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明

2024-04-24

乡村振兴文明(精选6篇)

篇1:乡村振兴文明

“文明银行”激活乡村大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而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的五个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如何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如何培育文明乡风,调动最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近年来,下符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为契机,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育文明乡风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来抓,在广大农村推广“文明银行”建设,建立推行“以文明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的正向奖励机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符桥路径。

为什么建“文明银行”?

下符桥镇地处霍山北部,全镇共有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庙岗集村、1400余名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下符桥镇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重要关头,有的贫困群众仍然缺乏脱贫激情,晒着太阳看着干部干,坐等党和政府送小康,“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一些群众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卫生习惯,房前屋后脏乱差、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时有发生……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下符桥镇在贫困村庙岗集村先行试点,继而在全镇实施“党政引导、村组主导、群众主体、广泛参与、活动引领、常态推进”的“文明银行”积分管理机制,通过对文明行为的奖励调动全体村民提高文明修养、参与乡村治理、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文明银行”怎么运行?

一是“建”,立组织架构。

下符桥镇参照银行运行模式,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文明银行”,由镇长任行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其他人员任工作人员。各村设立“文明银行分行”,由村书记担任分行行长,在村服务中心设专柜,并明确一名专门工作人员。各村分行以“文明超市”为阵地,在各村选取一家信誉好、口碑好、环境干净整洁的超市合作挂牌。“文明银行”为每户村民建立1个“文明账户”、发放1本“文明银行”积分存折(简称文明存折)。“文明银行”里存入的不是钱,而是“文明币”。

将小真小善小美的文明行为通过量化得分以“文明币”的形式存入“文明存折”,“文明币”可兑换日常用品,从而实现文明行为的增值。“文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镇财政专项经费、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捐助。在运行中,下符桥镇制订了一套规范的积分兑换、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通过对受赠物资、财务管理、积分评定、运营管理的监督,为“文明银行”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议”,定行为标准。

“文明银行”以准银行的模式运行,从脱贫致富、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团结互助、文体活跃、热心公益、勤奋好学、勤劳创业等十个方面设立10个“基本星”,简称“十星农户”,符合“十星农户”评选条件即可获得相应积分,同时对不孝敬父母、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等不文明行为设立9个一票否决项,取消参评资格,并扣除文明银行积分。各村“文明银行”可结合工作需要,着眼解决好本村民风突出问题、做好当前重点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定本村“文明银行”积分标准。

三是“评”,树正反标杆。

成立由驻村工作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一约四会”组织人员、老党员、新乡贤和扶贫工作队成员参加的文明新风评议小组,负责具体积分评比工作。积分由村两委组织文明新风评议小组根据“十星”农户标准,每两月开展文明新风评比,以户为单位,正向、反向评定相结合,按次计分,对每户家庭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程序包括村民自行申报:村民可自行到村文明银行积分登记处申报积分项目;村民组推荐:村民组对本组村民进行初评,将初评情况报评议小组;文明新风评议小组审定:评议小组根据村民自行申报和村民组推荐情况,按照评分细则进行集中评议,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两委审核,对少数可直接确定积分的事项,由评议小组直接确定。评议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是“奖”,惠模范典型。

按照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村民通过文明行为获得“文明币”后,可凭身份证和文明存折,在本村文明银行支取“文明币”,用“文明币”到“文明超市”兑换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一分文明币兑换价值一元人民币的物品。村民也可以将文明币捐给爱心驿站,捐赠给爱心驿站的文明币用于帮扶困难群众。同时与霍山村镇银行驻下符桥村金融服务室进行联动,开展“道德信贷”。“以道德做担保,以诚信做抵押”,村民在文明银行攒下来的积分,作为霍山联合村镇银行整村授信活动中评定授信额度的依据,根据积分的多少,确定该户贷款的授信额度,同时,对于获得“十星农户”荣誉称号的村民以及农村基层党员(含预备党员)村镇银行将按照“文明人才贷”、“党员红心贷”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度优惠。年终还要对每户全年积分和评星情况进行汇总,评出“十星户”,颁发奖牌,给予积分奖励。家庭积分作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的评选依据,个人文明银行积分则可作为党员发展、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依据。

五是“晒”,扬新风正气。

各村设立

“红黑榜”,对获得积分奖励的“十星农户”上红榜,对受到”一票否决“的村民上黑榜,用“红榜”扬善、“黑榜”亮丑,大力营造积“分”争“星”、崇德向上的良好氛围,让道德模范、文明典型、凡人善举不但物质上有获得感,而且精神上有荣誉感,使环境脏乱差、不尊老敬老、不诚信、赌博、懒汉等反面典型得到鞭策和改正,扭转不良风气。

“文明银行”建设的成效怎么样?

激发脱贫攻坚源动力。文明银行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干部工作有了抓手,真正做到了小超市汇聚大能量、小积分撬动大志向。同时也让社会各界的爱心善举实现了真正价值,改变了以往简单的送米送油,“我捐你受、送非我要”的方式,贫困户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发展生产、参加公益活动,更有助于让贫困户从思想上拔掉穷根,树立脱贫光荣的理念。下符桥镇三尖铺村贫困户舒敏身患乳腺癌,却坚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镇村干部帮扶下依靠双手辛勤劳动一举脱了贫,她苦尽甘来不忘党恩,给党委政府写感谢信并志愿捐献遗体回报社会,深深感动镇村干部和广大村民。从“我要帮扶”到“我要回报”,像舒敏一样的一大批“脱贫之星”纷纷涌现,广大贫困群众在勤奋学习“强精神”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富口袋”。

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文明银行”存进去的是文明,取出来的是日常用品。通过这种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鼓励一切值得学习、受人尊重、表现突出的德善之举。庙岗集村党总支书记王登发经常高兴的说:“以前村里有什么活动,喊破嗓子也来不了几个人,自从有了文明银行,村民们会经常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给自己派活,积极参与村里事务,积分制度实施后,大家的房前屋后比以前干净多了,群众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对我们村级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干”,从比吃穿、比收入、比排场,到比学习、比勤劳、比家风,如今,文明银行成了下符桥镇村民互学互比互促的新舞台,为广大群众打造了一座“精神富矿”,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6月2日,下符桥镇庙岗集村开展了2020年一季度“文明银行”积分集中兑换活动,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庙岗集村从新冠疫情防控、助人为乐、精准扶贫等三个方面,给积极参与的40户村民进行评分,共发放文明积分存折40本,评定文明币4680分。兑换活动当天,村民们正是用这些积分“购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为进一步鼓励村民们多做善事好事,此次活动现场,霍山县村镇银行还依据相关标准,为其中的12户村民发放了预授信通知书。

扩大文明实践号召力。通过文明新风评比活动,让有德者有所得,群众“做好事”的热情越来越高,善行善举越来越常态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助推正能量不断积聚。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曾是村里老大难的三尖铺村贫困户叶玉柱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了卡点值班志愿者;下符桥村30多名村民踊跃报名在防疫一线组建了“抗疫先锋队”;庙岗集村6岁的小朋友也主动要求陪爷爷参与防疫值守和宣传。下符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日益壮大,人人争做“公益之星”。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辐射,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生根、结果,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动局面。

褒奖凡人善举,放大微小感动,从示范引领到全员参与,从评“十星”到做“十星”,“文明银行”生出的“利息”如雪球越滚越大,为新时代下符桥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篇2:乡村振兴文明

--XXX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报道

宾州镇二龙山村位于宾县西部,距哈尔滨市区57公里,国家4A级景区二龙山风景区坐落其中。村内共有自然屯12个,常住户籍1006户,人口3750人。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二龙山村大力推进“铸诚养和”工程,先后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哈尔滨市无邪教村、省级安全文明村,并在今年荣获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一、践发展,重产业,扶思想之贫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二龙山村着重改变贫困村民幼“志”和“智”短的情况,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开展多种技术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带动一家”。同时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以地入股成立棚菜合作社种植香瓜,并利用先进技术建成XX亩葡萄采摘园,真正做到了用项目造福于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抓宣传,筑自信,立精神之柱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振兴乡村产业的同时着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精神文明融入农村生活。依托“新时代讲习所”开展“丰收课堂”,让村内致富带头人讲述“我的乡村梦”,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利用“小火炉学习法”“大喇叭”宣讲车等形式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农村,同时打造宣传长廊,在风景区道路两旁构建精神文明宣传带,让精神文明通过来往游客传遍大江南北。

三、摒陋习,展新风,举时代之旗

为更好的守文化沃土,弃群众陋习,二龙山村成立了“四会”组织,并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把其作为遏制不良风气、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为保证工作机制常态化,创新提出“三到位”。一是组织机构到位。成立村规民约调研组,结合实际对村规民约内容做出修订更新,确保村规实效。二是会议落实到位。定期召开屯长专项会议,对更新后的村规民约按户下发,确保规定人人知,约定大家晓。三是监督管理到位。“四会”成员积极发动群众,对村内陈规陋习进行监督,做到人人争当“监督员”,人人都有话语权。

四、建阵地,创载体,播文化之种

二龙山村积极响应“传文化、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号召,建设活动场地,打造文化“硬实力”。建设村情村史墙、乡风民俗墙和公益宣传墙,建成文体广场、马家屯民俗馆、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活动,开展传统佳节特色文化活动。传承了乡土文化,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农村人才队伍,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进村”,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五、重治理,获新颜,建美丽之家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二龙山村积极抓好公共设施建设,把“净化、美化、亮化、绿化”作为文明创建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推行“五改”。截至目前,已建设水泥路20余公里,粉刷墙面15万平方米,增装路灯97盏,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村路硬化、卫生厕所普及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使昔日村里“柴草门前堆,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大为改观,农家小院透出干净、卫生、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六、强机制,促常态,树文明之风

篇3:乡村振兴文明

一、形势严峻, 应当正视存在问题

1. 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山西省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品种杂。农民种植油料主要以解决自己的生活用油为目的, 其次是出售油料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是晋北和晋西北的胡麻, 晋南、晋东南的油菜、油葵以及分布较广的大豆和小面积的花生。20世纪末时种植面积大都在30万hm2左右, 这几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007年最低, 约18.6万hm2, 2008年回升到21.38万hm2。造成油料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1)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种植成本加大, 效益降低; (2) 种植地块多为贫瘠地、丘陵地和套种, 产量低、面积小, 形不成较大的商品市场; (3) 油料收购价格低, 卖不出好价格, 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好; (4) 加工点缺少, 农民加工油品不方便, 油料就地转化难; (5) 缺少较大型油料加工企业, 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周期短, 无法带动油料产业化生产。

2. 乡镇油料加工点萎缩倒闭、设备老化, 难以维持

据调查, 20世纪80年代, 全省较大的自然村、镇均有机械油料加工点, 之后逐渐减少, 现在多数油料加工点都已倒闭, 现存的多在县城附近, 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的吃油问题。分析原因: (1) 乡镇油料加工点多以来料加工为主, 收取加工费较低, 约0.3元/kg, 加工点的利润主要靠出售渣饼作饲料。由于油料面积的不断减少, 加工量萎缩, 致使加工点倒闭。 (2) 现存加工点多数设备老化, 难以为继。据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购置的榨油机有6 000余台, 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只有400余台。主要生产厂家来自四川、河北、湖北等省, 多是单螺旋榨油机和液压式榨油机, 其设计理念陈旧、规模小、装备差、浪费多、损耗大、效益低, 致使现有加工点难以为继。

3. 榨油工艺落后、油品质差价高

当前, 油料加工工艺仍然沿袭原有的工艺流程, 需要进行油料的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坯、蒸炒等工序, 以及油品生产后的“五脱”工艺, 整套榨油过程的正常生产, 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入, 需要有专门的厂房、辅助的锅炉, 生产过程中还有“三废”排出。如此的大投入, 必然导致油品价格的提高;如此落后的技术、工艺, 必然会影响油品的质量;于是油品质差价高, 导致了加工厂 (点) 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最后关门破产。加工点的减少, 自然影响油料种植面积的减少, 农民只得靠买商品油解决吃油问题, 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4. 油料、油品储存设备原始, 方法手段落后, 新设备匮乏, 储存质量差, 损失大

油料的储存一般国有粮库只占20%, 大头还得靠农户储存。主要是麻袋、编织袋、木桶和罐子等, 损失较大, 一般在10%左右, 甚至高达30%。损失主要来自霉变和虫、鼠害。

油品的储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靠塑料桶、玻璃瓶、水缸、铁桶等, 或埋入地下, 或存于阴凉处。与当今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相比, 显得很原始, 不是长久之计。

5. 油品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无力带动油料产业化

从调查情况看, 全省尚无规模大、影响大、上档次的油料加工企业。特别是胡麻作为山西省特有油品, 过去一直是晋北、晋西北和吕梁等地农民的主要油料来源, 每年的种植面积都保持在7万hm2左右, 占全国胡麻产量的20%。胡麻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特有药用功能, 全身是宝, 所榨出的油可与深海鱼油相媲美, 被称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 是世界上公认的好油。但至今没有一家能达到设备先进、规模上线的龙头企业, 严重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胡麻油品牌的诞生。

二、关注民生, 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从调查情况看, 农民现有的油料自产自销、就地转化的方式不会改变, 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以小型分散为主和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也很难改变。为此, 我们在呼唤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 更需要发展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小规模加工的需要, 更需要加大对小型加工生产厂 (点) 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油料生产的需要, 适应农村农民生活的需要,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 必须关注民生, 以民意为本, 切实解决好全省农民吃油难、吃好油难、吃油不方便等问题。

1. 统筹规划, 开展“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建设工程

山西省油料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油料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农民的油料作物的加工80%是在农村产地进行, 自产自销。建议在全省实施“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 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机器补贴资金,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 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吃油难、就地转化难、吃油贵的问题。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公益为主体, 把政府的投入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长效发展和农民受益结合起来。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千乡万村”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建设工程, 逐步形成以县城加工点为龙头、乡镇加工点为骨干、村加工点为基础的农村优质油加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食用油消费差距, 惠及百万农民, 以此带动全省油料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大力推广先进的制油技术和装备

(1) “冷榨技术”的特点“千乡万村”工程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 以高标准、高起点, 大力推广“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为核心。冷榨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攻关和推广的新型食用油制取技术, 也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用油生产技术。该技术与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热榨技术”相比, 具有三大优点: (1) 油品质量好。由于油料的榨制温度低, 榨制过程短, 生产过程不会因高温作用而使油品质量改变, 不会破坏油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和不饱和脂肪酸, 也不会因高温使油品发生化学变化, 产生有害成分, 影响身体健康。 (2) 副产品利用率高。由于整个榨制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所产生的副产品———渣饼, 没有受到高温破坏,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料中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所以可以进行副产品的加工再利用、再增值。即使直接做为饲料使用, 也比“热榨”的渣饼质量好。

(2) 低温榨油机的优越性“冷榨技术”的核心是低温榨油机的使用和免炼制工艺的应用。低温榨油机是目前先进的榨油设备, 与我国现存使用的榨油机相比, 具有三个优越性: (1) 低温榨油机采用双螺旋轴设计, 油料在压榨过程中主要是靠料与料、料与构件的物理碾磨和特制三面刀切削油料来完成整个制油过程的。榨制过程温度低、时间短、不产生高温; (2) 油料榨制前, 不需要对油料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胚、蒸炒等, 工序简单, 节约成本, 减少浪费, 保护环境; (3) 不需要进行“五脱”工艺, 免精炼制油。榨制的油经简单的物理处理, 就成为高品质的食用油, 可直接食用, 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3) “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应用试验成功山西省农机局在全省布点14个, 进行生产试验, 采取统一试点建设、统一机具配套、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操作规程的试验方法, 并选用多种油料作物进行压榨试验和机具长时间生产耐用性试验。试验点生产的油品经我国权威部门———国家粮油检验检测中心检验, 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特别是生产的胡麻油, 经检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3%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油。试验结果表明, “冷榨技术”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易掌握、易普及的好技术, 生产出的油品质量好、成本低, 非常适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3. 全力提高油料、油品储存装备和技术创新力度

油料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型烘干机, 特别是燃煤烘干机和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仓储设备及简易的、有效的、成本低的储粮桶, 力争降低储存成本, 减少油料损失。

油品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适用、先进有效的充氮储存新技术, 保存期可延长半年多。这种技术对于易氧化的油品, 特别是胡麻油效果更好。

4. 以油料加工力促油料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在大力实施农村油料加工点建设, 推广先进制油技术的同时, 要全方位推广油料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实行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深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烘干、储存和冷榨制油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为油料的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 胡麻和油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工作正在进行中, 争取试点试验成功后在全省推广。

三、抓住时机, 制定扶植山西油料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

服务农业生产、做好油料文章、解决民生问题, 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山西省委、省政府应抓住这次“拉动内需、转型发展、保障民生”的有利时机, 制定一系列扶持油料发展的方针、政策, 支持油料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扭转油料生产下滑趋势,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基于此, 我们建议:

1. 运用土地流转政策, 形成北胡麻、南葵花、油菜、中特种油品的全省油料机械化生产产业格局

新的一轮土地流转承包改革即将开始, 我们应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把实现油料作物连片生产、规模种植、机械作业,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进一步释放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促使山西省油料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有一个新跨越, 借此机遇做大做强山西油料产业, 特别是胡麻及特种油品产业, 全力打响这张“王牌”。力争把“胡麻油”“特种油”及副产品产业做成像山西“汾酒”“陈醋”一样闻名全国, 享誉世界的拳头品牌。同时, 通过油料产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

2. 依靠科技技术进步, 实现装备不断创新

发展机械化生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油品加工工程体系、产业化体系和油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尽快由原始加工向现代化转变、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加工转化、由单一加工向油料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3.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制定一系列稳定的、长期的、连贯的、配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 为农村油料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油料生产和加工的重点实施地在农村, 受益者是农民, 对于农业机械和装备的扶持应以公益性投入为主, 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4. 组建5个油品精加工中心, 装备先进的油品精加工设备

在“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走“蒙牛”、“伊利”的发展模式, 培植一批重点加工点, 收购冷榨毛油, 再由加工中心进行精深加工。之后, 统一商标、统一筹划、统一营销、上市销售、占领市场, 力争用较短时间将我省油品特别是胡麻油做成像“鲁花”、“金龙鱼”一样的著名品牌。

篇4:乡村振兴文明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篇5:乡村振兴文明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2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16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19年底,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篇6:乡村振兴文明

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xx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先后赴X、X、X、X等县市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统领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持续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农民文明素质与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呈现出崭新气象,助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以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德X”建设扎实开展,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新提升;

二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等基层创建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有了新局面;三是各类先进典型扎实选树,广泛开展”最美村官”“最美老人”“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新气象;四是文明创建结对帮扶扎实进行,组织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共创,城乡文明成果共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有了新内涵;五是”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反对高额彩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涉黄赌毒;提倡邻里友善,反对拉帮结派)移风易俗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勤俭节约的思想逐步成为主流,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新改变。

二、典型案例分析

随着我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极大改观,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其中一些乡村的亮点做法和成果经验,对我市今后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及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各村开展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内容,可将典型案例整理归纳为”党建引领”“典型示范”“改善人居”“遏制陋习”等四种模式。

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

案例1:X市倪家沟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从党员干部抓起,出台党员干部”治陋习、树新风”相关规定,立规明纪,强化约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严格按照”五选十不选”标准,坚持将”孝子”“贤媳”“文明户”优先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和班子成员,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配强基层干部队伍,让群众跟着支部走,乡风跟着党员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民大会等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强国APP等各类宣传平台推送弘扬时代新风的相关文章,引导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营造良好乡风的浓厚氛围。

2.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通过积极开展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鼓励评选出的先进人物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起到优秀标杆带动效果,带动乡村文明之风。

案例2:X县杜家石沟村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选树典型,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常住的264户全部参与,其中38户被评定为”十星级文明户”,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度”予以奖励。2020年全村先后评选出”优秀党员”4人、”好婆婆”“好媳妇”6人、”文明家庭”2户,积极带动村民”比、学、赶、超”,以典型为榜样,向先进看齐,乡风民风得到极大提升。

3.改善人居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规划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风文明,为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3:X县袁家砭村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当地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了农户院落综合整治工程;修建了多处公共卫生间;添置垃圾分类箱并引导村民分类处理垃圾;拆除了道路两侧的临时违建并实施绿化美化,用实际行动使得”爱护环境”“生态宜居”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构建了以绿色为底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该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X市文明村”“市级卫生村”“省级卫生村”。

4.遏制陋习类。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逐渐形成”尊老爱亲”“勤俭节约”“民主科学”的新风尚,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案例4:X县柳家洼村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规定了红白喜事办事标准(邻里乡亲行礼不超100元,每桌宴席费用不超500元,每盒烟不超10元,每瓶酒不超50元)。通过”一约四会一榜”来进行民间事务的纠纷调解、服务和监督。同时,定期在全体村民中公开评选张贴红黑榜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实现村民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民主氛围也越来越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X属于传统农耕地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陈规陋习遗留较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文明意识、道德风尚、卫生习惯等与新农村、新型农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现象。

一些干部对于乡风文明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看做小任务、软指标,认为其花钱多、见效慢,盲目相信如果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在实质推动工作上缺乏有力抓手和载体,没能形成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气传导在群众心中。

(二)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作用被弱化。

有些县区既无资源优势,也无产业优势,仍以传统的农耕种植业为主,绝大部分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了严重的”老龄化”“妇孺化”,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没有太多能力和精力去关注乡风文明建设,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办一些具有民风民俗和文化导向的基础性工作,忽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农民反而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自己倒成了局外人,致使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越发变得狭窄。

(三)文化阵地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作用难发挥。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乡村文化阵地,但是依然有建设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拥有文化室、文化广场,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很少有。有的村文化室只是挂了牌,没有活动器材和设备;有的面积小,设备简陋,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功能不全。村级文化场所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爱心超市、农家书屋等大部分时间处于锁闭状态,现有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

(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农村仍然存在着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宴”名目繁多且存在相互攀比、讲排场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和恶劣影响,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作用发挥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农村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并未很好地立足于自身实际,而是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现有制度缺乏系统性、权威信。

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到乡村事业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高地,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全体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文明的生活观。二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动,提高党员综合素养,建立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队伍,从而带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准配强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针对乡村特点、人口数量、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做好乡风村风建设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本村老队干、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入户志愿服务,宣传乡风文明,着力引导人心向善、人心向上、人心向美,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提升乡风文明营造浓厚氛围。

(二)增加乡村资本存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农民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将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普及有机结合,引导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二是面向优秀人才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给予技术帮扶和资金援助,吸引大学生及青壮年务工人员返乡创(就)业,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三是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文化遗产,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增强乡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融合发展。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一是将已建成的文体广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进行统筹整合,建立切合实际、开展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二是组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活动。三是鼓励发展”文艺协会”“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培养,建立农民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定期举办扭秧歌、唱民歌等特色民俗活动,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

上一篇: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古诗下一篇:铁精粉购销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