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2024-04-21

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共8篇)

篇1: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公共政策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24)

学院名称(盖章):政法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李朝东编制时间:2010年月日

《公共政策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24)

一、考核要求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考试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培养从事政治学教学、科研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核评价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政策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二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一、政策主体

二、政策客体

三、政策环境

第三章政策工具

一、市场化工具

二、工商管理技术

三、社会化工具

第四章政策制定

一、政策问题的确认

二、政策议程的建立

三、政策规划

四、政策的合法化

第五章 政策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三、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政策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

三、政策评估的要素

四、政策评估的步骤

五、政策评估的障碍

第七章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

二、政策终结的对象和形式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篇2: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二、判断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为那些实权部门利用权力设租和索取贿赂提供了便利条件。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3分

2.资本主义“天赋人权”的观点无疑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意义,但推崇到了唯一奉行的原则,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即“集体主义”。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到在政府主导下不断扩大全社会共同参与。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W)0分

4.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各项改革同等重要,齐头并进,平均用力。√(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5.无论世界经济处于扩张期还是低迷不振的时期,主要发达国家都会积极倡导自由贸易。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包容互鉴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7.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二板块是分论。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3分

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的改革措施30000多条。√(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9.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但不必要让世界强国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共赢之路。

√(正确答案:W)(您提交的答案:W)3分

10.当前我国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不是完善的市场主体。

╳(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W)0分

11.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3分

12.当前,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机构的一些高级职务由中国人来担任。√(正确答案:R)(您提交的答案:R)3分

判断题:30 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 12 道,每题 3 分)

1.根据透明国际对各个时期我国腐败状况的评价,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80—1985年期间,我国的清廉指数为(),属于轻微腐败国家。√(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3分

A.2.1

3B.3.13

C.4.13

D.5.13

2.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基本内容的作用,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3分

A.三

B.四

C.五

D.六

3.日本政府与日本银行确定从2014年开始无限期每月购买()万亿日元的资产,继续维持0~0.1%的实际零利率水平。

√(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3分

A.13

B.1

4C.1

5D.16

4.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3分

A.4.3%

B.4.1%

C.4.5%

D.4.7%

5.()——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3分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道德标准

6.到了1993—1996年期间,我国的清廉指数降到了(),表示腐败程度加深。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B)3分

A.1.43

B.2.43

C.3.43

D.4.43

7.2012年9月1 3日,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每月购买()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且没有时间和总额限制。√(正确答案:A)(您提交的答案:A)3分

A.400

B.450

C.500

D.550

8.实现中国梦需要顽强奋斗,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例,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就需要政府部门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态度面对阵痛。

√(正确答案:C)(您提交的答案:C)3分

A.退出市场

B.惩治腐败

C.放权

D.机构改革

9.()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这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价值准则。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3分

A.自由

B.平等

C.公正

D.法治

10.最近几年,我国清廉指数逐年回升,2011年,我国的清廉指数回升到()。

╳(正确答案:B)(您提交的答案:A)0分

A.3.6

B.4.6

C.5.6

D.6.6

11.实现国家富强梦,就是实现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赶上()国家水平,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匹配,国家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3分

A.发展中

B.中等收入

C.中等发达

D.发达

12.()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和合思想。√(正确答案:D)(您提交的答案:D)3分

A.爱国

B.敬业

C.诚信

D.友善

单项选择题:33分

四、多项选择题(共 7 道,每题 4 分)

1.关于市场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0分

A.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

B.市场体系包括要素市场

C.市场体系包括市场运行规则

D.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场地、器械”

2.()成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面向。

√(正确答案:ABCDE)(您提交的答案:ABCDE)4分

A.市场化

B.民营化

C.分权化

D.自治化

E.网络化

3.根据OECD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二十国集团(G20)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达()件,平均每月发生()件。

√(正确答案:AC)(您提交的答案:AC)4分

A.124

B.134

C.17.7

D.18

4.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高度地重视,其原因在于()。

√(正确答案:ABC)(您提交的答案:ABC)4分

A.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B.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实现社会统一战线的需要

5.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有:().

√(正确答案:ABCD)(您提交的答案:ABCD)4分

A.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

B.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C.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

D.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

6.当前我国政府在履行职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正确答案:ABC)(您提交的答案:ABC)4分

A.越位问题

B.缺位问题

C.不到位问题

D.以上都不对

7.2012年,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亿美元。

√(正确答案:AC)(您提交的答案:AC)4分

A.77

B.78

C.277

D.279

篇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评析

一、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85—1999)

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正式在全国各高校试行是在1987年9月,而关于此项考试的文件最早在1985年,1985年2月9日教育部发出(85)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印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反映了当前国家对高等专业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是我部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鉴于各校在新生入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大纲》规定重点院校一般应达到基础阶段四级的教学要求,非重点院校应达到的级别由各校自定。教育部将从1987年秋开始,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测试。以后毕业生记分册上应同时注明学生在英语基础阶段所达到的级别,以及专业阅读阶段的成绩,供用人单位参考。这是四、六级考试第一次出现文件中,它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在教学大纲中,作为大纲的测试部分出现的。它是大纲的一部分,大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目的。

大纲及文件下发后,大学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199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正式成立,考试委员会由全国重点大学的有关教授和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考试委员会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为了适应我国幅员广大的情况,在考试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考试中心,分别设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这期间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和考试的技术性分析,怎样配合大纲进行教学,怎样提高考试成绩等。如怎样进行四、六级考试的写作训练,怎样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词汇学习,等等。

1994年后,一些学者认识到四、六级考试的对教学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了四、六级考试的一些负面效应,1996年5月2日,原国家教委发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高教司1996第56号14文件),该文件强调,为了全面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加强专业阅读阶段教学,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后,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件的背后的问题之一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二、大学英语考试发展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99—2004)

随着国际交流与日俱增,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人对听说等产出技能的需要都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教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听、说、写、译的比重。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变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了相应调整:采用新题型、采用平均级点分报告成绩、设作文最低分。

1999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1999第53号文件,在部分院校开展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试点工作,同年11月扩大到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城市所有的高校,并于2000年扩大到全国19个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2001年扩大到全国直辖市和所有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这一次改革在测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体现加大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翻译、复合式听写和简答题、设作文最低分、对测试内容的各部分进行答题时间限制等措施应该说更能有效测量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实施口语考试是新进步,它必将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4月6日发布《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的通知的文件》,附了《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的成绩,是“功不可没,有目共睹”,指出四、六级考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境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香港中文大学、英国霍尔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都已正式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英语水平成绩证明;并指出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

2001年9月4日教高司函[2001]148号文件《关于印发〈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提到配合考委会进一步改革、完善四、六级考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的提高。

2003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教高厅[2003]10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20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文件将2003年9月20日四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经过和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要加强考务工作,充分认识考试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了部委号教电[2003]507号电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购买试题答案事件进行调查的通知》,电文中提到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发现有考生购买试题答案进行作弊。考前试题可能失密,并要求各地区和考试进行逐级排查,并提出各地区、各考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对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发了鄂教办[2004]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的通知》,《通知》提出一系列要求,要各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

可以说,2003年和2004年的工作重点在处理和防止试题泄密上。

三、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2005以后)

2005年3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教高厅[2005]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其发出前,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因为一个教学考试而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在以前是很少有的。文件指出: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自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这是四、六级考试改革中第一次开始对成绩报导方式进行改革,明显淡化了考试合格证书的作用。文件的附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为《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目标总的来看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是要准确地测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体现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根据《改革方案》的安排,2007年1月全面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另外,为了加强管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从2005年4月份开始,考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共同来管理。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高等教育司负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的方向,聘请大学四、六级的委员会的委员,指导他们做好四、六级的业务工作。教育部的考试中心是具体负责包括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考风、考纪建设,以及负责安全保密的考务工作。

综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 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 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政策。回顾政策过程, 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政策,内容

参考文献

[1]教高司函[2001]45号.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的通知.2001.4.6.

篇4: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策略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范围的逐渐扩大,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统只注重成绩、分数的落后形式逐渐被素质、能力所取代,学生的内在素质、内在涵养等等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英美文学,是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一种承载,是对外国习俗风情的一种记载。将英美文学以知识的形式渗透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以跨文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品析能力,以西方优秀的人文智慧和时代背景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素质修养,让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因此而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

1.实现学生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实质提升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现代教学的根本。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知识界面的重点课程。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可以填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缺少的教学因素,深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文艺甘泉修养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实现学生主体对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外国的国家文化和区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悠久的文化体系,记录着一个国家深厚的背景文化。将英美文学作品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外国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交际礼仪等等,让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实现学生主体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纯传递,还要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素质的有效培养。英美文学作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含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还包含一定的艺术知识、伦理知识。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下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层面,而要立足于学生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品鉴,让学生主体的鉴赏能力、认识能力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和实际培养。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的主要策略

1.根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配套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伴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堂的安排越来越成熟,课程教学体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仅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增设文学要素是无法满足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需要的,更无法从根本上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性情的。所以,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当务之急便是对当前的英语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置,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在英语水平上的不同差异,着眼于学生主体内在的差异需求,以学生的兴趣和和能力为基础对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创新,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水平差异化地制定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配套式的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英美文学的不断渗透中实现全面发展。

2.精心设计和选择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在现存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中,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文学类和史学类,教师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述也仅仅是枯燥的陈述、死板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而挫败。所以,作为大学公共英语的任课教师,要打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局限,改变传统教师主讲英美文学知识的课堂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和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本质内涵。教师还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将不同体裁的英美文学作品巧妙地融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范围可以变得更加广阔,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而变得宽阔。

3.科学的选择和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

作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彻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桎梏,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只依靠书本进行知识传递的落后形式,合理地选择技术手段,科学地优化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或电子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鉴赏和品赏英美文学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高深内涵,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而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总之,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是相当富有现实性意义与实践性价值的。所以,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要深入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晓琳.探讨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戏剧之家,2015(23).

[2]门鹏锐.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牡丹,2015(24).

篇5: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公共政策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几种思路及政策科学变化沿革状况,了解公共政策现实环境下决策体制以及公共政策的过程,并能初步运用相关原理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政策和政策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逐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树立起专业的思维模式和专业思想。

导 论 ⒈ 考试内容

(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

(2)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发展阶段。(3)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4)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与缺陷。⒉ 考试要求

(1)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发展阶段。(2)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内涵和主要几种模型的特征。(4)运用各种政策分析模型和研究方法解析现实中的政策现象。

第一章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⒈ 考试内容

(1)公共政策的概念。(2)公共政策的功能。(3)公共政策的类型。(4)公共政策系统。⒉ 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功能、类型。

(2)掌握公共政策系统,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客体和子系统组成等内容。(3)掌握公共政策的产生、结构、性质和功能等。

(4)运用教材基本概念来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和具体的公共政策。

第二章 公共政策价值 ⒈考试内容

(1)公共政策价值的概念。(2)公共政策价值的三种类型。(3)公共政策价值的各项内涵。(4)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⒉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价值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2)了解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3)掌握公共政策价值的多种内涵。(4)了解中国公共政策价值追求的变化历程。

(5)运用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理论正确分析我国具体公共政策价值冲突。

第三章 公共政策环境 ⒈ 考试内容

(1)政策环境的概念。

(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环境的特征。(4)政策环境分析。

(5)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⒉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环境的学科发展历程。(2)掌握公共政策环境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3)掌握公共政策与共政策环境的相互关系。(4)了解政策环境的分类及其具体内涵。(5)掌握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 ⒈ 考试内容

(1)公共决策体制的涵义。(2)公共决策体制的特点。(3)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4)公共决策规则。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领导体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内涵。(6)我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⒉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决策体制的含义、特点与结构。

(2)了解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宏观决策体制和微观决策体制的区别及联系。(3)掌握中国公共决策体制的三种制度。

(4)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⒈考试内容

(1)公共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区别。(2)公共问题的类型。(3)公共问题对政策产生的压力。(4)政策议程的概念和建立的途径、过程。(5)公共政策制定的模式。(6)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模式。

(7)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⒉考试要求

(1)了解政策议程的概念和政策合法化的相关内涵。(2)了解公共问题对政策产生的压力。(3)掌握公共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区别。(4)掌握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

(5)熟练掌握中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模式。(6)熟练掌握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公共政策工具 ⒈考试内容

(1)政策工具的概念、特征和功能。(2)政策工具的类型。(3)影响政策工具运用的因素。(4)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和缺陷。⒉考试要求

(1)了解政策工具运用的意义和具体实践及影响工具运用的因素。(2)了解政策工具的功能。

(3)掌握政策工具的分类以及各类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4)熟练掌握政策工具的概念、特征。(5)运用实例分析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和缺陷。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⒈考试内容

(1)政策执行的概念和意义。(2)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与权威。(3)自由裁量权的意义及使用。(4)政策执行的障碍。

(5)中国政策执行的特征和问题。⒉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和意义。(2)了解公共政策主体的权力与权威。(3)掌握自由裁量权的涵义。(4)熟练掌握政策执行的各项障碍。(5)熟练掌握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

(6)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增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对策建议。第八章 公共政策评估 ⒈ 考试内容

(1)公共政策的概念。(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3)公共政策评估过程。(4)公共政策评估模式。(5)中国公共政策评估 ⒉ 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2)熟记公共政策评估标准。(3)掌握公共政策评估过程。(4了解公共政策评估模式。

(5)熟练掌握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

(6)熟练掌握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困难以及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方向。

第九章 政策终结 ⒈ 考试内容

(1)政策终结的概念和类型。(2)政策终结的障碍。

(3)政策终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政策终结的策略。

(5)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⒉ 考试要求

(1)熟记政策终结的概念和类型。(2)熟记政策终结的障碍。

(3)熟记政策终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掌握政策终结的策略。

(5)熟练掌握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 ⒈ 考试内容

(1)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公共政策分析与知识。(3)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4)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5)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⒉ 考试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熟记公共政策分析与知识。(3)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4)了解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5)熟练掌握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题型比例

单选题:约占15%(15道题,每题1分);

多选题:约占15%(5道题,每题3分); 简答题:约占40%(4道题,每题10分); 论述题:约占20%(1道题,每题20分); 案例分析:约占10%(1道题,每题10分)。

二、试卷题型示例及答案

1.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如:“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A.正式评估 B.非正式评估 C.事前评估 D.执行评估

2.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如: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有哪些()。

A.政策规划障碍 B.政策认知障碍 C.政策体制障碍 D.政策资源障碍 E.外部环境障碍 3.问答题(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如:简述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答:(1)决策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稍作扩展,3分)。(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稍作扩展,3分)。(3)政策合法化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稍作扩展,4分)。

4.论述题(共20分)

如:结合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运行实践,试论述中国政策评估的发展趋向 答:(1)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稍作扩展,3分)(2)建立专职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稍作扩展,2分)。(3)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稍作扩展,3分)。

(4)要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评估结论的可信度(稍作扩展,3分)。(5)加大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投入(稍作扩展,3分)。

(6)拓宽和健全公共政策评估的信息渠道及系统(稍作扩展,3分)。(7)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稍作扩展,3分)。5.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如案例:

杭州市政府在2002年底到2003年强制淘汰了4700多辆夏利等型号的低档车,改换成价格20万左右的索纳塔、帕萨特、红旗这样档次的轿车。这些轿车数量多,性能好、配置好,车新又干净,收费同现有的富康车每公里收费标准完全一样,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剩下的1000多辆10万左右的富康和普通桑塔纳车的运营却因此出现了问题。

为解决生计问题,富康和普桑车的司机自己将每公里的价格降了下来,以争取生意,但遭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查处,理由是出租车的运营价格是政府定价。

司机认为,不同档次的车用同一价格竞争,是不公平的,现在政府的定价行为是有误差的,不符合市场规律。

物价部门是价格的制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是杭州出租汽车管理处。出租车管理处曾扣掉了一些自行降价的司机的牌照,认为政府定价在新的价格政策没有出台的时候,希望司机从大局出发,遵法守法,否则会扰乱出租车行业的发展。为此,出租车司机意见非常大。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影响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

2.如果你作为一个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修改该项政策,使之可以执行。

1.影响政策执行效能的主要因素有:

答:(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每小点1分)

2.如果你作为一个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修改该项政策,使之可以执行。

答:浙江省出租车改革方案遇到两个最大问题,一是政策内容规划不合理,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二是破坏了公平正义原则。所以,作为政策执行者,当务之急,就是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健全完善该方案,使之兼顾低档车车主的营运利益。(5分)

Ⅳ.参考书目

① 陶学荣主编:《公共政策学》(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篇6:农业政策学考试

1、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

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3、农村人口政策: 国家制定关于农村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地区迁

移、人口素质提高以及扶幼养老等方面的准则。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农业金融政策: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

则及相应的措施。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市场透明度:指市场活动参加者对市场行情,既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也可理解为市场行情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明了程度。

8.WTO: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

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9、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10、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相应的也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数量政策和人力资源质量政策。

11、农业金融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12.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

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A)5

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

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 C农业政策学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

D农业政策定性评估、农业政策定量评估、农业政策效能评估

2.可持续发展要以(A)为目的12

A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B保护环境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

3.(B)政策手段可以进一步细分限制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给政策和刺激农产品

需求增加政策。

A补贴政策B市场干预

C政府干预D收入补贴支持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A)12

A.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B.增加农业设施投入

C.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D.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多种多样,下列不是其流转形式的是(D

A.转包B.转让C.出租D.出售

6.下列选项中不是国内价格政策手段(D)10

A 价格管理措施B 补贴措施

C 数量管理措施D 质量管理措施.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业法》中所称农业的是(D)

A 林业B 畜牧业C 渔业D 副业

8.以下是以自耕经营为主的是(A)

A 日本B 法国C 英国D 中国

9.下列属于生产者间接补贴的是(B)

A 差价补贴B 区域支持C休耕补贴D 低利贷款

10.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中心环节是(A)

A.购销 B.仓储 C.运输 D.货币流转

11、政策的关键是(D)

A.确定农业政策目标

B.农业政策背景分析

C.选择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D.由政策背景、目标和手段所组成的一个严密逻辑体系

12、农业的最根本特点是(A)

A.农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C.自然环境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

D.农业生产周期长

13、农业政策当中所说的价值是指(B)

A.商品的价值

B.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

C.社会必要劳动

D.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14、农业保护政策的大目标主要是要来解决(C)

A.效率问题)

B.外部性问题

C.公平问题

D.公平和效率问题

15、农产品限价政策(A)

A.会减少农民收入

B.不会减少农民收入

C.会有利于市场平衡

D.是一项可以独立行使的农业政策手段

16、农业政策评估(A)

A.可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

B.是农业政策运行中一个较为次要的环节

C.重点是事后评估

D.重点是事前评估

17、农业政策目标确定以后,关键的是(B)

A.要确定农业政策的执行者

B.寻找实现这些农业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C.要寻找农业政策的制定者

D.界定农业政策的边界范围

18、稳定价格政策是指(C)

A.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要熨平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C.解决农产品的随机波动

D.解决农产品的季节波动

19、“黄箱”政策(D)

A.是不受限制和削减的政策

B.是指“绿箱”政策以外的所有农业政策

C.是指不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

D.是指对生产和贸易产生严重扭曲的政策

20、农业政策客体指的是(A)

A.农业政策对象

B.所制定的农业政策

C.农业政策的载体

D.政府以外的农业政策制定者

21、政策的三大要素(C)

A.政策理论,政策科学,政策分析

B.政策目标,政策科学,政策手段

C.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D.政策理论,政策目标,政策分析

22、农业的最根本特点是(A)

A.农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C.自然环境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

D.农业生产周期长

23、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专职农户承包地(B)流转

A.所有权B.使用权C产权D.收益权

24、市场透明度是指(C)

A.市场的属性

B.市场的整洁程度

C.市场参与者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

D.不是市场参加者的属性

25、公共产品是指(D)

A.公家的物品B.大家共同生产出来的产品

C.不可分配的产品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26、“绿箱”政策(B)

A.是指绿色环境保护政策

B.是指对生产和贸易没有或仅有微小扭曲的政策

C.指的是综合支持量

D.指的是对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政策

27、下列农业政策模型中麦克拉夫林提出的是(C)

A.政策执行过程模型B.浴盆模型

C.互动模型D.循环模型

28.下列不属于农产品流通手段的是(D)

A.国内价格政策手段B.对外贸易政策手段

C.市场结构政策手段D.国内货币政策手段

二. 简答题

1、请简单阐述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的关系。2页

政策主要是在一定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工作。它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背景是起点,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政策目标是终点,是政策作用于对象后希望其改变成的理想状况;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2、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问题和缺陷。8页

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目前中国制定的农业政策,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和政治机构、经济利益以及职权方面的矛盾与初始目标相去甚远。

其一、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在目前的农业政策中,并没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有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但相对来说,具体落实的还不到位,以及没有提及风险保障服务,也没有风险赔偿。对农业的执法力度和查处力度不强。

其二、我国农业政策推广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而在这个体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行的政策和现实的不相符。目前的中国农业政策太过于理论化,也就是和中国的现实农业状况相差太远,就如其一所说的,目前中国的农业还很落后,而农业政策就走在了农业现实的前面。因此,农业政策实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则以及步骤。在书上的第83页、原则:① 稳定与调整的原则②慎重与协调的原则

③自然适应与适度规范的原则

步骤:个别调整——局部调整——整体调整

4、什么是帕累托最优?达到最优需要满足的条件。17页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帕累托最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都是相同的——交换效率条件②任何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两种产品都是相同的——生产效率条件③任何两种产品之间边际转换率与它们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产量效率条件。

5、我国现行农产品购销制度有哪些。179页

①粮食定购制度②棉花统一收购经营制度③桑蚕茧统一收购经营制度④烟草专卖制度⑤自由购销制度⑥商品储备制度⑦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⑧农副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6、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几个重点?P91

答:①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②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

③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

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7、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P133

①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政策

②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政策

③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政策

8、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P231

①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②建立支撑农业持续发展的投入体系

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持续农业的发展

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提高产出率的后劲

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9、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措施?P154

①尽快建立实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支撑体系

②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③重视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

10、扩大农村就业的政策及措施?P130P135页

①引导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②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类型

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④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11、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P(155)

(1)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能

(4)开发农村能源

12、简述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P247

(1)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高中等农业教育办学效益偏低

(3)农业教育投入不足

(4)艰苦的工作条件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不安心农业工作,农业院校毕业生流失现象严重。

1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是什么?P22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应是围绕保障供给、富裕农民、环境改善的三大目标,深化体制改革。

特定目标是:

一、主要农产品持续增长,达到保障供给,满足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地提高,消灭贫困

三、建立起农村经济系统有效运转、良性发展的生产经营机制

篇7:202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一段时间各类日系店被打砸抢,另外还有好多日系车主的车或者人被砸。针对钓鱼岛问题,很多热血青年都愿提十万虎狼旅,扬刀立马入东京。不过这样的做法却引人深思,到底为什么中国人会用如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仔细思考也不难发现,如今中国的世道就是当官的贪污受贿给商人一条绿色通道,商人不顾一切的谋取利益,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消费者,是广大人民。正是因为如此的风气盛行,中国人民才不能够凝聚起来。我们抵抗日货或许是一种表明态度的方式,不过这样的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不团结,所以我们在坚决反对日本“购岛”的同时,要理性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钓鱼岛肯定不是中日两国人民都要朝拜的圣城,但它确实是中日两国人民都不忍割舍的一块心头肉。它的归属与两国的光荣和梦想相伴,它的丧失与两国的失败与屈辱相随。1895年,强大的老牌亚洲帝国清帝国战败于新兴帝国日本,原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岛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一起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深谋远虑地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好像国运和钓鱼岛一同被割走了一样,从此,中国在败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当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诸岛联通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文献和史料表明,钓鱼岛为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和使用。杨载在明朝初年就已发现钓鱼岛列岛,而日本人贺辰四郎在1884年才发现钓鱼岛,比杨载晚5。而且早在1582年,明朝就已经将钓鱼岛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从地理的角度,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大陆向东南延伸,为东中国大陆架支隆起部分,从地质构造的角度,钓鱼岛列岛属于台湾北部大屯山火山带,而琉球群岛属于雾岛火山带。

“购岛”是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最严重的单边行动,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1、经济方面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政府“购岛”表面上是出钱买岛,实际上是企图通过对钓鱼岛的有效控制,将其占为己有,从而进一步窃取相应的油气资源,获得经济利益。

2、军事方面

钓鱼岛处于中日交界处,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岛屿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如果日本控制了钓鱼岛,无异于扼住了中国向太平洋纵深区域进出的咽喉。而且,日本没有资源,海上运输是生命线。因此,钓鱼岛不得不争。

3、政治方面

钓鱼岛问题在年走向高潮,争端被激化和恶化的直接根源是野田佳彦政府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决策的冒险和失误。日本政坛混乱不堪,出现日本政局右倾、地方右翼势力集结,逐步形成“第三级”的新动向。

4、美国影响

美国不断强化的“重返亚太”战略激发了日本在地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上的“脉冲式”反应。日本一方面要捆绑美国遏制中国,一方面要促进一个由美日共同主导的亚太地区秩序。

5、民族觉醒

日本资源匮乏,有严重的侵略特性。战后的日本始终没有对犯下的罪行进行真心悔改,这直接导致了其右翼思想膨胀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死灰复燃。

其实,钓鱼岛问题本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但如今却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线。很大程度上的责任在于日本,他们不断否认侵华行径,肆意篡改历史,而且还大肆参拜靖国神社,这就是日本人的无耻所在,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民族性质”。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下中国对此是否也有责任?中国对日本再三忍让,希望与日本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但是在中国人在坚持和平共处的时候,日本人却“锐意进取”了。如今出现这种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的善良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或者说是中国人的软弱“促进”了日本的“前进”。

要解决钓鱼岛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维护钓鱼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绝不默许购岛,中国的土地可以被侵略,但决不允许割让!中国国土辽阔,但绝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国也会强势反弹,强硬夺岛。中国不主动挑起争端,但面对挑衅,在领土问题上也是绝对不会退让半步的。我们也相信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不会像野田佳彦那样幼稚短见,故意挑起事端,激化矛盾,他清楚日本现在轻举妄动就是在自掘坟墓,日本现在没有能力进行大战。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崛起。我们的经济、外交、军事等全方面的实力都已经大大提升,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外交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原则。军事上中国已经跻身三甲之列,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已经有重大突破。要解决钓鱼岛问题,中国会毫不动摇的捍卫国家主权,但是解决钓鱼岛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还是要双方达成共识。当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非一方退让,不然可能性不大。到那时,国内民众的情绪会很难安抚,美国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现在中国仍然在崛起,综合国力将会远远把日本抛在后面。因此我们要对钓鱼岛问题有耐心和信心,采取外交和经济等手段来应对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在很多问题上同外国进行外交,且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不可小觑外交的作用。且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联合国事务中有重要作用。其次,两国之争其根源还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而日本经济上依赖外国,现在中国是日本商品倾销的最大市场之一,如果中国人抵制日货,完全反对日本各类产品,日本的经济将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篇8:2022西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关键词:大学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学风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系统重要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 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良好的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近些年, 高校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作了很多改革, 但考试改革滞后, 考试仍存在着考试内容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精量化、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学习评价反馈作用得不到发挥, 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如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层出不穷, 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存在着, 成为影响高校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违纪作弊中, 公共课、基础课的作弊尤为严重。

一、公共课、基础课考试面临的尴尬

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往往是公共、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 但它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全校性通识课程,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是指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其作用是为掌握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打基础。

笔者对云南农业大学2010—2013学年六个学期期末考试违纪人数进行统计, 3年内作弊人数250人, 其中, 公共课作弊人数139人, 占到55.6%;基础课作弊人数71人, 占到28.4%;专业课作弊人数40人, 占到16%。即使按每一学期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作弊人数高居前列 (见表1) 。相关资料显示:某综合性大学对16 000余名在校生2002—2003学年考试状况作了调查分析, 全学年各门课程考试作弊人数共计73人, 其中公共基础课有41人, 占作弊总人数的56.2%。

教育部、各高校对各类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都制定了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措施, 对考试违纪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轻则通报批评, 重则失掉学位, 甚至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在重罚之下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 而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何成为作弊中的“重灾区”引人深思。

注:公共课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以及学科共同基础课。

二、公共课、基础课考试现状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跟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 主要是涉及素质教育类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起着拓展素质, 打基础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 认为专业课才可以学到技术和本领, 而公共课和基础课, 被认为是伸缩性很大的“软件”, 学得好不好无所谓, 所以往往忽视了这些课的学习;而在考试时为了应付过关, 有些人就选择铤而走险。这是学生个人因素。但单纯分析学生因素, 把作弊归结到学生个人身上, 对学生“严防死守”, 显然是不全面的, 还应该看到它与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

公共课、基础课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素质拓展课, 理论知识多, 一些课程从小学学到大学, 而大学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在大学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照书本教、按书本考, 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成为一种应付。

2. 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 大多数课程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 闭卷笔试考试往往侧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再现水平的考查, 考试内容和题型枯燥乏味, 考记忆知识多, 创新能力要求少。学习被理解为这样的考试必然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知识、死记硬背, 考前搞突击, 应付考试。

3. 考试过于集中, “一考定成败”。

公共课、基础课大都属全校统一安排课程, 每到学期末, 学生通常要进行七、八门课的考试, 形成统一考试要求多, 因材施考少。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 而到期末则疲于应对考试, 为了考试过关出现违纪作弊现象。

4. 考试评价功能单一。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期末进行总结性考试, 分出学生成绩的档次。这样的方式仅把考试作为给学生某门课程下个结论的工具, 一次考试定结论,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学分, 考什么学什么, 长此以往, 人们总把分数看成是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 似乎分数越高学业水平就越高, 导致学生注重分数, 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总结性考试造成“课程结束就考试, 分数出来就了事”的现象, 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 失去了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良好初衷。

这些因素使得课程的学习处于应付状态, 出现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败坏了学风和考风。

三、推进公共课、基础课考试改革, 正考风促学风

当前, 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已成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 因此,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推进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 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 从应试考试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减少考试作弊现象, 用良好考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是当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手段。

1. 转变考试观念, 树立现代考试观

现代教育观是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的内在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 建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考核机制。

考试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 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必须配合建立和创新考试模式。高校要消除应试教育下的应试考试观, 公共课、基础课也应树立素质、能力为主的考核观, 首要的是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的传统考试观念。帮助教师在观念上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结课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

2.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促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考试内容是考试的关键环节, 是考试改革的核心。考试内容不能简单的考教材、考背功, 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 考试内容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应用能力。改革考题的内容、题型、难度, 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和能力题, 考核在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的情况下, 更多的要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以及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能力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改革要辅之考试方法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呈现改革效果, 应根据公共课、基础课的不同特点, 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主导考试方法, 如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采取闭卷考试, 侧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 对语言类的一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 现场实践技能操作、集体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发挥能力的机会, 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心。

3. 推进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公共课、基础课同样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课程学习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云南农业大学校从2011年起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搭建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包括语言数字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农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语文学习、新理念大学英语学习、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等六个平台、四个网络考试系统, 从而从根本改变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与学习方式。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 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练习、作业及测试, 教师在线互监测、指导、评价, 形成了教师主导—网络学习平台支撑—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 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考试作弊也呈现下降趋势。

4. 加大考教分离力度, 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

公共课、基础课课程多是学校统考科目, 通过考试, 教师得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 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公共基础课, 加强试题库建立, 实现考、教、评分离, 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 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 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5. 加强考试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章制度

考试纪律是学风的具体体现, 考试纪律在执行上不要时紧时松, 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态, 要持之以恒地抓和管,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增强, 孙萍茹, 王秀梅, 安连锁.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2, (3) :93-97.

[2]平沪生.考试作弊问题中的学校体制性因素及治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59-61.

[3]邹伍祥.高校制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3) :73-77.

[4]吴国荣.刍议网络教育考试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实践探索, 2005, (7上) :40-43.

[5]刘敏.建立高校素质教育考试模式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 2001, 6 (4) :52-54.

上一篇:友邦分析报告下一篇:水教案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