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工匠精神阅读答案

2024-05-27

呼唤工匠精神阅读答案(精选10篇)

篇1:呼唤工匠精神阅读答案

①近两年,“工匠精神”在中国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这一精神都被看作原动力之一。

②专题片《上海工匠》中有这样一段镜头:1980年,我国国产飞机“运十”的试飞日,年轻的胡双钱第一次看到厂里女工们纷纷化了淡妆,妆等着为试飞成功欢呼雀跃。“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缺失了这样的自豪感与荣誉感?”35年没有出过一个次品的航空手艺人,国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有此一问。而我们都需要思考:工匠精神怎样找回?

③“匠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更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在笔者看来,发扬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道——价值的构建。

④较之“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谱系里,“技以载道”并非重要组成部分。但那些心系“技以载道”的工匠们,把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了一种生活方式。

⑤然而,曾几何时,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为“较真”“不合群”,于是,“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时常在你我耳畔响起。

⑥认真了,真的会输?差不多,真的行了?事实上,经常差不多,差得会很多。以手表为代表的瑞士制造,显然不能差;“可以传代”的德国制造,显然差不得。

⑦事实上,目前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缺的恰恰是“不能差”的要求。比如,很多中国游客从日本带回的`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它们遵循的是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由此看,中国制造不缺能力,在太多的领域,我们缺的只是“最后一厘米”。“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话语,可谓金玉之言。

⑧敬事如仪——敬畏的态度,又岂囿于哪种工作、那类人群?对工作保持敬畏,方可摒弃功利之心、浮躁情绪;对产品保持敬畏,何尝不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呢?

【问题】

14.下列对“最后一厘米”的理解,准确的是

A.遵循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B.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

C.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

D.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B.庖丁的话说出了自己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C.在中国古代思想谱系里,“文以载道”“技以载道”并重。

D.我们不论做哪种工作,都需要发扬“敬事如仪”的精神。

16.下列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第①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第⑥段把瑞士制造和德国制造作对比,批评了“差不多”的论调。

C.第⑥段和第⑧段都用到了反问句式,强调“认真”和“敬事”的意义。

D.第⑦段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缺少更高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参考答案】

14.B

15.C

16.D

篇2:呼唤工匠精神阅读答案

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陆云达:文艺复兴运动时的欧洲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历时上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最终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从封建时代的“以神为本”转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而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反观中国,两千年的奴化教育,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文化,老百姓则是封建特权者的奴隶,并且心甘情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皇帝虽然退位了,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退位,袁世凯的复辟,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对于中国来讲是太先进,所以走不通。

吴光远:你说的很对。要在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首先必须唤醒民众,把中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也就是说,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所以,孙中山言“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

不过,中国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掀开了时代新的一页。

篇3:呼唤“工匠精神”

只有当你细细品味奔驰全新S级后, 你才会真正理解“汽车发明者重新发明汽车”的真正内涵, 那就是——“工匠精神”。

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 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 其中以临终前的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其航行了64天, 只慢了5秒, 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的2分钟少, 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哈里森用毕生的精益求精, 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那一台航海钟, 更留下了令人叹服的“工匠精神”。一般而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通过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 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 在近乎于残酷般追求细节的完美和极致的同时, 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造车, 本应该传承这样的工匠精神。但是, 当我们试驾很多新车时, 不仅能经常产生对产品粗心、凑合、山寨的无奈, 也从中体会到当今社会心浮气躁:一些企业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 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在奔驰全新S系的产品上, 无论关注哪个细节, 你都可能获得一份惊喜和赞叹。奔驰的设计师、工程师们, 就是以工匠精神打造的这款重新被发明的轿车。在这样的产品上, 钢板的每一个接缝、每一个连接、每一个折弯都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和探索, 让你根本无法挑剔。而现在国内的很多产品, 整车模块接缝的缝隙宽度都不能一致, 不仅参差不齐甚至明显过宽。

企业只有传承工匠精神, 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国人之于轿车, 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伴侣。之于安全、之于审美、之于品质, 乃至之于价值, 人们都需要产品精益求精。庞大的人口基数, 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 令人咋舌的刚性需求, 都让中国轿车市场热度不减,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就有企业忘记了工匠精神, 为了抢销量不惜放弃了品质的完美。对于轿车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而言, 因为先进技术应用等原因引发的质量问题, 或许还可以理解, 但是, 如果连钢板防锈都能省却、发动机匹配校调都能凑合……那就真的不可思议了。

自主品牌奋斗了多年, 始终没能真正攻上中高级产品线, 至今还在低端产品游荡, 原因虽然很多, 但是造车缺乏工匠精神, 也的的确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年, 日本人后来居上一举跨入世界汽车领先行列, 恰恰靠的就是工匠精神。他们对产品精益求精, 对品质严谨苛求, 从而在北美市场创造了品质的神话。延续至今依然让全球制造行业视为榜样的“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也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汽车制造业,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在轿车产品上, 设计师设计了一颗螺丝。德系生产线工人手里, 是一本关于这颗螺丝的手册, 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 以及各种工况下, 螺丝松紧程度所带来的可能现象, 以期让工人全面理解这颗螺丝的作用与安装原则;到了中国汽车厂的生产线, 手册也许就变成了一句话:这是一颗螺丝, 请适度拧紧。虽然这是一种带有调侃味道的故事, 但却揭示出不同国家在造车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也就是我们缺乏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的要求。不投机取巧, 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 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工匠精神是耐心、专注、坚持的态度。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 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 都在不断完善。工匠精神更是专业、敬业的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精神的传承,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只有企业领导真正重视起来, 从每一个细节抓起, 才可能在整个企业中保持这样的精神。

篇4: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今年的全国两会,“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其实,去年中央电视台就曾制作了一档纪录片《大国工匠》,用8个劳动者在不同行业的钻研和坚守,讲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让我们在赞叹他们高超技艺的同时,也对他们“匠心筑梦”的信念肃然起敬。

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工匠精神代表了精致化的生产要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在片面追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企业发展理念下,在“机器换人”的工业新趋势下,这种精神却在渐渐消失。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工业的精神,但谈到工匠精神,人们通常更多想到的是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想到它们的手表、汽车、鞋子、服装和寿司。与不少“中国制造”所代表的物美价廉不同,这些国家的产品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端、艺术、时尚、优质等字眼。

在意大利和法国,人们为了制作出一双好皮鞋,愿意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近200道工序;在瑞士,一块好的钟表制作出来,则需要1200道工序;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为了让寿司中章鱼的肉质软而带香,还要给章鱼按摩50分钟;对于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而言,德国汽车就是德国制造最好的代表。

据悉,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里,日本最多,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而我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据说仅有5家。

正是这种细碎繁琐的手工制作和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崇敬和保护,让他们的产品成为了“品质”的代名词。反观中国制造,在诸多领域和产品生产上,更多表现出的是粗放和粗糙。

当我们看到国人大包小包地去欧美扫货,看到人手一部iPhone,甚至连一个保温杯都要去国外购买时,我们的企业在艳羡的同时,有没有深刻地反思过:为什么我们造不出这样的产品?

因为我们缺乏工匠精神。

倘若处在一个人人都想赚钱,都想一夜暴富的社会,人就会变得浮躁,变得急功近利,变得缺乏耐心和专注。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接受一份工作的时候,不是因为喜欢,不是因为內心的理想,而总想着“差不多就行了”、“认真你就输了”,我们往往就难以将其做好,难以取得成功。

早在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就曾说过:“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观看《大国工匠》,你会发现这8个工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并怀有崇高的理想和荣誉感,他们耐心专注、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捞纸工周东红是这8个工匠中的一个。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100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捞纸。周东红每天要重复1000多次捞纸动作,每年捞出超过30万张纸,却没有一张不合格。他说,“这30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这“不超过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

其实,在我国各行各业,并不乏周东红这样的优秀工匠,他们在时间的打磨里慢慢锤炼,历久弥坚;他们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在嘈杂的世界里寻求着內心的安定,觉得“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但另一方面,这恰恰又是“中国制造”和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很多行业都还缺乏这样的匠心,缺乏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创新,缺乏对质量和品牌的持久锻造,因而也就缺失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篇5: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引子

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国务院近期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为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数目极为庞大却在公众领域相对沉默的群体——产业工人。他们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时代发展呼唤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工匠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创造出工艺上的奇迹,展现出极致化的追求,令人惊叹、让人敬佩。现代社会,即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

产业工人的职业尊荣感如何得到社会认同?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又该如何促进越来越多的“工匠”涌现?请看本期对话。

转型需求 时代呼唤

高水平的“工匠”不仅能制造,还能创造。制造业强国的实现需要成千上万产业工人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工艺水平

记者: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不乏“庖丁解牛”“卖油翁”这类经典故事,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工匠精神”逐渐匮乏,近年来人们的关注和呼吁越来越多,原因何在?

常凯: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在小作坊生产模式下,工匠只有技术相对精湛才能更好地存活,由此衍生出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特征的“工匠精神”。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正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国外同样不乏范例,“德国的锅可以用一辈子”,日本的拉面馆常常是几十年、几代人钻研拉面汤„„二战之后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与崇尚“工匠精神”带来的产业工人素质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不无关系。反观我们自己,一些工人在价值取向上则有失偏颇,在职业规划上更想当主任、当厂长,不愿在技术方面争创一流。长此以往,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将会变得漫长曲折。

孟剑锋: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易于在快节奏中迷失。踏实工作的人少了,急于求成的人多了,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了。“工匠精神”好比一剂“清心剂”,提醒人们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如果“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的共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竞争力增强就会指日可待;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就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记者:智能化生产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不少企业已着手用机器代替人工。在广东东莞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面对这一趋势,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何在?

胡双钱: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比如,很多人认为,飞机零件制造靠的是尖端设备,但实际上,许多零件还是要靠手工来打磨,角度很小或者有复杂的转角时就无法用机器加工到位,且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高凤林: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工匠作为将设计转化为实物产品的执行者至关重要。一些复杂的结构可能用先进的机器也难以实现,而人是最具柔性的,可以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复杂问题„„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高技能的工匠都不可或缺。如果机器取代了旧工种,那必然产生操作机器的新工种,能够驾驭机器的高级技工将更加吃香。事实上,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在改造中努力突破极限,既承担“制造”的功能,更具备“创造”的可能。比如,火箭发动机就是一种高精尖产品,它的焊接就需要高技能来保证。追求极致 实现价值

拥有高超技艺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

记者:您认为“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的联系?

高凤林:木工匠祖师鲁班就是工匠的榜样。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往往匠心独具、浑然忘我、享受过程、追求极致,力求用最好的制造手段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有人认为只要拥有高超的技艺就是好工匠,其实不然。一些媒体在报道我时通常强调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实际上,对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艺只是其表象,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

胡双钱:工匠和普通工人都是劳动者,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崇“劳动最光荣”和倡导“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变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变化的是对劳动的更高要求,希望人们开动脑筋,追求极致。我们都说“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工匠往往成为某个岗位的带头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应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给身边的同事做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工匠精神”。

孟剑锋:好的工匠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我。去年11月,北京工美集团包揽了3件2014年APEC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其中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作为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的国礼,凭借着传承古老而精湛的錾刻工艺惊艳了世人。作为产品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为做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我反复琢磨、试验,先后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一做就是5天,这把细细的錾子上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最终就用这样的錾子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因为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才能保持初心,从严要求自己,在坚守坚持中倾力创新突破。“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倡导最为一致,每名工匠都应成为爱岗敬业的代言人。

周东红:“敬重”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捞纸是宣纸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捞纸工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普通工人一天捞1300张纸,可能只有1000多张成品;工匠的成品则可达1200张以上,且每张厚薄如一,重量误差不超1克。1986年我开始学捞纸时,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每天早来晚走,时刻琢磨着怎样才能达到技术要求,提高成品率。同批进来的学徒,我出师最早。我觉得捞纸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手艺,把老祖宗的手艺学精学透,让书画家用上好纸,是宣纸工人的本分和骄傲。

常凯:“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同样息息相关。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靠什么支撑?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曾仅仅局限于投入简单的加工,甚至代工。我们现在对“强”字的理解有时囿于狭隘,通常认为与先进的管理、完善的设计、高科技等关系更大一些。事实上,倡导“工匠精神”,不光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而且能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追求卓越的工人。他们将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只要每个人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追求将每件事做到最好,自然会助推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企业责任 社会导向

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工匠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更多产业工人追求极致、敬业报国

记者: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现阶段,我国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常凯:国家要振兴,当然需要大量的优秀工匠。“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支撑,是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需要全社会的孕育弘扬。但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拥有?工匠,首先是一种职业。人们选择成为一名工人时,可能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人生的价值实现,而职业规划的依据则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价值评判。如果全社会未能形成认同工匠职业的风气,不能与时俱进给予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仅仅空洞地说教和提倡,那培养大批工匠就是缘木求鱼。总体来讲,我们在培育工匠的过程中,除了精神层面的倡导,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把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放在产业工人自身的发展层面。关注每一位工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上升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过上好日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工匠。

记者:培养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人做起。作为职业工人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剑锋: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扶持职业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亿多人次。但现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够,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发展。比如,我们的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班,培养玉雕、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后继人才。但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办学条件影响,只能招收很少的学生,预计2015年秋季仅能招180人,不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

常凯: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和职高学校联合办学、对接需求,培养学生。这本是双向选择、两全其美的好做法,但在有些地方变了味。按规定,很多职高的学生需要实习两年,于是有些企业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考虑,大量招收实习生,让学生做最基础的工作,几乎没什么培训,两年时间里大部分学生能力提升非常有限。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推进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同时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在鼓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形成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记者:除学校外,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如何更好协同配合、持续发力,造就更多“工匠”?

常凯: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与农耕时代不同,更多的工人不再是开个手工作坊自给自足,而是在企业里工作,直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等影响。现在不少企业在生产动力、发展目标上过于功利,没把劳动者本身视为财富,只关注短期收益,认为要赚钱就要减少成本,压低工人工资,忽视工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事实上,企业除了生产物质产品,也在复制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可以日益合理、健康、高效,生产能力自然会有更大提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的培养对于提升竞争力、生产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承担起第一责任,比如,组织在职工人培训、给予上升的机会和空间等。

高凤林:现阶段,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后正在进行“再工业化”,因为有工业实力才有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我们也应从这种趋势中得到启示,重新认识产业工人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更多“好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只有转化成经验和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非过分注重学历。目前,我国正着手研究关于明确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收益的立法问题,力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创造者权益。只有做到行业之间、员工之间利益切分比例的合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工人们追求极致、奋斗创新的动力。

议论风声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姜秋镝(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

“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这“五为”之训必须熟记于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运用文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再传授技艺。

——何凯英(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缺乏“工匠精神”。只有怀揣“匠心”,视技术为艺术,把产品当作艺术品,精心雕刻细节,严把质量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

工匠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是值得被推崇被世人铭记的。“励志”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不贴切,踏实沉稳才更准确。因为脊梁不能镂空,基石不能沉降,社会才可能更好。

——网友“小苍蝇有大侠范”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一念执着,他们所散发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网友“无限去毒”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高水平的工匠,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让我们一起向各行各业的“工匠”致敬!

《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 大众视角透视

“工匠精神”

按照常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与电视剧、电影及综艺节目等影像“娱乐”形式媲美,然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却出人意料,仅在某一视频网站上就获得了超过200万的点击量,在一向以苛刻著称的某评分网站上也达到了罕见的9.4分,而片中儒雅的钟表修理师更是成了新一代“网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投资150万、由7人团队拍摄的纪录片如此火爆呢?

首先,记录者以平等的姿态与观众亲密交流,拉近了观众与记录对象的心理距离。虽然故事发生在“故宫”,修复的是“文物”,但记录者没有只盯着物件和技术本身,而是将视线放在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身上;区别于类似题材的其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策略,舍弃了大场景俯拍等手段,而是以平实、散淡的镜头处理人与文物、人与场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它毫无疏离感地捕捉到了一种韵味。纪录片中宫廷气象依然恢弘、宫廷文物价值连城,但国宝级专家却同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累时弹吉他,闲时种菜打杏儿,互相开玩笑。镜头中没有权威,有的只是对人的尊重、对手艺本身的敬畏以及积极阳光、不乏新潮的活泼气质,使得影片的代入感极强,这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在故宫修文物》有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记录者的情感化表达显示了很强的吸引力。看过纪录片的观众都能明显感觉到影片淡定、从容的“慢生活”气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带来了精神的紧张和心态的浮躁,而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修复专家们从容淡定、有条不紊,因而禅意十足,他们以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不急不

躁且自得其乐,令人神往。片中古钟表修复专家王津说,“干这一行就

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再安静。”这种安静与大气被细心的编导发现并

捕捉到了,贯穿纪录片始终。

其实,《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撞击人心的是记录对象与记录方式

透露出来的双重“工匠精神”。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并非单纯的时空重现,如果不能通过客观的记录透露出形而上的意味,纪录片就失去了灵魂

而成为素材的堆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拍摄条件十分简陋,仅有

两架摄像机,不过编导们硬是靠着4个月的长时间跟拍获得了讲故事

所需的大量生动素材,并紧紧围绕着“工匠精神”进行组织剪辑,在看

似平常的细密叙事中,故宫文物修复大师们严谨、耐心、敬业、精益

求精、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生动体现出来,让观众受

到静和美的涤荡,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贴近大众的平民影像表达、精致的“慢生活”态度以及极致的“工匠

精神”内核,这些个性十足的纪录片元素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

篇6:行业呼唤“大工匠精神”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当工匠精神开始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时,我们也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工匠和他们背后一直秉承和坚守的承诺。是的,这个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也需要我们去发现这种工匠和他们的“大匠之心”。据悉,为进一步推动酿酒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大国工匠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发挥酿造技艺精湛人才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领军作用,加快酿酒行业工艺传统精髓继承和创新革新,与世界接轨发展,宜宾学院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首届“中国酿酒大匠”评选。“中国酿酒大匠”面向酿酒行业及相关科研院所领域在酿酒领域中做出显著贡献,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一线工作者或管理者,从今年起每年评选一次。

经过评审后,获奖人员将由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颁发证书,并进行公示和宣传。

篇7:呼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的显学之一墨子一派声名鹊起,其鼻祖墨子更是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相比,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工匠精神”的光芒照耀着世人。

而作为“百工圣祖”鲁班,其流传给后世的,不单单是工具这么简单,正如墨子留给我们的并不单单是攻城工具,墨子留给我们的是闪耀着光辉的墨家思想,而鲁班留给我们的则是渗入血液的“工匠精神”!而大国的崛起,尤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那种精益求精与对品质的忘我追求。

作为东阳木雕的典型代表和新锐传人黄小明大师,通过一双巧手,用东阳木雕概括和还原了鲁班的光辉一生,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以木雕工艺品的形式表达了一位木雕大师对工匠祖师的无限崇敬,用现代的东阳木雕艺术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

《鲁班的故事》,工匠精神的最好表达

提到德国制造,“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可以传代”、“精密”……这些代名词不一而足。其实中国工匠精神又何尝不是代代传承,“奚仲造车”“干将莫邪”“赵州桥”……这一连串的名字,构筑了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

而鲁班的故事最为家喻户晓,见诸于报端及各种传说,却鲜有更多的作品表现。黄小明大师深感“工匠精神”的缺失,遂用雕刀创作木雕工艺品《鲁班的故事》,以大型落地屏风的形式致敬工匠祖师。

鲁班的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打造顶级品质。黄小明大师力作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用画卷高度浓缩且精炼的描绘了鲁班波澜壮阔的一生,东阳木雕的技法在刻画鲁班其形、其态、其神,都入木三分;在讲诉其事迹、其历程、其创新发明上,都细致入微。黄小明大师正是以“工匠精神”的态度用手工温度,传递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时代呼唤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东阳木雕经唐宋完善,至明清成熟,到达新时期木雕工艺品的火热收藏期,日益表现出更多的市场倾向,能够静下心来,用创新的理念,一刀一刀雕刻出精品者已寥寥无几,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呼之欲出!

黄小明大师以鲁班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是东阳木雕木雕工艺品里的经典作品,它的出现即是对中国的工匠精神源头的一种追溯,更是以黄小明大师为代表的东阳木雕对这种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当下浮躁的市场氛围下一种鞭策。

东阳木雕的名满天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少木雕界的泰山北斗,如“木雕三杰”毕一生之力;多少木雕界的精英新秀,如黄小明大师倾一世年华,血液中流淌着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奔腾不息,是对木雕工艺品立意与品质的最高追求!

大型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即是黄小明大师对东阳木雕的一次献礼作,更是对艺术的一次最高致敬,它是传承中国匠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用木雕艺术的最完美表达,是木雕工艺品里对鲁班祖师的崇敬与怀念之作,是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最深切的呼唤!

篇8: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记者检索发现, 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太重要了, 我们过去在产品好卖的时候生产什么都能买得掉, 但是现在全球产能过剩, 什么也卖不掉, 这个时候没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这是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发出的感慨。

何谓“工匠精神”呢?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有好几位代表这样解释工匠精神。

“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 但我们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

“我们现在的大学里轻研究、重论评选的现象严重, 就是太缺乏‘工匠精神’了。”还有代表强调。

把新西兰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 再用日本洗涤液清洗餐具, 出门散步把孩子装进德国产的童车里, 洗澡时帮孩子擦上来自法国的沐浴露, 在洗手间里用着日本的马桶盖, 这几乎成为年轻妈妈的标配。“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自豪地买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一提到国货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

在化工行业也是如此, 目前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 但是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专用料、特种材料却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产品单一, 品种牌号不高, 因为难以满足下游对专用料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不得不打价格战, 降格以求。

记者记得有的大宗产品行业内本来企业很少, 大家都过着卖方市场的舒服日子, 但是后来因为产品有利可图, 大量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使得产品严重过剩, 但由于过去过了多年的好日子, 相关企业根本不愿研究下游用户的需求, 以至于在产品大量充斥市场时, 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 亏损严重。

正如洪杰所说, 在市场低迷、全球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没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没有一切为客户着想,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的企业又怎么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呢?

“工匠精神”本来是中国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工匠靠智慧和灵巧的双手, 创造出了几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瑰宝, 但是后来, 我们的工匠精神却走失了, 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成就了德国的工业4.0 等。在洪杰看来, 现在, 在总理的报告中, 这种精神又得到了提倡, “工匠精神”正在回归。

篇9:当今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何谓工匠、匠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工匠、匠人指的是手艺工人,匠人是工匠中的代表。这只是字面上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讲,工匠、匠人包括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何谓工匠精神其内涵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二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懈;四是敬业永恒,不畏浮云。

回顾中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历来是推崇备至的。《庄子》曰:“技进乎道”,“技”说的就是“工匠精神”。《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中,讲的也是工匠精神。古代的鲁班在国人心中是当仁不让的工匠祖师爷。张思德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大夫对医术的精益求精,愚公带领子孙移山开路的坚持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还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同志,他将全社会的革命事业当作一部大机器,将自己比作一个小小螺丝钉,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使自己这颗小小的革命螺丝钉,拧在革命大机器上永不生锈,闪闪发光。雷锋语录中“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工作中去。将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事迹。”雷锋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最近有记者采访94岁高龄的秦怡,问她怎么安排老年生活问题。她说:“我每天都很忙,我有时也想舒舒服服睡上一整天,但只要想到哪项工作还没完成,就会立马起来做”。当今世界很嘈杂,有人靠削尖脑袋追逐名利,也有人因专注事业而遵从内心。作为至今还奋斗在第一线的老艺术家秦怡,她树立了为电影而生的信念,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自己还能为电影事业做些什么,一生只追求一件事。在大千世界各种变数可能之中,把自己做到最好,把人生过到淋漓尽致,看是孤独却伟大的“匠人”,其内心是多么的安静淡定。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历代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现代的劳模、领军人才,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少传奇故事,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他们流血流汗、千辛万苦劳动所谱写成就,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的匠心之作。他们都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正是由他们这些匠人带领天下的所有工匠前仆后继的不断努力,才推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前进。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的核心不是“制作”什么,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洞悉百年创新史的内核,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日本家具职人,秋山木工代表,秋山利辉所著《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从一个工匠作坊的实践出发,从最简单实用可操作的角度谈了如何培养匠人,在秋山利辉看来,他与下属员工之间已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达到工艺传承的价值取向。今天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医生、教师、法官、文艺工作者、公务员等等,都需要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而是更具有更深层次涵义的有关人类的发展,国家发展进步的大问题。

据有关材料统计,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16家为全球最多(而且1000年企业9家,500年企业39家,100年企业50000余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但环顾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张小泉、六必居、陈李济、同仁堂、老凤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也集中在手工业和中成药行业内。

中国的手工业是有传统的,远的不说就拿上世纪的上海轻工来说,他们创造出多少上海品牌,中国上海制造,也曾是中国的骄傲,上海的骄傲,年轻人结婚时,拥有上海造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照相机是多么地高兴和自豪。在轻工业局工艺美术公司,每年出口的工艺品,为国家赢得了不少外汇,不少还作为国礼赠与友好国家。那时,正是有这样一批上海工匠,发扬着工匠精神,撑起了中国上海品牌的大旗,为国家争光。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工艺美术大师和劳动模范。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坚持,追求和积累,让持续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长青变为凤毛麟角。

当今的中国,“双创”热潮席卷神州,同时也进入了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根据十三五规划,我们要想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精神支柱。

篇10:《工匠精神》阅读感受

读后感1

一看到这本书,就立马喜欢上了它。说不清,道不明,就是喜欢它,它让我有一种非得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事实上,我真的这样做了。

掩卷反思,心潮澎湃,仔细思索着付守永先生的话,他就像一个导师在谆谆教诲着我!让人从心底里佩服!所思所想,见诸于笔端,聊以自勉!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真正成长为一名“工匠”。

慢慢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是呀,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年轻人面临着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等困难,浮躁的年轻人面对重重压力,选择投机取巧,甚至不惜抢银行。想想,生存不易,我们只能慢慢来,靠双手和智慧去创造财富,一定不要走上不明智的路。

在我们的社会里讲利益的人越来越多,讲责任的人越来越少;讲权利的人越来越多,讲成长的人越来越少;讲关系的人越来越多,讲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当人们去寻找一份工作时,考虑更多的是这份工作能带给我多少薪水,能带给我多少物质报酬!而不是我能从这份工作中学到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样的成长经验?我能学会什么样的做人道理?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我对这份工作足够上心吗?我把我的感情投入到工作中了吗?每一个工作细节我是不是都认真去做了?面对每一个顾客我是不是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态度?我是不是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我怎么做才能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我是不是很受顾客欢迎?我是一个称职的员工吗?我是一个价值型员工吗?我在公司是无可取代还是无足轻重?我是不是应当转换一下心态?我是不是太急躁了、太急功近利了?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听到员工的抱怨!日复一日的抱怨只会打消工作的积极性,只能使你处于焦躁、忧郁、惶恐之中,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殊不知“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短暂的激情靠兴趣,持续的激情靠信仰。这里的信仰是一种信念,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施华洛世奇的品牌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凭着几十年如一日对水晶制作的不懈钻研和追求品质的信念,创造了施华洛世奇水晶的传奇。

人人都想优于他人,那么提升自身的途径无外乎外修和内省。日本保险业销售之神——原一平把笑容分成38种,并练习到一旦需要某种笑容就可以轻松调用的程度。从原一平对笑容的努力,可以看出他几乎已经把外修的功夫做到了极致,而他的内省也与众不同。原一平坚持每月举行一次“原一平批评会”,每次邀请5个同事向他提出意见,还要省吃俭用招待来批评他的人。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完善自己,原一平才从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变成了一个有魅力的推销员,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这正是我们经常提高的PDCA循环,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如今“苹果”风靡全球,iphone手机基本成为街机。而苹果之父——乔布斯是如何做到这些?乔布斯为何能超人一等?这要缘于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乔布斯会因为开机启动时间缩短10秒而将几近完

美的产品砍掉重来;会因为iphone的外形男性化而推倒团队9个月加班加点的设计成果。他这样对细节锱铢必较,有时候让人觉得就是个混蛋,但是正是乔布斯这种对工作的完美要求,才成就了苹果如今的口碑。

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一个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遇到问题时,永远不给领导提问答题,而只给出附带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题,作为员工必须清楚身在公司的最根本任务,是为公司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而一个最可怕的下属就是总以为比老板聪明。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愿我们都能理解工作的含义,也能在工作中找到工作的意义。书中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体会,关于书中的安排,表达,声音,词语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总结。

读后感2

工作是一种修行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匠精神之于汇嘉,则是服务第一,其他都是第二。曾经有这么些的故事,讲述着我们的这种坚持:

想必在座的各位都有听过(东方店…的案例),此案例表明:成功不在大小。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我们全方位的去考量这个案例的时候,不难发现正是我们在每个小细节上的到位,才使得顾客得到了到家式贴心服务的感受,我们“立体的爱”才能与顾客产生“感情链接、心灵互动、价值分享”。,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得到了成长。这不正是我们的所求吗?

而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也不正是:

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正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著。他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

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钱,他们更热爱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产品带来的利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当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做的时候,时刻执行着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

书中很多的道理可能我们都似曾相识,但是: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选对的?还是选贵的?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连哈姆雷特也会纠结的问题。

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拥有修行的状态,才会带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无穷的热爱,无穷的收获;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演讲家,他们步履匆匆、高谈阔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却缺乏好的工匠,就是那些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企业和人。但正是这样的企业和人,才是我们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历史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汇嘉和汇嘉人,正是这种专心做事的工匠。一步一脚印,可以走得坚定,走得辽远。愿汇嘉的工匠精神发扬,让社会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

那么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工匠师。去实现价值、去创造财富、去建造一个帝国。让社会明白,褪尽铅华,真正珍贵的,是诚意的用心与对梦想的坚执。

读后感3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上一篇:关于描写成功的优美段落下一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