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2024-04-23

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精选6篇)

篇1: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前 言......................................................................................................2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2

二、实习路线........................................................................................3

三、实习任务要求、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3(一实习任务要求..........................................................................3(二人员组成...............................................................................4(三实习时间...............................................................................4(四任务完成情况..........................................................................4第一章 地 层.........................................................................................5 1.1太古界(Ar..................................................................................5 1.2元古界(Pt...................................................................................6 1.3古生界(Ph..................................................................................7 1.3.1寒武系(∈..........................................................................8 1.3.1.1下统.............................................................................8 1.3.1.2中统.............................................................................8 1.3.1.3上统.............................................................................8 1.3.2奥陶系(O...........................................................................8 1.3.3石炭系(C...........................................................................9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9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9 1.4二叠系(P....................................................................................9 1.4.1下统 山西组(11P s................................................................9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10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10 1.5新生界(Kz................................................................................11第二章 构 造...........................................................................................12 2.1褶皱............................................................................................13 2.2节理............................................................................................13 2.2.1张节理的描述........................................................................14 2.2.2剪节理的描述........................................................................14 2.3断层............................................................................................14 2.4沁阳地堑......................................................................................15第三章 地质作用.......................................................................................18 3.1地壳运动......................................................................................18 3.2变质作用......................................................................................19 3.3岩浆作用......................................................................................20 3.4外力地质作用.................................................................................20第四章 矿 产..........................................................................................22第五章 结束语..........................................................................................24目 录

前 言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采矿 2010级在《矿山地质学》理论课结束后,进 行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区位于太行山区,东起辉县市,西至济源市。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

实习区有焦(作柳(州铁路、焦太(原铁路,矿区内有安阳城 至冯营铁路专用线在待王车站与国铁接轨,构成该矿运输动脉。公路:有 焦辉、焦新、焦洛、焦济与焦郑公路,此外,已建成的焦郑、焦晋、焦济 与焦温高速分别与京珠、晋太及连霍高速连通,基本实现了以焦作市为中 心通往周边市县及国道的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十分便利,见下图。

二、实习路线

路线一:辉县上八里太古代、元古代及寒武纪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辉(县公路经辉县上八里镇至鸭口村北辉(县陵(川 公路边 路线二:中站区龙洞乡刘庄奥陶纪、石炭纪含二叠纪矿产及构造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至刘庄公路到刘庄村

路线三:沁阳常平二叠纪含煤地层、地堑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克井公路经沁阳山王庄转秦阳晋城公路至常平南约 2km 公路边 路线四:济源下冶二叠纪含煤地层路线

焦作市到济源市下冶镇

三、实习任务要求、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实习任务要求

1.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3.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4.认识实习区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5.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6.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7.编写实习报告。(二人员组成

朱乾坤、张海洋、张鹏伟、赵松涛(三实习时间

2012年 6月 18日到 2012年 6月 21日(四任务完成情况

2012年 6月 21日星期四完成野外实习, 2012年 6月 23日星期六完成实习报告编制。

第一章 地 层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 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细到系、组新生界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1太古界(Ar 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盘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见底层为赞皇群(Arz ,所观 察到的地质现象为: 在盘山公路边可以看到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 合岩及小型岩脉或岩墙侵入岩体。

(1 黑云斜长片麻岩呈黑褐色及黄褐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长石占 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 风化后呈土状光泽,黑云母占 15%~25%左右,呈片状。石英占 15%~25%左右, 油脂光泽;(2角闪斜长片麻岩呈暗绿色及灰黑色,纤维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 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角闪石占 50%~60%左右,呈柱状

或粒状,斜长石占 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石英 占 5%~10%左右,油脂光泽;(3花岗片麻岩(肉红色 ,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粒 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混合岩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 类,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

在盘山公路观察到的混合岩: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石英质或花岗 质脉状体的混合岩, 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特征, 围岩中大量的侵入体(脉状、条带状与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围岩称为基体,侵入岩称为脉体,主要有 石英脉和长石英质岩脉。岩浆沿着与岩层层面垂直或斜交的断面侵入,形成了规 模较大, 似墙状的

岩体, 称为岩墙。构成岩脉和岩浆的岩浆岩从酸性到基性都有。变质岩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先期形 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 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 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1.2元古界(Pt 在辉县上八里镇盘山公路前进方向右侧可以看到元古界云梦山组的岩性组 成和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云梦山组其下部颜色为红色、紫红色变质石英砂岩, 上部颜色为浅色的厚层状结构。以石英为主(大于 90% ,硅质、铁质胶结,层理

明显, 大部分为中粗粒的结构, 层面上有波痕和泥质龟裂纹, 多形成陡峭的悬崖。该地区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较大,达到 100m 以上。

云梦山组与赞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证据是:(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差异较大;(3震旦系底部有底砾岩存在;(4两套地层之间有缺失地层。1.3古生界(Ph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3.1.1下统 主要为灰黄色的钙质页岩,紫红色的钙质泥岩及薄层石灰岩。主要 为粘土类矿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于页岩、泥质灰岩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风化 破碎。地貌上常为低山丘陵。

1.3.1.2中统 主要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层状,常有鲕状结构和豆粒结构,地 形上构常为陡坎地形。

1.3.1.3上统 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鲜面呈灰色,与奥陶系 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层状,矿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以方解石为主。当方解 石含量大于 90%是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75%时, 白云石含量大于 20%时 ,为 含白云质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50%时,叫白云质灰岩,白云石大于 50%时, 叫钙质白云岩。在野外判断时可以用稀盐酸来检验,反应剧烈的是石灰岩,反应 缓慢的叫白云岩。结构为隐晶质向显晶质过渡, 典型的特征为风化面上有淋滤沟, 又称披麻状结构或刀砍纹。撞击时冒白烟,且有臭味。可以作为冶金熔剂。1.3.2奥陶系(O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主要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岩, 以及方解石(主 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为主,质纯,性脆,呈厚层状。层面上能够看到白色的方 解石脉的充填,其风化面上由于受到风化故颜色较浅,新鲜面的颜色较深。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 本溪组的岩性组成,主要是粘土岩、铁质岩、铝质岩、砂质岩。下部为紫红 色的、褐红色的铁矿层,称为山西式铁矿,中部或中上部为灰色或青灰色的铝土 质泥岩或铝土矿。当铝的含量大于 40%,铝硅比大于 2:1时为铝土矿,否则为铝 土质粘土;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的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时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的 原料。本溪组的厚度为 0~20m 左右,一般为 8~10m ,沉积时基底不平行成鸡窝 状或串珠状的赋存状。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 为灰黑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单层厚度比较薄(与奥陶纪石灰岩 的相比较 , 有 8层左右, 从上到下依次为 L 1~L 8,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结核

或燧石层,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腕足类化石等 ,太原组中含有煤层, 薄煤层,焦作仅有两层可采煤层一 2和一 51.4二叠系(P 煤,石灰岩常构成煤层顶板,其底板由 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层状泥岩组成。1.4.1下统 山西组(11P s 山西组的岩层性质为灰色的砂质岩、泥质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层泥岩, 该组下部含主要煤层为二 1煤,又称为大煤,平均厚度在 6m 左右,以中厚煤层为

主,是焦作地区的主要开采煤层。顶板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称为大占 砂岩,在焦作地区,大占砂岩不是很明显。在钻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岩,就预 示着将要接近煤层。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绿色、灰色砂岩 及泥岩组成,偶夹紫红色团块状泥岩,厚 2~140m,平均 80m, 本组以底部砂锅窑 砂岩(21S 与山西组分界。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含砾风化面呈灰黄色的 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 ”,厚 0.5~9.3m ,平均 6.0m, 是本组与山西组分界 的主要标志。下部为浅灰色、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紫斑,局部含 有鲕粒;中部为青灰色细长石

英砂岩,含海绿石,其间夹青灰色铝质泥岩及黑色 泥岩,上部由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 组呈整合接触。

下石盒子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于向浅 水海湾进积的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小规模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下,使三角洲各 种亚环境向海、陆方向进行了多次交替演变。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 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整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仅局部可采,全硫量低,一 般小于 0.5%~1.0%,而灰分产率则一般大于 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 湾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层较厚,较稳定。此地层在焦作地区 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黄绿色、浅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组成,厚 0~200m ,平均 50m。该组遭受剥蚀严重,出露不 全,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的七段煤形成于小规模海平面上升阶段的下三角洲平原或三角 洲边缘海湾的环境中。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层位稳定。在济源 — 郑州 — 一线南都 有发育, 但厚度不大,一般为 0.5m ~1.0m ,煤中混入物较多具有泥质夹岩,结构 复杂,灰分产率高,一般大于 30%~35%。全硫含量高,平均 2%左右,以黄铁矿 硫为主。此地层在焦作地区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本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不含煤,为一套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 及泥岩组成的湖泊沉积。

1.5新生界(Kz 在我国,新生界后期的海陆分布大致与现代接近,仅在东部沿海边缘地区曾 发生过海浸,故我国在新生界以陆相地层为主。新生界的陆相地层,由于经历的 时间较短,受地壳运动作用的影响甚微,不少地层尚保留着原始的近水平状态, 尤其是第四系的沉积物(黄土、亚砂土、亚粘土、砾石、坡积物和洪积物等 , 大多呈松散状,尚未受

到褶皱和断裂。但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则受到了褶皱 和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第二章 构 造

焦作位于太行山隆起带的东南缘, 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复 合部位、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东翼。地层走向 NE ~SW , 倾向 SE , 倾角 6~ 25°,一般为 12°。由于受太行山隆起和武陟隆起控制,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 褶皱构造不甚发育,总体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仅在矿区南部见有小型宽缓 向斜(墙南向斜。断裂构造主要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按走向主要发育有北东、近东西、北西向三组,尤以北东向最发育,见下图。由于断裂构造的切割,使整 个矿区被划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块段,剖面上呈阶梯状或地堑、地垒。断裂构造 的发育, 不仅控制着煤层的分布与赋存特征, 而且形成了矿区或井田的自然边界。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 态。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2.1褶皱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性变形,形 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焦晋高速公路南侧看到的褶区的描述:核部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和泥岩, 两 翼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转折端的张节理发育,与岩层面垂直。在岩层内部,其 节理与背斜轴平行,为纵张节理。但是节理只在相同的同一岩层中存在,不穿过 其它岩层。该褶曲南翼倾角陡,北翼倾角缓,为斜歪褶曲。东侧的一端被风化剥 蚀。示意图如下。

2.2节理

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2.2.1张节理的描述 :张节理指岩石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开 裂,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当穿过砾岩时,常绕开砾石,张节理常发生于 脆性岩石中,并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

2.2.2剪节理的描述 :剪节理指岩石受剪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紧 闭,节理面光滑平直,节理面延伸较远,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 X 型 共轭节理。

2.3断层

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 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它 对矿产的开采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影响。在煤矿矿井地质工作中, 对断层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次地质实习所看到的是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断层,断层的上盘为寒武系地 层,岩石为石灰岩,下盘为震旦系地层,岩石为石英砂岩,该断层上盘下降,下 盘上升, 为正断层, 断层的走向为 100°(东偏南 10°, 倾向 190°,倾角为 80°左右。该大型断层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断层,且大部分为正断层。由于断盘的 岩性组成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性脆,故断层面呈现出悬崖峭壁(如下图所示。

2.4沁阳地堑 F 11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方向,倾 向 170°,倾角 60°。1 2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为 60°,倾向 320°,倾角 61°。3断层:类同于 F 2断层,也为正断层。但地层的接触关系为:奥陶系中统马 家沟组(O 2m 2 1 P x 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接触,缺失了石炭系本溪组(C 2b、石

炭系太原组(C 3t 1 1 P s、二叠系山西组(地层。段层面附近的构造较为复杂。在 断层面附近的岩层向上弯曲, 说明该上盘向下运动, 向下弯曲即为下盘向上运动。可以通过此种性质来判断在煤矿开采中遇到的断层的性质。并以此来寻找断失的 煤层。

沁阳地堑构造控煤的地质意义;由上示意图可见,本地区的含煤层为二叠纪上统的山西组煤层,但是由于岩 层的断层结构, F 1断层为正断层,其下盘上升,其含煤层高出地表,被风化剥 蚀掉,上盘下

降,保留了含煤层系没有被剥蚀掉, F 2断层为正断层,其上盘下 降,与 F 1断层的上盘形成了沁阳地堑,保留了含煤层系,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 地表面,被风化剥蚀;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煤层范围小, F 1和 F 2断层之间的沁阳地

堑间的煤层沟通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 2m F 石灰岩强含水岩层, 故该煤层的矿井涌

水量比较大,开采条件差。F 断层造成该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及煤炭质量不好的原因。3断层同样也是正断层,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上

盘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层,但由于 F 3 F 断层的切割,保存煤层的范围很小,离地表 较近,为风化 — 氧化带,煤炭的质量不好,该煤层的深部煤由于断层的作用被抬 升,被风化剥蚀掉,故未受风、样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

3断层带附近,由于上盘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盘岩层向下弯曲, 下盘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盘岩层向上弯曲,由此,可判断对盘岩层的运 动方向。

F 2断层面

F1断层面 第三章 地质作用

在自然动力的作用下,使地壳内部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 发生变化的作用,成为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将地质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的,是由地球的重力能、热能、地球 旋转能以及化学能、结晶能引起地球内部的物质的运动、结构改变的地质作用, 其作用形式可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宇宙空间能引起的,外力地质作用主 要是在地壳的表层进行的,其结果是重新塑造了地形和形成新的沉积物。

3.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它使地 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 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 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结果。地 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本次在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公路实习所见到的比较明显的地壳运动有: a.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有五台运动,其间为不整合接触,先形成的下部老底 层被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底层的缺失,并且有剥蚀面,后形成的新地层 与其就呈现出不整合的接触。

b.马家沟组(O 2m 与本溪组(C 2b 之间有加里东运动,其间为平行不整合运 动,中间缺失奥陶系上统(O 3、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下统 C 1 3.2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量变化等内 动力的影响, 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统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太古界是地壳历史中较古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地壳经历了多次强烈 的运动,经受很深的变质作用和多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厚度很大,强烈褶皱、变质很深的一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由其裸露出来的岩层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形成 的大多为片麻岩、结晶片岩、大理岩基机薄层磁铁石、石英岩,混合岩化变质作 用强烈。与其上

伏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地区太古界的岩石多为花冈片麻岩, 该岩石属于中度变质的变质岩。

3.3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使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局部融熔形成以碳酸盐 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挥发分的熔融体,并且促使其向地表薄弱的部分移动的作用。包括岩浆形成、运移、演化和固结的过程。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 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物 理和化学状态。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浆作用 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 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最重 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作用。本次实习中太古界片麻 岩就属于此现象,侵入体中的辉长岩、石英、长英质岩与基岩混合,形成含有石 英脉和长石英脉的混合岩。

3.4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 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 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 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破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进而 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其过程是先期形成的各种岩石(三大 类岩石由于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物和剥蚀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固体碎屑物质及生物的遗体碎片等, 在原地或经搬运到新的环境后沉 积下来,通过固结成岩的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在外力的作用的产物,由 于沉积的来源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因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多种沉积岩。但 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和互为因果的,风化、剥蚀产物提供搬运的物质基础, 而岩石碎屑在搬运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作用的“武器”;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 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

第四章 矿 产

焦作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 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 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 20多种。

其中煤田东起修武, 西至博爱, 南接武陟, 东西长 65公里, 南北宽 20公里, 保有储量 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5500-6700大卡 /公斤,含 硫量:0.5-0.8%,挥发分:8-9%,灰分:22-27% ,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 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修武至沁阳一线的太行山南侧,埋藏浅,易开采,耐火 度达 1650~1770℃,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4686.9万 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9.5%。

铁矿主要分布于焦作和沁阳,保有储量 2726万吨,工业储量 740.6万吨, 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 32%;硫铁矿保有储量 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 41%, 品位一般在 16~20%左右 , 洗选性能良好,主要位于冯封矿区,矿体长 3000米, 宽 300-600米。

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 , 工业储量 33亿吨,远景储量 100亿吨 , 厚度稳定在 30米以上,含氧化钙 52~54%,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 500平方公里,是生 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

此外,焦作还有铜、铁、石英、大理石、铝、锌、磷、锑等矿产资源。第五章 结束语

首先感谢各位指导老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 气很炎热、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 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 的感动!本次《煤矿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共经历了两周的时间,通过四天的野外实习和一周多的室内地质资料整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 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在这次实习之前,我曾在野外看到过很多地 质现象,但是对他们的成因及其说明的地质问题知道的很少,经过指导老师的耐 心细致地实地讲解, 我掌握了一定的地质知识和方法, 能够去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如焦作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 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 其中, 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另外,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种种疑问也在现场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 :学会 了如何判断三大类岩石,并观察和了解了一些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如石英、角闪 石、云母、铁矿石、铝土矿等等 ,加深理解了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的 概念;掌握了断层划分的依据并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学会了 分析一些地质构造,加深了对地层知识记忆与理解,尤其是含煤地层等等。在实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到地质知识对煤矿生产中的重大意义, 对断层给煤矿 生产造成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了解了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对煤层顶板岩性 的判断来确定煤层的层位是否正确, 以及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 断正逆断层,并以此来判断和寻找断失的煤层的层位;通过水文地质研究来科学 的治水。

地质野外实习非常的辛苦,天气很热、环境比较恶劣,但是面对困难我没有 退缩,而是紧跟老师的步伐和讲解,边听边记录,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弥补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通过这次地质实习使自己吃苦耐劳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得 到了很大的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地质学在采矿中非常的重要,地质学 方面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虽然《煤矿地质学》已经结课,但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仍要加强对地质学知识的学习,并充分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去实地 察看和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这样才能学好地质学,才能在 采矿中科学地利用这些知识,为安全生产服务 , 为煤炭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通过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岗位的实际跟班实习,并参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认识企业生产管理的运作过程及特点,了解企业管理体制、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战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运作过程,了解计算机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开发及使用情况,结合实习内容理解课堂学习过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作为一名实习生,我被地质队安排在了单位的信息科工作,以便了解公司的信息化概况。在信息科,我也了解一些关于地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年来,总计安排工作项目141项,投入工作经费24330万元。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扎实地逐步推进。

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和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确定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地质调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数据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加速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

六年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数据支撑体系已基本建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有了良好开端,基本实现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

二、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果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地质调查主流程共包括立项论证、设计编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社会化服务等六个模块。几年来重点开展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三个模块的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1.基本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

成功开发研制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首创的PRB过程和数据模型,将GPS的定位结果反映到掌上电脑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上,实现了 GPS、GIS 和RS的有机集成,地质人员可以在掌上电脑上按照技术标准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素描图,实现了区调野外原始数据采集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区调野外 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整理和成果输出的主流程信息化。全面完成了设备定型、技术要求编制、人员培训和设备 配置等工作,并在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全面推广。

2.固体矿产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进入推广阶段

以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为基础,开展了固体矿产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目前已经开发成功。20xx年在6个重点项目中试点使用,20xx年开始较大范围推广。

3.地质环境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研制进展顺利

地质环境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三类专业工作的野外数据采集。目前系统开发进展顺利,即将进入小规模试点阶段。

4.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系统开发取得一定进展

完善了钻孔采编系统。该系统具有钻孔地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钻孔图件自动绘制等功能,现已全面推向社会,得到大多数地质工作单位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开展GIS矿产资源选区评价系统和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等研制工作,为提高地质调查部署科学性开发了新的工具。开展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与数据模 型开发研究等项目,为提高设计编制水平和地质调查成果的直观表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的.研制开发为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 的综合评价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三、数据支撑体系建设主要成果

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是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支撑,主要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库系统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系统。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投入了较大的建设力量和资金。目前该体系的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

三、实践结果:

通过此次实习工作经历,我发现了地质部门信息化建设对其推动作用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主要成果

1.基本建立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以来,配合数据库建设工作,研制了建库标准、质量控制标准、数据描述标准、产品标准、数据采集标准等35项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地学数据库的建设和系统开发,保证了数据质量,为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2.国家地质调查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

经过三期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天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部分专业地质调查单位及地 调院间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主干千兆速度的数据信息传输,通过网络系统向社会提供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地质文献资料和全国地层数据库 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地质调查资料数据实时传输和项目管理提供快捷服务。

3.地质调查门户网站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服务功能

地调局网站自20xx年元月运行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5年,运行稳定,近3年的访问量达80万人次,20xx年底月访问量达到35000人次,呈上升趋 势。网站运行效果比较好,专题特色明显,栏目设置较合理,信息较及时、全面,平均每天有3——6条新消息,还设有信息服务栏目,如元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 等。

(四)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开展了元数据库建设,完成了主要数据库的元数据库建设和发布工作;开展了地质调查数字化成果的社会需求方式与内容研究、数据压缩技术研究和在线离线服务技 术体系研究;开展了成果目录数据库、地层数据库的网上服务工作。依托863课题,在解决数据传输与共享的技术问题方面有重要进展。

五、“十一五”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思路

“十一五”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将继续按照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重点加强主流程信息化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继续夯实两个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

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主线--主流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全面推广各专业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加强选区研究、数据处理和设计编制等模块的分解和开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地质调查技术水平。

在地质调查数据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系统。按照定期更新的原则,规范数据库的维护。为扩大面向社会的数据信息服务,加强已建数据库的保密处理工作。

在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骨干网络体系的各节点建设,提高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能力。加强地质调查信息网站建设,扩大服务能力。 强化地质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体系建设总体框架,规范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目录发布制度,扩大服务信息量。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篇3: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学,教学模式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必修的掌握地质技能、培养地质思维的重要必修课程。野外地质认识的目的是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感性认识, 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训练基本地质技能。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传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观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由于野外教学工作中存在管理难度大, 学生主动性差, 师生交流局限性大等问题, 从而使得野外学习氛围易形成“1/3认真, 1/3较认真, 1/3打酱油”的局面, 野外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 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载体,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法。 (1)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具有教学目的针对性强、师生互动参与度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等特点, 非常利于野外实践教学。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面向地质类专业本科大一的学生开设的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必修野外教学实践环节。 (2) 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 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 探索新的野外教学模式。

1 问题教学法

早在2000多年前, 中外教育学家 (孔子和苏格拉底) 就曾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获得真理。到了19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及建立了五步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得以复兴。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心理学家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问题教学理论, 奠定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3) 随着问题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在实践运用中, 问题教学法主要有三种主流教学模式, (4) 如图1所示。

2 实践方案与过程

结合地质实习的特殊性, 教学总体思路依据问题教学法的模式进行改进, 如图2所示。

2.1 基于教学任务的问题创设

问题创设这一阶段是由教师主导, 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与野外实际观察地质现象的具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发生冲突, 激化矛盾, 从而产生问题情景。因此, 这一阶段, 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结合实际野外地质现象进行问题创设。为了让问题的提出更有针对性, 教学实施前, 路线、任务、规范的记录格式、必备工具等都提前告知学生, 并要求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 了解第二天实习地点的背景知识。列举部分预设探究性问题如表1所示。

2.2 基于小组任务的问题探索及解决

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 寻找答案。在这一阶段, 教师尽量避免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授予学生, 而是通过第一阶段创设的问题, 组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考虑到野外教学的特殊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的一个或者多个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去搜集资料, 建立解决方案的一个探究的过程。例如在海洋地质作用的教学任务中, 小组成员可以分组进行观察、探究老虎石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沉积物、生物的特征及原因, 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别汇报。这样实施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可以去完成, 避免了野外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最后教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小组任务完成的结果进行验收。

2.3 基于多次小结归纳的问题的检验与创新

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程度和效果需要检验才能判定。因此, 问题的检验就是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落脚点。如何在野外教学实施过程中, 迅速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这一环节可以穿插在小组任务完成中和完成后两个阶段。由于每个路线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 需要设定多个问题来进行探究, 因此在每个问题探究完之后, 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结。小结由教师主持,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可以抽查的方式考察小组成员掌握的情况。所有小组任务完成之后, 教师根据汇报结果找出学生忽略的重要内容, 再补充设计问题, 让学生继续探究, 完成之后, 由随机选出的小组成员进行归纳总结路线的主要内容及体会。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教师除了继续让其探究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在路线结束之后,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自我学习, 寻找答案。这样一个过程, 就把学生的学习从野外再次引回书本,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燕山大学北的风化壳的观察中, 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观察思考教师预设的问题:此处的风化壳是在什么环境下形成的, 在完成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认为风化壳是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形成的。根据学生的探究, 产生了新的问题: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大多是在南方长江流域, 为什么会出现在北方?因此引发了一个科学问题:燕山大学北红色风化壳的形成与气候环境意义?针对这一问题, 学生在以后的研究生课题研究中, 采用地球化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最后得出自己探索的结论。 (5) 这些在具体的野外实习中, 由教师预设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产生了很多的科学问题, 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5) (6) 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问题教学法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的重要作用。

3 总结思考

在问题教学法的野外地质认识实践过程中, 教师创设主要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师生良性互动。这一过程激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实际问题, 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的巩固, 对基本野外地质技能的掌握,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和科研思维, 树立良好的地球科学时空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会导致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 导致完成小组任务时, 有些学生浑水摸鱼。此外, 学生片面追求单一任务的完成, 可能会忽略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 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统筹安排时间, 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留有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述和归纳总结。

注释

1 张理, 张焱.问题教学法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科技信息, 2007.2325-26.

2 王家生, 喻建新, 江海水, 马相如.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教学指导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5.

3 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崔友兴, 蔡林, 陈瑞君.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3 (8) :1-3.

5 熊志方, 龚一鸣.北戴河红色风华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 2006.13 (6) :178-186.

篇4:对油田地质实习的思考和认识

一、让学生尽快熟悉钻采设备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油田地质实习教学所涉及到的采油设备非常多,如游梁式抽油机、皮带式抽油机、螺杆泵、电潜泵等采油设备。这些设备虽然在性能、结构、工艺上各有优缺点,但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游梁式抽油机,以其安装方便、调试简单、使用可靠、应用灵活而在大多数的采油井上使用。另外,还有各种注水设备、输油管线及设备、井下作业及井下管柱。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些设备的现场选用原因和应用情况的反馈,如果任课老师不熟悉,有的甚至自己都没见过,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让大学生熟悉钻采设备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大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习组织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安排大学生熟悉各种设备的原理、工作流程,还必须保证人身安全与生产安全。

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油田生活

据调查,参加油田地质实习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去油田工作,他们对熟悉油田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具有很高的兴趣。如果把学生安排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中,让他们体验真正的油田生活,其感受又将如何呢? 现场实习与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安排实习的工作地点经常变化,与住宿地点都有较长的路程,除较远的工作地点安排汽车接送外,同学们大多数时候都要走几公里路才能到达工作地点,特别是跟随采油工去巡井的学生,还得背着仪表和管钳,特别辛苦。第二,虽然安排了专门的食堂,仅提供早餐和晚餐,但过时不候; 中餐安排盒饭或就近由采油队提供简便的餐饮,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第三,学生要接受工作环境的考验,实习时间为开学头四周,天气正冷,遇到下雨,全身被浇个透,还必须完成实习任务,接受“三老四严”教育,即对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三老四严”是油田企业文化融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最基本、最典型、最生动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无法在书本中学到的。事后大多数同学说,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就是这一段时间。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07 年初,江汉采油厂成为长江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江汉采油厂对原有用于职工培训的采油工具实习基地、采油井口实习中心、采油集输系统实习基地都有所投入,对教学条件、用水、用电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进行了改造,同时加紧对新的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些实习基地全部对大学生开放。为了取得最好的实习教学效果,江汉采油厂按学校的要求选派了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技术人员负责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包括采油工艺、采油地质、采油动态分析、钻井地质、油气集输工艺等。我们还将采油厂自导自拍的8集采油技术系列电视教学片用于大学生的实习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油田生产安全,我们还安排专人负责采油井场、集输油站、联合站、作业井井场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

四、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1)实习教学应结合生产任务。油田生产任务繁重,經济指标深入到油田生产的各个方面,如何将大学生的实习行为纳入到油田生产管理中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对采油厂或学校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资源勘查专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油田地质实习完全可以向本专业相关的市场靠拢,教和学完全可以放到经济建设的行为中,带着工程任务进行实习,让师生们的利益与实习密切相关。如果工地就是课堂,劳动就是学习,大学生在油田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练就一身不怕吃苦的本领,生产任务结束后还能获得一份较满意的收入,这种干、教、学相互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同时也会受到油田的欢迎。

(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对参加实习的学生来讲,要完成实习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地质问题、采油工艺有必要的认识之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地质思维的领悟。在油田动态分析教学环节中,刚开始时,同学们总是普遍反映迷雾一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随着认识的深入往往迷雾逐渐被拨开,对地下地质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学们的地质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这种提高是实习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提高中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在实习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相信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现阶段的现场教学采取了以油田技术人员言传身教为主,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解析为辅的办法,教学过程还没有真正全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整体效果有待提高。

(3)在地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质实习中应该明确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定向观察,如果教师不强调每次路线的目的,学生很容易变成看热闹,每条路线上观察的目的点明了,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主要问题上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的地质现象需要观察的重点不同。因此,每条观察路线,我们都注意训练学生掌握重点观察的能力。学生在明确了观察目的以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就可根据认识不同地质现象的关键所在,分析和认识不同的地质现象。

五、结论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个丰富且生动的课堂,对于一名石油专业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因此探究高校的石油地质实习的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2)

[2]案光忠 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

作者简介:

篇5: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七次实习去了七个不同的实习点,有山有水,有文物,这和我想象当中艰苦的实习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第一天我们去了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方镜桥头,虽然来上大学一年了但是学校好多地方都还没去过呢,听到方镜桥头还是一头的雾水,和室友一起背上紫金矿业学院的灰黄色小包,一手地质锤一手罗盘,便出发了。因为是在校园内所以大家走路15分钟便到达了集合地点。第一天老师交了我们如何记录野外记录薄,我也画下了人生第一张地质素描图。也在野外记住了第一种岩石??霏细岩。在霏细岩表面发现了大量的模树石。这是一种风化产物,因为其形象似柏树树叶,犹如植物化石的印痕而得名假化石。个人感觉这种模树石应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简单加工以后可做艺术品出售。之后我们又去了南长安山山顶,因为刚下过小雨的缘故地面上显得有些泥泞,但是没有一位同学抱怨泥水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在茂密的植物中穿梭不一会儿,越过几个小水沟。经过一条湿滑小道。在山顶鸟瞰校园。在远处雾气弥漫下,福州大学是那么的迷人。除了美丽的风景,还可以清晰的看到霏细岩与闪长岩的接触面及霏细岩的流纹构造。向四周望去,不管是规模走向还是分支复合现象都看的清清楚楚。

之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搭公交车,去了金山寺周围观察了河流的地质作用以及岩浆的流动构造。在蜿蜒山中小道旁,偶然发现了一座隐藏在山路旁的清代古墓,依山傍水,鸟语花香为伴。金山寺是一座明代古建筑,坐落于乌龙江江面。要坐船才能近距离参观这座水中楼阁。在等待渡船的.过程中,好多同学按不住寂寞下河去抓小河蟹,貌似有点不太安全。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鼓山之行。因为我们小组选择的徒步爬山。虽说鼓山不算艰险,在将近四十度的气温下背着一大包吃喝去爬山还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们成员小组坚持发扬的地质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喊苦不怕累,尽管汗水打湿了全身的衣服,尽管一次次精疲力尽的倒在山路上,但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全部顺利安全的抵达了鼓山山顶。

最后一站便是壶江岛了,六点钟开始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爬起来洗脸刷牙,在老师组织的大巴车的运送下,经过20分钟的船程。我们登上了紧紧0.8平方公里的壶江岛。岛虽小,但却隐藏了巨大的民族文化。见识了巨大的紫水晶和妈祖佛像。在江边大家依依不舍的照了合影。短短的实习生活也就此结束。

篇6: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实习的安排和进度 第三节 实习地的地理与交通概况

第二章 西山实习路线 第一节 西山地理地貌特征 第二节 滇池的地理环境现状 第三节 西山大断裂

第四节 西山大断裂的地层剖面 第五节 滇池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章 澄江实习路线

第一节 帽天山抚仙湖地理交通现状 第二节 澄江动物群

第四节 抚仙湖的形成和水环境特征 第四章 总结和感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煤矿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修的一门课程。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无论是进行地质研究还是地质知识应用几乎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观察。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获取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材料,经室内进一步研究,进而最终获得地质知识。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质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本次实习是以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基本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

第二节

实习安排和进度

我们本次的地质认识实习工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实习开始以2013/9/9号,8号晚上我们领来了实习所要的工具,9号早上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本次实习安排了两天时间,所以实习也分为两条实习路线。第一天的实习路线是西山实习路线,首先我们观看了西山大断裂,然后沿西山向上爬,在爬上的过程中观察了西山大断裂的地层剖面,到了望海亭,又对滇池进行了观察。第二天的实习开始于10号,也就是第二条实习路线,澄江实习路线。早上我们到了抚仙湖,对抚仙湖的几个点进行了观察和了解,对抚仙湖的形成和水环境特征有了大体了解。下午我们去了帽天山澄江动物群,在澄江动物群参观了化石博物馆,还看了澄江动物群的宣传片,之后就返回学校。实习结束。

第三节

实习地的地理与交通概况

昆明西山古称碧鸡山.为碧蛲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的总称.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延35公里.最高峰罗汉峰,海拔2 511米。山峦起伏,彤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隔水相望宛如—丰盈的女子躺卧滇池岸边,有“睡美人”山之美称.三清阁上凿有龙门石窟.为昆明地区第一胜景.西山之名最早见与明天顺六年(1462年),敕赐华庭山,大园觉禅寺圣旨碑“云南府昆明县海西山”。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西山和滇池位于昆明主城区靠西,交通便利。我们本次实习是学校的交通大巴送去的,回来也是。

澄江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南部,湖面海拔1721米,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大理洱海,是云南省第三大湖。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7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也是云南旅游景点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湖容量达189亿立方米,相 3 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抚仙湖水清澈纯净,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澄江抚仙湖名声鹊起是因为1992年在湖底发现“水下古城文明”,“扁形人面图案、类似母系氏族分娩的图腾、类似于阿拉伯数字、古罗马字母的“0”、“1”、“Y”、“I”的符号,以及那些横七竖八的猜不出功能与用途的刻痕、颇似青铜器一角的金属碎片,高达19米、底长30米的五层世纪坛式建筑”等等古代文明迹象,神秘的澄江抚仙湖水下建筑与古

滇文明相距不远,在历史上它们有何关联?为何两处繁华的文明都先后神秘消失?这些“未解之谜”和玛雅文明、百慕大之谜一样,引发着人类永远在追求。但愿通过抚仙湖水下古城遗址的一次次科学和严谨的探秘行动,能早日复原抚仙湖一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城镇村落、祭祀活动等,让又一个中华文明千古流芳。沿澄江抚仙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热水塘位于澄江县海口镇,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糠蒗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1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1]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帽天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城东边6公里处。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因化石而闻名,所谓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指的就是这里。这里埋藏着距今5.41亿年的帽天山化石群,该动物化石群再现了距今5.41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第二章

西山实习路线

第一节

西山地理地貌特征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距市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米,最高的罗汉山高出滇池水面约620多米。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西山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涧壑流泉,云蒸霞蔚,景色秀丽。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仰卧的少女,故称“卧佛山”,又称“睡美人”。明嘉靖年间杨慎在《云南山 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在明代,昆明西山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全山除岩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均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随高度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山体下部有以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体上部是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海拔2150米以上 的石灰岩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个科、594个属、1086种灌乔木和其他植物,药用植物也多达九十余种。还生长了一些珍稀树种,如台桧、鹅耳枥、化 香树、八角枫、滇紫荆、云南樟、长柄桢楠等四季常青的树木。1998年起,公园致力于恢复“碧鸡秋色”工程,连年持续栽种漆树、红枫树等彩色树木。

第二节

滇池地理环境现状

滇池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由构造陷落而成。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过去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后修建十馀座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生态特征

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外来鱼种

形态描述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海拔1887.5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湖长41.2千米,最大宽度13.3千米,平均宽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积15.931亿立方米;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 5 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滇池水域,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良田万顷,人称“高原江南”。在池的周围,有渔村和风帆点缀的观音山风景区;有花光树影的白鱼口空谷园;有绵亘数里,水净沙明的海埂湖滨 浴场和秀美隽逸的大观楼公园等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特别是在绿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亦有大海的气魄。

第三节

西山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断面向东倾斜,走向近南北,倾角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龙门等山地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该大断裂的影响,使昆明西山地区南濒断陷湖泊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断裂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特 6 殊地貌特征为昆明市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第四节

西山大断裂的地层剖面

沿线观察到的是西山寒武纪至二叠纪地层剖面,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和负荷地质作用形成的倒石堆现象,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泥盆纪上统

宰格组:上部为灰色燧石灰岩,下部为灰色至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厚324m。

石炭纪下统

大塘组:灰色、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夹厚层状灰岩,底部为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厚12.5m。

石炭纪中统

威宁组:为灰白色中至厚层状灰岩,中部夹角砾状灰岩。与大塘组整合接触,厚112m。

二叠纪下统

倒石头组: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植物化石;下部为杂色粘土、黄铁矿及煤线,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厚9m。

栖霞组:为浅灰、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虎斑状白云质灰岩,含丰富的珊瑚化石。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厚123m。

茅口组:上部为灰至灰白色中到厚层状灰岩;中部为灰色厚层状灰岩与灰色虎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含珊瑚化石;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不规则虎斑状白云质灰岩,与栖霞组整合接触,厚276m。

二叠纪上统

峨眉山组:上部为黑绿色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部分地段见柱状节理或球状风化;中部为紫色、紫红色凝灰岩,可见由粗到细的韵律变化层理;下部为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厚>600m。

第五节 滇池的形成与演化

滇池在成因上是属于构造湖。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景色优美。注:构造湖:由地壳运动内力的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

滇池是“云南高原上的明珠”,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近年来日益为各方面所关切。滇池作为一个天然湖泊,有它的自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滇池这一湖泊生态系统的现状,又是经历了长期的演变的结果。所以,在研究这一湖泊生态系统时,对湖泊的自然演变的历史,应当尽可能地加以了解。这对于认识这一生态系统的现状,生态平衡问题的探讨等都会是有帮助的。滇池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它的演变过程在今后的继续,这种继续过程由于人为影响的日益加强,显然有与往不同的特点,但是,是由于西山大断裂断线作用自然演化而形成的。

第三章

澄江实习路线

第一节

帽天山和抚仙湖的地理交通现状

帽天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澄江县城6km。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km,宽4.5km,埋藏深度达50m以上。位于东经102度57分30秒,北纬24度39分30秒,海拔2026m。有三个功能区:帽天山及周缘为中心区,是澄江动物化石群的首发地、原始部面所在地和化石群集中分布区。从中心已想南北各延伸4Km,南部为实验区,北部为反冲区。保护区面积共18平方千米,向地下延伸50m。是澄江动物化石群的首发地、原始部面所在地和化石群集中分布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抚仙湖位于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距离昆明70多公里,是中国有名的淡水湖,抚仙湖的湖面非常辽阔,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湖岸线长达93千米[1],这里的水质极佳,湖水清澈见底,最深处达155米,平均深87米,透明度达7-8米。湖内出产20多种经济鱼类,其中尤以抗浪鱼最具盛名,它也是抚仙湖的名贵特产。

第二节 澄江动物群描述

澄江动物群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古生物化石。澄江动物化石群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亿年)40多个门类,100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难以分类的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人们研究寒武纪早期动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澄江动物群 8 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园区距昆明52千米,通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且与全国著名高原构造湖——抚仙湖相邻,彝族、苗族风情多姿多彩。

澄江生物群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截止2012年)。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东部寒武纪早期的澄江动物群,以多门类动物软驱体化石的特殊保存为特征,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现已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鳃曳动物、动吻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10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藻类。澄江动物群生动再现了距今五亿二千万年前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追溯到寒武纪初期,充分展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的多样性,为揭示生物演化“寒武纪大爆发” 的奥秘提供了极珍贵的直接证据,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特别可贵的是,现今生物所有门类的远祖代表都有发现,有硬体也有软体印模,为人们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过程中生理结构、生物习性、系统演化和生态环境等提供了证据。以上发现不仅为“寒武纪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来说的确是个极大的难题及挑战。

第三节

抚仙湖的形成和水环境特征

抚仙湖属断陷湖类型,它是强烈的地面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地堑式盆地积水所致,所以湖泊长轴延伸方向与南北向构造断裂相一致。抚仙湖西南有一条约1公里的山谷河道——隔河(又称海门河),通向星云湖。星云湖的水面比抚仙湖高,湖水日夜从海门河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有一种著名的抗浪鱼,它喜欢抗浪逆行,但从不越过二湖之间的“界鱼石”进入星云湖;星云湖中有一种大头鱼,也常常沿海门河而下,但也不越过“界鱼石”而进入抚仙湖。这是因为二湖的生态环境不同。抚仙湖深度大,湖水清澈,透明度大,属于贫营养性湖泊。抗浪鱼适应于水深浪大、水草稀少和环境贫瘠的湖中生活。而星云湖为浅水湖泊,水绿色,透明度小,含有机质多,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大头鱼适应这种水温高、渔饵丰富的湖水生活。抚仙湖水源主要靠周围山地河川径流及泉水补给,其中与星云湖相通的海门河占入湖径流主体。抚仙湖的出水道有海口河和铁荪河,它们从湖东部流出后注入南盘江。抚仙湖具有蓄洪、灌溉、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湖贮水量大,灌溉着沿湖近20万亩土地。湖中有数条航线,担负着沿湖地区物资运输。它的出水口——海口河,长15公里,落差达385米,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现已建有水电站。抚仙湖除出产特有的抗浪鱼外,还产鲤、青、鲢、马鱼、金线鱼等20多种经济鱼类。

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约300多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凸突,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它的形状极像一个大葫芦,横放在澄江、江川、华宁3县之间,也为3县所共有。

关于抚仙湖的形成,有传说是因为天神与蛟龙决斗时撞到了地柱而使老城陷落变成湖的。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抚仙湖是一个地壳断层的陷落湖却是事实。这一“葫芦”的大头在澄江县境内,这一部分湖面较宽,占了整个湖泊总面积的60%,湖水也比较深;“葫 9 芦”的小头在南端,横跨江川、华宁两县,这部分湖面较窄,湖水也显得浅了一些。它南北长31.5公里,东西最宽处11.5公里。最窄处为西面的明星大嘴和东面的矣渡大嘴,从湖半腰楔入处,仅有3.2公里;南窄北宽,湖面平均宽度为6.7公里;湖岸线总长90.6公里。抚仙湖的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是云南省的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87米,最深地带达155米,是云南省的第一深水湖泊,也是我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由于湖水深,容水量达

185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容水量,相当于洱海容水量的6倍,论蓄水量是云南省的第一大湖。由于湖泊四周支流不多且分散,陆源腐殖质极少,悬浮物不多,为贫营养性湖泊;加之湖内和湖岸周围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涌出,湖水清澈纯净,水质极好。经化验,PH值为8.36,呈微碱性,湖水净淡度为99.5%,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湖的深水区为蓝绿色,湖水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也居全省湖泊之最。抚仙湖下游的海口河,是湖水流入南盘江的唯一通道。两岸高山夹峙,水湍急,14.5公里的河段,自然落差高达360米,是开发水电的理想之地。

抚仙湖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那独有的典雅高贵的气质,还在于它有温和的四季如春的气候,以及它哺育出一片片富饶肥美的沃土。抚仙湖距昆明仅有50余公里,由于海拔低,又有湖水调节气候,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湖泊沿岸,土地平整、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物产极为丰富,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

第四章

总结与感想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听老师讲说并记录,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天,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不但能够正确迅速地区分节理和断层,还解决了很多课本学习中遗留下来无从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对地质罗盘的使用也熟悉起来,而不是先前仅仅对插图的认识。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两周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完善。

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野外观察采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很多工作是自己独立操作所不能完成的,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同学配合,经过组员之间的分工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只有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才算是学会了,所以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

总地来说,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

最后我在此对带领我们实习的老师和学长以及开车载我们去的司机师傅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滇池盆地泥炭土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王丹微

王清

陈剑平

2006年

2.《海洋湖沼通报》 1981年04期

抚仙湖的气候特征

上一篇: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下一篇:把脚步划向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