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安置选址研究

2024-05-07

空心村安置选址研究(精选6篇)

篇1:空心村安置选址研究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

摘要:“空心村”问题已然成为了许多学科的共同问题,当今各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者主要包括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同仁,鲜有法学者对此研究,但“空心村”问题又切实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因而成为法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空心村”概念之后,分析“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即宏观角度是因为立法不完善及执法不严格,微观上是因为村民法制观念落后及旧观念无法剔除等因素。

关键词:空心村;形成原因;法律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5.02.02

一、空心村问题概述“空心村”问题是近些年来我国涉农研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尤其是2010 年《新京报》发表有关农民“被上楼”的系列报道后,引起了公众对“增减挂钩”政策的质疑,还把空心村的问题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大众的话题。

“空心村”一词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奚雪松教授的提法,他在实地调研老人和儿童留守的村落后得此名。从外部看,“空心村”有着共同的表现形式,即盲目扩大村庄面积,老屋旧房被废弃,新屋向村庄外围扩建;或是一户多屋占有土地,超规定加大建设面积。有不少学者认为空心村问题是中国新“三农”问题[1]。由于各界学者学科背景不同,研究目的也存在差异,因而对于“空心村”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界定。多数学者从自己的学科专业出发进行阐释,于是产生了多数以地理学、社会学为基础范畴的“空心村”概念。比如有地理学者认为,”空心村“新建的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村庄内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或废弃的旧房,村庄的宅基地分布呈一种特殊布局,是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一种过程和表征[2];有社会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空心村出现的社会背景[3],由于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引起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4];有经济学者认为,“空心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还存在着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即大批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守望,这种农村人口“空心化”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的,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阶段之一[5];还有学者认为,“空心”不仅是地理、公共设施、经济方面的“空心”,还包括服务、精神、文化的“空心”。

本文无法单从纯粹的法律角度对“空心村”下一个准确定义,因此将上述概念加以综合。本文认为,“空心村”是由于农村地理、经济、服务、人口、文化等资源及社会公共设施等多项要素向四周迁移而导致内部空心,所形成的一种农村生态失衡的农村形式。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游文亭: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

二、“空心村”产生原因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空心村”现象在我国日渐普遍,如山东禹城牌子村就成为了“空心村”的样本之一,在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将该村作为“空心村”的典型样本向李克强总理做了汇报,该村因此而出名,像禹城牌子村一样的“空心村”在当下中国早已屡见不鲜。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年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约1.14亿亩,实现城乡统筹下的远景潜力可达1.49亿亩[6]。导致“空心村”的原因各有不同,湖北鄂州张远村因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而空心;江苏省响水县双港镇因年青劳动力外流房屋年久失修而空心;贵州省黔东南的西江苗寨(中国最大苗寨)因生活不方便村民外迁而空心,等等。这些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与我国土地管理法律体制和宅基地制度存在缺陷有关。具体如下:

1.土地流转容易

目前我国涉及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近二十部,颁发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农业部等,以《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代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7],允许农民采用“股份合作”这一新的模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13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新政策给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纵观各项法律法规,我国土地流转可通过多种方式,如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包括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同意、村委会直接决定或是合同签订后的登记报告制,但即使是村民会议,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实践中的村民会议也常流于形式,可见我国农地流转相对容易,并不能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但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宅基地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住房的交易。由于农村宅基地只能在本集体成员之间流转,且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因而本集体内一些废弃宅基地和老房无法流转给集体外的成员或是城镇居民。与此同时,住房紧缺户申请新宅基地的成本也很低,所以村民更愿意建新房而不是购买老宅基地。于是,老房被搁置,人去屋空,“空心村”逐渐形成。

2.宅基地规划不当

我国《土地管理法》对我国农村宅基地规划作出了指导性规定,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有义务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区。”但如今“新房四周建,旧屋村中占”的局面屡见不鲜,这和村镇政府规划不当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1)具体规划不明确: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村镇有建设规划图,除这些试点村落之外的大部分村镇基本无具体规划[8];(2)经费不足:宏观上看,在有具体建设规划的村镇,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经费短缺,影响村镇规划的实施,在自然布局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无法得到合理规制与改善,也成为了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障碍。个别家庭旧房年久失修,但因经济困难无法在新宅基地上建房,只得居住于旧房,致新宅基荒芜,影响村镇整体规划;(3)处罚机制不明:《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土地规划应当由村镇政府做出,但该法仅是原则性指示,只规定了相关规划制度,对于政府没有尽到规划职责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并没有明确规定,无形中为乡镇政府的不作为“开了绿灯”;(4)划而不建:由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村民常提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占有宅基地,以备后代儿孙“娶妻生子”建房,造成宅基地的闲置。

3.违建审批不严

作者在查阅资料及实地调研具体法规包括: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张家塔村2014年3月5日《申请宅基地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坛石镇2013年1月04日《关于农民建房审批条件和程序的规定》、新塘边镇2009年6月29日《新塘边镇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建房审批程序和条件的规定》、江西省赣州市2010年4月19日《赣州开发区农民建房用地管理办法》、安徽省黄山市休宁万安镇2012年5月6日《关于规范农民建房审批程序的通知》等。的基础上得知,近些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村镇建章立制,明确规定村镇宅基地建房程序,尽管因地制宜,但建房程序基本具有一致性,即申请建房村民向所在村村民小组、村委会写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主大会讨论通过后,土管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经勘察批准,即可建房。有些规定中还对宅基地规划作了要求,如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拆旧建新户原房屋证件一并收回;除继承外,宅基地面积累计不得超过大、中、小户标准等。但是,实际生活中,有些地方部门为了创收,并没能严格按照建房程序进行审批,出现乱批耕地,不收旧房只建新房,超面积规划等违建审批行为。此外,村镇宅基地审批权常常掌握在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手中,由于他们和农民利益的一致性和“权力寻租”的需求,他们自身也有帮助农民多占、乱占宅基地的利益取向。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于违建审批人员,应给予警告等行政处分;对于违建房屋应当拆除并对相关人员处以罚款。但违建甚多,处罚却难以实施,原因如下:从客观上看,违建数量庞大,拆除成本较高,执行十分困难;从主观上看,这些违建为村镇及村民增加的收益与罚款相比后者不足以抵消前者,因此村镇政府及上级部门遏制违建的动力很小。可见,村镇违建审批的后果及处罚措施有待改进。由于对违建的处罚力度非常小,随着土地价值的上涨,村民更愿意用小成本建新房去积累更多财富,同时不废弃旧房屋,用建房占地创造更多收益,使“空心村”现象日趋严重。

4.土地归属不明确

宅基地归属不明确的表现包括:(1)“集体”的法律内涵不明确: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其法律内涵不甚明了,而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也不够明确,因此土地归属仍需进一步明确;(2)宅基地所有权期限规定不明确:《土地管理法》并未对宅基地使用期限或所有权期限作出明确规定,意味着除合法征收征用外,宅基地可无限期拥有。《物权法》规定公民房屋属于公民私有财产,村民房屋不可侵犯,我国法律法规一再对宅基地的所有权进行严格保护,而未对限制土地期限有所规定,意味着农村土地成为终身制以致世袭制,新土地一再扩大,旧土地占有即成为永久,“空心村”形成不可避免。

5.政府执行不力

村镇土地归属与流转由村镇干部决定或行使权力的程序,在法律规定上要求,宅基地流转应由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决定,但村民会议常常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有效运行,反倒成了某些村镇干部以权谋私的工具。由于部分村民无力支付各种“费用”,只能将属于自己的土地闲置荒废。有些村镇虽然调整出预留宅基地,但个别人员“不收好处不划拨,不收费用不批准”,以致本应得到建设的土地被荒废,村镇被“空心”。

6.其他影响因素,包括:(1)大面积占地“为己所用”的思想观念所主导,盲目扩大占地面积,互相攀比并以此为荣;(2)因旧房屋风水好而搬新不拆旧,或因继承祖先房产的后代,因自己原本已有房产可能导致一户多宅,但国家不允许收取宅基超占费,许多人从中钻空子;(3)开发商向农民高价买地盖楼造成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农村户籍也越来越值钱,村民卖地后纷纷向生活水平更高的大中城市迁移,形成城乡两栖式生活,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同时保留农村宅基地,待老年“落叶归根”;(4)农村缺乏公共设施,村民向设施完善的城市聚集,而他们在农村的空旧老房缺乏照料和管理;(5)基层政府追求城市化,建楼修路,扩大村镇面积,居民自然向周围扩散。

“空心村”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浪费了国家的耕地资源,使乡村社会的发展处于困境。前文可知,“空心村”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问题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进行规划,法律宣传和执法监察不到位,干群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对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安排和政策指导等使得“空心村”日渐增多的因素应着手控制。另外,对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也无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对处罚多占、超占、乱占土地的行为,如何制定有偿使用标准等尚缺乏具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加剧,大量宅基地空置造成了极大浪费。JS

参考文献:

[1]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8): 4-11.[2]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10):1203-1213.[3] 刘洪彪,甘辉.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心村”整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9): 586-588.[4]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5]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6] 张清俐.在城镇化发展中化解农村“空心化”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7.[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农地流转与农地产权的法律问题――来自全国4 省8 县(市、区)的调研报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1.[8] 彭小宁,胡莎“空心村”.法律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上): 167-174.

篇2:空心村安置选址研究

(省级实践小分队)

调查报告

所在学校

邯郸学院 团队名称 关于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分析小分队 团队负责人 倪胜林 指导教师

吴黎军 团队成员

李杰 付冲 王硕 高速改

农村“空心村”现状调查报告

--以秦皇岛市抚宁县上庄坨村和石

门寨村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农村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以从事单纯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村庄不再适应新经济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并且近年来,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领域出现了中心衰退、外围增长的“空心化”现象。“空心村”不仅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更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村庄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环境、设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村庄整治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秦皇岛市抚宁县上庄坨村和石门寨村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实地调研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两个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这两个村空心村整治的可行性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空心村的整治问题,以期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整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 空心化 调查 整治 上庄坨村 石门寨村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其下不存在行政层级的、直接面对农村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低一个层级。以政权体系而言,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指乡(民族乡)、镇政权。农村基层政权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这个基础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稳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市场经济社会的逐步成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国家制度变迁。伴随着这些社会变化和制度变迁,基层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二、“空心村”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显然,空心村的出现与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本次实践调查就是从几个方面来剖析空心村的现状、成因以及整治措施。从大的方向来讲,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小的范畴来讲,有利于整合优化土地、人口、环境、设施等各种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区概况

抚宁,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环抱秦皇岛,邻近北京、天津、唐山。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通讯先进迅捷,电力、煤炭充足,县城新区和南戴河城镇基础建设日臻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齐全,文化娱乐场所众多。抚宁县总面积1645.8平方公里,总人口51.24万人,辖11个乡镇3个管理区,共615个行政村。其中包括:抚宁镇、坟坨管理区、下庄管理区、田各庄管理区、留守营镇、榆关镇、台营镇、大新寨镇、牛头崖镇、石门寨镇、驻操营镇、茶棚乡、深河乡、杜庄乡、南戴河旅游区。

三、实地调查走访数据

我们团队调查的两个村子是上庄坨村和石门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我们在两个村子里分别随机采访了50个农户,共发出100张调查问卷,经过我们系统的详细的剖析,得出的数据和还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353025单位:人20151050土地耕作

小本生意

本地企业打工

外出务工

其他

人数

图表1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通过图表2,我们了解到当地家庭的主要收益是土地耕作的农户数只占农户总数的20%,村里的大多数家庭主要收益还是来自于做生意、本地企业打工以及外出务工。由此可见农业方面的收入对于当地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不再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不会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太大的阻碍作用。

受教育程度6050单位:人403020100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学及以上

人数图表2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村子里有很多大学生,但是平常在家务农的老农的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图表3),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业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和利用科学方法来种植作物,减缓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家庭年收入403530单位:人25201510501万以下

1万至2万

2万至3万

3万以上

人数 5

图表3家庭年收入

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在6900多元,调研地区家庭多为4口或5口之家,从图表4可以看出,当地家庭年收入大多为2万以上,这个数据是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也可以证明当地的大多数的家庭生活水平还是比较正常的。

四、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 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 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 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同样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约束中心村的成立,中心村的形成是可以大大降低空心村改造的成本。这种以自发形式形成的中心村,目前因为政府的约束而难有进展。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 额建房费用。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

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 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 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 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五、空心村改造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

我们国家,与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在实践上基本上是 一片空白。土地没有土地证,房屋没有房屋证,一户多宅,一宅严重超标。在城市边沿的农村,农民建房简直像开发商,一户农民的住房可以住上百人,楼层之高,房屋之多,令人叹息。而法律或执法机构并没有来约束和制止,这是现实。如何在尊重现实和法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建设新农村,仍然是一个复杂和长远的问题。空心村改造,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支持,也离不开农民事实上占有大量面积宅基地的现实。避开任何一方面来推动空心村的 改造都是行不通的。推动空心村改造,首先或者最重要的一个农村法律是: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法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意见上的

分歧。空心村改造,难免会打乱目前农民拥有旧宅基地面积不均 等的利益关系。因为利益关系,如何选择改造方案,并得到多数农民支持,从而在法律上形成多数人的意见可以代表全部农民的意见,为空心村改造提供法律和民意上的基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法,虽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为例,该村从来没有让农民进行过民主投票,村干部都是镇政府直接安排的。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村务公开。空心村改造,还需要其他的法律法规支持,政府正在修订中的土地管理法。新的土地管理法,一方面要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即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制度,同时也要为农村大量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的整合利用提供一些可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期望的政策支持是:十八亿亩耕地以外的土地,那些需要开垦和复垦的土地,可以有自主的长期的经营权处理,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利用民间资金来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

政策了解程度10080单位:人6040200毫无了解

了解部分

相当了解

图表4当地农民对国家空心村治理政策的了解程度

人数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地居民对于与空心村相关的法律了解的相

当少,导致村民们难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对村干部实施相关政策添加了不少难度。

六、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抛开其他的不说,单说村容整洁。一个空心村村庄,是做不到村容整洁。因为空心村的村庄,房屋是破旧的,很多 老房子是没有按规划建设的,道路是泥土的,到处都长有荒草。下雨走不了人,夏季到处是蚊子。村容整洁,首先是改造空心村。空心村的改造可以为村集体整合出数量不少的土地,这些土地资源 的利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资金的支持。而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扶持的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如何让空心村改造中整合出来的土地资源,成为一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十八亿亩耕地是承包责任制,十八亿亩以外的土地是不是可以考虑,流转 永久承包经营权,需要政府考虑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如果十八亿亩土地以外的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实现永久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那么不仅可以逐步地把农村三四亿亩的宅基地给释放整理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种资金不足的局面。

七、空心村改造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的担忧,城市化发展用地的紧张,我们对耕地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了。避免粮食危机,不仅仅要保护耕地,更要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耕地要保护,土地同样需要保护和开发

利用,耕地是土地中的一个分类。土地转化为耕地,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中国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潜在的耕地。针对那些闲置和浪费的农村宅基地,也就是潜在的耕地。如果把这些土地也算起来,中国的耕地数量是超过二十亿亩的。耕地在保护的同时,要为开发整理闲置土地提供一个可能,即暂时占用十亩的耕地,可以整理出来一百亩的耕地,这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而目前中国农村的耕地保护政策约束了这种可能。基层村干部对 大量的闲置土地视而不见,而对村民建房占用微不足道的一点耕地控制的非常严格。基层村干部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保护耕地,而是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农民收取高额费用而已。只要给村干部交了高额建房费用,任何耕地上都可以建房。从法律规定来分析,耕地保护要保持占补平衡原则,农民建房占了多少面积的耕地,集体组织就要开垦多少面积的耕地来。而开垦耕地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村干部收取建房农民的高额费用也应该是用在开垦耕地方面。而实际情况是,村干部收取的费用从来没有用于任何耕地的开发,在没有任何村务公开的情况下,这些费用也用的不知去向。耕地需要保护,更需要开发,同时也应该避免一些基层干部以耕地保护的理由捞取个人利益。这不仅有违公平正义,反而不利于耕地保护。耕地需要保护,但过分的耕地保护不利于潜在的耕地开发和利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商业潜力的地方,人群聚集的地方,是任何人建房都期望的位置。而目前,因为保护耕地的政策,很多潜在的中心村,很多小型集镇的扩大和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八、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性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

篇3:空心村问题研究

1 村庄空心化评价体系构建

1.1 体系构建

本文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适度选取指标, 并通过判断矩阵确定其对总目标的权重, 村庄空心化评价体系见表1。

村庄建设用地废弃率:为闲置、废弃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 指标性质为正向指标, 如村庄建设用地废弃率高, 则空心化程度高。

人均村庄土地面积:为村庄土地面积/户籍人口数之比, 用于反映土地利用是否是空心化。指标性质为适度指标, 每人所占的村庄土地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不是合理的, 因此应当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人均村庄实际土地面积:为村庄土地面积/常住人口数之比, 该指标与人均村庄土地面积进行对比, 如果发现人均实际土地面积高于人均土地面积的话, 那就说了土地的空心化程度变高。指标性质为适度指标, 指标值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村庄人口外出比:指村庄外出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它体现了村庄的人口空心化程度, 指标性质为正向指标, 如果该比值越高, 则证明空心化程度越严重, 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村庄人口集约度:为村庄户籍人口/村庄个数之比, 反映了区域农村分布的集中程度,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单位自然村的乡村人口数量越多, 即村庄人口集约度越高, 则空心化程度越低, 反之越高。

村庄人口年龄结构比:为15~64岁人口/总人口之比, 反映了村庄内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和规模大小, 从侧面揭示村庄的劳动力空心化程度或人口空心化程度。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此指标值越大, 说明村庄的中青年劳动力人数越多, 则村庄的人口空心化程度越低。

村庄经济结构比: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指标值越高, 则产业结构中的非农产业发展越快, 产业空心化的程度就会降低。

职业结构比: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之比, 指标性质为负向指标, 若职业结构比越高, 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多, 则村庄的产业和人口空心化程度低。

1.2 确定体系等级划分标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极其整治策略》关于空心化以及节约集约程度的划分标准, 相互探讨评价指标结果, 并结合成都市近郊区村庄实际情况确定等级标准见表2。

1.3 数据来源

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深入整治村庄进行实地调研, 以获取第一手数据, 总计调研各个村庄, 上千户农户, 上万余人, 涉及面积广, 涉及村庄规模大, 多次调研使课题组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农户整治一手数据, 同时课题组成员咨询政府人员, 获取了村庄总体数据, 为整个评价体系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 处理结果

将调研数据整理带入构建模型, 得出17个村的空心化评价, 见表3。

由上表可见17个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 其中邛崃市11个村空心类型主要为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 而成都周边6个村空心类型主要为产业空心化、土地空心化。

3 结语

大部分村庄以第一产业为主,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虽然有小部分制造业、服务业, 但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此外, 大城市郊区空心村的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占比相较于一般城市近郊区空心村的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占比要较大, 这和与近郊区相邻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 空心村存在人口向外迁移现象, 遗留在村镇中生活的老、幼、妇群体总体知识水平不高, 出现了高学历和高文化素质人员紧缺现象, 且青壮年大量外流, 常住人口相对较少, 留守人口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 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不足, 无法支撑二三产业的发展。空心村建筑分散、住宅空置率高、住房建新不拆旧、农地产值低等的土地闲置和浪费严重, 土地利用粗放,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土地利用的空心化。根据调研数据, 农村居民对土地的节约集约意识淡薄, 在中心城镇进行务工之余, 并没有有效利用自有土地, 大量土地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耕作, 且碎片化相当严重。

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着眼于产业引进, 逐步发展加工业和其他产业,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二三产业缓解村庄的人口空心化和土地空心化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 实现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村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刘锐, 阳云云.空心村问题再认识-农民主位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3) :102-108.

[2]王娟娥, 方金.“空心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2) :54-57.

[3]秦振霞, 杨明金, 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 2009 (3) :96-99.

篇4:空心村安置选址研究

摘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2个村的调研,总结出“空心村”的两个特征:“人口空心化”与新建房屋沿着交通要道扩散。同时,“空心村”的形成与陈旧的村民观念、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空心村;特征;成因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8-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

到56.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的收入逐渐提高,劳动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要素转移。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村庄粗放发展方式等影响,许多地区出现了“空心村”,表现为农户向村边或沿公路新建住宅,导致村庄用地不断向外扩张,村中心住宅长年空置村内人口密度下降、与村边新宅形成明显反差的一种新旧二元结构[1]。“空心村”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盘活耕地,破坏人居环境,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探索分析“空心村”的具体特征与成因,对“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空心村”从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围绕其形态结构、演化阶段、类型、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对“空心村”的定义解释也不尽相同,主要为以下三种:一是从聚落变迁的角度,刘彦随等人提出乡村空心化本质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2];二是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将“空心村”定义为村庄劳动力的空心化,即农村中剩余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且大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流向城市,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村庄[3];三是从城市化角度,薛力将其解释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4]。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空心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聚落变迁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集合。

二、调研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调研区域概况

陆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端,全县行政区划11个镇、3个乡、154个

村、10个社区、3050个自然村、4529个村民小组、103个居民小组。该县是个农业县,以农业为主业,农业人口72.3万人,占陆川县总人口的86.5%,耕地面积40.42万亩,其中水田33.21万亩,坡地7.21万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2个村庄,鉴于当地村委的要求,以下简称A、B村。A、B村分别位于陆川县的中部、东南部,近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村内村庄呈现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尤其是在公路的两侧,许多村民占用自家耕地修建新房,村内旧房破败闲置,“空心化”明显。

(二)数据来源

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三种:①问卷调查。笔者于2015年4月20日—2015年4

月21日,针对A、B两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85%。调研问卷从农户自身、农户家庭、村庄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主家庭的常住人口、农业收入比例等;所在村庄基础设施状况、空闲宅基地比例等;②访谈。笔者就村庄整体发展情况、外出务工情况、交通区位、经济水平、废弃宅基地比例等对调研村的部分村民进行访谈,以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③其他。借助互联网查阅与两村相关资料与数据。

三、空心村特征

(一)“人口空心化”明显

在笔者走访的2个村庄,有86%的村民家中都有外出广东、南宁等地务工的人员,并将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城乡差距不断增大,这导致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耕地,因此,一方面,年轻人的外出导致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另一方面,由于老人无力耕种、妇女兼顾照料长辈和晚辈的生活起居无暇耕种,所拥有的水田多为出租或是闲置,肥沃的土地就此荒废,村民乱用、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农业收入远远低于非农业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空心化”的趋势。

(二)交通区位作用明显

在与村内干部访谈以及实地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靠近交通主干道的村子,其受访居民大多表示,村内道路不平坦、宽度小,不方便出行,其新房外扩具有明显的交通要道倾向性,往往沿着交通便利的道路或者公路两边而建,村庄空间形态出现外扩严重,中间空心的情况;在不临近交通主干道的村子中,部分村民是在临近村庄的自家耕地上建造新的房子,但是由于耕地的地理位置离村庄的距离太远,建造房屋成本较大,部分村民选择保留耕地,推倒旧的房屋建造新房,因此其村庄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外扩的情况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交通区位作用对空心村的形成作用明显。

四、空心村成因

正常状态下,村落的空间演化一般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5],恰恰背道而行。笔者通过本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片面陈旧的村民观念

受访者大多为,受教育程度不高,其思想观念陈腐,表现在:其一,受传统

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年人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来的“宝物”,拆不得,加之传统风水理念作用,更是倾向于到村庄外围或者交通便利的道路附近建设新房子;其二,随着经济收入不断的提高,新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大部分村民的首选,尤其是有两个以上的儿子的家庭,在成家立业的情况下,家庭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住房无法容纳,更是迫切地向外修建房屋,旧房子就留给老人住或者闲置,导致“一户多房”的现象;加之修建房屋周期长,房屋参差不齐;其三,对于《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宅基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村民并不知晓,甚至把早年承包的耕地视为私有物,随意新建房屋。

(二)显著的城乡差异

本次调研的村庄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的特征,也就是劳动力外流的状况,对“空心村”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力外流,城市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相较于城市,村庄内缺少休闲娱乐和公共设施,吸引力不足。与此同时,农户原有住房主要为土坯、砖瓦结构,显得破败不堪且不易容纳新人口;其二,农业收入低。村内大部分农户选择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劳动力就流向了城市;其三,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城市赚钱比耕地赚钱更多而且更快,同时又能增长见识,提升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福利条件比农村优厚,这些都导致了年轻人和部分中年人愿意留在城市。因此家庭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就成为空心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

我国现有土地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村域空心化形成的深层次制度原因[6],主要体现在当前土地的流转机制欠缺。其一,流转信息缺失。在调查过程中,较多的农户反映即使想要将原有的耕地转出或者转入他人的耕地都无从获得信息,口耳相传的方式效率极其低下;其二,宅基地管理制度缺失。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对土地使用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些政策法规对依法有偿回收宅基地提供了依据,但是是村委会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土地管理制度,因解决个人问题而实行宅基地流转更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指导和规范。这就导致了新的宅基地选址缺乏规划、对空置宅基地缺乏管理、土地产权不明确等现实问题,成为空心村重要成因之一。

(四)缺乏资金支持

在走访陆川县两村的同时,笔者还走访了玉林市茂林镇鹿塘村,该村属“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由于项目的资金支持,该村的风貌焕然一新,一改“空心村”的旧貌。住房统一规划设计、养老医疗等待遇标准等同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就地开展城镇化,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就业,废旧的宅基地得到了整治,逐渐摆脱了“空心村”。而A、B两村在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项目支持的前提下,缺乏开展“空心村”整治的资金,更是难以缓解如今的现状。

五、结论与反思

通过笔者对玉林市陆川县2个村的调研,笔者发现该县的“空心村”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人口空心化”与沿着交通要道扩散。“空心村”的形成与片面陈旧的村民观念、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密切相关。

“空心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空心村”的整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村庄的重新规划和旧房重建,而是要通过改善村民的生活方式,为其创造和提供新的就业途径。尤其针对欠发达的地区,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地区,许多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落,但对青壮劳动力的吸引力弱,引入新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立足于村民意愿,成为新的“空心村”整治渠道。

参考文献:

[1]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J].人文地理,2011,6(122):98-101.

[2]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3]赵康.“空心村”社会资本断裂及其构建对策[J].农村经济,2013(7):86-88.

[4]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01,25(6):8-13.

[5]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03):257-262.

[6]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

作者简介:

朱宁洁(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丽水,学历本科,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张景瑜(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宝鸡,学历本科,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篇5:空心村治理

参考科技部万方数据库【“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

解决“空心村”现象最有效彻底的方法,就是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让农民可以将控制的宅基地自由买卖。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自由流转的前提一个是农村宅基地市场化,即赋予土地商品的属性,允许农村宅基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公开交易、自由流转,而另一个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规定农民对其宅基地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可以依法将其使用权流转。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必须建立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政府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充当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对其进行调控,下面就主要谈一下政府所起的作用。

第一点,做好现有宅基地普查工作。农村宅基地一旦上市交易,它的多少将给农民的收益带来巨大的差异,所以宅基地的普查工作一定要做好。而由于宅基地的普查工作量大面又广,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只有政府。在允许宅基地上市转让的前期,政府可先对准备上市的宅基地进行调查核实登记,以节约时间。

第二点,由于客观上贫富差异的存在,若任由农村宅基地市场自由发展,农村宅基地将有可能想少数人手中倾斜,影响宅基地的供求平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通过减免流转过程中的税费,同时对空置的农村宅基地开征房产税,鼓励那些迁出户、一户多宅户卖出其空置的住宅;与此相对的,对购买住宅的农民,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加以限制。

篇6: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

张小猛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共有40户180人,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100亩土地,户均2.5亩,人均0.5亩。这100亩宅基地,有30亩左右建了房子或修了院子,院子的面积比较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谁占有谁拥有的历史习惯种了一些树木以表示归谁所有;25亩左右的土地常年长满荒草或是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被加工成了耕地。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近10年新建的房子每处宅基地规划面积为0.36亩,宅基地严重超面积以及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认为,空心村的形成是因为很多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并不全面。

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的进步。在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占用近一亩土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农村的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

二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一些农户将新住房建在自家耕地上,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村庄里的很多旧宅基地却闲置着。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

三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给新增加的人口建房使用,或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耕种。但由于基层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村庄宅基地使用杂乱无章,住宅与耕地间杂,很难开发利用。

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变得日益紧张。政府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护耕地,整合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对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以及其他12个村小组宅基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宅基地闲置和浪费的比例都相当高。13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800亩到1000亩。如果进行中心村建设,总的宅基地需要在200亩左右,也就是说可以整合出不低于500亩土地资源。以此类推,中国农村宅基地可以整合的土地资源在三四亿亩左右。

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把三四亿亩农村宅基地的土地资源逐步改善整合出来,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全国有不少地方在实践空心村改造,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的,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大部分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资金缺乏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是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以保护耕地为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使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中心村建设就此搁浅。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多数农民一户多宅和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视而不见。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空心村改造中涉及的几个关系

(一)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单就村容整洁来说,一个空心村村庄是做不到村容整洁的。空心村的村庄,房屋破旧,很多老房子没有按规划建设,道路年久失修,到处长有荒草。要使村容整洁,首先要改造空心村。空心村的改造可以为村集体整合出数量不少的土地,这些土地资源的利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这一设想的实现需要政策扶持。如果18亿亩以外的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实现永久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那么不仅可以逐步把农村三四亿亩宅基地释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我们对耕地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但避免粮食危机,不仅要保护耕地,更要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避免过分的耕地保护不利于潜在耕地的开发和利用。大家都希望将住房建在交通便利、有商业潜力、人群聚集的地方,而目前,因为保护耕地的政策,很多潜在的中心村、小集镇的扩大和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三)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

我国与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少,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严格执行。土地没有土地证,房屋没有房屋证,一户多宅、一宅面积严重超标等现象相当普遍。如何在尊重现实和法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建设新农村,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推动空心村改造,首先或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法》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意见上的分歧。空心村改造,难免会打乱目前农民拥有旧宅基地面积不均等的利益关系。如何选择改造方案,并得到多数农民支持,从而在法律上形成多数人的意见,为空心村改造提供法律和民意上的基础,十分重要。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法》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该村从来没有让农民进行过民主投票,村干部都是镇政府直接任命的,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村务公开。

空心村改造,还需要其他的法律法规支持,如政府正在修订中的《土地管理法》。新的《土地管理法》,一方面要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即农村的集体所

有制制度,另一方面要为农村大量浪费和闲置土地的整合利用提供可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对于18亿亩耕地以外的土地和需要开垦复垦的土地,可以有长期的自主的经营权,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利用民间资金来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

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只能改造一部分,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目前对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整合出来。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两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即给予适当补助,并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从操作层面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性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

还有一种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以此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如果任由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发展下去,农村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目前,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村小组,就有村民为有人侵占自己宅基地的事产生了矛盾。

(作者系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组一组村民)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上一篇:公安辅警训练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