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2024-04-15

生物化学学习指导(精选8篇)

篇1: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学习生物化学有感

对于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生物化学的知识其实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中已经简单的了解过了,但当拿到这本生物化学原理时我不禁感叹,这本书真的好大又好厚啊!可见生化的知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化工厂,它无时无刻地不再进行着各种化学反应,学习了生化以后,我们更加的了解了自己,一旦身体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可能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这次我就生有体会。

杨老师的课堂十分有趣,在听课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也由于我自己的身体原因请假回家一个月没有上课,也深刻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期中考试之前就听了两节杨老师的课,虽然只是生化原理的开头部分,也就是蛋白质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但已经了解到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肽链,再由肽链组成蛋白质,还有组成的蛋白质的不同的结构和在机体内不同的作用和分布。

作为组成蛋白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都会涉及的到,就如酶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而极少数是RNA,机体在不同的酶的催化功能下可以更好的运转,不同的酶在机体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效用。

在期中考试之后老师又讲到了核酸和糖与脂的结构功能,激素,生物氧化和代谢。其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我们所学知识的日常小故事,比如在提到SOD这种超氧化岐化酶其实是一种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大宝SOD蜜等提及含有SOD的日化用品中的SOD成分其实都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也就达不到SOD真正的效用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再如日常我们食用的黄鳝,因其在生长过程中会由雄性变为雌性,所以有很多不良的商贩就会给正在成长期的黄鳝喂食雌性激素而让它们更快的长大,然而雌性激素是类固醇激素,在黄鳝体内多余的雌性激素则会在人食用此类黄鳝后作用于人体内,若男性过多的食用则会导致某些麻烦喽。还有很多关于减肥的方法,都是由某种激素的作用讲起,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运动!

学习了生物化学原理这门课程之后,让我们知道了了解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后就可以使我们少受很多广告商和经销商的欺骗,能够做到一个明智的消费者!也让我们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生活的更加HAPPY!

篇2: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咸阳育才中学王 文 绪(712000)

关键词: 化学学习方法

摘要: “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整理”、“完成作业”、“复习巩固”是高中化学学习五个阶段。本文论述了五个阶段教师和学生具体的做法。

高中化学学习特别是新课程的学习应有”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整理”、”完成作业”、”复习巩固”五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

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就是课前预读,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归纳要义。

“划”,就是阅读时划出重点、要点和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以便带着不明白的、不理解的问题去有针对性地听课。

“记”,就是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反复几遍,记在脑子里。

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预习有无实效,方法很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在预习中能在课本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且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质疑同伴不合理的解释。

二、课堂听课

1、听课的三要素: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听课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会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做题时会点拨思路,纠正错误,解答疑难,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要边听、边记、边想。做到专心听讲,认真笔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听课时既要注意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注意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注意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

(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过程,说理、论证的过程,实验操作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内容。

(3)记忆:思维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将重点、疑点、关键及时记录下来,课后再加以整理,复习时反复阅读并增加理解,就会将知识学活,将方法用熟,将规律搞透。

记忆要讲究方法。理解记忆、歌诀记忆、规律记忆、谐音记忆等都可采用。

2、听课的好方法: 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也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眼、耳、手、脑并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和手到。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四到”各有其特点。眼到---对老师上课时的眼神、动作、表情、板书应明察秋毫,心领神会;对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的操作、现象不仅看得全面,而且能分清主次,能捕捉一瞬即逝的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耳到---听清老师所讲的关键字词。手到---包括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和及时记好笔记。记笔记时可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

三、课后整理

上完课后,要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使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形成系统。可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更加完善、丰富、充实。可将课堂所学内容画成线条,编成网络;可思考老师的思维过程和方式、方法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可回忆同学的回答、操作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时,有那些创新之处。同样一节课,整理得好,可使学习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四、完成作业:

作业是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所学内容是否掌握?对关键之处是否理解?对相关规律和方法是否会用?只有通过作业才能检验。也只有通过作业,老师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化学学科的课后作业有“作业本作业,课后整理作业,课外做实验、搞调查、查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创新、撰写科技论文”等形式。就完成作业本作业而言,应该做到: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做题三步曲:一审二谋三动笔,审即审清题意,弄明因果,明确已知和求解。;谋即谋求解法;动即动笔书写。三步曲中审是第一步,最关键,也最重要。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

①读:默读题干与问题2—3遍。

②画:找题眼画记号。

③联:联系题目主干信息之间、题干与问题之间、题目与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缺什么桥梁

④挖: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要回答的问题。往往对理解题有启示作用。例如数据:有用的数据,干扰的数据,多余的数据,隐含的数据„在审题时都要弄明白。

⑤悟:悟性是人的“灵感”,有丰富知识经验积累和沉淀,在遇到新问题时才会产生灵感,才能悟出方法,悟出技巧。所以悟性是积累的升华。没有知识不行,仅有知识不够。知识、方法、悟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才可形成能力。

22、回忆知识,确定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设计最优化的解题途径,制订出科学的解题方案。

3、规范书写,完美表达。按照化学科目解题要求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规范、完整的表达出来。

4、仔细检查,杜绝失误。解题结束时,要反复检查,看审题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规范,是否漏解,是否有笔误等。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5、反思总结,寻找规律。一道题目做完后,要前后联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思考自己的解法完美吗?还有更好的解法吗?从中能悟出什么规律?什么技巧?什么共性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会做一题,学一法,举一反三;知一理,明一片,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巩固复习;

复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研究证明:对某一知识只有反复复习5—7遍,才能记忆牢固,应用时手到拈来。复习的种类:复习可分为个人复习和在老师引导下复习。在老师引导下复习大致可分为新课中的复习、阶段复习和学年总复习三种。

(1)新课中的复习:这种复习是把与新课内容有联系的已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复习。目的是“温故知新”,以旧导新。从已知引出未知,降低新课的教学难度。可采用课前提问,课中提问,或边讲新内容边复习旧知识的方法。

(2)阶段复习:这种复习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每章复习和学期复习。单元复习就是把每章按内容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讲完后复习一次。每章复习上完一章内容后把整章进行归纳、综合并进行一次小测试。可根据每章后面的“内容提要”有所侧重地进行,可做每章后面的复习题,也可选做适量的课外练习题。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期未考试前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复习。将所学知识、方法窜线结网,迎接期末考试检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总复习。它是在上完高中阶段所有化学课程后进行的,可不受教材章节或阶段知识的限制,由老师依据课标将所学化学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重新组合。通过总复习,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总复习一般可分为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模拟训练三个阶段。2 复习的步骤:

(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例如,个人一个晚上自学两小时,就应根据一天学习的学科和学科的性质,做科学安排,即内容相似的不要前后相连复习,应间隔复习。因为从心理学上讲,相似的学科相连复习往往引起干扰,降低复习效果。

(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课文。在这个时候,可根据回忆,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这样

3既可节省时间,而且可集中力量来弄通困难教材,掌握重点。最后,再合上书本思考一遍,特别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然后才做作业。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因此,在复习时对每一个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原理、仪器、装置、操作、现象以及实验过程的细微末节,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复习的操作:

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巩固、深化、提高、迁移和掌握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归纳章节内容,列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的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1)实例法:对物质的性质、制法、存在、用途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复习。通过实例,认识物质的制法、用途、存在决定于它的性质,它们之间是有机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复习某一物质的性质的同时,应根据此性质认识它的制法与用途,联系它的存在。同样,复习用途与制法,也必须充分了解它们所根据的是该物质的哪些性质。如复习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特性时,便应注意联系氨的实验室制法。因为氨的实验室制法,就是根据铵盐这一特性。

(2)对比法:化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复习时若能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可加深理解和记忆。元素间、化合物间、同族元素与异族元素间,以及一些概念不同,复习时均可进行对比。对比不仅加深、扩大、巩固新旧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的过程。如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从定义、条件、范围、计算公式等方面来对比分析,找到联系与区别,以便灵活运用。

(3)联想法:联想法是化学复习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方法进行相同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如复习SO2的制法、性质时,可联想到CO2的制法、用途,有关的实验现象、装置,注意事项等。

(4)归纳法:归纳是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如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等都可归纳成图表,成为全章及全书的知识概括和小结。

(5)联系实际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环保、科技新成就等实际,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学以致用,才能学得灵活。

篇3:用整体观指导生物化学教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整体观,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是生命科学中的领头学科。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生命科学研究向分子水平的不断深入, 生物化学知识在迅速地膨胀, 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厚厚的教科书, 大量涌现的学科知识, 对怎样教好这一学科, 教师们都在努力地进行探索。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体会到, 若能适当地运用整体观指导教学, 常常能收到好的效果。大致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组织教学。

1 重视对知识整体关系的探索, 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1.1 坚持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

整体观是现代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按照系统论观点, 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皆为系统,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中, 由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组成, 是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用整体观分析生命现象, 机体内任何种类的化学分子, 都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 在与其他分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 共同维持组织结构和发挥生物学功能。脱离了在整体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各种分子既不可能存在, 也不能起作用。只有从整体的关系中, 才可能真正理解分子的存在状态、行为方式和功能意义。例如, 在学习物质代谢各章内容时, 代谢的调节是个难点。由于学生往往只注重从局部的反应调控来看待其意义, 机械地记忆一些具体的调节物质和步骤, 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会觉得比较困难。如能引导学生从代谢的全局来分析问题, 从整个机体的环境变化、机体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物质代谢的有序性, 以及反馈调节的普遍性规则等角度来理解局部调节的方式和意义, 不仅可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而且, 有不少的具体调节方式, 学生自己就可以推导出来, 根本用不着刻意地去记忆。

运用整体观指导教学, 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心中始终要有整体观念, 养成从整体出发, 把局部问题置于整体的关系中去进行分析的习惯。坚持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来分析生命现象。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有利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 对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更是不可缺少。

1.2 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是由学科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或法则, 按其内在关系形成的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都会比较重视对具体的知识点和知识块进行分析、解释, 但常常会忽略引导学生对知识间内在的关系进行归纳和综合, 将学科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样所获得的只是孤立、零乱知识的堆砌。把握学科结构, 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整体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习了一定章节的内容后, 都应从整体层面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在一门学科结束时, 要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以加深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教学中, 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知识纲要或框架图来启发学生对学科结构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遗传信息传递有关知识时, 将有关概念按一定的关系串起来, 就可构成一个简单的框架图 (见图1) , 对这部分知识的相互关系就会有一个梗概的了解。

1.3 重视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

用整体观指导生化教学, 还要重视突破僵化的学科观念, 不能孤立地看待生物化学现象。需要从生命统一体角度, 揭示生化知识与组织、生理和病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促进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要让学生认识到, 体内分子的存在、运动, 物质、能量的代谢, 既是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的分子基础 , 本身又是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所处的环境变化、整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改变, 也在影响、制约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只有从整体生命的角度, 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体系中的生化现象, 才可能学好生化课程。

2 探究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分子运动规律

生物体内分子的存在和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 是整体生命内在本质的反映。各种分子正是在这样一些规律的支配下相互作用, 构筑起生命的组织结构, 维系着各种生命的活动。这些规律被人们发现后, 反映在学科知识中, 有些被明确地表述, 有的则比较隐晦。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 都需要经过深入地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思维过程, 才可能被认识或理解。例如, 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化学一项重要内容。对所有大分子而言, 都存在以下的规律:都是以某种基本构件单位, 按照一定方式构成的多聚体;大分子构件单位的排列顺序体现着某种信息功能;各种大分子的结构是其分子功能的基础。把握了以上一些规律, 对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便抓住了主要矛盾, 学习起来就有了主导方向。

每种生命都是结构和功能极为复杂的体系, 有着不同层次的结构与运动规律, 低层次规律又受到高层次规律的支配。如在遗传信息表达调控部分, 存在以下一些规律:基因表达调控具有时空特异性;具有多层次调控环节但以转录调控为主;诱导和阻遏是调控的基本方式;受顺式元件和反式因子的共同调节等。进一步分析, 上述规律又都受到以下一个更基本规律的支配: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支配基本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基因的表达、表达的调控, 组织的生长、分化、个体的发育, 乃至基因突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种种生命现象, 无一不体现这一规律的存在和影响。

在生化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探究、认识生命分子存在和运动的各层次规律, 这对从大量知识信息中把握知识的整体关系, 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会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知识, 解决实践问题, 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3 坚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生物化学现象

运用整体观指导生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坚持运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体内的生物化学现象。运动、变化是生命体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无论是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能量的生成、转运与利用, 还是细胞内外信息的传递等等, 都是机体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通过一系列的反应阶段, 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过程体现出来, 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机体分子的整体关系、分子运动的基本的规律, 只有在分子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才得以显现。正因如此, 有人才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来高度概括生命现象的本质特点。

当用动态的观点来分析生物化学现象时, 血糖水平的动态平衡, 血脂水平的动态平衡, 氨基酸代谢的动态平衡, 细胞内能量供求的动态平衡等等。正是在一系列动态平衡的基础上, 才构成了机体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的相对稳态。各种内外病因的剧烈干扰, 打破了机体的动态平衡, 就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以上观点, 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化现象的本质特点、启发学生分析疾病发生的生化紊乱机制的主要思路之一。如果学生的眼光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几步反应、几个过程, 停留在局部的知识层面, 学到的只会是一些片面、僵化的生化知识, 永远领略不到生命体内分子体系的真实状态。

4 促进观念的转化、提升, 关注学生精神的发展

运用整体观指导教学, 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期望通过学生对各种生命现象内在关系的探索, 加深对生命本质特点的理解, 从大量知识信息中提炼其思想精髓, 促进个人关于学科领域某些基本观点的形成, 并能够在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中, 不断地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观点。这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应该去努力探索、努力实践的方向。

知识不是被个体被动接受的,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2]。关于生化知识的整体关系, 学科领域的观念体系, 不是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或把结论告知学生就可把握的问题。需要通过学习者主动探索, 独立思考, 对大量学习材料和信息进行选择、重组、再创造的内化过程, 才可能领悟。

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离不开获得教师的引导。作为大学教师, 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储存器, 一味地去灌输书本知识。教师要借助自己在专业方面丰富的经验和积累, 适时点化学生的学习灵感, 启发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以促进学生精神观念的转变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 只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探究科学真理, 领悟科学本质的正确途径。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 便是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着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张鸿庆教授说“君子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放之弥于六合, 卷之不盈一握, 心中只有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思想, 变化起来却无穷无尽……, 当你能用自己的思想解释整个学科时, 你就会感到‘六经当注我, 我何注六经’, 书本为我的思想服务, 而不是我为书本服务, 我会成为书本的主人”[3]。这段话道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去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此录下与同道共勉。

参考文献

[1]陈忠, 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9-2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22-126.

篇4:研究《化学教学》 指导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向玉耀 余文芝

篇5: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c(H+)H2O=c(OH-)H2O=1×10-7——→Kw=1×10-14

2.25℃,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3.25℃,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5.25℃,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1×10-7——→Kw=1×10-12

7.100℃,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8.100℃,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9.100℃,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篇6: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做好基础知识的记忆

化学被很多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就是因为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非常多,而且也比较复杂,所以学习起来没有那么的轻松。

初中化学如果想要保证基础部分不丢分的话,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就一定要背诵记忆清晰,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和定理一定要熟记于心。

当然记忆也并不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因为很多化学知识其实是可以推导出来了,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记住推导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剩下很多功夫了。

宏观把握知识点

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其实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宏观的知识脉络构造。

有的同学只会注重微观的知识点是否掌握了,却没有清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做题的时候如果是考察两到三个知识点之间的配合使用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其实这就是没有构建知识网络的后果。

当我们每学完一个章节的时候,都需要全盘地总结一下,找出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整理整本书的知识构架。学习化学一定要宏观和微观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把握好知识构架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题训练了。

化学考试拉分的套路

化学的拉分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知识有综合度造成的,一种是问题的问法有套路造成的。

怎么拿下有综合度的题目呢?化学综合题的解题核心是识辨知识点,逐个击破。拿到一道综合题,题目往往不会直接问知识点,命题人会将自己想问的内容巧妙的藏起来,此时需要同学们对问题有很高的识辨度。

其次,如何搞定套路题呢?套路题需要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找到命题人常见的命题套路。找到套路之后,再去练习几个具有相同套路的习题,就可以把这一种套路掌握。初中化学习题中的套路有限,只要有方法有方向是很容易进行总结的。

最后,化学姐想说,初中化学的难度其实属于中等水平。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化学成绩出现了滑铁卢的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方向,奋起直追,不然化学就有可能成为中考拖后腿的科目了。

九年级化学下册学习指导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上册书中,主要学习了化学的基础,这些知识贴近生活,且难度较低,一般的学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然而, 在下册书中,童鞋们要攀越三座大山:金属、溶液和酸碱盐,这些不仅是中考的难点和重点,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当面对上下册书如此巨大的差别,童鞋们一片茫然,焦虑症也随之产生。

解决步骤:二

明白上下册知识掌握要求的差异

上册主要学习化学世界、空气、微观世界、水、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以及燃料极其利用,这些都是化学基础的知识,比较好掌握,童鞋们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下册主要考察了金属、溶液和酸碱盐,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的知识,更要明白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相对于上册而言,其难度大大增加。

虽然说比上册的难度要大,但是只要同学们打好基础,就能平稳过渡到下册的知识的学习。

解决步骤:三

明白上下册知识结构的差异

上册的学习主要是模块为主的,即使是偶尔一次课没有来上,也对下次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下册的学习都是非常连贯的,整个的知识结构都是非常紧凑的,如果错过一次课的学习,就很难保证接下来学习的质量。

同学们要经常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解决步骤:四

明白上下册习题难度的差异

上册知识点的难度决定了其题目往往很简单,然而下册的题目难度逐渐加大,题目会变得更“耐打”,同学们的大脑也要进行更多的思考。

同学们要改变对化学的固有的轻视,多练习并及时学习老师的做题技巧。

解决步骤: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篇7:生物化学学习指导

1、熟悉教材

教材的内容就是生物这么学科的基础,只有将正本教材都烂熟于心就能掌握住高中生物的基础了,那么你考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你复习生物的时候首先就要将教材全部从头看一遍,将里面的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遍,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背诵一遍。

2、做题与总结

明白知识点不等于会用,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做题来锻炼你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而且面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型,可以将其摘抄出来,这样今后复习看一看能重新加深印象。不仅如此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题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答题的方法技巧都要总结出来,下次考试还是遇到同样的题型,那么你就能直接套用进去了。

3、做观察笔记

篇8:浅谈中职医学生如何学习生物化学

1 认清生物化学的本质———生命的化学, 建立四个问题

在学习第一章绪论时, 要建立一种概念,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 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 那么第一个问题是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什么? (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 , 生物化学的前四章就是阐述这些重要的组成物质;第二个问题是体内重要的物质是如何代谢的? (主要是糖类、脂类、蛋白质, 这三大代谢) ;接下来第三个问题是代谢之间是如何联系和调控的?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遗传;第四个问题是遗传信息如何传递与表达?最后是两个专题生化 (血液生化和肝的生化) 。

在整本书的学习中, 一直要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把这四个问题弄明白了, 生物化学也就学透了。

1.1 第一个问题如何学习

第一个问题即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有哪些?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结构影响了性质及功能, 所以在这四章的学习中, 共同点是掌握每一种大分子物质不同的化学结构。可以把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大分子物质, 对比着进行学习, 重点掌握它们的组成结构, 进而理解其性质。酶是特殊的蛋白质, 通过了解它的结构来认清它特殊在哪里, 从而理解酶的特点以及酶催化的原理,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等, 还有一些特殊的酶如同工酶、酶原。第四章维生素, 相对好理解, 可以通过自学学习, 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别名、功能、缺乏症。

这前四章, 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 概念较多, 蛋白质和核酸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想象成“麻绳”;只是组成“麻绳”的元素不同, 基本单位不同, 所以功能也不同, 要学会“解麻绳”。而酶, 通过实验学习酶的活性,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等, 理解得会非常深刻。

1.2 第二个问题是重点 (三大代谢是核心)

在学习三大代谢时, 记清每个代谢途径的概念, 反应地点, 反应条件, 限速酶或者关键酶, 能量变化[消耗多少三磷酸腺苷 (ATP) , 产生多少ATP], 启动物质、中间产物、生成物质分别是什么, 能够描述每个代谢的过程。在三大代谢的学习中, 尤其是糖代谢, 是非常重要的;而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又是重中之重, 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和重点, 一定要清楚明白这个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另外, 血糖和血脂都是临床上检测的生化指标, 与健康息息相关, 要掌握糖尿病的生化基础,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必须掌握的。同样在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 分别有血脂的来源与去路和氨的来源与去路。这三者要区别记忆, 以免混淆。

1.3 第三个问题———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代谢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 可以进入其他的代谢途径, 而其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是乙酰辅酶A, 它是三大代谢的联系点。而三羧酸循环之所以重要, 由于它是三大代谢的共同通路。物质代谢调节的三种方式: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

1.4 第四个问题———遗传信息如何传递和表达

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DNA) 是如何把遗传信息进行传递和表达的呢?传递———通过DNA转录合成核糖核酸 (RAN) , 表达———通过m 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生物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 蛋白质不同生物体表现亦不相同, 正所谓结构决定功能。在本章中重点掌握遗传的中心法则, DNA的复制, 以及转录合成RNA, 最后是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把这些过程合成动画效果在脑中时常演绎。自然就记住了。

2 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有方法的, 掌握对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常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开始要把一本书读“厚”, 而渐渐的要把书读“薄”;读“厚”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求知, 累积的过程;读“薄”, 是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 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凸显出来。

2.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

生物化学涉及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 有些内容较为抽象难懂, 如果课前不预习, 可能上课时完全不知到老师在讲什么;生物化学的课时不多, 但内容不少, 有时老师在某些地方就会略讲, 比如以前课程学过的东西或老师认为不太重要的内容。课前预习会让我们脑中有大概的印象, 老师说到哪里都可以跟得上;对于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 在上课时会认真听讲, 形成有目的的学习, 记忆会深刻。

2.2 课堂认真听讲———巧做笔记

很多学生上课时, 埋头抄笔记, 完全顾不上老师说什么, 而老师也不会因为同学做笔记而停下讲课的进程, 结果是笔记记得整齐认真, 但完全搞不懂学了什么。生物化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 需要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 所以上课时一定要抬头看着老师, 听老师讲解, 要跟上老师的逻辑思维, 必须集中精力去听, 才能弄懂明白。上课老师提到的重点之处或者精华内容, 在书上进行标注或者在笔记上注明。用笔记下不明白的地方比记下已明白的内容要重要得多。

2.3 课后的整理、复习与重现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也是很多同学忽视的地方。学完就撂, 是很多学生的特点。课后整理笔记时, 会把一堂课进行回顾, 形成自己的学习心得, 理解会非常深刻;如果有疑难或者不明白不会的地方, 查资料、问老师或与同学沟通交流, 这种收获会远远大于课堂所得。及时整理, 会加深学习的记忆。不留问题到下堂课, 不要积累问题, 否则前面是小问题不懂, 后面就会出现都听不懂了的结果。

2.4 学习要有框架结构, 建立思维导图

每个章节学完要进行总结, 回顾这一章节的所有学习内容, 可以画一张思维导图, 先把所学这一章的每一小节凭记忆画出, 然后向里面填内容, 最后回归课本笔记查漏补缺。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限速酶、反应地点等都填充上, 并用荧光笔标记。如果每学一章都画一副这样一张思维导图, 对于学习了什么内容一目了然, 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脑中的框架, 书本上的知识也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 被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如果说在书上记笔记是把书读“厚”, 那么总结出思维导图就是把书读“薄”了

蛋白质的化学和核酸的化学这两章, 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容易混淆, 可以对比着学习和记忆。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这三章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复习和学习。

2.5 理解+记忆

生物化学的学习, 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消化和吸收, 否则单纯的记忆是不可能学懂的。理解是第一, 但也不能忽视记忆。经常复习、回顾, 是加深记忆的方法;还有对比记忆法, 就如同上面所说类似的章节进行对比记忆;还有联想记忆法, 比如糖代谢和脂类代谢都与临床疾病息息相关, 可以通过临床案例进行联想记忆。总之, 只要理解了, 下功夫记忆不是难事, 可以把思维导图时时拿出来看一遍, 到了考试时, 会轻轻松松考个好成绩。

上一篇:讲民风的俗语有哪些下一篇:北漂租房记杂文随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