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2024-05-04

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精选6篇)

篇1: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关于近期我市扒窃拎包案件高发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今年11月以来,全市共立扒窃拎包案件253起,与10月份同期立181起案件相比,上升了40%。其中崇安分局11月份51起,10月份46起;南长分局两月份分别为28起,14起;北塘为16起,5起;锡山15起,12起;惠山分局8起,11起;滨湖分局25起,30起;江阴42起,28起;宜兴12起,7起;新区66起,28起。除了惠山分局和滨湖分局扒窃类警情下降之外,其他分局均明显上升。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部署工作措施,避免此类警情继续蔓延,危害社会治安的稳定。

一、原因分析:

1、亚运安保效应。近期因广州召开亚运会,在广东全省加强了安保管控工作力度,他们才离开广东寻找其他作案地,继而将犯罪触角延伸至江苏等发达地区。也可能因为我市加强亚运会期间的打击力度,很多犯罪分子无法从别的渠道实施犯罪活动,转而扒窃拎包,以此获得一些现金、手机等容易脱手容易变现的物品,不易被查获。

2、城市化效应。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又是旅游城市,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对扒窃违法犯罪人员有很大吸引力。当地百姓比较富裕,加上无锡本地环境、经济、机遇等吸引外资等注入,一些生意人往往身上携带大量现金等,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指望通过犯罪活动,不劳而获,发财致富。

3、规范化执法效应。无锡警察以人为本,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做事规范,办案公平公正,执法文明规范,不管是被群众扭获或者警察抓获,一般都不会被打,不会严刑拷打,刑讯逼供。

4、季节性效应。无锡目前仍处在“后世博”时期,周末来旅游的旅客仍然较多。而且目前已到初冬,由于温度低群众衣物加厚,扒窃作案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当前也是扒窃拎包案件一年中固定的季节性高发期。

5、打击难度。因没有专门收治看押场所,市区部分扒窃嫌疑人因怀孕、怀抱婴儿或身患艾滋病、开放性肺结核等传染病而无法打击处理。既助长了此类人员继续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又可能使得此类人员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增加。

二、工作对策:

一是加强自身反扒专业队建设,警情研判精细化,加强治安信息员的管理使用,加强特勤物建,进一步加强对扒窃团伙的经营打击力度。

二是加强对辖区旅馆、浴室住宿的扒窃拎包高危人员的查证比对工作,加强挤压、管控和经营打击力度。尤其关注一些怀孕和有艾滋嫌疑的重点人员。做好处臵、劝返工作。

三是要根据当前扒窃警情季节性高发的特点,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尤其是注意公交等易发、高发地域,压降扒窃警情。

四是进一步加强面上巡逻防控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的警情压降。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给群众带来安全感。

五是加强宣传防范。一旦发现此类警情,提醒群众立即报警,不给犯罪人员逃脱的机会。另一方面,群众出门特别是乘坐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或者是出入人多的场所,要注意防范身上的财物安全,提高警惕,不要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扒窃亦称“绺窃”,是盗窃犯罪中较为常见、又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而公交车扒窃案件又是扒窃案件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一种。2009年,接报扒窃案件207起,占分局全部接报刑事案件的55.6%。其中公交车扒窃案件202起,占接报扒窃案件总数的97.6%。当前随着“大公交”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公交车扒窃案件也随之高发,严重侵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和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影响了扬州城市的窗口形象。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公交车扒窃犯罪,现结合工作实际,对此类案件的特点及防范对策作以下探讨。

一、我市公交企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公交公司两家,分别为扬州市公交总公司和扬州市时代公交公司,公交车总数为914辆,公交线路63条。2010年,公交总公司计划新增或更新400辆公交车,并且确立了每年新增或更新150辆的目标,争取到2014年使营运车辆总数达到1300辆左右,公交线路总数达到68条以上,提高市民乘车舒适度和城市形象,基本形成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快捷、线路基本覆盖城市乡村的公共交通系统。

二、公交车扒窃案件的特点

(一)从发案部位看。从发案线路看,主要发生在人流量大、线路长的公交线路上,特别是66路、19路、8路、29路公交车上,2009年共发生扒窃案件89起,占总数的44%;从具体发案部位看,主要发生在上车门、下车门,发案数约占总数的90%。

(二)从发案时间上看。多发生在群众衣着较厚的春季、冬季和上班高峰期。2009年,在春、冬两共发生146起,占总数的72%;每天高发的时段为8时至10时、13时至15时,共发生114起,占总数的56.4%。

(三)从作案成员看。在抓获的公交车扒窃犯罪嫌疑人中,以湖北籍和新疆籍犯罪嫌疑人为主,占抓获总数的85.7%,其中湖北籍扒手39人,占抓获总数的81.3%;新疆籍扒手3人,占抓获总数的6.25%。

(四)从作案手段看。扒窃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域性特点较强,湖北籍扒窃嫌疑人多为3人以上团伙作案,他们常利用同伙做掩护,用刀片划割受害人衣服口袋盗窃财物,并且迅速转移窃得的钱物;新疆籍嫌疑人多为单人作案,他们常选择公交车到站时尾随被害人,以“挤车门”为方式钳物盗窃。

三、当前公交车扒窃案件高发的原因

公交车扒窃案件的日渐增多,已经成为影响扬州治安稳定和城市形象的热点问题。此类案件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扒窃犯罪高发提供了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我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公交线路、车辆猛增,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公交车辆逐步成为我市人口流动、聚集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挤的人群为公交车扒窃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动的公交车为警方实施查控造成不便,使得公交车上犯罪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随身携带的财物越来越多。这对物欲强烈的扒窃犯罪分子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二)犯罪成本低为扒窃犯罪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一是作案过程简单。扒窃犯罪从选择对象到实施作案,过程简单,时间短暂,比实施其他犯罪更加方便,这无形中增强了扒窃犯罪分子的信心和犯罪欲望。二是作案成功率高。公交车是一个流动的公共场所,人员结构复杂,同时由于公交车少人多,乘客经常为了乘车互相拥挤,给犯罪分子实施作案有机可乘。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案件受害人都是在上、下车的瞬间被盗,犯罪成功率极高。三是法律法规对扒窃犯罪的处罚偏轻。多数公交车扒窃案件涉案数额较小,不够刑事处罚,工作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罚,力度不够,震慑力不强,致使大量的扒窃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从目前我局抓获的公交车上扒窃人员看,达到处理标准,能够被逮捕起诉的不足4%。

(三)群众防范意识薄弱为扒窃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扒窃犯罪分子在实施扒窃犯罪中主要以钱包、现金和手机为袭击目标,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侵犯对象。主要因为是这类人群防范意识较弱、反应较慢,往往将财物不贴身存放,有的甚至游离于自己的视线范围,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同时,绝大多数群众缺乏“打击就是最有效的防范”的理念,而是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所左右,不愿意协助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更不愿意在现场挺身而出,在社会上形成对扒窃犯罪敢怒不敢言,“有鼠过街,无人碱打”的尴尬境地。2009年,群众能主动配合警方指认、作证的仅占接报扒窃案件的39.8%。

(四)打击惩处难为扒窃分子提供了侥幸心理。首先,反扒力量不足。我市的专业反扒警力严重不足,势单力薄,不能形成有效地打击合力,难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扒窃犯罪活动。目前,我局成立了由3名民警、10名反扒队员组成专业反扒队,承担着914辆公交车和63条线路的反扒任务,反扒力量与公交事业的发展严重不适应。因公交线路涉及整个市区和周边城乡,处警线路长,工作量大,反扒民警疲于奔命,直接影响打击效能。其次,调查取证难。由于扒窃犯罪具有结伙作案、赃物转移快、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多数扒窃犯罪无现场可勘、大多数群众不愿作证,导致办案中取证难度大;公交线路沿线公安机关在先期处警中,往往不能及时调查走访,造成事后无法寻找目击群众,固定证据难。因而,时常出现因证据不足而抓了不能处、放了又被抓的窘境,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打击扒窃犯罪的震慑力。再次,反侦抗审能力强。在抓获的扒窃嫌疑人中,大多数是“久经杀场”、“多次进宫”的老扒手。他们长期在与公安机关较量中,反侦察意识和抗审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少数嫌疑人还通过自伤自残,逃避打击。2009年,在抓获扒窃犯罪嫌疑中只有9名被依法处理,占总数的18.7%;其中逮捕或移送起诉2名、行政拘留5名、劳动教养2人;重复作案率达60%。

四、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对策

随着我市“大公交”事业的发展,市民出行对公交车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扬州对外活动日益增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交车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对外窗口,全力严厉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维护公交车治安秩序,对提升扬州城市形象,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积极争取支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当前,扒窃犯罪已经成为公交车沿线和车上治安秩序的“顽症”,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和谐扬州”的城市形象。公安机关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主力军,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一要主动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公交车反扒工作涉及面广量大、打击难度大、制约因素多。公安机关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公交车反扒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和财政投入上的支持,确保反扒队伍建设、专业装备配备与公交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与公交扒窃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机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为实施精确打击、长效打击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二要主动沟通,争取公交企业的支持。要建立公交企业与公安机关联动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公交车扒窃犯罪发案情况,共同分析其规律和特点,研究防范措施,商讨应对办法,形成群策群力的部门斗争合力,解决公安单打独斗的现象。三要主动协调,争取兄弟公安机关的支持。积极争取公交沿线公安派出所的协作配合,按照就近接警、就近处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接处警机制,由发案地派出所先期处臵,及时调查访问,迅速控制扒窃犯罪嫌疑人,为后期打击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彻底解决因处警线路长、处警速度慢、证据固定不及时,造成打击不力的状况。

(二)创新工作举措,坚决遏制公交车扒窃犯罪的高发势头。一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近年来,我市公交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公交车的数量和线路也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公交车治安防范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要成立专门机构,充实专业反扒队伍,专司打击和防范公交车扒窃犯罪的职能,维护公交车上的治好秩序,让群众出行将更加安全、更加放心。进一步整合现有反扒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反扒队员跟踪、识别、抓获、审讯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催生战斗力。二要加强研判,重点打击。要树立现代警务理论,紧紧依靠信息化手段,做深警情研判、做细警力部署、做实勤务战术,确保反扒、防范工作科学化、实战化。要加强对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其规律和特点,摸清重点时段和路线,按照警力跟着警情的要求,及时调整反扒力量和反扒工作时间,重兵投入,重点打击,努力压降案件。三要突破常规,主动出击。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按照以物找人、以物破案的方法,将车上抓与地下查相结合,紧紧围绕“吃、住、行、消、乐”五个方面,通过跟踪、走访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基础调查,摸清其在扬落脚点和活动规律,主动出击,适时组织集中清查,力争发现一批疑人、疑物,深挖一批犯罪。加强与周边城市公安机关的联系,积极探索建立交叉用警、异地办案机制,实行跨区域作战,解决反扒人员面熟难抓的困境,突破能发现、抓不到的瓶颈。四要“积累式”打击,严惩扒窃犯罪分子。扒窃案件往往因案值小、取证难等问题,造成依法从重处理难。加之,扒窃犯罪嫌疑人往往是跨地区流窜作案,各地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扒窃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又不能完全共享,造成许多“老扒手”不能受到法律的严惩。为此,我们要充分用足用好现行的法律法规,采取“积累式”打击的方法,对符合条件的该劳教的劳教,该判刑的判刑,依法严惩扒窃犯罪分子,坚决遏制他们的嚣张气焰。要在全省及至全国建立统一扒窃人员信息系统,加强信息采集力度,将各地抓获的每一名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情况、体貌特征、照片、违法事实、犯罪经历、处理结果等情况详细输入系统,为“积累式”打击提供信息支持。

(三)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和能力。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制作警方提示牌等方式,及时发布扒窃犯罪预警信息,公布报警电话,向群众揭示扒窃犯罪的新手段、新特点,介绍防扒、反扒常识,进一步强化意识防工程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的自防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的成果和决心,营造严打的浓厚氛围。对与公交扒窃违法犯罪作斗争和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让和谐正气深入人心,逐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扒窃分子陷于过街老鼠的境地。

(四)加快技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交车科技防范水平。为积极预防公交车扒窃案件的发生,公安机关在加大打击力度,全面落实人防措施的基础上,政府和公交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公交车技防投入和建设,切实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当前,我市公交车视频监控安装数量不够,在914辆运营车辆仅有300辆公交车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仅占总数的32.8%。车内监控探头安装覆盖面不广,只对准了公交车前的投币箱,未能对车门和车厢内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公交车科技投入,使我市公交车技防设施建设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要求,确保技防监控设施和GPS定位系统的安装率逐年增加,自身防范能力逐年增强。建设中,要布局合理,注重实效,分别在公交车内的前门、车厢中部和后部安装视频探头,使探头摄像范围在车厢内全覆盖,充分发挥技防设施在维护车内安全和震慑犯罪的作用。同时,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车内的视频图像、报警等信号向公安机关进行实时传送、实时监控,为提高警方快速处警、现场抓获提供科技支撑,为从严从快打击公交车扒窃犯罪奠定良好的基础。

1、群众缺乏防范意识。近段时间群众到赶庙会场所内消费一般身上都携带大量现金,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的侵害目标,群众自身的防范意识比较差,将现金、手机等物品放在外套的外面的口袋内,或者将装有现金、手机等物品的衣物没有放臵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的地方,给犯罪嫌疑人进行违法活动的机会。

2、现场证据较少,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不足。公安机关打击扒窃犯罪往往面临缺乏证据的局面,由于案犯偷窃完就离开现场的特点,此类犯罪一般都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现场证据,只能靠抓获现行来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在量刑方面又比较轻,犯罪嫌疑人容易再次犯罪,给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此类案件造成了困难。

3、赃物流向控制难度大。扒窃类犯罪一般以现金或者其他贵重物品作为侵害目标,而且一般不在本地销赃,给公安机关控制赃物流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作案形式隐蔽,难以发现。扒窃犯罪一般都是结伙作案,犯罪嫌疑人在盗窃得手后立即将窃得的赃物转移给其同伙,其手段一般较为难以发现,发现后在其身上也已找不到赃物。

三、打防措施:

1、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提醒携带现金等贵重物品的群众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将贵重物品放在衣服的内袋里,并不要将装有现金、手机等物品的衣物放臵在自己视线外的地方,在外面的时候不要露出现金等贵重物品,以免被犯罪嫌疑人作为侵害目标。

2、加强巡防工作。要加强对人群聚集的集市、商场、超市等场所的巡防力度,组织反扒队伍进行防范,注意发现那些不选购商品,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的形迹可疑的人,加强盘查力度。

3、加强接处警工作。基层单位在接到此类报警时一定要对现场进行仔细的走访,积极搜集破案线索。

4、加强此类案件的串并工作。通过案件的串并工作,发现此类案件的特点,及时了解周边地区同类型案件的发案情况,对有扒窃前科的人员进行布控,对案件特点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新的苗头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打击工作。

“湖滨辖区平面图”。“平面图”详细标出了三门峡最繁华的商业区——黄河路精品一条街、百货大楼周边等商业区的街道、建筑物位臵以及连接各街道、建筑物之间每一条小路的位臵。一份地图在握,反扒队员们就可以对辖区的街道建筑物、通道、小道、暗道都了如指掌,更有利于分工,对逃窜的小偷们形成围、追、堵、截之势。

台账的第二部分是“扒窃案件分布图”。这是民警们根据发案的情况,以月为单位,在湖滨平面图上标出每天、每一起扒窃案件的具体发案位臵、日期、时段和受害人、被盗物品等的基本情况,以及扒手得手后的逃跑线路。分布图有利于更好的对高发案地段进行分析和布控。

接着,是“扒窃案件登记表”,这是对每一起扒窃案件的受害人的身份、联系电话、被盗情况、损失状况做的详细登记。登记使得每一个反扒队员交接班时对每一起案件都能做到胸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打击扒窃活动。“反扒经验交流园地”则是反扒队员们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电话等各种手段,与外地公安机关的反扒民警交流后,总结记录得出的经验、教训,以及案件串并案信息、新发扒窃案件类型等信息。

“见招拆招”,列举了街头扒手常用的“扒窃招式”并针对这些“招式”详细阐述了防范和破解这些招式的方法。

“老贼档案”则是通过公安机关的信息档案,将一些顽固的扒窃犯罪分子的照片、基本情况、前科证明甚至常用招式都装订成册,以便在平时的反扒工作中对这些人员予以“特别照顾”。

“吸毒扒窃人员档案”则主要是针对吸食毒品的扒窃人员进行专门研究,这类人群往往迫切希望扒窃得手,并迫切希望将盗窃所得财物转化为毒品以供其吸食,他们心高手黑、无所顾忌,是扒窃人群中“心狠手辣”的狠角色,还与入室盗窃和盗窃机动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还从下手、销赃、购买毒品等多方面阐述了针对吸毒人员扒窃的专治方法。

“控制销赃投诉箱”也是打击街头扒窃案件的一把利剑。湖滨辖区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全市90%的二手手机回收商店和黄金回收商店都集中在这里,这是通过销赃侦破街头扒窃案件很好的线索源,广布投诉箱、投诉有奖,都有利于激发群众反扒的积极性。

篇2: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一、案情简介

案例一:2012年2月22日18时18时30分许,事主施某在本市花园新村站乘坐307路公交车,车行至保亭巷下车后,发现被窃挎包内的钱包一只,内有人民币21000元,身份证2张,杭州至鳌江动车票一张,银行卡若干。案例二:2011年4月26日9时左右,其在本市定海新村站乘上一辆开往德胜新村方向的33路公交车,9时40分左右,当车行驶至德胜新村站时,被人以抱脚的方式窃取24k黄金手链一条,现价值人民币10000元左右。案例三:2011年2月1日8时5分左右,吴某在本市留下公交站乘上一辆开往汽车西站方向的B支2路公交车,8时20分许当车行至汽车西站下车后,在对面换乘长途汽车站的交通车致汽车北站,8时50分许当车行驶至汽车北站入口处排队时,发现挎在右肩上的黑色电脑包被割破,放在包内的40000元人民币被窃。

案例四:2014年2月18日13时14分左右,诸暨市城中派出所民警王某等在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路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遂立即乔装侦查,跟踪守候。13时40分至50分,该男子窜至暨阳街道暨阳路麦当劳餐厅,趁事主阮锣琼排队买东西之际,将其放在衣服口袋里的一只黑色的苹果4代手机偷走,正欲逃离现场时,被跟踪民警当场擒获。经审查得知,犯罪嫌疑人诸某(男,23岁,广西阳朔人),在暨阳路一带闹市区企图寻找作案对象,当其以为得手时,被民警当场抓获,现犯罪嫌疑人诸葛勤军已被我局刑事拘留。

案例分析:扒窃案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分布广泛,作案手法多样,扒窃对象不确定,根据上述案例分析判断,大多数扒窃案件均发生在人群较密集的地方,并且时间规律性较强。下面对一般突发性扒窃案件做出以下分析和总结:

1、扒窃案件的特点

一是没有固定现场,痕迹物证不易提取。扒窃分子一般选择人员密集并且人群流动大的地方作案,越是人多拥挤的地方,越是扒窃分子容易出没的地方,由于现场不固定且人员流动大,有些扒窃案件也会因人群的走动而被破坏,所以扒窃现场一般无法保存,勘查价值不大。如案例中犯罪嫌疑人诸某将作案地点选择在诸暨市暨阳路闹市一带的麦当劳餐厅,人员密集繁杂,便于得手。

二是受害性大、流窜性多。扒窃案件易于得手,有的一次就能窃得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得手后又迅速逃窜。如案例中犯罪嫌疑人诸某一次性窃得受害人苹果手机一只,价值4000余元,手机上有相关信息因此也被盗,给受害人造成了较大的不便。

三是作案手法简单,技巧性强。扒窃行为从表面看是比较简单的,许多扒窃分子并不借助于任何特别的工具,也不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只身一人,赤手空拳即可行窃。如案例中犯罪嫌疑人诸某的做法,赤手空拳,用手夹取,没有作案工具,不易被发现,一些扒窃分子虽然带有刀片、镊子等作案工具,但这些工具极为普通,而且体积小,极易隐藏,一旦被发现,也能立即扔掉,不易缴获。

2、扒窃案件的基本规律

扒窃案件与其他盗窃案件相比,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他们往往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人员的流动以及警力分布的状况等,不断改变其活动方式和作案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扒窃案件的时间规律。一是扒窃案件的季节规律。一般而言,春季和秋季扒窃活动最为活跃。这主要是因为春、秋两季为换装季节,人们因生活需要、兴趣使然,到商购物、高校学生返校、人员外出务工以及返乡收割和旅游的现象大量增加,从而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合相对较多,为扒窃分子作案创造了大量的空间,同时在春秋季节,人们衣着既不厚也不薄,扒窃分子易于行窃。另外,冬季因过年过节造成购物高峰,也是扒窃分子作案的另一个高峰期。二是扒窃案件的昼夜规律。一般而言,夜晚的发案率普遍高于白天,但是扒窃行为恰恰相反,大多数是发生在白天,这主要是因为白天人们外出的机会相对更多,人员聚集的场所更多,因而也为扒窃分子提供更多的下手机会。三是扒窃案件的社会规律。所谓社会规律,是指由于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如周、月、固定的节假日,以及上下班等特定的时段等。双休日、节假日正是人们消费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公安机关休息和轮休的时段,投入警力相对减少,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扒窃分子利用人们忙于购物、旅游和探亲访友,随身携带的钱款较多的机会疯狂作案。元旦至春节期间人们为筹办年货而大量购物,扒窃分子也想借机捞一把过一个比较宽余的年,好好享受一下,这一时段也是扒窃的多发期。在每天的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由于上下班、上下学时间的限制,因而公交车上以及车站等地方人多拥挤,扒窃活动极为猖獗。

(二)扒窃案件的空间规律。扒窃案件的空间规律,主要揭示扒窃作案有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情况,即哪些场所是扒窃案件容易发生的地方,因而也应当是防范的重中之重。总而言之:凡是人员流动比较频繁、钱款财物比较集中、防范比较薄弱的地方,扒窃分子就比较活跃、发案率就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区域:一是商业闹市区。主要包括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医院、银行储蓄、餐厅等,这些地方往往人员密集甚至杂乱拥挤,而且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要么是挑选商品、要么是接服务、要么是谈论价钱上,所以扒窃分子极易“混水摸鱼”,借机扒窃。二是交通枢纽地带。主要是指车站等地方,这些场所往往人多且流动性大,旅客一般都带有较多的钱款和行李,因而也是扒窃分子看好的作案场所。三是公共娱乐场所。有的人劳累一天后总是习惯于聚集各种娱乐场所释放一下疲惫的身心,而且这些场所一般秩序较差,人们往往专注于娱乐,警惕性相对较低,常常是扒窃分子作案的场所。四是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工具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扒窃分子便乘虚而入,而且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流动性极大,加之每天有上下班等高峰期,车内拥挤,扒窃分子不仅易于作案而且易于逃窜,因而是扒窃分子经常活的地方。

(三)扒窃案件的对象规律。扒窃案件的对象规律,是指扒窃分子选择的作案目标,哪些人、哪些财物容易成为扒窃作案的对象。换句话说,扒窃对象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作为扒窃对象的物一般是指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包括现金、有价证券或者手机等其他小型物品,如金银首饰等,这些物品体积小价值高,扒窃分子比较青睐。作为扒窃对象的人也就是扒窃案件的被害人,是指特定财物的所有人或者是保管人。扒窃分子大多具有一定的行窃经验,他们一般不会盲目下手,而是在作案前经过一番详细的观察,选择哪些警惕性不高且可能带有较多钱财的人下手。一般来说,下列人员较易成为扒窃分子行窃的对象:一是外地人。外地人不论是出差、旅游还是探亲访友、务工经商等,一般身带有较多的现金,对之行窃收获大,被盗窃后,由于外地人对当地环境不熟悉、停留时间短暂等原因,很少报案,因此成为扒窃分子的侵害重点。二是妇女、老年人。妇女经常光顾商场进行购物活动,一般身携带有较多的现金,在购物的过程中又专注于挑选商品、讨价还价,警惕性低,加之被发觉后由于大多女性胆小、反抗力差,因而极易成为扒窃分子的行窃对象。老年人年纪大,手脚不大灵便,反应又比较迟钝,也极易成为扒窃分子侵害的对象。三是公共汽车或者长途车的乘客。有的扒窃分子专门选择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或者农村乘客行窃,因为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对其财物照看难免不周全,往往顾此失彼;许多农村乘客出门较少,缺乏一定的防扒经验,所以这两类人容易被扒窃分子盯上。

篇3: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甲驾车闯红灯, 此时, 适有一母亲乙, 目送其子女 (姐弟) 过马路, 甲车不慎撞击到弟弟 (丙) , 当场血肉模糊身受重伤, 姐姐 (丁) 吓得大哭不止, 母亲乙目睹惨剧发生, 伤心不已, 心理严重受创。父亲戊听到意外发生后, 立即赶到医院, 经乙丁向其转述事件经过后, 看见昏迷不醒的小儿子包扎得像木乃伊, 即不思工作, 全力照顾儿子及受创的妻子与女儿, 身心憔悴、精神恍惚, 致遭精神痛苦。此意外肇因于甲驾驶上之过失, 其对丙所造成之损害, 自应负完全之赔偿责任, 但对于母亲乙、姐姐丁、父亲戊所受精神上损害, 是否亦应负赔偿责任?本文即欲就上述问题, 从国内国外侵权行为法及民法之规定, 提出探讨。

二、对间接受害人的精神赔偿理论分析

对死亡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在国内和国外的立法和司法中是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法国民法典》中对此都有规定。《瑞士债务法》第47条规定:“对于致死或伤害, 法院得斟酌特殊情事, 允许受害人或死者遗族, 以相当金额之赔偿”。法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亦认为子女受害而亡, 应赔偿其父母的精神损失。日本关于这一问题在《日本民法》第711条中规定:“害他人生命者, 对于受害人的父母、配偶及子女, 虽未害及其财产权, 亦应赔偿损害。”我国法律和解释关于此问题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侵害生命权致人死亡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家赔偿法》等确定了死者遗属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 但并无具体说明究竟哪些遗属有权请求。 (2) 关于侵害死者名誉时,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的第5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侵害时, 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3) 《司法解释》的第7条:“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之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 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 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 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

笔者认为, 在是否赋予受害人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问题上, 我国可吸收国外立法经验, 作有限制的扩张。鉴于受害人近亲属与本人之关系最为密切, 基于此种关系所生之身份权益被侵害时, 其所受精神上之痛苦最深, 故应明定“受害人近亲属之身份法益”, 始受保障。

英美法中有一种侵权类型, 称为第三人休克损害。第三人休克损害, 是指损害事故发生当时或发生后, 被害人以外之第三人, 因当时目击或者因嗣后闻知损害事故发生之事实, 受刺激而心神崩溃或致休克等情形所遭受之损害。这种情况下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其赔偿权利人的范围较为广泛, 不受近亲属范围的限制, 直接受害人的伤害事故也不限于死亡。

三、结语

关于第三人精神损害可得请求的问题, 我国学者大都持肯定的态度, 我国现在正在制订《民法典》, 我国的民法典草案将精神损害作为对人格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关于第三人精神上的损害, 我国法律只规定在直接受害者死亡时, 其近亲属可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金。对于除近亲属之外的与直接受害人有密切关系的第三人可不可以请求精神上损害赔偿,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在直接受害者因侵权行为造成身体的损害但并没有危及生命时能不能请求精神损害的问题上,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也没有明确予以禁止, 就对人格权保护的扩大解释而言, 第三人可以请求在直接受害者健康遭损时, 其精神损害赔偿也可以成立。因为第三人这时候承担的精神痛苦有时会甚于直接受害者本人, 比如直接受害者丧失思维、成为植物人、生理功能的损害等情况。在此情形下, 法律如仍然漠视第三人所承受的痛苦, 就不能不说有悖于民法公平的原则。我国可以借鉴参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关规定, 并结合我国具体法制背景, 增加类似的规范, 可以有助于精神损害制度的发展, 而整个精神损害制度的完善对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侵权行为法之侵权责任后果承担方式形成完整体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对此有一定的研究, 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与立法都很不完善, 在制定侵权行为法之际, 对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分析, 对完善我国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三人,精神上损害,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

参考文献

[1]宋涛, 石振刚:《论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泰山学院学报第28卷, 第2期2006年3月。[1]宋涛, 石振刚:《论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泰山学院学报第28卷, 第2期2006年3月。

[2]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 (1) .[2]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 (1) .

[3]张新宝, 王增勤.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 2000-09-23.[3]张新宝, 王增勤.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 2000-09-23.

篇4: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关键词:扒窃案件;随身携带物品;认定标准

一、正确界定“随身携带物品”的现实意义

最高检、最高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四款规定“扒窃”的对象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此解释是对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扒窃行为窃取的多数是被害人放置在身上衣服口袋里或随身携带包内的财物,具有与人身密切联系的特性。而“扒窃”入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考虑到虽然单次扒窃所窃取的财物数额可能不符合普通盗窃所要求的数额标准,但由于扒窃行为所侵犯的是被害人贴身保管的财物,因而对被害人人身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侵害了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合理信赖。因此,正确界定“随身携带物品”,要在遵循扒窃自身语义的前提下,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对群众人身安全的特殊保护的立法目的予以解释。司法实践中,既要防止因理解不当片面扩大对扒窃犯罪的认定而导致刑法的适用无度,也要避免因理解过窄而无法适应打击扒窃犯罪的需要。

二、存在的观点分歧

最高院、最高检对扒窃的行为对象是被害人“随身携带物品”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但对“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在不同意见,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需要紧密附着于身体,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目光可及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物品”是指由被害人携带在身上或者放置在身边附近,处于被害人目光可及之处的一切财物。既包括被害人手中持有的物品、放置于衣服口袋、随身挎包内的物品,也包括被害人身边的目光可及范围内的一切物品。例如在火车、地铁上窃取被害人放置在行李架上、座位下的物品,均属“随身携带的物品”。

(2)物体接触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的物品”只能是被害人放置在衣服口袋或者包中的财物。盗窃被害人放置于火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行李架上的财物,或者是盗窃被害人挂在座椅背上的衣服口袋或者包中的财物均不属于“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

(3)随时支配可能性说。此种观点认为,“随身携带的物品”是指被害人带在身上或放置于身边附近,可随时支配下的物。例如,被害人装在衣服口袋里的钱包、手机,佩戴在身上的首饰,背在身上或挂在座椅上挎包内的财物等等,均属于“随身携带物品”的范围。

三、对“随身携带物品”的理解与认定

1.概念的理解

所谓“随身”是指财物与人身具有紧密性,财物所有人、占有人对财物的控制占有所依赖的是人身。所谓“携带”是指将某物放在身上或身体的附近,使物品处于现实的支配之下。正确理解“随身携带”,首先要厘清刑法中占有的概念。刑法中的占有是一种事实上的支配,是人基于支配意志对某物所具有的一种社会上的支配。按照社会的一般观念,当财物紧密附着于身体的情况下,由于具有较强的事实上的支配力而被认定为随身携带。而在物品置于身边附近场合的情况下,由于社会观念上对该支配的认可较强,也应被认定为随身携带。故而,“随身携带物品”是指财物带在身上或者置于身边附近可以随时支配使用的状态。

2.认定的范围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随身携带的物品”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所携带的财物与被害人的身体直接接触,如被害人贴身佩戴的首饰和手中直接持有的物品。一种是所携带财物的承载物与携带人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放在衣服口袋、随身所背的书包挎包内的财物及摩托车后备箱等。需要指出的是,财物的承载物应当与携带人的身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随身携带物品”的认定范围可从三个方面把握:从被害人的主观感受来看,放置在身体附近的拎包挎包,如在公共场合下被窃取,被害人人身财物安全感的丧失并不小于其贴身财物被窃取时的主观感受,故将两种情形强作区别实无必要。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所窃取被害人身边包内的财物,被被害人或周围人观察的可能性与窃取被害人贴身携带的财物被发现的可能性并无多大区别,同样反映出犯罪人藐视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心理。从物理空间的角度来看,被害人与财物的空间联系非常密切,放置在座位与随身背挎本质并不存在差别,均可视为随身携带的合理延伸。

四、认定“随身携带物品”应注意的问题

(1)“随身携带物品”能否包含体积较大的物品?一种观点认为,扒窃的对象仅限于小件物品。理由是,扒窃的对象是他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只有较小体积的物品才可以随身携带,才能成为扒窃的对象。此种观点是对扒窃传统含义的理解。另一种主张认为扒窃的对象可以是体积较大的物品。理由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借助其他工具随身携带的大件物品不但可能且相当普遍,例如从送货员身边的箱式货车中将大件物品盗走,因为被盗财物的大小与承载物的大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并不限于小件物品。此种观点突破对扒窃行为传统意义的理解,但符合新的立法精神。

(2)“随身携带物品”是否要求物品所有人对身上的物品具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例如,被害人忘记在衣服口袋中放置的现金,又或是熟睡的旅客对身上携带的财物等。对于财物而言,即使所有人没有意识到其存在,可只要事实上存在支配属性,即应认定为随身携带。

(3)区分财物与携带人身体的紧密程度。对财物放置在所有人身边附近,例如所有人放在座位上的皮包,或挂在椅背上的衣服内的财物,虽然没有贴身,但距离较近,可以随时对所有财物直接支配,这些财物可以认定为随身携带的财物;对虽也置于身边附近,但并非触手可及的范围,例如所有人放置在火车、汽车行李架或座位下的财物,社会对该支配的认可度较強,因此这些财物亦应认定为随身携带的财物;对所有人在专门放置财物处的行李物品,就不宜认定为随身携带的物品。

篇5: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5月7日, 治安大队、市郊派出所联合区食药监局在齐村镇张庄村附近出租房内连续端掉两个生产食品黑窝点。经审查:今年以来, 犯罪嫌疑人皮某 (男, 46岁) 、赵某 (女, 39岁, 均为峄城区峨山镇人) 、曹某 (男, 20岁, 市中区齐村镇渴口村人) 、周某 (男, 24岁, 山亭区桑村镇人) 等四人从外地购进用甲醛浸泡的翅丝, 以及用双氧水、工业用氢氧化钠等浸泡皮肚、石花菜、海带等食品, 向利民市场等处出售, 从中牟利, 涉案价值10余万元, 现场查扣有毒有害食品1000余公斤。目前, 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薛某制造有毒有害凉皮案

5月18日, 治安大队、胜利路派出所联合区食药、盐业部门在市中区篑子村一出租房中, 端掉一生产有毒有害凉皮、面筋窝点。经审查:犯罪嫌疑人薛某 (女, 32岁, 薛城区人) 自2013年3月以来, 伙同丈夫张某、姐夫满某、姐姐张某在凉皮生产中为改变色泽, 增加凉皮柔韧度加入硼砂、硼酸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生产成品凉皮10万余张, 加工面筋过程中为改变色泽掺入吊白块等有毒有害物质, 在市场上销售, 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目前, 2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2名犯罪嫌疑人被上网追逃。

刘某制造发卖有毒有害鸭脖案

5月2日, 治安大队、胜利路派出所联合盐务局在齐村镇南园村住户家中端掉一生产有毒有害鸭脖窝点, 抓获嫌疑人3人。经审查:2013年以来, 嫌疑人刘某明知王某及妻子生产制作鸭脖等鸭制食品, 仍为其提供工业印染助剂、工业盐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品添加剂, 在大型超市等处销售, 从中牟利。目前, 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陈某应用管束用具弩发射毒镖杀狗案

篇6:扒窃案件的打击技巧

所谓现场访问, 是指侦查人员为查明案情, 发现、收集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 在实地勘验过程的同时或前后, 围绕案件现场, 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 对与案件有关的人、事、物进行查访的一种侦查活动[1]

针对现场访问的对象和任务要求, 笔者认为, 现场访问工作要始终把握“广”和“细”的原则。

一、广

(一) 访问面“广”

根据访问对象与现场或案件关系的远近, 现场访问的对象可以分为报案人和发现人;被害人及其亲属、关系较近的人、被害单位组织的直接责任人员;其他知情人。[2]笔者随队工作实践发现, 小额盗窃案件中, 民警的现场访问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报案人和发现人、被害人及其亲属。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 其他知情人等, 办案民警虽明知, 却因为访问内容与被害人差异小、访问效果不理想、事前思想工作难做等因素, 一般不列为访问对象, 致使关键案情易被忽视。2014年笔者的随队工作中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 居民家中电脑及少量现金失窃, 屋主对于被害时间和可疑人员不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此种情况下, 扩大访问对象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最终, 侦查人员在小区棋牌娱乐室老板处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迅速侦破此案。娱乐室老板作为其他知情人在本案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 访问内容“广”

通常我们要求现场访问必须查明采取紧急措施所需的基本情况;案件发生、发现情况;嫌疑人侵害财物情况;嫌疑人体貌特征及附加特征情况;发案前后嫌疑人行踪动向情况以及被害人的基本情况。[3]虽然访问重点根据个案不同有所侧重, 但要注意不能遗漏, 尽可能的将全部要点向被访问人提问。如:一起农村盗窃案件中, 侦查人员依照常规体貌特征对目击证人进行询问, 得知嫌疑人为身高1.6米左右身材纤细的女性, 着紫衣黑裤。尽管现场有多名村民目击到嫌疑人的背影, 调查工作却再无新进展。调整思路后, 侦查人员增加了嫌疑人附属特征的访问, 果然得到一重要信息, “嫌疑人带有耳环”, 考虑到农村盗窃案件的特点, 侦查人员在附近村镇展开调查, 很快确定嫌疑对象。因此, 在访问过程中, 侦查人员应尽可能全面、细致的引导被访问人, 方可不致遗漏。

(三) 访问时间要“广”

现场访问时效性强, 要求访问工作尽快完成, 加之基层民警任务繁重, 对于小额盗窃案件通常只有被害人报警时的一次访问, 使得案件失去了再次获得线索的可能。为顺利推进案件进展, 现场访问工作应持续多次进行, 如:2010年8月, 某小区多户居民家中被盗, 被害人和物业工作人员的访问笔录中没有得到有价值信息, 小区无摄像头, 无监控可查。侦查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摸排工作也没有取得进展, 队员们只得重启访问, 最终在对某户居民第三次的访问中得知, 丢失的物品包括一本邮票集, 邮票是自己与他人通信时的普通邮票, 没有经济价值, 并未列入失窃物品清单中。警方根据提供的线索, 在当地邮票交易市场寻访, 发现该邮票集已经进入流通领域, 从邮票交易点的监控摄像中很快确定犯罪嫌疑人。

二、细

(一) 细致区分不同对象

根据不同访问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问话, 查找赃款赃物是盗窃案件的工作重点, 对于赃款赃物的下落, 针对不同对象有有所区别。旧货市场、典当行、批发市场、废品回收点、收藏品交易, 中老年人比年轻人熟悉, 家庭主妇与职场女性更了解;网上物品买卖, 二手货交易, 以货易货平台, 年轻人远胜于老年人;饰品、服饰鞋帽市场, 女性优势明显区别男性。现场访问内容要根据不同对象侧重询问, 不可一概而论。

(二) 细致区分不同时间

根据个人年龄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人的记忆力也有所区别, 通常来说, 老年人在早晨记忆力最佳, 年轻人在早晨或者午饭后记忆更好, 而所谓的“夜猫子”则在晚上记忆力更好, 睡的好的人比睡眠质量不好的记忆力好。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实践情况, 在记忆力达到峰值的时候对被访问人进行询问, 会比一概而论的效果来的显著。

从“广”和“细”的角度严把访问关, 切实落实访问的每一个要点, 具体把握每一个被访问对象的特点, 方能将现场访问工作落到实处, 更好的为刑侦侦查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中礼.刑事侦查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0:111.

[2]赵光全.刑事侦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151.

上一篇:时间倒流下一篇:关于成功的人事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