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2024-05-09

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通用11篇)

篇1: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巴南区王家坝小学校

教师2012暑假外出考察学习的方案为全面实施“科研兴师”战略,搞好开放办学,走好外部联合之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针对我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发达地区先进的理念装入脑中,先进的经验学到手中,先进的方法带回家中,从根本上转变落后的观念和行为,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思想保障、学习范例。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今年暑假期间将组织教职工外出考察学习。

一、参加外出考察学习人员

为我校在编在岗教职工。

二、组织形式

选定资质好的旅行社,协商好后,具体实施由旅行社负责组织。

三、经费开支

经费主要由个人承担,学校给参加外出考察学习者补助1000元。

四、选定的考察路线、出发时间(见旅游合同)

五、注意事项

1、计划名额仅为本校在编在岗教职工享用。

2、确定的参加人员中途不准更改,后则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责任自负。无故不参加外出考察学习者,学校不给外出考察学习补助。

3、教职工家属、子弟可报名随团外出,经费全部自理。

4、报名:7月10日前,报名时,需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小孩交户口复印件,过期不负责办理。

5、办理组团手续及交费:7月12日。

6、外出考察学习期间,学校要安排好行政领导在家值班。参加外出考察学习的人员,须服从学校领导,遵纪守法,顾全大局,一切行动听指挥,注意安全,不得单独活动。

7、外出考察学习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长:朱文科

副组长:赖雪冰文刚

组长负责外出考察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与友好学校的联系、交流资料,全体外出考察学习人员的食宿、车票购买及安全工作。其他成员或指定负责人,负责有关的具体工作,确保考察工作安全、有序,以达预期目的。

巴南区王家坝小学校

2012.7.8

篇2: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为了开阔我校教师视野,积极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学习优秀教育管理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我校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培养和树立一批教学新秀和教学名师,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教师凝聚力,特制定我校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方案。

活动时间:

二0一二年七月十五日至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活动地点:

汶川地震灾区——映秀镇。

参加活动人员:

中心校全体中层干部、六年级全体任课教师、九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篇3: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关键词:安龙一中,钱学森之问,留守儿童

以下是我去贵州省兴义市安龙第一中学考察学习过程中, 对如何缩小教育发达地区与教育落后地区的差距, 以及在更大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一些思考。上一篇文章 (精神贵族乎?民族精英乎? (一) ——贵州省兴义市安龙一中考察学习有感 (致同学篇) 探讨了对西部落后地区学生们的期望, 本文是对教师同仁及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吁请与倡议。

一、了解、奉献:与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同仁们共勉

亲爱的同仁们:

作为你们中的一员, 我有幸参加了赴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安龙一中的学习考察活动。现就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交流。

虽然和安龙一中师生短暂的交流结束了, 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思考的开始。我们作为教师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吗?我们到底能给他们什么呢?

首先,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领域存在的观念误区。

我们的考察时间或者支教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在短暂的时间内很难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学校教育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我们的学生终究会离开我们的呵护, 回到生活的大舞台。那我们到底有什么可以奉献给他们?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我们的教育决策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在一定意义上, 这句话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对老师应该掌握渊博知识的形象表达。可是也正是这个“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让我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势, 即老师就是应该比学生渊博, 老师就该扮演主宰者的角色, 反之, 学生也就应该听信老师的, 因为他的渊博, 因为他那里有标准答案。而像韩愈那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闪光思想却成了少数派。长期以往, 我们思想观念也就愈来愈僵化,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能不陈旧, 培养的人才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可教育的初衷我想并不是如此的。因为, 不管是多大的“一碗水”还是多大的“一桶水”, 它终归是相对有限, 难成汪洋之势的。只有将这“一碗水”和“一桶水”变成活水, 我们才可以打破僵化的思维, 最终出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这个道理, 朱熹在8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种思维的关照下, 教师就应该是一口深井, 学生就应该是深井周围的泉眼。深井看似静止, 可是却暗含涌动, 不停地吐故纳新;源自其中的井水通过泉眼形成了涓涓细流, 而涓涓细流终究汇流成河, 并最终汇成海洋。唯有如此, 我们才可能有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可能得以发扬光大。于是, 作为“上帝”的我们就该思考了: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个不竭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 源泉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离不开产生它的大地。这样, 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也必须回到“大地”, 回到生活的源头, 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和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教师和支教教师唯有从观念上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才可能对山里的孩子和他们从事的支教活动产生深厚的感情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反过来, 只有让山里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有“源头”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和观念, 才可以让他们以后不管是上大学, 还是从事其他职业, 都可以一样活得精彩, 因为他们得到的不再是“一碗水”, 而是一个不竭的“源头”。

其次, 学生们是谁?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企图走近学生, 就必须先认识他们, 只有这样才可以知己知彼, 否则任何的交流和教导就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式的自说自话。在安龙见到的学生和我们城里的学生是不大一样的, 而我们也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 即都是城里的学生。毕竟目前农村人口的比例还占了一半多, 所以也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那些来自另外一种背景中的学生。虽然是该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 可这里的学生却大多数来自大山深处, 这种出身和经历给其作为学生的身份增加了很多额外的特质, 而这种特质是很多城里老师所不熟悉的。可我们如果想真正认识他们, 了解他们, 除非回到他们生活的本真状态, 否则是很难理解他们的言行的。所以, 我建议我的同仁们, 如果条件允许, 大家就应该深入山区, 走进基层, 和这些特别的的学生生活在一起, 唯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知道学生也不是千人一面, 才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 才可以因材施教。这里的同学们是坚强的, 他们的事迹虽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 却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得让人感动。他们的经历和精神值得我们为他们思考, 为他们出谋划策, 为他们寻找出路。可是在现实中的我们又是否是这样做的呢?客观地讲, 我们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 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中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基层的了解是不够的, 这其中既有客观上的原因, 又不乏主观上的因素。虽然我们不主张再来一次“知识青年下乡”,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 一方面, 我们的教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如果和群众的距离太远, 如何知道现实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我们对群众的生活一无所知, 他们或许会因为我们的“五谷不分”而找不到交流的共同语言 (在此次田野作业中, 就的确有同学分不清什么是稻谷, 什么是小麦, 甚至有同学以为花生长在树上, 稻子长在粮店里) 。另一方面, 教师固然该将自己塑造为精神贵族, 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定位为民族精英。精神贵族从个人修养, 甚至是独善其身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是我们毕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贵族”着。作为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一份子, 我们永远都不要忘了孟子在2000多年前给我们的教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 只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他人及社会的价值相结合的时候才会有完美的人生。

再次, 我们应该走出象牙塔, 关注广义上的学生, 并以一颗感恩与奉献的心去对待他们。虽然我们此行9名同学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大城市, 拥有高学历或者高职称, 相对那些来自山区的同学们而言, 我们都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可是如果我们还是采取站在象牙塔里的姿势, 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视角去和他们交流, 肯定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我们可否蹲下身子去看同学们呢?如果那样, 我想他们或许比我们更高大。

我们主张知行统一, 否则脱离实践的理论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我们也坚持教育教学应该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唯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由精神贵族变为民族精英。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总有很多的先辈教育家心系民族的安危, 为振兴国家而奔走, 而奉献。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闻一多等在那个年代完全可以明哲保身, 凭他们的威望过上“旱涝保收”的日子, 可是他们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体现了一个教育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事实证明, 正是他们的大声疾呼才唤醒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优越感。建国后,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相当数量的“知识青年”投身到祖国四面八方火热的农业生产中, 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知青”生活给他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 如叶辛, 梁晓声, 张承志, 张抗抗等, 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都将自己的成长和祖国的兴衰结合起来。这种鲜活的生活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的不竭源泉。目前在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曾有过那样的经历。虽然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可是在返城后他们却是只争朝夕, 将在基层锻炼时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土地与广大农民的热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做出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应该承认, 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时代的主题。我们今天不可能重走历史的老路。可是, 目前的年轻教师虽然没有必要再去“上山下乡”, 重走“知青”路, 却不能忘了我们的师长们和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农村生活的艰辛。这种艰辛并不因为他们已经渐行渐远就不复存在, 同时这种艰辛也不能因为不为我们所见就可以忽略。相反, 这应该成为一种历史的基因而积淀在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的血脉里。我们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里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那些给过我们父母、老师点滴帮助的“贫下中农”, 对那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他们“绵薄之力”的广大农村, 来自城里的我们当以我们自己的行动进行“涌泉相报”, 让他们共享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而给他们的, 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帮助, 想必那些山里的同学们也一定会珍惜, 并转化为努力学习, 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动力, 并最终去回报社会。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就可以在我们的行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薪火相传, 我们的整个社会也可以实现良性发展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素的话语是他一生始终奉守不渝、身体力行的基本信念。正是基于这一信念, 他才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疾苦。而我们也常说“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小平同志那样以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身份, 以中华民族的教师的身份, 去心系我们的教育, 去关注那些在大山里的、我们未曾谋面的“学生”呢?

你们的同仁:姚连兵

2010年8月25日

二、行动、观念:致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尊敬的各位教育局的领导和大学校长:

党的十七大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这里的教育应该是全局意义上的教育,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考虑均衡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你们是我们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你们中很多人都是要么从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要么就是身兼二职, 所以你们能够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尤其是在对中西部教育的扶持中, 需要各位领导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宏观背景下, 为我们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教活动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例如, 有地方就规定, 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 (职称) 时, 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到基层、到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进行实践的制度。只有将这样的活动制度化才能行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不可否认, 因为经济上的不平衡, 导致了教育上的不平衡。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严峻的现实, 在极力的缩小差距, 以弥补事实上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公平。实践证明,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要实现这一切, 关键的举措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在此, 我们有如下吁请。

1. 大力提倡反哺式教育

我国早已经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联系我们教育界实际,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教育促经济, 推动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资源、人力等方面。现在, 经过建国60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发30多年的大力发展, 我国经济突飞猛进, 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可是我们“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要考虑“共同富裕”的话题。对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 并明确提出了要“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解决方案。目前城里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长足的提高。相比较而言, 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则远比我们困难、缓慢。在他们走出大山很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考虑“送爱下乡”。现在, 各个高校都在进行“三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 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们认为, 这样的活动不仅要让我们的师生带去文化、科技、卫生, 带去书籍、药品、衣物、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带去我们那颗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对山里学生饱含感情的爱心。同学们固然缺少那些生活必需品, 可是他们的心里更需要我们去了解, 去温暖。

一个曾去支教过的同学告诉我们, 她的一个学生生病了, 上课前该同学问他感觉怎样, 拿药了没。没有想到这句简单的问候却让这个学生哽咽着说没有拿药, 因为药太贵了, 而且深深地向她鞠躬致谢, 并告诉她从来都没有人这样关心过他。由此可以看出, 相对于药品而言, 真情的问候与关心对山里的孩子来说是更加重要的, 他们更需要的是他人和社会对他们的真诚关心和关注, 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缺钙”的同时又缺少社会的关爱。

联系我国教育的实际, 我们还是有条件和机会去走近他们的。我们有各类本科、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和各高校的分校等2300余所, 在本世纪初便有高校教师近100万, 另外还有全国那么多著名中小学和知名教师。而2009年全国像安龙那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有600个左右。如果愿意还是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让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学教师、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去深入那些急需知识和人才的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 那些去中西部落后地区支教过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和对生活的认识都更加的深刻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事情, 如网络, 肯德基, 大型购物城和图书馆等在那里却要么没有, 要么成为奢侈时, 那种强烈的反差让他们着实震撼。正是看到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 同时也看到现实中的差距 (例如安龙一中, 作为一个县最好的中学, 竟然连一个微机室都没有) , 我们的支教教师才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于是在返校后就积极搜集单位里的废旧、淘汰电脑, 然后到处找纸板给电脑打包, 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 冒着炎热办理托运, 通过这样“变废为宝”的方式才让该校拥有了第一个电脑室, 也让很多同学终于看到传说中的电脑。或许受到该老师行为的感动, 他的一名去支教的学生在返校后“说服”她父亲向该校捐资20万元人民币, 这样该校又拥有了第二个微机室。细想起来, 对我们来说或许只是垂手可得的事情对山里的孩子而言却显得难于上青天;我们一个小小的行动却可能影响或改变他们的一生。

2. 改变传统的支教观念

传统支教思维是:既然落后山区没有学校, 我们就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修建宽敞漂亮的教学楼;没有图书, 我们就帮他们购买新书送过去;没有设备就去买最新最好的运过去……在一定历史阶段, 这种扶贫策略是完全有必要的。可是这种方法最终被认为是不够的, 因为学校毕竟不是这样简单地拼凑起来的。我们经济领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悄然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了, 可是在很多地方我们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援还在沿袭着这种落后的模式。殊不知虽然这种“硬件”上去了, “软件”却不是那样轻易就可以得到解决的。例如, 有很多地方的多媒体设备被闲置, 因为那里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明明有教师职位的空缺, 可是却没有毕业生愿意到落后的山里中小学去任教:以安龙一中为例, 全校英语教师是22名, 可是其中绝大多数人是中师或大专生, 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只有一人。我们当然不能说中师或大专毕业的老师就不优秀, 可如果真出现当地老师和同学戏称的, 这里是优秀人才和大学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的话就不是好现象了。客观地讲, 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 这本没有错。可是把一个本来优秀的城里学生培养成才, 和把一个基础较差的山里学生培养成才相比, 它产生的社会效应应该是不一样的。而且老师的最大价值是帮助更多的学生成才, 尤其是帮助那些最需要自己的学生成才。毕竟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多半, 我们的教育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金字塔的塔基, 那么想要把金字塔修得更高是很难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才更应该重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而这个广大的市场如果可以得到有识之士重视的话, 这无疑将吸收相当数量的、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优秀大学生, 缓解目前就业的压力, 这里也无疑将成为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因为在教育领域, 我们不希望仅仅看到城里“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也希望看到那些落后地区, 那些大山里的学校也可以在优秀老师的指导下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名教师:姚连兵2010年8月25日

鉴于我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 导师建议我来年暑假去安龙一中支教, 教同学们英语, 我期待着……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冉红霞.爱, 使留守不孤单——记四川省邛崃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J].辅导员, 2006, (10) .

[3]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4]徐博.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8/18/content_11906092.htm.

篇4:由考察学习谈教师应该如何做起

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归宿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不断实践,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我们所参观考察的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优质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并举,特别是才艺教育、美读、美写教育,大力彰显了办学特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兼顾。大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小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展现着良好而又务实的育人氛围,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学生的手工制作展示、各种功能室的利用、用系统论的观点管理学校,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绩。

教育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享受高起点、高品位的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坚强的意志,成为有人性的人。相比之下,我以前在潜意识之中,还是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育人方面缺少创新和实践,为学生德育方面创造的条件还不够。学校所形成的教育规模、管理风格和办学特色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学校将素质教育演绎得淋漓尽致,大气豪迈而又自信!

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伤害。我们所参观的薛城区临山小学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比比皆是,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展现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展现,都是一种促进。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古以来就强调“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创新育创新。要想做到这些,教师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形象。

另外,老师要善待学生,关爱每一个同学,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他们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领路人。

教师要有责任心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首先,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雄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这次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老师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他们,这样学生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 此次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以上仅是我个人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并不能展现此次参观考察的全貌。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做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才能不虚此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争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田岗小学)

篇5: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张玮

副组长:邹国华巴寿菁

成员:彭俊张克轶杨秀刚覃信兵刘秀峰涂仁瑜 后勤保障组:组长:彭俊,成员:覃信兵陈义李华莉 安全保卫组:组长:唐昱,成员:邹国华刘秀峰陈天志 全程清点人数人员:巴寿菁

二、要求及纪律

1、参加人数必须是我校在册在编人员;

2、学校用学前经费每人按照800元预算,多出部分由教师自己出资;

3、因事不能参加的教师学校不得予以现金补助;

4、我校教师不能参加的不得以亲属、朋友顶替;

5、可以带家属,经费全部自理;

6、服从学校安排,特别是不得自行私自离开团队;

7、特别强调时间观念一定要强,不得拖沓,耽误大家时间;

8、带小孩的教师经费自行与旅行社联系,小孩安全由监护人负责;

9、遵守纪律,不得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一旦出现教师自行负责。

三、时间安排:

1、2012年8月21日下午3点前报名参加,上交教师出资部门经费,同时上交身份证,有家属参加的上交经费及身份证;

篇6: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是伴随教师终身的大事,为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学校领导领导体贴下属,于2011年6月下旬组织学校中层正职10人,赴东三县六所小学参观考察。现将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总体印象

最吸引我的是它们的校园文化:一个个整体的规划,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随处可见,名人的塑像成了默默无言的教育者,每一块墙壁、楼梯、暖气包、甚至于每一块草坪、他们都合理地的有效地利用,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二、收获与反思

几天行程,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有满足、有自豪,但认真反思,我们也确实存在众多的不足。

在为期3天的行程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吉木萨一小、二小,奇台二小、四小和木垒县一小、三小,了解他们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还游览了当地独特景观。此次的外出参观学习首先是我们了解了兄弟县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管理的模式和特色,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路。这对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推进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在游览当地奇特景观的过程中,山的清秀,水的阴柔、朴实厚道的东三县人,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沉重的压力在这里得以释放,疲惫的身心得以愉悦。有助于下一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此次的参观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学校的管理要精细,二是“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三是育人要讲究方法。

(一)学校的管理要精细

通过对鉴开中学的观察和听了几位校长和书记和工会主席的介绍,这几所学校有着一个共同点,不仅有着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设备,更有着一流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管理。学校分工很精细,从校长到教职员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权、任务。虽有兼职,但每个人都有职、有权、有责,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和责任分工却很明确,该谁干的事,谁来负责完成,避免了相互推脱、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的现象的发生。所以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很强,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都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要在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有一只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务主任有懂得学校发展的规律,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明确的思路,同时要加强对老师的培养和教育,提高老师的素质,并使全校上下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作为教务主任对学校教学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老师大胆使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力。

(二)学校的工作要不断创新,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才有特色。这是我在参观了东三县六所学校后的最大感受。作为地道的木垒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我离开木垒的那几年当中,木垒县一小和县

三小除了校园面积大,校舍齐备,再没有什么可以让我自豪的地方,就当时教师配备来说,大多数老师还是教过我们这一代的老教师,在上课时都还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虽然老师们都很尽业,但教学质量总是与其他县市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地处偏远,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这里来工作,每年分配到县城的都进了中学。此次考察却使我耳目一新,两所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各具特色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两所年学校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我认为与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善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当你走进这所学校,了解了这所学校,你就会发现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显现着创新的智慧。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你就会看到合理的教学布局。在这里,各种雕塑、各种人文建筑与草坪和鲜花和谐的交织在一起,既美化了校园,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在实验室、音乐美术舞蹈等各功能室,到处能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了这样善于创新的领导和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育人要讲究方法

1、我们到底怎样教育学生

在参观学校之外,我们还游览了一些木垒的鸣沙山、奇台的刀条岭,在感叹大自然的奇特美妙之余,我不得不佩服旅游区人的精明。他们会想着各种法子,让你心甘情愿的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消费掉。这就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各校都在积极探索育人环境

及功能,尽管学校和老师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但由于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收到的效果却是大不一样。这就如同同样都是让游客往出掏钱,有些采用心里疏导,有些却采用哄骗,偷窃甚至抢夺等手段,虽然都是让游客掏出了钱,却引起了游客的反感和恐惧。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要多动脑子,多想法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2、突破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师观念

“怎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这是此次外出考察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很显然,在现代教育中,只展示教师高素质的课堂是没有活力,而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天下。因此,我们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思维模式都亟待改变,要从根本上树立全新的优秀教师的观念,真正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当然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落到实处。

见多方能识广,这次外出考察给我的感触是令人欣慰的,我会将考察所得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一定能给我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有理由推论,只有给予教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才能让教师了解新理论、新方法,进而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

篇7: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湖南省边城高级中学蒲宏清

10月27—11月1日,学校组织我们一行十四人前往河北省鹿泉一中参加第三届全国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塈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成立大会。

我受学校委派,展示了一堂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历史示范课。在鹿泉一中的两天里,我旁听了两堂同课异构课和一堂鹿泉一中的优质课,聆听了三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与六十多位教师进行了交流、研讨。他们的教学方式、理念和班级管理之道,让我受益非浅。我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之纲

在这次研讨会上,很多地区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教学内容太多,教学课时太少,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我深有感受。负责点评历史课的王雄老师和郭富斌老师从课程标准的制定、高考命题、历史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指出:高中阶段各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之纲,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改革,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王雄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本次历史同课异构的标题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的课程标准规定为:“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那么教师的教学中就重点强 1

调这三个内容,其他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学时间,从而有充足的时间来突破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教师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过多地介绍、讲解,既浪费了时间,又做了无用功。

二、平时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素质

在交流过程中,来自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刘老师介绍了他们学校关于读书的一系列措施与规定。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老师们通过学校和年级组的资金提供,平均每年每人都要通读二、三十本教学理论著作。郭富斌教授在讲座中高度概括了高中必修1的知识体系,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种理论高度。这些让我很是震撼。通过交流,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先进地区的老师相比,自己还有很多大差距。这也更我让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内总是忙于琐事,总把读书当做负担的做法感到后悔。

学校已经把阅览室搬到了教学楼,就在我们办公室的旁边。以前我没有认真领悟学校领导的用意,经常是“过阅览室门而不入”,忽视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思想提升。所以,我今后一定要多利用时间多读点书,提升自己的素质。

三、教学过程需要民主意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直到现在,就算不呕心沥血,老师对学生的爱仍然高于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但很多时候孩子们都体会不到老师对他的爱。

直到听了郭老师的报告之后才明白:老师的爱是需要民主意识,决不能专制!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不同时代的孩子了,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维,你口口声声爱他们,为他们好,但是他们不能理解你的情况下,他们不会体会到你对他们的爱,而会造成一种误解,认为你很专制从而导致他们不喜欢你这位老师。

平时我们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一节孩子们很喜欢的课如电脑、体育等,其他老师辛苦帮忙代课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往往不能体会老师对他们的爱,若老师没有跟孩子说明白,他们会因为你霸占了他们喜欢的课而讨厌你。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何不跟孩子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将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其实,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的,在爱的过程中有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你的爱呢?这就需要一些技巧,需要一些民主的意识。

四、做一个自信的教师,培养一批自信的学生

郭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长安中学的一些做法,让我深受启示。长安中学的教师每天都对学生大声说:“你能行!”

只有教师积极地肯定学生,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火花的碰撞,学生才会对自己说:“我能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差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

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

五、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听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知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的到发展。

此次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华北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论是听课、评课,还是参观、听讲座,对我来说都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鞭策!以上的感受并不能展现此

行参观考察的全貌,难免挂一漏万,如蜻蜓点水。然而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作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能不虚此行!总之,这次的外出考察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长了我的见识,在这里再次感谢组织这次培训的教师和领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地去实践学到的方法和理念、更好地发挥自己数学教学的水平,实现参加这次外出培训的目的,让自己的教学教艺更上一层楼。

篇8:教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方案

近年来,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常常不惜财力, 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然而, 外出培训学习毕竟只是校内部分教师参与, 少数人受益。参与培训的教师在无学校任何压力与任务的状态下, 常常是“听课时激动, 回来后不动”, 没有及时把所学进行整理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 收获微乎其微, 完全违背了学校最初派出去学习的初衷。目前, 学校普遍进行的校本培训形式可谓多样, 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上课、做讲座、学校内新老教师经验交流、读书沙龙、课堂教学观摩、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 这些固然值得推广, 那么,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效益呢?笔者以为做实二次培训, 能够切实提高教师外出培训的效益。

一、挑选骨干, 带着任务去, 带着收获回

做实二次培训, 要从负责二次培训的教师着手, 这是保障。首先, 所选参与培训的教师必须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有学习、反思、汇报的能力。其次, 选择参与培训的教师, 首先要紧扣培训内容, 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科、学段,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 才能听得懂, 也才能保证二次培训内容的有效。

目前有许多培训教师自己本身不乐意参与, 多是被校领导逼上“梁山”, 听时不专心、不用心、不思考, 回来后的二次培训只能是敷衍了事。例如, 在笔者参与的一次省级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 听完课堂实录后, 专家组织教师们进行短暂的思考,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一个即兴发言。当时是随机抽取在场的教师, 有一位教师被点名发言的时候, 稀里糊涂地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后来感觉自己有些失态, 就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曾是语文教师, 但是资格证上所任学科是数学, 今年为了评职称, 刚改教数学, 所以才被校长派来学习。试想, 这样的教师参加完培训有多少收益呢?退一步讲, 也许自身会有所收获, 但是以他现有的所学程度具备和专家对话的能力吗?能领悟多少培训的真谛呢?回校后, 还能指望他做好二次培训吗?

二、精心整合, 融合百家观点, 联系本校实际

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而言, 回来后真正地做好二次培训, 让培训惠及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才能不负自己参加培训的意义。

1. 认真思考, 敢于担当

作为学校派出的教师代表参与培训, 要意识到身上肩负的任务, 要带着思考学。回来后, 要认真消化所学习的新观念、新技法, 要主动自觉地担当起二次培训的任务。笔者去年有幸在南京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 零距离地接触了专家郑毓信、曹培英, 以及名师华应龙、黄爱华、刘德武、徐长青等。在研讨会上与参会教师互动交流, 收获颇多。回校后, 主动地在全校教师面前作了半小时的学习汇报———“聆听经典, 感受精彩”, 引发了许多教师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学校人人一节公开课上, 许多新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2. 联系实际, 精心整合

对于汇报的内容, 笔者认为首先要精心消化融合。因为培训的内容是多家的观点, 有的观点新颖, 有的可能也是老生常谈, 有的也许已经是本校教师所熟知的信息。如果不加整合流水账式地呈现, 听课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重点, 使二次培训的效果降低, 减弱了参加二次培训的兴趣。还以上次的南京之行为例, 笔者在汇报的第一部分结合自己的思考把郑毓信与曹培英老师的报告进行适当的精简。谈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谈到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科知识的缺失”, 老师们听了笔者的汇报, 也和笔者一样发出同样的声音:以前我们总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看书、写文章、参与课题研究而已, 总认为小学就那么点知识, 有什么难教的?听了专家的讲座, 才明白自己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解的片面性。在专家的引领下, 在汇报中, 我们明白了当前学科知识缺失的原因, 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汇报的第二部分“体验不一样的课堂———收获同样的教育”, 笔者把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浓缩, 重点抓住两点来汇报。从刘德武老师的《分数乘整数》的导入创设、华应龙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设计、黄爱华老师《垂直》的练习处理、吴汝平老师《一千以内的数》的“千字文”等片段, 来谈“精心的教学设计”。通过汇报, 教师们明白了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所讲的“追求教学设计应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 这样才能和学生达成默契”的真正内涵, 而不仅仅是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结合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徐长青老师的《找规律》、刘德武老师的《认识厘米》等教学片段, 汇报了“语言运用的艺术”。同时, 例举了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提问、追问、评价语言的实例。通过对比, 学优点, 知不足, 教师们明白了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从容、精练、幽默的语言, 这会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智慧和灵动。

3. 拒绝独白, 形式多样

不管外出参加培训时采用的是什么形式, 但在做好本校教师的二次培训中, 培训者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首先, 培训时间不局限, 可以一次完成, 也可以一周完成。其次, 培训的内容适宜采取的方式除了讲座以外, 还可以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比如, 适时地抛出一个话题, 让老师们进行思考, 然后再进行交流。有了实践, 有了思考, 往往才有听取汇报的针对性和迫切性。改变独白式的讲座为互动式、实践型的培训研讨, 二次培训才会更受大家的欢迎, 培训的效果才会更好。

篇9:教师外出培训要注重实效

选择主题。由于工作时间、经验积累、研究能力、方向和兴趣爱好不同,教师们对外出培训的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需求也不一样。在保证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主题的外出培训活动的前提下,学期初,首先要求教师各自制订出专业成长目标、实践要求和行动策略,然后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高校、培训机构等广泛征集培训信息,经过校内筛选后,将各种培训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人数等信息向教师公布,让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外出培训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变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选择学习,克服了行政指派和一刀切培训的弊端,使教师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差异性要求得到充分尊重,同时也节省了一些重复的、针对性不强的培训开支。

充分准备。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因此,外出培训要取得实效也必须精心做好准备。准备方式有上网查询、阅读书刊、朋友访谈等,这些准备看似平常,其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至少一小时的准备,能使教师们对即将观摩的学校及项目有个全貌性了解,对授课教师的风格和特长有所把握,对讲座专家的研究专长和学术背景有所知晓等等,对本次培训的主题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更加清晰,从而参加培训时做到心中有数,还能积极有效地参与现场互动,聆听专家答疑解惑,不至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不至于不知所措。

记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提高外出培训实效,记笔记也是重要一环。这除了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外,对培训后的复习、反思和提升也有很大帮助。记笔记不是记授课者PPT的翻版,而应讲究方法,否则为了记笔记而记,不但会影响听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建议,有培训材料的可在材料上作补充笔记;没有现成材料的可记讲授的要点、精彩的信息、有新意的观点、做法和自己的偶得;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还可作重点标注,以便进一步学习和反思。这样通过每次培训的笔记积累就一定会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访谈名师。每一次外出培训活动都是“名师汇聚,乐享教育”的大好时机,大家本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追求,真诚地碰撞各自观点,在课例观摩中研讨,在交流争鸣中共进,在专家的点拨引领中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外出培训者在培训期间要结交一位名师,可以是专家、学者、教科研人员,也可是中小学及幼教一线的名师。通过与名师名家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领略他们的独特教育理念、个性教学风采和先进管理主张,在与名师零距离的对话中受到启迪、得到发展,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向更宽、更深的领域不断开拓。

留下一瞬精彩。为活跃校本文化,丰富培训生活,培养教师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求教师在外出培训期间,运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留下外出培训活动中的精彩一瞬。教师们的积极性很高,教授们讲课的风采、名师上课的神气劲、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会场布置的精巧、PPT制作的新颖、校园环境的精美、活动室的温馨、城市的美景、人们的微笑等等,都成了教师们取景的对象。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外出培训照片展,几百幅的照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们敏锐地捕捉着培训中的人、物、事、景,也越来越善于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给外出培训增添了别样的乐趣,教师们真正成了外出培训的主人,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展示一节汇报课。外出培训是要借他山之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因此,每次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学校都要求上一节汇报课,让“跳出井口”的教师向同伴展示外面的精彩。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有不同要求,以教龄划分:教龄在3年内的,我们要求他们上模仿课,由校内观摩者点评;教龄3至6年的上改进课,要求先对外面观摩活动的优缺点进行揣摩并加以改进,然后上汇报课,课后,参与观摩的教师将原录像课与改进课比较后进行点评;教龄在6年以上教师上同题异构课,执教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设计并展示一节汇报课,课后,听课者将名师原录像课与现设计的课进行全面比对,在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优秀案例,纳入校本活动案例供校内推广使用。

主讲一场报告。为进一步发挥外出学习教师的引领作用,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时作一次汇报交流讲座。要求他们根据听课笔记,结合文献学习,加上自己的理解,撰写成讲稿,制作成PPT课件,将外出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一一道来。这样的分享交流讲座,既促进了外出参加培训老师对所学经验的再梳理、再提升,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校内教师“聆听了窗外声音,呼吸了新鲜空气”,领悟了名师更前沿、更独特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各自仍须努力的方向。

带回好书。“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现在,许多被观摩的学校、有关的出版社、专家、学者、名师、培训机构等,都会向参与培训者推介一些好书。因此,外出培训也成了教师收集、选择、购买好书的重要机会。我们要求外出培训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购买一些带回来,交学校资料室登记后给予报销,并让购买者优先借阅。在其阅读后写好“推荐语”放到校内的阅读推介书目中让其他教师阅读,从而实现好书“漂流”,全校共读,形成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写好反思。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外出培训活动及相关展示、汇报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写出一篇培训反思,用反思的方式再现培训中的精彩场面,再悟培训中的重点、难点和困惑,再提炼培训中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再记录培训中自己的突发灵感,再思考今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从而完善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再以教促思的成长历程。

篇10:教师外出考察学习体会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这次去xx中学学习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方面和对导学案的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

在4月27日下午,我们乘车到达了xx中学,走进学校时正是学生的晚自习时间,校园里十分的安静。进入xx中学的第一感受是:学校的墙壁上,宣传栏中,楼梯上,教室黑板上,教室墙壁上处处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标,硬朗大气却又不失朴实的学校寄语,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这样朴实又同时富含哲理的语句,时刻都激励着学生勇往直前。“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燃的火把;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渴求真理的主人;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而是求索新知的行者”,在这个校园里的每一处都反映着一切为学生的办学思想。

在学校中心的教学楼上赫然屹立着两幅巨大的标语:“打造自主明校,引领教育方向。”当我们正疑惑为什么要用明天的明而不是成名的名时,xx中学的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说:“明校,不只为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做面向明天的教育。“明校”,需要的不是名师,首先是“明师”,做明白的教育,上明白的课。明明白白的做人。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打造自主明校,引领教育方向。这一追求被置于学校教学楼最醒目的位置。校长希望每一位关注xx中学的人都能真正读懂“名校”首先应该是“明校”。

走进教学楼内,在班级外的墙上张贴着各类教师,学生光荣榜。上下楼梯口在楼道内张贴有学生的各类标语,标语都采用中英双语的方式呈现,可见xx中学对外语的重视。班级内部干净整洁,卫生角是同学精心摆放好的,班级文化丰富多彩每个班都评选出了文明之星,优秀学科代表,品学兼优之星等。在班级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职务,每个同学都是管理者,上课时大家都在激烈的讨论,展示,补充和质疑,全然没有在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他们的自习课达到了零抬头率,学生自觉性很高。

在课间操时同学们迅速下楼集合,同时每位同学手里都拿着一张抄满英文单词和句子的彩色纸,边走边被,惜时如金;在队伍集合完毕后,会有一个同学领读进行早操前的疯狂英语。学生以班为单位排成一个个方阵,人与人之间胸背相贴,开始跑操,这种激情燃烧,活力四射的胸贴背式课件跑操,步伐一致的跑步前进口号声震天宇,场面气势磅礴。在每天跑完操后都会有一个班的同学在“English Garden”里进行英语演讲,看到同学们那充满自信的脸庞时,我觉得自己都被他们感染了。

他们的导学案有一张试卷那么大,在我们进班去随机翻看他们的导学案时发现每个同学都全部做完并且做得非常认真,跟他们相比我们就相形见绌了。

在xx中学学习的这两天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知识收获颇丰,但是我发现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没有遗传中学同学的自觉性高,他们知道来学校是干什么的应该怎样学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目的却没有那么明确。在xx中学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当自己是管理者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当自己是被管理者时服从指挥从不会出现不听指挥的现象。而我们的同学却刚好和他们相反。在学习方面他们刻苦努力而不是像我们这么马马虎虎,在他们的桌子下面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筐,这种筐大家都应该见过,就有装水果的箱子那么大,里面都满满的装着他们做过的习题和练习册,教室的窗台上都摆满了他们学习时要使用的资料,字典等书籍。在上课时他们积极投入认真学习,就如我看见的宜中初二(4)班门上所贴出的标语一样:“当我走进教室时,我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当我走出教室时,我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他们真正做到了入室则静,入座则学,入学则专。他们在做英语演讲时没有胆怯,没有结巴,没有不自信,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洪亮,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的流畅。而我们呢?

篇11:农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惠农区回民学校 周玉玲

这次很幸运地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主要到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上海秋萍中学听课学习。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源不同、特色不同,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许多的相同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反思到了自己的教学。除了听课的启发,还有校园环境、周边环境等其他外部环境的启示,但只有课堂是我可以主宰的,我只改变可以改变的。对我来说有太多的感受和收获„„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可学习的上课特色 1.注重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起点,但是当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语音方面的训练;教师注重单词的教读、模仿,而忽视了对单词的拼读指导;教师对语音教学的认识有偏差,语音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使语音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等问题。从这次的听课看出,发达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已经对语音教学很重视了,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

2.课堂容量大

这些课的课堂容量都是非常大的,整个一节课学生都在忙着学习,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和机会。过去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课堂上会有学生开小差?可能是学生失去兴趣,也可能是教师教学

方法单一,也可能是教学节奏缓慢、容量太小,学生无事可做,正所谓“无事生非”。评课时有位老师说:“课堂容量大一点,学生就多一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你给一百分的容量,他们可能学到七八十;你给八十分的容量,他们只能学到五六十。但是你的容量要适合你的学生,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我觉得这位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反思我平时的课堂,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就是容量很小,就导致教学实效低下。如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懒散了、疲惫了、也没有兴趣了,后果不堪设想。确实是“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

质量的必由之路。

3.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而且有趣、有效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口、眼、鼻、耳等多种感官及各种肢体语言的综合运用。在听的这些课中,都是环环相扣的各种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不是机械的练习,而是自主去学习、去感悟、去练习,活动很有实效性。这种以点带面、以帮促学的活动,就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好、较全面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平时也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我有时候操作的不太灵活,有趣却低效,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今后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参与、感悟、发现和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4.融入情感教育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专家讲过:“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同时,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课堂上情感问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小学生心理的脆弱性以及英语教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都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我明白这些道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做的不太好,上课多注重知识、能力的教学,有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今后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的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

育。

5.教师要适当“偷点懒”---注重学法指导

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的理解是:注重学法指导,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教十三年了,我都把嗓子喊坏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这是上课讲话太多的原因,总是怕学生不会,总是不放心学生,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结果自己太累,教学效果又不好,真是“出力不讨好”。好好想想: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为什么你占着个讲台讲个不停啊!以后还是少讲话,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法指导是“偷懒”的最好方法。教师学会“偷懒”,可以使教

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教师可以花些时间去思考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多去外面参观学习,增长见识。我觉得教师不只是把书本的知识说给学生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的意见。教师学会“偷懒”,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是要对学生有较充分的了解,准备工作要做好,对工作的成效也要有一种预见性。最终以最少的时间收获最大的效果。

6.迫切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

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师的口语比较标准、流利,相比之下,我的英语口语就欠缺了一些。因此,今后应加强口语训练。要经常通过电视、教育教学网站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电视72频道是专门的“英语辅导”频道。这个频道的节目内容丰富,有英语动画片、课堂实录、外教的英语教学活动,这和我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很贴近。经常收看不仅学到地道的英语课堂日常用语,还可以学到英语教学法的技能、技巧。宁夏大学的谢丽欣老师告诉我学习英语的方法:“好英语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所以平时除了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还应该经常朗读英语文章,尽量多给自己找一些说英语的机会,逐渐让学习英语

成为自己的习惯。

二、可探讨之处 1.多媒体也有弊端

发达地区的课堂几乎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十分的精美,而且一节课从头都是用课件来贯穿的。我在想:如果没有课件,他们还会不会上课?或者如果多媒体中途出故障,他们的课还能上下去吗?其实

有些活动可以不用课件,可以用实物或者教具等来代替,而且一节课一直用课件,对学生的眼睛不好,也容易疲劳。信息技术也是有弊端的,应该发挥它的最佳效果。2.怎样展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次听课中听了两位同年级教师的课,意外的发现时一模一样的,都是从头到尾用课件贯穿下来的。其中一位教师一直站在教室的一角,只充当电脑的操作者,不关注学生,黑板上没有写一个字。原来他们学校英语组是一个备课组,大家资源共享,所以是一个样式。我想:虽然是一个学校,但是班级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课件怎么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呢?资源共享也是有限的,应该针对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修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长期这样直接拿来共享,不做丝毫改动,大家的课都是千篇一律的,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有共性还得有个性呀

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黄沙窝学校 海正奇

学习是伴随教师终身的大事,为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吴忠市教学改革的发展,教研教培中心领导体贴下属,于2009年10月下旬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共20人,赴天津市东丽区鉴开中学参加同课异构现场学习观摩考察。现将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总体印象

1、质朴的办学理念

鉴开中学是一所07年9月才开始使用的新建的初级中学,1100多名学生,从张校长介绍来看,学生的整体情况和我们学校情况差不多,学习好的学生留不住。无论是哪个学生,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领导、教师甚至工勤人员都不会一味的找客观原因,他们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真正体现了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浓厚的校园文化

走进鉴开中学,你将立即被它的校园文化所吸引:一个整体的规划,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随处可见,名人的塑像成了默默无言的教育者,甚至于每一块草坪、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3、先进的教育理念

通过王敏勤等教育专家的讲座,各地名师的同课异构,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共同展示了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其中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展示模块主要内容是学生展示自己在预习模块中掌握的知、行、意,并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反馈模块则重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验,以达到自我检测、自我提高的目的。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而师生的知识反馈树更体现了师生的亮点。

二、收获与反思

名校之行,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但认真反思,我们也确实存在众多的不足。

在为期9天的行程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天津市鉴开中学,了解他们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还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此次的外出参观学习首先是我们了解了发达城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管理的模式和特色,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路。这对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推进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的过程中,山的清秀,水的阴柔、城的壮美无不使人愉悦、赞叹。沉重的压力在这里得以释放,疲惫的身心得以愉悦。有助于下一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此次的参观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学校的管理要精细,二是“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三是育人要讲究方法。

(一)学校的管理要精细

通过对鉴开中学的观察和听了校长的介绍,这所学校不仅有着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设备,更有着一流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管理。学校分工很精细,从校长到教职员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权、任务。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考核。由于分工细,要求细、考核细,而且每个人都有职、有权、有责,所以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很强,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都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要在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有一只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务主任有懂得学校发展的规律,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明确的思路,同时要加强对老师的培养和教育,提高老师的素质,并使全校上下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作为教务主任对学校教学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老师大胆使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力。三是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明确的奖惩办法,是工作干得好的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而工作无进展的则受到相应的惩处。

(二)学校的工作要不断创新,创新才有发展,春光新才有特色。这是我在参观了天津市鉴开中学后的最大感受。鉴开中学成立于2007年9月,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年轻的学校。但正是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走在了全国先进行列。目前,这所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已成为天津市的品牌学校之一。

这所年轻的学校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我认为与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善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当你走进这所学校,了解了这所学校,你就会发现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显现着创新的智慧。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你就会看到合理的教学布局。在这里,立体的地图、地壳模型与草坪和鲜花和谐的交织在一起,既美化了校园,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在实验室、音乐美术舞蹈等各功能室,到处能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了这样善于创新的领导和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育人要讲究方法

1、我们到底怎样教育学生

在参观学校之外,我们还游览了一些名胜风景区,还感叹大自然的奇特美妙之余,我不得不佩服旅游区人的精明。他们会想着各种法子,让你心甘情愿的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消费掉。这就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各校都在积极探索育人环境及功能,尽管学校和老师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但由于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收到的效果却是大不一样。这就如同同样都是让游客往出掏钱,有些采用

心里疏导,有些却采用哄骗,偷窃甚至抢夺等手段,虽然都是让游客掏出了钱,却引起了游客的反感和恐惧。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要多动脑子,多想法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2、突破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师观念

“怎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这是此次外出考察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很显然,在现代教育中,只展示教师高素质的课堂是没有活力,而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天下。因此,我们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思维模式都亟待改变,要从根本上树立全新的优秀教师的观念,真正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当然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落到实处。

上一篇:研发分析制剂新项目流程下一篇:商业活动策划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