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2024-05-23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精选14篇)

篇1: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清凉的早晨,我和妈妈走进一片翠绿的水果森林。

柔和的阳光斜照进来,树林里弥漫着花朵的香气,树上的叶子绿意盎然,嫩芽也慢慢长大,原本光秃秃的枝头上的嫩芽慢慢成长指向宽广的蓝天,给人一种温暖而温馨的感受。

走在五彩缤纷的`花海里面,每走一步,脚下都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偶尔,有小鸟从身旁飞过,有时,也会听到鸟儿清脆的鸣叫着。走着走着,忽然心生一念,我们觉得不该这样无情踩踏这些美丽缤纷的花朵,因为它们是有生命、思想的。

停下脚步,我随手摘取一片,幼小的叶片又绿又小又柔软,细弱无力的叶片清晰可见,和以往枯黄的叶相比,生机盎然的森林,吸引更多的生物帮忙授粉,剩下在地上的叶片是愿意回归大地呢?

我极力回想有关这片树林的记忆。哦,想起来了,这些树是七年前一个秋天栽下的。当时,树约只有半人高,粗不过一、二寸。树叶更是伸手可得。冬去春来,岁岁枯荣。如今,在眼前的大树,身躯高大,想摘一片树叶,以可望而不可即了。

哦!又有鸟儿在身旁飞过,飞到一枝又一枝,密密麻麻的枝头上,它们紧紧抓着它,不离不弃,好像不想分离的好朋友。

篇2: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这几天,连续下了好几场雨,整个天就像是披上一张灰纱一样,阴沉沉,灰黑灰黑的,一点儿也不可爱,让人觉得有点儿难看呢,这使我的心情很郁闷。

那天,刚下过雨,天空又是一片灰黑,我的心情也是一片郁闷,心里很不是滋味。忽然,我往天空的尽头上看,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是一片美丽的蓝天白云!这是我想也想不到的,我连忙跑到三楼的天台上看,天空的远处确实有一片蓝天白云,比平时的更美。

那白云一块块,一排排,显得非常有规律。它一直向南延伸,逐渐黑色。但也有不规则的:圆的、方的、椭圆的都杂成不成样了,有的像一幅山水画,有的像一群大象在跳舞,有的像一群饿狼与恶豹在争战,到底谁胜谁负呢?唉!可惜转眼间就变成一群小猫和小狗在玩耍赛跑了。

篇3: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一、拂面怡人的春风

《春》的开篇说:“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虽然简单, 包蕴却并不简单。首先它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当尖厉的西北风悄悄转为轻柔的东风, 严寒渐去, 草木复苏, 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东风”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春风”。那么, 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西风呢?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释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来作注解。周先生说:“且道词人何以一上来便说东城?……寒神退位, 春自东来, 故东城得气为先, ———正如写梅花, 必曰‘南枝’, 亦正因它南枝向阳, 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 细心敏感, 体察物情、含味心境, 而后有此诗心诗笔, ……古代春游, 踏青寻胜, 必出东郊, 民族的传统认识, 从来如此也。” (《唐宋词鉴赏辞典》) 故历来写春天多有写“东风”者,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观《满庭芳》写春天的景致是“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 用东风催百花来比喻元宵灯会的火树银花, 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发东风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关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东风来了”, 后面衔接“春天的脚步近了”, 既是北半球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常识, 又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的敏感。两个“盼望着”的重复, 显示了诗人内心对春的渴盼的急切, 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诗人急迫的心情, 体贴而慰藉地先遣温和的东风来报个信, 东风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来的, 呼唤来的。所以“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充满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 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仿佛作者真的听见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脚步声, 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当春天真的已经到来, 又该向何处去寻找它的踪迹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气之先, 最早从冬之枯萎中复苏过来, 露出纤纤绿色, 因此最能体现早春的景致。唐诗中写早春常写到草, 大诗人韩愈有两首写早春的诗都是这样, 《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后一句尤其为人所称道, 可见以写草来写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随时序一步步发展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文人传统。朱自清先生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正是草色遥看的情景, 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绿。而当人与草近距离接触, 在上面“坐着, 躺着”时, 原先眼中大片的绿反而不突出了, 人的触觉感受上升了, 所以此时说“草软绵绵的”。同样的, 这里既是真实的早春图景, 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诱人的春花

紧接着, 春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了。百花齐放的景观当然是对春天最绚烂的注解, 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争艳的热闹, 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愈, 《寒食》) 。所以文中下一段就开始写春花绽放的情景。桃李争春、红杏闹春是最常见的春花景象, 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腊梅之于严冬一样, 是自然的造化, 也造就了这样堪称经典的搭配。古诗有云:“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 《长恨歌》)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 《桃源行》)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 《木兰花》) 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写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般从正常的视觉效果而言, 放眼望去, 首先看到的是花儿竞放的热闹场面, 所以先写整体印象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仔细分辨每一种花的不同, 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别,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视觉感受, 紧接着又调动其他感官去体验, 说“花里带着甜味儿”, 这里的“甜味儿”既是嗅觉上的香甜, 又是由此而引发的味觉上的快感刺激, 并激发了作者的想象, 由花开时的情景联想到果实满枝情景, 从而反过来又衬托了这些花给人的美感。这些正面描写之后, 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侧面烘托花的美,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当看惯了开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 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 去寻找别有一番情趣的野花, 所以先从不同角度写桃花、杏花、梨花, 再写不为人注意的野花, 完全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一句虽然简单易懂, 包含的信息量却多, 从各个角度写野花的不同情态。“像眼睛”写个体的野花, 是凝神观照;“像星星”写群体的野花, 散在大片广阔的草地上, 就像星星散布在广袤的宇宙中;“还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 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 颇得古诗真髓, 而且以动态的“眨呀眨”写静态野花, 赋予了野花一种灵动的风韵。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诗句云:“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既修饰前面的“菊”, 有菊花开放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泪”, 有泪花滚滚、珠泪盈盈之意。“系”既修饰前面的“孤舟”, 有系住一叶扁舟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心”, 将思念故园的心系住。这种用法历来为诗家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春催人勤, 人春相融

当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循着步骤一一到来后, 已经春满大地, 人们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和精气神儿也开始活动和复苏起来了, 所以紧接着就开始写人的活动:“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在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最后, 用热烈的语言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第一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新兴气象, 具有无限的生机;第二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力量, 鼓舞人们精神抖擞地生活。三个比喻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 即以人来比拟春天, 而且时序上也丝毫不乱, 第一句用充满生命力的娃娃来象征春天的新, 这种新既是初春的新喜, 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和勃发的活力来象征春天的繁盛, 既是百花盛开、花枝招展的真实图景, 又是春天不断向前推进的象征说法, 同时一反以花喻人的惯例, 以人喻花喻春天, 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壮的青年来象征春天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力量, 春天不仅有催生万物的力量, 而且用这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人们干涸了一个冬天的心灵, 使人们生活充满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间暗含春天的自然发展阶段, 在象征物的选择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分别写娃娃、小姑娘和青年, 看似普通的比喻句, 其实也包含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心锻造。而这种以人喻春天的写法可以说正是客观对象主观化的非常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 是完全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而一一写来的, 从草到花, 从风到雨, 最后写人, 同时这种规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颗细腻体味自然的心灵之中。朱自清的《春》, 景、情、理三者交融, 让我们读起来字字动人心魄、句句韵味无穷。可以说, 《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写的自然之春, 又是经过他的心灵投影后折射出的心灵之春, 是一曲歌颂人与自然的精美华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

[2]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

[3]张远山.汉语的奇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自然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

【关键词】自然景物描写  艺术手法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5-01

自然景物描写即描写自然环境的风景,包括四季风景、山水花木风景,乡村城市风光等。作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就是艺术手法。恰当的艺术手法是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可以使景色描写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然景物描写所能够使用的艺术手法种类丰富,异彩纷呈。下面介绍几种初中语文课文中常见到的:

一、简笔勾勒。景色描写中的简笔勾勒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色的基本特征或全貌,不着华丽修饰,不加过多渲染。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上景色的描绘仅仅十二个字,便展示出了小石潭周围幽静精致的全貌:青翠的藤蔓和树木,均匀地围绕小石潭,柳条随风飘动,缠绕覆盖。此文中使用此手法的还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寥寥几字写出了通向小石潭水流的形状、远近、地理状况。

“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这便是简笔勾勒的效果,正如鲁迅所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赏析这样的景色描写时可以抓住此特点来分析鉴赏。

二、工笔细描。景色描写中的工笔细描,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景物,使所写景物纤毫毕现,如在眼前。例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选自《满井游记》)这是初春水光的特写镜头,作者袁宏道观察入微,不仅细腻地描绘出春波一层一层的如同鱼鳞的样子,还抓住了波光闪动的那一瞬间,勾魂摄魄地凸显出水色的“冷”、“亮”、“快”的特点。赏析工笔细描时,抓住一个“细”字,体会出其“浓墨重彩,着意刻画, 入微地再现景物特征,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的效果。

三、修辞。修辞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形象、生动、鲜明、有气势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顶真、夸张、对偶等都属于修辞。例如: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是对偶的修辞,生动地描写出了琅琊山春夏景色的不同。赏析景色描写的修辞,要辨析出是何种修辞,抓住使用这种修辞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四、动静结合。景色描写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是动,“静影沉璧”是静,静谧的月光随着水波动荡闪耀,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动静结合把月色的美写到了极致。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是把静止的连山比喻成了奔跑的铁兽,化静为动,暗示了船行速度之快。杜甫《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动态写静态,泰山的高大巍峨跃然纸上。

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景色描写中的“实”一般指作者描绘出的客观存在的实景、实境,“虚”则是作者借助想象联想所描写出的景物。赏析这样的景物描写时,可以注意抓住“虚”与“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析体会。例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水汽从湖中升起形成雨,是实写,以太的翅膀是想象的,属于虚写,虚实相生,写出了雨滋润万物的特点,并给雨浸染上浪漫的气息。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例如《芦花荡》中,大菱受伤后,作者写道:“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出了老英雄自责、沮丧、自尊受伤的情感;老英雄智惩鬼子时,作者描写了老英雄眼中的苇塘:“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表现出了老英雄为大菱报了仇、智惩鬼子后的轻松心情。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清·王夫之),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清·黄图泌),景物描写更有感染力了。

七、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选自《醉翁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选自《小石潭记》)作者移步换景,几个动词使我们在移动变换中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赏析移步换景的时候,要注意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体会作者围绕不同立足点所精心展示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八、渲染,烘托。语文课文中许多描写对景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创造气氛和加强感染力,把人带入到某种意境、心情、氛围当中。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写山路漫歌的时候,不惜笔墨细细描绘山野风光,“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作者先为“赶马女孩的歌唱”渲染出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歌声情韵自然也是动人的。赏析渲染和烘托的手法时,要注意体会其极力渲染的氛围。

九、意象。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比如月亮,它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月亮本身,而是“思念”、“凄美”、“静谧”、“清幽”等的化身;竹,也不仅指一种植物,而是“文雅”、“气节”的代表;影,不仅是指阳光照射人或者物体的暗像,还有了“寂寞”“追随"“浪漫”的象征。丰子恺在《竹影》里写道:“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这种随意涂鸦出的效果,在月、影、竹的意象中营造出一种清雅的氛围,童趣中生出了文雅。春、花、秋、叶、月、夜、竹、菊……许多事物几千年来经过创造主体的情感加工,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一些主观情思的化身,作者选用它们的时候,也就把这些主观情思加入到了描写中。赏析这些带有意象的景物描写时,要注意赏析出意象赋予此描写的特殊氛围与主观情感。

自然景色描写在语文课文中常常见到,把握这些教学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解析、欣赏其特色,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表达、理解、鉴赏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袁宏道《满井游记》

[2]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欧阳修《醉翁亭记》

[3]胡运生《古代诗歌表现技巧的综合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4]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鲁迅《社戏》

[5]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纪伯伦《组歌》

篇5: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400字

早上4点多时,我们便起床去看日出。灰蒙蒙的天空,像被一层巨大的纱网蒙一样,过了一会,只见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丝丝微微发出亮光的线,慢慢地,出现了一朵浅红色的云朵。就在这时,一个红色的小圆点进入我的视线中,它只露出了一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露出它那可爱的面目。然后,它缓缓的向上升了一点,挣脱了云朵的拥抱。最后,它蹦了出来,起初,太阳是深红色的,没有亮光,后来,慢慢地升上去了。天空变成了一片红色的大海,仿佛里面波涛汹涌,帆船漂浮在海面上,太阳融合在里面,一会跑过来,一会跑过去。一眨眼过后,天空中放射出万道金光。满天都是红色的云朵,红日像一炉沸腾的红水,喷动而出,晶莹透亮,耀眼夺目。人们迷恋的看着这个火红的太阳,随意变化着。

落上的太阳也十分的美丽。劳累了一天的太阳,疲惫不堪地下山了,收回耀眼夺目的火红的光芒。太阳依依不舍地缓慢的往下落,它落到了西山的尽头,用双眼紧紧注视着那美丽的大地,不愿离去的样子。过了一会,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调皮的掉落到了山峦里。太阳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落下。

篇6: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家乡夜晚的天空变化多端,它有时群星闪烁,月亮光辉普照大地,又有时候空中一无所有,一片漆黑,看不到一颗星星。布满星星的天空可美了,那皎白的月光照着大地,那月光就像一条无形的丝巾,满天的星星调皮地眨着小眼睛,围着月亮又蹦又跳,发出微弱的光茫,一大片星星布满天空仿佛一块黑布上撒满了珍珠,美丽极了。

夜晚的田野是青蛙与蛐蛐的天下。它们一到晚上便开起了ktv,唱个不停,“哇哇哇,呱呱呱,”什么?你在问谁在唱歌?哦,那是一对青蛙夫妇在唱歌,庆祝自己结婚11周年呢!蛐蛐这些音乐家们也不能落下,它们优雅地拉起小提琴,美妙的旋律便从里面出来了。好不热闹的一场PT。

竹林里一片安详,有时传出“沙沙”的声音,把竹林衬托得更加神秘莫测,现在是春天,夜晚使竹笋们飞快成长,钻出地面,观赏着这美丽的竹林夜晚,风婆婆安抚着它,使它安心;月亮阿姨朝它微笑,为它披上月光丝衣;星星姐姐陪它捉迷藏,若隐若现,害竹笋弟弟找不到它们。

篇7: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350字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黄山一定很壮观、美丽吧!

我在黄山的半山腰上看见了松树,那松树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它在严酷的环境中向阳生长,树叶一面茂盛,一面稀少。我凝视着他,觉得他犹如屹立在山间的一位巨人。

我还在黄山顶上看见了云海,白茫茫的一片,不停地变着: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白马,它在山顶飞奔着;一会儿又出现了一只小白兔,在半山腰津津有味地吃着胡萝卜。

黄山不仅奇松、云海美,那些巨石也很美。有的像一只小狗,有的像一朵云,有的像一只鸡,还有的像一只小猴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颗“大桃子”。我第一眼看见还以为是一颗真正的桃子呢!她上面尖尖的,越往下越宽,形成一个圆弧形。如果在上涂上粉红色的颜色就更像一个美味可口的水蜜桃了。还有许多奇石也非常有趣:“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狗子观海”、“狮子抢球”……犹如神来之笔。

篇8:描写自然景物的学生作文

长白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并与五岳齐名,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关东第一山,成为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其名,素有‘千年积雪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的顶部,因为它所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天池是长白山最著名的景点,是人们游长白山的必游之地。

天池呈椭圆形,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火口湖。当火山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在雨水、雪水与地下泉水的作用下,积水成湖,就形成了现在的天池。

天池的水从一个小缺口上溢出来,流出约1000多米。从悬崖上往下泻,就成了著名的长白山大瀑布。大瀑布高达60余米,很壮观。距瀑布200米远还可以听见它的轰鸣声。大瀑布流下的水汇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一个源头。在长白瀑布不远处有一个温泉,这是一个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温泉群,共有13眼向外喷涌。

篇9:描写自然景物作文

草原的早晨可真冷呀,妈妈给我穿上了薄羽绒服还冻得直哆嗦,胡曼飞干脆裹上了被单。此时的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西方还像夜晚能见着闪烁的星星和皎洁的月亮。为了找到最佳观赏点,我们决定走出蒙古包,到远一点的山坡上看日出,我们一路小跑,跑了一会儿也不觉得那么冷了。

我们开始看到东边的天空出现一条细细的白线,妈妈说是太阳露出了一点点头,我们继续向前走,仔细观看,发现那并不是太阳而是一朵白云。慢慢地,天边越来越亮,开始出现一道红霞,我们欢呼着“太阳出来了!”那霞光真美丽呀。妈妈和胡曼飞妈妈赶紧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要记录整个日出的过程。这时陆续也来了不少看日出的游客,大家都在等待着美丽的日出时刻。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太阳渐渐地从月牙到小半圆到大半圆直到完全跃出地平线,太阳完全升起了!金色的阳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就像穿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真是美不胜收!妈妈给我和胡曼飞在不同的角度拍了许多照片,其中一张我们站在日出的霞光下面的背影照特别有意境。

我从未看过日出,这是我第一次而且是在美丽的大草原看日出,太美好了!真是不虚此行!

篇10:描写大自然景物作文

山已不再是秋的清瘦,一些不知名的树的墨绿与藤萝的翠绿,小草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座山,那绿,绿得让人心醉。

阳光悄悄拨开云雾,洒调在每一片树叶上,虽然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洒在树叶上。是哪国的君王要举办野宴罢?何必每个角落都布置得如此豪华雅致,加上鸟儿的阵阵鸣叫,有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

山脚下,几只山羊在吃嫩草,它们吃得是那么的悠闲,我猜,它们的嘴边应是吃得满嘴都是绿汁了吧。再往前,一股清香袭上我心田,是树的清香,暖暖的空气中融进了树的香,令人醉了,连风都被甜得腻住了……

林中不知何时传来阵阵琴声,那琴声如同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抬头仰望那遥不可及的云颠,云雾缭绕,那一缕缕云雾,飘散在山间,为山,为林,更增添了一份神秘。

篇11: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解释】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来源】唐·徐光溥《题黄居?秋山图》:“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崇山峻岭

【解释】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来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悬崖峭壁

【解释】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来源】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六回:“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滔滔不绝

【解释】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来源】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一泻千里

【解释】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来源】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波澜壮阔

【解释】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来源】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鸟语花香

【解释】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完美景象。

【来源】宋·吕本中《紫薇·庵居》:“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百花齐放

【解释】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一样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来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繁花似锦

【解释】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完美的景色和完美的事物。

【来源】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秋高气爽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来源】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丹桂飘香

【解释】原指桂树开花,香飘到十里外。此刻形容某件事物出名,人人皆知。

天高云淡

篇12: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6、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7、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0、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李华《吊古战场文》

11、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12、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16、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吴潜《鹊桥仙扁舟昨泊》

1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0、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郑谷《莲叶》

21、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2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2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28、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2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篇13: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2、鸟语花香,翠色欲流,诗情画意,晴空万里,一轮圆月

3、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落瑛缤纷,白雪皑皑

4、春暖花开,绿草茸茸,湖光山影,香飘蝶舞,郁郁葱葱

5、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色满园

6、碧空如洗,和风细雨,万里长空,波涛汹涌,细水长流

7、水平如镜,万紫千红,芳草如茵,婀娜多姿,银装素裹

8、荒芜人烟,杂草丛生,月黑风高,暗无天日,飞沙走石

9、五光十色,桃李芬芳,碧波荡漾,千姿百态,春回大地

10、春风浮面,春色迷人,春雨绵绵,春风习习,百花齐放

11、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万物争春,青山绿水,春意盎然

12、含苞待放,五颜六色,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13、春光融融,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烟花三月,春江水暖

14、倾盆大雨,大雨滂沱,花繁叶茂,一平如洗,烟雾缭绕

15、郁郁葱葱,一泻千里,灰飞烟灭,一碧万倾,日星隐曜

16、千里冰封,烟雨迷离,波光潋滟,残阳似血,绿意盎然

篇14: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4、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8、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6、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7、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28、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29、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3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5、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3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3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3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上一篇:时间与效率的关系范文下一篇: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