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2024-04-27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精选8篇)

篇1: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中的政治工作

在今年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部队救灾到哪里,后勤保障就跟到哪里,始终保持了部队强大的战斗力、突击力。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挥了政治保障作用。政治工作在这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多方面启示。延伸政工内容,统一官兵思想

随着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军事实践的范围和内容近些年发生很大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在刚刚完成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任务后,军队立即转入汶川地震灾区抢险救援,他们在余震频发的恶劣条件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克服千难万险,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成千上万的伤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当之无愧的抗震救灾主力军和生力军。

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涉及因素多、牵连面广、力量多元、任务多样和空间多维等特点,对执行任务部队行动的统一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丰富延伸军队政治工作的内容,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政治性、全局性、敏感性问题较多,必须更加重视做好统一官兵思想行动工作。必须坚持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统一官兵思想和行动,引导官兵加深对任务的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维护经济发展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把执行任务作为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作为实践我军根本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具体体现,强化服从命令、严守纪律、配合大局的意识,增强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砍掉繁文缛节,提高工作效率

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是时间紧,节奏快、任务重,这就要求政治工作必须快速反映、灵活应对、简洁高效。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反应迅速、特事特办、以简化的程序,保证了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军队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保证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地势险恶的震中地区,交通、通讯中断,灾区情况一度不明。救援部队领导干部带头徒步行军探路,在第一时间实时反馈、播报灾情信息,为部队行动争取了时间。有的单位采取用手机短信宣传鼓动、上报材料等新办法;有的坚持边开进边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思想发动和现场鼓动;有的叫响适合本单位特点的抗震救灾战斗口号,有效激发官兵执行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单位针对部队执行任务的特点,创新政治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开短会、讲短话、说实话,有随机灵活、见缝插针,求真务实,打破常规,切实把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实践证明,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必须建立快速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简化工作程序,改变时时开会、层层下达的模式,切实做到传达部署快、组织指挥快、解决问题迅速、信息反馈及时。

内外舆论宣传,准确全面透明

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关注度和透明度都非常高,需要精心组织好对内对外的舆论宣传,以赢得国际舆论和广大民众的有力支持,这是我军政治工作又一重大任务。汶川地震发生后,军内外媒体闻风而动,围绕抗震救灾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地震灾情,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宣传广大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宣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到信息公开、准确、全面、透明。这种求真务实、迅速及时的舆论宣传,既构成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安定了民心,鼓舞了官兵士气,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重视人才保障,增强官兵素养

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我军在时间异常紧迫、环境异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执行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牵扯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指挥难度大,这就急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才能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因此,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和人才保障。要根据部队执行任务的实际,及时建立健全临时党委、支部和各级各类临时组织,要根据行动需要及时提供所在地的民族、宗教、语言、文化、习俗等等情况的专家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确保人才的有效利用。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官兵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扎实搞好心理疏导。

我军政治工作在这次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指导今后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具有深远意义。以此为契机,应继续深入总结我军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课堂。

篇2: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非战争安全威胁的增多和我军历史使命的拓展,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民兵的重要职能任务。要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扎实有效地开展政治工作,为民兵顺利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提供可靠保证。

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基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民生民情、社会稳定等需要而展开,政治性、全局性和敏感性都很强。民兵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要大力有效地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民兵牢固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政治意识。非战争军事行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民兵能够有效完成各项任务,既是责任更是检验。要教育引导民兵准确完成各项任务,既是责任更是检验。要教育引导民兵准确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充分认清言行中有政治、小节中有大局,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把遂行任务作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做到思考问题要立足形势背景,建言献策要注重政策依据,处理问题要考虑政治影响。二是使命意识。民兵寓兵于民、组织严密、年富力强,是各行各业的中坚,既是保障打赢的战斗队,更是服务发展的工作队、宣传队,对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随着极端气候灾害、公共突发事件、严重安全事故、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非战争安全威胁逐年上升,民兵担负的抢险救灾、事故救援、反恐维稳、安保警戒等非战争军事任务将越来越重,对民兵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引导民兵充分认清自身担负的职责使命,把非战争军事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做到后备先用、全程使用、用之有力。三是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相对于战争而言,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更加事发突然、情况紧急。要教育民兵时刻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思想准备,做倒人人想着应急任务、人人做好应急准备,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迅即行动,切实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篇3: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一、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及特征

(一)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和范围

非战争军事行动, 最早出现在1993年美国陆军《作战纲要》中。但该纲要没有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作出确切的界定。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2001年版《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 首次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列入正式词条并解释为:包括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1]。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出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行动规则》, 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军备控制、反恐、协助缉毒、实施制裁或海上拦截、实施区域隔离、确保航海和空中运输自由、人道主义援助、军队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国家间援助或镇压叛乱、非作战人员疏散行动、和平行动、船舶护航、修复行动、军事演习、空袭和打击等。

国内学界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定义颇多, 角度各异。有的从战争和非战争的角度, 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指“除武装斗争之外的军队和战争有关的各种具体活动”[2];有的从目的角度出发, 认为是指“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的, 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3]有的结合上述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归纳,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界定为:“以防止战争、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与稳定、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 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4]笔者认为, 要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有一个准确理解, 应从前提、主体、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界定,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其他军事活动进行必要的合理区分。在界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问题。国内学界一般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主体确定为武装力量组织。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但根据《国防法》第22条规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下, 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 维护社会秩序, 民兵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 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 协同维护社会秩序。由于武装警察部队担负的主要是国内的安全保卫任务, 对其承担的反恐、处突维稳等职能的行使现行法律法规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不需要纳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重新加以规定, 以避免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民兵和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在组织、地域、训练、权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也不应该视其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包括军队参加国家建设活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为了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而在部队承担传统的防卫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军事权的合理运用来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 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被动性等特征, 而军队参加国家建设活动是军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种举措, 不具备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功能, 也不符合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具有的突发性、紧急性、被动性等特征;综合上述认识, 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当界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 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对非军事力量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法律的范围内采取的非战争性的军事活动。其主要包括反恐、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武装护送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事项。

(二) 划分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意义

基于作用范围和地域的不同, 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以分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两大类, 所谓的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国领域内所进行的非战争军事活动的总称, 包括国内反恐、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等内容。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适用范围、对象、类型、方法措施和适用的法律规则与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划分国内和涉外两类非战争军事行动, 有利于强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认识, 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在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 由于涉及到一国文武关系的合理配置以及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军事权与行政权相互关系等问题, 因此, 对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规范的研究, 有利于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威胁, 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更好的实现对国家安全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保障。

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性质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方面涉及军队的动用, 行动中的指挥, 行动中军队人员的行为规范, 具有很强的军事性;同时, 在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队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和平时期国内安全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 这些职能在和平时期主要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行使, 军队行使这些职能只能作为地方政府的辅助性职能, 在行动中采取的手段也大多是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式, 带有行政权的属性特征。国内非战争行动法律性质究竟是军事权的运用, 还是行政权的运作, 抑或是两者兼有之?关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体和对象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救济设置, 笔者认为,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主, 以军事权为辅的特殊权力运作方式, 原因在于:

1.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向的任务来看,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反恐, 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事项, 这些事项一直以来都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范围, 主要属于行政权的行使范畴 (当然, 也部分包括司法权的行使, 如对恐怖分子和破坏国家安全稳定的犯罪分子的刑事侦查及强制措施的使用) , 与传统军事权任务指向迥异。

2.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向的相对人来看, 军队面对的不是外国武装侵略、本国的武装颠覆,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少数恐怖分子、蓄意制造骚乱、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员, 与传统军事权指向的相对人不同。

3.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采取的手段来看, 军队在执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手段主要是一些常规武力的使用, 并且在使用中还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执行抢险救灾以及重大疫情处置等任务中还不涉及到武力的使用, 这与传统军事权的运用手段也是千差万别的。

4.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主体来看, 其内部的领导指挥、隶属关系属于传统军事权范畴, 其人员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军事法律法规的制裁。

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性质分析, 规范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一是从支持地方政府角度出发,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外履行的是辅助地方政府的行政性事务, 应当从行政权的角度进行授权、规范并监督救济;二是从军队内部角度出发,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传统军事行动对军队履职要求、管理措施、违法行为的认定是有差别的, 应当从军事权的角度对军队成员进行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殊性加以归纳, 通过制定军事法规和规章对军队从事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规范。

三、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立法建议

从现行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法规规定来看, 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立法通常散见于各个层级的法律文件中, 且规定的范围过于狭小, 无法涵盖目前军队实施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所有形态, 对军队从事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合法性问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及时制定《军队从事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目前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范围学界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多样化军事任务应该包括战争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活动这三种类型, 其中非战争军事行动又包含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鉴于目前法律法规中对国内非战争行为概括的抽象性、原则性不确定性及分散立法的弊端, 应在《军队从事多样化军事任务法》中规定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般原则、军队职权、启动终结程序、武力动用、权利救济等一般性的规定, 以增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军事法规规章, 规范国内非战争行动中武装力量内部人员权利义务、武器动用、训练保障、违法行为追究等事项。

摘要:本文通过界定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和范围, 阐述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和意义, 分析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性质, 提出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立法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性质,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朱荣榜, 李大军.国际军事学[J].国防大学训练部, 2004.

[2]谢丹.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问题初步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 (3) .

[3]吴志忠.科学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新概念[J].政工导刊, 2008, (10) .

篇4:浅谈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保障特点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保障;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中,要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员。可以说,创新型教员的培养是应对新军事变革和建设新型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所担负的训练、反恐行动、抢险救灾、维和等任务都显著增加,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保障面临新的任务要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在清楚的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根据其特点寻找到有利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各种财务保障方案。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保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需求量大,造成资金筹措难度增大

首先,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大量的物资器材,尤其是在应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时,需要购置很多民用物资器械,满足抗击灾害的需要。大量物资器材的购置需要消耗巨额的资金,导致非战争军事行动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另外,在这些物资器械中还有一部分是灾区或者部队执行任务临时大量需要的,这部分物资器械需要的时间急,并且消耗迅速,需要频繁补充,资金需求量就大且急,造成了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其次,部队执行任务的地区生活物资一般比较紧张,需要异地购买,使得购买生活物资的费用会成倍增大。执行任务的部队很大一部分是异地执行任务的,很多生活设施、基本生活用品等都需要临时购置,相关费用支出也会成倍增加。最后,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性支出比较多。不可预见性支出的出现,执行任务的部队必须及时进行资金的筹措,保证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顺利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需求量的增大,造成了资金筹措难度的增大,因此,必须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军银协作,各级财务部门应与当地开户银行签订《应急战备金保障协议》,保证资金的及时划拨、提取,保证资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供应充足、供应及时;财务部门要着眼应对多种突发事件,制定资金保障预案,要充分预想到未来应对多种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分别拟制切实可行的资金保障预案,明确现金携行量和携行方式、资金供应和管理方式、应急情况处置办法等;财务部门还应制定合理科学的应急资金标准体系,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尽快建立及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标准体系,并使资金标准体系适应不同任务部队、不同类型部队的资金需求。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要求资金保障快速高效

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大都没有前兆,执行任务急,准备时间段,要求任务部队必须在接到命令后快速赶赴执行任务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任务部队的财务人员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为执行任务的部队实施资金保障,并取得保障实效。在部队接受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后,任务部队的财务人员,一方面,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保障部队紧急拉动所需资金的准备工作,确保关键时刻能供应得上、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在遂行任务过程中,财务人员要根据部队在各个不同时段的资金需求状况,进行及时、快速、高效、充足的资金保障,确保部队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给资金保障带来的困难,部队财务人员必须有预见性的做好各项应急资金的准备工作,才能在各种困难复杂的环境下做到快速反应、有效保障。尤其是在部队执行任务初期,保障任务完成所需的各种物资器材没有与任务部队同期抵达的情况下,任务部队必须就地实施紧急采购,以保证部队执行任务所需,这就需要各级部队在平时建立必要的应急资金储备制度,每年单独安排适量资金,投入到此类资金库,长期积累,以确保应急任务所需;同时必须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储备机制,逐级落实战备资金储备情况;积极与开户银行进行协调,确保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资金供应充足,不间断;加强与上级财务部门、地方政府、支前机构等的综合协调,并及时了解保障需求,组织协调资金保障工作。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资金供应方式灵活,造成资金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篇5: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浅析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内涵

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指在处置各类突发的危害巨大、影响面广的事态、事件时,为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保持战斗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在临时军地联合协调指挥机构的指挥下,有效融合军地野营保障力量,应急筹措野营装备物资,为部队和受灾群众提供各种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和技术保障的统称。为准确把握其内涵,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重程度。根据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只有当非传统安全威胁危害程度比较大,地方力量难以控制事态时,军队才参与处置行动,才遂行野营保障。二是协调指挥机构的构成。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地联合指挥,野营保障在被动适应处置行动的同时,也要主动作为实施救援。三是野营保障的对象。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对象既有参与行动的部队也有部分受灾群众。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

1. 保障对象多,实施复杂

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多元化,包括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和民兵预备役等军警民力量,还可能有地方、国外、境外的行动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三军联合、军警联合、军地联合、国际联合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环节多、点多分散,面临协同面广、行动合成,联勤保障、整体协调等问题,组织实施复杂,不但要同各方的保障力量密切配合,还必须与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实施协调,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保障的优势。

2. 可变因素多,应变灵活

非战争军事行动表现形式多样,其性质也各不相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可变因素多,单是抢险救灾就可能包括应对地震、台风、洪涝、雪灾等多种样式。野营保障需求头绪多,内容杂,需要针对不同的非战争军事任务,研究保障需求,注重保障侧重点,完善预案体系,灵活采用保障方式,创新保障手段,提高应变能力,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

3. 保障需求强,任务艰巨

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由于保障范围增大,还有大量无力自我保障的地方群众,军民对住用、供水和供电保障的需要导致野营保障需求大幅度增加。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出动人数多,出动紧急,兵力部署高度分散,各类物资准备不够充分,又处于灾区、防区,当地生活物资大多遭到毁坏,就地取材难以进行,帐篷、水电等物资大部分要紧急从外地调拨和购置,实行统一采购和运输,特别是在当地公路桥梁和铁路被毁,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野营保障强度和突击性要求更高,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4. 保障地域广,机动性强

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除了野外保障任务外,还要进入城市,在城区内实施野营保障。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期间,许多驻城市部队专门在城市中心广场和公路边搭设帐篷、开设电站和供水点,实施定点保障,对受灾群众实施保障。同时,应急突发事件没有预先号令,危情险情就是命令,哪里有危情险情,部队就赶往哪里。部队机动到哪里,野营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随机性工作突出,要求野营保障必须随部队调动而不断做出调整,保障任务随着任务执行区域的变化而不断转换。

5. 涉及范围大,政策性强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非暴力运用,涉及的关系和利益复杂,部分行动极为敏感,受政策、法律的制约大。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多。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国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对于指导军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二是非战争军事行动透明度高。大部分非战争军事行动开放程度高,国内外大量媒体跟踪报道,影响比较大,因此野营保障不仅要高标准完成各项保障任务,还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程序办事,维护军队的光荣形象。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对策

1. 科学组建协调指挥机构

在未来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内地还是边疆,不管是在一个战区还是跨战区,只要有两个以上不同建制或者两个军兵种以上部队参加,都要打破按建制组织保障的格局,因此建立灵活、高效的一体化联合保障指挥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多样性和参与力量的多元化,应在战时联合作战野营保障指挥部的机构基础上建立野营保障协调指挥机构,通过坦诚互信的交流与沟通,明确军、警、民的保障需求,野营保障力量的使用和野营保障物资的筹集调配。通过增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快野营保障的实施,完成应急任务。

在野营保障协调指挥机构中,应建立军民融合的野营保障网络化平台。军队营房部门对野营保障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军地保障资源开展调查,明确军民融合的野营保障物资储备、保障力量和保障服务的设置,建立包括野营保障资源、保障技术人员、野营储备仓库、生产厂家等在内的野营保障一体化网络,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效率。

2. 充实完善野营保障预案

各级营房部门应高度重视野营保障预案的制订,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不同规模、地域条件下多军兵种联合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总结摸索各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野营保障方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科学预测任务,掌握保障需求。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要求,掌握不同任务的保障重点,科学预计保障任务需求,预先筹划。二是细化能力指标,明确保障分工。根据确定的保障任务,对各级营房部门、各种保障力量担负的职责进行分工,详细到点、细化到位。三是筹划保障对策,细化保障步骤。围绕保障需求,考虑任务地区的安全环境、物资筹供能力、自然地理条件和参与力量等因素,周密制订基建营房保障预案,按不同阶段划分具体实施步骤。

3. 筹措储备野营保障资源

非战争威胁爆发突然,部队需快速反应,野营保障资源应采取立足现有野营物资器材进行保障与整合挖掘地方各类野营资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是树立自我保障思想。充分利用现有野营保障资源,部分消耗性的野营物资可以在出发前快速进行购买补充,加大携行量。二是合理内部调整。对短缺的野营保障资源,可采取部队内部互补互助、合理调整的方式进行解决。三是动员应急物资采购。通过物流公司、商贸集团、五金建材市场等,采取协议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和网上采购等方式进行应急物资采购。四是利用地方资源保障。积极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充分利用驻地供水、供电、住宿等资源。五是加强野营物资储备。与地方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指定地方企业或公司进行野营物资的生产和储存。

4. 加强野营保障力量建设

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任务,必须建立完善现役、民兵预备役和地方支援相结合的野营保障力量体系。一是加强现役野营保障力量建设。现役力量主要担负应急,支援保障任务,是野营保障的主要力量。严格落实应急保障旅野营保障分队编制,强化对军兵种野营保障的研究和训练;抽调部分专业技术骨干,整合形成基层部队专业性保障分队;加强与院校联合育人的合作,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民兵预备役野营保障力量建设。民兵预备役是现役野营保障力量的有力补充。省军区、警备区、人武部要联合对地方电业局、自来水公司、建设集团等单位进行潜力调查,了解人员结构,摸清底数,依托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探索建立民兵预备役野营保障大(分)队。三是加强地方支援力量建设。地方支援力量是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任务的重要支持。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和科技优势,依托各级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对部分相关行业的单位进行整体动员,临时组建野营保障的地方支援力量。

5. 注重野营保障信息化

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增多,给野营保障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一是加强野营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和通讯设施。其中硬件主要包括通讯设施、广域网、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等,软件主要包括野营保障物资编码管理系统、野营保障物资收发管理系统和野营保障信息共享与协调管理系统。二是加强野营保障信息化体系建设。准确掌握现状,为野营保障决策提供参考;发现问题,正确引导野营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指导全面建设,建立营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系。三是加强野营保障信息化人才建设。把培养信息化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野营保障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四是加强野营保障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安全工作。由于野营保障信息涉及部门多,信息量大,信息与数据共享广泛,因此野营保障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安全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梅岩等.西部地区军民整合发展的野营保障初探[J].中国储运,2011(1).

[2].刘少文.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3].宛西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考[J].训练与科技,2009(6).

[4].王立民.成都军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实践与启示[J].训练与科技,2009 (3).

[5].张志顺.非战争军事行动基建营房保障[J].军队基建营房,2009(1).

[6].邹鹏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下营房保障浅谈[J].军队基建营房,2009(4).

篇6: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关键词 非战争军事行动 日本自卫队

冷战结束后,日本自卫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实施国际救援、支援美军阿富汗反恐行动、支援伊拉克重建行动,俨然承担起世界大国担当重任的角色。日本自卫队的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不仅提升了其在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也改善了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我军的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也逐渐展开,加强对日的研究,可以为我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借鉴。

一、日本自卫队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一)不断加强和健全专业队伍建设,为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力量保证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部队。日本自卫队基于国内救灾行动的丰富实践而由此发展了专业的国际救援、国际反恐快速反应部队。2008年6月,陆上自卫队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了人员2700名、车辆约410台、直升机约30架,作为灾害派遣的快速反应部队。航空自卫队也建有完善配套的救灾应急飞行体制,并于2006年10月成立了一支能在发生大规模灾害时,迅速将重症患者运送到远距离医院接受治疗的航空机动卫生队,海上自卫队除每个基地指定有救灾舰艇外,也有救灾应急飞行体制。

组建反恐部队。为了应对恐怖分子的袭击和加强国际反恐合作,2007年3月28日,日本陆上自卫队组建了编制为4100多人的中央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直接隶属于防卫相管辖,由反恐作战部队、机动部队直升机第一团、国际维和活动队等3200人组成。在2008年8月25日至9月23期间,举行大规模演习。承担反游击战、反恐特种作战和国际维和等任务。

(二)注重国内外宣传,提升自卫队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软实力

注重社会舆论宣传,为自卫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营造良好氛围。日本非常注重全民国防教育,以取得国民对自卫队的认可。经常举办“青少年国防宣讲日”和“民众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和组织地方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到部队参观或体验生活,邀请民众参加部队训练,每年达到100万人次之多。通过对全民实施国防教育,日本自卫队在国民心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一方面,日本自卫队频繁地参与国内国际救灾救难,另一方面也是深入宣传的结果。在2008年版《防卫白皮书》中,自卫队在国际军事行动中的贡献得到大力宣扬,认为自卫队支援战后重建行动“为将来日伊关系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不仅对稳定中东地区局势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于整个日本的繁荣和稳定及其重要”。通过派遣部队到伊拉克,“日美两国之间的互信关系更加牢固”……“改善国际安全环境”。这些活动在改善日本的国际形象争取本国民众认可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对我军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建设的启示

(一)中国军队走向海外,要以人民支持、国际认可为基础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延伸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需求,我军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境外。我军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海外行动能否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和国际舆论的认可是我军面临的首要问题。借鉴日本自卫队由提案到立法通过、从协助国际救援到参与国际合作的经验,我军的海外行动首先要得到国内的法律允许以提供制度保证。以完善的法律作支撑,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我军的海外行动将师出有名。其次,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更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和大国责任,要以正义和人道主义为先导,充分考虑国际公约及与相关国家的双边条约,照顾国际舆论的呼声,考虑相关国家的诉求,在国际舞台上扬我军威,护我国格。在国际局部地区矛盾冲突此消彼长的形势下,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和谐主义倡导者,军队的海外行动可能触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领域,能否以充足的理由和依据挥师海外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是行动的先决条件。

(二)中国军队走向海外,要建立精干专业的力量为主体

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的活动越来越多,从1989年第一次派出工兵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到如今第13批海军护航编队扬帆索马里海域,我军的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已经走向了新的征程。建立专业精干的队伍成为关键因素。首先要有一支精干的媒体攻关力量。针对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形势,专门的新闻攻关队伍在必要的时刻主动宣传我军的行动目标和意图及国际意义,主动引导海外媒体对我正确关注,借重大行动的契机,宣扬我军维护和平爱好和平的姿态,为我军的行动铺平国际舆论压力的道路。其次要组建专业的任务分队。我军海外行动必然要成立专业的任务分队,随着国家海外利益的发展和国际责任的担当,我们迫切需要专业高效的军事力量来护卫和执行。不能再临时抱佛脚式的应急抽组,赶鸭上架,面对极难任务以数量规模虚耗甚至束手无策。未来海外联合反恐、远洋护航、国际救援、国际维和都需要建立模块式的应急专业分队,“即插即用”,快速反应,高效执行。还要成立有力的综合保障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我军的保障能力的要求更加复杂,涉及的领域多样化决定了保障难度的艰巨性。远程执行任务过程中,力量投送、后勤装备保障、涉外事务交往、官兵心理疏导等问题都是影响行动效能的重要因素,必须组建专门的业务分队或人员实施配套服务保障。

(三)中国军队走向海外,要以不断创新发展的战略为指导

“思想指导行动”。我军作为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和优良战斗作风的人民军队,如今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更多地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考验和时代挑战,必须以先进的理论和前瞻的战略作指导。在国家利益的牵引下,军队的前进的步伐将越来越紧促,军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国家的战略決策。把我军维护国家利益与履行大国义务结合起来,把积极防御的传统战略融入到新的国际环境和地区局势上,全面统筹国家意志,主动占据军事行动的时代制高点,始终着眼国家的全面发展谋划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

篇7: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1 基本内涵

非战争军事行动配送式保障模式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指导下,利用资产可视化等物流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和精确预测物资消耗,快速响应保障需求,灵活调度保障资源,合理运用各种保障力量,以信息流驱动物资流,以动态物流代替静态物资储备,以主动配送服务代替被动申领补给,并对保障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控制协调和精确操作,实现在准确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为参与非战争行动部队提供数量精确、质量合格的物资供应保障模式。

配送式保障模式的核心思想,一是利用信息流的畅通和透明,实现对保障活动进行全程指挥控制和精确运作,减少产生需求和响应需求之间的“时间差”,破解物资需求“迷雾”和保障行动的盲目性;二是利用网络式供应链环节的环环相扣和一起联动,优化物资供应流程,破解机构冗余、流程分割的弊端,减少各种传统体制缺陷对军事物流运作的阻碍作用,实现系统运作的紧密衔接和整体协同;三是利用主动服务的保障思想和先进理念,充分调动军事物流保障实体积极主动地响应因情况变化而产生的各种保障需求,提高军事物流保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配送式保障模式是为满足非战争行动对军事物流保障提出的快速响应、整体运作、精确操作、机动灵活、安全可靠、服务一流、经济节约等要求,确保非战争行动军事任务的顺利实施,借鉴地方先进物流配送理念,对我军传统的非战争行动保障模式的服务思想创新、运作流程创新和管理体系创新。它强调主动响应物资需求变化,主动服务思想,快速反应能力。它依赖的是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物资配送的速度和精度,而不是冗余的物资和人员。其本质是系统的整合和优化,实现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保障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整体最优,做到总体保障能力最大,成本最低和效率最高。

2 配送方式

2.1 自我配送方式

自我配送方式是指军队根据自身配送规模、配送体制、配送数量,以及配送节点布局等多种条件,按照非战争军事行动物流保障需求特点,依靠自身力量,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前方和后方,构建由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配送线路等组成的配送网络,依靠军队内部的物资供应网络体系开展军事物流配送业务,实现保障物资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的主动配送服务。自我配送方式具体实施时,可根据物资需求的紧迫性、物资批量大小、供应前后方距离和保障区域大小等因素,选择直达配送、多级配送、越级配送等形式,实施物资供应保障。

2.2 业务外包配送方式

业务外包配送方式是指军队将一些非核心配送业务,以合同形式,外包给民用物流供应商,由其为部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配送方式。其本质是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和军地物流一体化。外包方式可分为供应链整体外包、功能性环节外包和区域性配送外包方式三种形式。供应链整体外包方式指绕过军队传统的采购、储存、运输、分发等环节,由民间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商或生产商,按照物资保障的计划和要求,直接将物资配送至遂行非战争军队行动部队用户。功能性环节外包方式将一些配送功能环节外包给物流供应商,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业务。区域性配送外包方式指在局部区域将配送业务外包给民间物流供应商,弥补军队配送力量不足。业务外包配送方式可减少军队物资库存量,精简配送流程,缩短交货时间,节约物流成本,有利于提高保障效率与效益,主要适用于部分军民通用物资保障,如军需、医疗等物资保障。

2.3 军地联合配送方式

军地联合配送方式是指在军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通过国防动员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征用、租用地方物流力量,充实军队自身配送系统,建立军地联合的一体化配送体系,实现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物资供应的配送方式。军地联合配送方式中,军地物流高度集成融合,统一指挥协调,一体化联合运作,通过业务流程衔接,协力完成保障任务。具体实施过程,军地双方要注意合理分工,军事物流力量应主要对重点保障方向或专用物资的实施配送保障,地方物流力量应主要对通用物资实施配送保障。这样在提升军事物流配送能力、水平和效益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军队核心配送业务能力与非核心物资保障水平。

3 配送流程

配送流程是指配送式保障模式中的信息流传递过程和采购、运输、储备、配送等实体物流过程。配送流程优化就是在对现有保障流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供应链保障思想,结合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保障特点和要求,优化重组信息流和实体物流配送环节。

3.1 配送流程的优化思路

我军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保障模式中,既存在“三军分离、条块分割”所造成的保障体系“横向”分离,也存在“逐级请领、环节过多”所造成的保障链条“纵向”离散,还存在“区域保障分离、军地保障分离”所造成的保障网络“网面”分割。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按照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运保障特点、规律和要求,重新设计流程。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配送流程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思路:

3.1.1 从供应链的纵向切人,进行保障体系内部的流程设计

传统保障模式主要依靠供应链内物资的逐级储备、层层请领实现,而一般中间管理层仅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按照军事供应链理念,配送式保障模式可通过信息技术,弱化或取消中间业务部门职能,整合、压缩中间层次,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

3.1.2 从供应链的横向切人,进行保障体系之间的流程设计

传统物流模式主要通过各保障体系内部职能部门实施保障的计划、组织和协调,造成各保障体系之间业务分离。如军需、油料等部门独立作业,分别实施各自保障。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配送式保障模式,则强调整合后勤系统资源,对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对各勤务分离式垂直保障链条进行整合、集约和优化,形成一个或多个物流节点或网状物流体系。如在后方构建物流中心,在前方区域构建配送中心,对军需、油料等保障机构功能集成,实现对部队需求的综合补给等。

3.1.3 从供应链的网面切入,进行保障区域之间的流程设计

传统物流模式中,各区域的军队物流保障系统之间,军队和地方物流保障体系之间,自我封闭,联系协同不够紧密,容易造成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的后果。通过强化区域之间、军地之间供应链网络的协同配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区域,实现快速反应、灵活配置、直接送达的配送式保障模式,对促进各区域之间军队保障系统的优化整合和军民物流系统的一体运作,具有重要作用。

3.2 配送流程的典型样式

3.2.1 军队自我配送方式的典型样式

在三军联勤体制下,重组从后方基地到参与非战争行动前线部队的典型配送流程如图1所示。

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指挥机构借助物流信息平台,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后方军事物流中心、前方军事物流中心对参与非战争行动前线部队的物资配送活动。部队将物资需求信息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上报指挥机构,并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发布;指挥机构通过“可视化”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实时监控物资库存状态与在途物资运输信息。同时,综合分析各部队的物资需求状况和所属配送力量的使用状况,统一制定保障计划,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向后方军事物流中心、前方军事物流配送中心下达保障命令,向部队实施配送式保障。

物流信息平台与军用无线网和有线网连接,传输、处理各种物流信息,下达配送计划、命令。同时,与“可视化”物流监控系统连接,实施接收库存、运输信息。按照“采购、储存、运输”兼备原则,打破传统三军后勤分割体系,以军事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形式,统一使用、高度集成前方、后方的军事物流采购、存储和运输等力量,组建功能齐全、适应配送需求和非战争行动特点的前方、后方军事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图1样式是典型样式示意图,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如保障范围有限,前方、后方军事物流中心可以合并;保障范围较大,前方、后方军事物流中心的数量、分布可依据保障范围、物流量等因素灵活、合理的设置;可依据需要,适当增加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环节等。

3.2.2 业务外包配送方式的典型样式

如图2所示,军事物流配送主要涉及军事物流指挥机构、物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前线部队四种实体组织。军事物流指挥机构主要承担配送的计划、组织、协调工作,并重组军队内部采购力量;按照军事物流指挥机构的物资保障计划和要求,物资供应商向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军事物资,再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向前线部队实施物资配送,共同完成非战争行动的军事物资配送任务。根据配送业务不同,流程可调整。如长期、大量、大范围的物资配送,为实现物资集约配送,可在约定保障时限内,配送流程设置多个中转站,再通过配装、运输物资前往目的地;或物资供应商直接依托自身分销网络,将物资直接配送至部队等;或把采购和配送任务交给一个或多个代理商,有其对物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进行管理,按照军事物流指挥机构提出的计划和要求,实施非战争行动军事物资的配送任务。

3.2.3 军地联合配送方式的典型配送流程

如图3所示,军事物流配送主要涉及军事物流指挥机构、物资供应商、运输服务商、军事配送中心和前线部队五种实体组织。军事物流指挥机构主要承担配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采购工作,物资供应商提供物资,运输服务商把物资从供应商处运送到军事配送中心,军事配送中心向前线部队实施物资配送。

4 实施条件

随着后勤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后勤运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非战争行动军事物流保障模式将逐渐产生演变,更加注重军事物流保障的运作成本,更多强调实施精确操作。因此,在各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军在非战争行动中,应积极探索和实施配送式保障模式,以提高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非战争行动中实施配送式保障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具备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相关单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功能,同时具备安全防范、访问控制、信息甄别、数据挖掘等机制,能传输保障计划、指令,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二是具备物资可视化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所有物资信息,包括在储、在运和在购的物资信息,明确可用于国防动员的民用物资信息和物资生产能力的储备等信息,以及所有保障对象的信息,包括保障物资种类、保障基数、消耗速度等信息;三是具备军事配送网络,通过流程优化和机构重组,整合采购、运输和仓储等军事物流实体,构造功能齐全、运作顺畅的军事配送中心,形成节点分布合理、配送方式合理的军事配送网络;四是具有素质过硬的各类物流专业人才,要实现人与装备、系统的完美融合,真正发挥在储装备和后勤系统应有的能力,高质量地完成非战争行动物流保障任务,必须依靠深刻理解配送思想、熟悉配送流程的军事物流专业人才,在军事物流指挥机构和军事配送中心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红,任学峰,魏爱国.基于感知与响应的柔性军事供应链理论基础——美军最新供应链理论解读之二[J].物流枝术,2007(9):130-132.

篇8: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关键词】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提升途径

【中国分类号】 E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6-01

在开展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研究方面,我军的起步比较晚,在理论体系建设与机制设置方面还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和不断摸索前进。例如,我军目前物资保障、应急组织、应急训练以及应急教育方面还没有达到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人力资源保障、财政资源保障方面还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和机制给予保障;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信息获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证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的畅通,保证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保证信息沟通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部队和地方的配合与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同时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予以贯彻落实。面对这种局面,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的智慧,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我军军情的基础之上,利用各种措施和途径来提升我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能力。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特征分析

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以及国家的安全,一国的武装力量可以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战争威胁、武装侵略等)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但是该军事行动被限制在不直接构成战争的范围之内。对于我国的武装力量(解放军、武警以及民兵等)而言,需要经常应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行动、反恐行动、国际维和行动、处置边防/海防/空防的突发事件的行动、抢险救灾的行动以及其他维护国家权益的行动等等。最近比较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最为典型的便是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在现代社会中意义重大,只有充分掌握新形势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特征,我们才能够让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相关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其特征主要是: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洪水、地震等等)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突然性,要求部队的后勤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大批物资,时间紧、任务重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这些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任何的预警时间,需要后勤保障部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充足的后勤准备,其难度非常之大。在物资和人员的动员方面,要求决策果断、迅速反应,这些物资运抵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时间越短,则后勤保障能力越高,其动员的时效性要求就越高。

第二,部门多、协调难、指挥复杂。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通常涵盖了部队、政府、消防、公安乃至地方企业,有时还会出现跨省、跨区域动员,其后勤保障的头绪多、环节多,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并且,突发事件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任务种类、行动方式均有可能不同于预定方案,相应地,后勤保障也必须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转变,在组织协调和指挥协调方面不仅复杂而且困难。

第三,物资数量大、种类多、筹措难度高。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物资数量大、种类多,这一点不管是在南方雪灾还是在汶川地震救援当中均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首先,通常参与救援的部队人员数量比较堵,并且出动紧急,需要后勤保障部门及时跟进,我一线士兵提供充分的物资;其次,灾区也必然缺乏各种物资(例如,饮水、食品、电力、帐篷、药品、油料、服装等等),并且通常数量巨大,需要后勤部门进行紧急的调拨,及时前送。在极端的是时间内充分调动数量巨大、类型多样的物资,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途径

第一,加快构建应急保障机制的进步,强力提高后勤保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应在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框架内,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指挥机构,保证军政一体指挥、上下联动保障、各种力量密切配合、保证军地协同配合、職责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组织指挥协调和快速保障能力。其次,科学编制应急预案。省军区后勤系统应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保障任务不确定等特点,加强对本地区水文地理、气候特征、道路状况、交通运力、物资储备等的调查统计、研究分析,本着配套实用、切实可行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医疗救护、运输保障、生活保障、物资器材供应等应急保障预案。

第二,科学运用多种保障方法,提升整体保障能力。首先,紧贴任务保障。根据抗震救灾、反恐维稳、突发事件、防汛抗洪等多样化任务的不同,分别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保障方案,组织好方案计划的协同和对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的保障方案计划体系,做到保障内容、保障方式和保障手段等,与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具体行动相适应。其次,紧随情况保障。针对同一任务的不同情况做好多手保障准备,并紧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以变应变,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能适时跟进、保障有力。最后,紧跟需求保障。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需求,坚持“怎么快就怎么组织,怎么有效就怎么保障”的原则。灵活运用不同的保障方式和手段,适时、精确地组织各种勤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汉兴,刘力,李端端.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2):125-126.

[2] 陈国富,张大伟. 借第三方物流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思考[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3):133-135.

[3] 巴文卿. 论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6):203-204.

[4] 中央党校第52期总装分部班课题组.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若干问题研究[J].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29-231.

[5] 王冬雷,朱雪平,王敬华. 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J]. 科技信息,2010,(01):188-189.

上一篇:党管人才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学生操行评分量化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