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2024-05-13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通用8篇)

篇1: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1、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长期以来,我院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经过全院师生不懈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的法学院,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为导向,全面规划和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力争将法学院建成“高品质、创新型、开放性”的一流法学院。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6月26日,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学院校的前列。

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新世纪人才,拥有经济法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为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知识产权法学等所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凭借梯队合理的最好的法学师资团队,北大法学院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60多年来,人大法学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部2004、2009及三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4、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9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19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武昌中山大学成立,1928年改组成立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都是其中的重要院系。当时先后云集燕树棠、王世杰、皮宗石、周鲠生、梅汝H等一大批著名法学家,办学声誉影响海内外。1979年恢复法律系,1986年成立法学院后,先后有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令良教授出任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知名国际法专家肖永平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一方重镇。

5、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是西南政法大学师资力量最雄厚、科研教学成果最丰硕、学生层次最为完备的学院级单位。现任院长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唐力教授。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 68名,其中教授 15人,副教授 23人,博士生导师 8 人,硕士生导师 32人,获得博士学位的 1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 14 人。 不论是教师中教授的人数、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的人数,教师中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均位居全校各院系之首。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起源于1952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1953年4月,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合并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的政法系科,成立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10月,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湖北大学,组成湖北大学的法律系;至1977年演变为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中南政法学院正式恢复。5月,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以原中南政法学院的主体和原中南财大法律系组成法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政大学法学院是老牌“五院四系”之一,是我国法学教育、研究的顶尖学府之一,是政法和财经深度交融的典型代表。

7、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1952年6月建校设系,5月改系建院,现设有10个教研室和25个科研机构,6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民商法、刑事法律2个法学本科专业方向,6个法学硕士专业,以及本硕贯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西部政法干警班、校内辅修法学,涵盖法学全日制本科生、双学位、专升本、研究生和留学生,在院本科生46个班级1924人、留学生26人、政法班86人,研究生21个班级771人,辅修专业3个年级1148人。

学院是上海市最早的一批“法学教育高地”,是我校第一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我校唯一承担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任务的学院,也是我校法学二级学科门类最多、人才培养类型最全、在读学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

8、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前身为东北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法学院之一。

9、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办高等法学教育的院校之一。1926年6月,厦门大学设立了法科,下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1930年2月学校改科为院,法科改为法学院。尔后经历数次院系调整,目前的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厦门大学法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法学院大楼占地10000多平方米,基建面积8235平方米。不仅拥有独立的办公楼和教学楼,而且建设有标准化的案例教学讨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师工作室。厦门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法学图书资料,并引进开发了若干种重要的中西文电子期刊数据库。19,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厦门大学图书馆法学分馆,该分馆目前已被批准为联合国资料托存图书馆。

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院(原国际经济法系)成立于1984年。法学专业(原国际经济法专业)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我校国际法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9月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国际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置国际经济法专业的院校之一。历经30年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目前已经成为学科体系设置相对完整、国际法专业特色鲜明、学术和教学水平比肩一流的知名法学院。

篇2: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3、山东大学

14、四川大学

15、海南大学

16、湖南大学

17、浙江大学

18、西北政法大学

19、西南财经大学

篇3: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 法学专业就业率比较低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比较低, 就业形势严峻, 在近些年尤为突出。从2003年开始, 全国法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在全国数百个专业中, 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几乎排在末尾。在之后的几年中, 法学专业就业率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与其他专业相比, 依旧有很大的差距。

2. 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对口工作通常为律师、司法机关公务员等, 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的职业主要是文职工作, 例如办公室职员、律师助手、办公室文员等, 从事与法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比较少, 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非常普遍。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1. 高校法学专业人数增加

1999年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 很多学校致力于构建综合性大学, 增添了很多专业, 任何一所大学都设有法学专业, 但是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差距比较明显, 这制约了高校法学人才的培养, 法学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职业需求供大于求, 人才过剩, 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求职陷入困境。

2. 培养方式与职业需求不协调

我国法学的高等教育形式为学历教育, 本科培养普通的法学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 比较重视理论学习, 教育部规定了法学专业必需的14门课程,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选修课程, 基本囊括了我国现行所有部门法。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常规, 缺乏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书本内容, 但是却无法与实践相联系, 缺少系统的强化。法学学科的专业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 职业特点就是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协调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由于当下高校的法学专业培养方式与职业需求的不协调, 学生在学以致用方面存在困难, 最终影响就业。

3. 法学专业从业资格门槛高

我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 例如法官、检察官、律师, 都需要具有本科文凭, 并且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由于司法考试的难度比较高, 而且有通过率要求, 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通过司法考试, 在就业方面受到了很多限制。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通过很多年的努力才通过司法考试, 从事法律相关职业。除此之外, 很多非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三解决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合理设置高校法学专业

法学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解决对策上, 也要综合考虑。首先, 高校要合理设置法学专业, 国家对于设置法学专业的院校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 对于不达到一定标准的学校不允许开设法学专业, 取消经过审查之后不符合条件的院校法学专业的招生资格, 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培养法学人才。在招生过程中, 高校可以改革学位授予的方式, 将法学专业发展为精英教育, 在学生得到了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位之后, 才能进行法学专业的进修与学习, 在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前提下, 在理解问题以及思维方式上, 也有利于法学的学习以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 改革法学专业学科设置

法学专业的学科设置要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在完成教育部规定必修的14门专业课的基础上, 要转变教学模式,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课时设置的时候, 要保证学生的实践性课程达到一定的比例,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在职律师、法官等担任专业课的嘉宾教师, 这样在主讲教师进行专业课理论讲解之后, 可以邀请律师、法官为学生传授相关部门法的实践技巧, 以及在应用的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这样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 增强学生的职业敏感度。学校的法学院可以创新活动形式, 以模拟法庭、模拟律所、法律讲堂、法律诊所等形式, 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能在实践中将课堂知识进行消化。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理性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式, 并且能够透彻地认识自己。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 除了自身专业, 也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等。因此,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择业,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对于未来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如果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来获取职位, 那么要提前准备, 做好相应的备考计划, 学校和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指导。高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为学生提供便捷渠道,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争取贷款等。

四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到依法治国的轨道,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学人才。因此, 针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需要深刻剖析原因, 各个主体共同努力, 多种渠道提高法学大学生的就业水平。高等院校要合理设置法学专业, 并不断改革法学专业学科设置, 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这样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不断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要坚持依法治国。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至今, 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连续多年, 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都比较低, 其原因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本文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入手, 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问题,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隋晶秋.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5)

[2]梁斌、夏玉芬.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2)

[3]罗金艳.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0)

[4]黄荣.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 2011 (2)

篇4: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关键词】蓝色大学    法学专业    定位     特色发展     创新

一、发展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背景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来满足社会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总人数约为35万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招收大量法学本科生。就辽宁省而言,具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共計20所,在校生总量为1万余人。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注重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以掌握法学知识作为求职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据2010年的全国硕士招生报名统计,法律硕士仍居报考人数最多的十个招生专业之列,位居第二。全国具有法律硕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15所,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众多设置法学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要突出蓝色大学的特色,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实现海洋强国梦,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培养高素质的涉海涉渔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创新发展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的效果”,因此,明确我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二、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特色发展的理念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与一般综合类学校的发展有所不同,要在“蓝色海洋”学科背景下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发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凝练大连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须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学定位

罗伯特· 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必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对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要以科学的方法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所谓科学定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明确目标、制定方案、优化资源、彰显特色。结合涉海涉渔法律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学教学计划,将涉海涉渔教育贯穿到培养计划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法律学是一门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涉海高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我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我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特色体现在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

2.特色发展

我校明确指出,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坚持学科渗透,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设蓝色大学法学专业既符合我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适应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整体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为民造福耳。”我校刚刚起步的法律硕士教育正在探讨以法学基础教育为依托,结合我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目标,进行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法律硕士教育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诉讼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具为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涉海高校,要着眼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涉海涉渔的法律专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蓝色大学法学特色发展的途径探究

1.夯基础——巩固法学本科教育,将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为法律硕士教育奠定基础

“学术是支配大学的核心与根本,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社会的发展使法学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执法者,尽管很难掌握各行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但作为法科毕业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应有的共同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价值理念仍是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和铺垫,专业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专业技能课程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巧。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积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法学基础专题课,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抓机遇——以法律硕士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实现法学本科、硕士教育特色一体化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若自我封闭将会导致发展的落后与停滞。

对外界环境的辩证吸收是保持其活力发展和优化进化的必要途径,在强化涉海涉渔特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的同时,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与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相适应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渔法律实践性课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内模拟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体验等环节。

3.筑特色——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坚持特色办学,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校法学专业突出了大连海洋大学“蓝色”学科优势,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蓝色海洋经济相关的国际海洋法、海洋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涉海诉讼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专业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更专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环境等法律教育,开设了国际海洋法、渔业法规、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课程。

理论方面,构建涉海涉渔特色课群体系,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突出“蓝色大学”法学理论教育特色;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最终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涉海涉漁管理机关培养管理人才,为涉海涉渔诉讼培养专业律师。

实践方面,邀请大连海事法院、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研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养方面。随后,借鉴其他法学专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1)结合海洋渔业法理论及实务,做好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法理学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等。选修课按我校专业特色,设置海洋法专题、渔业法专题、海事诉讼等专题。实践教学包括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实务实习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海洋渔业管理等实务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进行。在职业能力上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结合法学理论展开,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成立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展法律涉海实践教育的平台

首先,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

其次,“法庭进校园”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实审判活动搬移到学校进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与人民法院协商沟通,选取人民法院在审的案件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在校学生参加全程旁听,观摩庭审现场,以达到使学生切实了解人民法院真实审判活动目的。法学专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职是经学院与大连海事法院协商推出的双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学专业优秀的师资受聘大连海事法院人民调解员,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经学校聘任担任在校学生教学指导教师。这种方式不仅为学校的优秀师资提供了接触实务,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审判机关共享学校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4.谋发展——突出蓝色大学法学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办学层次和社会知名度

强化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员来自政府、司法实务部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大胆尝试“法庭进校园”、模拟示范庭、法学专家工作站、交叉任职等多种方式,保障法学教育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不仅方便了在校学生直接学习法庭审判,而且对于人民法院和主审法官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合作双赢。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解决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特色

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狭隘的法学专业范围内,是标准化与同质化的。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实际措施凝练“蓝色大学”具有涉海涉渔的法学特色教育,特别强调和注重法学学生解决涉海涉渔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

2.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本项目研究法学专业定位,不仅强化扎实的法学理论教育,还认真安排涉海涉渔法律职业教育内容,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实施开放式办学,增强了法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缩短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

3.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本课题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先参加法学专业专题教育阶段的学习,再有所侧重参加其他平台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渔法律课程和实务环节,这样保证重点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识和具有解决涉海涉渔法律问题能力相互促进。

五、结语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建设途径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避免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要科学确立法学专业建设目标,走特色发展的途径,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法学专业一定会成为理工类高校中一个独特的、优势的专业。要坚持学科渗透,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连海洋大学不仅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且会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学专业也会成为蓝色海洋大学中的特色学科。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关于我国创立JM的宏观背景与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2008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31.

[3]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征[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

[4]吴家玮.世界一流大学要找准自己的定位[N].中国青年报,2001.

[5]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接执[J].法学,2001(9).

[6]霍宪丹.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J].法学,2005(2).

[7]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田[J].高等教育研,2004(l):11.

[8]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常解决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2002(7).

篇5:法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自我评价的情况非常的多,自我评价会促使我们进行自我验证,从而为自我发展提供动力。大家知道怎么写自我评价才是正确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1

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忆这大学求知的历程,曾经非常向往的象牙塔就要远去,而迎面而来的将是社会的锻炼,于是更加的怀念这个紧张而有序的大学生活,她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我孜孜不倦,勇于挑战自我,充实自己。我是一名文科专业的大四学生,大学结束之际回忆过去,收获良多,现在做一个自我鉴定如下。

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成熟,一千多个日子里曾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委屈过。而现在懂得擦干眼泪,站起继续往前走,前面的荆棘,算不了什么,路上的阻碍,我每攀登跨越过一次,便离云端更近了一步。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学不但教会了我知识,让我只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更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的.大学生活,踏上社会旅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跨越新的高峰。

法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2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大学几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法学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3

从刚跨入大学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角色的转换,使我更加认识到,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而自己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不仅在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立志从里到外用知识的力量全副武装自己,以有较强的适应力以及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把自己所学回馈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大学四年期间,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大学几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我相信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是人生的向往殿堂,是人生积累知识的宝库。

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担任班学习委员的两年间,工作踏实,责任心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良好处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

篇6: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法学专业

(法院)教学实习基地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法政学院按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实习指导书要求,全面落实毕业实习工作,与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签署实习基地协议书和挂牌,共同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实习基地,实现毕业实习目的,也实现高校和司法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共同培养现代法律人的目标。

一、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法政学院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为中心,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本科教学实习活动,另外还在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建立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开展实习活动。

(一)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地处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辖区面积30.11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全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市南区法院现有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158人,全院人员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顺利完成社会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审判任务。近年来,市南区人民法院先后被最高人 1

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被山东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政法系统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政法系统争创全国一流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还是全省法院系统先进法院和全省行政审判先进法院、全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多年来,市南法院结合实际,并经过大量的理论调研,先后推出了“责任法官”、“简繁分流”、“审判流程管理”、“大民事格局”、“小额欠债法庭”“部分执行案件实行暂缓立案”、“实行债权凭证制度”、“悬赏公告”及在少年审判中实行“人格调查”制度等系列改革方案,有力地推进了市南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大丰富了基层法院的改革经验,也为上级法院的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南法院的改革先后被中央及省、市各大媒体报道,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9个基层法院,共有派出法庭28个,全市法院共有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中级法院200余名。全市法院每年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5万余件,其中中级法院每年受理近1.5万件。聊城中院现有内设机构19个,主要业务部门有,2个刑庭,5个民庭,行政庭、审判监督庭、立案庭执行局各1个,受理聊城行政辖区内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近年来,聊城法院在市委领导、人大监督,市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争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断强化广大干警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树立司

法品牌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讲求工作艺术,追求最佳效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法院改革,强化内外监督机制,规范法院内部管理,审判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保障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三)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

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有办公室、基层管理科、宣传教育科、“148”指挥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公证处等机构组成,负责制定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工作,指导监督公证机构及公证业务活动,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主管业务范围的行政应诉、复议、听证工作,还参与地方涉法规性文件的研究拟制工作,负责司法行政系统外事工作及对涉港澳台法律服务的联络工作。

二、实习目的和活动内容

法学本科专业实习是对学生法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基本培训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习把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巩固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作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和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前的必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确立论文选题,又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之从职业道德到专业知识得到全面培养锻炼,更能适应社会要求。

学生通过实习,可以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从事法律工

作的人员基本素质结构,学会法律思维与工作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具体要求:

(1)了解立案受理前的工作;

(2)了解庭审前的准备工作;

(3)至少旁听一个民事案件、一个刑事案件或一个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并在法院的安排指导下,参与庭审的准备、组织、庭审笔录的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了解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宣判等程序阶段中的具体工作;

(4)了解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工作;

(5)学习和掌握法院所使用的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格式和写作技巧。

(6)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参与具体案件的分析、讨论和评议工作。

三、实习的管理制度、实习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各项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遵守实习单位作息与考勤制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勤。3、节假日应服从实习单位统一安排。、请病假应有医院开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和病假单。、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必须通过指导教师报系主任经院党总支同意,假满必须办理销假手续。、无故不参加实习;在实习工作时间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离开实习单位办理私事;或请假后无故超假;或未履行规定的请假、续假手续,一律按旷课处理。

四、特色项目

(一)共同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与实习单位经过多年的合作达成共识,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健全的实习制度

1、期中检查制度

(1)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导师分批前往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一步掌握实习情况和改进实习工作;

(2)抽查实习考勤记录;

(3)学院向实习导师、学生反馈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督促指导老师和组长加强管理、服务实习生实习。

2、信息反馈制度

(1)不定期汇报:小组组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向学工办报告。

(2)定期汇报:小组长每周五下午向学工办汇报本周的实习情况,学工办应做好记录。

3、请假制度

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的,需经小组长、指导老师、实习导师、学工办同意,方可请假。

(三)完备的实习档案

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我院相关人员整理归档实习材料。如实习计划书、实习鉴定表、实习记录、实习报告、个人实习总结等有关实习材料。

五、学生实习成果集萃

1、实习记录:学生自进入实习单位之日起到离开之日止,每周记写实习记录,记录本周活动的主要内容、思想认识和业务方面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2、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概况,思想收获,业务收获(对典型案例作评析)等部分,报告内容充实、具体,结构严谨,文理通顺,书写工整。

3、个人实习总结:个人实习总结由实习学生全面总结实习期间的收获、感想、思考,要求书写真实、具体,有启发性。

篇7: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2004

武汉大学2004年民商法学专业试题及解析

商法

一、简答题

1、票据伪造与票据变造之比较

2、何谓复权制度?简述其立法例及事由

3、简述提单的法律性质

4、简述证券承销方式及其特点

二、评析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3条第1款:“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订书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同法第25条第1款:“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处在应认缴的出资额”。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156条第2款“股份总额得公次发行,但第一次应发行的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的1/4”。

请结合相关法律上述规定加以比较。

三、论述题

庥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民法部分

一、判断说明题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2、社会团体法人属于社团法人

3、对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的主体为当事人的一方

4、依法应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合同自办理抵押登记时生效。

5、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人只要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即可免费

二、以案说法(结合以下案例,回答所列问题)

甲(男)与二女乙、丙在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况下同时举行婚礼,并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生活,试问:

1、何谓重婚?明知他人有配偶仍然与其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者,是否构成重婚或重婚罪?

2、婚姻的成立与婚姻的有效之间的关系如何?

3、本案中甲是否构成重婚

三、评述题(对以下观点加以评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8: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

2009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此前, 党中央也已经明确, 将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教育部也相应部署, 要求高校注重就业指导, 全面提高就业。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被国家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因为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转型时期, 对人才有着丰富的需求, 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高等教育经过规模化的发展阶段之后, 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 也面临着一些进入就业市场的尴尬, 尤其是法学专业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服务社会,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一、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 仅为79%, 其专业对口率也仅为47%。这也就意味着,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接受完大学法学教育之后, 能够顺利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不足四成, 更多的只能选择转行或接受暂时失业的现实。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既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所重合, 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共性问题

首先,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 存在综合素质不理想、自我认知不准确、就业定位不现实等问题。

其次, 从高校层面来说, 存在高校建设不充分、专业设置不科学、招生就业不匹配、培养体制过于宽松、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

再次, 从社会层面来说,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人才评价和认定存在偏差4、就业市场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二)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现代政治法律制度转型滞后, 法学传统先天不足。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法律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真正的职业化法律从业者。中国古代代理诉讼的人也被社会视为麻烦的制造者, 往往被冠以“讼棍”之类的恶名。裁判解决民事纠纷和侦查处理刑事案件都是政府科层制下的文官的职责, 但他们全部经由与法律并无明显关系的科举考试竞争入仕, 也不会在司法过程中, 促进中国形成独立而专业的法律体系, 更无从培养一个行业。

中国整个政治法律制度的转型起因于西方列强的压力, 其时已落人后。5压力之下的改革必然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 例如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加之二十世纪的中国, 稳定发展已是在近半个世纪的舛驳之后, 政治法律制度的现代转型并不顺利。

因而中国虽然有诸多的思想家, 但在法学领域存在较大的缺失。社会各行业对于法律人才的认知不仅存在偏差, 法学专业与法律职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相应地, 法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起步晚经验少, 还有着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种状况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得到明显的改善。

2.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 实践性不足, 职业化能力培养缺失。

法学首先是一门社会科学,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西方, 有着不同于我国的法律传统, 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锤炼。法学教育的出现是基于法律实践的需要, 并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法律教育与实务技能的培训可以等同。西方法学教育对法律实务技能的重视与其法律职业的活跃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 良性互动。

反观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必须承认在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的自治传统, 尤其是法学高等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联系十分松散, 不仅无法形成互动, 客观上还造成了双方的不适应。

3. 法学专业设置功利性色彩过浓, 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定位不明。

法律行业是一个专业性较高的行业, 对从业者的法学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 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 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与容量, 功利性地集中开设热门专业, 很多学校设立法学院的门槛并不科学, 优秀的师资与教学资源, 与招生规模不成比例。部分高校在法学人才培养上, 也无法保证质量, 培养模式陈旧, 在培养定位上也缺乏科学的细分。这些都造成了法学人才培养上的困难, 甚至造成了法学就业市场上“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对优秀的传统法学院校造成了相当的冲击。

法学人才与法律行业发展的不匹配, 必然造成就业的困难。优秀法学人才的供给不足, 也制约了法律行业的发展, 从而也反过来影响了法学人才的就业。

4. 法学专业就业市场开拓不足, 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 法学毕业生的求职大多还把眼光盯在律师事务所、政法和国家机关上, 但实质上社会工作、企事业单位等等, 都应该是法学专业的就业市场, 而现在很多市场还呈现一种封闭状态。”

另外, 由于法律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法律行业就业市场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高校培养的优秀法律人才, 在行业中并不一定能得到正当的评价, 就业的干扰因素较多, 也造成了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以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

对于培养人才的主体——法学院校来说,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的解决, 不能过分依赖于于社会和国家, 不能被动地指望就业环境的改善和调整, 应该积极主动的从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评价,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一)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 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保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一直在加速发展。法学学科多少受到文科培养模式的影响, 不像理工科的人才培养, 习惯于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持法学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在确保法学基础素质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西南政法大学每年均会组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题研讨会, 根据往年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国内外最先进的法学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国家的整体改革趋势与教育改革规划以及社会对法学人才的最新需求, 不断进行调整, 并注意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这样有助于每一届的毕业生都能在人才市场中获得更多的青睐,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

2. 激活实务教学, 共享社会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法学是一门基于实践需要的社会学科, 有着很强的实务性, 对理论基础的要求和对实践操作的要求同样重要。因此, 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 西南政法大学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共享社会教学资源, 激活实务教学, 优化教学效果。

一方面, 在校外开辟实习实训基地, 保持和司法实务部门的紧密联系, 共同培养, 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 巩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邀请实务专家进校园授课,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理论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此外, 西南政法大学还将法庭请进校园, 通过与重庆市各级法院的共同合作, 将一部分具有典型性和学术价值的案例放置在学校审理, 同时以学生现场旁听、指导教师现场指导、以及学生、教师和法官、律师现场互动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思考。

西南政法大学还将着手与实务部门共同合作, 建立案例资源库, 并尽快开发自主学习平台, 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在校内以及与社会的共同培养过程中, 西南政法大学特别注意提前导入职业素养的教育, 转换学生对自我的角色认知, 让学生更多地以实务操作者的立场思考和处理问题, 模拟甚至创造真实实务操作环境, 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这将有助于毕业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岗位, 发挥自身的能力。

3. 弘扬西政文化特色, 增强人才培养个性。

西南政法大学有着悠久的论辩文化传统, 各种学术论坛和辩论赛不胜枚举, 既有学校组织筹办, 也有学生自己创立管理。这些不仅造就了独特的西政文化, 也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在辩论中不但深化了对法条、基础理论与案例的理解, 也增强了法律思辨的能力, 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些都是在职业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也以此著称。

当一种个性成为文化和特色, 就已经具备了不可仿制的优势和竞争力。这种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竞争力, 也势必会转移到每一届的毕业生身上, 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细分就业市场, 精确人才定位。

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在社会中可以找到宽泛的出口, 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没有准确的定位和市场考量。

为了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西南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充分考虑就业市场, 并对自身的人才培养予以准确定位, 坚持走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道路, 特别强调法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积极调整, 西南政法大学在自己细分之下的目标就业市场之中, 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认可, 部分名牌专业甚至实现了订单式培养, 人才供不应求。

三、结语

高校的基本职责就是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才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 并以更好的价格来体现这种人才的社会价值。

因此, 如何理解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西南政法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细分就业市场,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走特色化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道路, 将人才培养质量分解为法学基本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部分, 并多管齐下, 努力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法学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一直存在就业不足以及就业不对口等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应该从自身出发, 找准就业市场, 凸现人才培养特色, 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 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来说, 更应在确保坚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之上, 注重实践, 增强职业素养, 以适应法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庐岩.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中国高等教育[J].2009年第2期。

[2]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dxsjy/node_7072306.htm

[3]袁媛.李涛.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今日中国论坛[J].2009年第2-3期。

[4]李国荣.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J].2009年1月。

[5]罗娜.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经济与法[J].2009年第13卷第1期。

[6]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社会科学[J].2005年第9期。

[7]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比较法研究[J].2000年第4期。

上一篇:公司双拥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简答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