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2024-05-01

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共11篇)

篇1: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法制教育讲座报道——宣扬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作者:admin 来源:点击数: 347 更新时间:2012/11/13 16:35:3

5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11月1日下午,石杨司法所邢大鹏所长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300余名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首先,邢所长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案例,通过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邢所长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讲座,同学们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也坚定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的信念。

整堂讲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老师们也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各班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石杨镇司法所王翠)

篇2: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2013年12月8日晚七时,隆德县职业中学为全校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二是增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三是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首先,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的意识。屠警官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讲座,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明白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老师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各班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整堂讲座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其日常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月15日下午,光明学校聘请石峰派出所所长、学校法制副校长刘京萍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讲座。

刘所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二是增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三是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篇3: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一、宣教类案例报道的特点

宣教类案例报道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 对群众进行法制宣教服务, 解释、说明有关涉法问题的一种法制新闻类别。它除了一般新闻所具有的特点外, 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如《羊城晚报》去年6月刊载的一篇新闻《恶搞人民币违法》, 该文报道了广州市民龚女士到广州购书中心三楼儿童商品专区只花10块钱就买到了1000多元的“卡通钞票”。这些玩具钞票大约有人民币的1/5大, 全套10张, 和目前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一模一样, 除加印卡通人物形象外, 完全是人民币的缩小版。针对广州市面上卡通钞票热卖这一涉法案例, 记者根据采访工商等执法部门了解到的情况, 告诫商家、厂家此举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任何人不得私自在宣传品、出版物或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 中国人民银行应责令改正, 并销毁非法使用的人民币图样,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该文短小、生动、有例有析, 对群众普及法律常识有较好的教育作用。由此, 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宣教类案例新闻的特点, 即宣教性、例释性、精悍性。

宣教性。宣教性指这类案例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 帮助群众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为群众解难答疑, 澄清群众的模糊认识。如上例针对社会上人民币使用中的法律盲点, 告诫一些商家、厂家必须懂得合法从事经营活动, 也向群众讲明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起到了宣传普及法律常识的作用。同时, 由于普法宣传教育要面向大众, 写作上就比较讲究通俗性和生动性, 要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以达到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例释性。例释性即有例有析, 既有对有关案例的介绍、报道, 又有对有关法律问题的解释、分析或说明。案例介绍和法律分析两者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不可分割, 具体生动的案例为法律的解释分析提供了感性材料, 释法析法又是案例报道的目的和核心, 通过案例的报道和分析达到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因此, 宣教类案例报道主要采用报道案例和分析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在案例的报道之后是案例分析, 但也可边报道边分析, 或提前在“编者按”中分析说明有关法律, 然后再讲案情经过等。

精悍性。精悍性指宣教类案例新闻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目标单一、内容集中, 但却简明扼要, 击中要害, 很能说明问题。因此特别注重用简要的文字, 说一个案例, 抓住要领, 介绍一个法律常识或阐明有关法律问题。如前面的例子不足600字, 但却讲清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少群众尚不明了的不得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法律问题, 十分短小精悍。

二、宣教类案例报道的写作

宣教类案例报道在写作上应注意的问题有:

选题要目标集中,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报道要用短小的篇幅说明法律问题, 达到向公众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 就必须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法律有关的实际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针对一个具体问题, 选准典型案件, 集中力量展开。案例报道的选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涉法案件, 切实为公众答疑解难, 提供法律服务。这类报道的选题应更多地关注民生, 贴近群众。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 每天一案, 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非纠纷, 以案说法、法断是非, 每天解决一个公众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乘公共汽车跌伤该向谁索赔?见义勇为伤亡该谁赔偿?小区噪音吵得四邻不得安宁, 居民的权利应该由谁来保护?消费者在商场购物时交售货员看管的贵重物品遗失, 可否向商场索赔?买卖的房屋中曾发生凶杀案, 卖方没有告知, 这样的卖房算不算欺诈?事实婚姻的妻子可否享受亡夫的抚恤金等。由于选题的实在, 说法的明晰、通俗, 这一栏目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一方式也值得报人借鉴, 近年来不少报刊也开设了类似小栏目, 选题贴近生活、服务群众。如一些报纸开设《律师陪你买房》等类似专栏也以以案说法的方式, 选择老百姓在买房中遇到麻烦的案例, 教给人们如何从法律角度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这些麻烦, 以防范买房的风险。

二是要针对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法律上的模糊观念、错误认识, 选择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案例向群众讲法释法, 帮助群众澄清模糊认识, 知法、守法、用法。如《法制日报》刊登过一则《假离婚弄假成真》的案例报道, 就是针对一些婚姻纠纷案中有的当事人私下商议假离婚, 或以假离婚骗取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后弄假成真, 终因一方后悔莫及, 而起诉至法院。对于这类案件中群众的一些糊涂观念, 《假离婚弄假成真》通过报道一起典型案例以案说法, 告诫人们切莫把婚姻当儿戏。

三是要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 通过典型案例的阐释, 矫正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如《人民法院报》近日刊登的一篇案例报道《自家门前安监视探头侵犯邻居隐私须拆除》, 就是面对科技的发展使得视频探头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多起来, 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公众又对如何合法使用这类产品存在法律盲区这一情况, 通过一起隐私权纠纷案, 教育群众懂得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写法要通俗生动, 让公众易懂愿读。宣教类案例新闻的普及性很强, 面对的是广泛的读者群, 特别是要面对中等和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 这就要求案例报道必须通俗、生动, 让公众易懂愿读。为此, 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大众化和活泼性。在用语准确合法的前提下, 要尽量使用大众熟悉的语言, 对群众较陌生的一些法律用语要控制使用。如, 舍“犯意”而称“犯罪意图”, 舍“诉讼标的物”而直接称请求偿还的货款或其他财产等, 另外, 借用一些活泼的群众口语, 引用人物语言, 运用对照、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也可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通俗性。请看《法制日报》的一篇案例新闻《玉亮的发财梦》中的一段:

玉亮是个农民, 今年40多岁。如今乡下人不光是种地了, 多种经营搞得挺火, 日子过得也不错。玉亮呢, 看着别人大财小财都发了, 心里挺痒痒, 可自己又没什么大本事, 奔波了好多年, 也没混出个模样来。干点什么挣钱呢?玉亮想起前几年自己曾在一个村办建筑队里干过几天焊工, 干这个行不行。他下了一番工夫, 村里村外进行了市场调查, 认为可行, 决意办个电气焊加工门市部。电气焊, 那是个技术活, 这个玉亮都想过, 可乡下的活能有多复杂。不就是焊个桌椅板凳, 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这样, 玉亮在既没有合格证, 又没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 办起了电气焊加工部, 他简单置办了点家什, 就挂牌营业了。还别说, 来找玉亮做活的真不少, 门市部挺红火。

这段叙述语言通俗平易, 犹如乡下老汉的聊天, 娓娓道来, 生动而顺畅。

二是报道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站在记者或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报道案例, 如前文《恶搞人民币违法》;也可以站在教育者、执法者的角度介绍分析案例, 如《自家门前安监视探头侵犯邻居隐私须拆除》;还可以站在案件当事人的角度叙述经历, 总结教训, 如《玉亮的发财梦》一文就是站在农民玉亮的角度, 讲述了玉亮因不懂法而吃亏的故事。这样写易贴近农民心理, 亲近而自然。

宣教类案例报道在写法上既可以采用一案一报一评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围绕一个法律问题综合类似几案加以报道, 或以正反两个案例对比进行报道, 并兼以扼要评说的方式进行, 等等。

析法要准确、清晰, 帮助读者懂法用法。宣教类案例报道往往有案有析, 要通过典型案例的报道, 清楚而准确地讲法、释法, 或说明一条法律法规, 或讲清一个法律常识, 或阐释一个法律道理, 或指明应吸取的教训等。案例报道对有关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说明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析法必须准确。案例分析所阐释的有关法律须与报道的事实相适应, 两者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要能准确抓住案件事实的关键说明有关法律道理。

二是析法必须清晰, 有条理。特别是有的案件说明的道理、总结的教训不止一条时, 应将其分别列出, 或加以一定的分析说明, 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认识。如《一房三“主”购者咋办》一文在报道了一个消费者花11万元买了一套两室一厅住房后, 又冒出两个同样持有购房合同的房主的案例后, 分析道:

律师认为, 首先应确认两份合同在内容、形式上是否真实, 真实者可对抗不真实者;如两份均真实, 即说明该开发商有诈骗之嫌, 可到公安机关报案。

其次, 如两份合同均是真实的, 还可看是否已到房屋产权部门办理了登记, 登记者可以排斥未登记者, 如两份合同均未登记, 即看签约的时间先后, 先签约者可以排斥后签约者。

最后, 未得到该房屋权益者, 可通过法律途径向开发商追索赔偿。

律师特别提醒:购房首先应留意三证, 即房屋预售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的真实性、一致性, 在签合同后30日之内应该到房屋产权部门办理登记, 这可以发现此房是否被人购买, 以确保购房安全有效。

该文以律师点拨的方式告诉消费者在购房时应注意的问题, 清晰而明了。

篇4: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宣传处处长姜雯,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钟玉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文化中心党总支委员、《青春期健康》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曹献民,景德镇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胡士桓分别在开班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培训会特别邀请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原副主任伦秀伟,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罗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晋等专家、学者为大家授课。姜雯处长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了题为《加快推进卫生计生的社会宣传和文化建设工作》的主题演讲。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宣传处处长李先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宣传处处长徐兆礼、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宣传处处长方剑平、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宣传处处长董亚杰等省市代表分别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篇5:教育写作讲座 (学习报道)

-------记我校教师参加“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调查写作培训大会”

2012年4月9日春意正浓,在美丽的雨花台中学举办了一场精彩的 “教育案例、叙事、教育调查写作培训大会”。本次会议由市教科所主办,我校19名青年教师亲临现场,聆听专家讲座。这次大会既是对一线教师教育写作的培训,也是“2012年度优秀教育案例、叙事、教育调查报告征文评选”活动的预热和动员。

会议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专家的的三场讲座;第二部分:市教科所所长肖林元所长的总结讲话。

在专家讲座的环节里,市教科所副所长陈静波首先作了一场题为《怎样撰写教育调查报告》的讲座。陈静波副所长分别从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特点、种类、结构以及撰写教育调查报告的注意问题进行了讲解。特别在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环节中他指出标题、前言、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各有侧重,缺一不可是构成教育调差研究的一本要素。搭建起这些框架才能写出出色的文章。在《教育案例写作》讲座中,市教科所教师科研管理中心李洵主任用不到20分钟的寥寥数语,让我们对教育案例的结构、特点有了清晰认识。李主任以实例为依托,借用成功的教育案例,让我们轻松、明了的抓住教育案例写作中的要点。在《如何写教育叙事》的讲座里,市教科所徐良老师,让我们认识到了真实、亲民的教育叙事写作。他的讲座让我们每个人都底气十足,大家相信通过自己的留心与观察,也能写出成功的教育叙事篇章。在市教科所肖林元所长总结环节里,他首先肯定了前面三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接着指出教育科研写作在教学研究中的推动作用;最后他表示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调查是我们教师搞科研的三条途径。他说,假如每一个教师都能坚持写,长期写,那么收获是可观的!教育论文的撰写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我校到会的19名老师都说参加这次会议收获很大。刚毕业的张淑曼老师说:原先对教

篇6: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讲座报道

新湖中心小学举行“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讲座

为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家长素质,注重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1月13日,我校开展“争当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特邀泉州晋光小学黄加贤校长为我校一年级350多名家长做了《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专题报讲座。

讲座中,黄校长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几个成功和失败的教育案例,并分析其原因,然后从“学习、示范、陪伴、等待、沟通”五个方面,号召家长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并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新思维和新途径。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家长们神情专注,积极参与互动,整个会场井然有序。在场家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合格家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家教氛围,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和孩子共同成长。

篇7:社区法制宣传日讲座

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南昌社区于12月3日上午9时,举办了“12.4普法宣传日宪法知识讲座”。在第一个宪法日来临之际,动员全民参与宪法的宣传、学习。

社区邀请了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高金城律师,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开展集中学习宪法宣传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了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激发大家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意识和责任感。

篇8:法制教育讲座宣传报道

“三严三实”内涵深刻, 核心是“严”“实”二字。 刘云山同志2015年4月21日在全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是对专题教育提出的要求, 当然也是对新闻宣传所提的要求。 新闻媒体要深刻认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特征和要求, 遵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规律, 把握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 着眼信息传播实效,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成好这次宣传任务。

一、把报道做精做实

宣传严和实, 报道本身要先严起来、实起来。 就是说选稿的标准要严, 内容和风格要实, 要在精心策划、精心选题、精心制作上下功夫, 在不空、不虚、不偏上着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鲜明感受到严和实的要求, 感受到严和实的舆论氛围和导向。 中央明确提出,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 要“融入领导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 强调“三严三实”要在领导干部思想上“植根”、在知行中“融入”、在工作中“落地”、在生活中“垂范”, 使严和实成为一种新常态。 新闻宣传倘若不严不实, 表面看来热热闹闹, 实际却没多少内容, 就会给人以搞形式、一阵风的错觉, 不是弘扬“三严三实”, 实则有损严实之风。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属重大主题宣传, 也是宣传“规定动作”。 长期以来, 我们的媒体在思想认识上, 只把重大主题报道视作“规定动作”, 狭隘地等同于命题作文, 等同于指令性计划, 等同于自上而下、 单向的报道任务。 媒体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重大主题报道成了对上交差, 报道的实际效果如何、广大受众的反应怎样, 反倒变得无关紧要。[2]随着网络时代新闻竞争的加剧, 这种偏见在减少, 但事实上并未完全绝迹。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宣传中, 依然有报道掺水分、拢虚火、被动应付的情况存在。 有些媒体虽然发稿数量不少, 但真正高质量的稿件并不多。 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其实, 重大主题宣传都是新闻富矿, 关键看媒体是否深采深挖。 “规定动作”同样可以出好作品, 关键看媒体怎样去报道。 另外,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 重大主题宣传是体现媒体权威规定的稀缺资源, 也是考验媒体报道水平的竞技场。 用好这个资源, 展现报道水平, 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应该报道的报了就算完事, 而应该认真考虑怎么报才能报得更好, 才能被人们喜爱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年代, 新闻买方市场已形成, 人们看重的是信息质量。 粗制滥造的信息几乎都是死信息, 少有人为之传播。 而精品信息都是“飞毛腿”, 一出现就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 以匪夷所思的速度被大量复制传播。 这是现在信息传播的特点。 所以, 新闻的竞争意识要落在精品意识上, 专题教育开展以来, 笔者对比了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 发现《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 篇篇都很精彩, 并且时有精品, 主题鲜明, 导向明确, 内容充实, 风格朴实, 没有虚头巴脑, 也没有玄虚张扬, 充分体现了权威主流媒体的大家风范, 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笔者以为媒体报道正应当如此。

二、多从近处、细处、小处着眼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优化政治生态, 持久整治“四风”, 推动改革发展稳定。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 各方面的风气是否好转, “四风”问题是否回潮、变形、反弹, 专题教育在哪些方面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 应当说群众的感受最深刻, 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所以要想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做好专题教育的宣传, 要多从近处、细处、小处着眼, 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感受得到的地方去寻找报道线索, 议群众身边事, 讲群众身边事。

专题教育开展以后, 《人民日报》《今日谈》 栏目开展“‘实起来’难在哪”主题征文, 请群众道身边事、 说心里话, 共同把脉党员干部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 就如何“严起来、实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一个个故事鲜活生动、一针见血, 将虚头巴脑的时弊揭示得淋漓尽致, 为“三严三实”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案例样本。 比如, 群众描绘有些干部“滑肩膀、踢皮球”:“甲让乙处理, 乙叫丙合计, 丙请丁斟酌, 丁等甲审批。 ”有些干部“不看文件分量, 只看领导眼色”。 群众某日到政府办事, 发现话好听、事好办, 一打听才明白是沾了检查组的光。 非常辛辣真实。 据此生发出的议论生动形象、尖锐活泼、言简意赅, 深受人们喜爱。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河南日报》高度重视活动宣传, 曾开设一个专栏, 叫“今天, 我们如何联系群众”, 用讲故事的形式, 报道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经验,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近处、细处、小处着眼, 新闻宣传必须善于讲故事。 以小见大, 以近见远, 以具体细节见宏阔主题, 这是新闻宣传的规律, 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更是目前应对新闻竞争的一种高超本领。 引人入胜的故事, 任何时候都能赢得受众, 抽象的叙述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互联网出现以前, 信息呈单一直线传播, 是新闻传播的卖方市场, 媒体传什么, 受众不管喜爱不喜爱, 都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余地。 但新媒体的出现和日趋繁荣改变了传播接受格局, 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人们不仅可以选择性接收信息, 而且能选择性转发信息, 同时信息越来越具有草根、 亲民的特征, 大而空的东西会被选择性屏蔽, 很难有效传播, 这就愈加显示善讲故事的重要性。 前不久, 中宣部等部门《关于2015年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出台, 其中提到要组织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还要组织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 说明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宣传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大人物典型报道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宣传内容。 搞好典型报道, 一定要在深入挖掘人物精彩故事上下功夫。穆青同志写焦裕禄的长篇通讯, 使人一气读完, 感人至深, 是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来支撑的。 采访挖掘精彩故事,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开报道所用到的故事往往是沙里淘金、 在大量事例中反复筛选出来的, 这需要记者深入采访, 需要记者拥有敏锐性、洞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 更需要记者不辞艰辛、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

三、观点鲜明, 不流时俗, 以思想折服人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始后, 《 人民日报 》刊发的多篇评论效果很好。 试举几例:

《“能上”否? 》针对的是干部的提拔升迁。 文章说:“干部‘能上能下’, 似乎‘能下’才是问题, ‘能上’ 从来就不是。 ”“其实, ‘能上’同样是个问题, 而且可能比‘能下’更突出而又更容易忽视。 ”“有的干部德薄才浅, 本不够‘上’的条件, 七弄八弄地混上来了。 这样的人眼看着玄玄乎乎, 多半还得下去, 弄不好就得出大事。 有的干部对‘上’压根就没有正确认识, 上得越快, 爬得越高, 就愈悬。 被重用时, 就已铸成大祸。 ”“退不易进更难。 ‘能上’否? 恐怕至少要扪心三问。 ”“一问何为上? ”“二问为何上? ”“三问如何上? ” “ 越是上得快、 上得高, 就越需要夹起尾巴, 执事恭敬, 待人谦和, 处事谨慎, 存心正派。 否则, 是福是祸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

《知让谓之有德 》针对的是生活中的争和让。 文章说:“让还是争, 虽一字之差, 内在的品质颇耐寻味, 而后果更是相差甚远。 让看似失, 其实是得, 得到的是心安, 得到的是信任, 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祸。 而争就不同了, 争看上去是得, 可一旦过分, 就会失去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认可, 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满足应当体现在谋事创业中, 体现在修身养德中;功名利禄面前, 矛盾纠纷面前, 主动谦让而不是分毫必争, 才是为人处事的要义所在。 ”

这些文章不流时俗, 观点鲜明, 言辞尖锐但见解深刻, 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读起来很过瘾, 对领导干部修身、用权、做人、处事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充分体现了严和实的精神, 所以受到广泛关注, 文章刊发当日就被各大新闻网站首页突出显示并转发, 许多新闻客户端在第一时间推送,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也有很多转发。

互联网时代, 信息不再稀缺, 观点和思想成为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媒体的声音和话语权, 越来越成为塑造媒体形象、打造媒体地位、显示媒体价值最重要的旗帜, 也是媒体竞争的有力武器。 信息泛滥, 众声喧哗, 人们对许多问题莫衷一是, 来自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观点日益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新闻评论是直接传递声音和观点的重要形式,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新闻宣传中, 媒体应高度重视发挥评论功能, 不仅做信息媒体, 更要做观点媒体、思想媒体。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问题导向, 新闻宣传也必须对着问题来。揭露问题要有胆量, 要敢于把问题挑开了让人看;提出观点要旗帜鲜明, 要能够高人一筹, 见人之所未见;分析问题要有水平, 要鞭辟入里, 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这样才能产生一针见血之功、振聋发聩之效, 才能体现严的标准、实的精神, 才是在真正树立严和实的要求。 有些评论观点含糊, 指向不明, 云里雾里讲大道理, 人们当然不愿听、不愿看。

四、切实重视“微宣传”

“微宣传”是指利用好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型传播手段搞好宣传。 在以往的重大主题宣传中, 我们一般都只重视党报党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 将其作为主角, 而把新媒体作为配角,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 “微宣传” 应当成为我们宣传阵地的一支生力军、主力军。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 现在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人在明显减少, 而“手机控”越来越多。 微博、微信、微视等以其方便、快捷、互动和信息海量等特征, 正在大量占有受众。 如同舞台唱戏, 观众在哪个舞台聚集得多, 我们就应该到哪个舞台去表演。 何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本身同群众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 群众十分关注。 专题教育的开展要靠群众监督, 成效要由群众检验。 群众在哪里, 我们的宣传就应该到哪里。 许多人还都记得微博直播公开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 这是“微报道”产生大影响的经典案例。 2013年8月18日16时整,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发布公告, 定于8月22日8时30分公开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 4天之后, 一场前所未有的微博直播就此铺开, 轰动了世界。 5天半时间, 济南中院官方微博共发出186条微博信息, 包括23万多字、11幅图片, 对庭审进行了全程播报, 蜂拥而至的外国记者不由得连连惊叹。 这次微博直播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也助推了司法公开的纵深发展, 利用新媒体发布法院新闻、进行庭审直播遂成为司法公开新常态。

现在, 传统主流媒体大都开办有手机报、新闻客户端, 开设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对部分编辑记者开设的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也都纳入报道矩阵统一管理, 应当说, 主要新媒体资源都在主流媒体掌握中,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许多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以河南“清风中原”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这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后,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开办的微信公众号,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紧密结合专题教育, 它开设了权威发布、焦点微谈、特别关注、一线传真、廉政文化等专栏, 内容丰富并且随时发布。 这个微信平台开通后仅一个月, 粉丝数就达到22万多人, 并且每天都在快速增加。 每当坊间有反腐败或整治“四风”等方面的传闻时, 许多人都会到此求证, 关注“清风中原”的“权威发布”。 今年7月中旬, 中纪委对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清风中原”综合影响力已排至第一位。

新媒体, 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微博、 微视等, 从其出生那天起, 紧紧拥抱的就是最广泛的社会大众, 其报道语言、风格、内容、形式都是大众化的。 新媒体几乎天生懂得传播规律, 过去长期困扰新闻宣传工作的诸如报道公文化、模式化、僵硬、呆板、 缺乏受众意识等问题, 它几乎未动什么刀枪, 就都给改变了。 新媒体是个新事物, 充满了活力, 但在许多方面我们对它研究和总结得还不够。 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确实应当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关注它, 认真研究、积极探讨它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让这种新的宣传形式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专题教育深入开展, 真正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树起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严三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N].人民日报, 2015-04-22.

篇9:探索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之路

摘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天力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将公司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提高了公司的美誉度,树立了榜样,弘扬了正气。

关键词:探索 宣传报道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天力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将公司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提高了公司的美誉度,将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进行了宣传,树立了榜样,弘扬了正气。

但毋庸置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再加之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网络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致使许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流失。如何才能调动业余通讯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司通讯报道的网络作用,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对此,笔者浅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 引导

特别是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引导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也做过不少尝试,比如,我们科室一直坚持为每位通讯员订阅《新闻爱好者》杂志,还专门购买二十套《新闻写作》一书,发放给大家阅读,并且选送平时比较勤奋的通讯员到报社学习,据统计,近五年来,先后选送十三名学员到平顶山日报社接受培训,也曾聘请过报社记者来讲课,但效果都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通讯员都犯了一个通病:冷热病。曾经有不少通讯员这样说:每当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的时候,内心就会萌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可是时过境迁,就又变得疲塌起来。所以,刚举办完培训班,来稿一般比较多,时间一长,来稿率就明显下降。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每两个月或者每季度定时举办一期培训班,聘请经验丰富的编辑和记者或者公司擅长写作者进行授课,及时进行引导,以根治他们的“冷热病”。

2 逼,逼迫他们写作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提高新闻写作的中稿率,光靠几本新闻指导书是不行的,聘请记者讲课,毕竟是有限的,也是外因,主要是看内因起不起作用。所以,这时候,很有必要运用“逼”的手段,即,在举办完写作培训班时,视具体情况,给每位学员布置3到5篇的作业,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在每月的通讯员例会上进行表扬,并在下一期培训班上,请专业人士进行点评,指出写作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完不成任务者,必须当面说清情况,并建议将通讯报道工作纳入公司的“六五四”考核体系中。其实,我们的大多数通讯员都经常性地与文字有着密切接触,对于新闻写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关键是看他们能不能做个有心人。

3 榨,榨出他们的潜力来

要想充分发挥公司通讯报道的网络作用,光靠给他们定几篇写作任务是不行的,在保证写作数量的同时,一定要讲求质量。在培训班上,不仅要对那些写作质量高的稿子进行点评,对于敷衍了事的稿子也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另外,基层通讯员不能只局限于写那些小稿子,应该尝试着写一些长篇幅的文章,充分挖掘出写作潜力来。

4 压,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

公司的通讯报道情况,宣传科每天都有来稿统计,就是每个季度各支部的来稿及见报情况,笔者建议在公司每季度的“五好党组织”验收时,将各单位的来稿及见报情况通报给各支部。基层通讯员,作为党支部的“吹鼓手”,不能响亮地吹出自己手中的“号角”,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5 诱,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公司对通讯报道工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曾多次过问发稿情况,并对公司的通讯报道工作提出过明确要求,并且承诺对于那些成绩特别突出的通讯员进行奖励,其实这很鼓舞通讯员的士气。实际上,我们公司党政一直很关注而且很支持我们的通讯报道工作,在每期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们也不至一次而且特别诚恳地传达公司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通讯员当时也很受鼓舞,可依然是易犯“冷热病”。所以,笔者认为,在“引、逼、榨、压”的基础上,采取“诱”的手段,即每年召开一次表彰会,对于那些来稿率和发稿率高,发稿质量又好的通讯员实行奖励,到时候,邀请我们公司的党政领导为他们颁奖,充分调动广大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

篇10:12.4法制宣传日讲座

——乌市三十五小学12.4法制宣传日讲座

同学们:

今天我们说一说《知法、懂法、守法》。

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日,今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一年,也是“12.4”全国法制宣传周第十一周年,在我们学生看来,法律是很遥远的,因为那是大人的事。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个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的法官是怎么说的。这位法官16年中判过631个犯罪的孩子,她认为造成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懂法。有一个小孩子,他非常羡慕别人有手提电脑。一天,一个小伙伴告诉他,有一个人偷了一台电脑,不敢拿回家,放在附近楼房的一间工具屋里。这小孩就说,那咱们去拿了来,偷小偷的东西不算偷。后来他们就真的把电脑偷了来,问他为什么偷,他理直气壮地说,偷小偷的东西不算偷。是不懂法害了他。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的比例很高,问他们为什么抢劫?很多孩子都会说,我曾经被人家抢过,人家抢我的,为什么我不能抢人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也是因为孩子本身缺乏保护意识以及缺乏相应的法制教育造成的。还有一个14岁的孩子一进法庭就放声大哭,说他已经把问题都交待了怎么还不放他回家。可是这个孩子和另外一个15岁同伙共撬了3个保险柜,偷了两万多元。这个孩子还是主犯。每当这位法官看到那些犯了罪的孩子站在她面前,就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但法律是无情的,该判还得

判。

确实,我们尚未成年,缺少生活阅历,对于什么是法?什么样的行为是属于犯法?为什么要知法、懂法、守法?怎样遵法、守法?等一些问题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一无所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所以为了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学们,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生必须知法、懂法、守法。

国家、家庭、学校、社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人合法权益。那我们自己本身要怎样做呢?

首先,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在具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又面临许多新的情况的新的问题,所以教育部对守则和规范进行了修订,2004年9月1日起已经有新的《守则》和《规范》了。新的《守则》和《规范》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

自护、远离毒品等。只要我们能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就能增加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且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增强守法、守规、守纪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已经做到了遵纪守法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还要自觉遵守和小学生有关的一些法律。比如: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将近12周岁学骑车必须有家长陪同;营业性的舞厅、网吧我们不能进入;不健康的书籍、录像自觉不看等等,这样把自己放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既保护自己,又杜绝犯罪发生的可能。

最后,要自觉在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见到同龄人走上犯罪道路,要劝说制止。

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不能一味地只看重语文数学外语的学习,要多知道一些法律小常识,认识遵纪守法的重性,让我们所有的学生从我做起,主动学法,让我们在充满法律意识氛围中健康成长,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篇11:法制宣传月-高中法制讲座讲话稿

汝城法院 邓启章

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师兄,曾经在这里接受一中三年的德育教育,从这里走出去,我考入大学、读研究生,并接受了六年系统的法学教育,现在是汝城法院的一名法官,我的工作就是处理汝城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能帮助和引导同学们对法律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崇拜或者畏惧。高中生活有苦有乐,值得大家好好珍惜,作为一名高中生,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强不强,这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至关重要。法制教育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对你们,更是所有人一生中应该不断学习的一门课程。

可能大家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时刻都在我们身边。法就是规矩,无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说,道德是宽泛的法律,而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道德所不能容忍的大部分都不为法律所接纳,而法律所不允许的,绝对是道德所需要管制的。任何行为,包括日常生活、经商、从政,都不能超越规矩之外,不然社会将混乱不堪,国将不国。通过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了解日常的法律知识,才能防卫和保护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在这里我结合一些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水平有限,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首先谈谈关于未成年犯罪的问题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一个划分正好涵盖了我们高中生的年龄段。在座的同学们年龄一般在15岁到19岁之间。都已达到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为读书,平时只注意到自己的学生身份,无暇顾及外界事物,而忽略了自己作为公民应当负担的法律责任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精神世界的刺激,许多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早熟现象,一些14—17岁未成年人生理机能已接近成年人,可是心理发育仍相对滞后,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出现违反纪律、破坏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学们自己不注意加强学习,放纵自己,或者受家庭、社会的某些负面影响,就很容易萌发不健康心理,做出为法律若不能容忍的行为,走上歧途。所以我首先就在这里把法律有关责任年龄的知识对大家做一个提醒。

当然,可能在场的各位中也有不满16岁的,触犯了法律自然也难逃法律的惩治,对于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注意,违反治安管理就应当予以处罚,只是从轻或者减轻罢了。

第二个话题:高中生当中或是身边几种比较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我们和学校老师领导的交流以及日常的案件当中,可以发现高中生存在以下几类常见的违法乃至犯罪行为。

比如说,发生得比较多的,你们学生之间打架,发生这样的事情后通常是内部消化,由政教处或者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家长严加管教,再适当赔偿损失就了事。实际上,如果伤害较重,学校或受害人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要求进行处罚,那么你搞不好就要进拘留所、甚至是看守所,也就是樱花公园附近的桃花岛。另外,打群架这样的事情在学校里也时有发生,有些嚣张一点的,赤手空拳都不过瘾,还要舞刀弄枪的,自己结伙所谓的学校“兄弟”不说,有些还拉帮结派,伙同社会人员一起参与斗殴,要知道,斗殴少说也是治安处罚,聚众情节就不一样了,而且一旦聚众,你还有那个控制场面的本事嘛?显然不,你聚众了,就是首要分子,要从重处罚的,斗殴导致他人受伤或者还有其他情节的,那么你的罪行显然就罪加一等了。明天上午我就有一个打架的民事赔偿案子开庭,年满14岁的被我们法院刑事庭判了刑,虽然是缓刑,这就跟古代对劳改犯的标记一样,一辈子的烙印,抹不掉了,未满14岁的被责令家长管教,受害人的所有损伤,所有参与人员都要赔偿,有些人辩解说只是围观,可是如果没有证据,当然也无法推卸责任,所以不要说参与,甚至要远离这样所谓的“战场”,不然总会有麻烦。再打个比方,可能有些人手比较控制不住,像昨天在一中球场有人钱包被偷,里面有5000多元,如果是我们一中的同学所为,那么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一经发现,一个小小的行为就要被判处刑罚,不要说想着继续考大学深造,那是到监狱去改造,人生档案里面永远都保存着这份不光彩的记忆,抹不掉的阴影,公安局流行一句话,叫做“莫伸手,伸手必被抓”,万不可心存侥幸心理。当然,可能一时管不住手脚动了歪念,退赃也不迟,在考虑盗窃数额以及你未成年年龄问题,法律上是可不做犯罪处理的,这就是回头不晚。另外,抢劫这样一个犯罪行为比盗窃更重,盗窃看中只是财物,抢劫除了财物还直接威胁到别人的人身安全,如果判刑,自然是更加重的。

还有,贩卖毒品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如何界定怎样才是贩卖?它包括:买入后卖出从中获利、将家中祖传下来的毒品卖出牟利的、制造毒品销售、以物品来交还毒品、以毒品支付劳务费或者偿还债务的、赊销毒品的、介绍毒贩,从中牟利的、医药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毒品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吸毒毁人一生,必需要在制造、流通环节予以深究,在源头上、流转过程中予以遏制,所以刑法对贩毒行为规定了重刑,最低刑罚是三年以上,最高可判处死刑。毒品是一道红线,任何贩毒行为都不为法律所接受和认可,同学们切记切记。

第三话题:引发上述违法犯罪的原因。

引发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简单的归纳以下,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哥们义气。受影片影响,有些同学要的是“懂哥们义气,讲江湖情义”,遇到发生矛盾时,一轰而上,结果是往往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现在很多学生中的“江湖义气”风特别严重,有同学呈一时之威风,以为自己能叫上几个人人,主动与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是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相勾结,拉帮结派,称王称霸,寻衅滋事、强拿硬要、打架斗殴,以为拳头可以闯天下,可是现在是科技社会,不崇尚武力,武力看似逞威风,却只是一时之威,现在追求能力,靠的是脑子,获得成功和尊重,仰仗于打打杀杀的能耐迟早会被公安收容改造。

2、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有的同学被其他人侵害了,不想着求助老师,不懂的求助公安,不通过正当程序或是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反而变本加厉的向对方实施报复。需要搞清楚,人家对你实施违法行为,你不揭发或者举报,你再次实施相类似的违法行为,是赚了?还是爽了?自然一目了然,本有选择的权利,却选择了让法律去评判自己的糊涂。

3、侥幸心理和攀比型。有些人,做坏事时总抱有侥幸,以为只有在场人知道只要不被发现而可以逃脱惩罚,要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做事时有第三只眼盯着你,不是迷信,现在科技发达,你的毛发、指纹、鞋印都是现场证据,都是可以甄别出来的,再说了,现在摄像头全城覆盖,想不被发现,那么做坏事的想法都不要,没有发生,你想象却不是犯罪的,能想到不能做,与其想都不要想,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4、沾有不良嗜好型。

如今社会发展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本就处在性格多变期,好奇很多的新鲜事物,喜欢娱乐,向KTV这样的场所,有刺激的音乐、美酒,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物,龙蛇混杂,本就处于自制力不强的年龄阶段,面对诱惑,心存享受之心,滋生了像吸烟、喝酒、吸毒等恶习,与其他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染上恶习,不仅戒不掉,直接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延续到自己的一辈子,没有钱了就动歪念,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些同学沉迷于上网,网络让世界浓缩于一个小小的屏幕,又让屏幕成为一个诺大的世界。它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人以充分的自由,看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正因如此,网络不可避免地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着有极强好奇心的孩子,使众多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电子游戏室、色情网站、各类缺乏管理的聊天室都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为了玩游戏经常只睡三四个小时,通宵达旦,白天无精打采,打游戏时生龙活虎,不日不夜,耽误了学习,也损害了身体,有的同学搞“网恋”,在网上卿卿我我地谈起了恋爱,懵懂的年纪,无法识别外借的好与坏、真与假,以为找到了真爱,到头来终究是毁了自己伤害了家人;另外,在青春期,发育阶段,接触色情网站无非是误入歧途,对青少年造成“视觉污染”和“精神污染”,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几年来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站,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第四个话题:学法、守法、用法

法律是国家层面普遍适用的规制,我们必须懂得规制,在规制范围内做事,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与认可,超越规制,踏过法律的红线,肯定会遭受法律的惩罚。法律其实离我们很近,不止是同学们需要学习法律,学法应该是一个全民行动,只有学法,适应这最底层度的道德底线,才知道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规矩的存在,并循规蹈矩,在红线内活动,获得法律的认可,在自己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争得自己应获得的法律权利和待遇,不管你将来是务农、务工、经商还是从政,请学好法律、尊重法律、用好法律,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生活,变得富裕或者获得地位,只有被普遍认可的才会光明正大的存在着。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善待自己,珍惜青春年华,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你们能够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代人的明天,也是你们父母、老师和家庭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千万别做出后悔一辈子的事,千万别给你和你的家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上一篇:马坝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总结(2012年秋学期)下一篇:柱子偏位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