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2024-04-10

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共8篇)

篇1: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团委学生学术科研部工作总结

一、工作理念

本年度,本届学术科研部一直立足于“实实在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理念,在学院领导和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关怀与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自我总结中,我们将再接再厉。

二、日常工作及惯例活动

在平日里,学科部主要负责一些与同学们日常学习息息相关的琐碎事务,及时关注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等网站,及时、发布讲座、考试、报名工作、专业技能培训等各类信息,例如“博雅讲堂”信息发布、期末和英语四六级考试信息发布等等。今年三月,我部还联合纵横辩论队主办了第四届“纵横杯”辩论赛,同学们参加永踊跃,气氛良好。总之每一件事情,我部都力争做到实处。

三、院精品活动

今年四月到五月,我院开展了主题为“辛亥儿女,壮志中华”精品活动。在本次精品活动中,由于院里考虑到我部正在承办最佳师范生活动,我部与学刊部共同配合负责的是暖场视频的材料收集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活动当天,本部全体人员到活动场参与到了灯带制作、手灯制作、人员管理、会厅装饰、等细小工作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十二月刚闭幕的第四届开沅历史文化节中,我部主要负责讲座的组织和统筹精品活动――首届大学生文化引航能力竞赛题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文化节前期的讲座中,在院会分管主席孙汉玉的支持下,我部分别请沈琦老师和余一骄老师结合我院特点为我院同学做了关于本科科研立项和本科学习建议的报告,这两场报告为我院同学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和指导,受到了我院广大学生的肯定。

四、第二十四届桂子山艺术文化节之最佳师范生集体活动

今年4月15日――5月7日,我部响应学校开展“第二届最佳师范生集体活动”的号召、结合本院实际和特色,开展了第二十四届桂子山艺术文化节之最佳师范生集体活动。本次“第二届最佳师范生集体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为集体评选活动,另一个为集体风采展。

最佳集体评选活动中,XX级活动为“凝结集体智慧,打造未来师魂”主题师范生集体活动,包括“峥嵘岁月”主题粉笔字板书设计大赛、“师魂”主题硬笔书法竞赛、“争做合格教师”师范生求职经验、技能培养交流会以及主题征文等。XX级开展了以“且知且行”教师技能训练营,课程包括普通话培训、硬笔书法培训、粉笔字板书设计培训和主题录像观影等,在教学完成后更举行了以师范班班级为单位的成果展和竞技赛。

最终,我院XX级与XX级两个师范集体双双晋级本次活动的校赛,并于5月16日下午进行了最终答辩。其中,XX级在答辩中表现出色,最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入围全校6个“最佳师范生集体”。XX级集体风采展,作为本次活动颁奖晚会的压轴节目登上全校舞台,更是获得了瞩目的成绩。

本次活动结束后,教师教育学院领导和老师来我院与我院领导、老师和最佳师范生集体代表在1208会议室进行了会谈和交流。

五、运动会期间相关工作

今年运动会期间,我部主要负责监督毽球训练和运动会稿件的统稿和审稿工作。毽球方面,我们院取得了总分第二名的成绩。稿件方面,运动会前期的统稿和审稿工作由我部统筹各年级学习部完成,运动会当天审稿由我部和学刊部合作完成,最终,我院的投稿总数第一,播出总数全校第二,在运动会宣传方面尽到了自己的.部门职责。

六、第十九届“创新杯”科学文化节之师范生技能竞技周

我部后半学期的主要活动是第十九届“创新杯”科学文化节之师范生技能竞技周。本次竞技周从10月30日开始前期准备,11月20日开幕, 11月28日闭幕,共有五个活动: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手抄报大赛、说课及教案设计大赛、粉笔字板书设计大赛。11月6日晚我部请了我院XX级优秀学生谢森河为XX级同学做了说课及教案设计培训,为即将进行的说课及教案设计大赛做了准备。11月8日,我部组织了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的院级初赛,获得圆满成功。11月17日,我部进行了手抄报大赛,战果颇丰,其中有两份还在学校复赛中拿了三等奖和优秀奖,11月18日我部举行粉笔字板书设计大赛的院级初赛,同学们参与踊跃。11月19日说课及教案设计大赛初赛,推选到校里的同学获得“说课之星”称誉。11月22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竞赛获得校级一等奖。

七、收获与体会

总体来看,今年我部的各项工作都进展较顺利,成果也都不错,在良好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经验,看到了一些不足。一个活动的成功,需要部门内部有效的分工与合作,需要从策划准备到总结完善都有层次性和条理性,需要进行有力地宣传,需要团委学生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在活动进行中,要有相应预案,要善于及时沟通,有问题要及时处理。学科部有时候的工作繁琐而冗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内部建设。目前,我部在内部沟通的及时性、构建的合理性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活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对于部门未来的发展,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相应的思索和改进,使学科部更好的为我院学生服务。

篇2: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在新的学期开学之际,我部的各项工作也正处于有条不紊的准备中。在刚过去不久的寒假中我们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了认真的总结,回顾了其中的得与失。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以饱满的精神与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本学期我部将继续在学生工作处、学工部的指导下并且秉持上个学期优秀的工作作风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收集第五届创业计划竞赛的作品,上交校团委。

上学期寒假,我部将“关于举行湖南理工学院2012‘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发送到各班级邮箱,做好了相应的宣传工作。这个学期开学我部就收到12份作品,我部将会对各作品汇总,并且上交至校团委。

第二、通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主持人做好结题报告。

4月份,我部将通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主持人做好结题报告,并且将会于4月初将结题报告上交到校团委办

公室,电子稿交校团委学术科研部的邮箱。

第三、动员全院师生申报本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在上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束之际,我部将会积极动员全院师生申报本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第四、做好“科技创新节”的宣传工作并且开展相应活动。

做好“科技创新节”的宣传工作,让同学们很好的了解活动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并且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召开学术科研经验交流会,与此同时我部还会努力申请知识抢答竞赛及相关的活动。

第五,加强与各班的班干部的交流以及学生会其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与各班的班干部的交流以及学生会其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如此可扩大活动信息的宣传力度,以及更好的发挥学术科研部的职能,群策群力为各个大小活动营造优良的活动氛围。

第六、加强科研部的内部管理。

加强科研部的内部管理,如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内部交流,努力创建一个有强实力又团结的化工学院学术科研部。

以上便是我部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完备的计划是良好的开端,此后我们会本着广大同学服务的原则,严格把按照以上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争取将我部本学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术科研部将努力为全院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篇3: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探析

1 培养学生成才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是专门研究教学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问题的最基层单位, 它是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 也是监督检查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最直接的组织。农村基层科研机构面对着学生动态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合力来研究它, 去追踪和关注他们的求知欲望, 选择最佳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最新的信息。教师的管理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通过加强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建设来加强管理就是他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教师们可以通过互相听课、开展经常性教学研究活动、对各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置进行充分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活动的内容就是:“领导全组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领导和组织本组学生的自习、实验及学习”;“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组织教师的进修工作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领导所属实验室、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②。二者都强调了基层科研机构学术培养人才的职能。

当然, 培养学生成才是整个大学乃至社会的事情, 绝不是基层科研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它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贡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出,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培养人才的职能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环节, 而要做好这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就必须首先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因此, 我们认为, 基层科研机构开展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实现基层学术组织职能的必然要求。尽管还有人认为教学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 尽管很多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已经不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了, 但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组织的教学研究工作不重要。相反, 要想高质量地实现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培养人才的职能, 开展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 促进学科发展

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必然要担负起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责。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它是实现农村教育特定职能和任务的客观需要,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科是教师成长、活动的土壤, 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学科水平甚至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学科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中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只有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辐射其他,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工作才会不断发展, 蒸蒸日上。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能要求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成员不但要向学生正确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有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才能;既是教育工作者, 又是科技工作者。只有学科得到了发展, 教师的科研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才能不断更新知识, 把握知识领域的最前沿, 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从而把最新的知识和科学思想引进到教学中, 使人才更好地成长。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能可以归纳成两种状况:一种是很少为了发展学科而开展科学研究。另一种是过分重视科学研究, 不惜以牺牲教学为代价。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改变“教学组织”的性质界定,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学研究工作。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功能弱化的现象人们一方面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另一方面又爱莫能助、回天无力。教学研究不受重视, 缺少压力、动力和活力;因为科学研究活动不多, 所以实力不强, 科研项目就更少。没有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就功能丧尽, 有名无实了。

与否认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工作相比, 把科学研究地位抬得过高, 以致科研冲击了教学则是当前更为普遍的状况。这种现象的理论根据往往是对农村基层科研机构 “双中心”的误解。比如, 把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工作定位于科学研究, 只管科研的事不管教学的事;在评价上也是以科研为唯一标准, 教学的成效很少加以考虑。虽然“双中心”的提法不无道理, 但我们必须处理好“双中心”和“教学中心”的关系。“双中心”是侧重于学校的社会地位而言的。一所学校能够提供适当的教学, 培养合格的人才, 它就是一种教学的集中地, 是“教学中心”;如果不仅如此,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还能开展有效的科学研究, 促进科学的发展, 那么它就成了专职科研系统之外的又一大科研集中地, 成为“科研中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许多学校都力争成为“双中心”学校, 提高其社会地位。而“教学中心”是侧重于学校的工作而言的,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 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3 扶持教师成长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是一种教学的集体组织。有人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作水滴与大海的关系, 以此说明集体对个人的重大意义。就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而言, 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可以满足成员的多方面心理需要。教师在工作中既需要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又需要与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既需要健康的学术氛围, 又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尽管教师们学历、职称不尽相同, 但共同的角色地位、共同的劳动对象、劳动任务以及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使教师较易形成共同的目标, 具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 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没有“隔行如隔山”的障碍, 在互相切磋, 共同提高中, 农村基层学术组织的成员更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样, 教师们的各种心理需要都可以在农村基层学术组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还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方面, 正如前文所言, 教师个体的知识可能有限, 集体的讨论、研究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建议;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缺乏可以通过同行前辈的传帮带来加速学习。这种“从做中学”的方式往往比纸上谈兵式的理论学习更能有效地提高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是教师个人学习所不能做到的, 是集体对成员的重要贡献之一。在科研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 不是浅层的而是深层的, 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多学科、多侧面的交叉研究就能克服个体力量的单薄和智慧的局限。在这个团体中, 共同劳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通过成果来提高组织的名气, 然后再通过组织的名气提高成员的名气。而且, 各尽所能的分工能够循序渐进地促进成员个体的成长。在做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一步步地锻炼能力, 获得科研技能, 依次寻求更好的发展。

4 提供社会服务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作为一种主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基层组织, 似乎跟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最终的实施还在基层。从这个角度来讲, 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农村基层科研机构难以推卸的职能, 它必须为社会各界提供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等。之所以要突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 主要是因为:首先, 提供社会服务可以拓宽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发展之路。很多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之所以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是由于无所事事造成的:教学研究不受重视, 没有相应的激励, 因而基层也就没有兴趣开展了;想申请项目、做课题, 但又由于在硬件、软件上实力不强而申请不到。在教学研究不想做、科学研究做不了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自然难以生存和发展。而提供社会服务则可以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发展另辟蹊径, 通过与社会的主动接触联系到项目, 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有事可做”的基础上争取“有所作为”。其次, 提供社会服务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业务水平。一个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开展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的水平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的。尽管这不是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业务水平评判的唯一标准, 但它确实反映了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工作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往往是有价的。不论是提供教育培训还是咨询服务, 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务报酬。这可以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积累一定的资金, 用于购买图书资料、更新仪器设备, 或是提高组织成员的福利等。这都有利于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改善条件、鼓舞士气, 更快更好地进入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中去。

总之,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应该在培养学生成才、促进学科发展、扶持教师成长、提供社会服务上下工夫, 它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有名无实地维持现状;也不能超出职责范围去承担行政职能。只有明确了这些职责,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才能准确定位, 参照职责权限做好自己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16-20.

[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 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1-15.

篇4: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摘要:为探讨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以及科研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文章对北京市9所高校的364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的关系中,科研投入起中介作用;学历负向调节了“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氛围;科研绩效;科研投入;学历

一、 引言

科研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中,科技成果都是关键性的评价因素。在民间排行榜大行其道并屡屡引来口水战的背景下,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一份官方的高校学术论文排行榜,由此可见官方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从现今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来看,科研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工作行为,进而影响绩效(Mischel,1977)。在高校中,学术氛围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环境变量。王仙雅等(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仍未打开。因此,本研究探讨作为组织环境因素的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引入科研投入作为中介变量,以图打开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员工对组织创新支持氛围的感知会影响其创新行为(Scott & Bruce,1994)。同时,认知风格与组织氛围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创造力有着显著影响(罗瑾琏等,2013)。在高校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行为,高水平科研绩效的取得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学术氛围是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相对应的一种组织氛围。王仙雅等(2013)对北京、天津、武汉、大连等城市30多所高校的455名教师的实证研究发现,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本研究提出:

H1:学术氛围正向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

2. 科研投入的中介作用。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它以活力、奉献与专注为特征(Schaufeli等,2002)。一方面,组织氛围是介于组织系统与员工行为之间的桥梁,组织氛围中的管理风格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对员工的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陈维政等,2006)。另一方面,早在工作投入概念提出之初,Kahn(1990)就指出,在个体层面,工作投入能有效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而李永周等(2015)的研究也表明,研发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具有顯著正向影响。可见,工作投入作为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变量,它既受到组织氛围的影响,又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故本研究提出:

H2: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3. 学历对科研投入中介作用的调节。已有研究发现,高学历的个体有着更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佟丽君、张守臣,2008),会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投入水平(贾文华,2012)。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需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高学历的个体对工作更加投入。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绩效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推断,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其职业发展需求也越强烈。为了获得更高水平的科研绩效以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不论学校的学术氛围如何,他们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科研投入水平。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教师,其职业发展需求相对较弱,科研投入的内在动机较低,其科研投入会更多地受到所在学校学术氛围的影响。故本研究提出:

H3:学历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示。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本研究对北京市区9所高校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429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为84.8%。样本的背景特征为:男教师占58.8%,女教师占41.2%;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占11.0%,31岁~40岁的占66.2%,41岁~50岁的占19.5%,51岁及以上的占3.3%;学历为本科的占3.8%,硕士的占18.4%,博士的占77.7%;职称为讲师的占49.5%,副教授的占39.6%,教授的占11.0%;工作年限为3年及以内的占23.1%,4年~8年的占35.2%,9年~15年的占25.3%,16年及以上的占16.5%。

2. 变量测量。学术氛围的测量主要参考王仙雅等(2013)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共5个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5分。

科研投入的测量,在Schaufeli等(2006)开发的Utrecht-9工作投入量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共9个项目。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从未”到“总是”分别计1分~7分。

科研绩效的测量主要参考王仙雅等(2013)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共5个题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5分。

同时,本研究将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作为控制变量,以更好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 数据分析与结果

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运用SPSS22.0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和科研绩效3个变量的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到3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5、0.96、0.77,均大于0.7的参考值标准,说明3个变量的测量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运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来检验变量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将测量3个变量的19个题项全部放到一个EFA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发现伴随概率小于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后,共抽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总方差解释量为63.61%。3个因子分别对应变量科研投入、学术氛围和科研绩效。19个题项的载荷均大于0.5。可见,变量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同时,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变量的题项能够很好地区别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表1)。

3. 假设检验。首先,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检验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的主效应,结果表明(见表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3,p<0.01),假设H1得到验证。

其次,根据Preacher和Hayes(2008)的检验方法检验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学术氛围)对中介变量(科研投入)的影响;第二,在控制自变量(学术氛围)的情况下,检验中介变量(科研投入)对因变量(科研绩效)的影响;第三步,用Bootstrap法检验自变量(学术氛围)对因变量(科研绩效)的间接效应。根据Preacher和Hayes(2008)的观点,如果以上三步的检验结果都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运用SPSS22.0进行第一步、第二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学术氛围对科研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9,p<0.001);在控制学术氛围的影响的情况下,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3,p<0.001)。

运用Mplus7.0进行第三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学术氛围经过中介变量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的间接效应显著,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可见,在学术氛围与科研绩效间,科研投入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0.4%,假设2得到验证。同时,学术氛围对科研绩效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学术氛围主要通过科研投入对科研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但是,由于Preacher和Hayes(2008)建议放弃完全中介的概念,将所有中介都看作是部分中介。因此,本研究不再区分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

最后,檢验学历的调节效应。由于对调节效应的检验涉及到乘积项,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检验之前对学术氛围和学历数据进行了中心化。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学术氛围与学历的乘积项对科研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3,p<0.01)。接着,根据刘东等(2012)介绍的方法对乘积项系数进行重新估计,得到系数0.12(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07,0.24],不包括0。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五、 讨论与总结

1. 结果讨论。本研究发现:第一,学术氛围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王仙雅等(20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术氛围作为高校中与教师科研绩效相关的重要环境变量,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的科研动机和态度,进而影响教师的科研绩效。第二,科研投入在学术氛围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高水平科研绩效的取得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良好的学术氛围能提供给教师更多的科研帮助(王仙雅等,2013),进而让教师获得支持感,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科研,提升科研绩效。第三,学历对“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科研绩效”的前半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其科研投入受内在动机的影响越大;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越低,其科研投入受学术氛围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越大。

3. 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术氛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黑箱”,丰富了环境与绩效的关系理论。同时,本研究也启示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的科研绩效水平。首先,积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高校可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座并与本校教师交流,加大对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各部门甚至跨部门组建校内科研团队,激励教师之间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提升教师的科研投入水平。影响教师科研投入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的科研兴趣、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等等。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科研意义的教育,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明确高校中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消除高校中的官僚气息,提升专任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对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教师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对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教师,高校可以通过学术氛围的营造、科研条件的改善等外在因素的改变来提升其科研绩效。而高学历的高校教师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内在动机较强,高校要更多地注重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管理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的建立来维持其科研积极性,提升其科研绩效。

3. 不足与展望。一方面,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对高校教师进行了自陈量表式的小范围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研究的信效度。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并从员工的上级、同事以及下属处分别获得各研究变量的数据,以提高实证研究的信效度。另一方面,本研究对横截面数据的分析,难以保证对因果关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探讨学术氛围、科研投入与科研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罗瑾琏,张波,钟竞.认知风格与组织氛围感知交互作用下的员工创造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

[2] 王仙雅,林盛,陈立芸.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学术氛围与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10).

[3] 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ález-Romá V, 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1).

[4] 陈维政,李金平,吴继红.组织气候对员工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6,(6).

[5] Kahn W.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4).

[6] 李永周,王月,阳静宁.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

[7] 佟丽君,张守臣.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08,(4).

[8] 贾文华.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认同、工作投入及其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Schaufeli WB, Bakker AB, Salanova M. 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 a cross-national study[J].9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6,(4).

[10] 刘东,张震,汪默.被调节的中介和被中介的调节:理论构建与模型检验[M]//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北京邮电大学校本项目(项目号:1015000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0832003)。

作者簡介:张丽华(1957-),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刘睿(198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教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郭云贵(1981-),男,汉族,湖南省常宁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篇5: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计划工作的通知

各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05]15号)中提出的“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队伍,力争在5年内,全省培养20名左右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100名左右的科研学术骨干”的要求,省教育厅决定实施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条件

基本条件:参评对象必须是本省普通高校在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有明确深入的研究方向,有较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具有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不超过54周岁(即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已凝聚了一支相关并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经考核2002年1月1日以来取得的业绩符合以下条件中的其中4项。

1、所独著的论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被国际科学检索系统SSCI或A&HCI收录3篇(含)以上;

(2)在国内CSSCI刊物发表文章7篇(含)以上。

2、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科研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承担并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在5万元(含)以上,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在10万元(含)以上;

(2)承担并完成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经费在10万元(含)以上;

(3)承担并完成过教育部或其他部委人文社会科学类规划项目2项(含)以上,经费累计在6万元(含)以上。

3、正式出版1部(含)以上本专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著(独著或课题组完成的省以上社科类课题成果,但申报人必须是课题第一负责人和著作的第一作者,并负责著作的统稿及完成著作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撰写工作)。不含编著、译著、教材、合著。

4、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获得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过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

5、取得公认的有重大创新的或有重大价值的突出科研成果,并已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上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及获奖成果均应限本专业范围内。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

不超过50岁(即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经考核2002年1月1日以来取得的业绩符合以下条件中的第1、2项,以及第3至第5项中的其中2项。

1、所独著的论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被国际科学检索系统SSCI或A&HCI收录2篇(含)以上;

(2)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文章7篇(含)以上。

2、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在4万元(含)以上;

(2)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经费在5万元(含)以上;

(3)承担并完成教育部或其他部委人文社会科学类规划项目,经费在2万元(含)以上。

3、正式出版1部(含)以上本专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著(独著或课题组完成的省以上社科类课题成果,但申报人必须是课题第一负责人和著作的第一作者,并负责著作的统稿及完成著作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撰写工作)。不含编著、译著、合著、教材。

4、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获得过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或获得过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上。

5、取得公认的有创新的或有重大价值的突出科研成果,并已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上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及获奖成果均应限本专业范围内。

二、评选程序

全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的申报及评选工作由省教育厅社政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评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由个人报名与所在教学(研究)部门推荐相结合,由院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被选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核,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议通过,学校研究同意并公示无异议后统一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在组织专家考核评审的基础上,结合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研究确定入选名单。

三、支持措施

1、入选的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采取省校结合、立足学校的方式给予培养和支持,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当选对象培养一个周期后要重新评选确定。省教育厅在培养周期内每年提供30万元对入选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进行资助,其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每人每个培养周期资助5万元;科研学术骨干每人每个培养周期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所在学校应按省教育厅的资助经费数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和科研学术骨干给予不少于1:1的配套资助,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落实。各高校要在学历提高、学习培训、教材编写、科研立项等方面对入选者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要优先提供包括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等机会,并提供较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2、所在学校每年底要对给予入选对象的培养支持情况进行自查,并于每年12月30日前填报《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支持工作年度检查表》一式2份,一份报送教育厅社政处,一份留存学校社科(科研)处。

3、省教育厅将对各高校的培养支持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视具体情况中止培养支持或取消资格。

(1)逾期不上报《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工作年度检查表》或该填写内容失实;

(2)无正当理由,未按计划开展科研学术工作;

(3)年度考核不合格;

(4)已调离省内高校;

(5)所在学校没有及时足额投入配套支持经费。

实施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开展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评选,是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严格把关,按照评审标准,认真做好推荐申报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入选人员的宣传,扩大影响,形成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科研的良好氛围。

四、申报办法

1、申报材料请于2007年2月1日-2日报省教育厅社政处,逾期不受理。

2、申报材料:

(1)《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申请表》(请在江西教育网上下载)填写一式5份和电子版;

(2)相关附件材料:《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申请表》表2-1中所填成果及项目应作为附件材料报送(论文、科研项目的立项通知书及结项证书、获奖成果证书等各报送复印件2 份;著作、研究报告等报送2份);

(3)申报人自己撰写的3千字左右的本学科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的设想(一式5份和电子版)。

3、申报材料由申报人所在高校科研(社科)处负责审核,凡报送复印件的材料,由高校科研(社科)处核对原件后,在复印件上签字盖章。如发现申报材料不实或弄虚作假者,取消参评资格并严肃查处。

附件: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申报表

江西省教育厅

篇6:学术/科研求职简历

目前所在: 禅城区 年  龄: 31

户口所在: 广西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52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45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审计/税务:,财务/审计/税务:,财务/审计/税务:

工作年限: 8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佛山,佛山

工作经历

佛山市**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5 ~ 至今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会计/审计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建账、做账、调账、算账、各类财务报表及税费月报季报年报等报表编制,税务检查应对、国税增值税普通发票及专用发票填开、地税网上发票填开、国税发票认证抄卡清卡、国地税发票验旧缴销及领购、纳税申报系统、国地税各税种网上申报或税局前台申报、工商营业执照年检、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银行账户开户年检销户、残联年检、社保增减员申报扣费及年检、住房公积金新开户增减员办理

一、工商业务: 1、公司注册 2、公司变更 3、营业执照注销、年检 4、代办刻章手续  5、代办社保 6、商标注册 二、税务会计业务:  1、代理记帐 2、代理申报纳税  3、代理税务登记与变更 、注销 4、代发票申请业务 三、审记业务:  1、验资报告 2、会计审计报告 3、所得税汇算清缴 四、工商、税务会计相关培训

离职原因:

佛山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8-10 ~ 2010-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学术/科研

担任职位: 财务经理

工作描述: 负责公司(含关联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包括帐务、报表、库存、核算、资产管理以及与银行、工商、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工作衔接及相关事务的`处理,全面掌控公司的财务管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让公司的人员、资金、资产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发挥最大效能。

离职原因: 换环境

佛山市**纺织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6 ~ 2008-04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主要工作:内帐方面是整理原始凭证、填写记帐凭证、登记帐本、算帐、与客户及供应商核对往来帐、应收款催款、监督出纳日记帐、监管仓管收发存情况是否帐实相符,月末结帐、编制内部财务报表,给老板做经营的预测决策建议,外帐是根据税负、利润、存货保险要求做帐并做纳税申报工作

离职原因: 公司注销

佛山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12 ~ 2005-04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整理原始凭证、填写记帐凭证、登记帐本、算帐、与客户及供应商核对往来帐、应收款催款、监督出纳日记帐、监管仓管收发存情况是否帐实相符,月末结帐、编制内部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

离职原因: 化工产品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所以换环境

广东佛山市**食品代理公司   起止年月:-03 ~ 2003-1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内帐工作:整理原始凭证、填写记帐凭证、登记帐本、算帐、与客户及供应商核对往来帐、应收款催款、监督出纳日记帐、监管仓管收发存情况是否帐实相符,月末结帐、编制内部财务报表及协助代理记帐公司做纳税申报工作

离职原因: 求扩大工作经验

广东佛山市**不锈钢厂   起止年月:-05 ~ 2002-01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担任职位: 会计文员

工作描述: 开销售单,统计销售收入、发出成本、费用、核算员工工资,协助财务主管记帐、算帐

离职原因: 毕业实习期结束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1-07

专 业 一: 企业理财 专 业 二: 企业管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1-06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 企业理财 大专文凭 00936345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经济财务管理、帐务处理、纳税申报,税务检查应对。税务、工商、代码、银行账户、社保、住房公积金的开立/户申请、年检、变更、注销等相关业务办理事宜、成本核算、帐表分析、文件归档、税控机操作、网上发票认证、各税种申报、在线开票、社保申报、电脑操作(Excel ,Word,畅游网络,用友财务软件、金碟财务软件、精诚财务软件,小聪财务软件等)

承接以下业务

一、工商业务: 1、公司注册(内资公司、外资公司、香港公司、代表处注册) 2、公司变更(包括名称、地址、法人、股东、增资、减资、经营范围、延期等工商变更、税务变更)  3、营业执照注销、年检 4、代办刻章手续  5、代办社保 6、商标注册

二、税务会计业务:  1、代理记帐 2、代理申报纳税  3、代理税务登记与变更 、注销 4、代发票申请业务

三、审记业务:  1、验资报告 2、会计审计报告 3、所得税汇算清缴

四、工商、税务会计相关培训

详细个人自传

篇7:《科研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 》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从认识论看,科学本身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属于精神财富;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工艺设备和加工方法,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技术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物化。

篇8:学术科研部工作计划

一、学术假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学术假” (sabbatical leave) 是一种给为机构服务若干年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人员, 带全额薪水或部分薪水, 在机构批准的时间段内 (一年或者更短的时间) , 离开本机构或职位, 去学习或进修、开展研究或学术交流、休息或旅行等的制度化激励措施。在词源上, “Sabbati cal Year”, 即休假年, 起源于农业并在农业活动中使用, 意思是“每个第七年”, 按照摩西律法, 每一年有一次休假年, “人们在休耕地上犁地、耕种、除草, 但是却不种庄稼”, 具有宗教含义。[1]

19世纪晚期, 学术假的概念被引入高等教育。这时它仍带有周期性休息的意思, 即每七年休息或者离开一次, 在一个常规工作中每七年一次的定期休息或者暂停, “教授自己犁地和耕种, 但是在那一年他不需要种植‘学生’庄稼”。[1]其目的是让教师恢复活力和充电。[2]最早的学术假计划由美国哈佛大学于1880年建立。按照1989年《牛津英语词典》的记载, 哈佛大学在1880年5月30日做出决定, 准许教授们可以带半薪暂离一年, 但频率不能超过每七年一次。[3]哈佛大学首创了学术假制度, 但早期学术假制度的政策规定还非常简单。继哈佛大学之后,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东海岸的另外两所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也建立了它们的学术假制度。之后, 学术假制度推广很快, 到20世纪30年代, 美国已经有178所机构认可以学术假来推动教师发展。现在, 学术假制度已经扩展到了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 且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机构, 20世纪后期学术假制度开始向研究机构扩展。值得注意的是, 不断获取、发展和传播尖端知识的需求并不是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所独有的, 其他行业中也有多种类似的利用学术假的需求, 因此, 在少数国家学术假制度甚至被推广到了企业, 如韩国一些中小企业近年来开始实施的“休假充电制度”。[4]

传统上的学术假是每七年申请一段带薪离职的时间, 随着学术假的逐步推行, 其类型也呈现了多样性特征, 用以满足不同人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发展需要。主要有:

1. 常规学术假 (Regular sabbatical leave) 。

指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一段专心自己的研究和学习工作, 而免除其所有常规义务的时期。主要形式有: (1) 带半薪休一年假, 即每7年准许带半薪离开一年; (2) 带全薪休半年假, 是从带半薪休一年假形式演变过程来的另一种形式。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衍生形式, 如带3/5薪、2/3薪、3/4薪休一年假等。

2. 住校学术假 (Sabbatical leave in residence at the University) 。

指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一段在其任职大学的其中一个校园里进行研究或学习的时间。这种学术假形式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即出现多校园大学系统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后产生的。[5]

3. 其他不同目的和不同休假时间的离职。

包括:学术目的的离职 (Leave for academic purposes) 、接到其他机构工作邀请的暂调离职 (Secondment leave) 、离开教职进行一些在学年内无法完成的项目研究等, 它们在时间安排上从几天到半年不等, 跨度颇大。

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假制度的有效实施, 有赖于相关政策的体系完整和细致入微。尽管各机构关于学术假政策的规定有差异, 精细程度也有不同, 但一般讲, 学术假政策一般会包括这样6个方面的内容:学术假的目的;申请学术假人员的资格;休假前和休假后的要求;学术假期间的薪酬;学术假的期限;学术假的申请和批准程序。同时, 学术假实施机构建立一套详实、透明的运行程序, 为学术假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以美国普通诺瓦东南大学的学术假运行程序为例:教师的申请报告交给院长;院长再转交给教师委员会进行审查;教师委员会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学术假制度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策以及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总体来看, 学术假制度最早在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实施, 到目前为止, 国外学术假制度也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内推行。现在实行学术假的研究机构相对还比较少, 但一些研究机构经常接收休学术假的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或开展合作研究等。

二、学术假的功能定位及其变化

学术假的出现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发展和竞争优秀教学和研究资源。二战以后, 各机构尤其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压力。为了鼓励本机构人员外出学习和交流, 丰富经历, 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 同时为了吸引各种人才, 促进机构人员的多样化, 加强教学和学术交流, 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都需要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机构最早制定并实施了学术假制度。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学术假制度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目的是促进专业人员 (主要是教师) 和机构的双重发展。有研究指出, 一个规划完善、面向全员的学术假计划对于提高教师的士气与创造力至关重要。而机构实行这一政策是出于补偿心理, 给那些为机构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提供进一步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这种休养生息政策最终是希望教师更好地为机构的发展服务。获得学术假的教师一般都会对批准学术假的机构心存感激, 因此, 这项政策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7]正如Sima所指出的, “学校领导者和教师一致认为学术假期间应当有一个清晰的目的, 并能产生出一个从长远来说对大学有益的结果。而且, 从教师自己的视角来看, 学术假应当是富有生产性和重要性的。”[8]

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假的功能定位倾向于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发展。有研究对教师申请学术假的目的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 70%以上休假人员的目标是为了去深造, 获取更高学位。[9]在这方面, 一些教师带有自己的研究计划, 另一些则渴望师从名师。[10]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角色越来越被强调, 以及学术假制度开始逐渐进入研究机构, 学术假的功能定位开始表现出与早期阶段的一些不同。到20世纪80-90年代, 休假人员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oening研究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1986-1996年间学术假申请和批准的情况。分析显示, 在申请学术假被批准的人当中, 90%的申请是期望利用学术假来做学术研究。[11]

Sima和Denton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点。Sima和Denton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假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大学是一所学科建制完整的综合性大学, 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工商管理类、医学类、人文科学类等。通过对该大学1991-1993年间的193份学术假申请书和125份学术假报告的调研, Sima和Denton发现, 在申请学术假时, 申请者计划将学术假用于学术研究的占49%, 用于写作的占21%, 用于进一步学习的占12%, 用于拓展研究的9%, 用于设计产品或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占3%, 用于进一步设计课程的占1%。Sima和Denton又进一步总结了教师申请学术假的目的, 包括:“ (1) 做研究; (2) 从事无中断的学习; (3) 写论文或书; (4) 增进艺术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生长; (5) 提高教学; (6) 促进课程开发; (7) 恢复精力; (8) 提供新的经验和旅行。”学术假的预期目标排序依次为:“ (1) 学习新的研究方法; (2) 推动研究; (3) 从事研究; (4) 学习; (5) 撰写论著; (6) 进行综述、研究设计; (7) 课程发展; (8) 向同行展示研究成果。”在125个休假人员提交的学术假总结报告中, 只有18个休假人员改变了他们原来所设计的活动, 有半数教师进行了超过他们原定计划的活动, 休假后所达到的实际目标排序是:“ (1) 从事研究; (2) 撰写论著; (3) 学习; (4) 研究设计; (5) 学习新的研究方法。”[12]可以看出, 无论是申请学术假的目的还是实际所达到的目标, 都包含了探索性研究, 且已经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学术假制度进入研究机构之后, 研究机构实施学术假的目的则更加明确, 一般是鼓励科技人员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 且通常与本机构的功能和未来发展直接挂钩, 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拓展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 (2) 直接提升研究人员当前的研究工作。如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说明其实施学术假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想法和知识, 这些知识对员工个人和员工的研究项目直接有益。”[13]

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学术假的经费管理来看机构对学术假的功能定位。机构一般会依据自身的学术假经费和具体工作安排, 提供长短不同的假期时间和不同比例的薪水。机构可以通过学术假的经费管理来控制休假人员将学术假的时间用于机构所希望他们从事的活动。很多机构规定, 休假人员必须在休假期间履行相应的责任, 在休假之后呈交一定的成果之后, 才能领取学术假薪水。如现在英国牛津大学就规定, 休假人应满足以下条件才能领取全薪:休假人员应完全脱离在牛津的一切教职和管理职位, 包括在休假期间检查或继续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而且休假人员应该把其假期的相当一部分用来做研究。[14]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休假人员在休假期间要离开原来的岗位但仍能够获取一定比例的薪水, 而这笔经费通常需要由批准学术假的机构自行承担, 机构实施学术假就需要相当的经费支持。因此, 学术假的经费问题也常会困扰着实施学术假的机构, 成为实施学术假制度的机构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申请者可以获得外部额外经费支持, 那么其学术假申请被所在机构批准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外部经费通常不会支持那些纯粹以提高教学质量或者休假、旅行为目的的学术假, 而从事研究活动则显然更加容易获得支持。Boening在研究了1986-1996年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学术假申请和批准情况后发现, 那些拥有或者正在寻找外部经费支持的申请者, 有97%最终都会获得批准。[11]这种经费资助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教师或研究人员利用学术假从事研究活动。

因此, 学术假制度在发展历程中, 其功能定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呈现出以下趋势:

1. 学术假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假的功能还比较单一, 如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位。但后, 学术假的功能开始逐渐多样化了, 主要体现在一些方面:提高教学;深入研究;学术交往和交流;积累、发表或转化研究成果;获取学历;放松精神, 恢复精力;等等。

2. 学术假对保持和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机构甚至高等教育机构, 都越来越强调职员的研究能力。高等教育机构对学术假功能的定位从强调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到逐渐越来越重视推动研究工作。在学术假被引入研究机构之后, 保持和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功能定位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此外, 学术假的经费管理和支持方式上对学术研究的偏向性也更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功能定位的扩大化。机构及其人员都期望通过实施学术假,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职业倦怠和停滞重复, 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 扩展研究视野和专业联系, 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促进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

三、学术假功能在不同类型机构中的实现与差别

学术假对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且在实际执行中通过制度保障和运行规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对实施机构来说, 学术假可以给那些为本机构做出贡献的人员以进一步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 进而更好地为机构服务。但是不同机构因机构性质不同, 对这一作用的认识和发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各类机构在符合机构性质和服务于机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 均会选择适合本机构性质的学术假制度实施方式, 并使之服务于机构未来的发展目标。

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假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已经是一种涉及人员范围较广的、常规化了的制度。教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 但是随着对研究角色的强调, 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假管理上促进教研相长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以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为例, 其评判是否优先安排学术假的衡量标准按重要性排序, 分别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产出学术成果和艺术成果;为了提高学校的其他一些主要能力, 如:专业服务和管理水平;为了获得更高学位;满足获得更高学位的课程学习需要;主要是旅行, 但要与大学旨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项目直接相关。学校规定, 一般予以优先考虑的是前两项。[15]机构通过这种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 来保障学术假功能的实现。

研究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 因此研究机构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和储备高层次人才, 如何利用学术假来培养和建立人才梯队以拉动整个研究团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学术假制度通常被作为整个机构的一项人员培训和发展计划。研究机构常常通过规定学术假申请者的条件, 将学术假直接用于提高有潜力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直接服务于进一步拉升研究人员当前的研究工作, 服务于机构的未来发展规划。因此, 研究机构的学术假在实施中通常只针对部分特定人员, 如当前被评价为优秀的研究人员, 或者未来能够承担研究机构重任的研究人员。如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规定学术假只针对那些“正在承担具有高度责任的工作, 或者将要承担具有高度责任的工作”[16]的员工。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的学术假政策明确说明:“学术假实际上并不针对每一个人, 而是针对协会特别优秀的、并有在未来成为团队领导者潜质的研究人员”。[17]同时, 协会在申请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上也更加明确, 由申请人和所在研究所协调规划, 申请者本人提出申请, 所在研究所所长同时陈述支持理由并说明研究所对申请人学术生涯以及未来职位的安排。这样一种将管理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级别和人员的做法, 使得休学术假与个人、所在研究所和协会的未来发展和利益直接挂钩, 更加显示出学术假是一项与整个机构的研究人才梯队建设和未来发展直接相关的计划, 保证学术假功能定位的实现。

四、学术假制度对促进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学术假在国外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已经成为人员发展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学术假的历史渊源以及实施中较为自由的时间安排使它带上了“休闲无为”的色彩, 社会对这样一种制度的价值存在一些质疑。[18]

我们需要看到, 学术假这种制度安排, 相比于其他机构制度, 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确的功能定位, 即它对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作用。首先, 研究工作积累到一定程度, 达到一定水平高度, 常常会面临一个瓶颈期, 非常需要有一个自我反思和自由探索, 形成新视野和保持前沿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学术假的安排对保持研究工作的高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8]其次, 学术假的安排对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和停滞重复的发生, 学术假提供了一段较为充裕的时间来更新课程, 制定新的计划, 等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学术假制度最早出现在高等教育机构, 并在高等机构得到迅速推广。此外, 学术假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职位、薪水的问题, 可以克服一般的暂时离职常常面临的收入减少、外部经费中断、职位评估受影响等问题。

我国引入学术假制度较早。据文献记载, 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前身) 就曾有过学术假的规定。1941年,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部曾颁布过《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授休假进修办法》, 其中有明确的学术假的规定。但高校的学术假制度终止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学术假制度重新得到重视, 在中国科学院, 学术假曾被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内的一种形式。但之后又一度中断几十年。现在我国只有部分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少数研究所设立了学术假制度, 真正实施了学术假的则为数更多。学术假制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目前我国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科研骨干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 (1) 工作时间长、强度高、节奏快、压力大; (2) 考核压力使工作模式有向“争取课题-从事研究-发表成果-争取课题”的循环状态倾斜的趋势; (3) 不理想的工作模式使存在潜在的机构和职业忠诚危机加大, 出现人才流失的趋向。而事实上, 科研工作需要在一个“张、弛有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环境下, 才能有利于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出。目前研究人员虽常常并不缺少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机会和渠道, 但却特别需要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学术假在制度设计上, 为机构职员提供每隔一段时间一次的相对时间充裕、安排自由的机会, 让他们离开本机构或职位去学习、研究、交流等, 并有灵活的考绩薪水管理和相应的业绩评估政策等, 认可和支持新的探索性工作。这样一种周期性自我调整的学术假制度, 符合研究人员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符合科技创新活动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上一篇:个人发展职业规划下一篇:停的时候是为了欣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