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读书笔记

2024-05-14

《叶芝》读书笔记(精选4篇)

篇1:《叶芝》读书笔记

《叶芝》

概述(数字表示小节号):

1、叶芝的诗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年轻时的叶芝的创作还是一个自发的创作,不符合艾略特所追求的克制情感的要求,也不是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声音”。1919年(《传统与个人才能》发表)之后,艾略特完成了自身的成长,此时叶芝的诗歌也完成了某种变化,并走入艾略特的视野。

2、叶芝具有很强烈的个性,以至于后辈无法模仿;他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他的诗歌,一方面来自他追求诗艺的诚意。

3、叶芝能够永不落伍,一方面是因为上面说到的追求诗艺的诚意,另一方面就是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发展。保持这种发展的原因是专心和勤劳;叶芝作为艺术家的特殊性格,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能够不断体验新的情感,并保持这种体验的强烈性。

4、叶芝不同于莎士比亚那种连续而缓慢的发展。

叶芝的早期作品则有“选集作品的性质”。

5、选集作品就是那种能给人以快感却不能让人对作者其他作品发生兴趣的作品。叶芝早期作品与此相反的情况很少。也就是说,叶芝在早期作品中很少表现自己强烈而独特的情感。

6、叶芝后期作品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作品中个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展现。晚来的成熟以表达早年的经验,叶芝是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人。

这与《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倡的非个性化写作并不矛盾。艾略特在这里丰富了他的非个性化写作的理论,非个性化有两种,第一种是只要是熟练的匠人就会拥有的(“选集作品”);第二种是只有不断成熟的艺术家才能逐步取得——他们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一种普遍的真理,并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目的是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象征。

(叶芝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经验一方面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对神秘主义的虔心。对异性和对神秘经验的渴求使他的诗歌意向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叶芝的诗歌总是和他的生活离得很近,几乎都是直接与其生活发生关系。他的很多诗歌都与他的情人矛德·冈和妻子以及身边的其他女性有关;同时,在激进的情人的带动下,他也努力的追求政治的权力和表现,因此,政治题材也经常在他的诗歌中出现;他对神秘主意的潜心更甚,不光参加一些神秘组织的活动,如参加“金色黎明”组织等,更是把他关于神秘主义的象征做成谱系发表——发表于1925年的《幻景》。叶芝还有独特的轮回观念,相信转生,相信精神的延续。拥有这些极富个人色彩经历的同时,叶芝强烈追求既与本民族保持联系,又能得到全世界承认的诗歌创作,也就是自觉地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追求一种更为广阔的民族感。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政治上,叶芝倾向贵族主义,一方面追求爱尔兰的独立,另一方面并不是从根本上排斥英国。这也许就是用英文写作的爱尔兰文学的思想基础。第二、叶芝本人追求神秘主义到了当巫师的地步,他自己也说过,法国的象征排入魏尔论和马拉美等人对他的影响根本不及神秘主义象征对他的影响。而且他的法语也并没有好到能直接理解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他晚年致力于书写他的神秘主义的象征谱系。那么,这种神秘主义的象征和他的诗歌中的象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里说的后期的个人经验和普遍象征是怎么结合的?只有有个性的诗人才能够不断放弃个性)

(艾略特这里说的早期的经验是指的什么经验?)

(当下个人化写作,个体秘密藏于诗中,这种个人化可曾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普遍性?)

(这个晚上读单飞的诗歌,不懂诗歌和从来不读诗歌的同学也能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趋势,即使他们并不了解诗歌中隐含的内容,这也许印证了艾略特关于精英创作对大众的渗透化的影响,或者说,在一种共同的语言基础上——对性的了解上——诗人和一般人有了沟通的可能。)

7、一些作品:《当你老了》、《死亡之梦》、《亚当的诅咒》、《和平》、诗集《责任》。这些记录了诗人成长的历程。

8、叶芝真正开始具有普遍性关键是他创作的表现方法而不是题材上更加爱尔兰化。

(参考《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关于诗歌的伟大,“不在于情感的伟大与强烈,而是在于艺术的强烈”)

(接下来的论述中,艾略特更加深入的讲述的他关于诗人的“个人才能”的问题)

9、叶芝具有一种艺术家的道德和智慧上的卓越不凡;另外,也可以说,叶芝主要是一个中年诗人。叶芝在自己不同的时期,用不同时期应该具有的感觉去感受世界,因而他的艺术材料就永远新鲜而不落伍,甚至能够在晚年显得更加年轻。

关于非个人化写作,在这个意义上,艾略特强调,作家应该保持自己感受的能力不断更新,不断地用属于该年龄或者是该阶段的感受去感觉世界,并由此,不断更新他的艺术材料。在《诗的社会功能》一文中,艾略特也说到这个话题,“事实上,随着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变化,我们的感受性也在不停的变化(12)”,因此必须“不能停止写诗”,以保持文化的延续。所以,以叶芝为例的关于这种不断延续写作,保持感受性,不断获得新鲜材料的论述,正是《传统个人才能》

中“非个人化”写作的重要方式,就是所谓的诗人的个人才能,而拥有和完善这种个人才能,从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和感受性的最好的延续。

10、抒情诗人有能够为每个人说话能力。这个时候,诗人就不光是诗人自己,而是更为广泛的群体,至少,这个群体能够扩展到使用相同语言的人的范围。从这个角度讲,叶芝成为民族性的诗人。

上面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论述:第一、从诗人自身,诗人应该能够在自己不同的阶段获得相应的感觉和新鲜材料,也就是能代表不同时期的自己。第二、从诗人之外,一个更广阔的群体,诗人应该能成为每一个人说话的代表,甚至成为民族的声音。

《炼狱》只有两个人物,父亲和儿子,他们回到当年的旧宅,父亲在这里曾经杀了他的父亲,在这里,父亲用杀他父亲的刀也杀了他的儿子。中间的对话中,他们看到了父亲的父母的鬼魂。这反映了叶芝的独特的轮回和宿命的观点。

11、叶芝在诗歌中的情绪不只是变化的情绪,也有青春时期储存下来的情绪。

这是对诗人表达不同时期自我感觉观点的补充。

12、在戏剧创作上,叶芝化了大部分时间完善了适合他的戏剧形式——无韵体,并且使这种形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晚期叶芝在《炼狱》等剧的创作中就放弃了这种无韵体而转向了抒情合唱幕间剧。他摒弃了诗化的装饰,使作品更加单纯。作品的美不是在某一句或者某一段中孤立的体现,而是化成了一种整体感。

艾略特在这里继续了他在《哈姆雷特》中的话题,“注重效果的整体的重要性(2)”。13、14、叶芝的诗歌整体上应该是一体的,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延续的积极个性和简单意愿;了解早期的作品才能真正研读晚期的作品,晚期的作品的理解也能帮助理解早期的作品。

叶芝在创作上是对民族传统的发展和创造。由于他的出身以及生活的圈子等方面影响,他其实是一个坚持贵族身份的人,但是同时,他也非常注意剧的实际演出和作为人民意识代言人的功能。他甚至自己参与组织和建立爱尔兰最早的专业的剧场。他从爱尔兰民族中获得了创作的营养,反过来,他也非常大的为民族语言和感受性给予了活力。很好的处理了艺术和社会(为艺术而艺术与艺术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正的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一个作家应有的贡献。

与《诗的社会功能》中所述相同,叶芝实际上扮演了延续民族语言和感受性的角色。

从批评的角度讲,阅读也应该注意整体性。

15、叶芝的历史就是这个时代的历史,他的意识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他是理解这个时代的桥梁。

这与《诗的社会功能》中诗对民族的作用有相同之处。

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对叶芝的评价:“因为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他领导了‘凯尔特复兴’运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一种爱尔兰英语文学。”

叶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诗人,他的作品有很强的独特性,也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能够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诗艺追求的诚意,另一方面是他有独特的诗人品质,能够强烈的体验同她年龄相称的新情感。叶芝的早期作品主要都是“选集作品”,能给人快感,但不能引起人们对作者的全面了解的欲望,此时他的非个人化写作应该处在“匠人”的阶段;后期叶芝的诗歌强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他的独特的经验带有普遍的象征,表达了普遍的真理。叶芝真正开始具有普遍性关键是他创作的表现方法而不是题材上更加爱尔兰化。叶芝在保持不断地感受,进而保持的创作材料的新鲜性。同时,叶芝作为优秀的诗人,他不光是保持了自己的不同时期的感觉以及不断拥有新鲜的创作材料,在另一个角度,他的话语扩展到整个同语言民族的不同的人,他成为整个民族所有成员的喉舌。当然叶芝不光拥有的是相应时期的感觉,过去的生命,尤其是青春时期的感觉,已经成为他诗歌感觉的重要储备。所以在他老年之后,依然能够从这些储备中提取营养。叶芝在晚年的创作中,返璞归真,抛去了华美的诗性的装饰,更加追求作品的整体感。叶芝在创作上是对民族传统的发展和创造。由于他的出身以及生活的圈子等方面影响,他其实是一个坚持贵族身份的人,但是同时,他也非常注意剧的实际演出和作为人民意识代言人的功能。他甚至自己参与组织和建立爱尔兰最早的专业的剧场。他从爱尔兰民族中获得了创作的营养,反过来,他也非常大的为民族语言和感受性给予了活力。很好的处理了艺术和社会(为艺术而艺术与艺术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正的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一个作家应有的贡献。叶芝是这样的诗人:他的历史就是他们时代的历史,他是时代意识的一部分,通过他,可以理解那个时代。

这一段论述中,艾略特借助对叶芝前后期区别的分析,完善了自己的“非个人化”写作的理论。消灭个性不等于没有个性,只有具有个性才能消灭个性;某些强烈的个人经验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真理,保持经验的特殊性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象征。个人经验如何与普遍象征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非个人化写作,在这个意义上,艾略特强调,作家应该保持自己感受的能力不断更新,不断地用属于该年龄或者是该阶段的感受去感觉世界,并由此,不断更新他的艺术材料。在《诗的社会功能》一文中,艾略特也说到这个话题,“事实上,随着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变化,我们的感受性也在不停的变化(12)”,因此必须“不能停止写诗”,以保持文化的延续。所以,以叶芝为例的关于这种不断延续写作,保持感受性,不断获得新鲜材料的论述,正是《传统个人才能》中“非个人化”写作的重要方式,就是所谓的诗人的个人才能,而拥有和完善这种个人才能,从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和感受性的最好的延续。在艺术上,艾略特强调了艺术的整体感。从批评的角度讲,阅读也应该注意整体性。与《诗的社会功能》中所述相同,叶芝实际上扮演了延续民族语言和感受性的角色。

训练有素的含糊其辞,他作品中有的问题,

篇2:《叶芝》读书笔记

1.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when you are old》

2.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凯尔特的薄暮》

3.人心只能赢得,不能靠人馈赠。

4.我将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歌唱。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歌吟,我自己的诗章。

5.这世上的哭声太多,你不懂。《the stolen child》

6.人类的一个大麻烦,在于我们无法拥有说一不二的感情。敌人身上总有让我们喜欢的地方,我们的爱人总会有让我们讨厌之处。正是这种纠结不清的情感催我们变老,让我们皱起眉头,加深我们眼周的皱纹。要是我们能像仙人一样全心全意地爱或者恨,我们也许就能像他们那样长生不老了。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们永不衰竭的快乐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他们的爱从不知疲倦,星辰的轮回也绝不会让他们放慢舞步。《凯尔特的薄暮》

7.生与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赶路。

8.比起理论,我更喜欢听象牙之门在铰链上转动的声音,也相信只有穿过洒满玫瑰的门槛的人,方能窥到远方牛角之门的幽幽光亮。如果我们能够不作他想,干脆地发出占星家李利在温莎森林发出的呼唤,也许对我们最好--‘女王,仙人的女王,来吧。’我们还应该像他一样记住,上帝会在梦中访问他的孩子。高挑的、周身闪耀微光的女王啊,靠近些吧;容我再看一看,你那浓密美艳的乌发。《凯尔特的薄暮》

9.如果足够被理解,我会把破文字抛却,心满意足地过生活。

10.我经常相信,自然界充斥着我们看不到的人,其中固然不乏一些丑陋古怪、邪恶愚蠢者,但他们大多数都拥有我们从未领略过的超凡之美。当我们在优美,静谧的地方漫步时,这些美丽的人离我们不过咫尺。我还是个孩子时,每次走在树林里,都会觉得我渴慕已久,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什么人或什么事物,随时会翩然出现。...美一定是我们一出生便陷入的大网的出口,否则它便不复为美。而且,倘非如此,我们想必只会宁愿坐在家里的炉火边,令慵懒的身躯日益肥胖;或者宁愿投身于某种愚蠢的事业,狼奔豕突,而忘记欣赏光与影在绿叶之间上演的绝妙演出。《凯尔特的薄暮》

11.我曾用古老的方式爱过你。

12.当我挣脱杂乱的争辩之丛后,我告诉自己,仙人们确确实实存在,只有我们这些既没有单纯心灵,也缺乏智慧的人才会否认这一点。从古到今的心地单纯者和智者都曾看到过它们,甚至和它们交谈过。就像我认为的那样,它们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过着激情四溢的生活,我们只要让自己保持单纯的本性,不失激情,死后就可以加入它们。但愿死亡把我们与一切传奇相连;但愿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在黛绿群山中与巨龙作战,或者领悟到一切传奇,实乃‘糅杂了人类在更加恢弘的日子里,将犯罪孽的图像预言。《凯尔特的薄暮》

13.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AfterLongSilence》

14.面对着永恒,我们的灵魂是爱,是一场缠绵不尽的离别。《Emphemera》

15.走吧,人间的孩子,走向那荒野和河流,与一个精灵手牵手,因为这个世界的悲伤太深了,而你不能懂。《偷走的孩子》

16.我从来没有埋怨人民,不论是现在或任何时刻,是选择生活的完美,还是艺术的完美?

17.如若我有天国的锦缎,以金色的光线织就,蔚蓝的、灰蒙的、漆黑的锦缎变换着黑夜、黄昏和白昼。我愿把这锦缎铺展在你足下...而我,孑然一身,徒留我的梦想,在你脚下展开梦想之翼,请轻轻踏足...《他冀求天国的锦缎》

18.亲爱的,可别爱的太久,我曾爱得那么长久,像一支老歌,人们不再记心头。

19.智慧之躯已显朽迹,年少时无知却情迷。

20.也许有人会责备,说你带走了,那可以感动他们的诗歌——在那一天,当耳朵被震聋,双眼被弄瞎,随着一道电闪。你弃我而去,而我无以发现可以作歌的事物,除了国王、头盔、刀剑,和那半遗忘的依稀和你有关的记忆——但此刻我们将出走,因为这世界一如既往;当我们在我们的大笑和哭泣中会猛地把头盔、桂冠和刀剑扔进壕坑。但是,亲爱的,贴靠近我;自从你离去,我荒凉的思想已寒透进骨头。《和解》

21.爱上你,就绝非独独爱你。

22.除了用象征和事件来表达情绪,文学还能是什么?而为了表达各种情绪,难道仅仅有这个荒芜的人间就够了,再不需要什么天堂、地狱、炼狱和仙境了吗?此外,难道就不存在那种非得勇敢地将天堂、地狱、炼狱和仙境合而为一,或者将兽头安上人身、将人的灵魂塞进岩石,才能够充分表达的情绪了吗?讲故事的人呐,让我们大胆向前,尽管去抓住心灵需要的任何猎物吧,不要害怕。这一切都存在,都是真的,人间,只是我们脚下的一片尘土而已。《讲故事的人》

23.就是爱,是一场无尽的道别。《蜉蝣》

篇3:叶芝经典诗歌

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 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

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

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

篇4:叶芝经典诗歌

去茵尼斯弗利这湖心小岛,

茅草的小屋;泥土,树枝的篱笆,

些豆角,为蜜蜂钉个蜂窝

声的聒噪里独处

静下来了,那里的宁静是缓慢降临的,

缓慢降临,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的歌唱;

午夜的微光,正午的浓浓紫色,

黄昏铺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离去,因为每一轮日夜,

我都听到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

而我,站在公路上,

站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叶芝》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叶芝诗歌04-12

叶芝介绍范文05-18

叶芝诗歌范文05-18

叶芝的诗歌04-30

叶芝经典语录05-01

叶芝的诗歌范文05-22

叶芝英文简介范文06-04

叶芝的诗歌十首04-23

叶芝当你老了欣赏07-26

当我老了叶芝范文05-25

上一篇: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作文650字下一篇:秘书英语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