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2024-04-14

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共6篇)

篇1: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谈李白诗歌的水意象 江 陵

梁圣柏

所谓意象,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发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诗歌的内涵也因意象而丰富,因意象而深刻。

在李白存世的990余首诗歌中,水的意象是最多的。据长江大学孟修祥先生的统计,百川11次,江60次,河41次,浪74次,海64次,溟、溟海等20次,总计有270次之多(孟修祥《谪仙诗魂》234页)水在李白的诗歌中形态万千,或汪洋恣肆,豪放雄健;或缠绵悱恻,脉脉含情。

一、情思之水

水是轻柔的,人们常说:柔情似水。另外,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津口渡头常常是友人、情人、游子劳劳相别的场所。所以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用水意象来表现种种情思。

1、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已乘着一叶扁舟消失在视线的尽头,水天相接处,只有长江在无声的流淌。水天茫茫,友人离去的失落感从心头油然而生。唐汝询《唐诗解》云:“帆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人极写水天空阔之状,以暗示自己送别友人之后的惆怅心情,将无限别情含蓄的传达给了读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远去,心逐江水流。”(《江夏行》)眼看友人离去,诗人的心也随江水追随友人而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寄情与流水,但愿长相思”(《 泾川送族弟淳》)这些流水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深情厚谊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水意象有机的融入送别主题,与相伴相随的归棹、征帆、蓬舟一道承载起诗人淳厚的人伦情味与生命意蕴,水在诗人笔下成了一种有感情的生命体”(孟修祥《谪仙诗魂》第170页)

2、乡情

“凉风渡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秋风吹海让人感到时节的变化,离乡的久远;山水迢递又让人感到空间的距离,更添几分乡愁。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乡思如水,悠长无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公元726年,李白出蜀至荆门。看到江水就像故乡的亲人一样,不远万里相送,依依难舍,更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3、恋情

“宝刀裁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自代内赠》)诗人从妻子的角度着笔,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缠绵不断。

“相思苦循环,枕席生流泉”(《去妇词》)泪如泉涌,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仍可灭”(《远离别》)突出表现娥皇、女英与舜的生离死别,感人至深。

二、忧思之水

面对茫茫大海和浩瀚江河,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以及人类的渺小无助。在李白的诗歌中,水意象常用来表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心愿难遂的的忧思。

1、理想与现实的阻隔

李白25岁出蜀,胸怀“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然而却无门入仕,壮志难酬,直到42岁,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应诏入京,也只混了个待诏翰林的差事。不到三年的长安生活,又使他看到了朝廷内部的虚伪、奸诈与罪恶。他愤懑不平,诤谏不果,便以狂放抗争。最终被赐金放还。公元758年春(一说757年冬),李白又因李磷事件,以“附逆作乱”的罪名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仕途的坎坷,使他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正如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所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以黄河天堑喻横亘仕途的障碍,表现了作者在求仕不得,功名难遂的处境下,所产生的愤懑不平和无限忧思。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渡,冰龙鳞兮难容舠。”(《鸣皋歌送岑征君》)委婉曲折的表达了对友人壮志未酬的无限同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表面上以水之不可断,写缠绵之离愁,实际上表现的是他仕途的失意和人生的无奈,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叙写愁情的千古绝唱。

2、人与人的阻隔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万重”(《箜篌谣》)人心仅方寸之大,却如隔山海,难以沟通,知人知面不知心。非常深刻的抒发了作者晚年对人生世态炎凉的感慨。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长相思》)以波澜形容海天茫茫,关山重重的阻隔。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州”(《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风帆茫茫,水急浪险,不知此去有千万里,从此与族弟海天相隔,满怀对族弟李襄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感人肺腑。

三、壮思之水

水的浩瀚无边,水的磅礴气势,水的灵动绝俗,常被李白借以表现其万丈豪情和吐纳天地的胸襟。

1、以水之宏阔写博大胸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以海之辽阔喻人之胸怀,赞扬裴十四胸襟博大,能纳万里之黄河。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些壮阔的山水意象,苍茫雄浑的意境,大可以作为吞吐日月,气壮山河的盛唐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坦荡胸襟的写照。

2、以水之磅礴写生命激情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恶风助威,巨浪破壁,狂涛连山,势如雪崩。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站在华山峰顶遥望,黄河如一缕游丝从天际而来。近看,滚滚洪流似一头巨灵,张牙舞爪撕开巨岩,咆哮而去。地动山摇,声闻如雷。极力形容华山的高峻、雄壮和黄河的澎湃气势。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望庐山瀑布》其一)以挂流之宽,喷射之远,极写其气势,以银河喻飞瀑,极写其壮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通过这些极具生命活力的意象,我们不难捕捉到李白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生命豪情。“他的这类山水诗,与其说是写山川风物,毋宁说是以山川风物宣泄自己内在的生命激情,表现不屈的桀骜之情。”(孟修祥《谪仙诗魂》第240页)

3、以水之深淼写高远之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沧海虽大,云帆可济,以长风破浪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春,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引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

4、以水之奇幻写人生快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奔腾咆哮的长江冲破天门,一往无前,汹涌的江水受天门山的阻滞而形成回旋,更为壮美。诗人行舟江上,顺流而下,眼前青山夹岸,扑面而来;身后,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天地生辉。不难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踌躇满志的人生快意。

四、哲思之水

水,自古以来,就富有诸多的哲学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之喻,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载舟覆舟”的成语。李白继承和发展了水意象的哲学意义,李诗中的水意象也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1、以水之长流,喻时空的永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短暂。

2、以覆水难收、水不西流喻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薄命》)前两句就事设喻,化虚为实,以雨往下落,覆水难收比喻汉武帝刘彻对陈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转意。后两句以东西分流的水比喻情感彻底断绝,含义深远。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以水不西流为喻,表示功名富贵绝不可能永在。

李白诗歌的水意象寓意深广,丰富多彩,笔者蜻蜓点水,权作盲人摸象之言。

参考文献:《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谪仙诗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剽窃可耻,谢绝转载)

篇2: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篇3:谈李白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达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诗歌翻译

一、前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 所描绘出的诗意的境界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中频频出现的明月、凤凰、黄河、长江、仙与酒、剑与侠等意象, 不仅是诗人人生境界的体现, 更创造了独特的诗境。许多翻译者曾经尝试翻译李白的诗歌, 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征, 译文难以达到原诗境界。而在英译中传达这些意象, 对于保存原诗的神韵, 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等效问题

(一) 意象的定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由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迥异于生活原态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 是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即古代诗论家所探讨的“境界”, 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 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 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符号本身的模糊性, 以及李白超群的想象力, 共同造就了他的诗歌的魅力。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1]这决定了诗歌翻译要比其他文体翻译的难度更大。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意象作为其一大特点, 也是英译难的关键。

英语的“意象” (Image) 一词本身就有多个含义。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与“意象”较为接近的一个含义是“a phrase giving an idea of something in a poetical form, esp.a metaphor of simile”, 即修辞中的比喻, 尤指隐喻[2]。西方对翻译的论述通常是要求译出原文的spirit (精神) , nuance (细微差异) , meaning between lines (字里行间的寓意) , idea behind the lines (言外之意) , language beyond the keys (弦外之音) 或the soul’s voice (心灵之声) 等。英译李白诗歌, 既要传达出原诗的含义, 又要传达出原诗所特有的意境, 而这种意境恰恰是由诸多意象构成的。意与境的交融、情与景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由此产生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理想的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二) 英译中的意象传达及评析

由于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 要实现李白诗歌英译中意象的绝对等值转移是不可能的。译作只是最大程度地与原作接近, 但不等同于原作。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为例:

原文: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3]

明月当空, 诗人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 抬头望月, 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月光”“霜“明月”等意象, 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可谓中国古典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怀的佳作。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一、三行末“light”与“bright”押韵。二、四行末的“aground”与“drowned”押韵。“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忠实地再现了诗人的疑惑,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I’ll drowned.”更是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的思乡之情。“silver light”、“frost aground”、“the moon bright”也成功实现了对原作意象的移植。“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 通过意象的动态对等又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

意象在给诗歌带来意蕴美的同时, 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障碍。译作不可能百分百地再现原作的意象, 译者再现原诗意象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原诗意象在译诗中损失的过程。因此, 诗歌翻译时造成文化缺损是不可避免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译诗意象与原诗意象最大程度的契合。李白诗歌中意象的频繁使用造就了其诗特殊的美感, 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应抹杀原诗的审美魅力, 过多地将自己的阐释带入译作中去。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 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 明朗起来, 生动起来, 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许渊冲翻译为“do you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显然, 前半句是直译, 后半句则是意译, 但那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却体会不到了。《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中“云汉”的意象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许渊冲将其翻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2]“云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 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 就可描述几个形象, 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 译者必须如实再现, 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碍, 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诗者, 译之所失也) , 不管这句话是否合理, 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想再现原诗神韵, 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 更要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既保留原作的意象, 又再现原作的意境, 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的。因此, 译者在重构意象时, 要准确理解原诗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尽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 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 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 又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藴, 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 舍“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 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境”传达的需要, 如果能不损害意境, 个别词义的改变也是可以选择的。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朱原, et al.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C].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1998.75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篇4: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7-02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华美的篇章,而李白可以说是我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与李白相匹敌。在唐朝群星灿烂的诗歌天空中李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在我国整部文学史中,李白也是当之无愧的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以其放荡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丰富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独属于他的雄起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是他成为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达到了一种前无古人并且难以为继的高度、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意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我国诗歌园地中永放光芒的瑰宝。

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创造并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诗歌创作通常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主观的意识与情感。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类型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数还是和我国古代传统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相一致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草木类。

草木是我国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梅、兰、竹、菊、松柏、杨柳、梧桐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这些草木类意象主要经常来表现人物的品格与志向,比如松柏代表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白在这里就是借用桃花象征春天,是理想的桃花源的象征。

(二)动物类。

动物类的代表意象有大鹏、大雁、杜鹃等。李白诗中动物的典型的意象则是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天台晓望》)这些诗句中的“大鹏”则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诗人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寓于其中,赋予了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爱慕自由、恣意洒脱的表现。

(三)器物类。

器物也是诗歌中常常会用到的意象,最为常见的有酒、酒杯、刀剑、船、铜镜、蜡烛等。酒和剑是我国豪放派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也是李白最为钟情的两个意象。李白有太多关于酒和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等等,这些诗句无不彰显了诗人豪迈的情感与磅礴的气势。

(四)气象类。

我国古往今来的诗篇中常常用气象类意象来烘托意境,常见的有:雨雪、青天、夕阳、流云等。这类意象的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之中尤其常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中的“孤云”把把作者当时的失意落魄变现地含蓄又生动,而“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云”又是作者个性自由的真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意象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个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幻多端。

李白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诗人将他们并列在一起,两个意象相互照应,揭示了刚正之士的坎坷仕途,不由得让人心生悲凉和感慨。

其次,李白善于赋予意象象征性。

这种象征性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和侠士风采。例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尽管我们都知道黄河之水不是从天而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汪洋恣肆地手法让我们接受并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营造奇异磅礴之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固定的模式的,一般诗歌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却与其他诗人不同,处处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一般用来变现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却借用潭水之深代指情谊之深,不仅新鲜并且很容易让人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他最喜欢也最擅长使用的意象是浊酒、长剑和皓月。李白诗中的酒、剑、月意象,不仅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更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饮酒是情绪的涤荡,挥剑是豪情的催发,望月是静穆的沉思。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似西方哲学中的日神与酒神的融会,使得李白诗中既有了生命力的张扬又有了哲学般的沉思。

在李白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酒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生向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现实中的李白没能完成自己“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但李白借助酒神的狂放完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最恣意的遨游。没有酒的李白是残缺的,没有酒的李白会少了几份飘逸,没有酒的李诗会少了几份灵性。

在李白诗中,豪放情怀常注其间,虽然怀才不遇和人生如梦充斥其内心,但从其处世态度仍然是豪放的,仍然以一种乐观的笔触写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写出诗人在对待现实和理想产生的矛盾时以酒表达出自己百折不挠的追求。“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这种形象,是诗人最向往的豪侠形象,也是诗人笔下最豪放最自由的象征。“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柔,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这种游侠的英姿,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豪杰,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将满腹韬略和武艺尽情展示,大济天下苍生,在这种豪迈的气势中体现了出来。“长风破浪会有时”,诗人的自信,使诗中处处都显示出豪放的气势。“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何等洒脱,何等潇洒。正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言出天地外,诗出鬼神哀。”。其在《醉后醉从甥高镇》诗中说:“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写其惨状,然而在末尾又要将宝剑“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即使在频遭丧乱,困顿流离中,其豪放之情仍未曾稍减,在这豪放、疏狂的后面,其愤怒、抑郁仍深深根植于诗人骨髓中。诗人在豪放的深处,实是对社会的一种失望与抗争。清汪琬就说:“先生本非狂,古之天人也”。要不,谪仙怎么又会醉生梦死,天天沉浸于酒缸之中呢?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也许是由于诗人易于走向极端的情绪和张扬、不受羁绊的天性不适合当一个政治家;也许是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真如诗人所愤慨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也许是由于有人谗谤,“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之中,诗歌是最能表情达意的文体,我国是诗歌大国,唐朝又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诗歌传唱千古,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总之,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最为杰出的代表将永远悬挂在我国璀璨的文坛长空,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李白.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97.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9).

[4]萧涤非.唐诗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篇5: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一、爱情的阻隔物

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

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从这气象万千的画面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胸有丘壑、心存天下的博大胸襟。

三、剪不断的愁绪

流水与愁绪有着相似的状态,恰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描述的。流水不停,愁绪难理,用有形的流水表达无限的思绪,既增加可感性和表现力,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牺牲精神,表现了对爱国壮士的深情缅怀和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鱼玄机的《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晏殊的《清平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长流不息的江河水啊,你奔流而下,有谁知道这离别的愁绪呢?严仁的《鹧鸪天》“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你看那悠悠江水,恰似绵绵的离情别绪。李清照的《一剪梅》更是把这无奈的相思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借助水的意象不仅可以抒发相思之苦,而且可以表达思乡之情。秦观的《望海潮》“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柳永的《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都表现了游子滞留他乡,看到滔滔不息的江河水,盼望着万里归程的复杂心情。从古至今,英雄无用武之地是忧愤之愁;思念而不得见是相思之愁;漂泊异乡而不能团聚是思乡之愁……这纷繁复杂的愁绪是内心的,不易触摸的,而运用“水”的意象,就外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了。

四、流逝不返的时光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用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惜的江水,容易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蹉跎岁月,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在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在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逝去成一梦,如流水落花逝去,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叹,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

五、跳动不止的音符

篇6:李白诗歌中植物意象

李白的诗歌意象,前人已多有探究,如“酒”“月”“剑”之类颇能显示其豪壮之气、游侠之风的意象。然而李白作为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意象中也颇有与众不同,难以常理论之处,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黄庭坚说:“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1]”方东树《昭昧詹言》里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2]”这两段话都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中飘忽无端、难以捉摸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普通人只能欣赏,无法揣摩效仿,此间种种风物自是颇具灵性。以植物意象为例,试看以下诗句: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宫中行乐词八首》[3])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西域春风落花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

李白诗中植物意象的选择既透露出传统东方美学色彩,又融会了西方美学的精髓。其中“优美与崇高”的对比,信手拈来,语出天然,已成习惯。“山花插宝髻”一句中“宝髻”既已富贵无匹,遂用“山花”中和,乡野之味与宫廷贵气相结合;“罗衣”已沾染世俗之气,而“石竹”却带来浩然仙气,不是牡丹、芍药等宫廷常用花卉,而是名字清雅而花朵绵密娇小的野生石竹。优美与崇高本来相互矛盾,李白却将其有机结合,使柔者更柔,雄者更雄,深得其中三昧。再如“雪花照芙蓉”一句,“宝剑双蛟龙”何其勇武豪壮:宝剑沉于潭中千年,待风云际会之时,化为蛟龙,腾空而起,绞起万丈雷,而下一句“雪花照芙蓉”又何其婉转,仿佛滔天剑气汇于剑尖,剑光凌利划起像雪花一般冷厉的剑芒,却只是映照出芙蓉的灼灼风姿。剑光与芙蓉何其冲突,却又何其相配,如同太阳照在皑皑雪山上,折射出冷傲的光彩。而“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中,“燕”“秦”俱是北地彪悍之国,“碧丝”“绿枝”“桑”却带着江南水乡的柔美。女子春日等待归人的曲意柔肠,便是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另一方面,“西域春风落花时,挥鞭直就胡姬饮”里“西域”和“胡姬”意象相勾连,而“春风落花”是柔美哀怨的,“挥鞭直就”是勇武豪壮的,两相对比,连令人感时伤怀的春日落花都带着一股子暖意和生机,一股子喜悦和灵动。

李白诗中体现的优美与崇高的结合,不光在于均衡,还有原有意象内涵的偶然改变。他具有敏锐的美学感知能力,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寄予了更高雅的审美情趣。

李白被赞颂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歌里弥漫着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息,他曾在诗里自豪地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二首》),这种自由放逸的仙气来自于他与众不同的眼界和气魄,也体现在他对植物意象的特殊选择和运用中。李白诗歌中植物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些意象大多是清新自然的,诸如兰桂、梧桐、松柏等传统美学中的“嘉木”“香草”。正如他自己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使用植物意象时,大多仅凭植物本身的特征和形象去营造意象世界,很少对所描写的植物大加修饰、雕琢,因此读起来朴实清新,颇有自然真味。

他所使用的植物意象有柔婉的也有极为广阔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他将巍峨高山比作娇艳芙蓉了,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俯仰皆是。从那句著名的“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汉帝重阿娇》)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芙蓉花是对一个女子最好的希冀和赞美,“芙蓉”这个意象在他的诗里有独特的地位,不同于普通美丽女子的“桃李”“花颜”,“芙蓉”带有明显的神圣意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其十九》)中的莲花山是华山最高峰,明星是华山神女名,而芙蓉作为女神手持物,是尊贵中的尊贵,清逸中的清逸,是百花之首,是李白对于美好人格的向往。到了神仙世界里,那也是“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他甚至用芙蓉花去比巍峨的高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古风》)是华不注峰,九华山则是“天河挂绿山,秀出九芙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江上答崔宣城》)是华山,“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黄山。李白不拘于意象的事实特质,而是抓住意象美感的精神实质来构建诗意世界。

特定植物意象的感情色彩并不固定,而是随意而动。“桃李”这个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存世的九百多首诗中,“桃李”这个意象大多都是组合出现的,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植物意象之一,在诗歌中主要有三种形象,有的甚至是相反相对的:一种是谄媚、阿谀甚至艳俗的丑恶面目,大多使用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例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这首诗中用两种植物对比,再用严子陵典故说明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人群的情操。与之相对的是如同美玉一般沉默而踏实奉献的美好品格,“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相和歌辞・鞠歌行》)。美玉如此高洁无瑕,和桃李一样不夸耀付出却自有光华。世上多的是鱼目笑珍珠的事情,而人才和君子总是为小人所妒忌。第三种是用来比喻美好却短暂的事物,借以阐发幽思,或是感慨时光流逝,年华不再,功业难成,或是警示世人不能沉醉于盛世美景之中,因为“开花不早落,桃李不如松”(《杂歌谣辞・箜篌谣》),美丽的花朵迟早会凋谢的。同样的还有“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前有一樽酒行二首》)。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中山孺子妾歌》)以容易凋谢的桃李和班婕妤团扇失宠的故事说明君王的宠爱不由得自身选择,借以排遣幽愤。第四种是比喻友情,多用来表现江湖义气,“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少年行其三》)整首诗都是洒脱豪放之气,语近游侠。 “桃李”意象的繁多含义可以从侧面说明各种意象在李白心中都是渲染气氛和展示才华的工具,他早已熟练掌握意象之法,窥见至高奥秘,在其他诗人还在触景生情时,他无需思考、不拘一格,各种意象便如同施了法术一般,按照天地意志排列。

李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世界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的。尤其从《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汲取良多,《山海经》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意象源泉。李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继承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传统审美内涵,诗歌中多见芙蓉、薜荔、琼蕊、桂枝、芳兰、蔓草、绿萝、兰蕙等属于“香草”的植物意象,并且同样具有政治讽喻意味。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古风》)反映了世道人心败坏,众人追名逐利,而对个人修养不屑一顾的行为,而“夷羊满中野,盈高门”(《古风》)中“”作为两种《离骚》中的恶草,比喻奸佞小人。比干、屈原均被君王厌弃,也暗示了君王昏聩,贤臣遭贬的现象。“夷羊”是亡国的神兽,有警示君王的意味。这首诗通过借古喻今的方法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愤懑。“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古风》)则化用了《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与李白的“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是一以贯之的审美取向。可以说李白诗歌无论是意象选择,还是情感态度,都沿袭了屈原以香草自比,抒发政治情感的.传统。

李白诗作中的植物意象有现实性的,也有很多虚构性的。既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考察到的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象,也有前人或诗人对现实存在经过想象虚拟出来的虚幻性的意象。而其中的虚幻性植物意象一般来自《山海经》等上古大荒的神话传说。

“苍苍三株树,瞑目焉能攀”(《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三株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4]《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中的“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李白为了显示自己的豪情说:“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短歌行》)。另一首诗《上云乐》中的“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里提到的“若木”,同样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而《天马歌》“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中的“玉山禾”则同样出自于《山海经》中“昆仑之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发现李白诗歌中含有大量来自于《山海经》的植物,这些神奇的植物代表了李白对于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神话世界的喜爱,也显示了李白善于从远古神话传说中寻找灵感、采撷果实的意识。

古时的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们幻想奇特、情节瑰丽,启发了后人创作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李白诗中有许多大胆神奇的想象,而对于神话传说的植物元素的取用则给李白诗作染上了浪漫性、神秘性的色彩。

上一篇:年宴邀请函下一篇:抢盐**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