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2024-05-15

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通用12篇)

篇1: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高考名著阅读之《老人与海》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对户外活动有极大的兴趣。从幼年到老年,他对斗牛、拳击、渔猎等的热爱历久不衰,造就了他的硬汉性格,并且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他一生经历丰富,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支持共和政府,反对法西斯主义。在抗日战争中他曾来中国采访。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后流落欧洲,在否定了传统价值观念后对生活和前途感到迷惘,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195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因此获诺贝尔文学奖,赞扬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晚年他由于疾病缠身,精神抑郁,自杀而死。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创伤)和《丧钟为谁而鸣》(歌颂国际纵队战士和西班牙游击队员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

二.内容简介

桑提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老人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桑提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村里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嘲笑他,但是在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鱼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老头崇拜脚跟长骨剌但打球生龙活虎的垒球手狄马吉奥。老头认为自己虽已年迈,但因懂得捕鱼的诀窍且决心很大,仍是个好渔夫。老人决定在第85天一早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这次上钩的大马林鱼把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老人回忆起年轻时曾和一个黑人比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终战胜了对手。大鱼一直拖了两天两夜,老人精疲力竭,终于制服了大鱼。在归航途中,老人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拼死搏斗,但回港时大马林鱼被吃得只剩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第二天早上,曼诺林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两人相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三.精彩片段:

桑地亚哥勇斗鲨鱼的场面:

①第一条鲨鱼飞速逼近船艄,袭击大马林鱼。老人使出全身力气,用鱼叉猛扎鲨鱼的脑袋,鲨鱼翻了几个身,自己缠上了老人准备好的绳子,老人知道鲨鱼快不行了,它越挣扎绳子绷得越紧直到断裂。鲨鱼在水面上静静躺了片刻,老人盯着它,然后它慢慢沉人海底。

②两条鲨鱼一道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肚皮时,他把短棍高高举起,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的时候,他又朝它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③那条鲨鱼正在帆船下用嘴拉扯死鱼。老人放松帆脚索,船横过来时鲨鱼从船底暴露出来,他一看见鲨鱼就一桨戳进去。但只刺到肉,老人手受伤了,鲨鱼迅速浮上来,露出脑袋,老人对准脑袋正中扎了两次,又戳进左眼,鲨鱼还是吊着,老人又扎了一刀在脊髓和脑子中间,鲨鱼的肋骨断了,老人把桨片插进鲨鱼两颚间,鲨鱼松了嘴溜开了。④午夜时,鲨鱼成群袭来。老人又要搏斗了。他不顾死活乱棍打去,棍子被鲨鱼咬走。他用舵把又打又砍,可是鲨鱼一条一条蹿上来,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又一次,舵把断了,他就用断下的把手朝鲨鱼戳去。鲨鱼一松嘴,一翻身游走了。这是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什么东西可吃了。

四.作品主题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作者悲剧世界观和硬汉性格的寓意性表现。人处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只有坚韧不拔、勇敢地经受考验和面对自已的悲剧,才能体现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才能在永恒不变的悲剧里表现人的本质。

老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的生活信条。他正视失败甚至死亡,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硬汉的奋斗精神。他展现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大海是环境力量的象征。其中有友善的力量,也有邪恶的势力。在大海里,老人走得不远便一无所获,而走得太远,又会得而复失,因此,老人与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然、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命运以及一切外在邪恶力量的抗争。

五.人物形象

1、桑提亚哥:

①面对困境毫无畏惧、镇定自若:桑提亚哥孤身一人,年迈力薄,食物和淡水不充足,自然界变化万千,他的对手又力大无比而且意志坚决,他泰然自若,征服自然,捕获大鱼。

②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忍不拔:右手负伤流血,左手又抽筋,疲倦使他头昏眼花,但他怀着只要不死就与大鱼周旋到底的决心顽强坚持。饿了,他不顾腥气吃生鱼肉。渴了,他把不多的淡水省着喝。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危机,迎来胜利。

③面对厄运永不低头:鲨鱼来争吃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表明他明知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

总结:桑地亚哥是位坚毅刚强的老人。在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他又是胜利者,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英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

2、表现手段:

①外貌刻画:瘦削、满布皱纹和疙瘩。但双眼还象海水一样湛蓝,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

②侧面表现:桑提亚哥崇拜的垒球好手狄马吉奥力克生理缺陷,打起球来生龙活虎,与老人互相映衬。老人对昔日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证明他一贯坚强,往日的胜利是他眼下获取力量的源泉。曼诺林是老人形象的延续,代表着对实利主义的鄙弃和对征服自然的热爱。

③象征手法:“狮子”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深化主题。狮子是老人年轻时远航非洲见到的,是百兽之王,是青春、活力、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体现小说主人公老当益壮的勃勃雄心。④经典语言: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不过人不是为失败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其他人物:

曼诺林:有着与老人相同的生活观念,他爱老人,崇拜老人,为老人的成功而喜悦,为老人的失败而伤心,并不断激励老人,使老人感受青春的活力。他的出场又常与狮子意象相联系,代表了老人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坚持生活信念的青少年时代,也是桑提亚哥的希望和接班人,他们俩构成了从少年到老年硬汉的完整世界。

六.艺术特点

1、反复手法构建情节:情节主体是老人与大鱼和鲨鱼的一次次看似相似的搏斗,但这种反复决非简单重复,而是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逐步突现老人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硬汉性格。

2、引人的悬念:小说开始就设了悬念:老人第85天能否捕倒一条大鱼?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气可能不支的情况下,凭什么认为自己会做好一切?这些悬念的谜底正是突现作品主题与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

3、巧妙的暗示:作者用极为简练的白描手法展现老人的外貌和屋内的陈设和日常用品,暗示出我们老人过去的一切。

4、强烈的对比:大马林鱼的强壮有力、鲨鱼的成群结队和老人年老体弱,孤军奋战形成对比,更鲜明地突出老人性格的坚强。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太阳的每次升落都与老人情绪的变化相谐调,与老人捕鱼之进展相巧合。再如“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这种否定式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景,实则有景,体现了老人此时的孤独。

6、强烈的画面感:色彩以暗淡为主,与悲壮的主题一致。大海的深色调,白云、雪峰明亮的色彩,绿色海岸、淡青色小山的柔美,月亮的倒影、鸟儿的飞翔、老鹰的盘旋,构成的图景,显示出老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性格特征。

7、电影手法的使用:蒙太奇手法战线现实、回忆和梦境;特写与远景交替出现;内心独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七、《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又是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可能考到的问题】

1.简述桑地亚哥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

答: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第八十五天在深海上,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但它把桑提亚哥的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一直拖了两天两夜。在追捕大鱼过程中,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了伤,左手直抽筋,又缺乏食品。为了保持体力,他不得不用难以下咽的生鱼肉充饥。他冒着小船被颠覆的危险,始终对它穷追不舍;即使它跑到天涯海角,也准备奉陪到底。结果,大鱼没把他拖垮,他却把大鱼拖垮了,回港时只剩一副大鱼骨架。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终于制服了大鱼。2.简述桑地亚哥勇斗鲨鱼的一个场面。

答:①第一条鲨鱼飞速逼近船艄,袭击大马林鱼。老人使出全身力气,用鱼叉猛扎鲨鱼的脑袋,鲨鱼翻了几个身,自己缠上了老人准备好的绳子,老人知道鲨鱼快不行了,它越挣扎绳子绷得越紧直到断裂。鲨鱼在水面上静静躺了片刻,老人盯着它,然后它慢慢沉人海底。

②两条鲨鱼一道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肚皮时,他把短棍高高举起,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的时候,他又朝它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③那条鲨鱼正在帆船下用嘴拉扯死鱼。老人放松帆脚索,船横过来时鲨鱼从船底暴露出来,他一看见鲨鱼就一桨戳进去。但只刺到肉,老人手受伤了,鲨鱼迅速浮上来,露出脑袋,老人对准脑袋正中扎了两次,又戳进左眼,鲨鱼还是吊着,老人又扎了一刀在脊髓和脑子中间,鲨鱼的肋骨断了,老人把桨片插进鲨鱼两颚间,鲨鱼松了嘴溜开了。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3.“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表现了桑地亚哥坚毅刚强的性格。请举作品中的一个细节具体说明。(请简述老人与海中能体现老人“硬汉子”性格的情节)

答:午夜时,鲨鱼成群袭来。老人又要搏斗了。他不顾死活乱棍打去,棍子被鲨鱼咬走。他用舵把又打又砍,可是鲨鱼一条一条蹿上来,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又一次,舵把断了,他就用断下的把手朝鲨鱼戳去。鲨鱼一松嘴,一翻身游走了。这是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什么东西可吃了。

4.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答:桑地亚哥是位坚毅刚强的老人。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作者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英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一位真正的英雄。

5.“狮子”的意象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对此如何理解?

答:①“狮子”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助于深化主题。②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6、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理解《老人与海》的寓言化和象征性特征。

答:作者借助象征手法突出主体,渲染主题。无论是桑提亚哥还是他的对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小说也因此带有了寓言化的特征。人们很自然地从桑提亚哥身上领略到人的意志之风采,也会直接从鱼与大海的形象意蕴中,悟出人类所应面对的考验与挑战。

7、体会《老人与海》语言表现艺术

答:⑴以对立面之强来反衬人物性格之强。

作品中无论是大马林鱼还是鲨鱼都是凶猛而强悍的,不好对付的。节选部分写的是鲨鱼的凶残嗜杀和贪婪,但是写鱼是为了反衬人,旨在表现孤身斗鲨鱼、在强大的自然力面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前不退缩、不屈服而顽强斗争的老人的英雄性格,也就是硬汉性格。例如当星鲨出现的时候,主人公也惊得“呀”了一声,而且“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他仍然做好对付星鲨的准备,说“星鲨,来吧,星鲨”,表现了不畏强敌,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

⑵叙事手法简洁明快。

作品情节单一,只在关键处设置一个重要转折,即桑提亚哥战胜马林鱼后又陷入鲨鱼重围的情节逆转。但个人与大自然对抗这一主题,通过单一情节得到渲染,符合“冰山原则”。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作者回忆小说本可以写一千页长,但最后还是删去了大部分,如他所说:“把狗扔掉了,只留下尾巴。” 另外,小说的语言也极为简练,有电报式的特点。例如小说结尾,只用一句话来对经历了一场恶战的老人的未来作出了交代:“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8.《老人与海》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 从表面上看,《老人与海》采用的是写实手法,写的是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的冒险经历;但实际上,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寓意性。马林鱼、鲨鱼和狮子都是自然界中强者的化身,大海则是厄运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就是人类总是失败的一幅缩影。9.海明威是如何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来揭示桑地亚哥的心灵世界? 桑地亚哥是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的,海明威主要是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桑提亚哥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描写的内心独白分无声的和有声两种。如在同马林鱼决战的时刻,桑地亚哥在心里命令自己的各部分器官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拽吧,手啊,我想。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决不要昏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这段无声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老渔夫还常常喜欢自言自语,时而对鱼说话,时而对鸟说话,实在没有说话对象时,就自己对自己大声嚷嚷。这种有声的内心独白,更体现了老人的孤独。

10、简要分析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内涵。

答:《老人与海》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精神不倒的“硬汉子”英雄形象:孤独无助而年老体衰,饥寒交迫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凭着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在海上同马林鱼搏斗,同鲨鱼搏斗,虽然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得到了一副马林鱼的骨架,但光秃秃的鱼骨架 北工大附中语文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语文组

引起了好多打鱼人的观赏。更有人卷起裤脚管站在水里,用一根长绳子量死鱼的骨骼,嚷着说:“这条鱼,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呢?”这一切向人们昭示:人在物质上(世俗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也许不能赢得人们崇高的敬意,可精神和气魄的(超越世俗的)胜利,却使人们为之感动,使人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其悲壮落泪、感奋。

11、请简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12、老渔夫桑提亚哥最具特色的一句名言?

答:“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篇2: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高考名著阅读之《老人与海》

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又是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可能考到的问题】

1.简述桑地亚哥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

答: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第八十五天在深海上,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但它把桑提亚哥的小船拖得离海岸越来越远,一直拖了两天两夜。在追捕大鱼过程中,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了伤,左手直抽筋,又缺乏食品。为了保持体力,他不得不用难以下咽的生鱼肉充饥。他冒着小船被颠覆的危险,始终对它穷追不舍;即使它跑到天涯海角,也准备奉陪到底。结果,大鱼没把他拖垮,他却把大鱼拖垮了,回夯基础多锤炼出成绩上一流大学争分秒重实效创高效显智者本色

港时只剩一副大鱼骨架。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终于制服了大鱼。

2.简述桑地亚哥勇斗鲨鱼的一个场面。

答:①第一条鲨鱼飞速逼近船艄,袭击大马林鱼。老人使出全身力气,用鱼叉猛扎鲨

鱼的脑袋,鲨鱼翻了几个身,自己缠上了老人准备好的绳子,老人知道鲨鱼快不行了,它越挣扎绳子绷得越紧直到断裂。鲨鱼在水面上静静躺了片刻,老人盯着它,然后它慢慢沉人海底。

②两条鲨鱼一道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肚皮时,他把短

棍高高举起,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的时候,他又朝它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③那条鲨鱼正在帆船下用嘴拉扯死鱼。老人放松帆脚索,船横过来时鲨鱼从船底暴露

出来,他一看见鲨鱼就一桨戳进去。但只刺到肉,老人手受伤了,鲨鱼迅速浮上来,露出脑袋,老人对准脑袋正中扎了两次,又戳进左眼,鲨鱼还是吊着,老人又扎了一刀在脊髓和脑子中间,鲨鱼的肋骨断了,老人把桨片插进鲨鱼两颚间,鲨鱼松了嘴溜开了。

3.“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表现了桑地亚哥坚毅刚强的性格。请举作品中的一个细节具体说明。(请简述老人与海中能体现老人“硬汉子”性格的情节)

答:午夜时,鲨鱼成群袭来。老人又要搏斗了。他不顾死活乱棍打去,棍子被鲨鱼咬

走。他用舵把又打又砍,可是鲨鱼一条一条蹿上来,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又一次,舵把断了,他就用断下的把手朝鲨鱼戳去。鲨鱼一松嘴,一翻身游走了。这是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什么东西可吃了。

4.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答:桑地亚哥是位坚毅刚强的老人。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

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作者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英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一位

真正的英雄。

5.“狮子”的意象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对此如何理解?

答:①“狮子”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助于深化主题。②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

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6、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理解《老人与海》的寓言化和象征性特征。

答:作者借助象征手法突出主体,渲染主题。无论是桑提亚哥还是他的对手,都具有

鲜明的象征性。小说也因此带有了寓言化的特征。人们很自然地从桑提亚哥身上领略到人的意志之风采,也会直接从鱼与大海的形象意蕴中,悟出人类所应面对的考验与挑战。

7、体会《老人与海》语言表现艺术

答:⑴以对立面之强来反衬人物性格之强。

作品中无论是大马林鱼还是鲨鱼都是凶猛而强悍的,不好对付的。节选部分写的是鲨

鱼的凶残嗜杀和贪婪,但是写鱼是为了反衬人,旨在表现孤身斗鲨鱼、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不退缩、不屈服而顽强斗争的老人的英雄性格,也就是硬汉性格。例如当星鲨出现的时候,主人公也惊得“呀”了一声,而且“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他仍然做好对付星鲨的准备,说“星鲨,来吧,星鲨”,表现了不畏强敌,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

⑵叙事手法简洁明快。

作品情节单一,只在关键处设置一个重要转折,即桑提亚哥战胜马林鱼后又陷入鲨鱼

重围的情节逆转。但个人与大自然对抗这一主题,通过单一情节得到渲染,符合“冰山原则”。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作者回忆小说本可以写一千页长,但最后还是删去了大部分,如他所说:“把狗扔掉了,只留下尾巴。” 另外,小说的语言也极为简练,有电报式的特点。例如小说结尾,只用一句话来对经历了一场恶战的老人的未来作出了交代:“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8.《老人与海》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

从表面上看,《老人与海》采用的是写实手法,写的是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的冒险经历;但实际上,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寓意性。马林鱼、鲨鱼和狮子都是自然界中强者的化身,大海则是厄运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就是人类总是失败的一幅缩影。

9.海明威是如何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来揭示桑地亚哥的心灵世界?

桑地亚哥是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的,海明威主要是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桑提亚哥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描写的内心独白分无声的和有声两种。如在同马林鱼决战的时刻,桑地亚哥在心里命令自己的各部分器官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拽吧,手啊,我想。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决不要昏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这段无声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老渔夫还常常喜欢自言自语,时而对鱼说话,时而对鸟说话,实在没有说话对象时,就自己对自己大声嚷嚷。这种有声的内心独白,更体现了老人的孤独。

10、简要分析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内涵。

答:《老人与海》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精神不倒的“硬汉子”英雄形象:孤

独无助而年老体衰,饥寒交迫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凭着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在海上同马林鱼搏斗,同鲨鱼搏斗,虽然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得到了一副马林鱼的骨架,但光秃秃的鱼骨架引起了好多打鱼人的观赏。更有人卷起裤脚管站在水里,用一根长绳子量死鱼的骨骼,嚷着说:“这条鱼,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呢?”这一切向人们昭示:人在物质上(世俗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也许不能赢得人们崇高的敬意,可精神和气魄的(超越世俗的)胜利,却使人们为之感动,使人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其悲壮落泪、感奋。

11、请简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

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12、老渔夫桑提亚哥最具特色的一句名言?

篇3: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一.高考名著阅读考查存在的病症

高考名著阅读考查进入了高原期, 其主要病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顾经典的宏大叙事, 而专注于繁琐的细节考查之中。有一个省的高考名著考查选择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 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 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 (《围城》) ”, 这道题的错误点有两个, 一个是“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有误, 另一个则是“往三闾大学任教”是在订婚前。考查时间在订婚前后这个细节, 焉能不让师生啼笑皆非, 倘若钱钟书先生泉下有知, 不知作何感想?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既然高考这样考, 于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就把名著中涉及到的细节都整理出来, 要求学生熟读, 如此操练, 学生还会有阅读名著的兴趣吗?

二是为防止猜题而不顾名著情节发展的大格局, 考查名著的情节“冷点”。2011年福建卷就《三国演义》设置了这样一道简答题: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试题参考答案还煞有介事地罗列了七个要点。我想孙皓在《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戏份而值得在国考试卷上这样大动干戈?与其说是考查名著阅读, 不如说是和考生玩“捉迷藏”的游戏而已。

三是混淆名著阅读考查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名著阅读节选的考查一度受到很多专家和老师的热捧, 如2011年江苏卷考查宗璞的《西征记》, 这样的考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名著的关注, 但是由于现代文阅读毕竟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章节, 因此, 从命题者角度看, 考试题目的设计既要源于名著节选章节, 又不能不考虑到名著的主旨和人物的个性, 从学生角度看, 需要紧扣文本去思考答题, 但仅仅从试卷文本去答题往往可能会窥一斑而不能知全豹, 这样的命题还不如选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更能体现选拔的公正性。

二.我理想中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

我理想中首选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就是两个字:不考!试想一下, 名著之所以“名”, 是因为它自身经历了历史的考验, 天然拥有了自己的“受众”, 如果要用考查来推动名著阅读, 那本身就是对名著的亵渎。因此, 我认为名著阅读是不太适合考查的。

但如果名著阅读考查是选拔必须的, 我认为“兴趣”二字是名著阅读考查得以持久开展的前提。高考的名著考查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 那所有的设想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了。

名著阅读如何考?我认为至少应考虑下面几点:

1. 考出“趣味”

学生阅读名著的起点是兴趣。如果在名著考查时注意体现趣味性, 将会“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2009年山东卷的“基本能力测试题”中的这样一道题就令人耳目一新:

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的许多人物都称得上是“运动健将”, 如果跨越时空, 让“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小李广”花荣和“浪里白条”张顺参加现代运动会中的 (1) 跳高 (2) 游泳 (3) 马拉松 (4) 射箭, 最佳的对应顺序是 () 。

虽然所考内容仍是对名著的浅层认知, 但题目的新颖与轻松让人倍生好感。遗憾的是这道题目深度不够, 似乎更适合初中毕业生, 因此没有能引起人们关注。

2007年台湾大学国文科考试试题有这样一道试题:

(甲) 万古丹心盟日月, 千年义气表春秋 (乙) 未劈曹颅千古恨, 曾医关臂一军惊 (丙) 天意欲兴刘, 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 至今父老尚称王 (丁) 由仁居义, 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 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 若依序排列, 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这道试题把对历史典故的考查以对联的形式体现出来, 有文化意识, 也很有趣味。

2. 考出“真实”

怎样才能考出学生是否真正阅读过原著, 而不是吃的快餐?这一点很费思量。目前来看, 考很偏的细节并不可取, 简答题还是属于较好的一种选择。

以2008年福建卷一题为例:

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 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 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 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 可是许久, 许久, 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巴金《家》)

这道试题导向很好, 如果不熟悉鸣凤之死的情节, 缺少对人物的准确把握, 就不能很好地解答, 但再看最近这两年福建高考卷, 发现福建卷又回到了简单概括的路子上去了。如2010年“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 与2008年相比就缺少创意, 探索一步后没能坚守, 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

3. 考出“深度”

各地中考也考名著, 因为承受压力较小, 所以创新较多, 值得借鉴。以江苏泰州中考考查《西游记》的一道试题为例:

“神魔皆有人情, 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语) 《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 另举一例, 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 不但不愿借扇, 还想加害悟空, 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 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这道试题既考查了对情节的了解概括的能力, 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评价。这道题同时具备较大的开放性, 体现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另外, 湖南省现代文考查的最后一道试题类似于考查文学评论, 这一点可以化用到名著阅读考查中来, 可以尝试选取一个片段,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原著中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情节或环境等展开评论, 这样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 也能体现一定的区分度, 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

名著阅读应该坚守原生态阅读本色, 挖掘阅读多元价值, 充分认识名著在当时以及在今天的价值, 以此促进阅读者借此了解社会、观照人生, 这就必须要从应试需求阅读走向“阅读生活”。名著阅读可以走系统化活动化的路子, 情节性强的可以以故事会、创作小剧本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可以与教材内的文本阅读内外勾连, 以课内阅读评点引出课外阅读;可以和影视剧剧本等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以老师做鉴赏讲座为引子,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写读书报告。方法多多, 关键是我们要跳出应试的角色来思考, 就会找到有创意有成效的好点子。

篇4:名著阅读与高考写作对接探微

一是要有“书读百遍”的精神和习惯,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类高考美文的取材是建立在熟谙原著的基础上。二是紧扣作文主题的要求,选名著之材证文题之观点。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让文章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或文体新颖,或结构精巧,或意境深远,都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发散思维链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创作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创作的思维,翱翔于名著的璀璨星空,撷取触动心灵的意象,让自己浮想联翩,让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碰撞,激起共鸣的火花,链接相似或相关点,运用发散思维,作品将熠熠生辉。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三国之“脸”说》以“脸”为“链条”,将孔明之脸、孟德之脸、云长之脸、公瑾之脸有机地串联起来。“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现代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的关系作了深刻解读,现实的启发性极强。

二、生活气息浓郁

“文以载道”的原则符合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进行写作,洋溢着生活气息,容易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例如名作《晴雯补裘与市政补路》,晴雯补裘与市政补路,看似两件事,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勾连起来,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很有现实意义,引起人们对市政补路问题的深层思考。

三、相关主题探究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原著的相关点,这是故事新编类作文的瓶颈。也就是说,这一点如做得好,走出原著的层次,那么你的文章就不仅有了继承发展,而且是“另立山头”,有了新意。如:

家,本是温馨的,然而当家出现了新旧隔膜,两代人之间的斗争便会剑拔弩张,水火不容。当年的高觉慧义无反顾地冲出封建礼教;而今,为了温暖的家,为了和谐的家,新一代人牵手与肆虐的大自然搏斗,一位学生,同样写的家,不过这家有“小家”、“大家”之分。回顾不平凡的2008,肆虐的雪灾冻僵了大地,却没有阻隔我们回家的脚步!藏独的气焰烧伤了美丽的圣地,但却更加坚定我们和平的追求与决心!奥运的火炬遭受无礼的阻碍,但最终阻挡不了圣火传遍整个世界!川陕大地的震颤,却掩盖不了我们抗争的心灵。让我们勇敢地掌控方向舵,与风浪搏击,为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家,与困难抗争!

(高三优秀作文《家》)

昔日与封建家长抗争而毁灭封建的家,与今日守卫温馨的家是相关主题,这位同学便以“家”为触点,写出了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优秀作文。

四、典型细节移用

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必须精雕细琢;像画家笔下的工笔画,必须一笔笔细致勾勒。作文备考,关注细节描写,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让个性化的细节点亮高考作文。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红楼泪眼·湘云》:

也许太多的锦衣玉食足以掩盖你生前的坎坷际遇,而你却淡然一笑,任一湾浅愁融入夜的温柔。对望单飞的鹤影,一丝寄人篱下的伤感悄然掠过,你拖着自己沉重的翅膀,想让自己成为一只改变自我的雨燕。

成功的细节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本文精心雕琢三个细节,传达出作者对湘云的同情、敬仰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寂寞庭院”、“西风卷帘”、“莺愁蝶倦”等至微处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自如,语言在情感的波澜里溅起丝丝涟漪,读者的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得以净化。

五、高山景行励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文的目的是启迪后人,激发斗志,匡正时弊,抒发感受,因此,高尚的品质应是我们书写的内容。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老人与海》)当我们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挑战,直面苦难!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高考优秀作文《永不言败》)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老人桑提亚哥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读者不畏艰辛、奋发前行的斗志,百读不厌。

六、移花接木青蓝

何永康教授曾说过:“《赤兔之死》、《刘备访友》诸篇,皆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打碎了‘重组’,再塑造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你一经细读,便油然生出赞美之情。”

例如: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读罢此篇考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成功之处是故事新奇,有“移花接木”之感。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

作文之法颇多,继承翻新,从珍贵的名著中汲取营养,提高文章档次,增加文章的底蕴颇值一试,在此一抒己见。

篇5: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不久前,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它着力刻画了与一个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也坚持大海搏斗、维持着生活的渔夫。

这位渔夫虽年事已高,却是坚韧的代表。他的渔船上挂着的破帆布,就像失败的象征,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老人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因为放弃,而是坚持出海捕鱼。

就这样,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皮肤也被太阳晒出了一块又一块的斑点,它的床也破得不能再破了,住的房子甚至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最悲惨的是,他最后一次捕到了一条大鱼,但大鱼竟然还被鲨鱼夺走了。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有一次,他和小男孩去酒吧喝酒解愁,但第二天仍然迎着早晨的一缕阳光,乘着小船去捕鱼。尽管一天又一天地一无所获,但他也毫不气馁,这不仅是因为捕鱼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还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每次一读到这里,我便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我常常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逃避,有时候我会因为考试不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有时候我还会因为他人的批评而变得自暴自弃,这些挫折和那渔夫的窘迫相比起来,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篇6:高考名著阅读《老人与海》

看着大海,我不禁想起了那位老人。我读过很多的书,但让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还是那本《老人与海》。

本书讲了一位老人出海连续84天都没有钓到鱼,在85天仍然坚持时,他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经过坚持不懈,他成功打到了这条大鱼,但在返回的路上又碰上了鲨鱼。大马林鱼的肉都被鲨鱼吃掉了,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捞回了一副鱼骨架。

读完这本书,我对老人十分敬佩。老人之所以能钓上大鱼,是因为他勇敢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的坚持。老人在钓鱼时,用力地转着钢绳,时儿松时儿紧,尽管满头大汗,手都磨破皮了,也用力地抓着钢绳。在与鲨鱼对决时,他的左手都抽筋了,但老人乐观至极,反而笑它“在工作的时候偷懒”。我从中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乐观和积极地面对它,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我也遇到过困难。在做题时,我通过细心审题,耐心理题,一步步理清思路,最后做对啦!就像老人那样不怕积极面对,坚持不懈,终于弄懂每一题。

篇7:外国名著老人与海阅读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到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课文里讲述了: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他为了喂食海鸥,每天徒步二十余里到昆明翠湖去给他心爱的海鸥送吃的,老人与海鸥成了朋友,也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后来老人去世了,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做了一尊雕像,这尊雕像叫做“海鸥老人。”

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仔细上网查了一下海鸥的资料,原来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在海边或盛产鱼虾的渔场,成群的漂浮在水面上,游泳、觅食,他们除了以鱼虾为食外,还爱拣人们抛下的残羹剩饭,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称号。

他们还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常常对航海者发出提防撞礁山信号。

篇8:对高考名著阅读题的一些思考

一、名著考查“功德无量”, 高考现身纯属必然

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 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品。人类所建造的事物, 无能经久:纪念碑会坍塌;国家会衰亡;文明会因古老而为人摈弃……但有许多书卷, 历经兴亡盛衰, 仍复存在, 永不衰老。纵观泱泱中华, 分明就是悠悠三千多年读书史。如今,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读书也理应成为获取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1. 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 表示“没兴趣也没有时间”, 宁愿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外出游玩。2.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非常少, 其中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卡通故事”和“脑筋急转弯”之类, 很少有学生去读名著名篇。3.课外阅读时学生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 无语言积累意识, 从不摘抄好词好句, 也没有查字典、词典去理解生字词的习惯, 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于是, 不少学生谈及《西游记》, 只会感慨“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凄美爱情, 因为他们看的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听到问题“你对黛玉看法如何”, 只会回答“待遇不求多好, 万八千足矣”, 因为他们不知道“林妹妹名黛玉”;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 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对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十分陌生, 他们的思想几乎已经荒芜成了沙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 我们仿佛看到了扭转此种惨状的曙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既重视课内又重视课外”“不要注重知识的记忆, 而要重视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注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 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何而来?肯定要从阅读中来。既然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切实引导学生去阅读我们的经典、感悟我们的经典, 铸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 语文高考中应该涉及对名著、对经典的考查。此举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效;另一方面, 高考这根神奇的“指挥棒”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毋庸置疑的约束和强化作用。所以, 我认为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功德无量”, 势在必行。

二、考查方式机械单一, 师生教学流于形式

先再现2011年的高考真题 (福建卷) :

(一) 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1.下列各项中, 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 林黛玉拒绝接受, 说: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 《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 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 在他中学毕业那天, 要他年内结婚。 ( 《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 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 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 “没本事的人, 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 ( 《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 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 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 ( 《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 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 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 ( 《复活》)

2.简答题。 (任选一题, 100字左右) (5分)

(1)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 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这两道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 都只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能力等级为A级。我的评价是:1.设题角度单一, 考查识记名著故事情节, 此点无须赘言。2.设题较为机械、目的性不强。就第一题来看, 答案E项错误的关键是“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描述中的“查考”, 错误原因在于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这到底在考查什么?考故事情节?考人物形象?考对著作本身的思考?这样的出题方式未免不妥。

因为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初衷相去甚远, 考查的仅是记忆和概括能力, 与文学鉴赏无关, 所以师生的教学也就流于形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必考篇目时, 已经是3月份了, 所以有人说, 这是在考教师, 不是在考学生, 教师们尽心“代读”, 学生们则按图索骥。有教师坦言, 现在学生根本不可能重读名著, 只能由教师“代读”, 即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

如果名著阅读题是这样出, 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人的品味感悟在考题面前将会一文不值。这类试题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 而且败坏了学生的欣赏口味, 更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

三、考阅读、考鉴赏、考运用, 考出一片新的天地

再以2011年的湖南卷为例:

20.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题目。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 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 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9分)

这道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两段原文, 学生不需要再现文本, 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第二问, 结合现实去评价古人思想, 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用自己在名著与经典中汲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进而观察周围的社会、改造周围的世界。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对于名著和经典, 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加以阅读、鉴赏、沉浸、反刍, 最终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背情节、记人物, 陷入只为应付考试而不为提高自己素养的怪圈。

笔者认为, 名著阅读题可以像诗歌那样考鉴赏, 引领学生品评大家的语言魅力;可以像作文那样考感悟, 由经典名著中的跌宕起伏去体悟人生的哲理;可以像语用题那样考运用, 用先贤的思想去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再让我们看看别的国家是怎样考查学生的素养, 指引学生的阅读的。

1.美国西北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

“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向世人传达了哪些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美国芝加哥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

“开车进入芝加哥市区, 你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表现芝加哥特征的建筑装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 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学生怎样才能答出精彩的答案?多阅读, 还要多咀嚼、多消化。把经典从高高的神坛搬下来, 融入自己的灵魂, 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 出题人的初衷就得到了完美的实施与展现。对此, 我们不妨多反思一下自己。

总之, 经典阅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们的要务是激发学生多阅读。如何用高质量的题目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都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

篇9:江苏高考名著阅读复习的有效方法

一、计划先行,提前渗透,具备超前意识

十几部名著如果都等到进入高二后才着手阅读,时间远远不够。因此,我为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细化到每本名著的阅读时间安排。《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篇幅最长,情节、人物最为复杂,我让学生利用高一的寒暑假及双休日进行阅读、整理,其余篇目安排到高二进行。虽然高一阶段未分文理科,但是名著的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此外,如所讲课文涉及高考名著,就可利用时机,给学生补充名著知识。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十二钗判词等相关知识点带动起来。

有了高一、高二的提前渗透,到了高三系统复习时,名著的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再加以系统的训练,必能查漏补缺,使复习有效得力。

二、宏观指导,微观推进,做到点面结合

教师在指导名著复习时,既要让学生对作品有宏观上的感知,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重要细节,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宏观微观兼备。

1.理清名著脉络,胸中有丘壑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是断裂式的,前后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因此,我们需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他们从宏观上梳理好全书的脉络,做到“大处着眼”。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均有一百二十回,倘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复习时只会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红楼梦》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它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了解前五回可知宝黛的前世情缘,贾府的人物关系、典型环境,四大家族的关系,众多主、次人物的发展和结局,对全书的脉络便能了然于心。再如《三国演义》,人物之多,情节之繁。教者可指导学生从大处抓好七大块:黄巾起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曹袁争斗,官渡之战;孙刘与曹操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刘璋争夺荆州,得马超、黄忠等名将,进位“汉中王”;吴蜀争斗;诸葛亮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司马氏夺曹魏政权,蜀吴灭亡,三国归晋。掌握了以上主要内容,就会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而不至于前后混乱,割裂关联了。

所以,名著复习要理清脉络,宏观把握,做到心中有丘壑。

2.聚焦名著细节,复习有实效

选择题的命题基本在细微处,所以每个章节重点的人物、对应的事件要清清楚楚,不能张冠李戴。《茶馆》中人物对白较多,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人的语言就要与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复习的精细程度决定了我们在做选择题时是否能稳操胜券。

问答题的考查基本在细节处,且命题呈现出分析鉴赏的导向。如13年考的“抄检大观园”中入画和司琪对主子的态度;15年考的“金鸳鸯三宣牙令牌”中“女篾片”的性格特征等等。所以,教者还需指导学生对名著中的精华片段进行精读细解,分析细节处体现的人物性格、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等。《红楼梦》中的可卿之死、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等重要情节,均需带学生进行品读。

当前,很多复习资料提供的只是名著的故事梗概,学生读了故事梗概不代表就熟悉了名著,所以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宏观复习,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由表及里,登堂入室。

三、形式多样,查漏补缺,提高复习实效

1.观看名著影片,进行直观了解

十来篇名著大部分都有对应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自己观看。影视画面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细节处也更容易记住。再配以名著的阅读,就可以达到互相补充的效果。

2.借助图表梳理,强化名著记忆

有些名著我们还可以借助列图表的形式,来梳理情节,弄清人物关系。复习《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借助坐标轴标出桑地亚哥第八十五天出海捕鱼后的几个时间段,太阳升起、临近中午、日落后、第二天早晨、第二天黄昏之际、第三天早上,并在相应的坐标点上写下发生的事情,整个过程一目了然。阅读《子夜》时,我让学生采取画集合的方式,理清人物关系。赵伯韬和吴荪甫是两个阵营,他们的交集有杜竹斋、徐曼丽、刘玉英、韩孟翔等,在他们各自的集合里又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手下,归类结束后,人物关系也就清晰了。

列图表的方式可以将名著中的情节、人物关系理清楚,画图的过程就是知识梳理的过程,借助這一方式,学生可以更有条理地理清名著内容,起到巩固强化的效果。

3.开办“名著讲堂”,激发阅读热情

名著的复习如果都是单纯地去背诵,学生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高一、高二阶段,我在班级开办了“名著讲堂”,对十来篇名著的重要环节进行讲析。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三笑、诸葛亮三气周瑜、鲁肃三讨荆州、诸葛亮六出祁山等;《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灯谜谶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抄检大观园等重要情节。“名著讲堂”开讲前,我提前告知学生要讲的内容,让他们进行细致阅读,便于讲堂上师生互动,而不至于出现“教者准备充分,听者囫囵吞枣”的局面。通过开动“名著讲堂”,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讲堂上学生通过参与,既熟悉了情节,又提高了对名著的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年级组还开展了名著知识竞赛、《我读名著》交流会、辩论会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展示,热情高涨。

4.设计即时训练,模拟高考实战

为了名著复习的高效性,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也要同步规划好名著阅读的检测计划。教师需针对每部名著的重点、要点,精心设计习题,做到及时训练,及时巩固。同时,还需设计“模拟高考”题,可以汇聚各大市调研试卷、高考试卷,加上教师的新创题,为学生量身定做套卷,做到稳中求进,推陈出新。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的复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间短,容量大,倘若我们能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好复习计划,有序、高效地开展复习,及时、扎实地巩固所学知识,定能让学生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为他们备战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外国名著老人与海阅读读后感

海明威是一位老人,名叫桑提亚哥。老人年轻时强健有力,他曾经与一个黑人掰手腕,比了一天一夜,最后战胜了对手。可是到了晚年,人老了,妻子去世了,他只好捕鱼为生。老人一直独自在墨西哥湾流驾舟捕鱼,然而过了八十四天,老人一条鱼也没捕到。在八十五天时,他一早出海,正当老人目不转睛望着鱼丝时,他看见了跳出水的绿色竿子,他断定就是条大鱼,说:“我要挑战它。”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大鱼比船还长两英尺,鱼的劲很大,拖着船漂了两天两夜。在这两天两夜里,老人经历了艰难考验,从黑夜战斗到天明,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把鱼刺死。老人把鱼挂在船头,不过这样也吸引了许多鲨鱼来抢肉吃。老人与鲨鱼对抗,不一会,打败了鲨鱼。

篇11:高考名著阅读技巧

发起人:黄先红 李红松

活动意义:

1、指向高考,带领学生全面熟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技巧,并且能更深入地领悟这些不朽名著的魅力。

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就在于长知识,知识内化后,可以全面地提高个人的修养。

3、《红楼梦》的博大,会培养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内驱力,对在各个学科上的好奇心产生影响。

4、《三国演义》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熟读《三国》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作用,从而拉近名著与学生的距离。

5、综合来讲,开展本课程可以直接服务于高考,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功底,甚至可以为作文写作拓宽思路、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大体人数:主要针对文科班学生。

活动场所:学校安排。

大体思路: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极其疏忽,许多人掉以轻心,不认真读或根本不读,课上老师讲解的时候发现学生很少有共鸣,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老师讲的书中情节根本就没印象。做名著阅读题的时候大多靠瞎猜,失分严重。

针对学生在名著阅读上的现状,本课程以带领学生摸熟文本为前提,从基本抓起,采用章节解读的模式,每一次上课都带领学生熟悉、把握几个章节,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从中有机地选取一些重点之处,结合具体的阅读技巧指导,从人物的形象、关键情节、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的笔法等等,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不仅对名著产生兴趣,更能准确抓住要点,既掌握了名著中的精华,提高了个人的文学素养,又做到了为考试服务,一举两得。

篇12:高考名著阅读之《茶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主题立意】

①《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部茶馆,埋葬了三个时代。②反映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③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④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故事梗概】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工”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李三因为多年来工钱不涨,事情越来越多而埋怨;宋恩子、吴祥子已经换了庄家,但仍然不断来勒索钱财;刘麻子这次来做一个专卖,就是帮逃兵老林与老陈买一个共用的老婆,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先是康顺子来找他算账,正在刘麻子识破他们是逃兵要分他们的现洋的时候,来了大令,三人被怀疑为逃兵,全部被杀头。康顺子因为走投无路要求在茶馆中做活,王利发不答应,富有同情心的王淑芬做主留下娘儿两个。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康顺子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告诉老掌柜一个天大秘密,原来小刘麻子想要霸占茶馆给宪兵队作刺探情报的据点;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则是民不聊生: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待到小刘麻子和沈处长来到茶馆,王利发已经在后房上吊而死。

【重要情节】 1.《茶馆》 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

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③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2.《茶馆》 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 ⑤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唐铁嘴)

⑥“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常四爷)

3.“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这句台词出自(宋恩子),暴露了他的“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是(崔久峰)感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命运的一句台词。“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这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王淑芬)的一句牢骚话。

4.在《茶馆》中,除了茶馆老板(王利发)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如强买妇女、无恶不作的(庞太监);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刘麻子);颇有财势的土财主、资本家(秦仲义);胆小而懒散的(松二爷);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黄胖子);恶霸(二德子);落魄江湖、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的贫农(康顺子);耿直大胆的旗民(常四爷);巡警(吴祥子和宋恩子);逃兵(老林和老陈);女招待(小丁宝)等等。这些人物有的贯串全剧,有的一幕即下,但不管戏多戏少,大都有鲜明的个性。

上一篇:中国矿业大学大物复习下一篇: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