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

2024-05-12

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精选6篇)

篇1: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

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5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高尚德(君宇)、方国昌(施存统)、张椿年(太雷)、蔡和森、俞秀松为中央执行委员;方国昌(施存统)为书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8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夏曦、卜世奇、林育南、李少白为中央执行委员;恽代英、梁鹏云、李求实、张秋人为候补委员;施存统为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贺昌、刘尔稿、张秋人、夏曦、涂正禁、刘伯庄为中央执行委员;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贺昌、张秋人为中央局成员;张太雷为总书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5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弼时、李求实、杨善南、卓恺泽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弼时为书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7月)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向应、李求实、华少锋(华岗)、李子芬、顾作霖为中央委员;关向应为书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六次)

全国代表大会(1949年4月)选举冯文彬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为副书记。一届二中全会(1951年11月)增补李昌、荣高棠、宋一平为书记处书记。一届三中全会(1952年9月)增补胡耀邦、刘导生、罗毅、许世平为书记;高扬文、杨述、区棠亮、胡克实、章泽为候补书记。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3年7月)选举胡耀邦、廖承志、刘导生、罗毅、王宗槐、荣高棠、区棠亮、章泽、胡克实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5月)选举胡耀邦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刘西元、罗毅、胡克实、王伟、梁步庭、项南为书记处书记。三届六中全会(1960年3月)增选杨海波、张超、李琦涛、王照华为书记处书记;增选路金栋、曾德林为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4年6月)选举胡耀邦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胡克实、王伟、杨海波、张超、王照华、路金栋、王道义、惠庶昌为书记处书记;张德华、李淑铮、徐惟成、胡启立为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8年10月)选举韩英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胡启立、王敏生、胡德华、刘维明、周鹏程、高占祥、李海峰为书记处书记。十届二中全

会(1980年1月)增选李瑞环为书记处书记。十届三中全会(1981年8月)增选克尤木〃巴吾东、王建功、陈昊苏、何光(日+韦)为书记处书记。十届四中全会(1982年11月)选举王兆国为书记处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12月)选举王兆国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刘延东、李海峰、克尤木〃巴吾东、陈昊苏、何光(日+韦)为书记处书记;张宝顺为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一届二中全会(1983年12月)增选李源潮、宋德福为书记处书记;增选李克强为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12月)选举胡锦涛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十一届四中全会(1985年11月)选举宋德福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增选张宝顺、李克强、洛桑、刘奇葆、冯军为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8年5月)选举宋德福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刘延东、李源潮、张宝顺、李克强、洛桑、刘奇葆、冯军为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五中全会(1992年12月)增选袁纯清为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93年5月)选举李克强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刘鹏、袁纯清、吉炳轩、赵实、巴音朝鲁、姜大明为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四中全会(1995年11月)增补孙金龙、周强为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六中全会(1997年12月)增选胡春华、黄丹华为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8年6月)选举周强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巴音朝鲁、孙金龙、胡春华、黄丹华、崔波、赵勇为书记处书记。十四届五中全会(2001年12月)增补胡伟、杨岳为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3年7月)选举周强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赵勇、胡伟、杨岳、尔肯江〃吐拉洪、王晓、张晓兰为书记处书记。十五届四中全会(2005年12月)增补贺军科、卢雍政为书记处书记。2006年11月30日胡春华任书记处第一书记。2008年5月陆昊任书记处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6月)选举陆昊为书记处第一书记;杨岳、王晓、贺军科、卢雍政、罗梅、汪鸿雁为书记处书记。2009年1月,周长奎任书记处书记。

十八大中央委员中有希望的名单:王沪宁、刘奇葆、许其亮、孙春兰、孙政才、张春贤、赵乐际、胡春华、俞正声、韩正。

篇2: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

王兆国1982年11月,当选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1984年12月,当选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

李克强

周强

胡春华

陆昊

篇3:共青团中央历任书记

陈书记在青年宫先后观看“凝聚青春力量奏响时代强音”哈尔滨市共青团工作纪实展示宣传片,“永远跟党走”团的历史及品牌工作展览,青年宫千人剧场。在新建的艺体馆驻足倾听青年轻音乐团的排练演奏。观看了驾驶员技能培训场地,新丝路模特学校青年学员们的T台训练,中国少年新闻学院哈尔滨分院学员游学、作品和青年宫艺术团国内外艺术交流展墙。在“521( 我爱你)相亲城堡”青年交友婚恋服务平台,观看宣传片,听取了相亲城堡工作介绍。最后,参观青年宫文化艺术学校特色培训项目,并观看机器人教学展示。

期间,陈书记就团属阵地青年宫的整体维修改造、新丝路模特学校合作项目、"521 (我爱你)相亲城堡”建设等三项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根据录音整理)。

一是青年宫整体维修改造,团组织工作起来确有困难,还是以“交钥匙”工程为主。

二是做好哈尔滨青年模特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展示哈尔滨特有的青年风采。

篇4:团中央书记的晋升路径

日前,有两则新闻让共青团中央的书记们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5月2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题为《政坛“黑马”陆昊》的文章,梳理了刚刚就任黑龙江代省长的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的从政之路。

另一则新闻,是此前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卢雍政调任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卢雍政与陆昊同龄,此番从团中央来到国家公务员局,虽属平调,但无疑会丰富其任职履历,未来前景可期。

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上,尽管共青团和工会、妇联等机构皆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但其领导干部一直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每一次的人事变动,都可能刷新中国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任职的年龄界线。以刚刚卸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为例,他在42岁时担任共青团书记处第一书记;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这个职务时只有38岁。

北大清华是温床

“他是目前内地最年轻的省长;他就是屡屡刷新‘最年轻官员’纪录的陆昊。”在《政坛“黑马”陆昊》这篇文章中,《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样向读者介绍这位46岁的未来之星。

1967年出生的陆昊,18岁就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不到两年就通过直选成为北大学生会主席。巧合的是,在1993—1998年间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也曾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会主席。

李克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后来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和厉以宁攻读经济学,其博士毕业论文还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奖。

此外,李克强还和同为十一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源潮同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二人的硕士论文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收入了《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而陆昊亦曾经在1989年师从厉以宁攻读经济学研究生,从师承来看,三人可谓师出同门。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其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除了年龄上比其他部委主要领导有明显优势之外,高学历、名校出身亦是他们的普遍特色之一。

胡锦涛、刘延东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而北京大学更是盛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床,除李克强、李源潮和陆昊之外,在2006—2008年间担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春华,亦毕业于该校中文系。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中有哪些熟悉的面孔吧。1982年12月,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王兆国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两年后就接替王兆国出任第一书记)、刘延东等六人为书记处书记;张宝顺为书记处候补书记。

和胡锦涛一样,王兆国亦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退休,在此前,他是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排名第一的副委员长。

出生于1945年的刘延东,1991年离开团中央来到统战部担任副秘书长,随后一路升迁,先后担任过中共统战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国务委员。在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刘延东连续两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现在是国务院副总理。

已经63岁的张宝顺目前是安徽省委书记——那是胡锦涛和李克强的家乡。他在1993年4月离开团中央后出任新华社副社长,2001年来到煤炭大省山西出任省委副书记,并在三年后当上省长。从2005年7月开始,张宝顺担任山西省省委书记,时值山西矿难高发期,三年间山西省省长三度易人。与他搭档的于幼军、孟学农先后任职山西省省长,均因矿难问题向国务院作过检讨,孟学农还因为临汾矿难而请辞省长一职。

2003年,当35岁的陆昊成为当时北京最为年轻的副市长时,他的顶头上司便是当时的北京市长孟学农。

但是命运弄人,仅三个月后,因处理SARS事件不力,孟学农引咎辞职,开始了其仕途上的坎坷历程。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陆昊多次与顶替孟学农的市长王岐山一起,对相关工作进行调研。

最年轻的部级干部

根据记载显示,十一届团中央书记处曾先后增选李源潮、李克强和刘奇葆为书记处书记。目前,上述3人都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中李克强已是国务院总理、李源潮为国家副主席,而刘奇葆则为中宣部长。

由此可见,在十一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中,先后产生了两名政治局常委、六名政治局委员,令中国其他部级单位难以望其项背。

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93年5月担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时只有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部级干部。1998年,43岁的李克强离开团中央就职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长。

与李克强同为第十三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还有刘鹏、袁纯清、吉炳轩、赵实、巴音朝鲁、姜大明、孙金龙、周强、胡春华和黄丹华等人。十年后的今天,你会发现那是一个高级干部清单。其中周强为最高法院院长,而1963年出生的胡春华则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纵观以李克强、胡春华和周强等人为代表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其仕途生涯隐约有迹可寻。他们以正部级的身份离开团中央后,多数会到地方出任政府首长,随后出任地方省委书记。经过历练后,他们一般会上调中央担任要职,其中佼佼者更有机会进入中央政治局。

而其他书记则需要迈上更多的台阶。以刘延东和张宝顺等人为例,他们一般都会先到某个中央单位出任副职,一段时间后被提拔为正部级干部。但无论如何,由于共青团中央的书记多为40岁上下的年轻干部,在年龄和学历上均有优势,获得的晋升空间和机会也相对较大。

如果细算一下,刚刚调职黑龙江的陆昊自198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用了14年时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北京市副市长;在2008年转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时,他年仅41岁,亦是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从走出校门到成为正部级干部,陆昊仅仅用了19年时间。

自从胡锦涛从中国国家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李克强就成了从中国共青团机关里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人。十八大之后,新华社曾推出李克强的人物特稿,赞扬其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果断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并称这是其“从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作风”。

在出任政府总理后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的表现被官方媒体誉为“言谈举止中展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更为开放与自信的一面”。

这种相似的气质,在其他曾出任共青团中央高级干部的人身上亦曾出现。在十八大期间,时任内蒙古党委书记的胡春华在听到媒体将他的主政风格评价为“柔性”施政后直言:“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没有说一定是柔性的或是刚性的。”

而据《政坛“黑马”陆昊》一文透露,还在北京市副市长的任上时,陆昊就曾被多家媒体称为“最愿意与媒体沟通的北京市副市长”之一。

1985年,还在大学一年级时,陆昊就曾作为学生代表出席由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召开的“一二·九”运动50周年座谈会,他号召“大学生不能做改革的旁观者,或满足于评头品足,而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

28年之后,46岁的陆昊履新黑龙江省代省长,成为目前内地最年轻的省府首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今天的舞台是党给的,是人民给的。”他在自己的供职发言中这样说。

(摘自《南都周刊》)

篇5:历任新疆省委书记

出生于一个著名的爱国实业者家庭。青少年时代曾在父亲创办的新型文化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5年,他为追求真理,赴苏联留学,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熏陶,奠定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

1937年,赛福鼎同志毕业回国后,被军阀盛世才视为“激进青年”,流放到边境塔城。但他依然积极向群众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组织群众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爱国思想,被推荐为塔城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副会长。反动势力对他十分仇视,在塔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将他逮捕。在狱中,他英勇不屈,在群众的集会抗议示威下被释放。

1944年,赛福鼎同志参加了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爆发的“三区革命”,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5年,三区革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等职。三区各地游击队统编为民族军后,他负责组织创建了喀什团并兼任团长,率部多次进行战斗。为确保“三区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参与创建了三区“革命青年组织”,并担任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人民革命党,他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兼任宣传部部长。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的有关论著为指导,使人民革命党在“三区革命”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三区革命是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在新疆牵制了近十万国民党军队”,“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三区革命”的迅猛发展,迫使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10月开始与三区革命临时政府进行和平谈判,赛福鼎同志是谈判代表团成员。《和平条款》签订后,成立了新疆省民主联合政府,他出任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民主选举监督组组长。国民党的腐败和反革命两面派的嘴脸,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为此,他参与研究制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计划,并于1946年11月,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取得了联系,正式提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请求。1947年8月,新疆成立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人民革命党编入该同盟,他当选为该同盟副主席兼宣传部部长和《前进报》总编。后任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代主席、主席。

1949年9月,赛福鼎同志作为新疆特邀代表团团长,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并在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的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0月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介绍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情况。他郑重地指出:“新疆过去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今天仍然是,将来也永远不会改变。”他严肃庄重的态度,对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把新疆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企图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对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15日,赛福鼎同志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他的申请。同年12月27日,赛福鼎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疆维吾尔族最早的共产党员。

赛福鼎同志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返回新疆途中,会同正在指挥部队进军新疆的彭德怀同志,就配合解放军开展民族地区的群众工作、建立人民政权和党的地方组织等重要事宜制定了计划和方案。返疆后,他积极动员新疆各族群众,筹集了大批粮食、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进疆部队。在稳定局势、实现新疆和平解放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卓越贡献。1949年12月,他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1950年初,赛福鼎同志随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参加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拟定和签字仪式。他在谈判中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好评。

1950年12月,赛福鼎同志与王震同志历尽艰辛,到准噶尔盆地等荒原为军垦部队选址,为驻疆部队的建设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年,赛福鼎同志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民族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新疆省干部学校校长。1952年7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四书记。同年9月,任新疆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在新疆的土地改革中,他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深入南疆喀什地区进行土改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1953年1月,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同年8月,任新疆军区党委第三书记。他积极参与领导新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新疆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迅速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54年9月,赛福鼎同志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12月,任新疆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55年2月新疆省政协成立,他任主席。

赛福鼎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参与领导在新疆筹建民族自治县、自治州和成立自治区的工作,坚决抵制和打击“新疆独立”的反动思潮。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他任主席,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自治区党委第三书记。同年,当选为参加各国议会联盟的中国人大代表团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赛福鼎同志陪同毛泽东主席第二次出访苏联。195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顾全大局,从受灾较轻的新疆调运大批粮食支援甘肃、河南等地灾区,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赛福鼎同志向中央建议,在中央党校开办了新疆班,并向苏联派出了留学生,为新疆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他倡议成立了飞行学校,为新疆培养了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1962年,赛福鼎同志按照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平息新疆边境地区发生的“伊、塔事件”、稳定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文化大革命”期间,赛福鼎同志受到错误批判,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仍坚信党,坚信人民。1968年后,他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自治区党委代理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代理主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新疆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1978年2月以后,赛福鼎同志到中央工作,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3年3月,他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团结各界,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为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长期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巴(巴基斯坦)和中埃(埃及)友好协会会长,为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宣传我党的对外政策,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和了解,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赛福鼎同志酷爱文化艺术,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维吾尔族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他对濒临失传的维吾尔族艺术经典作品《十二木卡姆》,积极抢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发表了《论维吾尔木卡姆》等专著和文章。在兼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期间,在他的建议和领导下,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各民族文字出版,并将十分珍贵的《玄奘传》等古维吾尔文献影印出版。他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多部作品曾在全国获奖,有的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他还倡导创建了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任名誉会长。

赛福鼎同志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8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赛福鼎同志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懈追求真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和人民始终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与三代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之间有着十分诚挚的革命友谊,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在病重期间,仍然十分关心党的建设,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赛福鼎同志始终高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旗帜,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民族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直接参与了中华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研究和制定。他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及其各种破坏活动,与民族分裂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积极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利用宗教反对政府、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图谋。他在广大穆斯林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江泽民同志曾高度评价:“赛老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

赛福鼎同志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谦逊克己,节操高尚。他坚持党的干部路线,遵循“任人唯贤”、“五湖四海”的干部选用原则,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视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坚持真理,敢于直言,作风民主,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开拓,善于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大力提倡和鼎力支持办学兴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致力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体察民情,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他一心为公,勤政廉洁,作风朴实,严格要求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赛福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赛福鼎同志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博格拉汗》,长篇纪实小说《天山雄鹰》,自传体小说《生命之歌》,历史歌剧剧本《阿曼尼莎罕》,小说散文集《神仙老人》、《光辉的岁月》等。部分作品选入教课书。

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一任党委书记 王震(49.10-52.06)

王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团、师政治委员,第八军代政治委员,湘赣军区代司令员。参与领导坚持和发展湘赣苏区的斗争。曾获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第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治委员。曾指挥邵家庄、上下细腰涧等战斗。1940年底率部赴南泥湾屯田开荒。1944年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指挥中原突围,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陕中战役,参与组织指挥扶眉战役,率部进军新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兼军区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恩茂简历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新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中共永新县委秘书长、中共湘赣省委秘书、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秘书长、中共川滇黔省委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湘赣苏区土地革命斗争,反对敌人一、二、三、四、五次“围剿”,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对敌人“围剿”,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二、六军团会师,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会师,一、二、四方面军会师。

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θ五九旅宣传科长,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三五九旅军政委员会委员,三五九旅副政委,八路军南下支队副政委,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副政委,湘鄂赣军区副政委,参加了晋西北、晋察冀、雁北抗战,参加了保卫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参加了1944年南下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行动。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三五九旅政委、吕梁军区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政委,参加了中原自卫反击作战,坚持中原根据地斗争、中原突围、晋西南战役、汾孝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斗,沙家店、荔北、韩银、运邑、瓦银、西府、陇东、永丰、扶眉、河洲、西宁等战役,一直到解放新疆。

解放以后,历任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南疆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兼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副政委、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1986年3月至1 993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同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授予一级红星勋章。是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版有《王恩茂日记》。于2001年4月12日逝世。

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三任党委书记 龙书金(71.05-72.07)

龙书金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10年出生,2003年4月16日在逝世,享年93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龙书金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林彪的老部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是强渡大渡河最后哭喊要去的小战士即十八勇士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营长、营长、副支队长、团长、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副师长等职,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参加了平型关、大宗家、侠河村、王家楼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东北夏、秋、冬季攻势,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粤桂边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解放后,他历任军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某军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龙书金1968年8月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68年9月5日成立新疆自治区革委会,龙书金出任主任。1969年,龙书金当选九届中央委员。

林彪于1971年“9·13”事件摔死后,龙书金于1972年被免职,新疆军区司令员是他最后一个职务。晚年,龙书金在广州军区休养

汪锋同志,原名王钧治。1910年12月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投身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冬,他担任县学联主席,领导了全县反对学阀的学生运动,遭反动当局开除学籍。全县学生愤而声援,迫使校方收回除名榜。1928年,他参加了著名的渭华暴动。1930年春,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南越秦岭,联络渭华暴动失败后流入冯玉祥部商洛游击师的同志。1930年秋,被推举为蓝田县委工委负责人。1931年,在陕西省政府警卫团干部队学习军事,并做地下兵运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底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负责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及陕西地方保安团队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秋,任中共渭北特委书记,特委改为三原中心县委时,任县委副书记,领导了渭北新字区和武字区的农民暴动,建立了新、武两区游击根据地。1933年3月,任红二十六军代政委,与刘志丹、王世泰等同志并肩作战,参与领导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因战斗负伤,回西安治疗。同年任陕西省委特派员兼陕南特委书记,领导了汉中南区的分粮斗争,以及北山、南山两区的游击战,发动了安康起义,参与领导了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创建工作。1934年7月,调上海中央局军委工作。1935年春,奉中央局指派回陕南与杨虎城警备第三旅旅长、共产党员张汉民及红二十五军联系。因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张汉民被误杀,汪锋遭拘禁。他坚持原则,同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5年7月,他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10月,被错误肃反关押,中央红军到陕北后,由王首道同志代表中央释放。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委派汪锋同志以红军代表的名义,持毛泽东、彭德怀同志分别致杨虎城、杜斌丞、邓宝珊的亲笔信只身前往西安,同杨虎城将军会谈。汪锋同志历经艰险,克服困难,不辱使命,与杨虎城将军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达成了协议。

1936年9月,受周恩来同志委派,汪锋同志赴十七路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在杨虎城部特务二团团长、共产党员阎揆要的协助下秘密建立团党委,设立秘密电台,传达、贯彻了周恩来同志关于不在杨虎城部搞兵变,加强与杨团结,促进杨内部团结,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汪锋同志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了我党解决事变的有关工作,并奉命前往陕西潼关协助杨虎城部特务二团抵御国民党亲日派的进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又受周恩来同志委派,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蓝田杨虎城新组建的独立旅,协助旅长、共产党员许权中在秦岭布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汪锋同志随许权中旅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驰援忻口战役中,与日军血战。战斗中该旅党员表现英勇,组织出色,受到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评价。1938年,汪锋同志回陕西省委工作,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军事部长、关中地委副书记、统战部长、警备第一旅副旅长、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保安处处长等职。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正确方针,既避免了关门主义,又保证了党员的质量和组织的纯洁。他参与领导国统区党组织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联系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进行公开的、合法的抗日活动。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浪潮的严峻形势下,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国统区所有已暴露的党员和干部调回边区学习、整训,保证了党组织和大批党员的安全。他直接领导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党的工作,经过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该部党员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使这支在形式上由国民党供给、控制的部队,变成了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战功卓著,解放战争开始前起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十七路军的秘密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1945年,汪锋同志出席了党的“七大”。1946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领导在国统区整顿、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和武装,建立通畅的地下交通线。1946年8月,李先念、王震同志率部中原突围,汪锋同志奉毛泽东同志之命,前往商洛地区接应,任豫鄂陕边区党委书记、边区政府主席、军区政委和行政公署主任,领导边区军民很快解决了急需的衣食问题。为挫败十万之敌的“清剿”、“扫荡”作出了贡献。根据中央的指示,他安排地下交通线,冲破千里封锁,将李先念、郑位

三、陈少敏等中原局、中原军区高级干部安全护送回到延安。

1947年7月,汪锋同志任陈赓、谢富治兵团前敌指挥委员会委员兼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政委,率部南渡黄河,解放豫西,挺进陕南。

1948年6月,任陕南地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政委,领导陕南根据地军民开展军事斗争和政权建设。率部解放了豫西、鄂西北和陕南地区四十多座县城,组建了四个军分区,先后建立了十四个县的民主政权,人口达200余万,减轻了西北战场我军的压力,策应了中原战场。汪锋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9月以后,汪锋同志先后担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兼统战部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他参与了和平解放西藏和护送**回藏的工作。他代表中央政府在甘肃主持了六世嘉木样**的坐床典礼。他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区开展民族贸易、医疗卫生等工作,做了许多艰苦的、开创性的工作。

1954年后,汪锋同志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代理书记。他团结和争取大量党外人士,结交了许多少数民族朋友,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他参与了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他关心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他亲自主持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宫和西北民族学院的建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陈毅同志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汪锋同志任副团长,协助陈毅同志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西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59年西藏平叛后不久,毛泽东同志要求汪锋同志就西藏的民族、宗教问题进行调查。汪锋同志立即到西藏同西藏工委的同志一起深入调查研究,很快上报了调查材料,为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西藏的民主改革作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56年,为了研究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汪锋同志到青海作调查,提出了在少数民族牧业区对牧主经济采取和平方法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经国家民委党组同意后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肯定。

1958年,汪锋同志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他风尘仆仆,奔波于城镇乡村,为促进回、汉民族和睦,发展宁夏民族地区经济做出了贡献。

1961年1月,在甘肃经济最困难的关头,中央任命汪锋同志为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他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全力以赴救灾。他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实事求是地平反冤、假、错案,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他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散农村食堂,调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到户”,领导全省人民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全省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努力,加之中央及兄弟省市的支援,农业连续三年丰收,产量翻了一番,扭转了甘肃的困难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汪锋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他坚信党和人民的正义事业最终会胜利。1977年7月,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二政委、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他率先著文,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坚决拥护、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大批解放干部,支持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关心部队建设,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2年,汪锋同志奉调回京,参与领导中央落实政策和对台工作。他为许多台胞、起义投诚人员、文化界人士和在战争年代支援过革命的各界朋友落实了政策;还不辞辛劳为他们妥善解决工作、户口、住房、就医及子女就业等问题。他坚决贯彻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积极开展对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工作,为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心支持文化事业,在指导话剧《西安事变》的创作过程中,率先倡导在话剧、电影中直接出现毛泽东等领袖形象。并提议在全国挑选能扮演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

1987年4月,汪锋同志被增补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汪锋同志衷心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积极参加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和扶贫济困等各项活动,多次为灾区捐款。他关心下一代教育。他一贯关心和支持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十七路军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党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汪锋同志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汪锋同志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陕西地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是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是豫鄂陕边区、陕南根据地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是西北地区党的统战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建国后长期担任西北省、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为西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汪锋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他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富于牺牲精神,顾全大局,工作严谨勤奋,对党的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胸襟宽广,为人厚道,待人真诚,善于团结同志,勇于承担责任。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实事求是,关心干部,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不尚虚名。接触过他的同志无不为他开朗豪放的性格、肝胆相照的风范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精神所感动。许多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朋友,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中共新疆维族自治区第七任党委书记宋汉良(85.07-94.09)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原书记兼新疆军区第一政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原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宋汉良,因病于10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宋汉良的遗体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宋汉良同志去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吴邦国、迟浩田、罗干、姜春云、温家宝、曾庆红、吴仪、乔石、宋平、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艾买提、韩杼滨、杨汝岱、王兆国、宋健、陈俊生、马万祺、朱光亚、陈锦华和王恩茂、赛福鼎·艾则孜、邓立群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对宋汉良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宋汉良,浙江绍兴人,195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至1966年,历任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实习员、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研究所代党委书记兼政治处主任等职。1980年至1983年,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副局长。1983年至198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1985年至199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篇6:中国共产党历任任总书记

中央总书记是从中国四大开始设置的,即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名称改为“总书记”

1、“一大”至“五大”(1921年7月至1927年8月): 陈独秀均被选为临时中央局书记、委员长和总书记。“八七”会议离职。

2、八七会议到党的六大(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党中央由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三人组成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员会负责(1927、11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时常委扩大为5人,增选周恩来、罗亦农),在此期间,瞿秋白一直是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但从未被称为总书记。“六大”离职。

3、党的六大到1931年6月(1928年7月至1931年6月):向忠发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虽然党内或党外文件偶尔称为“总书记”,但只是习惯称呼而已,没有明文规定。1931年6月被捕后叛变,为国民党枪杀。4、1931年6月——9月:博古、洛甫、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六人组成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是总的负责人,但此时,博古并没有总书记的正式名义。5、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1931年6月王明代理总书记。9月,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去莫斯科,由秦邦宪和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指定秦邦宪为临时中央总书记。6、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常委在分工时,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的总的责任,张闻天遵义会议选为总书记,而由几位同志组成的书记处领导全党工作。张闻天仍兼任书记处书记。从组织上讲,洛甫这时是党的的最高领导者,但不称呼总书记。7、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改组中央书记处,在党内不再设总书记,而由洛甫、毛泽东、王明等组成中央书记处,实行集体领导。这样,洛甫在名义上已经不是党内最高领带人了。8、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之前:洛甫党内最高领导人的名义虽不复存在,但是仍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9、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实际上开始被确认为党的最高领袖,此时仍无总书记称呼,因为书记处集体领导。10、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领导机构进行调整,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组成中央书记处,并推荐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七大”至“十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1、1945年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2、1949年3月到建国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党内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均称“主席”。

13、八届一中全会、九届一中全会、十届一中全会: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4、十一届一中全会: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十一大”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任职时间是: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

15、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二大”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职时间是:1981年6月至1987年1月。

16、十三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87年1月16日举行扩大会议,选举赵紫阳为代理总书记。1987年11月2日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了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

17、十三届四中全会: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8、十六届一中:200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胡锦涛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选举

1、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原上海市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陈独秀在广州未能参加会议,委托包会僧出席了会议。

会议在进行完既定议程之后,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由以上3人组成中央局。

2、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市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根据党章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五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三人”的规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邓中夏、向警予、李达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为宣传委员,张国焘为组织委员。

3、三大

1923年6月10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原广州市东山恤孤院路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32名党员。大会根据党的修正章程中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九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五人”的规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王荷波、朱少连、项英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徐梅坤、邓中夏、邓培、张连光为候补委员。根据《中央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大会之后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即分配工作并选举五人组织中央局”,“中央局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行使职权,由执行委员会选出委员长、秘书及会计三人”的规定,选举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1923年9月以后王荷波接替谭平山进入中央局)5人为中央局成员,并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

4、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原上海市闸北区横滨路6号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大会最后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5人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月22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工作分工:陈独秀任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农工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委员,以上5人驻中央局。李大钊驻北京,谭平山驻广东,项英驻汉口,李维汉驻长沙,邓培驻唐山,朱锦堂驻安源,罗章龙、王荷波负责铁路总工会工作,张太雷负责青年团中央工作。

5、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原武昌高等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礼堂举行,正式会议在原汉口济生三马路黄陂同乡会馆召开。出席会议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万名党员。大会选举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在随后举行的中央委员会五届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周恩来、李立

三、李维汉、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苏兆征9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陈独秀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周恩来为中央委员会秘书长。

6、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改组中共中央领导的训令,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决定让陈独秀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未让他参加此次会议。陈独秀拒不服从这一决定,向党中央提出了辞职要求,从此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改组了中央政治局,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

三、张太雷5人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停止了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在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张国焘在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中排名第一,自然成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的召集人和主持人。

7、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原汉口俄租界三教街41号召开了由瞿秋白和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共同主持的中央紧急会议(因当时形势紧张,交通不便,到会中央委员不到半数,故只能临时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俄国同志牛曼、洛蜀莫娃出席会议。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和酝酿,最后选出了临时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9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澎湃、任弼时。候补委员7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

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推选瞿秋白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负责人。

8、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简称为“十一月扩大会议”。会议由瞿秋白主持,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作政治报告。会议最后增选周恩来、罗亦农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毛泽东被解除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决定派陈独秀、苏兆征、李立三为代表赴共产国际汇报工作。

9、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附近的一座乡间别墅——塞列布若耶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84人,代表全国4万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以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由23名正式委员和1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

在7月19日举行的六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

7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李立

三、关向英、罗登贤、澎湃、杨殷、徐锡根、卢福坦7人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由于当时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领导干部工人成分化”,向忠发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但向忠发没能起到总书记的作用,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李立三主持。

10、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秘书长、中央宣传部长李立三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草案内容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性质、任务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错误主张,标志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自此开始,至1930年9月,李立三成了实际的中央最高负责人。

11、六届三中全会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改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改选后的中央政治局由14人组成,其中正式委员是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李立

三、关向英、张国焘,候补委员是罗奕(罗登贤)、徐锡根、卢福坦、温裕成、罗迈、顾顺章、毛泽东。这次会议基本上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全党的统治,由瞿秋白主持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至1931年1 月。

12、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会议进行了如下几项重要议程:一是严厉谴责立三路线及其后中央的“调和主义”;二是部分的改组了中央及中央政治局,选举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3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向忠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三是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王明(陈绍禹)在共产国际代表、东方部部长米夫的指使下,直接进入中央政治局并取得了中央的实际领导权,开始了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长达4年的统治。

1931年1月至9月,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由王明负责,同年10月,王明虽去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但仍遥控中共中央。

13、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1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铺叛变,24日在上海龙华监狱被执行枪决。同年9月,经王明指定、共产国际批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并召开会议,确定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卢福坦3人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博古负总的责任(习惯称“总负责”),继续发展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4、六届五中全会

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洛甫、周恩来、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即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为中共中

央总书记。六届五中全会,全面肯定了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左”倾错误路线,并且通过了一系列“左”倾错误理论和政策,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最终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5、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在通过《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后,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撤销了博古的党内总负责职务,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为“恩来指挥军事上的辅助者”,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推荐洛甫代替博古为党内总负责(当时习惯称总书记)。

同年3月12日,在行军作战途中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亦称“新三人团”),毛泽东被中央任命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至此,毛泽东真正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统帅。“这是长征时期,军事斗争压倒一切,在政治局常委中,谁负责军事,谁的地位和作用就最重要。政治局常委毛泽东作为具体负责军事的最高军事首长,其政治地位也就自然超过了洛甫、周恩来、陈云等诸常委,自此真正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领袖。”(资料中作者原话)。

17、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会议前,从苏联回国的王稼祥口头传达了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的指示:即“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共产国际的指示,一言九鼎。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会议并作出决议,由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全会最后作出决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至此,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事实上的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在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即1938年10月,洛甫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由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

18、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关的设置和工作职责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

19、六届七中全会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17名中央委员,12名各中央局、分局和其他方面的负责同志(即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人员)出席会议。会议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5人组成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团主席。会议决定,在全会期间由主席团处理日常工作,中央政治局及书记处停止行使职权。

20、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在进行完既定议程之后,按照新的选举条例,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祖涵等44名正式中央委员和廖承志、王稼祥、黄克诚等3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

上一篇:《新的实验》教学案例下一篇: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