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库管理制度

2024-05-20

血库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血库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安全。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需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需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立即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该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立即分析原因;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毒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洁,秩序优良。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须及时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心、仔细,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杜绝事故发生。

5、接收血交叉配血标本时,双方进行逐项仔细核对,以及标签号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检查输血申请单上各项所需填写项目是否填写完整,相关手续按规章完成。如有不符即告送标本者按要求办理后方可收入。

6、血交叉标本量应足够做交叉配血试验。

7、收到标本后应置于规定地点,如遇急诊,应立即进行配血。

8、发血时凭配血报告单发血。血液从冰箱中取出,仔细检查血液质量(如有溶血、污染现象或有疑问应停发)。发血时应核对病人、献血员姓名、血型、血袋号、住院号、床号、用血量等,核对无误后方可发血。

输血科(血库)岗位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血型的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准时上岗,整理工作室内的卫生。

4、检查冰箱的运行情况,记录温度,检查所用的配套试剂的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5、清洁仪器(主要为除尘),按卫生要求处理上日留下的标本及卫生用品并放于规定容哭内。

6、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做好当天输血准备工作。

7、工作内容:血型鉴定(正、反定型);Rh鉴定;配血、不完全抗体检测;标准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及时向用血科室发血,及时做好相关人员核对并签名。

8、急诊用血按有关规定优先配血。

9、中午下班前,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检查冰箱运行的情况并记录温度;检查试剂、卫生器械贮量,不足时及时按规定申领补充。

10、整理工作台,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

11、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填写血液制品的领用单,交给指定人员到血站领血并及时入库;抗人球蛋白试验请交给领血同志及时送往采供血机构;处理遗留的工作。

12、进行常规工作。

13、准备次日术中输血的工作,将所需血液提早一夜完成,并储备于专用冰箱。

14、将交叉后原始标本放于专用冰箱内,需保存7天以上。

15、原则上应在完成当天的工作后下班,遇特殊情况与当日夜班协商交班。

16、下班前再次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情况;整理所辖工作区的卫生;与夜班者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后准时下班。

17、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8、及时将用血计划,报市(县)献血办,做好有关用血管理工作。

19、及时统计,分析临床各科的用血情况,按规定报本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小组)和医务科,并做好本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液制品,必须及时登记入库,登记时要详细记录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制品名称、采血日期、制备日期、有效期及登记者的双签名。

2、配血、定型后的血液制品或直接输注的成份,必须逐项记录受、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配血时间、标本号、制品名称、检验者、核对者、取血者、取血时间以及检验收费等内容

3、输血科(血库)台帐统一记录登记本存放指定地方,并保存10年以上。

4、由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反馈单必须登记在指定登记本上。

5、血库专用冰箱、水浴箱、低温冰箱的温度及运行状况24小时内各记录4次。

6、输血用器材必须详细登记试剂名称、批号,有产品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有效期等内容,并有批批检报告。

7、仪器维修、试剂进货、消耗等应有专门记录登记。

8、交叉配血后样本保存7天以上。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1、入库的全血、RBC悬液等红细胞制品温度控制在2~6℃,血小板振荡保存于20~24℃,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血浆在-20℃以下低温冰箱中保存;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2、交叉管、备血管、血型鉴定管存放在冰箱中.并且保存7天以上。

3、交叉配血试剂、血型鉴定试剂存放在试剂冰箱中,严禁试剂与血液混存。

4、血液运输必须使用专用取血容器。领取血液制品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检查血液外观及血液有无异常现象,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交接血液。

5、血液在运输中保持合适的温度,不同血液成份最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取血容器中。

6、血袋装入取血容器一定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冰冻成份在运输中避免剧烈振荡。

7、血液运到医院后要开箱逐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污损,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输血科(血库)血液发放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安全用血,保证医疗质量。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在接到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时,应仔细审查并核对血交叉标本。

3、认真核对献血员血袋的标签:字迹清楚,型号标志明显;血液质量:无溶血、无重度脂血、凝块。无冷凝用细菌生长现象。

4、遵守操作规程,血液正反定型、RH血型、盐水交叉、不完全抗体检测等四项试验缺一不可,并认真填写各项记录,发现问题时汇报上级医师。

5、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观察保存血的外观,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6、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A、标签破损,字迹不清。B、血袋有破裂、漏血。C、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D、血浆呈严重乳糜状或暗灰色。

E、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F、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G、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H、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7、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8、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科(血库)查对及交接班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制品由当班人员负责核查,开箱逐一核对所领血液种类及数量,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以及标签是否污损、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可靠,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

2、发血时,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查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库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3、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等内容,床边核对患者姓名、确认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科(血库)均提前10分钟交接班,交接班时明确未完成的任务,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5、办理用血手续的,由血库当班人员负责查对催办。

6、血库入库登记本登记完毕,由工作人员查对并封存。

输血科(血库)输血告知制度

1、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2、根据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经治医生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报输血科(血库)。

3、决定给患者输血前,由经治医生负责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经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于病历中保存。

4、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5、按照本市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通知患者家属办理用血相关手续。

6、对普诊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生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自体输血。

7、如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临床医生除向患者作好解释,还应按相关规定处理。

8、输血完毕后的血袋,要求及时送回输血科(血库),保存24小时后焚烧处理。

报废血液备案管理制度

一.血液报废审批制度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报废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制定如下制度:

1.三方责任: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部、科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科科长、输血科主任。

2.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原因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须及时申请报废处理。3.血液报废程序:由血库工作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审批单”,经科主任确认、批准,报业务院长审批后医务科备案,交财务部下账即可作报废处理,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下列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

4.1肉眼观察发现有中度以上溶血或有大量血凝块者; 4.2血袋破裂或封口不严密者;

4.3标签遗失或破损难辩、模糊不清者; 4.4经细菌培养证明有细菌生长或真菌生长; 4.5超过有效期的血液制品。

5.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并待处理。6.报废血监控:输血科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使用管理,控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二.血液报废处置制度

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报废血先破袋毁形,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由专人收集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暂存方与环卫特殊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5)检验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立即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血库。

2、检验科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一、输血前的检查核对,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保障措施,科室全体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血液输用前的最后关口。

二、接到输血申请后,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各项检查,包括 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检,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三、配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血型进行复检,确保袋内血液血型准确无误。

四、血浆融化过程中,必须严格对号,严防血浆标签贴错,造成错输异型血浆。

五、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改动操作过程,确保配血过程准确无误。

六、输血前必须检测血清学指标,包括乙肝各项指标、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等,确保在发生输血感染疾病时查找原因。

七、血液发出前,必须再次核对患者信息资料和血液信息资料,并与取血人员共同进行核对。

八、血液发出前,再次对血液质量进行核对,确保质量合格后方可发出。

九、出现异常情况的血液,不准输血到临床。

十、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血液,如出现冷凝集等,要对取血人员交代清楚,或直接通知临床注意输血温度、速度,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为了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有关规定,确保血液样本的有效性,防止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便于追踪调查,特制定本制度。预防患者血标本张冠李戴,应根据医院护理部要求,建立有利于鉴别病人信息的一切措施。血标本由输血患者所在科室采集,不得由别的科室代为采集。住院患者采集血标本后又转科或转床,此时需要输血应重新采集血标本。已执行给患者配戴腕带的医院可以例外。如果患者未配戴腕带,又不知血型者,应严格遵循两次采集血标本的规定,即检验科做正定型,输血时由输血科复查正定型,加做反定型,或者备血时由输血科做血型鉴定,不配血。输血时,重抽血标本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如发现两次血标本血型不一致或者血标本血型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所填写血型不一致时应通知所在科室重抽血标本。采集血标本时,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只有当《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腕带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有矛盾时不得采集血标本,不得使用来源不明或者无人对其来源负责的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绝对禁止通过床头卡来核实患者身份。使用条形码的,应在采血后将标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的条形码标签贴在采血试管上并与患者腕带资料仔细核对。血标本采集后,采血护士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在血标本标签上标明患者姓名、病案号及血标本采集日期(应强制执行该项规定)。不要在采血前贴上标签,一位医护人员不得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因为这样做存在将血样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的危险。使用血标本专用试管采集的,应将试管上两个相同的号码条其中一个粘贴在该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最好由采血者和患者在申请单上签名共同确认血标本的正确性。若患者不能签名时,则应说明理由,并请随同人员见证并签名。保证采血和填写标签人员由同一人完成,出现任何差错均由同一人负责。推荐标签在计算机上完成并打印,以避免书写错误。贴有标签的血标本连同输血申请单经核对后由医护人员送输血科(血库),双方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及试管与输血申请单的号码是否一致等,并签名确认。不得由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检验前必须确认试管上的标签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如有疑问应重新采集血标本,不得电话询问后就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及输血申请单。血标本须不抗凝或EDTA抗凝(大约需5ml血液),且要做到八不收: 8.1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

8.2 血标本与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 8.3 血标本量少于3ml不收; 8.4 血标本被稀释不收(如从输液管获取血标本,应以生理盐水冲注,并将首先抽取的5ml血液弃去,以防血标本被稀释);

8.5 血标本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可例外,为了防止对溶血结果误判为阴性,建议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的红细胞中加入适量EDTA盐水溶液。由于EDTA能够螯合补体激活所需的Mg2+和Ca2+,故可阻断补体活化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即溶血;或者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8.6 用肝素治疗者的血标本未用鱼精蛋白对抗使之凝结不收; 8.7 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不收;

8.8 用右旋糖酐、聚乙酰吡咯酮(PVP)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标记说明不收(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红细胞洗涤)。脂肪乳可干扰配血实验结果,在输用脂肪乳之前应抽取血标本备用。献血者的血标本必须从与血袋相连的塑料管中获得。10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或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放入2~6℃冰箱至少保存1天。

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0C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0C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

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

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出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血液贮存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一、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根据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做好各项记录。

二、输血科负责质控工作专职人员应每日定期检查各项相关检测记录,反生问题时应及时向输血科主任报告,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当有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与本溪市中心血站联系:(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色

四、当血液保存期过期时应该按照医疗垃圾处理,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五、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2~6℃保存至少1d,后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由于人类血液成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份,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情况。

二、分类:过敏性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中毒;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肺微栓塞;输血后紫癜;含铁血黄素症;出血倾向;空气栓塞;低温反应;输血后静脉炎。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迟发反应、输血相关反应。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输血相关反应: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的反应。

三、输血相关性疾病:输血后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弓形体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庚性肝炎病毒(HGV)朊病毒---新克雅氏病非典型肺炎病毒(SARS)】

四、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min,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一)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二)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医师;

(三)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2、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3、输血不良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5、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

6、临床科室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还应通知医务科,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应通知输血科、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并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送输血科。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备案。

六、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一)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负责;

(二)较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患者收治科室负责;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由医务科负责。

(三)疑为细菌污染性不良反应的调查由感染管理科负责。

(四)输血科等相关科室应积极配合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工作。

七、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做以下核对检查:

(一)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二)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八、疑似输血传染疾病调查处理

(一)查阅当时输血前检测结果。

(二)具体见感染管理科相关制度。

九、输血不良反应评估

(一)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上报输血科并在病历中记录反应处理过程。

(二)输血科登记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以月为单位向医务科上报。

(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认真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作出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并上报医务科。

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

1、严格按科室制定的操作规程手册,做好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工作。

2、实验室人员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验记录,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测记录,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做好实验数据的登记、保存、归档工作,遵守检验报告签署程序,认真执行拟稿、审核、签发、修改、存档程序。

4、遵守《实验室用电用水安全规定及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5、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着工作服,每周全面清洁实验室一次。

6、实验室试剂应按规定配制使用,试剂瓶应有标签,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7、污染物要经消毒、灭活后再冲洗和倒弃,使用完的器皿要及时清洗消毒,污染物和非污染物应区分开。

8、严格按按条件和规定,做好标本的保存、登记工作。

9、严格遵守《数据处理控制程序》,做好保密工作。

10、室内禁止吸烟、饮食及聊天。

11、非本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12、发现异常情况,应马上向有关领导报告。

输血科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制度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振荡保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4次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出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输血科领血、发血管理制度

1.从血站领取血液时,派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持取血证领取。

2.从输血科领取血液,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领取。3.科室有专人负责发血或谁配血谁发血,禁止非专业人员发血。

4.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血型,献血者条形码号、血型、血量、品种、配血结果、有效期、失效期及血液的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发血。

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血: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

(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

(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色;

(8)过期或其它需要查证的情况。6.配血结果未出来前或配血结果有疑问时严禁发血。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于2~6℃冰箱保存至少7d。

7.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输血科,医护人员取血时,一次只能领取一位受血者的血液,决不允许一人同时领取几位受血者的血液。

8.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2~6℃保存至少1天。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九、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十、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十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识别。

十二、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十三、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全过程和输血后30min内都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具供检查分析原因。

13、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集中放置于4℃冰箱内,于24小时内由工勤人员签收并送回血库。

十四、如有输血反应,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送血库保存。

输血前双人、双核对签字制度

一、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二、“七查”指:①查血站名称;②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号;③献血者血型;④血液品种;⑤采血日期及效期;⑥储存条件;⑦输血器材质量。

三、“八对”指:①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②病案号、住院号;③病室、床号;④病人血型;⑤配血结果;⑥献血者血袋号;⑦血液品种;⑧血量。

四、“九不用”指:①标签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②标签字迹不清的血液不用;③血袋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④有明显凝块的血液不用;⑤血液呈乳糜或暗灰色的血液不用;⑥血浆层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大颗粒的血液不用;⑦血浆层与红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有溶血的血液不用;⑧红细胞层呈紫红色的血液不用;⑨过期血或有疑问的血液不用。

篇2:血库管理制度

1. 目的:明确血库功能与质量管理要求,2. 依据:临床输血枝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

3. 范围:血库工作

4. 职责:血库工作人员、检验科值班工作人员

5. 内容:

5.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及卫生部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验,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管理用血措施的实施。

5.2血库的功能: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血液贮存、配血发血,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负责临床用制度的检查,确保科学管理用血措施的实施,为临床的安全输血服务。

5.2.1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各级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5.2.2认真贯彻执行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决定,执行输血技术规范,指导全血或成分血的合理使用,保证输血安全。

5.2.3根据临床用血申请做好用血计划报小榄血库或市中心血站,并按计划领取所需血液成分。

5.2.4做好全血或成分血的贮存与质量观察。

5.2.5了解受血者的病史,做好血液标本的检查,核对与处理做好受血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的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标签,核对与血液质量目视检查。

5.2.6认真做好血液收发管理工作.5.2.7输血反应的检查,统计分析与上报。

5.2.8每月做好统计汇总,并上报医院.5.2.9宣传和推广输血新技术和成分输血。

5.3文献资料:

5.3.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参照卫医发[1999]第6号文件

篇3:浅谈血库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住院或门诊患者输血总量和次数的增加,血库人员的工作量也日渐增大。血液管理全过程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误差,由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1,2]。我院于2006年安装了血库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与之同时运行。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在享用其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以促进血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1 血库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及应用

(1)领血入库:血制品由血站取回后,首先要进行入库。入库界面含血制品条形码、血型、成份、规格、采血日期及失效日期。

(2)备血:含输血者的基本信息,如来源、血型、ID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申请医生等,也包括申请成份及规格。

(3)用血出库:可在备血目录中检索预定输血者,点击后该患者的录入信息即可导入。再需输入对应条形码号及交叉配血结果。

(4)血型检验:含输血者基本信息及血型复检。

(5)库存:指目前库内现有血制品,含血型、成份、入库日期、有效期、入库人、血制品条形码号等。

(6)出入明细:指血制品的操作路径。只要输入血制品条形码,就可检索到血制品的去处,包括库存、出库或报废。

(7)病人退血入库:若血制品已执行出库命令但血制品未离开血库,此时发现相关信息输入错误,在未计价的前提下,可在此菜单下执行退血入库命令,将该血制品条形码退入库存。

(8)磁盘读取入库:本院系统与当地中心血站网络不互联,不支持该功能。

(9)血袋回收:将发往临床的用毕血袋回收后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10)用血计价及血型检验计价:可进行相应的检测费用收取。

(11)HIS计价查询:可查询该患者的所有检验费用。

(12)血袋取消入库:在执行入库操作时,因失误造成血制品信息输入错误,在已保存而未出库的前提下,可执行该命令。输入血制品条形码和入库日期,查询到该血制品后执行“取消入库”命令,该血制品条形码可从库存中消失。

(13)血袋报废申请: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的血制品通过此窗口进行血制品报废处理。在执行该操作时系统会要求输入报废理由。

(14)血袋报废审批:申请报废的血制品条形码在进一步确认后报废,报废的血制品将永久不再允许入库,以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

(15)统计:可根据血型进行期间出入库统计。也可进行患者用血明细统计。

(16)字典:可对病人管理、收费项目、成份、规格、交叉配血方法及结果、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相关检验结果等进行编辑。

2 血库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体会

2.1 系统的优点

(1)作为LIS的一个分支,可与其实现资源共享,更为便捷地查到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信息。

(2)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职责分工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操作权限[3,4,5]。工作人员授权级别明确,权限范围具体到对应操作,在有效降低越权操作可能性的同时,防止了误操作对系统的损害。

(3)针对不同的血制品规格,报告单的设置也不相同。如冷沉淀的发血报告单中就没有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发血报告单中就详细设置了配血方法和主次侧结果。可依据不同的血制品自动生成相应的报告单,较为方便。

(4)系统提供了操作记忆功能。对血制品的每一步操作都能查询到,实现了操作的可追溯性。

2.2 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部分城市的中心血站和用血单位的工作电脑都外接互联网,血站将血制品信息上传,用血单位在扫描条形码时即可获得该血制品的相关信息,较为方便。但由于我院是部队医院,按照有关规定院内工作电脑禁止外接互联网,所以需要手工输入所有信息,容易造成人为误差[6,7]。若该管理系统升级后能与地方血站管理系统兼容,在扫描条形码时能导入相关信息就会杜绝此类差错的出现。

(2)系统应设置血液预警模块。对于入库超过一定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血制品周转情况自行设置)的血制品应提供警示标志。因为血制品在入库时多为手工输入信息,若人为输入错误,在出库复核时就会被发现。为使血制品正常出库,必须重新入库。若原错误信息不被及时清除,时间久了会形成“垃圾信息”,混淆工作人员对库存血量的判断。所以应对超过设定时间未出库的血制品发出预警,避免某一血制品长时间滞留库内。血液预警是对输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保证[8,9,10],也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血液储备。

(3)查询病人用血明细时,只可检索病人姓名,不支持ID号。对于重名的病人容易判断失误造成差错甚至事故。所以检索词段中应支持ID号检索。

(4)系统应设置试剂管理模块。包括各种试剂和实验项目、生产厂家、试剂批号、失效期、启用时间、启用者等信息。如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系统应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相关实验应自行封闭。

(5)系统应设置输血反应模块。用于记录患者输血反应及其相关信息,便于日后查询,并附带输血反应统计。

(6)系统应设置自身输血模块。医疗机关发布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提出推广自体血回输等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所以在血库管理系统中应增设自体血采集及自体血回输模块,以适应临床需要。

血库是医院的重要基层单位,数据信息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血库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基本具备了工作过程清晰,能够有效降低人为误差,从而保证血库作为医院临床输血工作重要环节的安全性。作为血库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留心,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与软件编辑人员的交流,提高软件的实用性能,进一步实现血库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共同促进输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星.医院血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3):52-53.

[2]李子民.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3):77-78.

[3]饶美英.输血科信息化管理初探[J].中国输血杂志,2010,(S1):69.

[4]董晓峰,吕毅,王艳,等.医院血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J].卫生管理,2006,27(9):113.

[5]冯骞,谭壮华,吴忠旺.医院输血科计算机信息的管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9):5990.

[6]李泰环,冯威.基于B/S模式的血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821-823.

[7]秦立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269-270.

[8]梁文飚,唐荣才,栾建凤,等.血液预警与输血链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2-4.

[9]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3):249-250.

篇4:加强血库的管理工作

建立血库的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工作制度、血液贮存制度、用血登记制度、血液报废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库仪器管理制度、血库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进修制度、病人资料与标本保管制度等。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定,血库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我们的工作有法可依。

1输血前的质量管理

1.1贮血的质量管理

1.1.1贮血室与配血室应分开,其周围应无污染源(如细菌室,厕所,传染病房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贮血室的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并定期消毒。

1.1.2贮血冰箱(或贮存血液成分的冰柜)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以防止血液的污染。定期作冰箱内空气培养,应无霉菌生长,一般菌落<8CFU/10min。定时观察冰箱的温度,如超出血液的保存温度,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并作好记录。

1.1.3从血站领血或血液成分后应认真检查核对,检查血液的外观、密闭性、包装是否合格,核对标签内容与取血单是否相符,如没有问题才能签字入库,并登记。应登记血入库日期、采血日期、贮血号、献血者的血型、体检资料、血液的品种、容量和经手人。血液或血液成分应按品种、规格分类贮存,并随时检查血液的保存期,超过保存期的血液一律不许出库。

1.2受血者资料、血样标本和输血申请单的质量管理。

1.2.1受血者的资料包括: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前各种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抗-HIV、乙肝、丙肝、梅毒等),这些都应登记在册以便备查。

1.2.2病人标本管上必须有标签,标签上应有受血者的姓名、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采血者姓名、采血日期。血库工作人员在接到标本时应认真核对以上信息并检查血标本有无溶血、严重脂血等,因为溶血、严重脂血会影响配血结果的判定。血标本签收后应按科室分类立即保存于2℃~8℃冰箱,保存7天。

1.2.3输血申请单应有受血者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等)、输血种类、数量、预定输血日期、申请日期、医生签名。输血申请单是血库工作人员发血的依据,是必不可少的。如急诊输血时无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后应通知临床医生补齐。

1.3血库仪器与试剂的质量管理

1.3.1血库仪器设备最好购买信誉好质量信得过单位的产品,三无产品绝不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定期维修,并作好维修记录。

1.3.2试剂应购买国家批准生产厂家的产品,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2输血中的质量管理

2.1配血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以减少在配血时冷凝集的发生。

2.2在确定输血后,血库工作人员取出受血者血样标本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标本抽取时间(必须是输血前3天内的);供血者的血型、贮血号、采血日期、血液有效期、血量、体检结果。检查血液的质量。如遇下列情况,血液一律不得发出:(1)血袋标签有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破损,有渗血;(3)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4)红细胞与血浆分层不清;(5)血浆层进行性变色,浑浊;(6)血浆层中有明显增多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7)红细胞的颜色呈暗紫色或红褐色。

2.3交叉配血前应复查受血者及供血者ABO及Rh血型,无误时才能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配血时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遇到下列情况可进行抗筛选:有输血史者、有妊娠史者、近期内需多次输血者。抗体筛选阴性者可用盐水介质配血法,抗体筛选阳性或未作抗体筛选者应用酶介质或凝聚胺介质配血法。当主、次端均无溶血和凝集时,供血者的血方可输给受血者。配血成功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时报告单应规范化,最后签上检查者的名字和检查日期。最好有两名工作人员相互核对签名。

2.4发血时由医务人员凭输血申请单到血库领血。病人家属和非医务人一律不能发给。血库工作人员与领血者必须共同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供血者的血型、血袋号、采血日期、有效期、血量;交叉配血结果、血液质量,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并记录发血时间后,才可将血发出。

3输血后的质量管理

3.1血液发出后,应立即将受血者的血样标本保存于2"C~8℃冰箱保存7天。输血后需再次配血者,应重新抽取血样做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的标本最好冰冻保存1年。

3.2血液发出后24h内应从临床收回临床输血反应卡,并妥善保存。

3.3与输血有关的资料应当保存10年,或在相关法律诉讼时效内应当保存完好。

3.4每月或1年应当作与输血有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统计(如输血反应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有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从最初的只输给严重失血病人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治疗目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输血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一输血学,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输血的安全性成为我们每一个输血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篇5:血库工作制度

一、为了使科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科(血库)以“安全第一、服务临床”为宗旨,为临床各科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坚持24h值班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和安全可靠的血液及制品。

四、做好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工作。

五、做好临床用血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

六、积极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七、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试剂,仪器设备符合计量标准,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和校验工作,确保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档案。

八、认真做好标本收集、处理、检测、保留工作。

九、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工作,ABO血型鉴定作正反定型,常规检测Rh血型,交叉配血至少使用2种方法(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

十、认真做好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领取、发放、运送工作,以及配血标本和输血后血袋的保留工作。

十一、认真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登记工作。

十二、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各种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

十三、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撰写科研学术论文,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十四、做好实验室消毒灭菌,清洁卫生工作,按规定做好生物垃圾的消毒处理、运输消毁工作。

十五、做好实验室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

篇6:血库工作制度[范文]

1.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严格执行用血“三统一”的管理规定,不私自采血供血。

2.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好血库的管理和技术工作。

3.要有备血计划,备有一定数量血液,保证临床需要。遇到有急诊用血,血库存血不足时,及时与血站联系,进行急诊送血。4.遇到疑难配血和稀有血型鉴定时,及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请求技术帮助。

5.经常与临床联系,了解临床用血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协助解决。6.血液保存管理:

6.1.每天检查冰箱温度,做好记录。6.2.不同血型血液分栏存放,有明显标示。6.3.冰箱定期清洁消毒,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监测。7.工作室和储血室要保持清洁,每天要进行紫外线消毒。8.配血和发血:

8.1.需输血的病员,由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取受血者自凝血2~5ml送交血库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其标本试管应贴有标签。如需大量用血或因科研需要用血,应提前两天通知血库准备(急症例外)。接收标本时要检查标签、血量、有无污染和溶血,凡不符合要求者应退回科室重新抽血。

8.2.接到输血申请单后,要仔细逐项查对申请单与标本试管的姓名、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是否相符,然后取同型库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小儿科或血型有疑问者,要复查病员与献血者双侧血型,再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无误。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有任何差错。输血单血型要填写清楚并签全名。

8.3.对已发出的血,一律不能退回血库。如因特殊情况需输异型血者,必须经临床主治医师同意,输血量不得超过600毫升。

8.4.购买“A”型、“B”型标准血清时,应保证血清效价准确可靠,要经常检测标准血清有无污染、沉淀,以防影响血型鉴定结果。8.5.发血后,病员与献血员的配血标本应保存一周(2-60C)以备查对。

9.做好出入库记录,每月按时与市中心血站对帐,核实准确无误后将记帐单报院财务科。

10.发血记录、申请单、帐目等材料保存10年。

血库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检验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监督检查标准血清的效价,指导并参加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经常检查血液质量,做好血液储备,确保输血安全。

4.负责血库药品、器材、贮血冰箱等物品的请领和管理,定期检查维修,确保运转正常,并制备各项试验用具和无菌物品。

5.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向血液中心反映。密切配合临床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6.负责血库各项登记、统计、资料保管、审检血液入、出库帐物及用血收费记帐工作,血库负责人定期与血液中心核对结帐,月底向医院财务报账。定期向领导汇报。

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

1.制定培训计划

科室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提出培训需求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长。2.组织培训 2.1.岗前培训

对新分配、新调入及转岗人员组织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为本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技术规范、有关的规章制度、拟上岗所需的应知应会知识等。培训方式为科室组织专门人员授课,科室负责记录和考核。2.2岗位培训

根据科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需要,所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应更新、技能应提高,对其本专业的检测动态应及时了解。科教秘书负责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标准和规程应用研讨会,业务学习进修及短期外出学习,互传互授相关知识和技术。2.3.适时培训

a.规程等技术规范的修订情况,科主任及时组织人员参加培训。b.原则上涉及我科开展检测业务的每个新标准和规程,科室将至少派一名业务骨干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会或技术交流会。c.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人员,有义务负责对其他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培训;

d.凡送出参加培训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签署意见后交科教科登记,经分管院长批准(需出省的再报院长批准),培训结束后,被培训人需向科教科提交证明其参加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证明材料(如考试成绩、结业证书等)。

输血前检验制度

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在输血前对供血必须进行检查,以确定该血液适用于输血并且与受体相容。检查内容包括ABO及Rh(D)血型的测定,抗体的筛选,传染性病毒的指标检查如梅毒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HIV-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IgM)。

3.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4.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4.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4.1.交叉配血不合时;

4.2.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5.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已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1.临床医师在决定输血治疗后,应由相应任职资格的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订输血日期前递交血库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

2.不同任职资格医师申请用血量权限:

(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3.申请单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提前一天备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急诊除外),并提前一周与血站联系备血。4.备用血量以三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必须预先通知,血库以便及时补充备血。

5.新鲜血、全血、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冷沉淀、血小板、白细胞)必须提前一天与血库预约,以便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新鲜血、全血备血必须经科主任签名报医务科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与血站联系;临床上的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用、及时记账,避免浪费。

血液入库检查制度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4.全血、血液成分出库前要认真检查,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明情况。

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制度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一下保存,血小板20~24℃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做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

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点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检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

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

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血液贮存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一、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根据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做好各项记录。

二、输血科(血库)负责质控工作专职人员应每日定期检查各项相关检测记录,发生问题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当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与血站联系:(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3)血袋有破损、漏血;

(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层的界面不清或交接面上有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色。

四、当血液保存期过期时应按照医疗垃圾处理,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五、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血库)2~6℃保存至少1天,然后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

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严格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输血申请

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护理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集完毕贴上标签。

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环节

1、实验室人员按照化验单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和准确核对。按照化验单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2、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3、交叉配血时,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4、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做好储血冰箱等的温度观察和记录,每日四次。

五、发血环节

1、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到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环节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三查七对”制度 一、三查

1、查血液包装有无破损,血液有无渗漏和血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清楚。

2、查血液质量,有无变色凝块溶血等。

3、查输血器材,即输血器有效期,有无漏气,有无污染。二、七对:核对以下诸项在标本管、申请单、配血报告单及取血单上是否一致。

1、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血型。

2、核对献血员姓名或条形编码、血型、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配血结果。

取血制度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指定人员(持取血单)到血库取血。2.取血者与发血者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取血后要及时安全送到输血处,取回的血液及时输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如果是在患者输入低分子溶液的情况下采集血样,应通知血库)。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九、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十、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十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识别。

十二、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十三、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全过程和输血后30min内都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具供检查分析原因。

13、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集中放置于4℃冰箱内,于24小时内由工勤人员签收并送回血库。

十四、如有输血反应,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送血库保存。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后送血库,并及时调查处理。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用血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l、只要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i。或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i。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t)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受太大影响。

四、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

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则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血液报废制度

1.血液报废:血液过了保存期或出现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报废处理。2.做好报废记录,取出报废血液。

3.血库工作人员写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原因、数量、价格,报院主管领导审批,月底结账报财务核销。

预防和控制经输血感染制度

一、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医院要严格控制输血感染的途径。1.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临床医师和输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3.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培养皿(90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4.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5.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6.必须按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7.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检测。

二、全血、血液成分入库要认真核对。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三、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末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四、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五、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往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消毒管理制度

1.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做好记录。

2.血库每天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做好记录。

3.试验台每天要用消毒液擦拭,污染时,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4.医疗垃圾放置医疗垃圾箱内,按时送交。

医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

一、为完善临床用血应急保障机制,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协调、指挥临床应急用血工作。

三、我院用于临床输血的血液的来源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按烟台卫生局规定的途径,由烟台市中心血站提供合格的血液。因应急用血或者为了避免血液浪费,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经烟台市卫生局核准,我院可以和兄弟医院之间相互调剂血液。

四、紧急情况下若需要大量血液,或者患者需要稀有血型且血液量比较大时,按如下操作:

1、首先由输血科当班人员立即电话联系烟台市中心血站,说明情况,争取得到支持。同时报告我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2、将烟台市中心血站的回复情况尽快电话告知临床经治医生,在对方同意供血的前提下同时告知血液可以到达医院的大致时间,立即电话通知值班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3、由于血型特殊或者用血量较大,烟台市中心血站无法及时供应时,应尽快电话通知临床经治医生。同时电话汇报主管院长或业务院长,然后遵照领导指示执行。

4、假如烟台市中心血站在供应部分或全部血液的同时,要求我院动员人员互助献血。在充分准备好接血同时,由血库安排该患者的家属或者单位人员献血。

5、将动员亲友及单位人员献血的情况电话反馈给烟台市中心血站。

6、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采血,须按烟台市中心血站相关规定进行输血。

五、血库临时采集血液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2、我院血库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3、必须为供血者开展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

4、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如《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等。

血库临时采血后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10日内将情况报告烟台市卫生局。

六、在整个应急用血的过程中,须注意保持血库值班者、血库主任、烟台市中心血站、用血临床科室、医务科、主管院长、业务院长几者之间的通讯联系,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临床用血医学文献管理制度

一.目的

建立并实施临床输血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详细记录并妥善保存临床输血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数据及相关责任人信息,使其具有可溯源性,以证实临床输血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满足相应特定的质量标准。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输血工作全过程产生的医疗文书的管理。三.职责

1.值班人员执行本程序。

2.医疗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汇总。四.工作程序

1.输血申请单和配血报告单管理:值班人员每天接到临床输血申请单时应该认真检查、核对以下信息:申请单患者信息与标本信息是否一致。申请单字迹是否清晰、完整。是否具有输血适应症。申请时间、申请用血量及成分是否合理。确认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后,准确填写收到时间(具体到分钟)并签名,需要特殊处理的申请单应该在交接班记录本上注明。将配血结果认真核对后签下实验操作者和复核者姓名。交班前将当天输血申请单和配血报告单标明时间放到指定位置存放。

2.发血单管理:值班人员发血时应该与取血的医护人员认真核对血液成分后,分别用正楷在发血者、取血者位置签名,时间签到分。3.Rh阴性血液使用补充告知书管理:发现临床Rh阴性患者申请用血时,值班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经治医师,要求患者、家属及经治医师共同签署Rh阴性血液使用补充告知书后送输血科与输血申请单一并存档。

4.其它一切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医疗文书均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分类存档。

5.所有临床输血记录、档案内容必须完整,确保其可溯源性。6.所有记录的临床输血档案每年至少整理一次以上,对其进行分类汇总、装订,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至少保存十年。7.规范数据电文信息管理,在临床配血、发血及其它试验操作、报告录入过程中均应使用本人的用户名进行操作,不得将自己的用户名转借他人使用。数据电文信息与手写文书信息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试剂的采购、入库、领用制度

1.血库购买试剂,每月上旬提出申请计划,报检验科主管人员,检验科主管人员制定申购计划表,经主任同意后签字后,报医院采购中心统一采购。

2.采购中心采购后,检验科主管人员领取后入库入帐,血库人员检验科主管人员领取所需试剂,领取时要进行核对验收:有效期、包装、质量、批准文号、数量等。

3.所领试剂由负责人统一管理,并认真填写登记,并按要求妥善保管。

仪器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和报废制度

1.仪器设备采购,根据工作需要按医院的规定提交申请报告,并对设备进行考察,填写论证报告,交医院计划设备科,由医院审批并进行采购。

2.仪器采购后,由计划设备科组织验收。

3.实验室大型医疗设备固定放置,建立专人管理维护保养及仪器操作规程,按仪器保养要求进行维护保养,保持仪器设备清洁无尘。4.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天开机前检查电源情况,在每天关机后由使用者对仪器使用与维护保养情况做好记录并签名。

5.对仪器性能操作不熟练者,不得进行仪器操作。

6.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停机逐级上报,并立即报器械维修组尽快查找原因维修,操作者要及时做好维修记录并填写出故障日。非专业维修人员不得随意拆修仪器设备。

7.严格仪器设备使用交接制度,更换操作人员时,前操作人员必须面对面与接替人员进行仪器性能及状况的交班。

8.仪器使用超过期限,保证不了质量,或仪器损坏,无修复价值,向计划设备科书面提出申请,计划设备科进行核查,决定报废。

计量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计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对仪器、量具进行校准验证。

2.不购置无证产品,不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

上一篇:论法律与道德论文下一篇: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