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上场》读后感

2024-04-18

《独自上场》读后感(精选5篇)

篇1:《独自上场》读后感

谈到李娜,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停留在2011年法网夺冠和2014年的澳网夺冠这些荣誉上,无数人称赞,无数钠离子的追捧。的确,李娜很厉害,很棒!“没有梦想就根本达不到”,这是习总书记对中国足球队的鼓励。同样,李娜能有今天的成功也源于她16岁时对镜头前说的那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打到职业的前十。”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和圆她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她默默的努力着,付出着。现在看来,李娜当时说出这句话,绝非是出于年轻人的狂妄,而是因为她拥有着宝贵而不轻狂的自信。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心中其实早已想象过她将为这句话要付出的超出常人几十倍的汗水与艰辛。但就是她的这份既自信又理智的心态成为了她日后在赛场上披荆斩棘的不竭力量之源。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并不是一本励志书,不过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不惜力气的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当看到这些荣誉的时候,看到媒体的各种报道的时候,我也非常羡慕,但是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李娜,想要真正了解她,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到墨尔本、巴黎、伦敦、纽约,李娜的大满贯之路来之不易。这本书讲述了李娜30年的人生故事,与众不同的成才之路、不离不弃的爱情和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李娜,无论作为冠军还是一个女人,他都付出了100%的努力,李娜之所谓成为李娜,自有其原因。书中讲述了李娜从小到大的整个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娜绝不服输的性格。我们看到的李娜,总是一次次赢得个大比赛。而书中讲了很多李娜输掉的比赛,其实在现实中李娜输的比赛很多,但是他却没从来没有放弃过比赛,那是因为他对网球的热爱和一颗永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说李娜的成功不是幸运,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李娜说的,只有努力了,梦想才能实现,如果你不努力,梦想永远只是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进入了独自路上的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做好现在,放眼未来。也许,在一次次看似没有希望的坚持中,我们一次次的战胜了自己。而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会在不经意中和我们打招呼!

篇2:《独自上场》读后感

李依梵

这本书是我的最爱,也是一本看完后令我最震撼的书籍。

这是一本人物自传,作者是一名网球运动员。书里讲述的是她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与她如何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后登上世界网球巅峰的历程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她的名字叫李娜,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两个大满贯(大满贯是网球界最顶级的赛事)冠军的网球职业运动员。这一路以来李娜走的并不轻松,一边要进行强大劳累的训练,一边要承受亲人逝世所带来的悲痛。李娜的家庭并不富裕,当她14岁时,她的父亲就因病而离开了人世,14岁,正是要享受青春所带来的美好时,可降临在她身上的却是要与妈妈承担起整个家,承担原本属于爸爸的责任。这之间的苦楚相信只有她自己能明白。

作为一个女人,李娜做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坚强,她坚硬得像块石头。在困难来临时,在感受到绝望时,在被伤痛折磨时,她仍然勇敢的面对,从不曾放弃。每当我遇到某些困难或是某些需要自我挑战的事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李娜奋斗的身影,它时时刻刻警醒着我:李娜,她经历的磨难比你多太多了,那一个个的冠军奖杯包含了太多。李娜这一路以来经历的艰辛,融入了太多李娜为梦想所流过的汗水。你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篇3:《独自上场》能说点啥?

“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来通过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也很荣幸能够与陈可辛这样成功的导演合作,”李娜说,“为了成为最棒的网球运动员,我在生活中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激励其他人坚信自己并努力去争取梦想。”

“李娜有着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但她最终努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陈可辛说,“她打破了规则与惯例,努力成为了一位传奇。我对她取得的成就非常入迷,她也代表了数以百万计球迷的希望”。

在接受采访时,李娜和陈可辛导演提到了同一个词——梦想。的确,这最能体现李娜传奇般的职业运动员生涯。从社会价值观上来说,也符合当今社会中国梦的主题。

但是,陈可辛导演在拍摄李娜的电影时,却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深度。如果一部电影只是将李娜从默默无闻的运动员到成为大满贯网球天后的曲折过程展示出来,那就显得过于肤浅。

李娜的成功充满争议,多少球迷喜欢她、支持她,多少人厌恶她、反对她。正因为这样,李娜才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选择退役去大学深造,也正因为这样,李娜才会复出并逐步走高,选择单飞去完成个人的最后飞跃。李娜的成功是对中国体育突破举国体制的有益尝试。

如今,把李娜的故事搬上银幕,不可能只是突出“追逐梦想”这么简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观众、球迷由李娜的《独自上场》去理解中国体育的问题所在,让中国体育高层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才应该是电影更深层次表现出来的东西。

篇4:独自上场的杂文随笔

我应该长大了,接受孤独,接受没有掌声、不寻找互相理解互相慰藉的独处时刻,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Aha moment”,找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和位置。

即使只有21年的过去可以回望,但似乎那些真正重要的决定,那些真正值得庆祝的收获,都该被归因于“孤独”的力量。

舞台搭建已初见雏形,但为了戏剧效果的真实性,为了全然去投入去经历去享受,你必须独自上场。

你真的需要那么多来自朋友的理解吗?所有的人都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萨特)。但那些理解不会成就你,不会推动你,只会让你在温水中煎熬。

篇5:《别独自用餐》读后感

为什么要建立社交关系?在想明白智力、天分、出身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你没认识到“你不可能一个人做到”这个道理,拥有这些条件也是白搭。事实上,一个人根本走不了多远。这就意味着我们想要达到目标是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完成,互帮互助,帮别人找工作,为别人发现的商机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他人的帮助下进入最好的学校,得到最好的实习岗位,最终拿下最好的工作。说到底,社交的本质就是: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回馈于你,即“互惠互利”的关系。

可能这么说,多少会让人觉得功利主义,作者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主动与人交流不仅会让他人的生活有所改变,也有利于探索、丰富自己的人生。社交的过程也是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资源、时间、精力、朋友、合作伙伴以及感情。不断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价值。这就像商业一样,你要做的不是管理事务,而是管理关系。

在管理关系这个认知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个让我茅塞顿开的观点,即:有的人认为关系像切成许多块的煎饼,吃一块就少一块。但是,作者却觉得它更像肌肉,使用越频繁,它就越健壮。正是因为对社交资产的运用,才会增加社交资产的价值。人脉就是在互相“麻烦”中,逐渐积累的。

在明白为什么要建立社交关系这个理念之后,接着就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建立高质量、稳定的人脉关系,来帮助自己完成目标。

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就是不要等到需要使用人脉关系的时候才想到去和对方建立关系,人脉最广的人在不需要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就开始走访他人了。要赢得信任,不是问别人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其次,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最重要的人往往是那些萍水相逢之人。你的“弱联结”与你接触的是不同的世界。他们与身处不同环境的各色人群交往,从他们那里你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不仅自身学不到,在好朋友那里也学不到。你的很多好朋友或者联系人都与你参加同一个聚会,通常也与你做同样的事情,估计还会跟你待在同样的环境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获取的信息跟你获取的不相上下。如果你总是与同样的人聚餐,你的社会关系永远得不到发展。

拓宽社交圈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将你的社交网络跟其他人的社交网络联结起来。就是双方互换社交圈。任何一个社交圈的边界都是模糊的而且持续向对方开放。(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作者认为社交网络并不是简单的一张“网”,你不能像用网兜住一群鳕鱼似的把你的朋友圈也限制在一个网里。要把你的社交网络看成很多相互联系的结点,每个结点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加强你的网络联结,同时拓宽你的社交圈。

对于和萍水相逢之人如何开展第一次闲聊,作者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首先,向对方露出真诚的微笑。这表示“我很平易近人”。保持相对平衡的眼神交流。如果你全程盯着 对方一直看,那便像是在给对方抛媚眼。如果你的眼神交流时间少于70%,这表示你对话题似乎不感兴 趣,而这样做也很没有礼貌。处在这两种情况之间就是你需要把握的平衡。舒展你的臂膀,放轻松。交叉手臂会让你看起来有所防备,不愿敞开心扉;同样,它还是紧张的表现。一定要放轻松!对方会根据你的肢体语言做出相应的反应。点头,身体稍向前倾,但是不要入侵到对方的空间里。这样做只是为了表示你正在倾听,而且很感兴趣。一定要记住不要将对话变成个人垄断式的独白,或者是冗长无聊的故事。要分享你的热情,但是不要将它变成说教。

再次,在社交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个人品牌。以个人形象为基准,以个人内涵为特点,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一个好的个人品牌在人际关系网中会呈现以下三个特色:

1、他们说话可信,魅力独特,值得信任;

2、他们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

3、他们给你和你的事业带来更多的朋友与机会。

你的个人品牌体现出你能做什么,为什么你是独一无二的,同时给了别人一个联系你的理由。

最后,社交是一门生活哲学,一种世界观。其主要原则就是:你遇见的所有人都是发生互助关系的机会。社交不仅是你实现目标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失衡”时,你自己会知道,因为你会变得匆忙、愤怒,并对自己不满意;当你达到“平衡”状态时,你则会欣喜、热情,并满怀感激之意。

上一篇:祈福农庄一日游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原文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