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

2024-04-10

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篇1: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

归有光

原文:

归氏二孝子,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孝子绣,字华伯,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有删改)

【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

译文:

归氏家族有两位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家中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孝子小时候挨饿,脸色发黄身体瘦小,族人叫他是“菜大人”。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绣字华伯,孝子归钺的同族之子,也卖盐来奉养母亲,自己又坐在店铺中卖麻。和弟弟归纹、归纬友爱没有隔阂。归纬因事犯罪被拘捕,华伯拼力为他营救。归纬又不约束自己,犯罪多次。华伯贩卖的收入,计算一下常常整年没有其他事故,才够供应粗劣饮食,一经差役上门勒索就要耗费,但始终没有恼怒的脸色。

篇2: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蹭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译文】

清南居士,姓杜,名孟乾。他的祖先从魏滑迁徙到扶沟邑,(因为)该邑位于洧水的南边,所以(杜孟乾)用“洧南居士”作为自己的号。曾祖父杜清,用明经的身份担任大同经历;祖父杜璿,获赠户部主事一职;父亲杜绍,是进士,官为户部主事。居士年轻是诸生时,已有名气,这一年正值大比(补充:大比,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中者称举人),督学评定(“第”)他的文章为第一名,但是户部却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当时户部可以举荐他,有人说:“这孩子不想排名在他父亲前面。”(耽误)时间久了,最终没有考中。

居士贡入太学(补充:“贡”,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如“贡生”,指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被选拔调任清苑主簿,管理马政。居士拒绝别人赠送的礼物钱财,多次对太守进言利弊的建议。又想要开采郎山煤,疏导九河。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恰逢开始建造芦沟河桥,雷尚书檄文下到该郡选拔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簿(即居士)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爱他的仁义宽容,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在乡里考中举人,高兴着互相说道:“本来就知道我们的杜父母官(居士)一定有(优秀的)后人”居士升任泸州经历,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后,改任巩昌。居士到任就陈述茶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务大多咨询他。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岁。

居士治学精心广博,特别在诗歌方面擅长。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县里有大事,都来向他取决定,他刚直所以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然而没有人曾经为此记在心里(补充:宿留,常见有三个解释,1.停留,等待;2.谓存之于心;3.谓使宿卫﹑滞留),都尊敬佩服他,但是对他怨恨的人却很少。

当初,洧水向东流淌,时间久了,冲积淤泥(多了之后)转向北流淌。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居士对于家事从不省察(訾省:1,谓计算、察核财物;2,计虑省察),(但是)听到有好的书,用多种方法去买它。(居士)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刻在石头上用来记录(他的告诫之语)。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孟诗记录他的事迹像这样(指上述文字)。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进士,第二年,担任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的归有光(我),是杜化中同年的进士,前来担任司马,于是采用孟诗的文字,放进去为他(居士)写了家传。

篇3:意脉、主旨及两个世界中的归有光

一、文章学解读的可靠性与必要性

文章学并非新生事物,中国古代文章学非常发达,在文本的细读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案例。①在现代解读语境下,文本解读最可靠的究竟是什么?是作者一贯的行文主张与风格,还是文本创作语境的制约?抑或文本本身?前二者对文本解读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归根结底,文本解读最可靠的依据还是文本本身,“文本中心论”相较于“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能帮助我们获得更真实的文本含意,文本细读的对象依然还是文本本身。

我们提出的文章学解读,说到底,其实还是指依据文章本身对文本加以解读,这既是可靠的,也是必要的。文章学解读的切入点自然有许多,可以是文章的体裁、风格、语言,这里,我们特别提出从文章意脉角度,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意脉是指文章意旨的思路与脉络,从意脉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读方法,也是解读逻辑性的具体要求。当前诸多的文本解读虽未离开文本,但对文章意脉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影响到解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基于文章意脉的文本解读,还是要紧紧抓住语言,依靠语言,当然,文本语言并非独立的言语存在,它们因为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而融入到了文章的体裁、结构中。可以这样说,体裁、结构与语言是文章的外显,意脉则是文章的内在肌理,抓住意脉,可谓抓住了文章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二、围绕“论赞部分删还是不删”这一问题的意脉剖析

文章意脉体现了文本创作中作者传情达意的内在意旨、情感逻辑,优秀的作品,其意脉是隐而未现却客观存在的。具体到《项脊轩志》一文,论赞部分可谓关涉全文意脉的关节点。论赞是史传文末的总评文字。《项脊轩志》属于散文文体,为什么会有原本属于史传文字的论赞内容?这与归有光喜爱《史记》、深得其文法精髓有关。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的形式,对《项脊轩志》一文加以总评,其用意究竟为何?既有论赞总评,为何时隔十五年之久,归有光又以两段文字加以补记?补记内容与前文已经完整的一篇文章能否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文章创作高手归有光显然不会犯画蛇添足之忌而随意添加,那么,合乎逻辑的追问应该是:补记内容与原有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归有光以一篇时间上有分隔、内容上有补记的《项脊轩志》要向世人传达怎样的情感?上述所有的疑问,均指向《项脊轩志》一文内在的意脉。

至此,我们认为,基于论赞部分在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围绕“论赞部分删还是不删”这一问题,便可对《项脊轩志》一文的意脉加以深入的剖析,从而找到《项脊轩志》的真正主旨。

为了使分析的思路更为清晰而有效,我们可以将“论赞部分删还是不删”这个主问题分解成以下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论赞部分写了什么?→前文部分写了什么?→前文与论赞部分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补记部分写了什么?→补记部分与论赞部分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首先,对《项脊轩志》论赞部分内容加以分析,论赞内容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在这段文字中,归有光以蜀女清与诸葛孔明两人自况,在自我解嘲中表达不甘处于败屋之中的愿望以及博得功名的强烈信念。这样的文字其情感基调是昂扬的,写这段文字时归有光十八岁,尚未行冠礼,其昂扬的基调与时值青春年华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当然,这样的解读也只是浅层的,深一层的解读在后文中。

其次,对前文部分加以分析。在对《项脊轩志》论赞前文内容的解读中,人们自然会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章意脉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据此对“喜”与“悲”的情感加以了分析,但分析大多停留在情感的浅层,认为喜在老屋修葺一新、环境幽美,悲在家道中落、人亡物在,这样的解读自然没有错,但毕竟未达到文本的应有深处。两种情感深一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要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需回到文章本身,基于文章学的视角加以剖析。相较而言,悲的情感更为明显,我们可以从悲的深层内涵入手,对上述两个问题加以突破。

文章表明悲的情感内容,明显的有由篱到墙的演变所传递的家道中落之悲,对母亲的怀念之“泣”,对祖母怀念的“号”。这里,对准确理解悲的情感深层内涵真正起作用的是“泣”与“号”二字所暗示的情感的巨大反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無聲出涕者曰泣”,“号,痛聲也”,两者情感强烈程度反差是很大的。思及慈母仅为“無聲出涕”,而思及祖母却“痛声”。归有光并不满足于“号”一个词的表现力,而是以“令人长号不自禁”来表达,“令人长号不自禁”6个字,字字泣血:令——“使”之意,足见“瞻顾遗迹”一事的巨大杀伤力;人——非“余”(思及慈母用的“余泣,妪亦泣”),暗示人人如此;长——极言时间之长;不自禁——极言痛声程度之重。是什么让归有光对慈母之情弱于对祖母之情?较深一层的解读为,祖母所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及所持之象笏的激励触到了读书人归有光的内心最深处。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写作此文时归有光才十八岁,暂未踏入成人行列,也还未涉足科考,不可能会产生功名无望、生不逢时之悲。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归有光“长号不自禁”?

此时,我们需回到文章标题“项脊轩志”。标题往往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志”表明散文文体,“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之名,书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以书斋之名命名的文章,自然要更多地着墨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此外,归有光并非薄情之人,他在《先妣事略》一文中将怀念慈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基于此,我们终于可以找到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会对祖母所言所行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的深层次原因了,那就是在以“项脊轩”为写作对象的文章中,就需要在表达知识分子功名追求上倾注情感。然而,十八岁的归有光初次写作《项脊轩志》为什么如此之悲的问题还未得到圆满的解释。此时,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极有可能是归有光后来修改的结果!唯有循此思路分析,方可得到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然,这种推测难以从论据上得到考证。

从情感转换的内在逻辑上分析,喜与悲应该有着密切的关联: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既然悲的深层次内涵是“辜负祖母、功名难企”,那么,喜的深层次内涵则应该是“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世界自由自在”,这一点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的相关内容中得到印证。“项脊轩”本就是归有光取自远祖归道隆曾居住的太仓的项脊泾,以此表达对先祖的纪念之情;“百年老屋”有着历史的传承;“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兰桂竹木”均是高雅高贵之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在书的世界中获得自由;“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与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的三大特点相契合。③

既然“喜”与“悲”的深层次内涵均指向功名追求与精神世界,那么,接下来的“殆有神护者”一段文字就找到了其存在的合理原因与价值了。神护的是轩,也是人即归有光,更是归有光在轩中读书博取功名的希望!承接前文的“悲”,紧接着叙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主观推测,其内在的情感意脉是:虽然功名难以博得,但这种愿望依然“有神护”。

第三,分析前文内容与论赞部分的内在关联。蕴藏在“喜”与“悲”深处的情感内涵已经被发现,并且“有神护”,那么,循着自然的意脉流通,归有光就应该以一段表达不甘处于“败屋之中”、对博得功名有强烈的信念的文字加以收束全文,论赞部分就起到了这种卒章显志的作用。

至此,归有光在十八岁时写就的《项脊轩志》因为有了论赞部分的存在而获得了文章结构与意脉的完整性,也传递出了尚处青春年华的归有光对未来的强烈信念。保留论赞部分,不仅仅是尊重作者的需要,更是保证作品完整性的需要。

现在,我们来分析补记部分与前文的内在意脉关联。

人们对《项脊轩志》补记部分的赏析大多停留在语言风格与艺术表现力上,诸如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动人,特别是对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赞赏有加,对于归有光为什么要补记以及补记与前文的关联却鲜有提及。归有光通过补记对亡妻表达深深的悼念之情,自然是人之常情,但从文章学的视角分析,则不是悼念亡妻那么简单。十八岁时写就的《项脊轩志》表达了对功名博取的强烈信念,十五年之后已近中年的归有光出于怎样的想法去补记两段对亡妻怀念的文字?是情感之需还是另有所求?我们认为,这两段文字宣告了一种对于人世间情感的回归,这对于前文来说既是一种补记,更是一种补救——对功名的过于热衷的匡正,毕竟一个成熟的知识分子是不应该在文章中那么直白地表达对功名的热切向往!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可以从意脉分析的角度对《项脊轩志》论赞部分及全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世界自由自在”之喜过渡到“辜负祖母、功名难企”之悲,从悲中却分明感受到“殆有神护”,因有“神护”,相信能博得功名便顺理成章,以论赞收尾,文章意脉贯通,结构完整,已经成为了一篇美文。而随着年岁增长与见识渐丰,情感回归与补救,便是势之所趋。因为有了论赞部分,我们才看到了十八岁时对功名热切向往的归有光,这很真实;因为有了补记部分,我们才看到了时近中年对情感的重视以及对文章情志加以完善的归有光,这很有必要。真实与必要,这就造就了一个全新的《项脊轩志》,使之获得了新的生命。

论赞部分,删还是不删,还会是一个问题吗?!

三、对《项脊轩志》主旨的新认识

依循着读文必谈主旨的习惯,我们也对完整的《项脊轩志》的主旨加以分析。

吴小如先生对《项脊轩志》主旨的认识很独到:“近年以来,对《项脊轩志》进行赏析并作出评价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但这些评论似乎都还未能搔到痒处。以本篇的写作主旨或主题思想而论,有人说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的,也有人说是作者从文章里表达了他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我们承认这些都是《项脊轩志》所具有的内容,而真正的主旨所在,却是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④笔者也曾经赞同过这样的理解。⑤但经过对文章意脉的分析,笔者对《项脊轩志》的主旨有了新的认识。

基于前文对于《项脊轩志》意脉的充分梳理与剖析,笔者认为,《项脊轩志》的主旨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读书人对家道中落有所伤感,但对于功名却充满强烈的信念;通过补记内容表达了一个时近中年的知识分子对于人世间情感的重视与回归。

四、两个世界中的归有光

“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范畴中是一种文体的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意、志向,詹丹先生认为《项脊轩志》最初所写部分即表达了一种“‘志的取向”,补记内容则表达了一种“情”的内涵,并认为补记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⑥。在笔者看来,从意脉视角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符合新的完整标准的《项脊轩志》,无论是补记还是补救,都指向了归有光新的文章追求——以文显志,一种借文所传递出的远离世俗功名、回归世间情感的更大的志。于是,通过新的《项脊轩志》,我们看到了一个远离功名、重视情感的归有光。然而,现实中的归有光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少年好学,但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不第。60岁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66岁卒于任上。

这分明是两个世界中的归有光:精神世界中的归有光,他重返世间情感,回归人伦,远离功名;现实世界中的归有光,无法逃脱“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在汲取功名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辞劳苦。两个世界中的归有光都是真实的。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谱,又有多少人能挣脱功名的牢笼、真正获得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自由与高贵呢?!

————————

参考文献

①余祖坤:《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章学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②③凝石:《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

④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⑤成龙:《基于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文言教学内容深化——以《〈项脊轩志〉为例》,《中学语文》,2016年第1期。

⑥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篇4: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佣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早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 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粥:同“鬻”,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恨耶恨:痛恨

D.岁一再至而已再:二次

5.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3分)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5分)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C(恨:遗憾。)

5、答案:B(①指王致谦、叶盛和章格;⑥间接表现。)

6、答案:C(“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与原文不符。)

7、答案:(1))(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句式1分;闳敞,1分;致,1分;记,1分;句意1分。)

(2)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俗嚣,1分;岁,名词作状语1分;质贷,1分;雠其直,1分;句意1分。)

附:《世美堂后记》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居住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买给别人。我正在家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了这话,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求寝丘、韩献子迁都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笑我。我对于家中的账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丰收了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顾住和吃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些旧时的书香人家的零散的书籍,(她)就找邻里去寻找,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陆路过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侯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去世后的第二年。

篇5:《周书·李贤传》原文及参考翻译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所掠之人,还得安堵。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高祖亲临,哀动左右。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人名。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②斥候:侦察兵。

译文:

李贤字贤和,祖先是陇西成纪人。李贤自幼就有志向节操,不轻举妄动。有一次出去游玩,遇见一位老人,须眉雪白,对他说:“我八十岁了,见过很多人,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将来必定做到台臣牧守,你还是好好努力吧。”九岁时,从师学习,只是概括看一下大意要旨,不在章节句子上下功夫。有人对他说:“学习时不专心勤奋,还不如不学。”李贤答道:“人各自有志向,我怎么能拼命学习,当个带领徒弟教授学业的先生?只要大略知道一下内容,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够了。至于忠孝之道,其实早已铭记在心。”问者惭愧而心服。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抚养教育弟弟们,彼此十分友爱。

大统二年(536),州民豆卢狼杀害都督大野树儿等人,占据州城反叛。李贤于是召集豪杰之士,与他们商量道:“贼众仓猝起事,杀掉两位将军,他们气势虽大,但是他们心已骄。他们没有推行政令,一味残忍盘剥。以寓居之贼,驾驭临时拼凑的.部众,势必自相瓦解。今日如果从城中进攻,贼人必定失魂落魄。按我这个计划行事,很快就会取胜。”大家都表示服从。李贤率领勇士三百人,分为两路,乘夜色呐喊杀出。贼众大惊,一战而败,豆卢狼夺关而逃。李贤轻装骑马,与三名骑兵追上,杀死豆卢狼。升任原州长史,随即代理原州政务。

八年,授原州刺史。李贤虽然自少年起就从事征战,但对政事也十分熟悉,安抚教育乡里,百姓安宁。十二年,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又安抚张掖等五郡而返。不久,茹茹围逼州城,抢劫百姓,赶走牲畜。李贤想要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不决。李贤再三请求,王德才答应。李贤率兵将出,贼人已偷偷得到消息,就带兵退去。李贤乘机率领骑兵追击,斩首二百余级,活捉一百余人,缴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计算。被掠去的百姓得以回家安居。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大军东征,朝廷认为西路空虚,担心羌族、浑族入侵,于是任命李贤为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无总管,到这时才设置。李贤于是广泛屯田,来节省漕运;多设侦察兵巡逻,来防备侵犯的敌人。羌、浑因此而收敛,不敢东犯。五年(565),宕昌侵犯边境,百姓失去家业,于是在洮州设置总管府,用来遏制外敌。废去河州总管,改授李贤为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这时羌人侵犯石门戍,撤毁桥梁,破坏道路,企图阻断援军,李贤率领一千名骑兵抵抗,先后斩杀、俘虏数百人,贼人才退去。羌人又引导吐谷浑数千骑兵,准备侵入西部边境。李贤暗中得知,派兵埋伏在要道,再次大败贼军。敌人震慑,不敢再犯。不久,废去洮州总管,仍在河州设置总管府,还让李贤担任总管。

篇6: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明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早年因老家在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号项脊生,晚年居于震泽附近,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诗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与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学习总结三:

篇7: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是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请参考!

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山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1)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山茶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叶深绿、花红艳,山茶花具有色彩艳丽的特点。②端庄高雅,有富贵姿,而没有妖冶容。③有坚贞的品质,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凋。

(2)①托物言志。作者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也寄寓着作者高远的襟怀。②映衬。以雪的洁白来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借用松柏衬托山茶花坚贞的品质。

1.本诗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各描绘出山茶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前四句通过写茶叶深绿、花红艳来着重描绘山茶的.色彩艳丽。中间四句着重描绘山茶的可贵品质(或:花姿丰盈、端庄高压、凌寒傲骨)。

篇8:归有光的一天作文1000字

幽静的项脊轩传来一声哀叹,妻子的心莫名的开始悸动,想起自己的丈夫归有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妻子暗暗抽泣。一想到家自己为数不多的时日,她决定哪怕用尽毕生之力,也一定要帮助丈夫重新振作,振兴这个大家族。

拖着沉重的病体,妻子泡好凉茶给丈夫解渴,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归有光见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无奈,轻扶她坐下。看着满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问道:“好端端的为什么将文章撕毁掉呢?”“既没有人赏识,留着何用。”归有光答道。“那你是准备放弃了吗?当年你的雄心壮志,曾经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你说过一定要凭自己的双手重新振起衰败的家庭,你说你要用功名报答祖母的厚望。这一切,难道你都忘记了吗?”归有光沉默了,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自己的确是不应该轻言放弃,可是现实并没有给我出路,我又能怎么办呢……

沉寂了许久,妻子开口说道:“你替我将桌上的枇杷核取来。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当归有光到达庭院时,妻子正在埋头刨土。正欲上前帮助她,,却被妻子拒绝了。妻子喘道:“我想自己亲手种一个枇杷树,虽然现在我有病在身,可我不会放弃,种枇杷是我现在的目标,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就像曾经的你一样。”归有光震撼了,是的,曾经的他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现在却……看着妻子费力的栽种好枇杷树,归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梦想真的会像种枇杷一样简单吗?

“你说,树的`一生会经过几个阶段?”待心跳慢慢平复下来妻子开口问道。“从发芽到小树苗再到大树。”归有光答道。“是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现在的你只是一个小树苗,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是苍天大树。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树的成长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经历风吹日晒,严寒酷暑,才能一天天强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可是树从未放弃,依然朝着理想奋斗。我不奢望你是可以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但是我希望你是永不放弃的树苗。”归有光彻底醒悟了,他这时才深刻了解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的母亲、祖母、妻子都在支持着他,鼓舞着他。他绝不能退缩,振兴家族的使命一定要完成!

一边想着一边回到书屋埋头苦读,空荡的房屋中回荡着他激昂澎湃的声音。摇曳的烛光映衬着他瘦弱但并不屈服的背影。妻子欣慰的笑了,也许明天生活会更好吧。

篇9: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赏析

★ 项脊轩志说课稿

★ 项脊轩志教案

★ 初中生项脊轩志教案

★ 《项脊轩志》说课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项脊轩志

★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教学教案

★ 《项脊轩记》的教学反思

★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 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翻译和赏析

篇10:归有光《归氏二贤传》原文及译文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从课文中捕获重要信息,融会贯通,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清朝的袁枚在他的《祭妹文》中抒写了对于亡妹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请听此文的配乐朗诵,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

二、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三、少年归有光的伤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明确: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联系自己父母、亲友、老师的期望,因为高考而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压力)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如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四婶没有自主权,只能看鲁四老爷的脸色行事;曹禺《雷雨》中的繁漪虽然没病却只能服从丈夫周朴园被迫吃药。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课堂小结

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课后习题

1. 思考题:归有光的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那么作者采用的是 怎样的表现方法?请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归纳,下节课交流。

上一篇:老虎绝技400字作文下一篇:读比较政治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