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作文500字:伟大的工匠精神

2024-05-24

工匠精神的作文500字:伟大的工匠精神(精选6篇)

篇1:工匠精神的作文500字:伟大的工匠精神

工匠与商人

现代社会,每每提到买汽车,买手机,买手表,中国人总会侃侃而谈:手机要买老美的苹果,汽车还是德国人制造的保险,手表要小日本的用期较长久??那么国货呢?为什么国人口中大谈特谈的没有一件国货呢?

哦,因为我们国家的工匠都成为了商人。

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精心制作,诚信品质,坦然而有力的名言:“我有一船之力即抵洋人一船之力。”那时即使中体西用的思想有种种弊端,但我国学习西方器具,制造本国工业品的诚意却是令人感动的!在那些动荡的时代,我国出现了如邓稼先般无数爱国工匠,为国家工业捐躯。他们对零件,对一个小数点的执著充分体现了一个工匠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敬业精神。

反观现代,化身为商人的工匠们不知廉耻的赚黑心钱,小到毫无技术便敢沿街摆摊修手机贴膜,大到为了赚钱将客人一点小问题的用品说得天花乱坠,干脆骗人家花大价钱修复??

仅仅是因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着工匠外衣的商人么?

当然不。

现代人对待工业品的态度也是造就这一情况的致命缘由。老人们常言以前人的东西坏了去修而现代人的东西坏了却会扔掉。然而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使中国工业久久停滞不前。时代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于是人们习惯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尤其中国人更从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兴。人们对工匠劳动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机时的爱国之心去支持外国货,于是工匠们也只好只挣一时利益,化身商人。

中国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却如脱发般日渐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国家可以倡导人们支持国货,扶持工匠;其次国人把目光放长远,为我国工匠开辟一条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匠们要认清身份,担起责任与义务,真正造福人民,敬业务本!

别等N年以后,提起中国只空有一个文明古国的外号,实则一群黑心商家的无工匠国度!

浮躁社会中的一抹清凉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占三成”这样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为中国是对传统老店保留较好的国家,为什么仍在营业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了解到日本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酱油的第三代传人山本太郎为了酿出最好的酱油竟用了一年时间去学习怎么制作最好的木桶。有人问他这是不是浪费时间,他却认为这是他对父辈们以及对顾客们的责任。这样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如同一缕清风,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专注于眼前手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职责内的事。工匠从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的价格,只关心人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样的热情去同时对待多件事情,工匠们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手中的工件,心无旁骛,剩下的事情便交给别人。每个人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工匠那么只要分工明确社会便永远不会混乱,但现在人们看到电影业赚钱快,于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当导演,最后只落得本职工作没做好,电影口碑也很差的尴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便是塌下心来。面前有很多条路时,或许有的路看起来是捷径,有的路看起来又长又艰难,但你又怎么会知道这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呢?我始终认为没有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没有任何弯路是不用走的。孟剑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又怎么会得到被外国宾客们争先称赞的成果。工匠们塌下心,不急求成,只为做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说到工匠,我们总会觉得“踏实”、“放下”,因为他们可以不被社会中整体的浮躁氛围所带动,为这社会带来一抹清凉。

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它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合乎所有人的梦想,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而有的人却选择了坚持。”而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是56岁的金浩所说的一句话,他用了的时间,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头书店,变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最美的书店—钱书阁。书店中藏书之多,设计之精妙,都源于他的那份对于完美的追求。在整理书籍这一方面的长达二十余年的监守,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有记者来到制作手工杆秤的小镇。富有南方特点的小巷中,男男女女忙于制作手工杆秤。他们选好原材料,用尺子量好所需的长度,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精致,量取,秤重尽量做到毫厘不差。花了大量时间与心血,做出了标准的秤。他们的监守,为的是商家能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更多保障。

工人亲身打造的零件,修复师对钟表的反复校准,传统工艺美术刻师的精雕细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守。一个团队花了时间编出的字典;一位老人传承文化,筛选,煮沸,晾晒出的红糖。正式因为有人在精益求精,有人在批量生产商品的时代里,选择坚守,才让飞机正常运行,才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一个人的坚守,就会让世界大有不同。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如匠人般监守的执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质量时常为无法保障,长久以往,中国将会在世界之林失去站稳脚步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慢下脚步,坚守自己份内的职责,做到精致,那么才会国泰,国泰才能民安。人民生活需要质量的保障,质量需要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克尽职守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决心,才能让文化传承,让国家永存。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无法改变时代发展的脚步,能做到的便是一成不变的如匠人的坚守。

篇2:工匠精神的作文500字:伟大的工匠精神

是炎黄子孙,秉承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任重而道远.我们传承古仁人的志誓,只为中华的文明.我们的文圣,一代师表,孔子重学.而学,最重要的是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德比无才跟更可怕.就像二战时期的毒气战,那是聪明的人类发明的.人类是多么的有才,但那些毒气害死的都是人类.现在一些发达的汽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就因为聪明的有才的人类自以为有保险,出了事有保险担着.呵,在才的后面掩盖着是那磨灭的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修身.使自己变得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仁人.

为人为事三思而后行.90后的我们在成年人,老年人眼中是任性的,是放纵的.我们也因为我们的放纵,我们的任性做过不少后悔的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许一是的冲动自己会高兴点,但事情过后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是后悔莫及!因为冲动,在云长败走麦城,惨遭杀戳之后,作为兄长,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不是励精图治,以图大业,而是逞一时之快,欲扫平东吴为弟复仇.结果呢?还不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弄得个,白帝城托孤.如果昭烈帝慎思,不任着性而来,有可能统一三国的是他,而不是司马家族. 笃行,是要求学子们学有所用.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去亲身实践,那我们学的只是死知识.那是一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谈何治天下.天下之大,良才何多,真正能治理天下,真正能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能有几人.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

最终目的和归宿点. 古今成大事者,若不是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篇3:寻找失落的“工匠精神”

不久前,多位人大代表呼吁中国制造业要重塑“工匠精神”;4月1日,在中国2015全国技能大赛启动会上,中国人力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再次强调要树立并提倡“工匠精神”。最近,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北京环境与艺术学校校长单燕玲等专家和企业家,力图追溯工匠精神的源头,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核和重塑,为在低谷中徘徊的皮革业提供另一种自省路径,规划另一种前行方向。

追溯和解读“工匠精神”

时下,当我们看到各种名胜古迹中活灵活现的雕塑,行走在已经屹立1500年的赵州桥上,把玩一个玉石古玩或是观赏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刺绣作品,我们为作品中的神韵而如痴如醉,为古代工匠们鬼斧神工的造诣钦佩不已。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在农耕社会时期多出能工巧匠,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中国制造”闻名远近,传统手工制造更是名扬海内外,有些甚至可被称为顶级奢侈品。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校长单燕玲认为:“中国历代工匠之所以能创作出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作品,很大程度得益于‘工匠精神’的支撑,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益,重数量超过重质量,‘工匠精神’逐渐被忽略,这将成为中国制造必须反思之处。”

所谓“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北京环境与艺术学校 校长单燕 玲认为 :“工匠精神是爱心、责任、严谨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爱心,才有无私的奉献和投入;有责任心,才有专注和执着;有严谨,才有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工匠精神”是行动力和执行力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凝心聚力的操作和实践内化为人的精神。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其名文《战略手艺化》中有这样一段话:“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

“工匠精神”不仅能成就一个人,能成就一个企业,甚至成就一个国家。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的时候,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之归功于德国追求卓越的制造业以及技艺超群的技术工人。一位德国企业家也坦言,德国产品和快消产品的区别在于,德国生产的目的并不是生产越便宜越好、很容易被更新的产品。他们看重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时间的长短。对于这样一个有工程思维的民族,产品价格高是因为其中注入了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这是在历史、教育、信条等方面注入的。德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他们民族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民族;一个盛产哲学家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民族;一个善于观察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注重细节的民族;一个注重细节的民族,必定是一个讲求质量的民族。

“工匠精神”锻造有灵魂的企业

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都离不开工匠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糟粕伪劣,多一些优品精品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也自然会更安心、更舒心。

当下备受中国企业家推崇的、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要用率真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观察现场。就在这种审视、倾听、贴心当中,我们才能第一次听到‘产品对我们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情,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不仅是杰出的实业家,更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发明家、研究狂人,他发明的织布机至今仍对纺织行业影响深远。丰田佐吉的儿子丰田喜一郎是一个“发动机迷”,孙子丰田英二则是个工作方式的研究狂,他研究如何才能降低库存、降低成本。三代研究狂造就了丰田帝国。

中国皮革业的企业也不乏具备这样精神的企业家,笔者曾采访双凤鞋业的董事长周国荣,她正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她说:“为什么做鞋?因为喜欢,所以千方百计想把鞋做好,见到一个人首先就看到他穿的鞋,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品位、喜好、习惯、性格。做鞋人就应该想着穿鞋人,穿鞋的人穿着是否舒适?是否好看?平常有空我就喜欢到店里转转,跟顾客聊聊天,了解她们对产品的感受、喜好和需求,中国人脚型差别很大,所以我们要制作出让人穿着舒适又时尚的鞋子并不容易。”一说到鞋,周总两眼放光,似乎突然被什么点燃,那种热情无正是来自内心的信念和热爱。

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不会把品质当作上天的恩赐,而是看作竞争的必要条件;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竭尽全力做出最优质的产品,即使其它获利导向的竞争方投机取巧,一样坚持理念;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制造,会采取严格的标准。秉承着“做鞋人想着穿鞋人”的企业宗旨,双凤执行了严格的质量监督机制,确保产品的品质———“上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下道工序监督上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准流入下道工序”的管理模式,将不合格产品消灭在源头;员工自检,质检员专检,车间主任巡检,质检小组抽检的4级检验制度,质量例会制度,全链条、全方位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

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打造出具有灵魂的企业,具有灵魂的企业才能生产出具有灵魂的产品,大浪淘沙,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消费者一定能够慧眼识珠,辨别出具有灵魂的产品。在这几年消费需求不振的产业低迷时期,双凤鞋业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

艾民儿皮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琼英也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带着s he m e品牌艰难地探索着国际化道路,支撑她的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sheme摈弃工业化的简单复制,尊崇个体的审美情趣,通过工匠师的手与心体现对人和物的高度尊重。从量脚 - 制楦-制革-裁料-缝绑-缝底-配鞋跟-修饰-保养的一整套手工订制的工艺流程,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超过100多道工序精雕细酌才能完成一双sheme鞋履。sheme的每一双鞋款上市前我都要亲自试穿,直至调整到完美的状态才进行制作。目前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中国本土奢侈产品几乎没有参与竞争。我们企业经过发展和积累,无论从国际设计师团队的建设和资深工艺技术的培养,都已经非常成熟。sheme在工艺研发追求卓越,传承意大利166道纯手工制作工艺,结合一针一线的蜀绣、精湛的皮艺工艺和水晶珠宝镶嵌技艺来塑造即具有国际流行时尚元素的同时, 又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积淀下来的审美元素。sheme还将舒适行走作为品牌自定标准,根据女性脚部结构 和人体力 学研究 ,s he m e从楦型设计到帮样设计,底部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5个方面层层把关,追求给予每一位sheme穿着者完美的舒适感受。根据人体力学、楦型设计、以及建立亚洲女性脚型数据库多方面确保舒适性。当然,奢侈品本身就是时间与爱的沉淀,不是靠一双、两双鞋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去坚持。我相信经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实现将s he m e打造成国际品牌的梦想!”

重塑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

然而,具备工匠精神的中国制造企业家和工人从整体来看仍是凤毛麟角。中国制造的普遍浮躁和追求短平快,使得很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丧失了信心。如何寻找并重塑丢失的“工匠精神”?北京环境与艺术学校校长单燕玲认为:“工匠精神的重塑绝非一日之功,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努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国皮革协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连续举办全国‘皮革加工 '、‘制鞋工’技能大赛,对重塑工匠精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大赛是参赛选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展示技术技能的平台,大赛的实际操作内容正是参赛选手日常工作的内容,大赛的结果展现了参赛选手对日常工作的态度,即他(她)对每道工序是否精益求精,也体现了企业对每道工序质量要求是否是一丝不苟,通过参与大赛,企业、参赛选手都将体会到重塑工匠精神的重要,因为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单燕玲校长指出。

“职业院校是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要来源之一,尽管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并把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对职业教育发表过重要讲话,但社会的浮躁情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鄙薄,企业短视的逐利行为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由此工匠精神的重塑尤为重要。”单燕玲表示。她呼吁全社会都要改变观念,要重视职业教育,企业更要积极行动,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要尊重技术工人,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对员工的投入和淬炼也是凝聚和树立“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篇4:工匠精神的作文500字:伟大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薛景石 古车工艺 工匠精神 工匠教育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作为拥有数千年技术成就辉煌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不仅给我们留下无数技术精湛、精美绝伦的工艺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工艺产品背后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方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可以快速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而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以及对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大规模、快速化、批量化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高品质物质产品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呼唤传统精益求精、个性化定制的“工匠精神”的回归。

一、工匠精神

在2016年3月份的“兩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进入政府高层的话语体系里,并很快成为祖国南北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元素。而这种精神在有着数千年工艺文明成就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不缺少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正蕴含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数不胜数的技术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里。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教育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地认识传统的工匠教育才能更好地认识传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教育

(一)工匠教育的三个历史阶段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匠技艺文明发展史。笔者通过对工匠历史和教育史的考察认为,工匠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春秋战国以前特别是孔子打破贵族教育以前的工匠教育,基本上都还是处于早期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而自春秋鲁国的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以来,以拜师之礼所形成的学徒式师徒工匠教育逐渐取代传统早期社会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工匠教育模式。这种师承教育正是从传统的氏族血缘教育演化而来,带有明显的氏族血缘教育踪迹,占据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千多年。当然这种学徒式的师承教育在当代社会还在极为少数的地方存在,比如东亚的日本社会。但社会主流的工匠教育随着近代化西式教育的变革,已经被现代化、标准化的分科教育体制所取代,职业化学校式工匠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工匠教育的主流。

1.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

在进入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以前,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关系,而早期的手工技艺对于古人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的手工技艺都是掌握在传统的氏族大家庭之中,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商和西周时期。吉林大学的林森博士经过研究,提出“晚商及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当时的‘百工一词除了指代百官以外,主要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从古代典籍《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当时社会的各个分工皆以“筑氏”“冶氏”“凫氏”“段氏”“韦氏”等氏族名称来称呼。也可以看出,商周早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各大氏族所垄断的。由于氏族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及手工技艺作为氏族大家庭的生存命脉的缘故,决定了早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非血缘关系的人员是无法进入氏族内部的。这一时期的工匠传承还称不上工匠教育,但可以看作师承教育的早期阶段。

2.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

教育的变革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变革相适应的。西周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但这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生产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底层社会地位的提高,私人办学之风开始盛行,特别是鲁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地位。无数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这一时期的手工技艺行业也出现了“工师”一词。“工师既是官吏,也是培养工匠的师傅。”虽然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技艺传承方式依然是社会手工技艺的重要传承方法,但以拜师学艺为主的师承关系逐渐取代氏族血缘关系成为手工技艺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平民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获得手工技艺的教育与传承。这种师承学徒制教育成为整个秦汉以降古代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占据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3.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

近代两次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文明经过短短的几百年发展逐渐凸显其技术征服优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科学技术和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外扩张。中华民族经过鸦片战争的冲击也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实业,建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现代化的模式化学校工匠教育也开始逐步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但近代模式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化的工人为目标,时间短、见效快,很快便可以投入到生产车间里去,不太注重工匠内德性精神的教育,工匠是被视为机器来培养的,在工厂中工匠只负责流水生产线的一个环节,缺乏人文关怀,工匠的创造精神无法释放出来。

(二)传统工匠教育的特点

以师徒为纽带的传统师承工匠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传统的工匠教育又是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的。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工匠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师承性与延续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师承性与延续性。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氏族内部传承还是以拜师学艺为方式的学徒传承,都非常注重技艺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具有师承关系的。通过师傅的亲自示范与口耳传授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保密性。除了正式师徒之间,外人是无法得知技艺的精髓的。因为手工技艺的精髓更多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而不是标准化、量化的。徒弟一旦继承了师傅的技艺精髓,那么终身就要以传承为己任。传承就是生命,传承就是己任。正是这种以生命为己任的传承精神,保证了传统技术的延续不断。

2.阶段性与终身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终身性与阶段性。学徒一旦经过拜师之礼成为正式弟子之后,毕生的追求便以继承师傅的技艺和事业为己任。这种技艺学习和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并且需要经过很多阶段。成为师徒关系之后,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学习技艺本身,而是做一些日常工作。通过日常的磨炼,在精神和意志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对其传授手工技艺。一般普通的学徒要想得到师傅的精髓传承都要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将近十年的教育更多的是内在德性教育而非技艺本身的教育。古代社会器不离道,器中蕴道,只有在精神品格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技艺本身的传授活动。

3.创新性与发展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性与发展性。古代学徒经过长期的學习教育以及师傅的指导和传授,会将技艺本身内化于心,并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进行损益创新。中国《易经系辞》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代工匠在传承师傅的技艺精神的本身,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工艺品的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古代工匠教育不是保守性的,其内在的“天人合一”道器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这种精神也促使工匠本身要创造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

与现代社会标准化职业化的工匠教育相比,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体现在精湛的工艺产品和“道器合一”的“工匠精神”上。传统的工匠教育对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工艺产品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时间和质量标准的,在没有得到师傅的肯定之前,工匠制作的工艺产品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况且,手工技艺本身包含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东西,其内在精髓是很难做到量化的。除了技艺精湛的工艺产品外,工匠本身的职业传承精神和社会责任也是“工匠精神”体现。传统工匠受“道器合一”精神的影响,在工艺产品的设计上非常注重工艺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而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产品所不具备的。

三、薛景石的“工匠精神”

薛景石,河东万泉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留下手工技艺专著的工匠,作为蒙元之交木工技术的优秀代表,因其攻木技术专著《梓人遗制》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在《永乐大典》之中而为后人所得知,笔者对薛景石的制车技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透过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背后,在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的“工匠精神”更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模范。薛景石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传统的工匠教育,作为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木工世家,传承木工技艺是其最高的责任和理想。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制作的元代坐车工艺产品上。薛景石所制作的元代坐车有着鲜明的造型风格和形制特色。从整体造型来看,设计典雅轻灵、精巧细腻、巧夺天工;样式丰富多样、简洁大方、特色鲜明。既不同于传统中原式样,又迥异于草原风格,但同时又兼具中原与草原古车之遗迹与影子。薛景石其人在继承前人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车制技艺进行了损益和创新。正如当时的大儒段成己在其所著书的序言重所说,“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其对木工事业传承的生命己任上。当时的坐车制作工艺著作传承下来的只有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而《考工记》的制车文本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文辞显得佶屈聱牙,并且与当时社会的古车制作有了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位世代以木工为职业的世家和有着高度传承己任的工匠来说,为了制车工艺的传承绵延,薛景石敢于打破常规,将制车技艺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以便当时及后世的工匠进行传承,这本身就打破了传统工匠教育的常规,在其身上体现了对于技艺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四、结语

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当前社会所呼唤的重要精神元素。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与传承的工匠教育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德性培育、传承责任、技艺责任都是传统工匠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同时,我们更要呼唤工匠教育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林森.商周时期“百工”研究 [J].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2014(1) :105-112

[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光军.秦“工师”考[J].文博,1992(3):59-64.

篇5:工匠精神500字作文高中

工匠精神是舍己为人的。我们都知道团聚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但是工匠们过年过节都难得回家一次,这是为什么?有的是为了更多工资,有的听从领导安排,还有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他们舍去过年过节回家的机会,有时他们甚至冒着风雨严寒酷暑为城市做着贡献。他们应该是想,多工作一会儿,人们更早的入住新房,更早的让人们出行方便,更早的让人们看到美丽的城市。

工匠精神是坚持不懈的。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摔倒,但并没有趴在地上不起来,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工作。遇到再重的建筑材料,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不会去试一试,害怕被砸到,而是不管多大多重也要试一试。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三个人一起搬;两三个人搬不动的,就三四个人一起搬;三四个人搬不动的,就四五个人一起搬……他们就是这样团结、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的为城市做贡献。

整个城市离不开工匠,工匠创建了城市。工匠精神就是这样舍己为人、坚持不懈、团结友爱……不管怎样见到工匠后我们不要嘲笑他,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如果没有工匠,就没有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工匠,就没有高架桥;如果没有工匠,就没有美丽的城市;如果没有工匠,就没有工匠精神……

篇6:工匠精神观后感500字

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但是真正能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有能有几个呢,一山更比一山高,心浮气躁,不满足于现实,但这些光是通过抱怨、牢骚来发泄自己的愤世,又有何用。为什么不持着一份爱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呢,用爱去爱自己从事的工作,用爱去关心周围的同事、朋友,用爱去体贴别人,如果你做到这一点,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半的工匠精神,这个社会只有只有爱还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与理想,用心做事是每一个员工应该具备的更高的品质。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出色。“用心做事”是本着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的先则。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行成于思,行胜于言。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喊了多年的口号,我们员工应该一直贯彻执行下去,并且我们要把这句口号不断的深化下去,体现在工作中,在自己的本岗位上少一分抱怨,少一些牢骚,多一些勤恳,多一份热爱,你就会感觉到工

作的快乐,生活的乐趣,你就会体验到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我们工作着,我们快乐着。

朔黄伟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朔黄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员工有的是好好利用这个平台,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层次,才能为朔黄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才能被企业所重用,而不是抱怨、牢骚,而是爱自己的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策献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效益,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空间。

上一篇:不在乎输赢的即兴演讲稿下一篇:喜欢冬天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