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自动控制原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自动化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几方面分析了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严肃课堂纪律、课后补充扩展、学期中小测验以及综合设计题小组答辩等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并进行了总结。

第一篇: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自动控制原理》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种改革措施。从改革效果来看,此种改革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参与意识,改革成效明显。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等数学知识和电路、模拟电路等电子技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分析、设计能力,在自动控制类专业的学科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2]。

1 当前教學现状

笔者所在校是新晋的应用型本科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对工科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严重。笔者自承担该课程教学以来,结合所在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积极摸索改进,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2]。

2 讲好第一堂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学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认知事物的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她第一次引导学生从“系统”而非“部件”去认知事物,那么第一堂课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是什么,“系统的结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自动控制原理”学习中首先需要回答的。以前我们往往用两种方法讲解:一是选择书中给出的系统示意图;二是选择我们身边的常用电器,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依然形成不了清晰的概念。现在我们选择第一堂课直接进实验室,对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系统进行讲解。例如我们用实验室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第一步:老师讲解实验装置组成。

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传感器是干什么的,电动调节阀是干什么的,加热管是干什么的,PID调节器是干什么的”。

第三步:老师讲解系统的构成。

这样的三步走使得学生真实地触摸到了系统,认真地思考了系统的构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了畏难情绪。而且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传感器、电机、SCR、PLC是干什么的,从而引出学科体系中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使学生明白这些课程的学习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

3 教学内容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教材大多数是以侧重基本理论知识详细讲述为主要目的,中间加以繁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这样使学生的理解变得非常困难,不容易抓住重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首先,从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强调物理概念,淡化繁杂的理论推导[5]。比如我们讲解系统的多种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校正方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PID校正)时,统一以系统的3个基本性能:稳、准、快为中心线进行讲解,淡化理论推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门课的逻辑性和清晰度大大提高。

其次,在数学模型的内容安排上,从以往注重讲解对动态结构图的各种等效变换,转变为只讲解方框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这3种基本变换形式,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用MATLAB软件进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系统性能的分析理解中,而不是纯粹的传统系统结构形式的变换中。

最后,在频率分析法中,从以往注重对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图和数特性曲线图的详细讲解,转变为简化图形本身的讲解,注重两种图形的对比以及参数的变化在两种图中如何分析系统性能的变化。使学生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偏离主线,始终关注“稳、准、快”这一中心点的分析。

4 教学方法的改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对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定量评价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上课边听边抄笔记,学习很被动,经常会顾此失彼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5]。

4.1 打破壁垒,理论课实验化

在我们的理论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往往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实验室用MATLAB仿真软件边讲授边实验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二阶系统参数变化影响系统性能的分析中,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用仿真软件自己改变系统的参数,从仿真图中分析和的变化影响了系统的什么性能以及此种性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好的变化(见图1)。此种改革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对此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自己分析出来的结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既节约了课时又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更有学习的欲望呢?当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一个答案的时候。就像猜谜语,上节课老师给出一个谜面,让学生课下预习查阅资料给出自己的答案,下节课老师再揭示谜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讲人工控制转为自动控制系统时,一个由人进行观察,计算,调控的锅炉温度控制系统,如果转变成为自动控制系统,需要由什么部件来代替人的观察作用、计算作用、调控作用,从而引出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及每部分的作用,使学生在活泼的探讨中,顺理成章地掌握了相关概念和原理。

5 微课的应用

微课就是微型课堂,是一种短时的教学过程,时长不超过10 min,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讲解。微课的特点是:内容精、时间短、类型多、形式多[7]。

5.1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做每章教学内容总结时,以往就是简单罗列,效果一般,学生不易把握该章节的全部内容。在微课中我们就可以把重点难点制作成讲解型微课,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找一些现成的相关小视频穿插其中,形象而生动。

5.2 微课在课外自学中的应用

为了使學生在课下自学中有依附教学内容的学习素材,我们可以制作浓缩精华内容的微课,方便学生课后观看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制作引导讨论型微课,通过制定一个讨论提纲和要求,让学生课后通过微课把讨论情景建立起来,自行练习,准备讨论素材。

5.3 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我们往往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留给学生的动手思考时间就被大大压缩。而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讲解内容做成微课,在实验之前就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情景式预习。

6 结语

通过笔者和学生的一系列创新摸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于老师而言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于学生而言筑牢了他们的专业基础,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忠玉,初红霞,王希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动性[J].科教导刊,2014(4):118,149.

[2] 冯宝,赵虹.新晋本科“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观察,2016(4):92-93.

[3] 周武能,石红瑞.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1):63-66.

[4] 陈雪波,欧阳鑫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关联教学实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10-111.

[5] 张东妍,周宏威,戴天虹,等.基于多元化模式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44-145.

[6] 屈婉莹,魏为民,徐晓丽.“自动控制原理”课堂实例仿真软件设计[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30(4):357-360.

[7] 王宪磊.微课在机械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5):349.

作者:刘亚卓 赵新蕖

第二篇:“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自动化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几方面分析了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严肃课堂纪律、课后补充扩展、学期中小测验以及综合设计题小组答辩等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基础课,是很多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线性系统理论”、“自适应控制”、“非线性系统理论”等研究生课程的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整个控制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同时也贯穿在自动化工程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做出的贡献程度[1,2]。

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相关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或精选教育部指定教材,由有十年以上教龄的具有丰富教学一线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建国家级、省市级或校级精品课程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3-7]。

本文将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分别阐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教学的特点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特点。“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基础数学中的微积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知识贯穿其中。另外,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时根据被控对象的不同,需要电学、力学等物理知识和电路理论、电机理论等专业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需要严谨的数学推导与计算,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军事国防、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具有实际的工程背景。另外,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人口计划生育等社会科学中也体现了本课程的基本思想。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对课程知识的应用有感性的认识,则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自动控制原理”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能进行数学分析和计算,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同时,课程大量使用图形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2.学生的實际情况。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在北京以及全国大部分省份是本科一批招生,只在个别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所以可以保证生源质量。但由于北京市的一本录取率较其他省份高很多,所以北京的生源质量不如其他省份高。又由于生源地为北京的学生普遍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以及读研究生深造的想法,所以大学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未来没有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特点与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可避免会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效果不好,只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的后果。因此,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好地解决教学环节的相关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围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1.严肃课堂教学纪律。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出勤率低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把关请假情况,并执行缺勤时间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即没有考试资格的规定,严厉打击各种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对上课时学生不专心听讲玩手机的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必要时暂时没收手机。

2.课后补充扩展。对于基础好、学有余力、渴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在课后安排额外时间补充Matlab/Simulink控制系统仿真方面的知识,让这部分同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编程仿真的方式进一步学会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器设计。利用微信等新型通讯方式进行灵活的答疑以及常见问题的讲解,使得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询问,进而得到解答。

3.学期中小测验。由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时很多,包括实验共90个学时,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彼此有一定关联却又能自成体系。为督促学生能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复习,不至于将所有复习工作都堆在期末考试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两次小测验。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课后进行习题的简单讲解,并且给学生分发详细的习题解答,督促学生能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及时地复习,并使得学生在作业题的基础上有更多的题型可以用作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4.综合设计题小组答辩。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为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期中段安排综合设计题小组答辩的环节。提前两周布置综合设计题题目,要求用理论分析和Matlab/Simulink编程的方式进行控制系统分析以及控制器设计。2~3名学生一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进行3~5分钟的讲解,之后所有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对小组全体以及每个成员进行打分。最终从全部小组中选出3~4个优秀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和全体学生提问,并且教师就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讲解,通过对优秀小组学生适当加分的方式对其进行激励。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比较近几年自动化专业5个班近15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考题难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平均分有稳步的提高,尤其是在90~100分数段区间内,学生人数从无到有,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50~59分数段内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显然,通过新式的教学改革尝试,对专业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加扎实地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调动了兴趣不足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在后续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设计中,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上打下的基础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结语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知识点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在课程开始阶段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在课程中间阶段及时地督促学生,使学生有一种紧迫的危机感。这样在课程临近结束的时候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顺利地通过期末考试。只有紧追时代的脚步,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因材施教,牢牢把握学生观念思想的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atsuhiko Ogata.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Fourth 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刘小河.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徐颖秦,潘丰.自动控制原理立体化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2):152-155.

[4]周武能,石红瑞.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1):63-66.

[5]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33(8):48-51.

[6]陈雪波,欧阳鑫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关联教学实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25):110-111,230.

[7]刘灿,龙祖强,谭延亮,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制作,2013,20(11):147.

作者:李明大 刘小河 管萍 刘丽华

第三篇: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 要:自动控制原理是系统学科、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对工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对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对策;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又是系统学科、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在工业、军事、社会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与很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对工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故工程类专业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

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其性质属于技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围绕控制系统在控制过程中的性能,其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综合设计方法。在讲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自动控制原理的线索为:线性连续系统→线性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现代控制理论。重点讲解的是线性连续系统,介绍了系统建模、三大分析法(时域、根轨迹、频域分析法)、系统校正;离散系统的分析法是连续系统的继承性复制;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很多同学感觉《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就是做题,认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超过80%的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都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同学觉得这就是一门数学课,除了计算,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掩盖了它的工程应用背景。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

2 《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课堂的观察以及走访学生,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把《自动控制原理》作为重要专业课的控制学科,还是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分析方法的机械学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畏难情绪,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动控制理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这样一门方法论的课程时,不能从宏观上去将所有章节联系起来,只是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像是另一门数学课,但是又不太清楚这些数学推导和公式的具体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因为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起来要比其他同学更加顺利,但他们仍然是迷茫的,只知道如何做题,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再加上控制理论的计算题的题型比较固定,所以就会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考试中有一些同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如果让他运用控制理论,就会很迷茫了。另外,《自动控制原理》中很多定义、理论,有一些还很相似,比如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混淆,尤其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两个不同的章节中,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同一个系统,得到针对性不同的分析结果,这种区别和联系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好理解。此外,由于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以及物理知识等知识的遗忘,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一方面老师为了简化数学推导,尽可能少的推导定理和公式,另一方面,简化了数学推导之后给出的定理,显得有些突兀,学生们不知道来龙去脉,不好理解,于是一个章节的内容就成了一个个并排罗列的定理和公式,只剩下了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学生学起来确实也很难有学习热情。

3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3.1 数学知识多

《自动控制原理》中用到大量的数学推导,包括积分、微分、复变函数、微分方程等等,对于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大学入学时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而且有些同学可能本来数学基础就不够扎实,所以学习起来感觉很有难度,有些同学甚至于听完绪论就再也听不懂了。同时,由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在自动控制理论中还涉及到很多物理和电工知识。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同学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高数时,还仍然保留着高中时的概念,只要是数学课那就一定是很重要的,相信很多工科学生都一样,拿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笔开始计算,但是并不了解在大学里学习数学的目的其实是作为专业课的工具。所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尽量简化抽象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但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们补习常用的重点数学知识,在初学时,必要时还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一步步的板书计算,比如分部积分的计算,微分方程的求解等等。补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数学,而是为了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控制论这门方法论,而不是把课堂上的时候都用在思考如何计算积分微分,或者课下的时间都用来翻阅之前的数学课本。课堂上老师逐步逐步的计算、板书,也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

3.2 知识点抽象

控制理论的知识点多且抽象,而且大部分是公式的推导,一涉及到抽象公式的推导,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尤其在推导时老师在板书里都用的是字母、符号,比如ζσω等,老师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学生可能都还没有记住每一种符号代表的是什么,由于存在这样的偏差,学生理解起来当然有难度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会强调学生会用这些定理就足够了,但是学生初学控制理论,并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是引申知识点只需一般了解,这些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同时,在课堂上讲授时需要根据专业多设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物理模型,比如电气专业可以加入火力发电厂发电系统的例子,机械专业可以加入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制冷专业可以加入制冷控制系统,对于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针对性,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时有想象的空间,不至于提到控制理论就全是罗马字符号,同时在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更容易,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3 前后章节联系紧密

学生在学习控制理论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完了时域分析再学频域分析时,弄不清楚两种分析方法的区别,再加上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顺序不一样,这是由于编书者思路不一样造成的,教师们对整本书内容比较熟悉,因此不存在混淆的情况,但是学生看到不同的参考书资料时会疑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在展开教学前帮学生们理顺整个思路。比如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增加实例,这个实例可以从绪论开始贯穿正本教材,先弄清楚控制三要素,建立数学模型,再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检验系统是否稳定,如果稳定,稳定程度怎么样,如果不满足要求该怎么校正。这样看起来抽象的,分散的知识点和定理就用一个实例联系起来了。作为老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体系结构,并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至于使自己所讲的每个问题变得支离破碎,没有连贯性,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3.4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控制理论普遍感觉难,难在哪里?其实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不清楚。数学不好的同学看到繁多的数学推导甚至还没开始上课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可以说和数学一样,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是作为一种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机械专业的《液压与气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设计》等专业课,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现代控制方法》等课程都需要控制理论作为基础。在明确了控制理论的作用后,就要着力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控制理论理论性强,公式繁杂,在授课过程中即便是加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等)也不可能达到像英语课堂那样生动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很多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展示控制理论的应用了,比如男生们都感兴趣的火炮自动跟踪系统,汽车控制系统等,通过图片和短片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如果控制理论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和做题上,那就没有体现它方法论的作用了。

4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4.1 针对不同学生更改教学内容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方法论的专业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更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机械专业的控制理论对于根轨迹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内容只做一般了解,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甚至略过不讲。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讲解时也需要根据专业需要增加适合的工业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是紧紧停留在懂定理,会计算,而是通过实际应用来了解理论,从而完成从定性了解到定量掌握的转变。

4.2 搞科研进行有目的的主动学习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科研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在讲绪论时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篇论文,使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和书籍来了解控制理论发展的历程,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比较起来,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今中外有哪些发明用到了自动控制原理,学生们会发现,发明,其实并不是离自己那么遥远的事情,甚至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的潜能,避免思维的僵化。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所学课程与专业方向的关系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增加了一些和教学内容适应的工业现场控制系统的运行,设计的视频短片。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专业实验室,了解专业课老师从事的科研工作。

4.3 强调学习方法而避免填鸭式教学

在课程之初,一定要强调本门课程的特殊性,要强调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顺利的学习好这门课程。首先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确一点,这门课并不是数学课,数学只是这门课的工具,千万不要因为繁多的公式就被吓怕了。当然在学习之初还是需要老师在黑板上逐步逐步的将计算过程演算给学生们看,而不是仅仅对照幻灯片讲,这并没有浪费课堂时间,对学生来说,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确实非常多,包括高数,复变函数,物理,电工等等,如果要学生把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那就必须要每一步都很明确,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假设初始条件,什么时候需要简化处理等等,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接受了这种分析方法后,老师上课的内容就可以有所拔高,计算过程就可以有所省略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在课堂上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如果所有知识都这样一股脑的倒给学生,那学生的接受情况肯定不好,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避免填鸭式教育。

5 结束语

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农业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对控制理论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情况。只有坚持不断朝着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努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才能培养出合适社会的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4-136.

[2]程广贵,凌智勇.机械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75-76.

[3]程丽平.“5W模式”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73-74.

作者:聂晶晶

上一篇:机械设计专业论文下一篇:中法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