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行政许可的原则,增值税的核算,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概述

2024-05-04

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行政许可的原则,增值税的核算,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概述(通用3篇)

篇1: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行政许可的原则,增值税的核算,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概述

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以下关于自用应征资源税产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非生产自用),不需要计征资源税

B、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

C、对于无法准确掌握纳税人移送使用原矿数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原矿,可将其精矿按选矿比折算成原矿数量作为课税数量

D、对于连续加工而无法正确计算原煤移送使用量的煤炭,可按加工产品的综合回收率,将加工产品实际销量和自用量折算成原煤数量作为课税数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知识点。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非生产自用),均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

行政许可的原则

下列关于行政许可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A、行政许可的设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体现了行政许可法定原则

B、所有的行政许可的实施结果都要公开,这是行政许可公开原则的要求

C、行政许可公示制度体现了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D、行政相对人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的权利体现了行政许可的监督原则

E、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修改或废止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是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的体现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许可的原则。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所以选项B说法太绝对。行政许可公示制度体现的是行政许可的便民和效率原则,所以选项C错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这是救济原则的体现,所以选项D错误。

增值税的核算

下面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均应该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明细

B、“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期末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C、试点纳税人在新老税制转换期间因实际税负增加而申请取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应该记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D、企业购入增值税税控专用设备,按照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科目,贷记“递延收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增值税的核算。

选项A,小规模纳税人不需要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明细。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下列项目中,不符合印花税相关规定的有()。

A、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扣除分包、转包后的金额

B、仓储保管合同的计税依据为仓储保管的费用

C、企业改制中经评估增加的资金免征印花税

D、记载资金的营业账簿的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两项合计金额

E、对跨地区经营的分支机构的营业账簿在计税贴花时,为了避免对同一资金重复计税,规定上级单位记载资金的账簿,应按扣除拨给下属机构资金数额后的其余部分计算贴花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计税依据为承包金额;企业改制中经评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增值税概述

自实行营改增试点后,下列属于增值税税率的有()。

A、17%

B、11%

C、13%

D、5%

E、6%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核增值税概述的知识点。深化增值税改革制度,实行营改增的试点地区,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

更多信息来源于:http://jiangsu.goodacc.net/zcsw/

篇2: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行政许可的原则,增值税的核算,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概述

核定

征收土地增值税做法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核定征收率偏低,造成税款流失。目前采取核定征收率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地区,大多数把征收率确定为销售收入的1%~3%之间。按照《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土地增值税采取按增值额的超率累进税率征收,最低一档税率为30%,计税依据为增值额。如果按照上述征收率倒推得出土地增值税的增值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致为3.33%~10%之间,这样一来,增值率高的纳税人就会因为核定征收而少缴税款,造成大量税款流失。

二是改变了计税依据和税率,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丧失。我国开征土地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

它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对转让房地产的增值收益征税,在房地产转让环节计征,增值多的多征,增值少的少征,无增值的不征。着重于调节转让房地产的过高收益,抑制房地产投机、牟取暴利的行为,保护从事正常房地产开发的房地产商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规定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房地产转让的增值额,税率是超率累进税率,以实现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但是,在整个地区“一刀切”地对房地产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率的方法征收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都按“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缴纳土地增值税,形成了事实上的把计税依据由增值额变为销售额,把超率累进税率变为了固定比例税率,把不易转嫁税负对收益环节征收的调节税转变为易于转嫁税负的流转税,土地增值税对土地增值收益的特殊调节功能丧失,它不但不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反而会助推房价上涨。

针对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笔者建议: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核定征收范围。建议相关部门对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主管税务机关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和《条例》第九条及其《细则》第十三条、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和办法掌握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标准,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范围。对确实难以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的纳税人,要严格审查,并督促这些企业尽快建账建制,积极引导企业向查账征收过渡。对已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全面检查,发现其一旦具备查账征收条件,要及时改为查账征收。

二是采取科学的核定征收方法,保持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对于确实无法查账征收的纳税人,采取核定征收的方法征收土地增值税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核定是建立在一定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对应征税款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这种核定只是相对的合理。因而核定的税款准确程度只能是相对的,但是核定税额不是简单的随意确定,而应有合理、合法的依据。尽管其核定的应纳税额不能保证与实际完全相符,但也要求尽力减少征税误差,保持其相对的合理性。而目前这种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查账方法难以合理准确地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时,按统一的征收率征收土地增值税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无法查账征收土地增值税的企业,应该首先采取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确定计税依据,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额,而增值额是根据转让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计算出来的。因此,只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核定出转让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然后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即可。

对此,《条例》第九条及其《细则》第十四条已作明确规定,即在纳税人提供的转让价格和扣除项目不实的情况下,应由法定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税务机关根据评估价格确定房地产转让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虽然按评估价格计算土地增值税,评估出来的数据和实际数据会有些差异,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使核定的税收接近实际应纳税款,是符合税收合理性要求的。同时由于通过评估得出来的是收入和扣除项目,由此计算出增值额,仍可按超率累进税率计算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调节功能仍然起作用。

篇3: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行政许可的原则,增值税的核算,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概述

(一) 调整内容

《印花税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11号) 及其实施细则于1988年10月起开始执行, 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营业账簿中记载资金的账簿, 按万分之五贴花, 其中:“记载资金的账簿”, 是指载有固定资产原值和自有流动资金的总分类账簿, 或者专门设置的记载固定资产原值和自有流动资金的账簿。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按照“两则”及有关规定,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 统一更换会计科目和账簿后, 不再设置“自有流动资金”科目。因此, 《印花税暂行条例》税目税率表中“记载资金的账簿”的计税依据已不适用, 需要重新确定。为了便于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金账簿印花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5号]文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执行“两则”后, 其“记载资金的账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改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

(二) 合理性分析

“两则”中规定, “资本公积”属投入资本的范畴, 具有资本的属性, 不是由企业实现的利润转化而来, 资本公积由所有投资者共同享有。资本公积有不同的来源 (见表1) :

上述“资本公积”明细项目中,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 待处置资产时, 其余额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关联交易差价”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再进行处理;其他明细项目可以用以转增资本 (或股本)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在账面反映的是“资本公积”科目和“实收资本”科目之间的等额此增彼减, 不会引起资金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的变化。“资本公积”属投入资本的范畴, 具有资本的属性, 因此除了增减投资、无偿调出规定资产等少数情况外, 企业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合计通常不会发生变化。以“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作为“记载资金的账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具有合理性。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金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的调整

(一) 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 (或股本) 中所占份额的投资, 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 (或股本溢价) 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原在“资本公积”科目中核算的非经常性损益, 如捐赠收入、政府专项拨款转入、关联交易差价、债务重组收益、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均不再在“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而改在“营业外收入”中核算;原在“资本公积”中核算的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也因新会计准则规定外币投入资本按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 不会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因而不复存在。新准则只保留了“资本 (股本) 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 “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二) 后续计量的变化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这部分利得和损失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待资产处置或终止确认时, 要体现为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从“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当期损益。这部分利得和损失既不具有稳定性, 也不属于即期投入的资金, 不宜作为资金账簿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由以下交易或事项引起 (见表2) :

从表2分析得知, 除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可转换债的分拆行权日转入实收资本和资本溢价外, 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项目在资产处置或终止确认时, 均需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转入当期损益。

(三) 资金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的调整

由上述分析可见,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 由于资本公积的核算发生了较大变动, 使得资金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的调整成为必要。 (1) “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不再表现为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而属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相当于“过渡性”科目, 待处置或终止确认时, 转为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依旧以“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显然不太合理。 (2) 实施新会计准则, “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不仅表现为增加, 也经常发生减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业务发生增加“资本公积”科目金额时纳税, 在资产处置或终止确认时需退税, 如此反复, 但是税法并没有规定本期“资本公积”的减少可以退还前期多交的印花税或抵扣未来应交的印花税, 从而导致企业出现多交印花税的现象。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税总文件企便函[2009]33号《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仍以“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作为“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企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的资本公积, 应按规定按年计算, 对增加的部分按规定补贴花。引起较大的争议, 因此资金账簿印花税计税依据的调整迫在眉睫。

从“两则”施行资金账簿印花税的计税依据的调整;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引起资金账簿印花税的计税依据需调整的迫切性分析;未来国际趋同准则的变化带来的新思考, 建议依据“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中具有资本属性的资本公积的金额计算印花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花税暂行条例》, 1988年10月1日实施。

上一篇:夜莺的歌声课文原文下一篇:《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下月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