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作文

2024-04-20

以祝福作文(精选9篇)

篇1:以祝福作文

曾经,我有一群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曾经,我是最受师长与同学瞩目的对象,然而却因一场误会,而遭受他人的排挤拒绝、冷言相待,曾有过的友谊如同烟消云散般。无奈呀!我只能在孤单与寂寞的边缘徘徊、游荡;我只能独自跌落黑暗的深渊,那是一片无止尽的黑,空气中充满了悲沧、愤恨的情绪,我独自饱饮世上最深沉的恸、尝遍人性最黑暗的情感。

日复一日,用最失落的心去过最失落的日子,在习惯他人的厌恶眼光及恶言恶语后,也木然了。我如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的过活,脸上已无一丝一毫的表情,心是死灰的。

我能做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暂时将孤寂抛向脑后?还是只能继续盼着谁能将我拉出深渊?或许,整理一个行囊,独自搭车到铁轨的尽头,到人烟罕至的地方大声群埃纾解心头的压抑;或许,可以将一切都写在一张纸上,将它埋在不会说出秘密的大地里,让它躺在那儿数百年、数千年,直到千百年后的考古学家深掘出这纸头,才能明了,我的悲愤苦痛。

在经过无数次的折腾后,终是输给渴望爱的自己,不能再任由自己倔强下去了,这时,有一群天使走进我的生命里,他们带来溢满的爱及上帝的祝福,爱使我冰封许久的心逐渐瓦解,温暖的善意几乎令我站不住脚,泪水早已绝堤,是这群天使把我从永不见光的黑暗中拉出来的,是他们让我再度清清楚楚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最伟大的,莫过于他们带来的最昂贵的礼物-爱。

篇2:以祝福作文

多年了,我没说过祝福,特别是在举杯的时候说些长生不死的话,那更是难为人了。毕业那年,她说要走了,说句一路顺风吧。过年了,电话打来说句祝福吧。直到走出了我的生活我也没说,祝福一直在我心里,不是多少年而是一辈子,直到坟头的野草花。

都还记得那首“同座的你”吧,曲调很是好听。歌词也说的过去,蛮真的。我想老狼是属于开窍比较早的那型,我的那些同座不是兄弟就是仇家,但要是遇到难事了还都是先帮忙的,这大概就是祝平安吧。祝福在每一个认识的人里面,相知的,相熟的,哈哈哈哈还有相好的。

快要下雪了,那些远行的人们和家里的人,他们的祝福最浓最亲。而我,这个卷缩在城市一角的无病呻吟又算啥呢。也就是看看街对面,发发呆,也有时往事霎间涌上心头,一副欲哭的样子。

少年时从老家回南京,包里最多最重的是厚厚的家信,把它们带回来珍藏,现在父亲不在了,细看他当年给我的信次数也渐多起来了,祝福在信里,我的祝福在心里,一遍一遍底。

篇3:以祝福作文

《祝福》是鲁迅《呐喊》中的首篇, 自发表以来一直广受关注, 尤其是1949年后, 《祝福》几乎入选了各个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从编选者的意图来看, 从各类“教参”指导意见来看, 他们倾向把鲁迅的《祝福》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联系起来理解。确切地说,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 《祝福》是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过去旧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这样指导语文老师的讲课:“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 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最新版的高中语文《教师用书》解读《祝福》的主题为:“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 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 直至她窒息而死。”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相关中学语文教学的资源网站上的《祝福》教学设计和备课教案来看, 中学教师也大都着重向学生讲述“四条绳索”对祥林嫂的迫害。

毫无疑问, 批判“四条绳索”说背后的政治性解读目标很明确,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揭露旧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而让学生理解, 只有在新制度下新社会下, 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才可以得到根本改观。为了说明这一根本主题, “教参”不惜指责了祥林嫂的不觉醒, “她对自身的抗争, 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而且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堪虐待, 她到地主家帮工”……无可否认, 鲁迅的诸多作品包括《祝福》在内, 是有对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可是, 鲁迅毕竟不是要用祥林嫂的故事来证明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性;鲁迅后来确曾相信阶级学说, 可是, 鲁迅毕竟不是按照党员或者说后来我们所认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来塑造祥林嫂。当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结尾拿着刀砍向门槛时, 我想中学老师和学生大都会觉得这种改编是个败笔。可是, 为何我们中学语文“教参”和老师总是乐意“政治性”地解读鲁迅呢?

当然, 并不是说, 鲁迅的作品不能从政治性的视角切入来解读, 但是, 政治性的解读不应遮蔽, 更不应替代其他的解读方式。恰恰正是由于单一的政治性解读, 让极富人情味的鲁迅成为了简单的“批判什么什么”的工具。我发现, 中学语文的“教参”和教学设计, 有关鲁迅小说总有一个固定的解读模式, 即通过……批判……的确, 人们常常津津乐道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可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在传统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 因为, 作为鲁迅这一‘社会’关注的创作, 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军事主题, 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它附会一些政治主题 (如《风波》与张勋复辟, 《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 与一些经济主题 (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主题等) , 但事实证明都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从总体上看, 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 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社会’关怀的核心。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 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们这个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的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 降低人的生存质量的。也就是说, 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1]

在《祝福》中, 祥林嫂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被肆意践踏。她的婆家像追捕牲口一样可以把她捕获、倒卖, 周围的人不仅没有任何异议, 几乎无例外的表示了认可和赞赏。鲁四叔说:“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 那有什么话可说呢。”于是算好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自己通过劳动挣来的报酬, 全部给了她的婆婆, 祥林嫂没有获得一文。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后, 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米, 继而想起淘米的祥林嫂。众人分头寻找的首先是淘箩而不是祥林嫂。在四婶和众人的眼里, 勤劳能干的祥林嫂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件好使的工具而已, 她的生命并不比一个淘箩更重要。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掳走的事实后, 一句“可恶”, 说不上是因同情祥林嫂而诅咒她婆家的行为, 而是鲁四老爷觉得很伤情面, 自己已经答应了祥林嫂婆婆领人回去, 为什么还要闹得如此沸反盈天呢?鲁四老爷“可恶”后面的“然而”及其省略, 分明为祥林嫂婆家行为留下回转的口实。

在祥林嫂的一生中, 从来没有人真正把祥林嫂当作一个人来看。她的“额头的疤”、她的“交好运”、她的孩子的惨事都成为人们的谈资, 成为众人鉴赏品评的对象。在人们欢天喜地的“祝福”中, “不干不净”的祥林嫂是不在其中的, 她不仅没有享受“祝福”的欢喜的权利, 就连为此付出的劳作也被呵斥。“你放着罢, 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祥林嫂用了毕生的积蓄捐了门槛, 仍然没有洗刷自己的“脏污”, 仍然没有获得认可, 这对祥林嫂精神造成的虐杀可想而知。事实上, 祥林嫂自己争取的并不是一个“人”的权利, 其实不过是做奴隶的资格。可就是这一点微薄的可怜的愿景, 却最终落空。在“祝福”声中祥林嫂的死讯传来, 获得的只是鲁四老爷生气的诅咒——“谬种”, 没有丝毫的同情, 众人的冷漠反衬出祥林嫂生的多余, 生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其实在《祝福》中, 我们很难看出鲁迅对于封建政权的批判, 即便是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 我们也很难看到他是如何借助政权来欺压祥林嫂。对祥林嫂使用过强力的婆婆, 也并非是封建制度的代表, 或者说祥林嫂的婆婆并非想要通过强力来迫使她遵奉封建的制度。恰恰相反, 她要迫使祥林嫂改嫁正违反了封建礼教。因此, 与其空泛地说《祝福》如何想要批判封建制度, 不如说它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控诉。而鲁迅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控诉恰恰植根于他深沉的爱、博大的人道情怀。过去, 我们总给学生传达出一个怒目金刚式的鲁迅, 让鲁迅在学生心目中变得不可爱、不可被理解。即便学生们都认可鲁迅是伟大的, 但学生们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这样的鲁迅观是造成今日中学鲁迅教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亲近鲁迅, 就不能忽略对鲁迅的爱的阐述, 就不能不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爱憎不离, 批判与人道的一体两面。

一个小兔, 一只小鸟既被造物主带到这个世间, 就有存活的权利。在鲁迅的笔下, 那可爱的小鸭子 (《鸭的喜剧》) 、那活泼的小白兔 (《兔与猫》) 、那灵动的小隐鼠 (《狗·猫·鼠》) 等等, 让我们很容易看出鲁迅笔下爱心的流淌。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生命消逝时, 甚至是不怎么可爱的苍蝇被壁虎吞食时, 鲁迅沉痛地说道:“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 那么, 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 毁得太滥了。”

一个如此热爱小动物生命的人, 内心一定充满着脉脉柔情和爱心。鲁迅早年在日本和友人反复探讨如何改造国民性,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缺乏的恰恰是诚与爱, 中国文化扼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与爱。这诚与爱的缺失, 并非仅体现在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命运的漠视, 也体现在和祥林嫂同为弱势的群体之中。同是帮工的柳妈, 是个善人, 吃素的, 不杀生, 她却怂恿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 就好了”, 鲁镇的老女人们, 特意来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吃掉的惨事, 一面陪着眼泪, 一面是“满足”地离去。按照政治解读模式, 按照阶级分析模式, 我们总是很难给柳妈一类人物一个明确的定位, 直到今天, 不少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索性把柳妈定为“小市民”阶层。毫无疑问, 这样的解读与鲁迅的文本相去甚远, 自然很难被学生们理解。我们由此可能会忽视鲁迅《祝福》更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鲁迅不只是批判封建统治阶层, 而是批判所有摧残人权的现象, 不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苦群众进行“阶级压迫”, 就是同阶层的贫苦百姓之间, 他们之间也是缺乏诚与爱, 他们之间有着同样残酷的相互伤害。

正是由于缺失诚与爱, 鲁迅展开了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否定。在标榜伦理道德的儒家文化背后, 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和凉薄;在信奉佛教的善人眼里, 却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在追求长寿对“死”有诸多忌讳的道家思想下面, 却是对他人生死的漠视, 对他人惨痛的鉴赏。鲁四老爷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条幅, 却常常暴躁不已, 时常满脸怒气, 嘴里不是“可恶”就是“谬种”。

鲁迅对生命的真诚关怀还体现在他面对一切生命现象所具有的自我反省精神。在《祝福》中, 虽然我们不能把叙述者“我”等同于鲁迅本人, 但毫无疑问, 从“我”的思想的局限、从“我”面对祥林嫂灵魂有无的追问的躲闪, 可以看出鲁迅的自省精神。这种对于人的生命包括自我生命在内的局限性的认识, 恰恰展示出了鲁迅的真诚。我们同样不必纠结在对于“我”的阶级定位, 中学“教参”和语文老师总倾向于把“我”定位于找不到出路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是, 面对祥林嫂有关生命本质的追问, 又有哪一个阶级的知识分子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呢?

由此可见, 过去简单的“四条绳索”压迫祥林嫂说遮蔽了《祝福》更为丰富的文化蕴含, 使得原本一篇极富人情味的作品在学生眼中失去了可感性。尽管《祝福》中的人情味、那种悲悯的同情是隐藏在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 但我相信, 中学的师生都不难用心感受到。正像许寿裳评论《祝福》时所说的那样:“然而他的深刻的同情, 同时也透过了纸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虐弄, 是人类许多罪恶的根源, 《祝福》里写得最为透辟, 读了《祝福》, 同情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非人也。”[2]

事实上, 强调《祝福》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 是鲁迅爱与人道情怀的显现, 并非是要把此作为《祝福》固定的主题, 相反这只是我们理解和阐述《祝福》的起点。例如, 沿着“诚与爱”, 我们可以发掘一个信仰的悖论问题。我们前面提及了鲁四老爷信奉儒家礼教的虚伪, 而《祝福》中信仰最真诚的莫过于祥林嫂了。不论是恪守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规范, 还是虔诚的信奉佛说捐门槛, 祥林嫂几乎很少有世俗的考虑, 她不像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她的婆婆、柳妈等人, 这些人的信仰要么言行不一, 要么只流于形式。祥林嫂则不然, 她是真诚的信仰并付诸于实践, 完全不计世俗利益的考虑,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追问才显得那么石破天惊, 连见过世面懂得新学的“我”都无力应对。由此可见, 《祝福》通篇都有一个关于宗教甚至是迷信和信仰的主题[3]。再比如, 《祝福》是对中国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 我们可沿着这一主题进一步开掘下去, 即《祝福》是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如果说《狂人日记》对传统文化‘吃人’的指控还只限于儒家 (礼教) 而稍显单薄、直露的话, 《祝福》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批判则扩展到儒道释三家, 其表现风格也由激情的呐喊变得更为深沉和富于理性色彩。”[4]

此外, 对于《祝福》的叙事技巧和美学风格的分析阐述, 可能也会带给我们对《祝福》的新的理解。例如, 《祝福》中的“我”作为叙述者, 同时又具有很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假如我们剔除掉“我”这个叙述者, 而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来展开的话, 那么, 《祝福》真就简单成了一个农村妇女苦大仇深的故事了。正因为有了“我”叙述并参与到祥林嫂的故事中, 《祝福》的思想主题变得丰富起来。有研究者就此提出了新的观点, 认为《祝福》中的主人公是“我”, 《祝福》是一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为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祝福》通过主人公‘我’的独白叙述, 客观真实地展示了‘我’的自我意识, 暴露出现代启蒙者普遍的理性局限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怯弱、巧滑、自欺欺人等国民性特征, 从而自警警人, 是鲁迅自剖精神较前更深化的体现。”[5]

可见, 我们要使得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更加深入和贴近学生, 还需我们的老师不断地关注鲁迅研究界的最新成果, 以便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阐述可能, 而不是停留在好多年都未曾变化的教材观点上, 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怡.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王兵.反讽的信仰悖论——《祝福》新解.鲁迅研究月刊, 2009 (7) .

[4]高远东.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研究动态, 1983 (2) .

篇4:以祝福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景作文;实践问题研究

初中阶段语文作文部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从语文考试中作文部分的分数占比重来看,还是从语文学科的学习、应用以及提升方面来看,语文作文教学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明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需求,转换教师的教学思维,规避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陷阱或问题,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来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应景作文教学概述

应景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指导学生将自己所见、所看、所经历的事物描绘出来,在进行描述和描绘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要表达自己内心所感,要言之有物。具体来说,应景作文主要分为写人作文、写事作文以及写景作文,写人作文主要强调对人物的描写,突出文章作者对所描写人物的情感;写事作文一般为通过一件事情的描述,从而使文章作者有了什么样的感想;写景作文是通过对学生所见场景进行描绘,突出场景的形象感,能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包粽子”这一活动来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国庆节期间可以通过学生看电视节目或大街小巷的见闻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母亲节就可以通过学生与妈妈的沟通交流、事情的发展等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敬佩之情等,这些都是应景作文的教学范畴。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挥棒,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并且将教学活动实践与教学目标深入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语文作文教学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语文作文教学的最基础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语言组织方式,什么样的结构构建方式,什么样的文章类型以及什么样的感情表达方式是好的,让学生学会甄别文章的好坏、等级。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阅读文章的自我筛选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对优秀文章的不断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字词的不断积累,了解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如何开展语文写作以及怎么对他人的作文作品进行有效的理解和阅读。因此,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内容的充实、写作结构的优化,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简单来说,即学生要能够运用简单、有效、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看,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十分有益。

(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除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给学生强调语文作文要构建在学生对生活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文章的写作要从内心的感受和体会出发,这是学生写好文章的意识和习惯基础,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作文教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未来的写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当前存在的实践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初中语文作文的理想教学状态相比,还存在这一定的实践问题,这些实践问题主要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两个角度来谈。

(一)从教师开展语文作文教学角度来看

1.教师对语文作文的教学存在迟疑、畏惧的心理

从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方面,首先,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迟疑、畏惧的心理。由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开展语文写作教学,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语文写作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出现教师的作文教学并没有使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甚至写作方面的教学活动徒劳无功,因此,一部分教师就对语文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语文作文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教学思维传统,束缚学生思维的发散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活动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不够开放,从而束缚了学生语文写作思维的发散。

例如,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都还持有“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认真听课”的教学思维,不能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违背新课程改革中自由、开放、创新的教学理念。

3.作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改变外,教师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都较为传统,缺乏多变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较为枯燥,教师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当前教学内容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来进行的,由教师来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布局自己的作文,使用哪种类型的语言、修辞等。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则主要是“灌输式”,缺乏创新性以及自主性,不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热情。

(二)从学生学习作文的角度来看

1.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

从学生对初中阶段语文作文的学习方面,首先,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明显存在畏难心理。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项且语文作文的学习是整个语文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且作文这部分的学习很难通过简单的训练或者突击式的学习就能够获得提升,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明显的畏难心理。

例如,学生的作文学习,一部分学生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开展常规的语文作文训练,不愿意动笔写。这些学生在语文作文的学习方面往往缺乏兴趣,认为语文写作无论如何练习都难以提升,这些学生在面对不得不进行的语文写作练习时,大部分都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随便写写就交差,缺乏用心地观察和体会。

2.学生不能沉下心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在语文作文的学习方面,缺乏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体会以及感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过于重视写作技巧,过于讲解如何写作才能赢得阅卷教师的欢心所直接导致的,这些教学内容、方法方式使学生仅仅只是追求考试试卷中所谓的高分作文,而忽略了写作本身就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3.学生的写作文风往往浮于表面,言之无物

当前学生语文写作文风,普遍浮于表面,言之无物,缺乏深刻的情感基础。这一问题就是由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认识以及了解所产生的。例如,在学生进行《我的妈妈》这个题目的写作时,许多学生在描述“妈妈”的外貌时,都用了“我的妈妈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樱桃小嘴”之类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就证明了学生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妈妈的外貌,所以,才选择了浮躁的描写方式,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描写。

四、如何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优化——以应景作文教学为例

通过对上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论述,接下来以初中阶段应景作文的教学过程为例,详细论述如何通过语文作文的教学优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

(一)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素养

优化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一是教师要消除自身的迟疑、畏惧心理,需要教师首先重视语文作文的教学,排除不良的教学心理,从教师自身开始努力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是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展开更加优秀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来不断克服自身的畏难心理;通过与其他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来不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开展阅读、写作方面的锻炼,提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丰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秉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丰满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关于语文写作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例如,教师在《茉莉花》这篇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观察课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对茉莉花进行实际的观察,并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茉莉花,观察种植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并将这些现象以及学生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感想都一一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帮助学生学会“以手写心”

语文作文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学会观察、感悟,并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感悟细致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的写作文风,帮助学生养成言之有物的写作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描写踏春的写景类作文时,除了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体验踏春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小草是什么样子的,迎春花是什么样子的,柳树的叶子像什么,远看是什么样的景象,近看又是什么样的景象等,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观察,并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察以及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以手写心”。

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作文部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初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教师的教学造成的,也有部分是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思维造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实践工作,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同时,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用心体会生活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以笔写心”的写作习惯,避免学生出现文风浮躁、内涵不深刻的作文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

参考文献:

[1]熊瑜.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3):89.

[2]盛益多.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研版,2014(24).

[3]郑如桂.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6):152.

篇5:以祝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轻轻的在他们脸上亲了一下,亲爱的爸妈,我最爱您们了,我和姐姐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祝您们有个好梦。还有我亲爱的姐姐,刚刚我们才吵过架呢!但是,我和姐姐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养一只小狗,可是爸爸妈妈都不同意,因为我们住的是大楼的房子,怕会吵到邻居,所以我想祝福姐姐能有一本魔法书,可以把小狗养在书里,要和他玩时,只要把书本打开,晚上睡觉时,让他到书里的狗屋休息,这样就不会吵到邻居了。

我还要祝福可爱的王王,她是我在班上最好的朋友,她总是戴着一付大大的眼镜,很吃力的用一颗颗的小珠子,串成一条条美美的项,虽然很累,但是她说,串项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所以我要祝福她能有一双超级眼睛,永远不会近视,再小的东西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让她能轻轻松松的串出更多美丽的项链。

最后,我要祝福住在我家楼上的温温,她有着圆圆的脸,虽然很可爱,但是温温奶奶说,那是因为温温的气管有点过敏,常常会咳嗽,要吃一种叫类固醇的药,才会让温温看起来圆嘟嘟的,连她最喜欢的布娃娃她都不能玩,我要祝福她能有无敌的健康身体,再强的寒流都不怕也能像我一样,每晚抱着心爱的布娃娃睡觉。

篇6:以祝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父亲极为普通,他没有事业上的惊人业绩,更没有人生中的波澜壮阔之举。在我的记忆当中,小时侯的桩桩件件已成阴影,只依稀记得母亲出国后父亲的百般艰辛:曾经半夜三更抱着浑身滚烫的我去医院急诊;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不厌其繁地早晚接送我上下学;然后又是一遍一遍地教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我知道父亲为了我已付出了许多许多。

或许父亲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了,因为像那样平淡的日子在父亲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父亲,我好想送您一束鲜花,又怕您不如意;好想给您一个拥抱,又怕您说我淘气。看到您额上的条条皱纹,鬓角上渐多的银丝,我不禁心潮难平――父亲,您太累了。

记得您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就是帮了我最大的忙……”父亲,您将女儿的前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有这样的父亲我深感幸福。

父亲,我身上有您的体温,脉搏里有着同您一样的血液在奔腾,性格上烙有您的印记,思想上也留有您的智慧。感谢您给予我生命,养育我生长。我的父亲,您是一棵大树,一棵平凡而又伟大的大树。我愿在您的荫蔽下茁壮成长。我将永远铭记您的养育深恩。

篇7:以祝福为话题的作文

最近,英文班的教室里又装饰了一棵圣诞树,树上除了吊一些五颜六色的装饰品以外,还有一闪一闪的小灯炮环绕其间。更特别的是,老师把保丽龙屑洒在上面,形成雪花飘飘的景象。整间教室里洋溢着圣诞气氛,我也因此嗅到圣诞节又即将来临的气息。想起去年的圣诞袜,此刻还高高挂在我家的书柜旁呢!没想到才一眨眼的工夫,今年的圣诞灯炮又在我眼前一闪一闪亮晶晶了。

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圣诞节。因为在圣诞节前后,无论走在街头,或走入商家,都会听到一首接着一首的圣诞佳音萦绕耳边,这些歌声一一传递着平安喜乐的祝福,我听着听着,人也不自觉的感染欢乐的气氛。此外,圣诞佳节,也正是我这个陶笛高手,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会带着我的好伙伴─陶笛,在众人面前表演圣诞歌曲,就好像是我对大家的圣诞祝福。凡是听过我陶笛美声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每年的圣诞节,大家还会透过交换礼物及卡片,表达对别人的祝福。今年的圣诞节,我不能免俗的会送礼物及卡片给我的亲朋好友,我已经想好了我的祝福语,那就是我要告诉他们我的近况,并送给他们一整年的祝福。

篇8:以祝福作文

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电影《祝福》被搬上大荧幕。电影一经推出就反响热烈, 褒奖文字居多, 只有个别文章质疑了电影增加的“砍门槛”的细节 (林志浩《关于祥林嫂砍门槛的细节》) 。编剧夏衍认为其在改编中“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2。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这个“忠实于原著”的改变理念成为电影《祝福》的言说符号, 加之电影《祝福》在国际上的获奖, 使得其成为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范本之一。夏衍和桑弧理解的所谓“原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受难的一生, 反映了作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于封建黑暗势力深恶痛绝的心情。”3在这样的主题思想指导之下, 对比鲁迅原著, 电影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处增加了三段画外音;新增卫老二、杨七老爷、账房、阿香四个人物;原著中“我”消失;故事开端增加祥林嫂出逃原因 (婆婆和卫老二要卖掉祥林嫂) ;对贺老六和祥林嫂婚后生活加以细节描绘, 刻画出和谐温馨的婚后生活;增加祥林嫂砍门槛的细节;保留祥林嫂对于人有无灵魂的拷问, 改编为电影结尾处走向荧幕问观众。这些情节的增加和修改, 显露出编剧和导演对于封建势力的鞭挞和对于穷苦人民的同情。但是鲁迅原著主题确实如此吗?

现有对《祝福》原著的研究已经不满足于阐述文本对“儒释道”“吃人”的批判, 一些研究文章以“我”为角度阐释鲁迅对启蒙的质疑。无论从文本叙事结构, 还是从人物形象刻画来讲, “我”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形象, 鲁迅对以“我”为代表的启蒙知识者的深刻批判, 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部分。而电影《祝福》删去了“我”, 等于删去了“我”返乡的故事, 将原著中的故事简化, 只剩下祥林嫂被迫害的故事。原著中丰富的主题变成了单一的反封建主题, 对于电影《祝福》来讲, 只能说其成功体现了原著的一部分主题, 并不能叫做“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由此可见, 原著和改编后的电影之间的区别仅从“主题”一项来看就显而易见, 这和夏衍的改编理念形成矛盾, 而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电影剧本改编者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个人视野的局限对鲁迅原著文本的理解的片面性。

鲁迅小说文本的主题丰富和思想深刻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 单单是小说文本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的, 除去《祝福》还有《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故乡》等等, 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故事本身变得复杂, 同时给予了研究者以更大的解读空间。但是电影是以声光电为依托在一定的时间内讲述故事的一种方式, 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给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空间加上画面效果的局限, 使得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独特视角复杂性很难完整地在电影中表现。另外, 对鲁迅小说文本的解读随着时代的转换不断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鲁迅小说文本的解读大不相同。鲁迅研究早已不单单局限于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 人们通过鲁迅, 言说自己身处于不同时代的态度、观点。正是由于鲁迅小说文本特有的复杂性, 才给予这种历史性地不断解读以土壤。而恰恰由于鲁迅小说文本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解读的历史繁复性, 造成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之中, 鲁迅一部分小说的改编无法在荧幕上完整重现原著本身, 面临着改编的巨大困境。

电影《祝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因为无论从剧本的出色程度, 导演拍摄的画面效果, 还是演员演技的精湛, 都很好地展示了祥林嫂的故事, 并取得观众巨大共鸣。但是从改编的角度来讲, 电影和原著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电影并未成功完整还原原著,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遗憾。

电影《伤逝》不同于电影《祝福》的改编路径, 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叙述方式和言说风格。若说有所改编, 也只是在电影中加上了涓生和子君看话剧“娜拉”, 逛庙会, 涓生西郊弃狗后碰上洋人夫妇和狗的三处细节。这些增加的细枝末节并未改变鲁迅原著中的主题思想, 大部分在原著已有情节下展开。这部电影可谓“亦步亦趋”地改编:涓生的内心独白贯穿了电影的始末, 保持了原著中灰暗阴沉的基本色调。

但是这样一部坚持“忠于原著”的电影作品, 在当时却是褒贬不一, 与电影《祝福》以褒奖为主的结果大不相同。对电影《伤逝》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沉闷和生涩上, 如1981年鹿耀世评价:“它 (电影《伤逝》) 作为一个悲剧, 既不能震撼人心、又不能催人泪下, 效果不十分令人摘意。原作中哲理和感情汇合在一起, 如泣如诉, 蝇蝇动听, 发人深思, 而影片却使人感到冗长呆板和生涩。”4此外, 也有人对于电影未改变鲁迅原著的叙述方式表示质疑:“我认为, 电影《伤逝》以涓生内心独白贯穿始终的结构方式, 使影片画面固定在涓生的视角上, 从而未能很好地体现原作通过涓生、子君 (以下简称涓、子) 爱情悲剧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给影片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5不可否认这些评价带有时代色彩, 但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众观看电影《伤逝》时的一些感受:全剧故事情节并未展现出明显的高潮, 平铺直叙的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人感觉沉闷乏味。总之, 就电影本身来说, 《伤逝》并不是一部能够瞬间抓住观众注意力的作品, 如果不是因为鲁迅小说原著的著名程度, 可能对此电影讨论的热情也会大幅度减小。

未忠于原著的《祝福》改编后的大获好评, 和“亦步亦趋”按原著改编的《伤逝》的褒贬不一形成鲜明对比。笔者通过分析两部原著的故事情节、叙述角度和结构模式, 试图还原两部电影作品的改编现场, 以分析鲁迅《伤逝》改编的困境所在。

两部小说都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悲剧。《伤逝》讲述了一个“五四新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却最终被抛弃郁郁而死的故事, 故事充斥着新型知识青年生活琐事。而相比之下, 《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情节更加离奇, 情节跌宕起伏, 可复制性不强。同时, 电影作为中国上世纪中后期的新型传播手段, 观影人的范围比文学作品阅读者范围扩大。子君作为知识青年, 她的死相较于祥林嫂的死, 共鸣人群范围有限。《伤逝》改变成电影后没有《祝福》影响范围广情有可原。

从叙述角度来讲, 两部小说都以“我”为叙述主体。但是不同的是, 《祝福》中的“我”仅仅是叙述者, 并非祥林嫂故事的参与者;《伤逝》中的“我”就是涓生本人, 即“我”叙述了自己的故事, 而且两部小说中“我”的叙述过程就是叙述者摆脱心中愧疚, 安慰自我的言说过程。不同的是, 《祝福》中“我”的叙述过程是显现的, 而《伤逝》是隐现的, 而电影中的旁白的加入, 造成了“我”的显现, 阅读原著文本的读者很自然地将叙述者隐去, 融入了涓生的叙述之中去体验故事本身, 而旁白的存在却时时提醒电影观者们有叙述者的存在。旁白的贯穿虽然保持了原著的叙述方式和整体色调, 但是由于电影和文学的表现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使得电影的观影效果远不及原著文本的阅读效果。

从结构模式来讲, 《祝福》文本可以分成两个故事:“我”返乡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 电影《祝福》只选取了后者叙述, 简化了电影的叙述脉络, 故事清晰可见;而《伤逝》的改编将原著中的叙述者显现化, 观影者被迫在故事本身和叙述者的叙述之中跳进跳出,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叙事的混乱, 改编反而造成了原著故事的复杂化, 观影体验打了折扣。

改编, 将电影和文学两个不尽相同的领域联系在一起, 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来更是热议的对象。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和熟知程度, 造成了人们对于此类改编电影期待值更大, 审美也更为苛刻。鲁迅的作品可谓是现代文学经典之中的经典, 其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决定了对鲁迅作品的改编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电影《祝福》的改编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而电影《伤逝》作为鲁迅作品影视改编之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作品之一, 却因为电影和文学表现方式的差异也备受诟病。两部电影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鲁迅经典作品进行了改编和拍摄, 各有其成功的一面, 却也抹不去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编时文本和剧本的吻合度。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是应该遵循电影的表现方式, 还是应该坚守经典文本的立场?这一问题在《祝福》和《伤逝》的电影改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鲁迅经典作品的改编很难达到与原著一样的高度, 电影在这里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将经典的文本用另一种声光电的全新形式进行再创造, 并扩大的传播范围, 深化原著的经典程度。这一“经典化”的过程通过编剧、导演、演员之手给予了观众以想象形象化的观感, 和全新的视觉体验。可以说, 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改编中面临的困境恰恰使得我们去重新品味鲁迅的经典作品, 便是这一“经典化”过程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动画师生存手册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 Animated:理查德·威廉姆斯.Faber&Faber出版, 2002.

篇9:以评价促进作文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多写多改,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和交流的习惯。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写作评价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作文的“裁判”、“助推器”、“导航器”、“加油站”等等角色,进而发挥评价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恢复学生对作文的评价权力,使学生在长期的写作评价中养成发现自己的不足、自我修改、不断积累优美字词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文章,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语言。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写作,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教师的评价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并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及时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如:对于学生写关于“梦想”这一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评价,其次要求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文章进行客观评价,再次要求该同学针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来总结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支持。

二、学给予奖励,对于较差的同学给予鼓励的教学评价

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语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罗丹曾说过,“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着重强调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构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和实践。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评价促进作文教学的开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评价语言,采用体验式的作文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作文教学。其中,“体验”主要指的是在实践中的认知和感悟,体验写作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的点滴来收集写作素材,使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使学生产生主动写作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实践中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以学为本,以情感为枢纽,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语言,并根据学生实际写作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使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如:在学习写有关“道德”方面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案例进行引入,比如说小月月事件、搀扶老人事件等等,使学生通过收集这些案例来进行写作,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能够体现作文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自己的智力强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可见,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實际写作情况和写作基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评价写作教学的发展。众所周知,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就十分重视教学的评价,主张在进行作文评价时要精心设计评价内容、情感以及语言。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和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而应该重视对学生作文的情感、内容、结构、写作态度及写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

引导学生正确、积极的使用网络,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与能力。

当今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网络,进行作文的批改,对文章文字颜色的变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批复看得更加清楚,也更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这样的作文的教学评价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实现真正师生互动。实践多了,作文也就成了大家都乐意做的一件事。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业评价方法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1460)

参考文献:

[1]冯嫦.构建动态评价模式打造作文幸福课堂[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7).

[2]代光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王友花.活用教材,提高写作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上一篇:技术方案和施工设计下一篇:压风机安全培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