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市场分析

2024-05-06

居民消费市场分析(共6篇)

篇1:居民消费市场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城乡居民

正文:

一.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下降到

58.6%,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8.6%下降到52.6%。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进入到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2.6%下降到43%。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表明我国居民花在食品支出方面的钱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2.实物性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

明显下降。耐用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房屋及汽车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尤其是住房支出。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第二。非耐用方面,2001年,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为63.3%,比1990年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3.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26.2%,11年间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性支出、交通通讯支出份额上升较快。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1.6%,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另外,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十分迅速,比重不断加大,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就由8.61%上升到12.55%。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二.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更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可是,虽然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我国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11.4%,法国为18.3%,荷兰为14.6%,加拿大为15.7%。因此,我国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2.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导致居民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我国教育的支出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教育的支出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医疗收费过高以及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居民的医疗保障支出不断增长。住房方面,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乡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抑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整体消费需求以及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相对偏高,消费结构调整较慢。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农民消费各年的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1985年为1.71:1,1990年为2.03:1。1995年为2.32:1,2000年为2.79:1,到2004年扩大为3.7:

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164.13元扩大到2004年的2166.30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85年时为4.5个百分点,在1990年时为4.6个百分点,在1995年时为8.5个百分点,在2000年时为9.7个百分点,到2004年为9.5个百分点。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都在呈扩大趋势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85.8元的水平,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2.1元低2166.30元。农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9.01%。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2004年农民生活每100元消费支出中,有47.2元用于食品消费,只有52.8元用于衣着、居住、购买家庭生活设备与用具、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生活。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7.2%。较城市居民的37.7%高9.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民消费结构还不合理、调整较慢,食品以外的消费不足。从消费水平看,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造成的。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建议

1.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就我国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其消费总量亦处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2.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壮大财政实力是增加教育投资的根本保证。另外,政府还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渐树立消费信心。特别在住房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遏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要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房,放心大胆其他消费。

3.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参考文献:

1.刘青芝《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2.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八期

3.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百度文库,《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5.《我国教育住房医疗“三高”使居民不敢消费》腾讯新闻

http://news.qq.com/a/20061113/000823_1.htm

篇2:居民消费市场分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与持续较快增长的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继而导致其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而探讨了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相关因素,并对如何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些借鉴。关键词:农村居民,现状,消费需求,经济发展

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一)从国际角度上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性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我们知道,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其中尤以消费为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投资率已达到46﹪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在外贸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约15﹪,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40﹪左右。而在国内需求方面,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却持续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1.1﹪、59.8﹪、58.2﹪、55.5﹪、53.9﹪。再看国际上该指标的大致情况,世界平均水平为77﹪,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而在国内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很低。这样看来,不论是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就有待提高,而农村居民消费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来看,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相比,无论是在消费总量还是在消费比率上,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相差很大。农村消费市场在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及监督等方面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下,积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但总体消费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很少,1978年只有133.6元/人,相应的消费支出只有116.1元。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和改善。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到6176.9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到3756元,农民消费支出

与收入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占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1%,与城镇居民相比,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消费总量和层次上均处于滞后状态。

(二)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消费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站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联合国确定的恩格尔系数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是:>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0.5<EC≤0.6,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0.4<EC≤0.5,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水平;EC≤0.4,居民生活趋于富裕。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为:1978-1982,EC均在0.6以上;1983-1997,EC均在保持在0.5-0.6;1998-2005,EC数值在0.45-0.5见小幅变化;而自06年至今,EC在0.43上下小幅变动。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各地区建校费差距明显地区差异性明显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是由来己久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生活消费支出,另一个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差异。无论是综合消费支出,还是消费结构,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各地区农村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敏感度都很高,尤其是商品市场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指数结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支出特性,以及多地形、多文化的影响。

三、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

现在农村居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正步入小康水平。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城市居民10-15年,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省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相对于处于较低的状态,农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很显然,在农村居民消费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收入相对较低,抑制消费欲望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经历了一个线逐步缩小在扩大的过程。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05、06、07、0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493、9771.1元、13786、15781元。高于农村的3255元、3476.34元、3712.73元、3965.19元。农村居民的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另外,我国农村居

民不仅在收入上与城市居民相差很大,而且其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据统计,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年平均为5.0%,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2%,比农村居民高出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的收入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且呈现出上升趋势。

(二)消费心理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

第一、风险意识强,预防性储蓄倾向高。据2002年-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居民的储蓄增长率平局每年达到11.5%,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余额从73762亿元上升到172616元,6年间翻了一番,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长6.1。对未来的风险意识前,储蓄倾向高。第二、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虽然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众人的心理。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依旧影响着农民的思想。现如今在农村,人们通过自己活着亲戚朋友的帮助来完成,这样一来,就偏好储蓄,压抑现期的消费支出,这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成为阻碍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极大的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落后的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对龙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农村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档次含量上与城市相差太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条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这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体系落后,市场软硬件建设不足和储运加工系统不完善,更表现在生存不能在质量数量命中等方面与市场相适应,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其次,市场监督体系不完善,消费者权益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在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佳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利的贫穷落后地区,由于不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商品知识少,对假劣商品的识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使假冒伪劣商品,如假酒、假烟、过期变质食品充斥市场,欺诈骗销问题突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另外,农村地区的售后服务这一环节比较薄弱,使得不少农民对一些产品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颇有顾虑,这些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抑制

不少农村卫生机构在功能、设置、管理、运作、人力和技术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服务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卫生服务对象和卫生服务体系两方面分析。从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村居民看,虽然近几年卫生服务需求量不断提高,但经济支付能力有限,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就医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未能就诊,住医院

治疗的比例较低。农村人口中多数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完全靠个人直接付费支付医疗费用,再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贫困人群因付不起费用而享受不到必要的治疗。一个家庭背有大量债务,就不能对未来生活和从事生产进行适当投资,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经济收入降低。医疗药品市场管理混乱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现有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够合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部分农村医疗机构存在药品采购管理不规范、购药渠道混乱,药品贮存条件差、质量难以保证,乡村医生用药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使得农民承受了重大压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现阶段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方案。

(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目前农民中有大片果园,养殖业等一类的农产品大户,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在农产品消费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例如,市场疲软时,政府可适当帮会组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门路,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防止价格大幅度下跌带来的损害。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农村居民生产效率低下,在于大部分仍然延续的是以往的手工劳作。在现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应当推进农村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们的生产效率,同时引入优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一来来,其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征收。

(二)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习惯对于人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都起着重要作用。转变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过分守财、过度节俭的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懂得享受生活,拓宽消费领域,追求文明、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添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家电等设施,比如,汽车、冰箱、空调、手机等的消费。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消费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当前的农村市场疲软。要改变目前农村市场存在的商业网点少、品种匾乏、信息不畅、交易成本高的状况,必须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村消费市场服务水平很低。要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当前应从制定政策、规范准、组织行业协会、取缔非法经营入手,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优越的服务,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证体系方面,应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同时也拉动了其消费。其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国家可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在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此一部分困难农村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进杰 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王红娜 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鲁艺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 刘宇虹 重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6 [5] 周宗社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7

[6] 丁凌云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篇3:城镇居民消费相关分析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分析

1 问题背景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已摆脱短缺状况, 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相伴而来的问题是: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我国经济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内需、启动市场的政策,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 系统、深入地研究居民的消费状况、消费函数等问题, 对准确把握居民消费需求、找准开拓消费市场的切入点、促进居民消费等具有重要意义。

居民消费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的综合体现。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合理, 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提高的向往, 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也将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为消费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 城镇居民典型相关分析

2.1 消费品的行政分配和市场分配两种方式并存

在改革初期, 由于当时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供给不足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不能自由选择。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经济的供给短缺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己经基本结束, 表现为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 许多行业出现相对生产过剩, 市场供给过剩成为普遍现象, 行政分配的消费品逐渐减少。在这期间对于消费者选择由半自由趋向自由, 其效应主要是: (1) 虽然行政配给消费品或部分的价格一般很低, 但数量有限, 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有效需求, 短缺仍然存在, 消费者不能自由选择。 (2) 行政配给消费品或部分价格太低产生的收入效应是使这部分消费品的短缺发生“溢出效应”, 增加的收入转向市场分配的消费品, 导致其价格上升。在90年代中期尤为突出。 (3) 相对于行政配给部分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而言, 市场部分的价格过高。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消费者并没有真正的选择自由。如住房、医疗、入托费、教育支出等等, 他们不得不选择行政配给方式。到90年代末期,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行政配给部分逐渐减少, 住房、医疗、入托、教育等逐步市场化, 这时消费者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

2.2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 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对刚刚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中走出来的城镇居民而言, 会使其消费行为表现出一种较明显的“攀比性”,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之间的“示范效应”强化。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收入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到1997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收入是最低收入户收入的5.42倍, 在随后的7年中收入差距有下降趋势, 但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4年达到4.52倍, 这么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

2.3 流动约束和预算约束放松

到1988年, 我国的资金市场处于初始阶段。与消费者的流动约束相关的民间借贷市场和债券、股票市场规模, 以及消费信贷, 与此时己经达到的消费总规模相比, 虽然已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量, 但还相当有限。到90年代末期, 我国证券市场和各类消费信贷己经逐步发展起来, 使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的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 但对于财富积累较少, 受传统消费习惯长期影响的居民来说, 流动性约束依然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使城镇居民具有了进行跨时预算的可能, 居民储蓄量迅速膨胀, 拥有的各种资产数量 (包括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迅速扩大, 这使城镇居民开始利用储蓄来平滑其在各期的消费。这可以从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数量上证实。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储蓄存款逐年上升, 平均储蓄倾向逐步提高, 这是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同时, 在资本市场方面, 债券、股票市场规模以及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购房信贷、购车信贷、旅游信贷、助学信贷等) 迅速增长。

3 城镇居民消费政策建议

3.1 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按照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对居民消费起决定作用, 暂时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小。要保持城镇居民持久收入稳定增长的措施有: (1) 重新设计和调整工资结构, 使住房、养老、教育等各种实物收入统一纳入货币化分配轨道, 实行货币化工资, 显著提高货币工资收入, 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持久收入。 (2) 减少工资外收入比重, 尽可能把相对规范的工资外收入 (如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津贴和奖金等) 纳入工资收入中去, 使其成为持久收入。 (3) 规范城镇居民的收入渠道, 鼓励居民勤劳合法致富, 使各种“灰色收入”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公开化和明晰化。

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树立消费者信

心, 引导消费者预期近几年来, 建立的新型农牧区医疗合作制度成效比较显著, 为广大农牧民带来了实惠, 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福利机构。对人民大众的基本医患需求, 由政府负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这部分服务采取低廉的收费标准, 由政府财政给予大量补贴。至于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政府鼓励由民营医院来解决, 并允许收取较高的费用。

3.3 优化供给结构, 增加有效供给, 适应消费结构变动

针对目前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偏差, 优化供给启动市场需求应首先考虑到消费的巨大潜力, 并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如下特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的档次拉开了, 并逐步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档次不断提高, 需要更高质量和具有更新功能的更新换代产品;二是广大城镇中低收入者消费水平较低, 需要企业能够提供低成本、低价格且经久耐用的产品。因此, 迫切需要新疆的企业根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适时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 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开拓不同的市场, 以供给结构的优化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动, 从而达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目的。当然, 由于各省的主导产业不同、比较优势不同, 本地区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不可能全部满足本地区居民消费的需要, 因此针对本省不能满足的这部分需求, 如汽车、家电等, 应摒弃地方保护主义, 积极向省外组织货源、疏通进货渠道, 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消费需要。

参考文献

[1]蒲春玲, 《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途径》,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2-10页.

[2]Angus Deaton, 《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龚志民等译, 2005年9月第一版, 第64-113页、第177-193页.

[3]Pindyck, 《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第53-87页、第91-109页.

[4]伊志宏, 《消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第2-18页.

[5]赵丽娟, 《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10月.

篇4: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分析

(一)农村居民耐用文化消费品拥有情况

耐用文化消费品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和载体,其拥有量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据统计,2012年,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黑白电视机4.31台,彩色电视机106.26台,家用电脑7.5台,接入互联网的5台,移动电话151.67部,接入互联网的13.45部,摄像机0.69架、影碟机26.43台、照相机2.83架,中高档乐器0.21件。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视机和手机的普及程度最高,达到100%,部分用户还拥有不止一台。问卷调查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基本吻合。从问卷情况来看,除手机、电视机外,一些通用的文娱设备,如影碟机、收音机、录音机、麻将等普及程度较高,而一些高端的现代文娱设备在农村还比较少见。

(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不少,但是主要文化活动比较集中,在各项文化活动中,居前十位的分别是:看电视、体育运动、宗教活动、打麻将、喝酒闲聊、打牌、看书报杂志、听广播、下棋、看电影等,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看电视,占被调查者的96.7%,其他的比例依次是56.2%、48.9%、44.5%、37.8%、36.4%、25.7%、23.2%、21.8%、18.1%等。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文化消费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女性偏爱串门闲聊及参与各种宗教活动等,男性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喝酒、下棋等。25岁以下的居民偏爱现代娱乐消费,如上网、听歌、打游戏等,25~35岁的居民喜欢看影碟和电子光盘;46岁以上的人更喜欢下棋、打牌、听评书等。文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乡镇退休干部等偏爱读书看报。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打游戏、上网、听音乐等,农村居民选择的比例最小,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内容结构

(一)电视、广播、电影消费情况

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文化消费项目。农村居民中每天都看电视的比率高达89.6%。除了那些因为外出或者农事繁忙不能看电视的居民外,受众覆盖率几近饱和。接入有线电视网及安装卫星接收装置的比率达到39.5%。看电视不仅是农民经常从事的文化活动,且投入的时间也最长。据调查,农村居民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2.3小时,其中,以每天收看2~3小时的受众最多,占32.8%,其次是每天收看1~2小时的,占26.3%,还有22.4%的居民每天看电视达3小时以上,每天看电视不足一小时的仅占8.1%。

听广播仍然是农民业余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在被调查者中,65%的农民偶尔听广播,15%的农民经常听广播,20%的农民从来不听广播。从性别看,听广播的受众主要是男性,占80%以上。从年龄来看,中老年人听广播的比率较高。

看电影在农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农民观看的主要是政府或者私人庆典提供的免费电影,被动性较强。

(二)图书、报刊消费情况

读书、看报是农民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花钱买书的积极性不高,农家书屋提供的书籍实用性不强,供给效率不高。因此,农民读书、看报仍然靠转借为主。据调查,在农村居民书报的来源中,自己购买的仅占15%,大部分靠向学校、村委会借阅或互相之间转借。农村书报杂志的消费群体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村干部、村医生及乡镇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为主,且男性居民较多。

(三)打牌、下棋、打麻将等活动参与情况

打牌、下棋、打麻将是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打牌由于受条件限制较少,且对智力要求较低,在农村各个年龄层次中都比较普及。打麻将相对于打牌无论是对硬件环境还是智力因素要求都比较高,是35~45岁男性的主要娱乐形式。但是打麻将容易上瘾,且赌博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对前两项活动,下棋是更传统的娱乐方式,对智力要求较高,是5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主要娱乐形式。

(四)上网、打电子游戏及音像出版物消费情况

上网、打电子游戏及各种音像制品的消费均属于现代文化消费,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据调查,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很多青年通过手机上网、打游戏、聊QQ等。

(五)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情况

近年来,唱戏、扭秧歌等传统民间娱乐活动逐渐衰落,农村宗教活动又现兴盛的势头。据调查,目前农村信奉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占信仰宗教总数的43.1%,远远超过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不足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内容单调

河南农村居民在消费倾向上表现出严重的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很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可伸缩性,农村居民还没有把文化消费放到重要位置,甚至随时可能会被压缩。农村居民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几件大事上,真正能用到文化娱乐服务上的资金很少。由于消费结构不合理,很多农民对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不高,对文化消费的期望值较低。对大部分农民来说,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生活的重点,书报杂志的消费比例很低,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消费结构单一,文化生活要求非常单调。

(二)消费层次较低

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大多处于普及型、生存型的层面,文化消费以自娱为主,消费内容上一味追求新奇、刺激、热闹的效果,不讲究消费质量和消费内容健康向上与否,重视娱乐型、消遣型消费而轻视发展型、智力型消费。对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消费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兴趣。消费的格调和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娱乐性消费的人数远远超过参加科技知识培训和其他形式的文化消费等发展性消费的人数。据调查,参加讲座培训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9.2%,而参与政府送电影活动的比例则为44.8%。二是低层次的通俗文化消费势头猛增,许多农民对爱情、武侠、传奇小说等改编的港台电视剧喜爱有加,而对严肃、理性、知识性强的影视剧则反映冷淡。以居民最喜爱看的电视为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看内容以影视剧、综艺娱乐、离奇案件为主,比例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3%、38.1%、30.8%,而对益智、艺术、科教等方面则兴趣不大,观看教育、科技、历史类的比例仅维持在10%左右。书报杂志的固定消费比例较低,据调查,自己购买书报杂志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15%。

(三)消极文化消费盛行

目前,不良文化在农村呈滋生蔓延之势,负面、愚昧文化消费盛行。一是农闲时节,赌博盛行。据调查,67%的农民反映村中有赌博现象,12%的农民认为赌博现象很严重。而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竟有高达43%的人有过小笔赌博的经历。二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据调查,42%的人承认拜过鬼神,64%的人有过看相算命行为,甚至有57%的人认为算命比较灵,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群中。不少农民买书、订报,参加培训没有钱,但是修庙宇、拜神佛却很踊跃。据调查,高达60%以上的农民愿意为兴建寺庙、教堂主动出资。

四、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支付能力的大小。实践证明,目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主要是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想扩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货币支付能力,启动其文化消费欲望,使其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改变农民消费预期的关键就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农民自我保障的强度,如果农民的防御性需求较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因为,对于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收入本来就不高,除了必要的生产生活之外,还要储蓄资金以抵御未来可能的风险,享受型的娱乐消费更不敢想。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消费。

(三)增强农民文化消费意愿

由于文化产品凝聚了高强度的人类智慧,因此也对消费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启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首先要培养合格的文化消费主体,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而提高消费者文化素质首先就是发展教育。因此,在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按照各地农村、农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开办形式多样的专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技能,并把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教育活动,在提升农村居民思想觉悟的同时培养其对文化产品的兴趣爱好,促进文化消费,带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转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不但要引导农民增强文化消费意识,更要引导农民进行高质量文化消费的意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民消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从文化产品中汲取所需的科学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历史文化和近代、现代科技文明的教化,启蒙心智,文明开化,逐渐摆脱落后愚昧的思想状态,在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中逐步转变落后的价值观念,认同主流文化,积极进取,努力争取脱贫的机会。

篇5:县扩大居民消费难点及对策分析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消费水平一直呈现高位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亿元,累计增速达20.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4个百分点。完成全年任务、单月增速、累计增速在全市9区县中创3个第一。高速增长的现状毋庸置疑,但仍存在整体有效需求不足、城乡消费不平衡、生存性消费占主导、边际消费倾向不高等诸多问题,县扩大消费依然任重道远。

一、扩大消费的难点分析

1、短时间内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难点之一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极其敏感的因素,增加居民收入

是扩大消费的基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主要靠自己的劳动或财产来获取收入,满足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重中之重。gdp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忽视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gdp的增长不一定带来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因此,县要扩大消费,就要解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最大难题,只有收入增加,居民才有消费的动力。

2、如何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是难点之二

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种大环境下,居民面临着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的生活保障问题,再加上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居民都愿意把钱存起来,在消费行为上很保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全县总储蓄额达255亿元,约占gdp的59.5%,到,全县总储蓄额达366亿元,增长了43.5%,其中居民储蓄达159.2亿元,增长23.4%。从数字上可以反映出全县消费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如此高储蓄率对扩大消费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障碍。

3、如何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难点之三

县从92年建城至今,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南北区域差异较大等不协调因素。,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25元,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收入差距的存在,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今年上半年,全县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0.5亿元,而农村仅为6亿元。如何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成为了扩大消费的一大难题。

二、扩大消费的对策分析

1、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加快融城对接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三个共同”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是做好金井、开慧、榔梨的试点工作,将榔梨镇打造成三湘首善镇,将金井镇打造成省会北部卫星镇、现代农业核心区、城乡统筹样板镇,将开慧乡及板仓小镇打造成为湘北的“经贸重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二是搞好城乡商业综合体建设。大力推进恒广欢乐世界、新长海等城市综合体和快乐购、特易购等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以开慧镇、福临镇、路口镇、江背镇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商业综合体建设。

2、以完善社会保障为关键,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它能够有效消除居民因对新体制的不了解、不适应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使居民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对未来消费水平和总体生活状况形成新的理性预期。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一定期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继续推进“创业富民”活动,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培训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重点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参保覆盖面;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县级配套补助提标工作,并逐步与城镇居民医保互通对接。

3、以健全消费体系为手段,提高整体消费层次。

篇6: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0年

被访者:城镇居民

调查机构: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报告来源:经济参考报-2000/04/17

报告内容: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产权房,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家庭装修已成新产业,三成多的家庭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12.9%家庭今年打算购房。以上数据表明购房已成家庭最大消费。

55.7%家庭已经购房,户均2.6万元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加大,我国城镇居民已形成掏钱买房住的观念,超过半数居民已购买了住房。

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1.5倍。其中购房改房的家庭占86.9%,户均购房金额1.9万元;购商品房的家庭占9.7%,户均购房金额7.9万元;购买其它住房的家庭占3.3%,户均购房金额3.4万元。户均购房金额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31.1%,户均购房金额1至3万元的家庭占46.5%。

购买住房的家庭中,1990年以前购房的家庭只占4.2%,1991-1994年购房的家庭占19.0%,1995-1996年购房的家庭占32.5%,1997-1999年购房的家庭占44.3%。可见随着房改力度的增加,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

65.8%家庭住房产权归己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已初步构建起了住房新体制基本框架。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住房产权形式,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个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改力度,公有住房比例下降,私有住房比例上升,其中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的为12.0%;拥有房改私房的为48.4%;拥有商品房的为5.4%。近1/3的居民家庭实现了拥有一套产权归自己的住房梦想。传统租赁公房的家庭由1993年的7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28.6%。

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实际使用面积来看,户均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7.8%;户均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32.7%;户均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35.5%;户均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1%;户均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5.4%;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4.5%。

从不同的行政区域看,使用面积最大的为海南和福建省,户均为76和74平方米,使用面积最小的为上海、北京和天津,户均分别为30、38、38平方米,高、低相差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户均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中,仍然存在着15.2%的三人以上家庭的安居问题。其中,大多是离退休、下岗待业及家庭负担重、就业人口少的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住房成套率达到72.7%

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分为7种,58.7%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结构为二居室或三居室,其中二居室达到39.0%;三居室达到19.7%;一居室和四居室比例较低,分别为9.6%和2.6%;普通楼房和平房居住率达10.1%和17.2%。

绝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较好,拥有比较齐备的生活设施。其中拥有暖气设备的家庭占31.5%;拥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40.2%;拥有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家庭占30.3%。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设备不配套,8.1%的家庭没有单独属于自家的卫生间;38.8%的家庭无暖气设备;17.7%的家庭使用煤炭燃料。

32.3%的家庭户均装修1.4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居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1/3的家庭进行了住房装修。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其中房改房户均装修支出1.3万元,商品房户均装修支出2.4万元。装修家庭中,户均装修支出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58.3%,装修支出1-3万元的家庭占33.7%,3万元以上的家庭占8%。

12.9%的家庭打算购房

有12.9%的家庭打算在2000年购房,其中6.8%的家庭打算购买现住房,3.2%的家庭打算购买商品房。

上一篇:季度总结报告提纲下一篇:公司团委干事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