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2024-05-08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共17篇)

篇1: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读了滴水穿石分启示这一课,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认识了很多伟大的人物。

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我还认识了很多人物,比如:李时珍,他翻山越岭走了大半个中国,他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写成著名的作品《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科学,他孜孜不倦的工做,发明了白炽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动物专利权。现在著名画家齐白石,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他每天坚持不懈画画,功夫不副有心人,过了好久还久,他的地步练到了炉火纯青。

一滴水是滴不穿一块顽石的,而要不停的滴,碶而不舍,几年过去了,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才把石块滴穿。

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要坚持不懈,地上没有白吃的饼。只要坚韧不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恐惧。

篇2: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今天,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知道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我也深有感触。

那是星期六的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呀!这周的作文好难呀。”我一边嘟囔着一边看着作文发呆。爸爸听了,便开导我:“你怎么能这么说呀,不能说作文难,只能说你的手笨,如果你有王勃,李白那样的名手,不就能写出好作文了吗?而锻炼手的方法只有一个: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多写一些,也能写出好作文的,你自己想想吧。”爸爸的话对我感触很大。我想:人们都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既然我作文写不好,那我只有更加勤奋,更加刻苦才能成功。于是,这次我是先打草稿,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修改,最后自己非常满意了,才抄上去。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篇作文被评为了“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篇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在一次教科研沙龙上, 笔者欣赏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三种课堂导入方式: (1) 让学生分别听滴水、小溪和大海的声音来区别水的力量; (2) 直接呈现一幅“滴水穿石”的画面; (3) 分别让学生观看五幅图猜成语。三种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 营造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氛围, 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课堂导入方式对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课堂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石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堂导入方式一, 设计的很独特, 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水的不同力量, 一开始便给了学生很唯美的听觉感受,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导入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以至于对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头雾水, 科学的导入不能只顾方式的新颖而不顾内容。

[教学实录片段一]: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5B》Unit9 The English club第一课时S tep 1.Free talk

T:你好!/How are you?/Bonjour! (教师用中、英、法三种语言和学生打招呼)

T:Do you have any hobbies?Do you like singing? (引出music club, 教授club)

T: (呈现英语俱乐部的画面) Well, today I will take you to m y English club.Welcometo my English Club. (揭题)

执教者运用了用中、英、法“你好”三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和学生打招呼, 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觉并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同时为学生学习本课关于国家和国籍等知识预设了基础, 接着以Do you have any hobbies?引出music club, 从而引出本课话题The English Club。此导入过程自然顺畅、目的明确、开门见山。

二、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和生成性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剂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堂导入方式二, 直接让学生观察“滴水穿石”的画面。这一方式达到了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明白本课时所主要讲授内容的效果, 但笔者认为长期使用此类导入方式, 学生就会因产生惰性而丧失对未知探究的激情。有效的导入应当能在逐步的生成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欲望, 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单方面灌输的信息。

[教学实录片段二]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4B》Unit 7 At a snack bar第一课时

Step1.Free talk

T:Hi, boys and girls.What do you want to be?

Ss:I want to be…

T:I have a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I can see…

T:Anything else?

S:I can see a kite.

T:I like kites, do you like kites?

S:Yes, I do.

T:Me, too!

T:I like having parties.How about you?

Ss:…

T:May Day is coming!We’d like to have a party.Now, let’s go to buy some food.Let’s go by bus! (课件显示bus动画)

T:Oh, we arrived!This is a snack bar. (揭题)

在本片段中, 执教者充分利用了提问的艺术:通过启发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从而引出新句型How about you?由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引出新句型Anything else?由May Day is coming!引出去snack bar购买食品.在问和答之间不但自然地揭了题, 而且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有效的逐层处理。

三、课堂导入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是有效教学的精髓

“滴水穿石的启示”课堂导入方式三, 笔者认为是三种方式中最为有效的。科学高效的导入应当不仅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使学生乐学、好学,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的激情, 让他们在合作中寻找到本课时的“入口”, 它还能使课堂内容像磁铁般吸引学生, 使他们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教学片段实录三]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5 The seasons (A) 第二课时

Step1.Free talk

T:W hat’s the date today?Ss:It’s March 18th. (看当天的天气预报)

T:Here’s today’s weather forecas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Is it cold?

Ss:No.It’s warm.

T:Why?Why is it warm now?Because it’s spring.spring is one of the season.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one year?

Ss:Four.

T: (演示PPT) (听声音、看图:看一张落叶的图→听小鸟叫声→听雷声→看一张雪天的照片)

T:Which season is it?It’s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Yancheng in four seasons?

Ss:It’s warm/hot/cool/cold.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看纽约城市地图)

New York is a big city in the US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Guess!

本片段的执教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四季并让学生讨论盐城的天气情况, 接下来让学生看自由女神像图片引出NewYork, 引导学生思考纽约与盐城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地区, 气候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活动不但分解了A部分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纽约的气候特征和纽约人在不同季节里开展的活动, 而且让学生就自己的家乡谈论气候特点, 学生感觉有话可说, 这样很容易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无论是语文课堂教学, 还是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导入都是一种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基础上, 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 运用相关策略性知识,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模式, 优化课堂结构, 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倦地滴着,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我们的心房。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2.师: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

(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3)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

5.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6.学法总结,指导仿写: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设计意图:再听水滴声,首尾呼应,是情感的内化,是主题的升华。】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精讲李时珍的事例,让学生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作文。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巧妙渗透说理文的事例论证的叙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既说明了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篇5: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专一的目标?因为,如果一个专一的目标去拼搏,那你就只能是一个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持之以恒?因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会遇上崎岖与坎坷,但是只要我们不半途而废,就可以获得成功。

明朝名医李时珍用了二十多年写的一部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他访名医、尝药草,不顾生命危险,无私奉献,终于攻破了医学的重重堡垒。

诺贝尔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发明家,而他设立的诺贝尔奖更是令人梦寐以求的。想当年,诺贝尔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聪明才智征服世界。你知道吗?诺贝尔为了使自己发明的 油(世界上第一种*)更安全,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实验。结果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他也不退缩,继续研究炸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为人类发明了黄色炸药和 。正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得到今天的成就。

我认为我的作文写得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坚持每天写日记。大家都知道,写日记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但是如果不坚持写,再怎么有写作的才能也是没有用的。我现在不但每天写日记,而且还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规定每天都要写100字以上的日记。只要我坚持,我相信我的写作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篇6: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通过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难题,但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取得成功。

记得在七岁那年的时候,又一次上课,老师点了我来还课,吹音阶,因为我的孔没按紧,发出了很难听的声音,全班人笑的人仰马翻,我脸红了,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当时我真想放弃,不再继续吹下去了。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没有放弃,坚持吹下去。课后,老师耐心地教了我一些技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一个手指一个孔,气流保持均匀,指肚要按紧,不然会跑气,发出很难听的声音。我练了很久,最后我终于能吹出音阶了。三年过去了,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葫芦丝。别人要用三十分钟练葫芦丝,而我用四十五分钟练葫芦丝,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在去年七月份,我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的九级考试。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不容易到我5了,我有点紧张,因为如果失败了,那我下的功夫就白费了。我缓步走进场里,先向评委鞠了一躬,便开始吹九级考试曲目《牧歌》。悠扬动听的葫芦丝声从我嘴里传了出来,整个考场一片肃静。吹完以后,我再一次喂评委深深地鞠了一躬,退出了赛场。两个星期以后,我看到老师手上拿着我的过级证书,我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心想:我这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就是水滴穿石的力量吧。

由此可见,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了

篇7: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以前,我每天都练习书法,书法被我练得就要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时候,老师夸奖我,同学也佩服我。可是,近期我有些懒惰,没有坚持练习书法,发现自己写出的字没有那么流畅了,面对着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改变了态度这一情景,我开始灰了心。回到了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她听了我的诉说,鼓励我道:“不仅是学习要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练习书法也不能半途而废呀!”我听了,连连点头。心中暗想,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坚持不懈的把我的书法练习好。通过我的努力,现在,我又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书法小达人”了。瞧,我依靠自己微弱的.“水滴”不也滴穿了书法这一“顽石”了吗?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希望之光就一定能够驱散绝望之云,帮助我们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永远要记住:绳锯木都能断,水滴石都能穿,我们难道不要学习它们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吗?

篇8: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一、由此及彼, 凸显论点的联系性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 学生在学习议论文的过程中先要从掌握论点开始。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 从四年级开始就有议论文出现, 对于如何找论点, 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只基于所要教学的那一篇课文, 而应该重视不同文章之间论点的联系性, 让学生在几篇议论文中找论点, 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议论文的效率。

对于《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从题目上就能够大致看出文章的基本论点, 特别是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 作者通过对太极洞内“水滴穿石”的奇观引入了基本的观点。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 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太极洞内的什么奇观?这一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生:太极洞内一块石头的正中间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生:这个小洞是由上面的水滴滴成的。

师:一滴水滴怎么能够把一块石头滴穿?

生:这是因为水滴长时间滴而形成的。

师:你能够联系课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说一说吗?

生:因为水滴锲而不舍, 所以滴穿了石头。

生:因为水滴接连不断, 所以滴穿了石头。

生:因为水滴日雕月琢, 所以滴穿了石头。

师: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形成了这一奇观。

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 并且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把握了文章的基本论点。在此基础上, 笔者结合《说勤奋》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论点引入的对比。

师:同学们,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 作者对太极洞内奇观的描写, 是为了引入论点。我们在四年级学过一篇课文《说勤奋》。这两篇课文在引出论点时, 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问句引出论点的。

生:《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说勤奋》都是用设问句引出论点的。

这样, 通过两篇课文引出观点的对比, 学生就能够掌握用问句引出论点的基本方法。

二、连“线”对比, 把握论据的整体性

教材中的议论文, 一般都是以事例为论据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事例论据的描述中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是,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中, 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每一个例子都写了什么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通过连“线”对比引导学生把握事例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掌握论据的整体性特征。

师:作者在引出论点以后, 还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对论点进行了论证。这三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什么?你能够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一个事例吗?

生:李时珍坚持不懈写成了《本草纲目》。

生:爱迪生孜孜不倦成为了发明家。

生: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 齐白石坚持每天挥毫作画, 使画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师: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人的事例?

生: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 他们的事例很有说服力。

师:作者在后来还举了“雨水”的事例, 你觉得把这个事例省略掉可以吗?

生:我觉得不能省略。因为前面的三个事例都是从正面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而“雨水”的事例则是从反面进行论证的, 这样正、反两面论证才会更有说服力。

师:是的。这一点也是和《说勤奋》这一篇课文所不同的地方。《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这样的论证方式更具有说服力, 而《说勤奋》仅仅是从正面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师:在这一单元的前面几篇记叙文中, 作者也对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进行了描写, 这篇课文中对名人事例的描写和前面几篇课文对事例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名人事例都是通过作者精挑细选的。

生:这篇课文中的名人事例是为了说明论点, 记叙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事例的深入剖析, 让学生发现在议论文中选择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要通过“事例串”对论点进行充分论证, 而且最好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这样, 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三、观“面”统摄, 体会论证的严密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剖析来掌握作者文本表达的技巧, 并迁移到习作中来。因此,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 当学生对课文的论点和论据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之后, 教师还要通过观“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技巧。

师:同学们, 课文中所列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事例与“滴水穿石”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相似之处都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如果把这一篇课文分成三部分, 你们会怎么分?

生: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第三部分, 中间的作为第二部分。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记叙文的哪一种写法很像?

生: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记叙文的“总—分—总”的写法很像。

师:是的, 一般的议论文都是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进行写作的。这样的结构形式具有很强的说理力, 能够让人信服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这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进行剖析,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 从而对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有更深入的把握。

篇9: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小学作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被水滴滴穿的石头,作者想到如果我们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作者联想到李时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竟然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他“不教一日闲过”,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滴不穿石块。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学骑车的事。那时候是寒冬腊月,我想骑车,可怎么学也不会骑,可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学。过了几天,我好不容易可以上车慢慢地骑,可是一不留神,就摔了一跤。我的胳膊肘裂了一口子,可是我并没有放弃骑车,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还鼓励自己说:“这点小伤算什么?”

我又从头开始学,先是慢骑,渐渐地快起来,摔跤了,再从头开始学。经过了几个星期,几十次的失败,最后终于像风一样飞驰起来。这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

由雨水我也想到了我自己,我以前买了一个拼装玩具,我带回家拼装,过了好一会儿,我还拼不出来,这是,我要看的电视节目开始了,我也就扔下拼装玩具,只顾看电视。过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来拼装玩具没拼好,就继续拼。拼到一半,突然想起来作业还没有写完,就去写作业,过了好几天,一直没拼成。这就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结果。

篇10:《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小水滴的精神让我折服。虽然小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主要写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由石头上方的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同一个地方而形成的奇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孜孜不倦,研究电学,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地创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由此说明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虽然有这么多榜样,但能做到“滴水穿石”的人却非常少,我们的很多同学就缺少这种精神。在家里,我们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皇帝”,做事一遇到点麻烦就泄气,想半途而废。照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呢?

“滴水穿石”精神的作用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的字写得很不好看,妈妈说我作业本上写的不是字,而是一本子“横冲直撞的螃蟹”,所以我下决心练字。我给自己定了每天练字一小时的计划。我坚持了大半年,写的字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并没有结束我的练字计划,仍旧坚持每天练字。现在,我的字是班里写得最好的。班里要办个手抄报什么的,都让我来写。我还在市书法比赛中获过一等奖呢。

篇11:《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2014.04.17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最近,我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文中讲的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为什么在这块石头中会有这样一个洞呢?这是由于成千上万年来这块石头上方的岩缝中的水滴连续不断的总是滴在石头的正中而形成的。

课文列举了中外名人的成功典范:明代李时珍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凭着执着的探索和研究,一生中竟有1000多种发明创造;我国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课文通过以上中外名人的成功案例,说明了“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启示,并从雨水和水滴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观点。

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到:要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使自己学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不利于学习的思想和学风,真正做到目标专

篇1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滴,感知力量。

(播放水滴声)它不知疲倦地滴着,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我们的心房。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

二、品读名人,感受精神

过渡:是呀,这小小的水滴,滴穿的是石头,滴出的是精神!其实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

1.指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个小故事。

2.师:因为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师:下面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品析文字,去读懂他们成功的奥秘。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朝仰望医学大家———李时珍。

(1)指名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出示句子:“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3)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总结学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

5.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并交流。

过渡: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结合、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爱迪生和齐白石像小水滴一样的精神。】

6.学法总结,指导仿写:课文列举了三个名人的事例,语言凝练,并不像我们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也不像《诺贝尔》那样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语言进行具体描绘,但是却充分证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将事情做成”的道理。这是我们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法,观点鲜明、叙事简明。你能用这种方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你心目中最敬佩的那个名人的事迹吗?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写话、口语交际的形式,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说理的方法。】

三、再听水滴,感悟启示

1.这些名人都成功了,他们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句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名读)

2.老师感受到了小水滴带给你们的力量,也同样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想起了太极洞内那滴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接连不断的水滴声,那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静下心来,走进太极洞。(播放水滴声)

【设计意图:再听水滴声,首尾呼应,是情感的内化,是主题的升华。】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精讲李时珍的事例,让学生自学二、三两个事例。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作文。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巧妙渗透说理文的事例论证的叙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既说明了理,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篇1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句话是我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给予我的启示。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非常聪明,但不爱学习。一天,他在小河边玩耍,看到一位老奶奶在河边磨针,便好奇地问:“老奶奶,你在干什么?”老奶奶回答:“我在磨针呀!”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把它磨成针哪?”老奶奶笑了笑,慈祥地说:“只要我天天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的。”李白深受启发,马上回家读书去了。从此以后,他每天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我在去年五月开始学骑自行车。刚开始,我十分胆小,还得爸爸扶我;慢慢地,我敢自己骑了,但还离不开爸爸的帮助,在爸爸松手时,我总会摔上一大跤。这可该怎么办呢?看到朋友们骑自行车“呱呱叫”,我便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学会骑。在爸爸的指引下,过了两三天,不知摔了多少跤,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真是“有志者,事竟成!” 通过自身体验,我悟出了一个哲理: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停奋斗,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我喜欢《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真的被感染了。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都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滴水穿石”的最原始的解说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浪花能把毛毛棱棱的礁石碰撞成圆石头,它也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信,你想想,浪花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永不停息地前进,也在不分 日夜地冲击礁石、浸蚀礁石、啃噬礁石,它最终能不让礁石的棱角变小、变平吗?

是的,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对准他,努力吧!拼搏吧!超越吧!挑战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千万不要回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别怕,那时上天对你的考验,跌倒了爬起来,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努力,你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幸福与甜蜜!你一定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正如课文所说的,名人都是这样做的。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莱特兄弟吧!就是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莱特兄弟从1896年便开始热心于飞行研究。通过多次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他们通过多次危险的实验,终于在1908年发明出能够长时间飞行,持续飞行距离较远的双翼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只有初中文凭,之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十个小时以上。后来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还于一九八四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这些名人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发扬了“水滴石穿”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

而有些同学上课时不认真听,三心二意,学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写作业时问张三,问李四,考试时一塌糊涂,就连学校的题目都学不好,别说哥德巴赫猜想,方程你也不会;而有些勤奋的同学,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课堂作业,到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

只要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就一定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其实就是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有一块壮如卧兔的石块,因为洞上方一直有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经过几十年,几万年……的时间,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了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文中叙述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成功人士的事例。李时珍为了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翻山越岭,尝尽了各种草药,爱迪生为了妈妈而发明了电灯。齐白石老人到了晚年,也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从这几位人士的事例中知道,只要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由此,我还想到了许多成功人士,比如:谈迁、诺贝尔、法布尔……谈迁经过了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他50岁时,完成了清朝编年史《国榷》。可是稿子被偷了,但是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继续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诺贝尔在实验室中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他毫不气馁,最后终于发明了炸药。其实,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

我现在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退缩,比如有一次,碰到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我去问同学,同学对我说:“陶奕伽,你脑筋又不笨,再想想,一定可以迎刃而解的。”我左思右想,终于做了出来,可见只要动了脑筋,就一定会做好,做成的。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是啊!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有坚持不懈、目标专

篇14: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多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大,他告诉我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定能实现。就拿滴水穿石和雨水来做比较。水底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能把石块滴穿,雨水的速度非常快,力量也非常大但他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所以不能把石块滴穿。(手更凉了……快点把他打完!)

课文中给我们举了三个人的事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爱迪生。小时候没上过学,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竟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这一段是他的妹妹张文阁打的……我很厉害吧嘿嘿)。

从这我又想到古时候的书法家王羲之。他说只有他写完十八缸水的时候,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但他的儿子王献之有些不以为然。他只勤奋练了五年,才写完了三缸水,就将自己最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看,结果王羲之频频摇头,只看到一个“大”字他父亲才出现满意的神色,指着那个字说:“你才磨尽三缸水,只是其中的一点点。”王献之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有写完了15缸水,其书法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我觉得他们都非常伟大,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成功。(快打完了……加油,啊我的手……)。

篇15:《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原来在这一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不断地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这水滴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了。

文中还举了几个名人的例子: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多年才写出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毕生孜孜不倦,最后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权;还有现代著名的书法家齐白石,他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他用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的不懈努力,他的书法才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们都是拥有着这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把一块块顽石给滴穿了,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习这一种精神,在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时要虚心请教、或是从网上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要这样,所以我们要记住,目标专一不要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篇16:《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投影)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说说你从比较中知道了什么。

(1) 水滴滴穿了这块石头, 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景观。

(2) 水滴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 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滴水穿石”这个奇观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读投影上的话。

二、品读感悟, 理解内容

1. 浏览课文, 想一想:

你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吗?如果同意, 你主要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三位伟人 (课件出示三位伟人图片) ?让我们恭敬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板书:李时珍爱迪生事例齐白石)

2. 老师很想听听这三位伟人的事例:

你们愿意读给老师听吗?请大家再读一遍, 然后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事例, 好好地练一下。画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学生自由读。

3. 读了三位伟人的事例, 相信你们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说说你最敬佩谁?交流:你最敬佩他什么?

(1) 李时珍。抓住“从小立志、翻山越岭、大半个中国……”词语, 感受李时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 (补充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的故事) 。

让我们再读李时珍的事例。

(2) 爱迪生。抓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迷恋、毕生孜孜不倦、竟……”词语, 感受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

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一个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的人,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靠的是什么?

师读爱迪生事例, 故意漏读“毕生”, 问:能不能漏 (简单补充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

(3) 齐白石。你最佩服齐白石老人什么?想欣赏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吗 (课件出示齐白石的画, 播放古筝音乐) ?

看了白石老人的作品, 你想到了哪些词 (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

你透过这画, 还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他晚年还坚持作画的身影, 看到了他自勉的条幅———不叫一日闲过) ?

4.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 有信心读好吗?先读给你的同桌听, 请他 (她) 为你评定等级 (同座同学互读, 评定等级) 。

5. 指名一生 (等级是“优”的) 读印象最深的一个事例。评议:他 (她) 哪儿读得较好?为什么好呢?

指名一生 (未得“优”的) 读另一事例, 鼓励他、指导他读正确、读流利, 读出一定的感情。

谁愿意读第三个事例的?请他谈谈读这个事例过程中的体会, 并自评。

6.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

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 (指着投影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生齐读) (把“我们”改为“他们”) 。

7.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是不是就他们三个?

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人中有古代的, 也有现代的, 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 这就叫———古今中外 (板书:古今中外) ;这些人里有学医的, 有搞发明的, 也有画画的, 这就叫———各行各业。但这些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最终, 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

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 意思不变。

8. 是啊, 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取得成功的。

课前你们收集了一些事例, 现在我们作个交流。交流收集到的事例 (板书:海伦.凯勒、徐霞客……) 。

9. 建议在文中增加同学们收集到的事例或将文中事例

换成刚才交流的事例, 引导学生了解选择事例要注意代表性 (指着板书:古今中外) 。

1 0. 这么多的事例都蕴含着一个同样的启示, 那就是———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读) 。

这虽然只是一句话, 短短的几十个字, 却字字千金, 因为在它的指引下, 我们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可千万要记住噢, 你们铭记在心了吗?指名试着背最后一个自然段。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人说过类似的话 (出示投影: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荀子) 。

三、说写内化

1.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教导人们要锲而不舍, 无数成就

事业的人以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 可生活中偏偏有这样的人 (课件出示漫画《挖井人》) 。

画面语言:这下面没有水, 再换个地方挖!假如你在场, 你会怎么提醒他?

2. 类似挖井人这样的迷糊虫还不少, 他们往往浅尝辄止, 或者虎头蛇尾。

同学们读过一些名人名言, 今天我们也来学着写写格言, 用以提醒生活中的“挖井人”, 也算作自勉。学生写, 师巡视 (交流所写的格言) 。

四、联系实际, 树立目标

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何想法?今后有何打算?

五、自主作业, 课后延伸

1. 结合本文所学, 制作书签, 写一句自勉的话, 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篇17:《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当我读的时候第一眼就被那滴水穿石四个字吸引住了,使我继续读了下去,原来是水滴一滴一滴的往下滴,经过几年或几十年,水滴最终可以把石头滴穿。所以这件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不论多么艰苦,都要坚持,不能把半途而废。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学习,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去坚持,即使它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我们最终也会完成它、克服它。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没有什么事是完成不了的。就像滴水石穿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上一篇:传媒公司薪酬制度改革下一篇: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