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2024-05-19

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精选9篇)

篇1: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苏 雄

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的主要载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愈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县自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项目以来,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推广水平,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生产。

一、农技推广主要举措

(一)构建多媒介服务平台。积极借助电视、通信、网络等平台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农技信息服务。电视平台:县电视台除日常发布气象信息,根据农时季节播放一些农技知识外,每年播放多期病虫害防治预报。通信平台:农业部门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日常不定期向包括村农业信息员在内的涉农管理人员发送农技信息。网络平台:设立了高县农业信息网,利用网络每年向广大农民发布农业技术、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信息上百条。

(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一是新品种试验示范。2009年,县农业部门就组织了105个玉米、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种植,面积近百亩。新品种的试验种植成效果显著,受到了省市农业部门的肯定和种子企业的欢迎,为后续筛选适宜品种打下了基础。二是新技术示范。每年实施水稻、玉米、再生红粮等品种的高产创建示范面积3000亩以上,通过示范,带动了广大农户自觉使用新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

(三)多渠道培训农民。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的需求,整合各项农民培训项目,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发挥各培训项目的最大效能,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民培训。一是百万农民工技能提升工程、阳光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等项目培训。近两年来,每年完成加工、服务等方面针对农民工的培训近万人。二是科技下乡、赶场活动。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在乡镇开展科技赶场活动80余场次,培训农民数万人次。三是发放技术资料。每年印发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技术资料约15万份,培训农民20余万人次。

(四)科技入户送智到家。为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我县多形式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一是推行了“联、帮、带”制度,每名技术人员联系5户以上产业大户,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巩固和提高产业大户的生产技能。二是结合生产特点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如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文江、庆符、罗场、月江、双河等乡镇举办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田间学校;在以茶叶为核心产业的羊田乡华丰村开办无公害茶叶生产田间学校,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一)人员素质不平衡,分布不均,“补血”困难。全县农技推广单位现有在职人员300余名,主要构成为中专学历的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不甚理想,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大学学历的所占比列还不到20%。而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大量优秀农技干部向经济状况较好的大镇及其他事业单位汇聚、转移,一部分进入行政单位工作,客观上造成了偏远乡镇在农技人才上的流失。此外,由于综合条件差,农技推广单位普遍面临引不来人,更留不住人的尴尬。

(二)农技推广保障乏力。受制于地方财力不足的现实困难,农技推广各部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不管是农技推广、试验示范还是项目实施,都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三)推广机制活力不够。由于管理体制、保障水平、发展前途等因素以及部分农技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工作活力不够,具体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四)推广水平亟待提高。从事科技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针对性还不够强,一些技术服务活动存在讲解内容单一,讲解形式不够生动等问题,对农户缺乏吸引力。

(五)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特别是主动吸收科技知识的意识有待提高。此外,农村信息化水平低,也使得互联网这一快捷、高效的农技推广载体的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提高农技推广水平的努力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认真贯彻《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国家关于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精神,加强领导,稳定队伍,促进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服务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县乡农技推广队伍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核心。根据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业务能力不均衡的实际,应及时予以完善。一方面是提高保障水平,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来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现有技术人员开展更多的推广活动,在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巩固自身技能。此外,还应邀请省市专家和科技带头人来县开展科技活动,以利于我们的农技人员接受新观念、吸收新技术。

(二)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根据被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比照技术职称,可灵活实行高聘或低聘,以建立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结合明年1月1日起即将在农技推广等事业单位实施的绩效工资,加快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任务要求,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切实保障农民培训效果。要强化各级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务必通力协作,探索和制订有利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培训环境。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财政拿一点、科技推广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要整合农技推广教育资源。首要是整体推进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工作,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中学、专业技术协会等途径,广泛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科技普及活动。其次是依托各类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外出农民工开展各种培训,提高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管理、督促与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将其作为涉农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培训工作提质量、上水平。

(四)有效开展个性化的科技服务活动。在开展大范围科技服务活动的同时,也要及时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服务。要发挥好县内电视台、农业信息网、移动网络等平台的作用,向科技意识较强的中青年农民推广良种良法,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及时发布重大天气信息和最新动植物病虫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度。要强化对村组干部、技术能手和种养大户的培训,通过科技到户、现场咨询、田间指导、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而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共同促进,竞相致富的良性发展格局。要突出抓好面向蚕、茶、竹、畜、粮五大产业的技术服务,提高支柱产业技术水平和“第一车间”产品质量。要鼓励专业协会发挥作用,服务特定农户。

(五)努力加大农技推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广泛调动集体、企业和社会对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户,重点品种、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以及农业标准化、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对于基础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保障作用,通过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障日常农技推广所需经费,使最广大的农户能享受到优质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将面向广大农户的农技服务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密切结合,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资支持农技推广活动开展。

篇2: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20家,其中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并在全县率先成立了象山红柑桔专业合作社和象山金元蛋业合作社等二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省林业特色基地1个,省市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个,绿色农产品2只,全国农博会和市名牌产品1只。

为接轨国内外市场,培育先进的农业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为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后劲。下面我向到会的市、县领导汇报我乡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职责分明

今年3月在县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镇级农业信息中心。具体确定由乡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并抽调了农办各线的主要力量成立了工作班子,配备了专职信息员。乡政府在财政和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条件下,专门划拨专项资金,腾出办公用房,改善信息办公设施,充分保障了乡农业信息中心的高效运作。一年来乡财政用于农业信息的费用已经超过了12万元,充分体现了乡党委、政府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视,也为我乡今后农业信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信用平台,网上交易硕果累累

**农经网、象山农经网开通两年来,其高效、快捷、务实的运作对我乡的农业农村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乡农业信息中心以市农经网和县农经网为主要登陆平台,并把省内外主要农经网站纳入视野。2002年我乡共向市、县两级农经网发送各种农业信息上百条,收集各类有价值信息、资料300余条(篇),既活跃了网上市场,又学习了先进的典型经验。一年来,农业信息中心结合我乡特色,坚持以促进农业“双增”为宗旨,以拓宽农产品销售为中心,通过网上发布柑桔种苗、柑桔产品、鸡蛋产品等供求信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乡通过网上实现柑桔销售865吨,供应柑桔接穗5000公斤、鸡蛋360吨;购进桔苗10万株,客户遍及吉林、江苏、江西、湖北、重庆、浙江等省市,总交易额达到了360万元。此外,我乡通过网上还从外地引进了优良品种8个,网上交易已成为我乡农副产品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对降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加快促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效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我乡还从网上获取了有关农民合作社建设、泰国正大集团等先进经验的许多重要信息和资料,给乡村干部了解形势、学习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可以这样说,经常对农经网的点击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我乡农业的开放程度。农户和农业企业购买电脑、痴情农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我乡农业生产专业大户、销售大户及加工企业已拥有电脑52台,占大户和企业总数的45%,接近全乡农民总户数的1%。许多用户不仅设置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而且还积极制作网页,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乡农业信息中心、象山金元蛋业合作社、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也将于近期内完成网页设计,购置先进的图像扫描设备,登陆农经网。

三、信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我乡农业文化的建设

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居民消费绿色化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如果没有灵敏的头脑、可靠的信息,其生命力不会久远。为了帮助广大农民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乡农业信息中心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印发《致富》月刊,它的运作理念体现了信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了我乡传播农业信息、培育农业文化的主要阵地。这也是我乡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举措之一。《致富》月刊由政策要闻、沟通、**农事、交流、视野、九龙江畔六大栏目11个版块组成。全体编辑同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充分搜集各农业网站,各媒体刊物中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萃取,结合我乡实际把信息、科技传播给农民;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告诉农民;把最新的政策动态、市场行情传递给农民;把我乡农业、农村的先进典型介绍给农民;把我乡的农业政策和工作计划公开给农民;把农民的疑惑解答给他们。目前,《致富》已经成了我乡农民与政府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致富》已经成为我乡农民的贴心朋友。

总之,农业信息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我乡干部群众的素质。一年来全乡农业战线的同志通过农经网掌握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学习了较多的先进经验,拓展了知识外延,使广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服务能力逐步提

高,干部与农民互相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也已经形成。我乡在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全市农村信息网络工作会议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把我乡农业信息化工作做好,争取2003年农户电脑普及率达到2%,网上农产品交易额突破600万元,使农业信息服务化内容

篇3: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 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 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 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 建设现代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 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近几年来, 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 但农业基础设施差, 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 确保粮食安全, 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 充分挖掘品种潜力, 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 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 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 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 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 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 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 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 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 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 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 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 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 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 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 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 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 积极推行“三权归县”, 明确职能任务, 合理设置机构, 科学核定编制, 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提高工资待遇, 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篇4: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农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山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方式,坚持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路,推动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单纯依靠一产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二、做强特色产业,壮大农民增收支柱

一是狠抓洛牌产业规模扩张。2011年,“洛猪”突破双百万,实现产值7亿元,“洛桑”面积11.6万亩,跻身全省前十位, “洛果(核桃)”发展到45万亩960万株,位居全省第一,“洛烟”面积7.5万亩,产烟叶18.7万担,单产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一,“洛薯”发展到10.7万亩,总产22.7万吨,产值2.2亿元。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财政资金,以奖补方式大力扶持生猪、核桃、蚕桑、烤烟、薯类、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8个,累计达到25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合作社17个。同时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方面落实扶持措施,稳步推进九州缫丝厂、成华公司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财安公司百万头生猪综合深加工、天玉公司核桃深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目标。四是完善金融保险服务。金融支农力度加大,2011年底“三农”贷款余额16.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0%。截止目前,投资7750万元的古景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已全面建成,被列入全省2012年1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鹿池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全面开始规划实施,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三、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1年完成水利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40.8%。建成张坪水库导流洞、临时供水洞等设施。保安、灵口、石门水毁堤防修复工程竣工,修复河堤7.6公里。建成石坡桑坪等78个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万人饮水困难。全县新修农田1.02万亩,改造提高农田2.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各5000亩。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天保工程造林、退耕还林造林、一般社会造林7.7万亩,三大战线绿化1494公里,栽植、扦插杨柳1182万株,花果型庭院建设栽植楸树、银杏121.2万株。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2011年新建沼气池1860口,建成养殖沼气项目和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各10个,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17688口。

四、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推动工业率先发展。坚持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不动摇,以实施工业赶超计划为抓手,着力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次。完善县、镇、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网络,动员县镇干部职工带领农民工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11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 万人,创收7.3亿元 。三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三位一体”思路,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36个,实施移民搬迁3026户,其中10个安置点建成,2139户房屋主体建成,搬迁入住439户。实施扶贫重点村续建项目44个,完成投资1400万元,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扶贫龙头企业贷款1.2億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90元。四是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坚持把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施,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完成投资980万元。

五、强化机制保障,激发农村工作合力

一是夯实目标责任。坚持利用年初全县农村工作会等有关会议,与各镇各部门分产业、就重点单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夯实责任。二是坚持抓点示范。对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抓点示范”制度,把各级领导的责任落实到包工程、包项目、包企业、包镇村、包农户上,聚集力量,重点突破,示范推动。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强化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考核,对连续两次处于末位的,及时约谈主要领导进行问责,评比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各镇各部门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5: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一、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基地建设

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是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加速突破**进程的又一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推动我区转型振兴、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区实施“一带、两极、三板块”产业发展规划。全力开发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创业基地,力争成为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在“创新发展,创业富民”的总思路下,全力打造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长极和以创建“世界工业遗产旅游”“中国玛瑙之都”两个城市品牌为主体的服务业增长极。

工业增长极以水泉工业园区为依托,规划占地29平方公里。详细规划以玄武岩纤维项目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昊海华龙、双橡矿工、太恒铜业等项目为先导的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多晶硅项目为主体的光伏产业集群;以工业地产为牵引的浙江工业园。该基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为目标,全面提升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产生集聚效应、配套效应、规模效应,办成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和先导区。目前基地的主干路新开路已经全线贯通,南北路正在加紧施工,尽快开工建设供电、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争取早日达到“七通一平”,分步启动生活服务和商业绿化带开发建设工作,为大项目的发展铺好路、摆好舵,从而加快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和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服务业增长极以国家矿山公园为载体,规划占地28平方公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全国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分四个区域开发建设:a.以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矿坑为主体的工业遗产旅游核心区。依托海州矿坑煤矸石山、电镐、电力机车、铁轨、废弃的厂房等为代表的工业遗产资源,规划建设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矿山雕塑广场、机车广场、工业主题演艺广场、采矿体验场、怀旧铁路、博物馆、地质遗迹等22处旅游观光区,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矿山历史与文化、高端休闲与大众娱乐、现代元素与怀旧情结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魅力。同时,按照国际标准,正在积极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及配套功能,促进交通、文化、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同步发展;b.以孙家湾棚户区改造腾空区为主体的国际矿山旅游特区。该地块位于**市市区南部,世界级工业遗产海州露天矿东南方,总建设用地约142公顷。目前,北京城市景观设计院正在做详细规划,打造生态商务休闲区,重点建设高端商务休闲、高端酒店及配套高端商业,以建成世界工业遗产广场即超五星级酒店和五条风情街,包括中华风情街、中华美食街、欧美风情街、欧美美食街、时尚名品街;c.在矸子山复垦区规划兴建以高尔夫球场、狩猎场、跑马场、越野车飙车场等高品位的娱乐项目为主的大型体育公园;d.以矿山铁路为主体的蒸汽机车观光线。让游客乘坐富有矿区特色的交通工具游览各景区。目前,博物馆主体建设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不久将对外开放;**矿山体育公园(高尔夫)即将开工建设。

二、集中全区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年初以来,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区部分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相当的困难,尽管如此,我区上下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逆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广辟渠道捕捉信息,打破以往“等、靠、要”的旧观念,围绕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活动的发展机遇,组建招商小分队,树立主动上门招商的强烈意识,用真诚感商,以实惠利商,积极主动地把项目请进来。重点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创业基地和楼宇资源,引进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商业项目和总部项目,寻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富民惠民等为重点,对口谋划项目。

2、加强项目储备,做好前期工作。首先,做好项目前期谋划。我区立足自身优势,精心谋划、精挑细选,提前衔接谋划一批亟需建设的项目,同时筛选、论证一批长远发展的储备项目。其次,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投入,搞好协调,主动服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和项目管理程序,重点抓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等必走的前期工作程序,使项目达到一定工作深度和审批要求,抢抓国家加大投入,打动内需的机遇,持“项”待“批”,让项目等资金,不让资金等项目。第三,做好项目储备

。对储备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政策、投资方向随时清理过时和开工建设的项目,补充调整新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使我区始终储备有一大批适时对路的项目。第四,做好项目推介。加大项目的推介力度,积极主动全方位向外、向上推介,使储备项目尽快变成现实资源。

3、加大监控力度,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建立项目包扶责任制,实行并完

善县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加强领导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调度相结合,项目调度制度、项目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协调,帮助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建设。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各企业经济运行的调度、监控力度,建立联动机制,每月由主管区长主持召开经济主管部门运行调度会,及时分析把握企业运行态势,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力争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沟通、立即解决,对区各级部门解决不了的困难,要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协调解决,把保证每一户企业的平稳运行作为当前经济运行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确保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圆满完成。

4、壮大现有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把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培育的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与其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逐渐形成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创业基地建设,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规划的“工业增长极”和“服务业增长极”带动我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充分利用省、市关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中小企业贴息贷款政策、省政府的技改贴息资金政策,并将这些政策与企业对接,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帮助企业将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扶持以金石科技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昊海华龙、北方管件、金广机械、双橡工矿、太恒铜业为基础的矿山设备产业集群;加大对多晶硅项目的推进力度,力争使该项目尽早落户**。

篇6: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创新服务 强化龙头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城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简析

晋城市城区中小企业局 民营经济管理局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全区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加快,占比重提高,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一、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在我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提供的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人数的88%;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提供的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6.8%;三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投资需求的主要推动力。

2、民营经济内部产业结构逐步转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2009年底,我区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5:71,逐步趋于合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

1、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9年,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倾向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部分优质民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了改善,但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而民营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量相对少、频率高、时间紧,导致单位资金借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大量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不成熟规范,信息不透明,国有商业银行很难解决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银行不愿也不敢提供融资服务。

2、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缺乏,没能力进行创新。虽然各级政府对科技投入日益增加,但用于民营企业的科技资金可以说微乎其微。同时,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却不可控,已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制约因素。

3、产业层次低,结构性市场突出,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全区民营企业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公路运输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农业主要集中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等。经营型多、生产型小;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多,科技型、外向型少;管理水平低,产品单一,自主品牌少;个体经济占比重较大,适应市

(一)对策建议

1、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民营经济综合实力。

一是在继续抓好总量扩张的同时,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工业资本流动,向生产领域发展,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开发方向发展,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指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三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选择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和产品,引导民营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尽快改变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状况。

2、畅通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发展力度。一是各类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完善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金融、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对个人、企业进行信用记录,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三是保障民营企业依法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编制中统筹考虑民营企业发展用地的需求。

3、加快企业创新力度,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机制,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水平和方法,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建立与市场相适

心、恒光热力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吨汽车配件消失模铸造、健牛工贸有限公司的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二期工程、金凤南工贸有限公司年入洗60万吨洗煤厂、博宇链传动有限公司年产10万条链轮、三鑫祥达现代后勤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后勤综合服务基地等续建项目。三是适时推进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通过组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博览会和招商引资活动,把适合城区的、带动性强、产业链长、有潜力的项目引进来,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做好新型工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

通过领导包干,跟综服务,使项目尽快落地,达产达效。

2、抓龙头企业建设,培大扶强,形成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篇7: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市政协常委祁建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6685户,当年新增2880户;私营企业3143户,当年新增668户,其增幅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5%;实现税收11.35亿元,占工商税收的82.3%,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3.2%。“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纳税从2006年的3.9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1.35亿元,增长2.9倍,税收贡献率从68.3%上升到73.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少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子不大。近年来,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严峻考验。一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产业呈现萎缩状态。如玩具产业,多年来主导产品仍然是长毛绒玩具,产品大都档次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差。二是行业整合不力,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市电缆行业和电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行业内企业众多,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由于高新技术应用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个行业仍旧是粗放型增长模式,基本停留在低端加工阶段,产品更新换代慢,名牌产品少,未能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三是传统产

业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低。工业设备趋于老化,技术落后日趋严重。在全部设备中,大都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为数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只有24.1%。四是高耗能、有污染的行业仍占相当比重。高能耗、有污染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等行业,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这部分企业必将因环保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效益不断降低。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近几年我市光伏、纳米锂电池、太阳能、核电工业配套产品等新兴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和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小。二是在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上还未涉足或刚刚起步。

三、不少企业家对加快发展的信心不足。造成企业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据反映,一些中小企业去相关部门办事,常常听到工作人员说出“你能和天大比吗?”如此雷人言语。有的部门无论大小事务,非要企业法人代表到场不可,如不到场就认为是不给面子,办事推诿、扯皮。更有少数手中握有实权的股级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有的给了好处也不办事。企业老板敢怒不敢言。二是去年四季度,在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下,对工业企业采取了拉闸限电的措施,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近几年房地产业持续飙升,使得我市部分制造企业纷纷兼营房地产开发。由于投资房地产获利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大量投资包括民

间资本纷纷转入房地产业,这无疑使得缺少资金的工业企业更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本扩大再生产,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形同虚设。除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其他领导很少到所联系的企业调研,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

四、表彰奖励的考核体系不够科学。目前我市的评优表彰办法不分性质,不分行业,将一、二、三产业的企业用同一指标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滞后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挫伤了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产、三产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将“工业强市”、“全民创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这十分符合我市市情。现在我市民营经济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十字路口”。“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强化引导与服务,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建议:

一、出台政策,强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小、污染少的项目,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尽快出台关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性意见,并根据指导性意见,制定出若干优惠政策,如对发展新兴产业的奖励政策,对入库税金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中

小企业的奖励政策等等,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合理分配电力资源。建议将用电量细化到每个企业,进行总量控制。用电指标不能搞一刀切,适当向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倾斜。对高耗能企业要限制用电,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二、强化指导与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领导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领导组下设由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机构,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新上的项目进行论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导组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帮助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分工,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如吉阳新能源、天康锂电池),实行市级主要领导领衔帮办制。市几个班子领导所联系的企业或重大项目一旦确定,不要随意变动。要建立制度,对领导干部下企业调研走访和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天数、次数作出具体规定。要切实打消部分领导担心去企业多了,有不廉洁之嫌的顾虑,使联系领导能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好企业与各部门关系,有重点地解决一些难点问题,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对招商引资及本土企业的重大项目,要成立帮办中心,市级领导挂牌帮办,相关部门也要改变坐等上门办事的做法,主动跟进,上门服务。市政府分管领导要敢于为企业发展承担责任。要下决心解决为企业服务的“中梗阻”问题。一是对掌握实权的中层干部实行定期轮岗和竞争上岗。二是强化监督管理。近年来,仪征市通过完善机制、优化手段、实时监督,有效地破除了“中梗阻”和“末稍坏死”现象。他们将全市10个乡镇和60多个党政部门的网站与仪征市政府网站共

同组成一个互相连通、资源共享的大型政府网络群,并规定部门一把手上线回帖,打造24小时网上政府,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此外,仪征市还强化对服务部门的电子监督,形成动态监督体系。每个服务窗口都安装有摄像头,对为企业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每年还组织开展对服务部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评,形成了“网上受理、电子监控、组织考评”工作机制。仪征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规范收费行为。仪征市按照“统一标准、一票预收、定时分割”的办法,对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7项服务性收费统一由行政服务中心结算窗口收取,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建议市政府安排人员前往仪征市考察学习,规范我市的收费行为。

篇8:强化农技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产业

1.强化机制建设,推动产业化经营稳健运行

积极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强化引导,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成立了东丰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東丰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确定以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求以大示范、大样板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农经网络,广泛传播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可靠的技术信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新技术开发,着力抓好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创办科技服务经营实体,深入农村承办农业产业;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由农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奠定了工作基础。

2.强化资金投入,满足产业化经营财力需求

从创新投资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入手,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2006年~2009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累计投入资金达8000万元;积极探索农村信贷抵押担保的新办法,鼓励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协调县农行、县信用联社为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2亿多元。2009年,为省级龙头企业争取到基本建设贴息贷款1.5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努力破解发展瓶颈。华粮生化有限公司是东丰县新引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解决该企业启动资金问题,县委、县政府通过社会筹集的方式,为企业解决2000多万元资金,保证了企业正常运行。目前,该企业已成为我县纳税大户;制定了优先征用土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律免税、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3年内免征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扩大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积极性。

3.强化扶持力度,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坚持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企业集群。依托政策优势,规模扩张建龙头。按照“壮龙头、增实力、强带动”的思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扩股融资、强强联合、外向发展等策略,壮大了东丰药业的实力,并以此作为全县梅花鹿、中药材两大产业的龙头。目前,东丰药业已研制开发了前列回春胶囊、活力鹿胎素、洋参茸血含片等鹿药制品32个,2000延长米的“鹿产品一条街”正在规划建设中;依托能人优势,择优扶持建龙头。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充分利用“能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势,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组建“市场+农户”、“企业+农户”等服务实体100多个,并择优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率先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吉林唐豆豆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成型。“供种、包技术、包回收”的一供两包服务,带动了全县特种玉米的发展。2009年全县签订绿色粘、甜玉米种植订单3000亩,农民增收200余万元;依托资源优势,借助外力建龙头。为了使丰富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自我挖掘的基础上,狠抓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了鹏翔牧业、吉林广大粮食、东丰鑫源米业等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积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已经成为全县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订单履约率达88.3%,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东丰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是吉林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亿元,可生产各类肉鸡产品2万吨,带动养鸡户3000户,实现增收6000万元以上。公司生产的“丰井”牌肉鸡产品已获出口权,并获得ISO9000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屠宰肉鸡600万只,实现产值3亿元,税金300万元。目前,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9户,市级龙头企业11户,全县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净利润3.5 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种加养、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

4.强化特色培育,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

始终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来抓,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充足的原料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与种植业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相结合,改良土壤,完善设施。2006年~2009年共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新建排水沟2.16万米,修建机耕道路2.3万米,新打机井26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壮大基地规模。围绕粘甜玉米、优质水稻、肉鸡、123苹果等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带。粮油产业建成以大阳、南屯基为主的优质粮油基地10万亩;水果产业建成以小四平123苹果为主的水果产业带3万亩;蔬菜产业建成以东丰镇、三合乡、拉拉河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2200亩;建成以杨木林、三合等乡镇为主的牧业养殖基地,建成梅花鹿、黄牛、肉鸡、生猪、蛋鸡、特种养殖等各种类型标准化牧业小区102个;坚持建设标准。督促基地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目前,全县未发生一例农产品安全事故。2009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面积30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6000亩、绿色食品基地3000亩;强化品牌培育。围绕省委提出的“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依托产业基地,发挥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狠抓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吉林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

5.强化扶持引导,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篇9: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做精农业支柱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发展和壮大龙头加工、购销企业,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调整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围绕“建设生态小康县”的总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2500吨,年产值l.2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5.8万亩,其中良种茶园3.2万亩以上;蔬菜年产值8000万元,面积稳定在28000亩左右;全县肉兔存栏达到50万只,出栏达150万只;山羊存栏6.5万头,出栏5万头,形成产业优势,努力使我县成为山羊基地县。

二、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1、茶叶产业。以xx,xx.xx等乡镇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在xx茶场基础上,以筱村镇、万排乡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在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xx,xx、xx等乡镇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茶叶。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以生产名茶为主的区域,重点发展良种茶园;以生产优质茶和大宗茶为主的区域,在发展良种茶园的同时,保留并选育推广本地群体种茶园。

2、蔬菜产业。我县区域内,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可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生产,4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海拔400-600米之间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和蔬菜发展水平,可酌情发展大棚蔬菜或高山蔬菜。

3、食草动物产业。以丘陵山地为特征的泰北区,可利用草场1.17万公顷,以xx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西北产区;低中山的泰中部,可利用草场0.82万公顷,以xx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西南产区,拟扩大现有种羊场的规模,努力使我县成为浙南闽北山羊繁育中心。肉兔生产以xx及xx公路沿线两侧地区为重点,形成肉兔产业集中产区。

(二)加快基地建设。

1、茶叶基地建设。鼓励开发新良种茶园,成规模、新开发的良种茶园,作为新开耕地予以落实扶持政策,新发展良种茶园基地面积200亩以上的,县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成片开发茶园,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并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茶叶规模化经营;鼓励繁育xx本地良种茶苗,加快良种化步伐。对建立无性系良种扦插苗圃2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争取到的省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县财政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2、蔬菜基地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大棚或高山蔬菜基地,并且达到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要求的,年生产规模达1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建设单位1万元的奖励,年生产规模达2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3万元的奖励。

3、食草动物基地建设。依托省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食草动物)项目建设的契机,创建山羊和肉兔示范乡,带动和辐射全县发展食草动物。鼓励发展食草动物,凡每户饲养山羊在100头以上、肉兔400只以上的,每户给予一次性棚舍补助款2000元;山羊200只以上,肉兔500只以上的,每户给予一次性棚舍补助款3000元。扶持食草动物良种场的发展,鼓励人工栽培牧草,对种植优良牧草的,每亩补助种子费10元,牧草新品种引进试种一个品种10亩以上,每个品种补助500元。建立xx县食草动物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进繁殖优质种苗、先进技术推广、贫困户养殖食草动物小额贷款的贴息补助,同时,设立食草动物基地奖励基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食草动物基地。山羊存栏3000头以上或肉兔存栏2万只以上当年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山羊存栏5000头以上或肉兔存栏5万只以上当年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

三、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根据绿色农业的要求,推广和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鼓励和扶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安全、卫生认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颁证的按照泰委[2003]17号文件规定予以奖励。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进支柱产业发展

(一)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市场

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每个产业培育2个以上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

1、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用地,需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上缴县本级的土地出让金,给予返还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上交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分期分批

及时返还。也可以通过租赁使用土地方式,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2、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对从事农业支柱产业生产的重点龙头企业,县内征收的政策性规费按最低限的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建项目标准计算),税务部门要对新办农业支柱产业的企业采取减征、免征所得税或先征后返的形式,予以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改善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引进、兴办的各类企业注册的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电力、电信、水务等部门要予以优惠和照顾。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100万元农业产业化资金,专门用于支柱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项目的扶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基建和支农国债等农业专项资金,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性质的前提下,要重点用于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业主的项目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科技培训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县财政按企业对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增长部分的30计发。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核定授信的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4、实施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龙头企业就业,人事关系允许挂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科技人才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龙头企业业主及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学,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农业主管部门要统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力量,定期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到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

5、落实奖励措施。县财政要安排2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主要是2006年xx农业博览会),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20万元对在经营业绩和带动作用等方面成绩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3万元和10万元。蔬菜加工企业和本县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并且年带动发展蔬菜3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2万元的奖励。

(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发展农产品购销队伍。认真贯彻《xx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营大户、科技人员领办或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5万元用于奖励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对带动力强、农民参与面广、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经县农业部门考核后,给予适当补助。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营销队伍,对购销量大的购销大户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县政府每年开展一次全县“十佳”农产品经营大户评选表彰活动,受表彰的“十佳”每人颁发奖金3000元。

(三)加快茶叶初制厂标准化改造建设。狠抓标准化茶厂建设和茶厂改造,引导家庭型向工厂化加工转化,稳定提高茶叶质量。鼓励兴建标准化新茶厂或对符合要求的茶厂进行改造。新建或改造茶厂达到省级茶叶加工厂标准的,县财政按实际投资额予以贴息二年,年贴息率为5。今年继续从扶贫资金中安排2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安排1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20万元,统筹使用,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用于扶持茶厂优化改造。对已通过QS认证的茶厂,县政府给予奖励。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三杯香”茶叶和“九峰”牌蔬菜品牌,要千方百计把xx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并集中各方力量,加大对这2个品牌的宣传力度。县政府安排一定的经费做好“三杯香”证明商标申报,启动“三杯香”茶原产地域保护工作。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或新获省、市名牌产品的,分别予以奖励10万元和5万元。

五、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依托“农民知识化”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采取多样形式,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力争使每个农户都掌握一到两门农业支柱产业开发方面的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服务保障。

(二)开展科技示范。茶叶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纳税10万元以上,带动两个专业合作社、茶农100户以上,给予奖励5万元,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10户以上,使每个农户增加收入500元以上的,给予2000元奖励。年种植蔬菜15亩以上,在当地起到蔬菜生产科技示范作用,生产效益在当地蔬菜生产平均效益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定为蔬菜科技示范户,给予2000元的奖励。兔年出栏200只、羊年出栏100头以上,在当地起到养殖科技示范作用,生产效益在当地养殖业平均效益以上的养殖大户,定为养殖科技示范户,对给予2000元的奖励。对科技示范户安排科技人员直接进行技术挂沟,在受到自然灾害危害造成经济损失,优先给予安排救灾资金。开展科技示范户生产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快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建立名优茶品种试种基地,在试种成功的基地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不断提高全良种茶园覆盖率。鼓励优良品种的引种和推广,引进一个蔬菜优良新品种,在全县内推广面积达5000亩以上,且单位产量和产值比原品种提高10,一次性给予奖励3000元;引进一项蔬菜生产新技术,在全县内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0亩以上,并使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一次性给予奖励3000元。引进食草动物原(纯)种的给予20的资金补助,引进良种公母羊的每头补助200元,引进良种肉兔的每组补助220元。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资金不低于该资金总额的20。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和“xx农业信息网”的建设,推进信息入乡、进村、到企工程,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做好信息服务。

六、加强对农业支柱产业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茶叶、蔬菜、食草动物等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把他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切实加强对农业支柱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工联系主导产业和县级领导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帮助解决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树典型、抓示范,及时协调解决农业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好落实,务求抓出成效。各乡镇成立农业支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加大对农业支柱产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并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和扶持措施,努力增加对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综合扶持资金,以促进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成功创业者的三大特质下一篇:感恩节征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