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正义”专题开栏语

2024-04-30

“看得见的正义”专题开栏语(精选3篇)

篇1:“看得见的正义”专题开栏语

“看得见的正义”专题开栏语

2013年09月05日 09:17:04 来源:新华网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人民检察干警心系人民群众。

目前,全国有三千多个基层检察院,二十多万名检察干警。长期以来,广大检察官们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恪守社会公平正义。他们用忠诚,彰显了“惩恶扬善”的风骨;用勤勉,铸就了“执法为民”的灵魂;用廉洁,镌刻了“法律监督”的厚度;用公正,诠释着“人民检察”的职守。

他们因捍卫公平而努力,我们为弘扬正义而寻找。

2013年8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范围内正式启动“看得见的正义”大型专题宣传活动,自即日起持续至12月31日,我们将跟随活动开展的脚步,走进基层检察院,走近基层检察官群体,以本次正义之行传播正义之声,以本次正义之行探访正义之星,以本次正义之行走近正义之师。用心去了解他们守护正义的工作生活,去感知他们斗智斗勇的执法历程,去聆听他们动人心魂的检察故事,去体味他们与群众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感,去看见他们在平凡的检察岗位中绘就的美丽人生画卷。

相信这次主题活动会成为一次检察使命的立体成像,成为一次检察智慧的深度分享,请让我们共同用心来体会,在检察机关每一个辛勤工作和执着坚守的背后,那不断彰显的精神动力,那不断迸发的正义光芒。

篇2:“看得见的正义”专题开栏语

回顾该案的一波三折, 不由引发人们关注司法公正该如何实现的问题。首先法官娄彦伟认定偷逃368万元过路费并作出无期徒刑的判决是想实现正义, 但紧随其后的一篇“偷逃368万过路费判无期带给人双重惊诧”的报道道出了公众的心声。[1]其次, 河南高院紧急处理4名当事法官也是想实现司法正义, 但是专家却担心会葬送已有的两审终审制和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令当事人丧失两次司法救济的机会。[2]第三, 1月14日 (本文未写年份的日期均发生于2011年, 下同) 平顶山中院以“原判事实因出现新的证据可能发生变化”为由迅速启动再审程序还是力图实现司法正义, 但是人们却更加关注并期待后续的再审。[3]中院再审终没等来, 等来的是12月15日鲁山县法院的一审。

一、“天价过路费案”生效判决作出后平顶山中院、河南高院力图实现司法正义的方式

“天价过路费案”平顶山中院的判决确定了两个法律事实, 一是8个月偷逃过路费368万, 二是开了因偷逃过路费而被判无期徒刑的先河。这两个法律事实确实对公众尤其是司法机关领导们心理冲击力很大, 加上媒体迅速果断地抓住这类敏感事件竞相报道, 导致“偷逃368万过路费判无期带给人双重惊诧”就不足为怪了。在各路媒体不断轮番地追进鲁山县看守所采访当事人时建锋的情况下, 1月13日下午时建锋突然翻供且供出其弟时军锋。[4]据平顶山法院官网称, 面对媒体关注和热议, 平顶山中院立即组织人员对该案进行了复查, 于1月13日讯问了时建锋。在讯问过程中, 时建锋新供称有共同犯罪嫌疑人, 原判事实因出现新的证据可能发生变化。据此, 平顶山中院迅速召开审判委员会, 对该案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 决定对该案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5]另据河南高院官网新闻发布内容, 也是在1月13日同一天, 河南高院张立勇院长批示, 要求省法院刑庭、审判监督庭介入了解案情。1月14日, 张立勇院长要求主管刑事、审判监督的副院长召集省院刑庭、审监庭调阅案件卷宗, 认真审查。1月15日夜里, 张立勇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听取了平顶山中院对本案的汇报, 研究分析案情, 随后又召开党组会, 研究决定, 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组织处理。[6]根据常识推算, 大家惊闻的“河南高院闪电问责平顶山中院4位法官”事件应该发生在1月16日。因为中院启动再审, 检察院撤诉, 鲁山县公安局介入调查时建锋的弟弟时军锋, 所以人们一直等到12月15日鲁山县法院审判, 被告人期满未上诉, 一审判决生效而定案。2012年1月10日, 新快报记者曹晶晶以“天价过路费案尘埃落定, 新快报独家专访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为开始发文。[7]文章谈到张立勇院长接受新快报独家专访时称:“我认为司法公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保证。什么叫公正?通常理解就是公平正义, 我还把它做了一个解释, 就是公开的正义。”“公开的正义”说起来容易, 那么这种公开的司法正义究竟应该怎样公开或实现呢?

二、司法正义必须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司法正义, 是法律正义在司法环节中的体现。它是一种法律理想和价值判断。法律正义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相应地, 司法正义也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之分。[8]实体正义是指司法人员运用实体规范加上特定的道德、政治、政策等价值观念作为裁判的直接依据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 它集中体现于依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的权利义务结果, 是一种一次性的、静态的正义。程序正义是指司法人员以公开、文明的法律作为裁判直接依据确认和分配权利义务的过程与方式所体现的公平性, 它集中体现于得出这个结果的全过程, 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性的、动态的正义。

1.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同时实现

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同时实现。但是中国长期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 尤其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在国人心灵和思维上所存有的思想残毒挥之不去, 导致实际操作中程序正义没有得到它该有的重视程度。这是阻碍司法正义得到实现的首要原因。

阻碍司法正义实现的第二个原因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者动态平衡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把握。陈光中教授认为, 我们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 但结合中国实际不主张程序优先, 而主张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因为当事人参加诉讼, 其主要目的不是追求过程的公正, 而是要求有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公正结果。当然,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不是静态的并重, 而是动态的平衡。[8]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2009年4月27日于武汉召开的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上说, “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任何以实体公正为由排斥程序公正价值的做法, 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任何以程序公正为由掩盖实体不公的裁判现象, 必须予以有效遏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从权威专家到最高院副院长, 对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关系的定位都是“动态平衡”或“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统一”。这种关系的定位给实际操作中的法官们带来了个案平衡的难题。因为动态平衡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没有标准。换句话说,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就是把具体个案中是实体正义优先还是程序正义优先划给了法官去自由裁量。法官在个案中可以实体公正优先也可以程序公正优先, 只要自圆其说就行。久而久之, 广大法官就常常忽略程序正义而片面追求实体正义, 因为片面追求实体正义要比两种正义兼顾的效率高得多, 法官们这样做对完成艰巨的审判任务和对上级一个好的交代都有利。因此, 我们就常常看见有过场没程序, 或者说“玩程序没正义”。到最后甚至连程序也省了或根本不考虑程序, 违反程序做事。

阻碍司法正义实现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们对正义的理解。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究竟什么是正义, 却众说纷纭。并且在正义研究领域中对正义认识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基础。每个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提出自己的正义定义和正义理论, 但却很难形成关于正义问题的共识。造成此困境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正义虽然有其普遍特征, 但其内容却随着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另一方面, 人们常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正义一词。这种对正义理解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人们对司法正义的理解, 从而间接影响到司法正义的实现。

2.司法正义必须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透过阻碍司法正义实现的三个原因分析, 人们看到离实现全面的司法正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天价过路费案”中河南高院几乎和平顶山中院同步介入案情并随后问责中院法官, 而中院在高院刑庭介入且分析案情之后仍然决定再审等事实来看, 笔者认为, 司法正义的实现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司法正义的实现必须高举司法独立。司法的根本特性在于第三方的居中裁判。因此, 司法独立是司法正义的前提和基本要求, 也是被世界各国最早确立的司法原则。只有在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探讨司法正义才有意义。具体到河南“天价过路费案”:首先, 1月13日河南高院和平顶山中院同一天介入时建锋翻供案情。其次, 1月14日平顶山中院第一时间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再审决定, 就在1月14日同一天, 河南高院调阅案卷, 审查案情。第三, 1月16日, 河南高院以平顶山中院“审查不细、把关不严”“判决结果损害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形象, 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信力”为理由, 将案件主审法官、刑庭庭长、主管副院长、院长按照官职从小到大, 责任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追究。坦率地说, 河南高院上述三步曲都是与司法独立原则背道而驰的。3月8日, 张立勇院长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就被提出质疑“上级法院无权插手下级法院的人事和管理, 无权直接撤销或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结果”, 张院长的回应是“对于2名法官的处理决定是由平顶山市中院作出的, 省高院当时文件中的表述是:建议平顶山中院依照法律程序提请免去侯晓宏刑一庭庭长职务, 而对主管副院长的处理决定, 是和平顶山市委商量后, 建议对其停职检查。”张院长解释, “有这样那样的说法 (指法律专家的质疑声) , 可能跟我们当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的一些措辞用得不够特别恰当有关系”。[10]张院长的潜台词是, 大家不要过分相信高院新闻发布会的措辞或表述, 它会不够恰当, 而应该相信省高院不公开的红头文件。省高院不公开的红头文件仅是对下级中院直接建议或和平顶山市委商量后再对下级中院直接建议, 尽管中院严格照办, 但仅是全盘接受高院建议的情况下免法官的职, 所以高院不算越权。

发生中院全盘接受高院建议火速免除4法官职务之前, 还发生高院火速调阅中院详细案卷协商讨论的情况, 有专家据此撰文担心, 若平顶山中院再审, 将会无形中剥夺当事人接受二审的机会, 因为河南高院早已在没有当事人参与的情况下协商讨论过案情, 而且以正式文件的方式给中院发出过建议, 中院也严格照办了高院的建议。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鲁山县法院, 假若当事人不服鲁山县法院判决而提出上诉, 平顶山中院的二审能保证当事人两审终审的合法权益吗?

所以, 要实现司法正义, 广大司法工作者必须高举司法独立的大旗。根据我国国情, 法官个人没法独立, 但至少法院应该依法独立。让司法正义不光是外行人看见, 更重要的是专业人士看得见, 权威专家看得见。

(2) 司法正义的实现必须突出强调程序正义。法律格言说:“正义不仅应当被实现, 还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只有通过“看得见”的方式, 将正义的实现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杜绝暗箱操作, 公开让人们监督, 正义的实现才有保障, 实现了的正义才有公信力。[11]从这个角度上说讲, 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同时实现。用个形象的比喻,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是司法正义这个硬币的两面, 两者构成司法正义这枚硬币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究竟谁是硬币的正面, 谁是硬币的反面, 还必须用理性进行分析。

实体正义集中体现于依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的“结果”, 其“正义”更侧重于“真”。达到了它所要求的“结果”的“真”并准确地适用实体法, 即实现了实体正义。它是一种一次性表现出来的静态的正义。为表述更为简练, 在这里笔者用“结果真”来指代一次性的静态的实体正义。而程序正义则集中体现于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其“正义”更侧重于“善” (或者说正当) , 它在“过程”中直接体现并且持续体现价值的存在, 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性的、动态的正义。在这里笔者用“过程善”来指代持续性的动态的程序正义。

一次性的静态的实体正义和持续性的动态的程序正义构成司法正义这枚硬币的两面, 即硬币的一面印着“结果真” (实体正义) , 另一面则刻着“过程善” (程序正义) 。缺了任何一面, 司法正义的硬币都不可能存在。但为了搞清这枚硬币的正反面, 笔者此处试图用反证法来推导。假若司法工作人员在实现司法正义的道路上严格做到“过程善”, 却离得出“结果真”有很大差距 (理论上不可能, 实际上发生概率也很低) , 那么当事人虽然对个案会失望乃至不满或强烈不满, 但对司法正义却说不出什么来, 因为决定“结果真”的权力完全隐含在“过程善”里面, 其间不存在任何操控结果进程的个人和个人掌握下的权力。权力必须吸纳不满。所以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只能针对“过程善”发泄, 因为在“过程善”之外不存在抢控权力操控结果进程的个人。再者说, 当事人从司法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实现司法公正的“过程善”中看到的全是司法工作人员在追求正义, 而丝毫不会看到司法工作人员个人的不正义。退一步说, 当事人会对“结果真”不满, 但人们无法直接把这种不满产生的责任归结到具体司法者 (主审法官、庭长、院长) 个人的头上。所以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这个职业可以任职终生。

反之, 假若司法者 (主审法官、庭长、院长) 在实现司法正义的道路上打着“国情”、“民意”、“天理”等等旗号一味追求“结果真”, 对“过程善”马虎对待甚至“玩转程序”, 比如认为司法正义仅是“公开曝光”、“法官问心无愧”的正义, 那么一定会存在某个或几个个人抢控本应由程序掌控的权力。权力必须吸纳不满, 这是一条铁律, 本应由程序直接负责个人躲在程序背后间接负责的事情, 演变成个人直接负责, 其后果就是“玩弄下的程序”不但不能够帮忙吸纳不满, 反而制造新的“不满”。一味追求“结果真”, 人们将看不到也不可能感受到“过程善”。最后即使得出“结果真”, 当事人只会将“结果真”归结为当事人碰到“好人”或“青天大老爷”。如此难免步入“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的怪圈。常在湖边走, 哪能不湿鞋, 万一某次 “结果真”没有实现, 人们就会把积蓄已久的怨恨一股脑地归结为司法工作人员先前的行为过程的不正义。更为严重的是, 结果出来之前, 人们对能否实现“结果真”充满疑虑, 尽管司法人员为了追求“结果真”自始至终都在不懈努力, 但是人们自始至终就没有看见正义实现的过程。故此笔者认为:“过程善”和“结果真”构成司法正义这枚硬币不可或缺的两面, 但“过程善”是硬币的正面, 应该加倍重视, “结果真”是硬币的反面, 同样不可或缺。套用马哲里的矛盾论, 要使司法正义成为现实, 实体和程序的正义都很重要, 都是实现司法正义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实现“过程善” (程序正义) , “结果真” (实体正义) 只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具体到河南“天价过路费案”:平顶山中院的第一轮审判以“偷逃368万过路费判无期带给人双重惊诧”足以说明该案中司法正义要得到实现, 普通公众对“过程善”的关注要远超过“结果真”。该案中“偷逃368万”和“被判无期徒刑”与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相差非常大, 说明这个案件很特殊。相比普通案件而言, 这个案件无论“结果真”实现与否, 该案对普通公众的心理冲击都会很大 (平顶山法院事后对368万的解释说明足以说明问题) 。因此, 该案程序正义的实现对实现司法公正至关重要。因为不光法律界专业人士能看见程序正义, 连普通公众也应该看见程序正义, 只有如此办案, 其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才能显现, 才能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摘要:“天价过路费案”终于尘埃落定, 背后有平顶山中院尤其是河南高院试图彰显司法正义的雄心。该案经历翻供、中院全盘接受高院建议撤多名法官、中院启动再审和平顶山检察院撤诉、鲁山县法院开庭一审等热门环节。从岁首折腾到年终, 留给我们的是偷逃368万余元的“天价”变成偷逃49万余元, “无期”变成“7年”的判决。同时还有司法正义的实现必须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反思。

关键词:司法正义,程序正义,过程善,实体正义,结果真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程序正义论.[J].中外法学, 1996, (3) .

[2]吕世伦.理论法学经纬[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55~56.

篇3:《看得见的正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7-1

装帧:平装

定价:24.70元

作者简介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之余,致力于法律理念的普及和启蒙工作。在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下,更追求“做万场讲座”,努力向法科学生、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普通公众传播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推荐进行时

本书是经典著作的再版。本书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部围绕刑事诉讼法的经典格言展开。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会再度普及法学常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本书用格言的形式讲述程序正义的理念,普及法学常识,穿插各种典故、寓言、经典案例,读来妙趣横生,不仅适合专业读者阅读,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媒体评价

陈瑞华先生在《看得见的正义》一书中,对实践中种种司法不公的反思,对现象案例的层层剖析,表面上看鞭笞的是“轻程序”的现象,实际上叩问的是“轻权利”的现实,其严谨的思辨、智者的洞见,倾吐的是对权利的重视!因而,正义的尺度并非程序的正当,而是权利的实现!

上一篇:县处级读书班心得体会下一篇:我想爸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