闭环系统利用电机驱动磁头臂到达预期的位置。

针对这个系统,本节首先要确定被控对象、传感器和控制器,然后建立被控对象G(s)和传感器的模型。在读取磁盘上预存的索引磁道时,磁头将生成偏差信号。用电枢控制式直流电机模型作为永磁直流电机的模型,其传递函数可表示为G(s)=,这是一种近似模型,但已经有足够的精确度。同时,假定磁头足够精确,如图3所示,传感器环节的传递函数为H(s)=1。此外,我们还假定簧片是完全刚性的,不会出现明显的弯曲。

利用方框图等效化简规则容易得到:

利用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一些典型参数,将这些参数代入G(s)可以得到二阶近似模型:

3.2 时域分析

这一部分讨论该实例磁盘驱动器对干扰和参数变化的响应特性,当调整放大器增益Ka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考虑图2给出的闭环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器是一个可调增益放大器。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利用劳斯判据易知,当Ka>0时,系统稳定。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R(s)=1/s时,计算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稳态误差。当反馈回路H(s)=1时,可以得到跟踪误差:

篇3: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教育为理工科院校电气与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自动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MatLab软件在控制系统的应用。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课程内容多、更新发展快且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建立系统和工程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 本课程教学总结

1.1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虽说这是一门理论专业课,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其本质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去理解理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控制理论。授课时,引用实例来说明理论知识,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1.2 突出重点,了解难点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我们要掌握重点,了解难点。本课程重点是:时域分析法、频率分析法、校正原理和采样控制系统分析。该课程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而手工画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且人工求取参数值,很多地方都需要借助软件求取,或者通过查表获取数据,对实际教学造成很大的不方便,而实验教学刚好弥补了这种不足。由于我们授课对象是应用型的2B类的大学生,过深的理论和难点可以一概而过,而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对于重点内容要完全把握,这是学习本科程的意义所在。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些分析方法,还要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工程问题。为以后学习《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1.3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

本课程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包含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改变原有的纯板书式教学,采用“多媒体黑板”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及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考虑学生承受能力,避免因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跟不上,多媒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穿插演示响应曲线、Bode图、Nyquist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1.4 加强实验、实训

实验配合授课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学生及时快速理解内容。而实训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实训期为一周。便于学生消化、总结、提升、完善理论知识。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在自行设计中应用所学综合知识进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所设计的内容经过实践调试加以实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实训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质的平台。

1.5 精选例题、习题

对于例题、习题的选取不能像高中时期采用“题海战术”,要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宜,“不求量,但求精”。学生从每个例题及习题中领略自动控制的性质。

以下以校正原理为例,探讨作者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

频率法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对实践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以期望串联校正为例。

期望串联校正(图1)。

G0(s):未校正前的传函数,性能不能满足要求;G(s):是满足性能指标的期望传递函数;设引入一校正网络Gc(s)后,能使系统满足期望传递函数G(s);问如何求校正网络Gc(s)?

分析:因为Gk(s)=G0(s)Gc(s)

考虑对数频率特性:L(w)=Lc(w)+L0(w)

所以:Lc(w)=L(w)-L0(w)

2 期望对数频率特性

四阶期望特性(图2)。

其截止频率和中频宽度可用以下公式确定

确定期望串联校正装置的一般步骤是:(1)绘制满足系统稳态性能要求的未校正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2)确定开环系统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3)从期望对数频率特性减去未校正系统的频率特性,从而得到校正装置特性。(4)设计校正装置。

例题已知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为:无差度阶数为v=1,速度误差系数Kv=200,最大超调量δ%燮32%,调节时间ts燮0.6s,试用期望法确定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特性。

解:(1)先绘制出未校正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通过实验画出图3所示的图形)。

(2)求出开环系统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的参数。通过实验画出期望校正图形(图4)。

期望对数幅频特性的低中频与中高频段的频率特性,这两段的斜率均为-40dBdec,中低频段交未校正特性的低频段于B点,B点的频率为0.4,中低频段与中频段的交点为C点,C点的频率为4,中频与中高频段的交点为D点,D点的频率为40,将中高频段延长,交校正前的系统的高频段于E点。E点频率为100,高频段与低频段与校正前的系统重合。

(3)由期望特性对数幅频特性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校正系统为:

(4)由于题目已知的是时域指标,需通过实验画出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图形如图5。由图形获取时域指标(上升时间为0.55,超调量31.6),满足设计要求。

摘要:实验教学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总结等多个环节精心准备和设计。本文根据作者从事自动控制原理核心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以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中的校正原理为例,从实验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提升三个阶段出发,探讨了实验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校正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2001.

[2]潘双来.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06).

[3]张继永.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2).

[4]郑明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1,(11).

篇4: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探讨

1.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主要讲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系统的分析法等[1]。它是学习《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本科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研究生课程《线性系统》等的基础。该课程不仅对工程技术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相比较其他一些实践类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相对抽象,课程内容关联性非常强,每个章节都需要深刻的理解与消化,因此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也极具挑战性。

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同时参考同行的宝贵教学经验[2-4],总结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探性地给出一些改革建议。

2.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众多

《自动控制原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除了经典控制理论之外,还有现代控制理论部分。它所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在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各个知识点的应用时既要有力学、电学、光学和热学等物理知识,又要有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建模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时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地消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培养。

2.2 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当今的授课方式大多是多媒体授课,但由于大部分多媒体课件仅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组合,实际还是照本宣科的模式,因此并有实质性地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比如,在讲授时域性能指标分析的时候,如果电脑课件只是简单地重复书本上的几页插图,给学生感觉就是一个坐标系下面的几条曲线,有上升有下降。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让学生理解时域指标比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这些名词的实际物理含义。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死记这些性能指标的公式,那么就会造成这部分内容非常难甚至没有用处的错觉。因此,这种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2.3 教学方法陈旧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相对来说理论要多。尽管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应用背景,但是跟学生平时所能接触到的还有些差距,因此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没有感性认识,更没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时,通常采用都是重理论而轻应用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只给学生讲这些理论的由来或者如何实现这些理论的算法。太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繁琐的绘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以理解,感觉课程很抽象。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3.教学探讨

3.1 优化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中所反应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要讲深讲透。同时,还需要注重工程含义、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的阐述。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般了解的内容,只作一般性地介绍。比如,在讲授如拉氏变换、Z变换的性质部分,把各项性质列出即可,且应通过例子多作变换方法的说明,而不需要学生掌握具体变化结果的推导过程。

3.2 改进教学手段

要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辅助优势,以MATLAB作为仿真平台[5],建立自动控制原理先进的教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的Matlab编程仿真经验,将自动控制理论与MATALB仿真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幅频特性一章时,可以先介绍MATALB的Simulink工具箱的功能,然后以Simulink工具箱仿真引出一个例子,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Simlink中的框图形式,正弦信号输入到一个稳定系统。图2表示输出的变化。随着正弦信号的频率不断变大,其幅值和相角也在变化。通过实际仿真操作,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给稳定的系统输入一个正弦信号,其稳态输出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幅值随频率而变,相角也是频率的函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仿真工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结论的理解。

图1 稳定系统框图

图2 稳定系统示波器中输出的变化

3.3 创新教学方法

要坚持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始终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课堂授课的方式应由过去“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化成以“启发式”为主的多形态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导,应该给学生说明这些结论的由来,为什么需要这些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多做承前启后,要将自动控制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提出一些前沿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时域设计一章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實际项目“工业机器人手臂旋转角度”,给学生详细讲解时域指标的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此外,我们还能通过技术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自动控制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应用。实践证明,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4.总结

本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探性地给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 (第5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曾庆军,徐绍芬,韦中利,等.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632-634.

[3]李润生,姚颖.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63-64.

[4]段纳,高庆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37:7-10.

[5]薛定宇,陈阳泉.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5: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念应用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提出了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内容及具体教学手段,为本科生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提供参考.

作 者:冯爱祥 左信 FENG Ai-xiang ZUO Xi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北京,102249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200931(5)分类号:G426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教学模式 自动控制原理

篇6:自动控制原理教学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学习参考资料:

1.李春葆,曾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王能斌.数据库系统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阮家栋.Web数据库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 4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2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数据库原理》为自动化类等专业方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编程的知识结合为一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组织或企业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关系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程序。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的建立、更新技术、查询技术及其优化、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事务管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学习数据库的理论及实践开发技术,使学生使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检索与统计,能开发简

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数据库技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数据定义、操纵和查询方法、优化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理论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保护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等,并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3.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突出重点,讲授时,尽可能结合数据库系统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同学们的直观感。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5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的背景、基本功能,理解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查询、理解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认真仔细阅读第1章内容

注:后续内容按相应格式进行添加。涉及课程实验部分相关内容,可参考实验类课程大纲编制要求进行填写。

第2章 高级(概念)数据模型(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2、3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模型的来源、评价、层次性及内容,理解ERM的地位与作用,掌握ERM数据结构中的实体与联系的含义。教学重点:基本实体联系模型,扩展实体联系模型,利用E-R模型的概念数据库设计。教学难点:数据模型的来源。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查询资料理解高级模型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3章 关系数据模型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4、5、6、7周)

教学目标: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表达式与SQL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视图及其操作,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教学难点: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法 主要内容:(1)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

(3)SQL Server支持的完整性约束及其设定;(4)视图及其操作;

(5)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6)关系代数。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四题,下周课前完成上交。

第4章 SQL语言及其操作(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8、9、10周)

教学目标:了解SQL的4大功能、视图的概念以及视图与基表的区别,掌握基表和视图的概念、基表模式的定义、索引的建立和撤消方法、基本SQL查询语言、查询语句、SQL提供的增、删、改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理解包含UNION的查询。教学重点:数据定义子语言,数据操纵子语言及数据控制子语言。教学难点: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及其操作。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教学法 主要内容:(1)SQL语言概况;

(2)数据定义子语言及其操作(3)数据操纵子语言及其操作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三、六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5章 数据库的保护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12、13周)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等概念,掌握各种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措施。教学重点: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教学难点:数据库的完整性,故障恢复技术。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的保护概况;

(2)数据库安全性;

(3)数据库完整性;(4)故障恢复技术(5)并发控制。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4 10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实验内容涵盖了数据库中从数据定义、操作与查询,SQL语言编程、安全性授权、故障恢复以及数据库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三、课程目标

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操纵子语言和查询子语言命令语句;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及安全设置;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SQL定义子语言、SQL操纵子语言、SQL查询子语言、数据库完整性约束、SQL Server安全设置等5组实验构成。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简短的实验要求和辅导,学生按照每个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并将实验源程序、实验结果截屏一并撰写到实验报告中。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遵守实验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实验

设计等;实验结束后认真完成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报告格式见附件)。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SQL定义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定义子语言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创建表,创建视图,创建索引。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SQL操纵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操纵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操纵子语言向表中插入数据、修改表中数据、删除数据、更新视图、删除视图。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三:SQL查询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查询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查询子语言进行无条件查询、条件查询、一般连接查询、特殊连接查询、嵌套子查询和相关子查询等。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四:数据库完整性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

主要内容:利用T-SQL语句,在定义表时指定默认、创建默认、查看默认和删除默认,创建规则、删除规则,定义检查性约束、删除检查性约束,创建主键约束和唯一性约束,定义外键约束。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五:SQL Server安全设置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体系及安全设置。

主要内容:创建Windows登录账号,数据库用户设置,SQL Server角色设置,SQL Server语句及对象授权。

时:2学时

篇7: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专 业 自动化 班 级 09自动化<1>班 姓 名 学 号

完成 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摘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前前8章,重点介绍了前6章,离散系统的分析与线性系统类似。自动控制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和起到的作用给各行各业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最初的机械转速、位移的控制到工业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的控制,从远洋巨轮到深水潜艇的控制,而今的数控机床,汽车工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关键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已经介入到了电气、机械、航空、化工、核反应等诸多的学科和领域。所以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开始了解和关注自动控制的知识。关键字:控制 方法 发展 正文: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1)时域分析法;(2)频率法;(3)根轨迹法;(4)状态空间方法;(5)离散系统分析方法;(6)非线性分析方法

系统的数学模型(1)解析表达: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响应函数;阶跃响应函数(2)图形表达:动态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零极点分布;频率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综合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线构建了由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4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

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例如可用船舶上的电机调速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它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这些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建立各模型的联系。

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是控制理论的重点。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是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控制系统不同的分析问题方法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只要抓住这个特点就抓住了系统分析的关键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方法的理解。例如以我军某军舰上的雷达定位系统为例假设给定目标信号要求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在给定输入下跟踪指定目标最小且抗干扰性最好。这些生动的工程实例大大激发了我的兴趣使我感受到了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了

结合控制理论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控制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在非线性控制、分布参数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每章结束后都开设一个专题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这种方法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结合船舶电气的发展而言近几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通讯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船舶上的广泛应用船舶电气自动化程度大大地提高。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在材料、理论、机理、制造工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船舶设备进一步向高可靠、节能型方向发展对船舶电力推进和辅机电力拖动技术带来重大变革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单片机已逐渐发展成为船舶控制中的一种普遍控制方式。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虽然是电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但是一般学时安排也不十分充裕。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门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学好必须认真的学习。例如在课程绪论部分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典型示例引出控制、开环控制、闭环控制以及反馈等基本概念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并对控制理论在专业发展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控制未来发展

1.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结合物,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独立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注意力并不放在对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上,而放在对任务和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设计开发上。智能控制用于生产过程,让计算机系统模仿专家或熟练操作人员的经验,建立起以知识为基础的广义模型,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和自学习、推理与决策等智能化技术,对外界环境和系统过程进行理解、判断、预测和规划,使被控对象按一定要求达到预定的目的。智能控制的理论基础是人工智能,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交叉。2.非线性控制(Nonlinear Control)非线性控制是复杂控制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难点课题,它的发展几乎与线性系统平行。非线性系统的发展,数学工具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泰勒级数展开对有些情况是不能适用的。古典理论中的“相平面”法只适用于二阶系统,适用于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的高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也是一种近似方法。由于非线性系统的研究缺乏系统的、一般性的理论及方法,于是综合方法得到较大的发展。

3.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不断地测量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得的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作出决策去更新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到所要求的控制性能指标。4.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过程控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模型不确定性,鲁棒控制主要解决模型的不确定性问题,但在处理方法上与自适应控制有所不同。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是进行模型参数的辩识,进而设计控制器。控制器参数的调整依赖于模型参数的更新,不能预先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考虑进去。而鲁棒控制在设计控制器时尽量利用不确定性信息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不确定参数出现时仍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鲁棒控制认为系统的不确定性可用模型集来描述,系统的模型并不唯一,可以是模型集里的任一元素,但在所设计的控制器下,都能使模型集里的元素满足要求。鲁棒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鲁棒稳定性。5.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模糊控制借助模糊数学模拟人的思维方法,将工艺操作人员的经验加以总结,运用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理论进行推理和决策,对复杂对象进行控制。模糊控制既不是指被控过程是模糊的,也不意味控制器是不确定的,它是表示知识和概念上的模糊性,它完成的工作是完全确定的。

1974年英国工程师E.H.Mamdam首次把Fuzzy集合理论用于锅炉和蒸气机的控制以来,开辟了Fuzzy控制的新领域,特别是对于大时滞、非线性等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复杂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模糊控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结果。6.神经网络控制(Neural Network Control)神经网络是由所谓神经元的简单单元按并行结构经过可调的连接权构成的网络。神经网络的种类很多,控制中常用的有多层前向BP网络,RBF网络,Hopfield网络以及自适应共振理论模型(ART)等。

神经网络控制就是利用神经网络这种工具从机理上对人脑进行简单结构模拟的新型控制和辨识方法。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可充当对象的模型,还可充当控制器

7.实时专家控制(Real Time Expert Control)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和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和传统的计算机程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专家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没有算法解,并且往往要在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信息基础上作出结论。

实时专家系统应用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理论,融进专家系统自适应地管理一个客体或过程的全面行为,自动采集生产过程变量,解释控制系统的当前状况,预测过程的未来行为,诊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断修正和执行控制计划。实时专家系统具有启发性、透明性、灵活性等特点,目前已经在航天试验指挥、工业炉窑的控制、高炉炉热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用简洁语言来描述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提高联想化记忆和自学习能力。8.定性控制(Qualitative Control)定性控制是指系统的状态变量为定性量时(其值不是某一精确值而只知其处于某一范围内),应用定性推理对系统施加控制变量使系统在某一期望范围。定性控制与模糊控制的区别:模糊控制不需建模,其控制律凭经验或算法调整,而定性控制基于定性模型,控制规则基于对系统的定性分析;模糊控制是基于状态的精确测量值,而定性控制基于状态的定性测量值。

定性控制面临的问题:发展定性数学理论,改进定性推理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知识的结合;研究定性建模方法,定性控制方法;加强定性控制应用领域的研究。9.预测控制(Predictive Control)预测控制是在工业实践过程中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工业过程这种“慢过程”的控制,也能适用于快速跟踪的伺服系统这种“快过程”控制。目前实用的预测控制方法有动态矩阵控制(DMC),模型算法控制(MAC),广义预测控制(GPC),模型预测启发控制(MPHC)以及预测函数控制(PFC)等。这

最近有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主导内模概念的预测控制方法:结构对外来激励的响应主要由其本身的模态所决定,即结构只对激励信息中与其起主导作用的几个主要自振频率相接近的频率成分有较大的响应。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进行在线辨识,然后用广义预测控制规律进行控制得到较多重视。

预测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预测精度不高;反馈校正方法单调;滚动优化策略少;对任意的一般系统,其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较难进行;参数调整的总体规则虽然比较明确,但对不同类型的系统的具体调整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总结。10.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又称集散控制系统,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融合了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的“4C”技术,形成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

既打破了常规控制仪表功能的局限,又较好地解决了早期计算机系统对于信息、管理过于集中带来的危险,而且还有大规模数据采集、处理的功能以及较强的数据通信能力。

分布式控制系统既有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灵活,精度高的优点,又有仪表控制系统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的优点。它的主要特点是:真正实现了分散控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较强的数据通信能力;友好而丰富的人机联系以及极高的可靠性。

篇8: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1、传统课程教学及其优化

自控理论的经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从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和系统的动态性能三方面分析系统的性能[1]。首先,在拉普拉斯变换及反变换等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分别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这其中包括特征方程根的分布、奈氏稳定判据、对数频率判据,这一系列方法都必须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和绘图才能达到目的,尤其对高阶系统这种繁琐运算体现尤为明显,甚至于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其次,对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同样需要经过运算画图才能进行分析,且这样的运算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硬件设施差的高校来说,采用传统的单纯黑板教学模式往往会加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很是必要的。

1.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自控理论与实际工程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阐明本课程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第一堂课时介绍自动控制原理在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把课程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要性;介绍自动控制原理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比如自动控制在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导弹制导、卫星发射、机器人控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者,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例如,讲述校正装置时,我们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课程“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讲述反馈原理的作用时我们可以联系“传感器原理”课程中传感器的应用电路[2]。让学生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积极性。

1.2 列举简单实例,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目前很多教材中列举例题难度系数较大,例如科学出版社胡寿松主编的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是以直流发电机电压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进行分析的[1]。我们都知道,电机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很难学习,上升到控制系统对于电机学学的不错的本科生接受就有一定难度,更别说似懂非懂的学生了,另外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来说有一部分跨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当列举简单的实例(如温度控制)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吸收理论知识。

1.3 加强实验环节,强化理论知识学习

对于电气、电子专业的专科学生来说,在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增加实验课程的数量,使实验环节和理论环节一体化、系统化。

2、多媒体技术与MATLAB工具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大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组织良好的导航结构,方便进入各个章节、理论知识模块页面,用简洁的文字、丰富的画面、逼真的动画以及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还使得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过去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M A T L A B强大的图形显示功能,CAI课件与MATLAB之间的超链接结构也可以进行切换[3],我们将它也引入到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方法中常需要画阶跃响应曲线进行分析,根轨迹法需要绘制根轨迹图,频域分析法需要画波德图和极坐标图等,这些图形需要分析、计算、描点等过程,常常花费不少的时间,并且结果也不是很准确。采用Matlab语言则只需几条简单的指令立刻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图形,同时非常方便地观察参数的变化对控制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的影响,还可避免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在黑板画图耗费时间及手工画图的不精确性。

3、网上学习,巩固知识丰富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取得比较前沿、创新的知识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后续知识点进行巩固。如指导学生查阅工程实例技术、自动控制产品,浏览《自动控制原理》网络精品课程,在线观看名师授课录像、MATLAB应用实例,下载精品习题、高校考研历年真题等。

4、改革考核方式

在面向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改革,将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总分的1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完成作业等。实验成绩占该总成绩的20%,包括考勤、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报告来综合评定。考试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开卷部分一般为设计或论述题目,可采用口试或笔试或,难度可适当加大,题目可以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应用各种资源(如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答案,占总成绩的20%。闭卷由任课教师出好试卷,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50%。这样,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要下工夫,促进了学风的转变,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5、结论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变化,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必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完善。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关专业一门理论性强且相当抽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有一定意义。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MatLab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永强,董翠敏.浅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农机.2008.1:83~85

上一篇:建议书格式与写法下一篇:派潭中学2011年成人宣誓仪式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