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报告

2024-05-08

工程地质报告(精选8篇)

篇1:工程地质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

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

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地质实习报告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

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篇2:工程地质报告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门大学问,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我还是个连土木工程门都没进的无知学生,要学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时光应该是自己发奋读书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们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桥的施工现场,谢老师问:“这座桥的拱是双曲线,还是抛物线。”记得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没有马上反应过来,为什么呢?没有意识,没有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意识。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学不是高中,要学真本事,能把课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并有所创新,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学好,先要“三勤”。

在许多工地,特别是桥东开发区房建工地,工地技术人员等给我们最多、最宝贵经验就是“三勤”,勤看、勤问、勤思。对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对于专业书籍等要多看;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问,问技术人员,问工人师傅,总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好,搞清楚;对于任何问题、任何方法等,都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要把问题留给别人去解决,不要简单的照搬别人的方法,思考是进步的捷径。

篇3:工程地质报告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图件,地质报告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作为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单独编写。只有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且投入了较多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量或为了某个专门目的单独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 才单独编制矿区水文地质报告。编制水文地质报告时, 一般是先检查整理原始资料, 再在综合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各种图件、表格, 最后编写文字说明书。

1 矿区水文地质图件

水文地质图件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主要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矿床 (井) 水文地质类型、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以及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程度, 并与水文地质勘探阶段相适应。

1.1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全面反映煤矿区基本水文地质特征的图件, 是在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这种图件可分为区域、矿区和井田 (矿井) 三种基本类型。图件比例尺按不同工作阶段的要求而定。普查阶段通常采用1∶50000~125000或1∶10000;详查阶段采用1∶25 000~1∶10 000或1∶5 000;精查阶段采用1∶10000~1∶5000;矿井生产阶段采用1∶10000~12000。

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的水文地质内容还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含水层 (组) 和隔水层 (组) 的层位、分布、厚度、水位特征、富水性及富水部位、地下水类型等。其二, 断裂构造特征。如断层的性质、充填胶结情况及断层的导水性等。其中断层的导水性可分为导水的、弱导水的和不导水的三种类型。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在图上加以区别。其三, 地表水体 (如湖泊、河流、沼泽、水库等) 及水文观测站;控制性水点。其四, 溶洞、暗河、滑坡、塌陷及积水情况等。其五,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主要水化学成分, 矿化度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可表示的内容很多, 编图时应视图件比例尺和要求取舍, 原则上既要求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 又不能使图面负担过重。

1.2 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褶曲、断裂构造和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图件。内容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埋深、岩溶裂隙发育深度及其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水文地质孔、观测孔的位置及其试验参数和观测资料;地表水体及水位;主要井巷位置等。

1.3 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记录井下水文地质观测资料的综合图件, 有些矿区称之为实际材料图, 它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制订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其一, 井下各种类型的涌 (突) 水点, 涌 (突) 水点应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 (水压) 、水温、水质和出水特征。其二, 老空、废弃井巷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其三, 矿井涌水的流动路线及涌水量观测站的位置等。

1.4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按矿区的具体情况, 应绘制以下几种曲线:其一, 矿井涌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其二, 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位或流量关系曲线图。其三, 矿井涌水量与开采深度关系曲线图。其四, 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等。

在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编制, 其比例尺随工作阶段的进展而增大, 内容亦随之不断地做相应补充和丰富。在矿井生产阶段, 还要求编制矿井充水性图和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2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

2.1 序言

主要介绍矿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地表水系及流域划分、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2.2 区域地质条件

主要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发育等内容。地层应按由老到新的顺序, 介绍各个时代地层的岩性、分布、产状和结构特征, 还应介绍第四纪地质的特点。在介绍地层时, 应注意从研究含水介质的空间特征出发, 阐述不同岩层的成分 (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结构、成因类型、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风化程度、空隙的发育情况等, 从而为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提供地质依据。此外, 对煤层也应加以重点论述。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是分析矿井充水条件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基础, 应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移、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其区域性特征。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 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 以及其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富水性、水位或水压、水质, 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体之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第二, 构造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带的导水性, 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模及导水性, 封闭不良钻孔的位置及贯穿层位, 已开采地区的冒落裂隙带及其高度、采动矿压对煤层底板及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等。第三, 预计矿井涌水量时采用的边界条件、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和计算参数、预计结果及其评价。第四, 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说明其划分依据。必要时, 还应对矿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做出初步评价, 指出解决矿区供水水源的方向和途径, 简要论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并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出评价。

3 结语

本文对矿区主要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作出简要结论, 提出对矿井防治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指出尚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篇4:工程地质报告

关键词:工程地质灾害 土石混合体边坡 岩质边坡 监测设备 数值模拟

Abstract:Typical cases and basic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collected and classified by research team 6 in year 2010.Many advances and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which include Classification for earth-rock aggregate slope and rock slope in geologic hazards based on geological survey, real time monitoring equipment for typical landslides,monitoring database of in-situ slope,framework of numerical software for geological disasters,etc.Research interests for numerical model in each stage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re determined.Overall,the annual tasks of the first year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Key Words: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Earth-rock aggregate slope;Rock slope;Monitoring equipment;Numerical Simulation

篇5:工程地质实验报告

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及其保护和利用的科学,狭义讲师将地质学原理运用于解决与工程相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

2.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及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成为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区域稳定性问题-地基沉降变形问题

-地基、斜坡或洞室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渗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 3.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

第二章:

1.地球的圈层构造: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外------------------: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3.地质年代表:(纪)第四Q、第三R、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流纪S、奥陶纪O、寒武纪E、震旦纪Zz、青白口纪Zq、蓟县纪Zj、长城纪Zc 4.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5.地貌:是地壳表面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单元:剥蚀、山麓斜坡堆积、河流、湖积与海岸、冰川、风成

第三章:

1.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2.造岩(造矿)矿物:构成岩石(矿产)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造矿)矿物。

3.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形成;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或在水溶液中析出生成。4.矿物的形态结构:结晶质(显晶和隐晶)、非结晶质(玻璃质和胶质)5.矿物的物理性质: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6.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成因);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按SiO2分类);结构有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构造有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

7.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形成分为(风化、搬运、沉积、成岩);结构有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晶、生物;构造为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8.变质岩:由原先存在的岩石在温度、应力、压力发生改变以及物质组分改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岩石;结构由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构造有片麻状、片状、板状、块状、千枚状。

9.三大岩石互相转化

10.风化程度的分类:未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11.岩石的水理性质: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力学性质:弹性、塑形、黏性、脆性、延性、抗压抗拉

第四章

1.地质构造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2.构造运动包括:升降运动(造成海侵、海退)、水平运动(褶皱和断裂)3.倾斜岩层产状及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4.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关系有:相反相同、相同相反、相同相同

5.褶皱:是指岩石在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应力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永久性弯曲变形;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6.褶曲形态分类:横剖面形态、纵剖面、平面、剖面组合

7.野外识别褶皱:穿越法(垂直岩层走向观察)和追索法(平行。。观察)

8.节理:是指存在于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9.节理分类:1.按成因分类为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又有原生节理、风化节理、滑坡崩塌和陷落作用等产生的节理、人工节理)

2.根据节理产状分类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3.根据节理走向与所在褶曲的轴向关系分类为纵节理、横、斜 4.案力学性质分类为张节理、剪节理

10.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破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野外识别为是否岩石断开并发生位移,特征有:

1.地形地貌特征 2.岩层排列上的特征

3.断层及破碎带上的特征(擦痕、破碎带、断层的拖拽现象)

第五章

1.岩体:是指在地址历史中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岩石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2.岩体结构包括(结构体和结构面)

3.软弱夹层:是指具有一定厚度的特殊的岩体软弱结构面,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碳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对工程的影响有使得斜坡产生滑动灾害,使得岩体崩塌,使得地下洞室围岩断裂破坏,使得岩石地基与路基失稳。4.岩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变形特性(结构面变形和结构体变形)、强度特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流变特性(蠕变和松弛)

第六章

1.土的分类:1按堆积年代分类为老黏性土、一班黏性土、新近堆积黏性土

2.按地质成因分类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淤积土、冰积土、风积土 3.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分类为碎石土(粒径>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砂土(粒径>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0.075mm的超过50%)、粉土(粒径<0.075mm的超过50%)

4.按有机质分类为无极质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泥炭

2.土的三相关系是指土颗粒、土中水、土中气组成

3.图的矿物成分为(原生矿物、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可溶性次生矿物、易分解的矿物和有机质)

4.土的粒度(就是粒径)分析 颗粒级配

5.不均匀系数Cu=d60/d10(dx表示小于某粒径的重量累计百分数为x%时,该粒径的值)6.曲率系数Cc=(d30的平方)/(d10×d60)在1~3之间级配好 7.土中的水:结合水 非结合水

8.土的颗粒相对密度、重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和孔隙率

9.无黏性土的紧密状态指标:相对密度

10.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液性指数(<0时为坚硬)、塑性指数 11.土的压缩性:压缩曲线、压缩指数、压缩模量、变形模量

12.土的前期固结压力(pc=p0为正常固结土、

p0为超固结土)13.土的抗剪强度

14.特殊土:软土: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变形问题是软土主要工程问题;措施:表层有密实土层时充分利用、减少建筑物作用与地基的压力、铺设砂垫层、减少扰动保护软土基坑、15.黄土:湿陷性,因为它具有明显的遇水连接减弱、结构趋于紧密的、有利于湿陷的特殊成分和结构

第七章

1.地下水分类:1.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2.按孔隙性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2.泉:是地下水露与地表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包气带泉、潜泉、承压泉;温泉、冷泉;结合水泉、非结合水泉)

3.达西定律:k=Q/(A·i)其中k为渗透系数、Q为渗透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i为水力梯度H/L,H为水头差,L为距离

4.达西定律使用范围是在(层流状态)使用

5.动水压力fd=(G-1)rw/(1+e);临界水力坡度icr=(G-1)/(1+e)

6.地下水影响和防治:1.地下水渗透水流作用引起的流砂、管涌、潜蚀

2.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的浮托作用 3.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产生的地基沉降

4.地下水渗流引起的水库及坝体渗漏等问题

第八章

1.地震:是指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活动性断层突然错动或其他原因而产生震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

2.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于某地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他与距离震中的距离密切相关。

3.地震液化:是由多种内因(土的颗粒级配、密度、埋藏条件、地下水、沉积环境和地址历史等)和外因(地震动强度、频谱特征、持续时间等),包括先后相继发生的振动液化和渗流液化。

4.地震液化形成条件:土的类型和性质(细砂土和粉土最易液化)、饱和砂土粉土的埋藏条件、地震动强度及持续时间。

5.抗震设防: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6.活动性断裂

地裂缝:构造性地裂缝、非构造性地裂缝(地震造成陷落、地震液化、强烈地震侧面挤压和拉伸、复合型地裂缝)特征有方向性、成带性、分布受地面沉降控制、与承压地下水位变化相关、是古地裂缝的发展。7.地裂缝应对对策:1.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2.采用建筑物防裂减灾政策 3.预测地裂缝活动时间和空间 4.对于不安全地带适当加固

5.对于跨越地裂缝以破坏的建筑拆除 6.地基处理试用断裂置换法和局部浸水法 7加强建筑物上部刚度和强度

8.地面沉降是指地壳表面在自然应力作用下或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下造成的区域性总体下降运动,以垂直方向为主;原因为地下水超采、地基土欠固结、高层建筑群附加荷载、交通荷载等动荷载震动;防治:减小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低、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补给、调查地下水开采层次合理开采;预防:根据场地工程地质于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可压缩层和含水层、提出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利用方案。

9.崩塌:是在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快岩块突然崩落或滑落,顺着山坡猛烈的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山脚的过程。

10.岩溶及处理: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相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流动性;问题和防治:地基不均匀沉降——可挖掉大部分土层,然后打掉一定厚度的石芽,再铺以褥垫材料、地基稳定性与塌陷、渗漏和突水问题——以疏导为主、地表土潜移——可用抗滑桩、挡土墙等进行整治,必要时绕开。

11.滑坡及处理:滑坡是指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 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做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形成条件:在易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岩中、斜坡内的一些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软弱面与斜坡坡面倾向近于一致、斜坡外形使得滑动面能在斜坡前源临空出露、水的作用、地震作用、人为因素;防治:绕避滑坡、削坡减重和反压、排水、提高华东界面的岩土摩擦力、抗滑锚杆加固、抗滑桩、抗滑挡墙

12.泥石流及处理:是指山区暴雨或冰雪融化带来的山洪水流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一巨大的速度从沟谷上游冲驰而下;形成条件: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水源;防治:水土保持、跨越使得泥石流从隧道明洞和渡槽排泄、修建一定的防护建筑由于抵挡、排导工程。

第九章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要求:

勘察分级:重要性等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勘察等级 勘察阶段:可行性、初步勘查、详细勘察

勘探与取样:土样的采取(1级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强度试验、固结试验,2级只有前3个,3级只有前2个,4级只有第一个能做)

篇6: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9月5日,我们土建学院5个班,一行约200人乘汽车来到长清区徐毛村的馒头山。馒头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东侧,海拔408米,因形似馒头而得名。该地区已经被当地居民开发了很多梯田,大多种了些谷子、棉花等作物,山沟中也是常有些枣树、柿子树等高大植物。陡坎和缓坡交替明显,陡坎是出露的岩石,缓坡上覆有植被。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距渤海、黄海较远,东面又受胶东丘陵和鲁中南山区阻隔,故呈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升温较快,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3.8度,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地势,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是山区、丘陵、山前平原和黄河洼区,有“八山一洼一平原”之称。区内土质主要为棕壤土、褐土和沙风土。该地区出露最老的底层是太古界泰山群肉红色混合花岗岩,与上覆的早古界寒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处为华北地区寒武系地层标准剖面所在地,根据地层所含化石,接触关系及沉积旋回等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系统。上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主要是各种状态的灰岩。中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多页岩夹薄层灰岩。下统包括馒头组,毛庄组,多薄层灰岩夹页岩。产状不一,构造复杂。有水平,有倾斜,有褶皱,有断层。其地质年代属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地层,距今约5.3亿年,地层总厚度570.38m,记录了大约3000多万年的海相沉积历史。馒头组是华北地台盖层的重要组成之一,以陆源细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我国首次在济南和新泰地区馒头组中发现浊积岩和滑塌堆积组合,表明华北地台早寒武世沉积组合形成于深海-半深海-浅海中,曾存在古斜坡和构造隆升作用.详细研究浊积岩和滑塌堆积的基本地质特征,不仅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台古生代古地貌特征以及古潜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渤海湾盆地中古潜山成因以及潜山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借鉴.9月6日,我们又来到章丘市观察褶皱和断层。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45公里处,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从地貌的角度来看,章丘属于鲁西断块区,在鲁西断块区的泰鲁块隆内,古生代地层由新到老出露,最老的为中上寒武系的灰岩。章丘属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年均日照2647.6小时,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我们首先来到埠村镇的捌漏河一弯道处,这时河底已经干涸,河岸一面是侵蚀出来的褶皱剖面,背斜的褶皱看起来非常清晰,褶皱的一端破碎严重,可以辨析出是岩浆岩侵入造成的。河岸的另一面是堆积阶地,阶地上层松散,大部分被耕作田地。但是它的下层非常坚硬,是建筑的良好选址。然后我们又来到垛庄镇捌漏河另一弯道处,在公路一侧的高山剖面断层十分明显,是较易产生的正断层。如果当地壳作用缓慢时岩层就会发生弯曲,急剧时就会出现断层。这里是奥陶纪凤山组地层,是岩层较薄的石灰岩,并掺有页岩,软硬交替。

9月7日,我们乘车来到昌乐市的北岩火山口。昌乐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山东省潍坊市,东距潍坊城区25公里,西界临朐、益都,南与安邱隔河相望,北与寿光接壤。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从北部通过,济青、王潍两条公路干线横贯东西,县内公路四通八达。昌乐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易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火山口呈圆锥形,深20多米,直径60米。站在火山口,四周都是辐射状的黑褐色玄武岩。山东火山在太古代开始发育,以临朐、昌乐、沂水、安丘为代表,划分为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次以牛山组玄武岩类为代表,属于早中心式。第二次以山旺组玄武岩类为代表,属于中心式早期。第三次以尧山组玄武岩类为代表,距今10.64~13.85Ma,属于中心式中晚期。这个时期的火山活动明显受大地构造影响。以裂隙式喷发的宁静溢流为主要特征,间有中心式喷发。北岩火山口属尧山组,岩性是黑褐色厚层玄武岩,橄榄钛辉玄武岩以及少量辉绿岩组成,无沉积夹层,厚80米。其下以山旺组玄武岩质砂砾岩为界,再往下是牛山组。随后,我们来到临朐市的山旺国家地质公园,看见了称为“万卷书的”化石产区。这个产区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大坑,一层一层的岩石真的很像书一样,它的右端有岩浆岩侵入的迹象,已经把其附近的沉积岩挤压破碎,但是没有受侵的沉积岩中化石保留完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9月7日,我们早早出发,来到向往已久的博山开元溶洞。博山区位于山东中部,淄博市西南端,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山区地处暖温带,属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地势特征为南高北低,属于丘陵地带,分布有巨厚的致密花岗片麻岩。在溶洞附近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石灰岩,泥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溶洞的形成有必备的三个条件:1.有可溶性岩石。2.有流动的地下水。3.地下水有溶解性。溶洞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奇、透、瘦、漏的特征上。开元溶洞是因洞内有唐代开元年间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体大而高,最高处达30余米,宽处20余米,长1100米,分八个大厅.洞内空间大,气势宏伟,是江北最大的溶洞.洞内各种钟乳石姿态各异,或高大崎崛,或精怪玲珑,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入仙境。至此,我们的实习即将结束。

篇7: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学 号:1801110412

姓 名: 指导老师: 编写日期:2013-01-08

绪 论

……………………………………………2

第一章 地

层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结 语 地质构造 …………………………………7 矿物及岩石组成 …………………………13 地 下 水 ……………………………19 地质地表作用 ……………………………21 工程岩体 …………………………………25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26 …………………………………………28

这条路线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地层和岩石:如白云质灰岩,细沙岩等等。还观测到了很多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节理以及岩石的风华作用。

路线三:栖霞山北长江边——栖霞寺——山顶

观测点:

1、明镜湖。

2、栖霞寺后侧品外泉。

3、栖霞山上纱帽峰。

4、天开岩。

5、山顶凤翔峰。

下面的工程地质报告,我将详细的描述总结概括三天的工程地质实习情况,并展示实习成果。

本组下部以洪积和山坳堆积为主,中上部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

第四系下蜀组

所见地区:燕子矶门坡、老虎山南坡

地层简介:属于中上更新统下蜀组,可分两段岩性,我们观察到的上段:灰黄色黄土质粘土。结构颇紧,垂直节理良好,顾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透水性好,古土壤痕迹较差,略具铁锰胶膜,孔隙发育。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所见地区:栖霞山鼓楼旁,天开岩

地层简介:栖霞组—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可分为四个岩段:臭灰岩段、下硅质岩段、栖霞灰岩段、上硅质岩段。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含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厚110~250米。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侏罗系象山群

所见地区:栖霞山隋舍利塔、玉冠峰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可以说使我们三天学习中看到最多的,观察最丰富的工程地质景观了。在这三条路线中,几乎每一条路线中的每一个观测点都有地质构造,或是断层,或是节理,或是褶皱。这与南京的地区的特殊位置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斜,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在南京,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过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3公里。之后向东逐渐收缩,从背面的龙潭到江宁县的汤山,线状褶皱束变为了15公里,而东西两侧的线状褶皱束就只有8公里了。

褶皱

南京地区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边幕府山算起经钟山道大连山。向东逐渐收缩。

褶皱束的走向在西端为北东、南西方向,过汤山以东转为北东方向,在五洲山十里长山一带明显地呈近东北向。总体可分为三个主体构造。自北而南分述为:

(1)幕府山腹背斜带 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到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

(2)钟山-射乌山-金子山大向斜 大向斜纵贯山脉的腹腔地,由西向东穿过一些著名山地。

(4)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共轭剪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反射状或同心圆状组合形式。

包括一线天等都是张节理

剪节理 剪节理特点

(1)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檫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充填时是平直闭合风,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

出现了。

同样,南京地区的断裂构造也是十分发育的,同时还有着若干规律。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断层是在观澜亭,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层面的性质,垂直层面上的密合度判断了断层层面的位置。书本上我们学到断层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叫做断层线,断层线的分布规律则与地层露头线相同,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运用,则可以很快判断出其断层面的位置了。

而石头城的“鬼脸”景观,断层现象异常明显,其中鬼脸旁边 一块巨石,有着很显著的裂痕走位,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明显的正断层。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断层是很小的断层,所以很容易发现,很明显,而真正的大断层往往延伸数千公里,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观察的了。

第三章 矿物及岩石组合

白云岩

(1)观察地点:幕府山碟子大天

(2)岩性:白云岩是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矿物组分的碳酸盐岩,颜色为灰白色、浅灰白色。常混入方解石、黏土矿物、菱镁矿、石膏等杂质。矿石一般呈细粒或中粒结构,呈层状、块状、角砾状或砾状构造。白云石属三方晶系,晶体常呈马鞍状菱面体,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为无色、白色或浅褐至深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密度2.8~2.9g/cm 3。不溶于水。

(3)分地点介绍

碟子大天 我们看到白云岩具有可溶性,透水性,受到岩溶作用形成溶洞,石钟乳,落水洞等;外表面受到风化作用呈深灰色;还

3钙质胶结。

观澜亭 可以通过垂直切面来观察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等方面的变化。并确定岩石层面。

清凉门 砾岩作为明城墙的天然地基,岩石质量较好,此处白垩纪浦口组砂砾岩互成砾岩中砾石成分为灰岩,铁质交接。

鬼脸城 第一种砾岩,砾石组分多,以灰岩为主,以钙质胶结为主,颜色呈灰绿色,成岩环境为还原环境,磨圆度为次圆度,分选性较好;第二种砾岩,胶结组分多,以铁质交接为主,颜色呈紫红色,成岩环境为氧化环境,磨圆度为次棱角,分选性较差

小桃园 砾岩中砾石少,胶结物多,来自于砂岩,为铁质胶结,磨圆度好,分选性好。

明誓石 砾岩的胶结物来自于砂岩或者白砂岩的碎块。胶结物为钙质、泥质胶结。磨圆度为次圆度到次棱角,5明城墙以砂岩为天然地基,胶结物为石英。观澜亭 砂岩为粉红色石英砂岩,胶结物为铁质。

舍利塔和玉冠峰 砂岩为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在90﹪以上,其余为少量长石及岩屑等。

遇难同胞纪念碑 砂岩为钙质砂岩。

长石

(1)观察地点:隋舍利塔、玉冠峰

(2)长石岩性:

颜色从肉红色到黄白色不等。长石分为正长石和斜长石。正长石有两组相互正交的解理,硬度为6。斜长石有两组中等解理,近于正交,硬度6-6.25。

石英

(1)观察地点:隋舍利塔、玉冠峰

(2)石英岩性:石英,无机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一般乳白色,质地坚硬。硬度为7,性脆,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相对密度为2.65,其化学、热学和机械性能具有明显的异向

7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1)三台洞

岩溶地貌,南京最古老的地层年代,为古生代的震旦系灯影组,由于岩石成分多钙与镁被水流中的酸性物质所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

2)彩虹明镜

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地区不良地质作用使湖中的水下渗。3)品外泉

9第五章 地质地表作用

风化

水热条件在赤道附近(高温多雨)与两极的差别造成:

1、基岩的风化程度是从赤道风化程度深厚,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弱。

2、有机残体也随着植物量从赤道热带地区最丰厚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少。

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成正比,尤其是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温度的影响尤其明显。赤道附近常年高温,风化作用就最为强烈,风化程度最深厚。

风化差异作用(造成岩体破坏不均一,可能造成灾害)南京绣球公园明城墙天然地基岩体

由于砂岩与砾岩夹层,造成风化的差异,砾岩要比砂岩难风化,风化快的部位就会使岩体造成空洞,还有可能造成崩塌。防护措施:嵌补治理和支护结构治理

在老虎山上,我们看到了由于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剖面,老师说,这里的土壤叫做黄棉土壤,是由砾岩和石英砂构成。其中分为四层,林绿层,积淀层,林荣层和

1透到地下水,形成溶蚀力,最后水必须是流动的,才能保持溶蚀力的持续性。

在三台洞,我们看到了溶洞地基,石崖地基,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经过三次地壳抬升运动而形成的。

第二个看到的岩溶作用是“马娘娘脚印”。由于岩溶作用,地表水流沿着坡面上的节理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凹槽和坑洼,凹槽形成了融沟,这种地质现象形成的关建就在于水流的顺隙溶蚀,形成了大的岩溶。

在栖霞山上的劈开岩,我们看到明显的崩塌现象,原因是由于岩溶作用,导致了石岩与母体分离,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岩体都很危险,很容易发生崩塌的,所以我们进入劈山岩内的时候,避免了集体进入,以免产生共振而造成危险。

河流地质作用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河流地质作用是在燕子矶的御碑亭,由于燕子矶下就是长江,所以在这里有着较强烈的河流搬运堆积和侧蚀作用。这里的凹凸现象很明显,这是由于长江江水的不断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在御碑亭,我们看到了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阶地这些也是在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在燕子矶顶端的酒樽石处这样的景象看的更加明显。燕子矶之所

以叫做矶,就是因为其三面环水,形成悬

3第六章 工程岩体

南京地区出露的岩体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等。其中,以石英二长岩体和石英闪长岩为主。

在三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的岩体。

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处的观测点,我们清楚地观测到了岩层的产状,倾向西280度,走向被180度,倾角大约在70度。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这样的岩石产状,这是在书本中学习不到的知识。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地基,是在小桃园。那你的地基是由砂岩做成,虽然砂岩上出现了一些小的节理,但是由于砂岩的强度非常大,成为了天然的地基,经过几百年,地基依然显得无比牢靠。

而在明城墙处,城墙出现了严重的脱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危墙,由于是砂岩作为墙体的主要组成,而砂岩的裂隙加剧了风化的影响,使得城墙已经不再牢固,所以,我们采用了镶补治理和支护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保护好城墙,这样的城墙可以长久的保存了。

5的现象。

滑坡体是滑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沿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滑动面上部受滑动揉皱的地带称为滑动带。

滑坡壁和滑坡台阶:滑坡壁是滑坡体与破上方未动土石体的围椅状分界线,其坡度一般为60°到80°,高度数厘米到数十米。滑坡舌和滑坡鼓丘:岩土体前沿常形成舌状突起称为滑坡舌;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常因受阻挤压鼓起,称滑坡鼓丘。滑坡裂隙

滑坡裂缝主要出现在斜坡上;力学性质以张性和剪切裂缝为多见,偶见挤压裂缝。对于土质滑坡,张性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剪切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对于岩质滑坡,裂缝产状和性质主要受结构面控制。滑坡的防治措施

1.排水:对滑体以外的地下水,可用拦截和旁引的方法;对于岩体中的地下水,可用水平排水廊道或竖向排水井的方法将水排出。2.降低下滑力和增强抗滑力:“砍头压脚”的原则。

篇8:工程地质报告

1.1 地层岩性

工程区及其外围出露的地层自二叠系(P)至震旦系(Z)均有分布,另外发育火山喷发类玄武岩,在河床及平缓台地分布第四系(Q)地层。

1.2 地质构造

工程区区域上位于川滇径向构造体系之绿汁江~小江南北构造带东缘与其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位,北东向和南北向构造呈互相抗衡的态势,总观全区构造特征,其主干构造具多期活动性,呈交接复合关系,主要发育断裂及褶曲构造,构造关系复杂。总体上,该区构造形迹受区域总体构造体系的复合控制,呈现出构造特征的形迹不同与延伸性。受复合构造影响,工程区内次一级断裂及褶皱较发育。

1.3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该区为云贵高原之北缘地带,总体上为高山、中山地区,局部地段夹丘陵地块,大部地区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最大相对高差达2000m~2500m,经过多次地表的抬升运动及牛栏江水系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高山峡谷的地貌奇观。按地貌单元的特性,将该区地形地貌划分为三种类型:(1)构造剥蚀中~高山地形地貌;(2)构造侵蚀丘陵平缓台地地形地貌;(3)河谷侵蚀高山峡谷地形地貌。

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Q)、寒武系下统(∈1)和震旦系下统(ZZ2)。

2.1.1 地质构造

库区位于川滇径向构造体系之绿汁江~小江南北构造带东缘与其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位,主要的构造形迹由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断裂及次级小褶皱等构成。岩层产状为:段家河沟至坝址岩层总体倾向右岸偏上游,产状40°~75°∠10°~16°;段家河沟至库尾岩层总体倾向右岸,产状330°~350°∠28°~39°,由于受断裂构造影响,局部岩层产状多变。

2.1.2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库区属于深切割高山峡谷地形,两岸海拔高程一般在2000m以上,山坡坡度较陡,坡度多在40°以上直至陡崖。两岸相对高差可达1000m以上,呈“V”字形峡谷。河床高程在8 5 0 m~9 0 0 m,河床宽度一般60m~150m。河床坡降较大,平均坡降为0.5%~1%。两岸Ⅰ级阶地零星发育,阶地高出河床10m~20m。河流走向以新渡及段家河沟为界,新渡以上地段河流走向为南北向,新渡段至段家河沟段河流走向为东西向,段家河沟至坝址段河流走向为北西向。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冲沟、崩塌体及滑坡。

2.1.3 水文地质条件

含(透)水地层主要有各统地层的石英砂岩、砂岩、白云岩、灰岩等岩层。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砾石及残坡积、崩塌堆积的含碎、块石砂壤土以及碎、块石层都为透水层。相对隔水层主要地层为弱~新鲜的砂岩、白云岩及泥质粉砂岩、泥岩、页岩等。由于岩体裂隙不发育或泥页岩不透水形成相对隔水层,该层岩体渗透系数小,为微~极微透水。地下水沿孔隙、裂隙、溶隙径流,向冲沟、牛栏江及下游及排泄。局部地段因受隔水层控制,在两岸出露,形成泉点。牛栏江为本区地下水最低排泄基准面。

2.2 库区渗漏

库区南部为由奥陶系、寒武系砂页岩组成的地形分水岭和地下水分水岭,地形分水岭高程大于2000m,山体地下水出露泉点高程高于库水位高程,不存在邻近低邻谷。因此,库水不存在向南部渗漏问题。坝址左右岸基岩因裂隙发育,岩体透水性较强。尤其是左岸段因卸荷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据ZK6钻孔勘探,地下水位高程859.4m,比河床水位867m低7.6m,分析为牛栏江上游河水及地表降水进入左岸卸荷裂隙,沿卸荷裂隙径流,向牛栏江下游排泄所致。故坝址区存在库水通过绕坝向北部渗漏问题。

2.3 库岸稳定

水库区为高山峡谷地形地貌,两侧山体陡峻。河床宽60m~100m,地形狭窄,大部段坡度约50°~70°,两岸坡大多分布崩塌堆积的块石、碎石夹砂壤土。按工程地质条件,库岸稳定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稳定段、中等稳定段和较不稳定段。

2.4 水库淤积

牛栏江为强输沙河流,根据实测水文泥砂资料,年平均输砂量:推移质、悬移质总和为1612×104吨,对水库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淤积相当严重,在坝体设计上应该考虑冲沙设施。

3 坝址比选

本阶段选定了上、下两坝址(计三条坝线)进行同精度比较,经过勘探资料分析及工程地质评价的简述。上、下坝址中各坝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尽相同,总体上各方案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建筑物具有决定性影响。据坝址比选结果,下坝址上坝线较其余坝址或坝线具有以下优势:(1)坝体位置河道宽阔,利于附属建筑物的布置。左岸阶地发育地形利于沉砂池的布置;(2)基础总体开挖深度及工程量相对较小,左、右岸坝肩为基岩出露,自然边坡较稳定,坝肩开挖边坡相对较稳定,处理工程量及难度相对较小;(3)左、右坝肩不存在严重的抗变形、抗滑稳定问题,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无影响坝体及附属建筑物的不稳定体。引水隧洞长度较上坝址短近800m,左、右岸隧洞进口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易于成洞;

4 引水隧洞方案比较

凉风台电站引水线路现阶段作左、右岸两个隧洞方案的设计比较,分别是左岸引水隧洞方案和右岸引水隧洞方案。左、右岸隧洞方案工程地质条件相近,但右岸方案和左岸方案各有特点。右岸方案比左岸方案洞线短约1.15km,施工支洞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两方案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岩类别相差不大。但左岸方案总体施工条件相对较好;建议隧洞方案宜考虑综合条件进行选定。

5 天然建筑材料

该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混凝土粗、细骨料,设计用量约30万方。根据勘察大纲要求,本阶段通过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及试验,在坝址区及厂房附近选取三块料场作为电站施工用料。在1/10000地质测绘基础上,选定现在的Ⅰ、Ⅱ号及左岸厂房区三个石料场。

料场储量计算以1/1000工程地质测绘圈定料场范围为基础,通过平行断面计算储量,再用平均厚度法对储量进行校核,取小值为推荐储量。

6 结语

6.1 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

工程区处于构造活动带以外的结合部位,新构造运动相对较弱,区域构造相对稳定。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建筑物区未发生过4.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发生3.0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很小。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6.2 库区

6.2.1 库区渗漏

库区不存在向东、南、西三面低邻谷渗漏问题,也不存在向北部下游渗漏的问题,但存在通过坝址左、右坝肩绕坝渗漏问题。

6.2.2 库岸稳定

库岸稳定状态分为三种类型:基本稳定段、中等稳定段及较不稳定段。库水蓄水后,较不稳定段会产生小规模坍岸及坍塌现象,不存在大规模稳定问题,对水库正常运行无大的影响。

6.2.3 水库淤积、浸没及淹没

上一篇:校园文化节简报下一篇:校长2014教学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