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

2024-04-24

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精选8篇)

篇1: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村民:

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精神之花。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创建一个整洁卫生、生态良好、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生存环境,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白际是生态旅游、度假、避暑、探险的胜地。生活和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塑造白际良好形象,掀起做文明村民,创文明乡村,建文明景区的高潮,按照“四大整治”的工作要求,我们向全乡广大村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与创建无关的部门,也没有与创建无关的人,需要大家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作为白际人,我们既是乡村文明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决心以实际行动实践文明言行,为创建文明白际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从我做起,争当文明村民。

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革除陋习,倡导文明,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做到“三管二十一不”。即管好自己的手,不乱贴乱画,不乱停乱放,不乱搭乱建,不乱堆乱占,不破坏公共设施,不乱砍滥伐,不在防火期野外用火,不无证驾驶,不欺客,不宰客,不乱扔烟头果皮纸屑,不乱泼污水污物,不乱倒垃圾杂物,不违章放养家禽家畜;管好自己的嘴,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不酒后开车,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管好自己的脚,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

三、弘扬正气,树立文明新风。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切实遵守法律和各项行为守则,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勇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铲除邪恶,维护社会治安。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各项规定,保障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积极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坚持依法上访,促进社会和谐。要树立和培养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自觉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坚持优生优育,不超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要自觉与反动会道门、邪教组织作斗争,净化社会风气。坚决同一切不文明言行作斗争,一切从科学出发,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共同维护白际良好形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体白际人民的宝贵财富,文明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繁荣的白际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乡村的实践中去,用心呵护美丽的白际,为发展活力白际,建设平安白际,构建和谐白际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大家的热情,以大家的真诚,聚大家的智慧,共同谱写文明白际的新篇章!

倡议人:xxx

日期:20xx年x月x日

篇2: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

为落实市、县关于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专项行动精神,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我们倡导以“文明生活、多彩乡村(社区)”为主题,开展“文明乡村(社区)八大行动”,具体行动倡议如下:

一、积极参与“村风评议行动”,争做村风评议员。

立足村情实际,以评议村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联系本村发生的典型事例,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好人好事进行宣传表扬,修订完善乡规民约,逐步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参与“督导队伍行动”,争做村风督导员。

以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方式,对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常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导和评议。广泛设立公德窗,褒扬先进,鞭挞落后,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改变陈规陋习,营造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参与“宣传教育行动”,争做乡土宣传员。

利用口头宣讲和宣传窗(栏)、黑板报、墙头画、广播、简报、宣传单等传统手段,以及农民信箱、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现代手段,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居民)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倡导良好生活方式。

四、积极参与“文明创评行动”,争做文明创评的示范者。

要积极参与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和守法户、信用户、和睦户等“文明新风户”以及“好邻居”、“好婆媳”、“好村民”等文明和谐创建评比活动。从身边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见贤思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五、积极参与“春泥计划行动”,争做春泥计划的护花人。

集聚整合全社会力量与资源,利用假期、双休日等校外时间,组织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形式丰富的道德实践、社会体验、能力提升、文化娱乐活动,全面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六、积极参与“五项提倡行动”,争做文明治丧的带头者。

推进“五项提倡”活动,实施简化丧事操办,规范遗体告别,加强丧事监督管理,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遵守“八不”规定等“五项提倡”,倡导群众文明简洁治丧,推动殡葬习俗改革,促进乡风文明。

七、积极参与“文化惠民行动”,争做农村文化的种养者。

培育宣传“民间道德典型”,以文明新风尚引导新型农民;设立“农民学习会馆”,以现代新知识武装新型农民;举办“乡村大擂台”,以文化新舞台展示新型农民;创建“网络文化俱乐部”,以网络新生活吸引新型农民;培育“农民文艺创作队伍”,以艺术新魅力塑造新型农民。

八、积极参与“魅力乡村(社区)行动”,争做美好家园的建设者。

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开展美化乡村(社区)行动,种植花草、美化墙体,建设文体设施和公园小品等,深入开展“庭院清洁户”、“绿色示范户”等创评活动,努力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创建绿色、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逐渐形成各村(社区)的多姿多彩“一村(社区)一品”文明创建特色,努力打造魅力乡村(社区)。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农村文明程度、农民文明素质的明显提升贡献自己应有的一分力量!

倡议人:xxx

篇3: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乡风文明的本质就是精神文明, 在其中起着承接上下的作用。乡风文明建设能否搞好,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一、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且利用率不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和条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 我国已建成县级图书馆2720个, 县级文化馆2829个, 乡镇文化站33367个, 总量规模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较大飞跃。但是, 如此总量规模的文化设施与8亿农村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 仍只是杯水车薪。而且, 这些文化设施大多数都是建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 相当一部分乡村仍然没有相关设施。据对河南省开封县的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农民都认为村里需要建公共活动室或图书馆, 只有不到5%的人回答村里已有活动室或图书馆, 不需要建设。

一些村虽然建有图书室、娱乐活动室, 安装了活动器材, 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大门紧锁, 部分村民甚至不知道村里还有这些设施, 即使知道的也很少主动到图书室、活动室读书看报和参加有关活动, 设施的利用率偏低。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农民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活动室, 即使到过活动室的60%的人中, 也有将近1/4的人是去打牌、下象棋和打麻将, 有近1/3的人是去看电视、看录像。至于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80%左右的农民都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者, 身体很好, 不用锻炼, 有时间还不如躺下来休息休息、看看电视、串串门、聊聊天。

㈡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失, 广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 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失。新农村建设包括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 关键还要靠人来推动, 广大农民就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把相当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选择了进城务工或经商, 所带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也使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转移出去的大多是对新知识、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 而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即所谓的“386170”部队, 这就使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缺失。青壮年农民的外流造成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后继无人,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缺乏新鲜血液和生力军。这种人才“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将对培育新农村文明乡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 广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一般而言, 素质越高的劳动力, 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能力就越强, 也就能够更好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不高, 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 农民伦理道德素质出现滑坡。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影响, 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农村地区, 使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 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而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 在新旧观念的交替中, 一部分农民的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但在部分农村地区, 看到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将老人赶出家门、不管不问的事情却屡见不鲜。兄弟反目、夫妻吵架、家庭暴力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婚姻家庭稳定性下降, 离婚率不断上升。金钱观发生畸变, 有些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 将礼仪廉耻皆抛至脑后, 一些农村女子出去从事色情服务工作, 赚了钱, 不但不被人鄙视, 却还会引起一些人的羡慕;一些人为了挣钱, 故意把自己打扮的落魄一些, 去外地做职业乞丐, 把别人的善良和同情心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手段, 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第四, 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据国家农调总队的资料显示:2008年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8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 平均受教育年限7.4年, 这与农业发达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文化素质的低下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对新思想、新科技、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更使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第五, 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中国公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科学素养仅达到0.7%, 远低于城市4%的水平。另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我国仅有2%的农民接受过一些农业科技培训, 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科技培训。科技素质的低下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死守经验, 对外面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一无所知或视而不见, 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小富则安, 小成则满。

㈢文化生活空虚, 民风村俗难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得到同物质生活同等的改善, 农民文化生活空虚而单调, 再加上封建思想和国外一些腐朽没落文化的冲击, 农村中一些陈规陋习、旧风恶俗陈渣泛起。

第一, 赌博风盛行。由于空闲时间增多, 而文化生活又极度匮乏, 一些农民便三五相邀在一起打牌、打麻将, 最初可能只是消磨时间, 时间长了为了追求刺激就开始赌钱, 从一元两元到成百上千, 甚至上万, 从农闲时赌到不分节气, 通宵达旦。赌风日益泛滥, 已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因赌博而造成亲朋反目, 家庭失和, 邻里不睦, 打架斗殴甚至赔上性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 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些农民宁愿相信迷信, 而不相信科学。算命、问仙、看风水等活动在农村很有市场, 一些巫婆、神汉、道士、风水先生走街串巷, 占卜问卦生意兴隆。有的农民生了病不是去看医生, 而是请所谓的仙姑神汉驱妖降魔, 结果花了钱财又耽误了病情;有的农民有了钱不是投入到生产生活之中, 而是修庙宇、建宗祠、请神仙、烧香拜佛, 出现了“修路建学不积极, 捐款修庙都踊跃”的现象[1]。

第三, 人情风盛行, 铺张浪费现象比较普遍[2]。人情交往本是联络感情、维系亲情的纽带, 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农村中人情交往逐渐泛化, 农民的人情往来支出越来越沉重。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家庭每年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普遍都在千元左右, 有的甚至达到万元。办酒席的理由越来越多, 结婚、生子、拆迁, 老人去世, 人情风愈演愈烈。办事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孩子结婚少则花费几万元, 多则几十万元;请客少则二三十席, 多则上百席, 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种不正常的“人情风”、“浪费风”使许多本不富裕的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也给正常的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

㈠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首先,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 没有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 是虚的, 只要把经济建设抓好了, 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 一手硬”的现象, 整天忙于“中心”工作, 奔波于政绩工程。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村基层干部中, 有60%以上的人都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 完成不了交不了差, 影响政绩;而精神文明是软指标, 没有具体考核内容, 只要经济发展了, 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其次, 广大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部分农民利益受损, 再加上新旧观念的交织, 农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大家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但另一方面又不愿为乡风文明建设尽任何义务, 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往后退。甚至一部分农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上面的事, 干好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 干不好也与自己无关, 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

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乡风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 乡风文明建设就缺少了根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村, 文明程度相对就较高, 民风就越淳朴;而越是经济落后的乡村, 打架斗殴、违法犯罪事件相对就越多, 乡风就越不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长期重城轻乡的政策导向下, 农村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这就使得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为30.11亿元, 仅占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的26.5%, 低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许多县乡图书馆、文化站、活动室仅能维持从业人员基本工资开支, 活动经费和业务经费紧缺。而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也是不足的。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14.53元, 比城市低了1043.73元, 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8.59%。

㈢工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搞好制度建设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但是, 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工作机制不健全。一些地区怎么建设, 如何建设完全取决于领导意志, 领导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工作随意大;一些地区没有分管这项工作的单位机构, 说起来是齐抓共管, 实则是谁也不管, 有了好事是大家的功劳, 出了问题相互推诿;还有一些地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 在具体落实时只是“上传下达”、“照本宣科”走走过场。

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也是陈旧落后。教育内容脱离农民思想实际, 内容大而空, 不能围绕农民感兴趣的热点、难点、亮点问题开展活动, 使农民一听就烦, 产生逆反心理, 参与热情不高。教育手段仍然停留在电视、广播、开大会、黑板报、口号标语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上, 不能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教育形式上也是习惯于层层布置、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 没有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 仍是“灌输式”教育, 教育形式不新颖, 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

三、加快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见解

㈠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 需要农村上下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用全局眼光和战略眼光来审视乡风文明建设, 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同时, 要充分利用舆论力量,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通过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通过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的宣传,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通过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牢固树立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㈡发展经济, 扩大投入,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目前来看, 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 要继续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探索和完善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其次, 要鼓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局限性,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实现规模经营。再次, 要因地制宜, 帮助农民找准致富门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 鼓励农民积极寻找其他致富路径, 拓宽收入来源,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的发展为增加乡风文明建设投入奠定了基础, 要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民间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 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要把乡风文明建设资金设立成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平时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确保专项资金真正、正确地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坚决杜绝侵占、挪用现象的发生[3]。可以动员、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民出财出力投入乡风文明建设, 如向村文化馆、活动室捐赠一些图书、报刊、杂志, 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在农闲时间献才献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等。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规章制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 充分依靠企业单位、开明绅士、宗教界人士、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等社会力量一起办文化, 也可以以地方优势和文化特色吸引发达地区和海外资金投入当地文化事业。

㈢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组织运行机制。搞好乡风文明建设, 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关键在领导, 重心在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必须大力加强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一级政府”的职能, 必须加强村委会的行政能力建设。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等群众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在工作中, 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民兵组织等各方面要统筹协调, 形成上下一心协调一致的民主管理新格局。

第二,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考评激励机制。要尽快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 制定出较为完备又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 不断探索新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 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优秀典范, 可以进行政治激励,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 对一些落后、顽固分子要运用监督手段, 甚至采用一些刚性约束措施, 开展批评和惩处。

第三,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建立工作机制, 确保人员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明确, 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在管理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农民意愿和思想实际, 要围绕农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开展工作。

㈣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人, 没有文明的农民, 就没有文明的乡风。因此, 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就成为加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

第一, 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培养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意识。要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引导广大群众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知荣辱, 逐步形成品德端正不违法, 家庭和睦不拌嘴, 孝敬老人不忤逆, 崇尚科学不迷信, 健康娱乐不赌博, 移风易俗不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4]。

第二,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要改革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支持和保障体系,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有所提高。同时, 结合农村发展实际, 可以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在农村中小学适时适度地引入职教内容, 把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变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模式。

第三, 构筑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在教育体系形式上可建立省市、县、乡三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在省市一级建立农学院和农业专科学校, 主要为农村培养专业课教师和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尖子人才。在县一级建立农业中专或综合性职教中心, 定时到乡进村, 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在乡村一级, 可在原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 将农村成人教育同农技推广相衔接, 注重对农户的现场、实地指导, 促进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户中传播。

参考文献

[1]袁玲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风险与应对[J].理论导刊, 2008, (8) .

[2]黄有泰.乡风文明建设的困惑与对策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5) .

[3]董欢.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J].兰州学刊, 2007, (3) .

篇4: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浅析

关键词 乡风文明;农村社会建设;重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极为重视农村社会建设,从而使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制约,乡风文明从总体上看,当前还较弱,与经济发展相比,还比较落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尚不够健全、其投入不足、创新力弱,当前无法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先进文化的现实需求,致使在农村地区许多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滋生,封建和迷信充斥着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空气。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建设的速度,与党和国家所提出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相差甚远。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含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良好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发展越来来好,并逐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1]。当地人民遵循着本地的地方风俗,这种遵循的观念几乎无法改变。直观来看,乡风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乡风,基点在于文明,因此,应该是指好“良好的乡村风气,优质的乡村风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示,乡风文明的内含主要包括文化、风俗、法制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其建设的本质也在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核心在于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一种能够适应于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境界、理念和意识,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生活面貌,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营造强劲的生产力,酿造优质的社会环境。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使农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培育新型农民,实现乡村全面发展[2]。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为农村社会优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人文、社会环境的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现实,使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有效;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和统筹发展。

2.2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是要求。管理民主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全体村民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新观念、新风尚,这就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全面传播;社会稳定氛围和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营造。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已经迈进小康。但衣食无忧并非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趋增大,在经济增长之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全面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之必由之路。因此,在农村要形成和谐奋进、健康向上、情操高尚和文明礼仪的社会风尚。

2.3 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指出:“中国有八成人口住在农村,国家是否稳定,关键在于这些人口是否稳定。”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存在一定的不良风气、歪风邪念。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的健康发展,使农村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相对有了极大进步,但仍然有封建落后的习俗、活动仍然存在,甚至正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政策,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3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农村新建设先驱力量,首先要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加强农村各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村优质师资队伍,打破城乡一体化应试教育模式。其次,要不断加强已僵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投入,激活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办好村小学,让农村学生能够就近上学,解决农村学生上小学难的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得了不断完善。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至今仍未全面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上漏洞较多。因此,要调整教育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

3.2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大、复杂,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要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农村文化与道德伦理,对那些带有低级的、鄙俗的社会现象要加以控制,或者鏟除;加强和引领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健康文化进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之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村文化氛围。

3.3 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

用好政策,掌握好机遇,使政策能够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导向和宣传作用,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遏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等进入农村社会。废除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不利于农村建设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加强对农村健康的民俗文化宣传与引导性教育,对那些需要保留、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传统应该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健康、积极向上为基调,努力发展好现有的特色农村文化,利用好现有的传统节假日等重大庆典活动,做好宣传活动,努力走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承宗.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培植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46.

[2]郑瑞红,胡尊让.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J].前沿,2012(23):153.

篇5: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倡议书

勤俭自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丽乡村,明家园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明乡风禁止红白事大操大办问题专项整治活动,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杜绝低俗恶俗思想,养成勤俭节约、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明乡风,特发出如下倡议:

做好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自觉接受当地红白理事会的管理和安排,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做明乡风的推动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以及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典型要自觉带头注重家风家教,建设明家庭;破除陈规陋习,重塑乡风民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凝聚起“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明乡风”的社会正能量。

做好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在婚丧活动中要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杜绝低俗恶俗。提倡喜事新办,不收高价彩礼,推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不滥发请柬,不用豪华迎亲车队,不大摆宴席,不燃放烟花,树立健康明环保节俭的婚俗新风。提倡厚养薄葬,反对殡葬陋习。老人在世时多尽孝,老人去世时丧事从简,不搞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活动。严格按红白理事会规定的标准执行,不相互攀比,不搞奢侈浪费,不在城区主要街道和省道搭建灵棚;倡导明低碳祭扫方式,鼓励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上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自觉做到乔迁、生日、升学、晋级等喜庆事宜不办,可通过问候的方式表达心意、增进感情。

做好明乡风的传播者。人人都要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明乡风的义务宣传员,大力宣传旧的婚丧习俗给社会带的危害和影响,给家庭带的沉重经济负担;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带的好处和活动中涌现的好经验,褒奖宣传依靠诚实劳动脱贫致富的明家庭和孝敬老人的好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移风易俗需要我们共同参与,明乡风需要我们共同培育。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崇尚节俭为荣、以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以攀比虚荣为耻,以移风易俗为荣、以封建迷信为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推动全市精神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倡议人

篇6:乡风文明建设方案

――强湾移民新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强湾移民新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强湾移民新村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地方化和个人化,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我们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广大群众爱家乡、爱集体,为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上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强湾移民新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积极采取秦腔折子戏演出、张贴标语、广播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并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强湾移民新村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强湾移民新村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村领导班子成员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四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我们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三、发挥核心作用,建设文明新村

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强湾移民新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村上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盘,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篇7: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xx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生态文明是前提,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关键,因此,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础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为此,我镇紧扣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核心,坚持农民、市民一起抓,努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获xx市文明创建一等奖。

一、主要的做法:

我们主要做到了“四抓”:

(一)抓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

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的单调生活方式,他们渴望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1、壮大表演队伍。我镇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善于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近年来,已扶持发展了20多支文艺队伍,比如:鼓楼街道老年艺术团,由六、七十岁的老文艺骨干组成,被戏称为“六七三八”演出分队,近几年来自编自排节目几十个,节目时间4个小时,义务为市民演出、无偿为企业服务,获得省命名的“特色文化团队”称号;延令街道女子军乐队,队员30多人,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成立两年以来演出五十多场,其中商业演出二十多场,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燕头街道京剧联谊会,经常与黄桥、刁铺等地的京剧票友举行联谊活动;四牌楼街道秧歌队、济川街道莲湘队等等,他们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前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繁荣广场文艺。我镇充分利用广场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例如春节期间的“团团圆圆庆盛典”广场文艺、庆“三八”巾帼创业广场文艺、“诚信纳税奔小康”广场税法文艺宣传、庆“五一”迎“五四”青年创业文艺宣传、庆“六一”小公民道德成果文艺展示、庆“七一”大型广场文艺、“军民鱼水情”“八一”双拥联欢晚会、法制宣传专场文艺演出等等,大张旗鼓地宣传我镇新风尚、新成就,让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深入千家万户,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情操不断得到陶冶,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引导群众从单一、低俗的娱乐逐渐向丰富、健康的生活转变,从陈规陋习向积极、文明的习俗转变。

3、打造精品节目。我镇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的同时,注重文艺节目的高质量,努力打造精品节目。例如:鼓楼街道小品《摊头余情》、延令街道的舞蹈《xx花鼓》、四牌楼街道的《快乐搬家队》分获泰州市社区艺术节一、二、三等奖;鼎盛集团小品《九九重阳》、鼓北幼儿园的舞蹈《雪哨抒怀》获省政法系统文艺汇演一、二等奖,《九九重阳》赴京参加调演;迎幸小学的京剧滑稽戏《小小七品芝麻官》应邀在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江苏省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上演出;中心幼儿园的音诗舞《种子》参加省司法系统“廉政之光”演出获一等奖,《小草·大树》获泰州市汇演一等奖。中心小学的少儿古筝在全国“新苗杯”音乐大赛中获金奖;鼓楼街道“六七三八”演出分队道情说唱“情系夕阳”赴省参加劳保系统文艺汇演获一等奖;燕头街道的小品“晚霞情”在泰州市文化汇演中获一等奖。截止到目前,我镇已创作精品节目56个。

2、通过“双学南殷”推进和谐政治环境的建设。

我镇积极开展学习两个南殷村活动,外学溪桥南殷的民主管理制度,内学本镇南殷的富民强村经验。溪桥南殷村以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为目标,大力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形成党支部领导民主理事,村民(代表)会议保障民主理事,村委会实施决策的依法治村格局。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乡镇治村到村民自治的转变,从乡镇和村级领导为民做主到村民做主的转变,从能人治村到制度治村的转变,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转变,从根本上拉近了干群关系,规范了干部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学习活动,我镇各村都制定一套规范的村民自治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一个参与管理农村事务的平台,促进管理民主。目前,各村已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问题有处问,矛盾不出村。

3、通过“百日整治”推进纯真精神环境的建设。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镇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比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又形成了学习科技、诚信守法、开放进取、自立自强、奉献拼搏等良好社会风气。但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封建迷信、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不赡养老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沉渣泛起,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不良风气有所盛行。为此,我镇坚持破立结合,扬弃并举,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百日整治”大行动。大力破除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各种不良习俗,特别是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打击违法乱纪行为,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消除不文明行为。对全镇所有网吧、游戏厅及其他娱乐场所,进行督查,协助市有关职能部门坚决取缔违规经营户,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治理“三乱”,取缔基督教乱设聚会点18个,取缔假僧假道乱设佛事道场40多个,拆除乱建寺庙12个。目前,婚丧嫁娶中的迷信色彩少了,健康文明的风气多了,如今结婚拍婚纱、丧事行火化在我镇农村已蔚然成风。

(四)抓先进评选,用生动的典型感召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具有凝聚效应、示范效应、教化效应和名牌效应。我镇从多角度、多层次评选先进,促进了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

1、评选典型人物

主要评选孝敬老人、见义勇为、关心弱势群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去年共评出各类典型20多人,成为群众争相效仿的楷模。

2、评选五好家庭

主要是评选“五好家庭”和“十星文明户”。去年共评选出“五好家庭”31669个,“十星文明户”15422户。农民群众纷纷说,“农户有十星,抱银又抱金,农户无十星,富了还会贫。”

3、评选文明楼院

根据年初党委文件要求,我镇去年共评选出文明楼院991幢。

对上述评选活动,我镇注重过程管理,做到年初公布标准,年中进行初评,年末举行复评,并注意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不断修改完善、坚持标准要求不降、坚持群众广泛参与、坚持一年两次评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有感人魅力、有不同层次、有群众基础的的先进典型的树立,使群众在对典型的可亲、可敬、可学、可比中收获感动,触动思想,见诸行动,进而在整个农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乡风文明”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精神需求和社会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风气总体向好的方向转变,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致使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乘虚而入,占领了一定的农村精神文化阵地。主要有:

一是赌博陋习屡禁不止。尤其在相对农闲时节,农村赌博之风非常盛行,有的村庄还长期设有固定赌博场所,参赌者多数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二是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且出现低龄化趋向,不少青少年也参与其中。

三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不顾自已实际情况,相互攀比,花样不断翻新,浪费现象严重,甚至造成生活困难。

四是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对不良社会风气熟视无睹。有的还参与其中。个别干部弄虚作假,利用群众赋予的一点点权力,为自己或亲朋谋取私利,坑害群众利益。

三、今后的打算

1、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对各类典型人物、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文明楼院的评选力度,努力促进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

2、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面向基层和农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尽可能帮助各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组建文化活动中心户,努力使每个村组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

3、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

4、突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不断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对农村聚众赌博、盗窃、迷信活动等问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

篇8:乡风文明建设倡议书

1 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调查问卷。调查的地点选取在江苏省农村地区中的“文明村”。文明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村, 相较于非文明村, 其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拥有一定的水平,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4,5]。在调查的过程中,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根据地区差异分别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随机抽取2个文明村, 在大致控制性别和年龄层次的基础上, 每个文明村发放100份问卷,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86份。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1.2 样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 从性别构成上看, 本次控制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1∶1, 其中男性291人, 女性295人。

(2) 从年龄结构上看, 年龄为18~45岁者有243人, 占总人数的41.5%;46~60岁者205人, 占35.0%;61~85岁者138人, 占23.5%。

(3) 从文化程度上看,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154人, 占26.3%;初中文化程度者213人, 占36.3%;高中、中专及同等文化程度者138人, 占23.5%;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81人, 占13.8%。

(4) 从居民每年在村里生活的时间上看, 1个月以下的有12人, 占2.0%;1~3个月的有30人, 占5.1%;4~6个月的有32人, 占5.5%;7~9个月的有47人, 占8.0%;10~12个月的有465人, 占79.4%。

(5) 从职业上看, 农业劳动者113人, 占19.3%;务农兼务工者82人, 占14.0%;农民工112人, 占19.1%;乡镇企业管理者16人, 占2.7%;农村私营企业经营者和农村个体户76人, 占13.0%;农村知识分子40人, 占6.8%;乡村管理者29人, 占4.9%, 离退休人员43人, 占7.3%;学生10人, 占1.7%;其他65人, 占11.1%。

2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状况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组织制度以及生活环境的总和[6,7,8]。本文将这一概念操作化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制度、法治文明、环境文明5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约1/2的农村居民对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表示了较强的兴趣, 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内容方面, 有53.6%的农村居民表示希望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1.8%的人则表示希望通过集中宣传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 其他村民则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方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文化建设方面, 53.6%的农村居民希望不仅要保护优秀的传统民俗, 而且还要进一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弘扬当地民俗, 这也反映出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总体上是持保护和弘扬态度的。除此之外,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方面, 40.6%的农村居民表示需要更多的文艺演出, 19.6%的人则表示希望能够播放一些高质量的电影, 剩下的居民则表示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技培训、举办体育比赛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

在民主建设方面, 有32.1%的农村居民希望选举要更加民主, 29.4%的人希望村里的财务要更加公开, 有27.6%的居民则对村干部提出要更加虚心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的要求。还有9.7%的人认为村干部还要接受村民的监督。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希望村里的组织和干部能够更加公开、公正, 对民主建设有一定的诉求。

在法制文明建设方面, 有85.2%的人认为农村居民需要学习法律知识。在谈到对本村法治文明建设的需求时, 有53.6%的农村居民都认为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有10.9%的人认为要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手段, 还有一些居民认为需要开展更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 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意识。

在环境文明建设方面, 发现33.3%的居民都表示需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16.7%的人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环卫设施。有12.1%的农村居民希望搞好村庄规划工作, 11.3%的人则对开展植树造林的绿化活动提出了要求, 其他居民分别在整修道路、整治河道、惩罚破坏环保的行为等方面有所需求。

3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 不同群体的农村居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在实际情况中, 农村居民由于其不同的个体因素从而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 本文主要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3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年龄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根据国际年龄标准的定义, 本文将被调查对象按照青壮年 (18~45岁) 、中年 (46~60岁) 、老年 (60岁以上) 的标准划分为3个年龄层次,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 在有“举办科技知识讲座”需求的农村居民中, 有55.1%的人是青壮年, 有34.7%的人是中年人, 仅有10.2%的人是老年人,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8~60岁的农村居民群体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农村居民大多数都在上学或工作, 因此他们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需求更高, 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开始安享晚年生活, 因此他们更多是需要文化娱乐活动, 这在表2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 在“放电影”、“文艺演出”等方面的需求人群中, 老年人都占有不小的比例。相比之下, 希望举办更多体育比赛的人群中, 则是青壮年最多, 这也反映了青壮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对文化活动需求的差异。青壮年拥有足够的体能进行较为激烈体育活动, 进行体育比赛不仅可以娱乐, 也可以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拥有健康的体格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而老年人受到身体状况的局限以及心态等各方面的影响, 其所需的文化活动相对安逸平和, 因此选择需要“建立图书室”进行阅读的人群中, 老年人的比例最大。

3.2 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农村居民中, 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去图书室阅读频率也较高, 反之, 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去图书室阅读的频率也较低。具体见表3。

由表3可知, 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群中, 65.8%的人选择“经常”或“有时”会去村图书室看书, 而这一数据在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居民里只有31.7%, 甚至有55.6%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书。这一现象可以从另一组数据中得到解释。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中, 务农者、务工者以及两者兼职的人群占大多数, 其中小学及以下者占66.8%, 初中者占63.9%, 他们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工作中, 并且他们的工作对书本知识要求相对要少, 其文化水平也影响到他们可以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相比之下, 农村知识分子、乡村管理者的文化水平较高, 高中及以上者均达到了该职业总人数的70%, 分别为85.0%、75.8%, 他们的工作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较高, 且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更多的时间从图书中获得知识。因而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其能够掌握知识的程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状况, 从而对其书籍阅读的需求产生影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对去图书室阅读的需求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 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去图书室阅读的频率更高, 文化水平较低者其频率也较低。这说明, 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与其文化需求是呈正比的。

3.3 职业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中不同的职业对其在加强自身文化水平方面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 包括种植和养殖农民在内的农业劳动者, 他们的职业决定了其成为所有职业中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最高的人群, 约占总需求人数的1/3。农民工群体包括了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乡镇企业务工且较少从事农业生产者, 他们更希望获得务工所需要的技能, 在这一需求里, 他们占总需求人数的43.4%, 同时他们也是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需求最高的人群, 这与他们外出务工加强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而务农兼务工者同时涉及了务农和务工, 因此他们对农业知识和务工技能的需求都较高, 且由于其二者兼顾, 因此对2个方面的需求的程度都介于农民与农民工之间。除此之外, 选择需要学习“其他”知识的人群中, 离退休人员人数最多, 占总需求人数的41.7%, 他们不需要外出务工, 也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并且他们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 开始安享晚年生活。因此, 他们对上文所述的3项知识需求均不高, 更加希望获得其他的知识。

4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不同方面都有所需求, 同时, 这些需求也受到农村居民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现状, 本研究认为,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民意的听取, 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通过多措并举, 实现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9,10,11]。

参考文献

[1]赵增彦.当前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前沿, 2010 (13) :118-122.

[2]刘汉成, 程水源.中部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09 (10) :180-183.

[3]叶敬忠, 王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J].未来与发展, 2007 (12) :21, 32-36.

[4]李浩淼.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调查与思考——以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为例[J].前沿, 2012 (4) :131-133.

[5]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与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6-15, 34.

[6]高布权.论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32-35.

[7]库占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1) :109-110.

[8]邬志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5) :144-148.

[9]刘瑞娟.论村落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88-90.

[10]黄有泰.乡风文明建设的困惑与对策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5) :73-76.

上一篇:星罗棋布成语造句下一篇:五八四大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