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2024-05-24

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共8篇)

篇1: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常用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法,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时间、内容、项目条件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根据对比中发现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来研究评价经济活动的情况和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一种方法。这是经济活动中运用得最多、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

对比分析法包括:

1.纵向对比。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相比;本期完成的指标与过去或历史指标相比。

2.横向相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客观条件大致相同或相似的行业相比较。

3.综合比较。两种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对比;部分与总体对比等。

运用对比分析法要注意指标间的可比性,相互对比的`指标在时间、单位、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必须要一致,这样,当各项指标具有了可比性时,才可以进行比较。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指把综合指标分解成各个因素以探索和研究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对对比分析法的补充和发展,对比分析显示出差异,而因素分析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各个原因以及差异的实质。

运用因素分析法应该注意几点:一是要抓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二是注意分析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即包括现阶段的、也包括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可能上升为主要倾向的问题);三是主客观因素要同等重视,不能以此代彼。

(三)动态数列分析法

动态数列分析法就是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排列起来进行比较,求出比率,然后用以分析该项指标增减速度和发展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篇2: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按单位性质基本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县市区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对象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就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用的审计方法。

一、基本分析法

这类审计方法,主要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是:承担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责,或者担负一定社会公益的职能。经费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有一部分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各单位的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

基本分析法,就是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以上特点,首先了解单位的人员编制情况,结合人员编制情况,分析经费中人员经费是否合理。其次是了解单位的行政职能和管辖范围,对比分析公务费开支的合理性。第三是了解维持行政职能的资产总量是多少,财政核定的经费预算额度和有无专项资金收入,分析研究领导任期内主要财务收支活动的合理合法性。

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变动比较大和显著不合理的地方,再采用常规审计手段进行深入核实,调查取证。对

一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有一定收入的事业单位,需要分析的内容要复杂一点,但是按照基本分析法的逻辑思路,仍然可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指标修正法

县、市区长做为一级行政区域的行政首长,全面负责一个地区的经济工作,其担负的经济责任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内容广泛,往往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指标体系,有些指标是建立在有完备会计资料基础上的财政财务收支指标。

二是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强,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指标、经济增长率、财政收支规模等,单纯地通过对其行政区域内的财政收支活动来评价领导者的经济责任,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只有对业已形成的完备的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修正,才能用这些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界定被审计对象的责任,这样的评价才具有全面性、客观性,才可以防范以偏概全、以点带面造成的审计风险。

采用指标修正法,就是在运用综合经济指标对县、市区长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不能照搬照抄业已形成的各项指标形成审计评价结论,而是对需要运用的指标分类进行处理,对有健全会计资料的财政、财务收支,专项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应当坚持运用审计手段进行查证核实,对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要运用抽样调查、因素分析等

方法,对重要经济指标的可信度进行验证,对明显有粗估冒算、泡沫水分的虚假经济指标,要坚决予以修正,以防止由于运用了虚假的经济指标而对被审计对象得出错误的评价结论。

三、结果利用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长、责任范围广的问题。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全面、完整、真实地评价和界定被审计单位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审计结果和其它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结论。

一是在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分析利用各类专业审计的审计结果,因为专业审计往往在某一方面着力较多,查处较细,对违纪违规问题反映比较全面。如对虚增财政收支规模、挤占预算专项资金、自立收费项目等问题,主要分析运用原财政预算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投资项目审计的结论。

二是对任期较长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已进行过的各类审计结果(包括上级审计机关的专门审计和本级审计机关的阶段性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结论,以及法院对该单位涉及经济问题的判决都要进行收集整理,对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联系的结论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内容翔实、结论可靠的就要加以

利用,对违纪问题表述含糊,运用法规不适当,结论可靠性有疑问的要进行必要的审计复核和审计调查,在充分甄别的基础上,决定取舍。

三是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

四、线索筛选法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人格化的审计,审计的范围超出了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范畴,审计的对象直接针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所承担责任的经济活动,在审计实施前,要向纪检等部门发徇证函,在进点后要进行审前公告,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提供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实行审计承诺,这些方法的运用拓展了审计发现问题的途径。但是对多种途径汇集来的各种问题线索要进行筛选,把那些确实与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有关系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审计中加以关注或者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廉政问题的评价内容。

但对以下问题的线索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一是不属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范畴内的问题,如人事安排问题、滥用行政职权问题,要移送有法定职权的部门进行处理。

二是与本单位或领导人员负主管责任的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没有关系的问题,审计不予涉及。

篇3: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一、不确定性方法

1模糊分析法

模糊分析方法是运用了模糊数学理论, 通过收集、整理边坡的实际资料, 对边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量, 建立各个参数信息之间的模糊关系, 进而运用模糊综合的方法来判断、研究该边坡的稳定性。虽然模糊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多种环境影响因素和多种影响变量, 而且没有复杂的计算过程, 但由于真实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环境的多变性, 同时使用的是模糊数学的概念和理论, 因此模糊分析法所得出的结果并不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根据这一特点, 模糊分析法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中更多的应用在对大型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的判断。

2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理论的基础是边坡的已知数据和未知数据。首先, 将这些已知数据和未知数据看做是灰色量, 将这些灰色量做无量纲化, 使得这些数据具有同序性和等效性, 以便后面的计算和分析;然后, 用最小二乘法对已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计算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度, 因为关联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参考序列、序列长度、分辨系数等, 所以关联度的数值并不唯一, 因此需要对关联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适合的关联度数值;最后, 分析已得到的数据建立边坡模型, 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判断。

3 随机搜索耦合算法

由于在计算边坡稳定性的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环境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 因此通常会建立起来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的规划问题, 求解的过程也是较为复杂繁琐。而随机搜索耦合算法则可以为非线性规划问题提供一个简化求解过程、缩短求解时间的相对有效的近似解。这种算法是将固体退火过程作为模拟对象, 同时运用冷却进度表的参数控制算法进行计算, 从而得出一个近似解。虽然这种方法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但也只有在参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才有更高的信度, 不适用于具有大规模的参数的计算。

二、确定性分析方法

1极限平衡法

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目前情况看来, 极限平衡法是最为经典的确定性分析方法, 不仅运用普遍广泛, 同时还可以得出相对可靠的分析结果。这种分析方法的思路是:发生边坡的不稳定情况是因为边坡的土体相互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 所以可以假定发生滑动的接触面已知, 同时对边坡的土体进行静力平衡等数据的分析, 从而分析得出发生滑动的土体的破坏载荷, 进一步就可以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2 图解法

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图解法发展至今, 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分析图表, 甚至经过改进得到了简化公式。由此可以看出, 图解法具有方法简便、直观明了、形象定量的特点, 正因如此直到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当中。该方法是综合考虑土体物理性质、地下水性质以及边坡的参数等数据, 然后根据所对应的公式来绘制出表和图, 根据表图更为直观、简便的得到边坡的稳定性。但在运用图解法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图解法所适用的前提条件和范围, 以提高结论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3 有限元方法

由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法对土体的应力以及应力的应变关系考虑有所欠缺, 导致计算和分析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和不准确性。而有限元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应用范围将会扩大到地质情况复杂的条件下, 同时计算结果也会更加精确。有限元方法是建立起了理想弹塑性模型, 同时遵循强度屈服原则, 参考安全系数, 更加形象具体的模拟出当边坡发生滑动时的应力改变、应变规律和形变机制。这些就是进一步判断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参考数据, 但仍需要注意到有限元方法在发生大滑动、大变形等问题时局限性。

三、计算举例

某水库的控制面积为5800km2, 年径流量为440亿m3, 平均流量为140方每秒, 库容为5.72亿m3, 防洪库容为8614万m3, 兴利库容为35289万m3, 电站装机150MW, 围堰上游坡高为18.25m, 坡度为1∶1.6, 下游坡高为18.32m, 坡度为1∶5.0。计算施工工况下该水库的边坡稳定性。根据题意建立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两种方法分析计算可知, 极限平衡法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436, 有限元方法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35, 两种情况下最危险滑动面的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结果分析:根据比较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比较可知, 两种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因此可以推断出两种方法的可信度, 同时可以看出在施工工况下该水库边坡稳定性差。

结语

边坡稳定性分析在许多建设领域当中都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 虽然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时至今日已多种多样, 但考虑到自然环境和各个分析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 因此在面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应该结合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篇4: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锅炉检验;检验内容;检测方法

一、锅炉检验的意义

锅炉设备是用水或者是其他热载体当作介质所进行的加热容器,其以蒸汽、热水等形式达到热量输出的目标,此处所讨论的锅炉原则上为《锅炉等压力容器监察检查条例》里面所规定的设备。在锅炉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会受到高压、高温介质影响,或者因为受到烟气冲刷及火焰辐射影响,受压元件容易出现腐蚀、磨损、变形、过烧、结垢、泄漏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堵灰与结渣问题,更有甚者是造成爆管及爆炸事故,若不对其加以及时处理消除,最终定会使设备产生破坏。锅炉设备检验实际上就是把锅炉可能发生的危险机率降至最低的一个方法。

二、锅炉检验的基本内容

(1)锅炉外部检验。锅炉外侧检验能够直接在锅炉运行时予以处理,主要内容有:手孔和检查孔有无漏水及漏汽问题出现;汽阀、水阀相关管道情况;辅助设施工作情况;炉膛燃烧情况;炉墙与钢架工作情况;相应的安全附件可否做到灵敏工作;锅炉的具体操作流程;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交接班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到位;水处理设施运行是否良好。(2)定期停炉内外检验。定期停炉内外检验需要锅炉完全停炉之后才能进行。检验的主要内容有:锅炉外侧检验发现缺陷的位置;锅炉中主要受压元件的内表面、外表面,尤其是开孔部位、焊缝部位、扳边部位是否出现裂纹及腐蚀现象;管壁是否出现磨损及腐蚀问题;锅炉中的的拉撑元件有无出现裂纹与腐蚀问题;胀口是否做到细致严密,管端受胀部位有无环裂及铆缝松脱的可能性;受压元件凹陷、鼓包、弯曲及过热的可能性有多大;受压元件与锅炉构架会否由于砖墙、隔火墙的破损而过热;受压元件附近有没有水垢及水渣问题,入水管与出水管同锅筒接口会不会发生腐蚀及裂纹现象,排污阀同排污管在连接处是否实现牢靠固定;水表柱、水位表、安全阀、压力表等项内容同锅炉主体连接是否到位;自动控制系统能否做到灵敏可靠。

三、锅炉检验常用方法

(1)外部目测手段.此办法仅需极简单工具,原则上只是依赖检验者的感官便能够发现问题,主要用来应对钢板表面所形成的缺陷。比如腐蚀、破损、裂纹、变形、气孔、咬边的焊接情况等。(2)敲击检查手段。依照小垂弹力所产生声音与振动特点,对锅炉存在的金属缺陷问题,裂纹与松动、腐蚀问题、焊缝质量问题形成科学推断。(3)白粉加煤油检查手段。如果以敲击检查手段进行检测时,能够发现金属裂纹征兆的,为更进一步对裂纹长度、去向进行检查,通常应用此种办法。(4)照射检查手段。用照射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锅筒、管件、集箱等出现的欠均匀性腐蚀与变形,同样可以检查出元件的粗裂纹问题。(5)拉线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锅筒、管件、集箱的弯曲度。(6)直尺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直管、内壁板中存在的腐蚀位置深度,能够检查出平板中出现的鼓包高度。(7)样板检查手段。所谓样板是以元件各部设计出的尺寸形状,预先制好薄铁皮或者是硬纸模型,以它同元件检测实际形状、尺寸进行对比,以确定实际形状与尺寸的标准要求相符度。(8)取孔检查手段。对锅炉实施检验时,若对于锅炉钢板的个别区域腐蚀,需测出钢板剩余厚度时,或者是需要检查可能出现的钢板夹层、裂纹深度的,可以采用此法。

伴随锅炉换代及有关联的检验设备与技术理论的完善,对于锅炉的检验与检测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发展,造就更多人才,并给人才提出更高水平要求。检验时一定要切实遵守锅炉设备安全检查条例、锅炉安装使用规则等标准规定,保证锅炉的平稳安全运行,保证涉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剑利,李杰.锅炉检验质量的控制体系与程序[J].装备制造技术,2009(6)

[2]王玉君.浅议锅炉检验的重要性和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3]张丽波,安文广.锅炉检验的内容方法探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4]张连方.锅炉检验应遵循的安全对策[J].工业锅炉,2007(5)

篇5: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

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据的使用要求,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技巧;

2、培养议论、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事例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来

分析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鲜明,论据也典型,但是由于

在举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蕴涵的哲理,缺少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

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那么,在事例论据的后面,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方法。

二、探究议论文论据分析常用的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示例:(论点:自立自强)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

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

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他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练习:

①主旨:对安于现状说“不”

托尔斯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文豪。16岁的他就进入了上流社会,风光极

了。也许它可以保持这种生活那我们大家也就看不见如此经典的《战争与和平》

了。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满足自己的荣华,他游走于贫苦大众中,深入思考着下

层人民的悲剧发生的缘由,在文学天地中取得辉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探因分析法补充论述。

参考示例:

托尔斯泰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因为不安于现状,不沉迷于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积极深入民众,了解民生疾苦。他提升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得了辉煌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

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

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反面假设→ 结果展示→ 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在对比中强调论点。

示例:(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作文片断训练

1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练习:(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②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假设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

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三、意义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思路: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关键:意义分析要扣住论点

示例:(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练习:

③主旨:没有成长的捷径,只有奋斗的艰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瘫痪了,无法走路、说话,甚至连身体都不能移动,到了5岁那年,他突出奇想,用左脚夹住粉笔在地上勾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他将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整理,每打出一张他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多少倍的经历和

汗水。于是在21岁时,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我的左脚》。后来,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四部小说,三本诗集,在他这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意义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布朗用自己的艰辛、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虽然身为残疾,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生活的热情,终于创造了文学界的奇迹,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标志性词语:如果---就假如-----就倘若----就探因分析法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

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正面:分析闪光点反面:指出其危害

学习赠言:

篇6: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学习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分离法的选择、无机和有机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常用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教学难点: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有关计算。

8.1 概述

干扰组分指样品中原有杂质(溶解)或加入试剂引入的杂质,当杂质量少时可加掩蔽剂消除干扰,量大或无合适掩蔽剂时可采用分离的方法。分离完全的含义:(1)干扰组分少到不干扰;(2)被测组分损失可忽略不计。完全与否用回收率表示

回收率=分离后测得的量100%

原始含量对回收率的要求随组分含量的不同而不同:

含量(质量分数)

回收率

1%以上

>99.9%

0.01-1%

>99%

0.01%以下

90-95%

常用的分离方法:沉淀、挥发和蒸馏、液-液萃取、离子交换、色谱等。8.1.1沉淀分离法

1.常量组分的分离(自己看书:5分钟)(1)利用生成氢氧化物

a.NaOH法

+b.NH3法(NH4存在)

c.有机碱法

六次(亚)甲基四胺

pH=5-6 d.ZnO悬浮液法

pH=6(2)硫化物沉淀(3)有机沉淀剂

2.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1)无机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a.利用表面吸附进行共沉淀

CuS可将0.02ug的Hg2从1L溶液中沉淀出 b.利用生成混晶

(2)有机共沉淀剂 灼烧时共沉淀剂易除去,吸附作用小,选择性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体积也大,分离效果好。a.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辛可宁,丹宁,动物胶b.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进行共沉淀:甲基紫,孔雀绿,品红,亚甲基蓝c.利用“固体萃取剂”进行共沉淀。8.1.2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挥发法:选择性高

As的氢化物,Si的氟化物,As、Sb、Sn、Ge的氯化物

+蒸馏法:N-NH4-NH3(酸吸收)

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8.2 液-液萃取分离法

8.2.1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萃取:把某组分从一个液相(水相)转移到互不相溶的另一个液相(有机相)的过程。反萃取:有机相水相 •优点:1.萃取分离法设备简单;2.操作快速;3.分离效果好;

•缺点:1.费时,工作量较大;2.萃取溶剂常是易挥发、易燃和有毒的物质。1.萃取过程的本质

亲水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金属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具有亲水性,常见亲水基团有:-OH,-SO3H,-NH2,NH。疏水性: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常见疏水基团有:烷基,卤代烷基,芳香基萃取过程的本质就是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的过程。2.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水相和有机相达平衡,A(水)A(有机)

KDA有A水――分配定律

KD-分配系数,只与温度有关。

分配定律适用条件:(1).稀溶液,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2).溶质在两相中均以单一的相同形式存在,没有其他副反应。

c有c水=D

D-分配比。

(1)当D>1时,说明溶质进入有机相的量比留在水中的量多。在两相中以单一形式存在,溶液较稀时,KD=D。

(2)配比并不是常数,与溶液的酸度、溶质的浓度等因素有关。3.萃取百分率:表示萃取的完全程度

EE和D的关系 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总量100%

被萃取物质的总量coVoDD100%等体积萃取,E100%(1)当coVocwVwDVw/VoD1 E分配比不高时,可采用多次连续萃取的方法来提高萃取率。2.当D=1时,萃取一次的萃取百分率为50%;若要求萃取率大于90%,则D必须大于9;

•设Vw(ml)溶液内含有被萃取物m0(g),用Vo(ml)溶剂萃取一次,水相中剩余被萃取物m1(g),则进入有机相的质量是(m0-m1)(g),此时分配比为D故:m1m0Vw

DVoVwncom0m1/Vo cwm1/VwVw•若用Vo(ml)溶剂萃取n次,水相中剩余被萃取物为mn(g):mnm0

DVVow8.2.2重要的萃取体系

1.螯合物萃取体系 2.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3.溶剂化合物萃取体系 4.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8.2.3萃取条件的选择(I)萃取平衡

• 金属离子Mn+与螯合剂HR作用生成螯合物MRn被有机溶剂所萃取,设HR易溶于有机相而难溶于水相,则萃取平衡表示: n++(M)W + n(HR)O=====(MRn)O + n(H)W

平衡常数称为萃取平衡常数Kex:

+n [MRn] O  [H] W Kex = —————————(8-8)

n+n [M]W  [HR] O

n [MRn] O Kex[HR] O

D = ———— = —————(8-9)

n++n [M]W [H] W

由式(8—9)可见,金属离子的分配比决定于Kex,螯合剂浓度及溶液的酸度。(II)萃取条件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a.螯合剂的选择 b.溶液的酸度 c.萃取溶剂的选择 d.干扰离子的消除 a.螯合剂的选择

• • • 螯合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螯合物越稳定,即Kex越大,萃取效率就越高; 螯合剂含疏水基团越多,亲水基团越少,[HR] O越大,萃取效率就越高。螯合剂浓度

nb.溶液的酸度

• 溶液的酸度越低,则D值越大,就越有利于萃取。

• 当溶液的酸度太低时,金属离子可能发生水解,或引起其他干扰反应,对萃取反而不利。• 结论:必须正确控制萃取时溶液的酸度。

• 示例:用二苯基卡巴硫腙—CCl4萃取金属离子,都要求在一定酸度条件下才能萃取完全。

2+2-萃取Zn时,适宜pH为6.5一l0,溶液的pH太低:难于生成螯合物 pH太高:形成Zn02。

c.萃取溶剂的选择 • 原则:

(1)金属螯合物在溶剂中应有较大的溶解度。通常根据螯合物的结构,选择结构相似的溶剂。

(2)萃取溶剂的密度与水溶液的密度差别要大,粘度要小(3)萃取溶剂最好无毒、无特殊气味、挥发性小。• 例如:

含烷基的螯合物用卤代烷烃(如CCl4,CHCl3)作萃取溶剂 含芳香基的螯合物用芳香烃(如苯、甲苯等)作萃取溶剂 d.干扰离子的消除

(a)控制酸度: 控制适当的酸度,有时可选择性地萃取一种离子,或连续萃取几种离子

2+3+2+2+ 示例:在含Hg,Bi,Pb,Cd溶液中,控制酸度用二苯硫腙—CCl4萃取不同金属离子。

3(b)使用掩蔽剂: 当控制酸度不能消除干扰时,可采用掩蔽方法。

+2+ 示例:用二苯硫腙—CCl4萃取Ag时,若控制pH为2,并加入EDTA,则除了Hg,Au(III)外,许多金属离子都不被萃取。

8.2.4萃取分离技术 1.萃取方式

在实验室中进行萃取分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a.单级萃取 又称间歇萃取法:通常用60一125mL的梨形分液漏斗进行萃取,萃取一般在几分种内可达到平衡,分析多采用这种方式。

b.多级萃取 又称错流萃取:将水相固定,多次用新鲜的有机相进行萃取,提高分离效果。c.连续萃取: 使溶剂得到循环使用,用于待分离组分的分配比不高的情况。这种萃取方式常用于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中药成分的提取研究。

• 萃取时间,一般从30s到数分钟不等。

2.分层

• 萃取后应让溶液静置数分钟,待其分层,然后将两相分开。• 注意:在两相的交界处,有时会出现一层乳浊液

产生原因:因振荡过于激烈或反应中形成某种微溶化合物

消除方法:增大萃取剂用量、加入电解质、改变溶液酸度、振荡不过于激烈 3.洗涤

• 所谓洗涤:就是将分配比较小的其它干扰组分从有机相中除去。

• 洗涤方法:洗涤液的基本组成与试液相同,但不含试样。将分出的有机相与洗涤液一起振荡。

• 注意:此法使待测组分有一些损失,故适用于待测组分的分配比较大的条件下,且一般洗涤1—2次。4.反萃取

• 反萃取:破坏被萃物的疏水性后,将被萃物从有机相再转入水相,然后再进行测定。• 反萃取液:酸度一定(与原试液不同),或加入一些其它试剂的水溶液。

• 选择性反萃取:采用不同的反萃液,可以分别反萃有机相中不同待测组分.提高了萃取分离的选择性。

8.3 离子交换分离法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而进行分离的方法。此法可用于:(1)分离(2)富集微量物质(3)除去杂质,高纯物质的制备(去离子水)8.3.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1.种类:

阳离子交换树脂:a.强酸型:活性基团-SO3H,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都能使用。国产#732树脂。

b。弱酸型:活性基团-COOH,-OH,在中性、碱性中使用。国产#724 阴离子交换树脂:a.强碱型:活性基团为季胺基[-N(CH3)3Cl],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都能使用。国产#717

b.弱碱型:活性基团为伯、仲、叔胺基,在中性和酸性中使用。国产#707螯合树脂:含有特殊的活性基团,可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N(CH2COOH)2,国产#401 大孔树脂:氧化还原树脂:萃淋树脂:纤维交换剂:

2.结构:离子交换树脂为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例如,常用的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就是以苯乙烯和二乙烯苯聚合后经磺化制得的聚合物。

3.交联度:指树脂中含交联剂(二乙烯苯)的质量分数。是树脂的重要性质之一。

交联度小:网眼大,对水膨胀性好,交换速度快,选择性差,机械性能差。

交联度大:网眼小,对水膨胀性差,交换速度慢,选择性好,机械性能高。树脂的交联度一般以4-14%为宜。4.交换容量:指每克干树脂所能交换的一价离子的物质的量(mmol)。是树脂性质的另一指标。

它决定于树脂网状结构内所含活性基团的数目。一般树脂的交换容量为3-6mmol/g。8.3.3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1.树脂的处理和装柱

先浸泡在水中-溶胀后-盐酸浸泡-洗至中性

2.交换:以一定速度由上向下经柱交换,“交界层”下移,几种离子中亲和力大的在上层,每种离子集中在柱的某以区域。

3.洗脱:洗脱(淋洗)就是将交换到树脂上的离子,用洗脱剂(或淋洗剂)置换下来的过程,是交换过程的逆过程。

4.树脂再生:

8.3.4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1.水的净化

2.微量组分的富集 3.阴阳离子的分离 4.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

8.4 液相色谱分离法

何为色谱法?

其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由物理化学性质:溶解度、蒸汽压、吸附能力、离子交换能力、亲和能力及分子大小等决定)的微小差异进行分离。当互不相溶的两相做相对运动时,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连续多次分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被不断放大,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8.4.1 纸上色谱分离法 1.方法原理

• • • • • 原理:纸上色谱分离法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固定相:滤纸——利用纸上吸着的水分(一般的纸吸着约等于自身质量20%的水分)流动相:有机溶剂 简单装置如图8—5所示

操作:点样、展开、干燥、显色得到如图8 — 6所示的色谱图、测定(定性和定量)

展开方式

• 上行法:展开速度慢、容易达到平衡,分离效果好 • 下行法:展开速度快、适用于易分离的组分分离

• 双向法:使用两种展开剂、90度展开、适用于难分离的混合物的分离 2.比移值

• 比移值〔R):R=a/b ff a为斑点中心到原点的距离cm b为溶剂前沿到原点的距离cm(1)Rf值最大等于1,最小等于零。(2)Rf值是衡量各组分的分离情况的数值(3)Rf值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4)使用Rf值定性 3.应用

(1)甘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混合氨基酸的分离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4:1:2 显色:三茚酮

(3)萄糖、麦芽糖和木糖混合糖类的分离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4:1:5 显色:用硝酸银氨溶液喷洒,即出现Ag的褐色斑点。

定性:由Rf值可判断是哪种糖;葡萄糖的Rf为0.16,麦芽糖的Rf为0.11.木糖的Rf是0.28。

8.4.2薄层色谱分离法 1.方法原理

原理: 薄层色谱分离法是将固定相吸附剂均匀地涂在玻璃上制成薄层板,试样中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作为展开剂的流动相之间不断地发生溶解、吸附、再溶解、再吸附的分配过程。不同物质上升的距离不一样而形成相互分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操作方法:同纸上色谱法 展开方法: 1.固定相:

(1)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离(可以制备成酸度不同或碱性硅胶扩大使用范围)

(2)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离(可以制备成中性或酸性氧化铝扩大使用范围)

(3)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化合物的分离(4)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离亲水性物质

•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吸附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活性,如:硅胶和氧化铝可以分为五级 2.展开剂:

(4)展开剂对被分离物质有一定的解吸能力和溶解度。(5)极性比被分离物质略小。吸附剂和展开剂的一般选择原则是:

• 非极性组分的分离选用活性强的吸附剂,用非极性展开剂;极性组分的分离,选用活性弱的吸附剂,用极性展开剂。实际工作中要经过多次实验来确定。

8.5 气浮分离法

8.5.1方法原理 何谓气浮分离法:

• 采用某种方式,向水中通入大量微小气泡,在一定条件下使呈表面活性的待分离物质吸附或粘附于上升的气泡表面而浮升到液面,从而使某组分得以分离的方法,称气浮分离 6 法或气泡吸附分离法。(浮选分离或泡沫浮选)。

• 分离和富集痕量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方法原理

• 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易被吸附到气泡的气—液界面上。表面活性剂极性的—端向着水相,非极性的一端向着气相(如图8—9),含有待分离的离子、分子的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与水相中的离子或其极性分子通过物理(如静电引力)或化学(如配位反应)作用连接在一起。当通入气泡时,表面活性剂就将这些物质连在一起定向排列在气—液界面,被气泡带到液面,形成泡沫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二.分离的类型 1.离子气浮分离法

• 在含有待分离离子(或配离子)的溶液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某种表面活性剂,使之形成疏水性物质。通入气泡流,表面活性剂就在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同时表面活性剂极性的一端与待分离的离子连结在一起而被气泡带至液面。2.沉淀气浮分离法

• 在含有待分离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无机或有机沉淀剂)使之生成沉淀,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并通入氮气或空气,使表面活性剂与沉淀一起被气泡带至液面。3.溶剂气浮分离法

在水溶液上覆盖一层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当采取某种方式使水中产生大量微小气泡后,已显表面活性的待分离组分就会被吸附和粘附在这些正在上升的气泡表面。溶入有机相或悬浮于两相界面形成第三相.从而达到分离溶液中某种组分的目的。三.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a.溶液的酸度 b.表面活性剂浓度 c.离子强度

d.形成络合物或沉淀的性质 e.其他因素 一般要求气泡直径在0.1一0.5mm之间,气泡流速为l一2mL/cmmm为宜。气体通常用氮气或空气 四.应用

• 特点:

气浮分离法富集速度快,比沉淀或共沉淀分离快得多,富集倍数大,操作简便。

• 应用:环境治理、痕量组分的富集等。沉淀气俘分离法已成功地用于给水净化和工业规模的废水处理等。离子气浮分离法和溶剂气浮分离法目前在分析化学上应用较多。如用于环境监测中富集。

8.6 其它分离富集方法

8.6.1 固相微萃取分离法

固相微萃取分离法属于非溶剂型萃取法。其中直接固相微萃取分离法是将涂有高分子固相液膜的石英纤维直接插入试祥溶液或气样中,对待分离物质进行萃取,经过一定时间在固相涂层和水溶液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即可取出进行色谱分析。

1.压杆 2.筒体 3.压杆卡持螺钉 4.Z形槽 5.简体视窗 6.调节针头长度的定位器 7.拉伸弹簧 8.密封隔膜 9.注射针管 10.纤维联结管 11.熔融石英纤维

8.6.2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1.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液之间的一种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态.它只能在物质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才能存在。

2.超临界流体的密度较大,与液体相仿.所以它与溶质分子的作用力很强,像大多数液体一样,很容易溶解其他物质。另一方面,它的粘度较小,接近于气体,所以传质速率很高;加上表面张力小,容易渗透固体颗粒,并保持较大的流速,可使萃取过程在高效、快速又经济的条件下完成。3.二氧化碳与氨

8.6.3 液膜萃取分离法

由浸透了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的多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把水溶液分隔成两相—萃取相与被萃取相;其中与流动的试样水溶液系统相连的相为被萃取相,静止不动的相为萃取相。试样水溶液的离子流入被萃取相与其中加入的某些试剂形成中性分子(处于活化态)。这种中性分子通过扩散溶人吸附在多孔聚四氟乙烯上的有机液膜中,再进一步扩散进入萃取相,一旦进入萃取相,中性分子受萃取相中化学条件的影响又分解为离子(处于非活化态)而无法再返回液膜中去。其结果使被萃取相中的物质——离子通过液膜进入萃取相中。8.6.4 毛细管电泳分离法

电泳分离是依据在电场中溶质不同的迁移速率。毛细管电泳分离法是在充有合流动电解质的毛细管两端施加高电压,利用电位梯度及离子淌度的差别,实现流体中组分的电泳分离。对于给定的离子和介质,淌度是该离子的特征常数,是由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与其通过介质时所受的摩擦力的平衡所决定的 8.6.5 微波萃取分离法

微波萃取分离法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的效率,使固体或半固体试样中的某些有机物成分与基体有效地分离,并能保持分析对象的原本化合物状态。微波萃取分离法包括试样粉碎、与溶剂混合、微波辐射、分离萃取等步骤,萃取过程一般在特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微波萃取分离法具有快速、节能、节省溶剂、污染小、仪器设备简单廉价,并可同时处理多份试样等优点,所以应用很广。

本章作业

篇7: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裂缝的出现,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在对裂缝加固时,我们应当明白裂缝形成的原因,来进行对症下药。即使同样看起来都是裂缝,结构性裂缝与非结构性裂缝处理起来应采用不同的方式。

裂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收缩变形、温度引起应变等结构自身原因而非荷载所引起的裂缝,即非结构性裂缝(也叫非荷载裂缝)。相对而言,非结构性裂缝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对其进行加固主要针对现有裂缝的处理。

根据裂缝的宽度,我们可以采用表面封闭法与压力注浆法。裂缝宽度小于0.2mm时,可以采用封缝胶对裂缝表面直接进行封闭作用,防止裂缝继续扩大。压力注浆法适用于0.1mm至1.5mm的裂缝处理,采用封缝胶配合裂缝胶进行施工。施工时首先预埋注胶嘴,再利用封缝胶封缝,最后裂缝胶注胶即可完成对裂缝的修补。

另一种,是由于承受荷载,混凝土结构承受的拉应力超过了抗拉强度而出现裂缝,即结构性裂缝(也叫荷载裂缝)。当混凝土结构由于荷载作用产生结构性裂缝时,进行加固处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封闭裂缝的表面。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裂缝胶与混凝土之间的正拉粘结强度为2.5MPa,若结构裂缝深20mm,长1000mm,则二者之间的拉应力仅为2.5×20×1000=5000N,也就是说,裂缝胶在深20mm的裂缝中,每延米能提供的拉应力仅为5000N,若将此换算成质量则仅为0.5吨,远远达不到加强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要求。

所以在处理结构性裂缝时,首先要采用上面提到的表面封闭法以及压力注浆法。裂缝封闭无误后,可以采用主动加固与被动加固的方法加固结构。

被动加固属于比较常见的技术,我们所说的纤维复合材料加固,包括碳纤维布、碳纤维板、芳纶纤维布等等,都属于这种方法。纤维复合材料质量轻、抗拉强度高,尤其适用于混凝土受弯及受拉构件,配合专用浸渍胶能够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充分地利用纤维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其他的被动加固方法例如粘钢法、碳纤维网格都可以对结构性裂缝起到加固作用。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在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的主动加固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它有着结构轻、有效提高承载能力并充分发挥碳纤维的抗拉强度的特点。预应力碳板目前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加固中,如今在工民建领域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裂缝时,同样需要先进行封缝处理。

篇8: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经济管理,预测模型,优缺点

引言

经济预测是预测的一个分支, 是指以准确的调查统计资料和经济信息为依据, 从经济现象的历史、现状和规律性出发, 运用科学的方法, 经过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情况的调查, 获得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和信息, 通过对这些资料、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和研究, 不仅可以对经济活动的现状做出恰当的定性、定量结论, 深化对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 而且还能够结合经济现象的历史状况,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经济现象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测定。预测是各级领导和经济管理工作者制定政策, 做出决策, 编制计划及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经济预测的定义已经显示了它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而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预测模型的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经济预测中常用的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 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灰色预测GM (1, 1) 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 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一、逐步回归分析

在实际经济问题中, 人们总是希望从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诸多变量中选择一些变量作为自变量,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以便对因变量进行预报或控制。逐步回归分析正是根据这种原则提出来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它从一个自变量开始, 视其对因变量Y的显著程度, 从大到小依次逐个引入回归方程.当引入的自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显著时, 要将其剔除, 引入一个变量或者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都称为逐步回归的一步, 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 直至既无不显著的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 又无显著的变量可引入回归方程为止。主要步骤见文献[1]

逐步回归分析有几个问题:一是分析时, 多数自变量是组合变量, 它们之间存在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这会使得分析结果很不稳定, 以至有时某个因素是否选入对回归方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使建模者左右为难;二是选中的自变量, 有时与我们所希望的有较大的出入, 从专业知识方面认为是重要的变量往往落选, 使我们很难信服地接受这样的“最优”回归模型;三是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 有的因素的回归系数符号反常, 这与经济背景不符合;四是考查外界影响因素时, 有些因素是不能随意去掉的;最后, 它不能对试验结果是多个指标, 对多个目标变量同时建模分析。从上述这5个问题可以看出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模过程的需要。

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它于1983年由伍德和阿巴诺等人首次提出。近十几年来, 它在理论及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在一个算法下能同时实现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一般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数据结构简化以及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特别当各变量集合内部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时, 用该方法建模, 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整体性较好。偏最小二乘法可以有效地克服样本容量小于变量个数时进行回归建模以及多个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同时回归分析等问题。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作法是首先在自变量集中提出第一成分, t1, (t1是自变量集X= (χ1, χ2, …χm) T的线性组合, 且尽可能多地提取原自变量集中的变异信息) ;同时在因变量集中也提取第一成分u1, 并要求t1和u1相关程度达到最大。然后建立因变量y1, …yp与t1的回归, 如果回归方程已达到满意的精度, 则算法中止。否则继续第二对成分的提取, 直到能达到满意的精度为止。若最终对自变量集提取r个成分t1, t2, …tr, 偏最小二乘回归将通过建立y1, …yp与, t1, t2, …tr的回归式, 然后再表示为y1, …yp与原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式, 即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式。具体步骤见文献[2]。

在分析中, 如果出现多重共线性的情况, 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优势。然而, 偏最小二乘法也有它的弱点, 比如, 它对影响点是非稳健的, 一个或几个影响点的存在, 可以严重改变回归的结果。其次, 偏最小二乘回归选成分[2]的过程也存在缺点。

三、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人工智能理论, 它是对人脑或自然的神经网络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拟, 是一种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正向过程中, 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层单元逐层处理, 并传向输出层, 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出, 则转向反向传播, 将输出的误差按原来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 使得误差信号最小。得到合适的网络连接值后, 便可对新样本进行非线性映象。建模的具体步骤见文献[3]。

BP人工神经网络为非线性的梯度优化问题, 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极小问题。当输入样本较多且具有多重共线性时, BP神经网络会降低网络的训练速度和效率, 影响预报精度, 学习算法通常需要上千次或更多, 以上原因大大限制了BP网络的推广应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改进算法, 比如Levenber g-Mar quar dt算法, Quasi-Newt on算法, 共轭梯度法, 弹性BP算法, 一阶正切算法, 学习率自适应的BP算法等。在一系列的改进算法中, 由于各种算法各有优缺点, 对一个给定问题来说, 很难说那一个算法是最合适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问题的复杂度、训练的样本数、网络的权重和偏差数、误差目标等。

四、灰色预测GM (1, 1) 模型

经济系统中的数据可以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随机量。通过关联分析, 并对原数据进行生成数处理, 可得到规律性较强的数据序列, 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 预测出经济系统中的未来数据及发展趋势的状况, 这就是灰色系统理论用于经济预测的理论基础。

五、组合预测模型

在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预测时, 人们往往事先无法确定哪种预测方法最佳, 因为每种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同, 预测前很难准确判断出适用条件。每种预测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信息特征, 能从不同角度反映未来情况, 舍弃一种预测方法都极有可能使宝贵的经济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预测的可靠性和风险性考虑, 仅仅使用单一预测模型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预测是不可行的, 为了尽可能多地利用有用信息Bat es和Granger提出了组合预测理论, 组合预测模型不同于以上几种模型, 他不是根据各项历史数据建模, 而是将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行适当的组合, 得到比任何一个独立预测值更好的组合预测值。组合预测模型一类为权系数组合预测法, 如最优组合预测法, 变权重组合预测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是认为参加组合预测的各个模型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一类为非线性组合预测法, 使用较多的是人工网络方法。

六、结语

以上经济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既有区别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比如应用任何模型进行预测前都需要对变量进行筛选, 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以及预报模型拟合值, 相关性进行计算检验。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何晓群,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

[2]王惠文,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应用[M], 国防科技出版社, 北京, 1996.

[3]张建勋, 人工神经网络对时间增长序列预测能力分析[J], 预测, 1999, 5, 60—63

[4]余晓秋, 葛家麒, 刘长海, 组合预测方法在黑龙江大豆产量中的应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7, 37 (24) , 27-31

上一篇:网管数据高级维护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班主任路队管理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