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质实习报告

2024-05-10

最新地质实习报告(精选8篇)

篇1:最新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广义的说,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的地质学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地球表面部分,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具体的来说,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及其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貌学亲其英文名为Geomorphology,它是有三个源自古希腊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其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而地质地貌学发展的结果是,它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地质地貌学不光有用、能用,关键还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词如“太古”、“元古”、“寒武纪”等等,便很富有沧桑感、神秘感及历史气息。如此,学好地质地貌学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大有裨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地质地貌学是环境与资源科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地质地貌实习是环境与资源资源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识记各种地质地貌的表征特点,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依据。

1)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

2)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

3)主要任务: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4)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学科的兴趣。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

(一)六盘水师范学院—小屯村—独山村(2014年07月01日)(二)独山村—落水洞(2014年07月02日)

(三)独山村—月亮洞(2014年07月03日)

(四)独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峡谷—六盘水师范学院(2014年07月04日)

三、实习安排:

(一)实习人员:2012级地理教育和2013级地理科学共108人(学生)和谌洪星,马仕彬,吴得卿,陈志霞,赵增友(老师)

(二)工具器材:地质锤、野外记录本、相机、铅笔、地质包、手电筒、罗盘等

(三)路 线:

1、六盘水师范学院—小屯—飞机场—独山村

2、独山村—双洞发电站、出水洞发电站—落水洞

3、独山村—独山—月亮洞

4、独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峡谷—神雕峰—六盘水师范学院

四、各个学科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普通地质学的实习内容:

1、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2、岩石的形成: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3、石钟乳的形成: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石笋和石钟乳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壳不断运动,海水退去,出现了绵延不断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这些露出来的石山,长期受雨水风霜冲刷,顶部变成刀山剑石状了。石峰底座,由于地史时期地下水的长期溶蚀,河水的长期冲击,渐渐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继续被溶蚀扩大,而溶于水中的石灰岩溶液,从洞顶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进二氧化碳进一步扩散,同时溶液受蒸发作用,形成饱和,剩余的碳酸氢钙沉淀,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钟乳的形成,同石笋形成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石钟乳从上往下长就是了。那些顶天立地的“灵芝柱”,就是石笋和石钟乳对接起来之后形成的。据说,石笋和石钟乳,每百年才长高一厘米,长一米,就是一万年了。

4、胶结作用:是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的一种变化。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沉积物的松散碎屑被胶结成坚硬岩石的作用。其胶结物的成分不同,也可以和碎屑物成分相同。前者如钙质胶结的钙质砂岩,后者如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的、铁质的、硅质的和钙质的等。

(二)水文学的实习内容:

1、关于河流的概况(响水河)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2、水力梯度:水力梯度也叫水力坡度是指沿水流方向上单位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阻力,不断消耗机械能,产生水头损失,沿流线方向水头损失最大,水头值下降最快,水头线永远是一条下降的曲线。水头线上某点的曲率即为该点的水力梯度。或者说,水力梯度就是沿地下水流方向上单位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

3、紊流:又称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糖;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波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紊流(Turbulent Flow)的特点:无序性:流体质点相互混掺,运动无序,运动要素具有随机性。耗能性:除了粘性耗能外,还有更主要的由于紊动产生附加切应力引起的耗能。扩散性:除分子扩散外,还有质点紊动引起的传质、传热和传递动量等扩散性能。

4、裂点:过程的实质是,因斜坡下部的水量大于上部,故侵蚀作用强度也大于又称向源侵蚀。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该上部。在这里首先出现了水蚀凹地,使河谷纵剖面坡度变陡,流速增大,下蚀作用更为剧烈,溯源侵蚀过程示意图,且主要集中于坡度最陡的凹地的上段,这种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称裂点。溯源侵蚀的后果是使河谷不断加长。

(三)地貌学实习内容:

1、地貌的概念: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2、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1)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形成基本条件:岩石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

3、断陷盆地(独山):是因一块独立的石头而得名的,又被称为“十里画廊”。是典型的断陷盆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4、天生桥(月亮洞):我国云贵地区就有,那里是石灰岩富有区。这是产生天生桥的原料,地下水对石灰岩日积月累的冲刷形成地下水道,由于地质运动部分水道塌陷,独留一段横跨河流的岩体,很像桥的样子就叫天生桥。意思是非人工的自然杰作。它是地下水和石灰岩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5、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可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测量位移的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

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6、太湖石: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7、阿勒河大峡谷:阿勒河景区由六盘水市区乘车约15分钟,即可到达。阿勒河峡谷,方圆数十里,与乌蒙山地质公园其它景区不连接,自成一处景区。泛舟阿勒河是游阿勒河峡谷最独特、最使人适意的事。河水碧绿清澈,航道萦回曲折。“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两岸峰峦倒映,每湾都有异景。乘游船逆河而上,步移景换,变化无穷。阿勒河峡谷是沿一组走滑断层而发育的,受断层的影响,阿勒河两岸陡峭的壁崖,突出河岸,直插水中,似雄鹰展翅,如青峰剌天,高耸入云,威武雄壮。与其成为一体的还有屹立于一旁的神雕峰。

(四)植被学实习内容:

1、植物对光的需求:根据植物对光的需求差异,分为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三大类。大部分植物为中性植物。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这取决于他们自身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

2、植物的分层:分层包括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垂直分层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比如热带雨林植物这个群落中,最上层的是高大乔木层,中层是小乔木层,下层是灌木层,底层是草本植物层。水平分层是指在地理位置不同而生长不同的植物,如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涉及的地域很广才有这种特征分布。

3、种群: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有其空间分布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五)气候气象学实习内容:

1、雾:雾的成因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根据不同的成因,雾可分为:(1)辐射雾,(2)平流雾,(3)蒸汽雾,(4)上坡雾,(5)锋面雾。

2、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根据云的形状、云底高度及成云的上升运动特点可将云分为以下几类:(1)积状云,(2)层状云,(3)波状云。

(六)土壤学实习内容:

1、岩层构造对农业生产影响:

(1)由于土壤为红色及紫红色的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壤,表面土层薄,并且土壤偏碱性,不太适于种植较多种类的植物。(2)由于该土壤为砂、页岩土壤,土壤水分保持的不好,并且土肥不足,对农业的生产带来很大的限制条件。

(3)综合各方面因素,该地区只能种植一些适宜碱性、耐旱、营养需求不是过高的农作物,切应注意水分及养分的保持。

五、实习总结:

首先,在本次实习中我觉得很高兴,通过这次的实习,巩固和扩大加深了了我在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知识,也深深体会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本次实习加深了我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增强了野外实习能力。

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马虎,尤其在定点的时候,否则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本次实习增强了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大家在外面一起实习的过程中我很高兴,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一点基础,并且还熟练使用罗盘、地形图等野外实习的工具。

篇2:最新地质实习报告

关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全县地质防治工作会议精神,近期,我乡对全乡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安监办、经发办、党政办及片区国土所及规建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明确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经发办及各村(社区)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乡长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里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乡与村(社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严格落实乡内设机构、村(社区)监管责任,配齐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日程。做到了责任到人,联系到点,落实到户,实现了“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二)广泛宣传,提高意识。全乡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组长党员会、群众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通过宣传,既提高了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又增强了群众的地灾防治意识,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家喻户晓。切实加强“两卡”的填制、发放工作。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发放“两卡”600余份。通过召开院坝会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学习地质灾害防治与避让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健全制度,强化考核。全乡健全完善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气象预报制度。全乡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明确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专人、定位、及时进行巡查和监测。强化气象预报,在汛期中接到县政府办及气象局有暴雨通知后,立即通知到各地质灾害点。乡党委政府强化各村(社区)地灾防治工作的考核,将此项工作列入安全稳定考核的重要内容。乡党委政府还建立督查机制,将督查工作直接点对点落实到地质灾害点,落实到监测人。

三、按照县地质灾害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了地灾和危房排查整治工作。

自10月14日来,全乡由乡党政主要领导带队,乡组织工作组对全乡30个地灾点及在建房屋和农户住房进行全面排查。乡党政主要领导每到一处,严查一处。一查各村地灾点监测负责人、监测责任人是否到位;二查各地灾点监测人开展日常监测工作是否到位:三查各地灾点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四查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等制度是否落实;五查“两卡”是否发放到位;六查宣传及群测群防工作是否到位;七查各地灾点是否出现了险情;八查警示牌是否设置到位;九查开展日常房屋监测工作是否到位;十查在建的房屋工程是否审批,是否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危房是否有人居住及危房险情是否排除。全乡将各地质灾害点房屋,高切坡、高边坡、高填方范围内房屋,在建公路范围的房屋纳入重点排查范畴,逐一排查,不留死角。乡政府组织乡经发办、国土所对4户在建住房开展了安全检查,共发现质量安全隐患4起,下发整改通知书4份,下发停工通知书4份。对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1户临水房住户,已组织避让搬迁;对因蓄水造成耕作难、出行难的,乡组织修建人行便道3公里,给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通过全面排查,我乡各村(社区)均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日常排查工作,全乡无险情发生。

四、健全机制,常抓不懈

篇3:CO2地质埋存监测技术最新进展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进行井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重要信息用于优化油藏管理和指导安全经济的开发地下油气资源。井的监测过程比较复杂, 需要许多技术和设备。在钻井过程中, 通常要取出岩心来进行岩石物理性质的测量, 以得到流体饱和度信息。电缆测井使用非接触方法 (例如地震和无线电波技术) 获取信息来定期监测岩层, 电缆测井方法还能测量地层压力和收集流体样品。另外安装永久性传感器和重复进行地球物理测量也可以评价地下瞬间的变化。

油藏管理是CO2埋存井监测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 CO2运移的过程对监测数据有更高的要求, 因为这种运移在传统的流体生产中并不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管理CO2埋存规章制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未来产生许多复杂问题, 所以必须把CO2羽状带限制在法律允许的有效的孔隙空间中。保证CO2的永久埋存必须要理解相互联系的地下过程——包括水文的, 力学的, 地球化学的信息。注入CO2提高采收率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十年, 为了确保注入的大量CO2的安全长期性埋存, 不得不对地下监测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2 井的监测技术

2.1 电缆测井

电缆测井包括一系列的测量技术, 将探针放入井内, 由传感器获得的数据经电缆传到地面进行记录。通常采用的电缆测井包括伽马射线密度, 地层电阻率, 声波速度, 自然电位, 温度和压力测井。油田服务部门正不断发展更加新颖复杂的工具来获取更多更高质量的井筒数据, 使用的工具包括地层微成像仪, 中子横截面俘获仪 (油藏饱和度测量工具) 和核磁共振扫描仪。除了放入井内用于收集数据的探针外, 也有用于收集流体样品和井壁岩心的电缆工具, 例如Kuster流体采样器, 斯伦贝谢的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

一些CO2埋存试点研究使用标准的油田工具来描述地层中CO2分布和饱和度。在长冈盐水饱和砂岩层中进行了CO2注入实验, 并对三口观察井进行了重复测井研究。通过测试声波速度的降低和电阻率的升高估计了C O2的饱和度。根据长冈获得的数据, 确定了CO2从注入井到观察井的时间和CO2的波及系数。

在2004年进行的Frio盐水先导性试验中向页岩盖层下陡峭倾斜的盐水饱和砂岩层中注入了1600吨的CO2, 使用电缆起下的油藏饱和度测量工具 (RST) 进行了重复性研究。RST工具利用脉冲中子俘获来确定变化的盐水饱和度, RST工具估计的参数Sigma (S) , 是由热中子俘获速率确定的 (主要是氯元素) 。由于完井过程中的变化, 为了获得如图所示的图像, 需要进行仔细的数据修正。CO2对RST测井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此可以用来推测CO2浓度的变化。但是对于射孔区域的裸眼井段, 还难以准确预测更深处地层中的CO2饱和度。

2.2 地球物理技术

Sleipner工程的早期工作显示了表面地震波探测和监测地下CO2的能力。一种常规的增大和调整表面地震波的钻井方法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 在井眼中安放地震波探测器, 记录来自地表震源的数据。在Frio试点工程中延时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成功的用于探测和绘制注入井附近CO2分布图。不过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在空间上仅限于一口井的附近, 近井地带对监测CO2带的运移同样是很重要的。如果采用永久传感器, 用VSP法长期监测更加划算, 在西宾夕法尼亚测试了这种永久性传感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Otway项目中, 将一套半永久性的VSP传感器与其他设备整合在一起进行了成功的测试。Majer等人在2006年调研了低造价浅井“微型井眼”中延时VSP监测中的使用, 井眼传感器也表现了出色的地震微波监测能力。

井间地震成像是一种更加独特的测量技术, 它可以提供两口井之间的层析成像图。在20世纪90年代初研发井间地震成像用于油藏监测, 能给出高分辨率的地下空间特征图像。理解地震波速度和CO2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在CO2埋存中是很重要的, 同样也是定量解释表层地震波所必不可少的。在Frio试点工程中, 井间地震成像技术成功地对由于C O2注入引起的速度变化进行了成像。在长冈试点工程中是使用延时井间测量和声波测井来测量注入CO2引起的速度变化。

2.3 油气井的全面监测

深井钻完井的高额成本, 要求必须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传统情况下, 在井筒中进行连续的测量, 同时对于每项独立的测量要进行相应设备的安装和拆除。油气行业已经开始逐步进行永久井下传感器的组合, 例如在能进行电缆测井的同时允许进行连续的压力和温度的测量。最近的CO2埋存试验性研究中, 由于需要更准确的理解CO2的运移和分布, 设备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多功能永久使用的传感器串, 同时能够使用电缆设备, 这就是所指的井的全面监测。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代顿市的Frio-Ⅱ先导性试验中, 同时使用了24个压敏检波器, 具有U形管的地球化学取样器和压力/温度变送器, 将它们固定在观察井筒2-3/8的套管上。正如前面讨论到的, 使用的压电地震源产生CO2带在注入井和观察井间运动的连续图像, U形管流体取样与周期性的电缆测试同时进行。

3 结论

许多标准化的油田工具, 例如声速和双感应测井适合于监测油藏中CO2的埋存。地震测井对于CO2取代地层水过程中地震性质的变化尤其敏感。由于现有工具的历史和对它们的熟悉程度, 通常将其作为未来监测体系的基础, 同时也使用新近研发的工具设备, 它们通常对于由于CO2侵入引起的性质改变比较敏感。DTPS监测热导率的降低, 这种降低是由CO2的热导率比盐水低导致的。U形管取样器在Frio盐水试验和Otway工程中证明能够在油藏压力条件下收集到相对无污染的多相流体样品。需要进行其他的实验研究来理解不同CO2饱和度对于地震和电学性质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后, 井的地球物理研究将能够估计CO2饱和度。全球范围内大量的CO2埋存示范性工程和朝着商业规模多元结合的进步导致了现有及新工具、技术的迅速应用, 这些可以监测CO2的地下埋存。

参考文献

[1]云美厚, 丁伟, 王新红.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 (4) :444-450

[2]陈世军, 刘洪, 周建宇等.井间地震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 18 (3) :524-529

篇4:地质测量最新技术方法

关键词:测量技术  地质  GPS  RS  GIS  CORS

0 引言

地质测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测量是地质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有力保证。现在的地质测量早已告别了长期依靠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老三仪进行工作,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地质测量带来了全新的方法,这也要求从事地质测量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1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发的,通过接收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能够对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进行计算,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其坐标原点是地球质量中心,GPS技术功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

GPS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观测时间较短;测站无需通视;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操作简便;较强的定位功能。

现如今流行的手持GPS技术,是一种借助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导航设备,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造价低体积小便于携带,并且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实时三维导航及定位能力,非常适合在地质测量中应用,虽然手持式GPS的精度有限,但是通过相应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其定位精度,这样便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在野外地质勘查中运用GPS技术,使得测量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地质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提高找矿的准确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2 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

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探测技术,其依据是电磁波理论,是指把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利用各种传感仪器进行收集、处理,直至成像,进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现如今通过人造卫星得到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只需18天,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该技术具有信息量丰富、观测角度广阔、获得影像清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地质测量工作中,是地质调查和环境资源勘查与监测的重要手段。

利用RS进行地质测量,获得地质信息的方式有以下两种: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地质测量中地质空间延伸和展布构造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做出清晰的判断。在区域探矿过程中,可以把卫星传回的图像信息作为分析某区域地质情况的重要地质矿藏依据。在进行地质矿产预测时,利用 RS技术的采集波谱结合综合图像处理技术和线性分析可以确定准确的矿区位置。此外,RS 技术还可以通过红外线扫描、影像探测仪,测量地下水的流量分布和规模。

3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很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规范的地理坐标系统上,实现对各种地质、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数据转换和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GIS技术对地质测量、矿产资源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该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图像的处理,可以建立基于空间地址坐标的三维图件。

4 CORS(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技术

CORS 技术是目前地质勘查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之一,是采用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在传统的地质测量工作中,通常都是采用常规的GPS-RTK结合传统的挖掘测量技术,但是这种测量方式的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在目前的社会生产中,以CORS技术为基础的地质测量工作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CORS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速度与效率,降低测绘劳动强度和成本,省去测量标志保护与修复的费用,节省各项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约30%的控制测量费用。

5 结语

由于受到观测仪器和方法的限制,传统的测绘技术只能在地球的某一局部区域进行测量工作;而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渗透和集成, 则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地质测量工作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增加,地质测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地质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为我国地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林.GPS技术应用于地质测绘的重要性和方法[J].广东科技,2012(07).

[2]窦明.分析煤矿地质测量空间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及其相关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3]胡静,张辉,张欢.浅谈RS、GPS、GIS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

作者简介:

篇5: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 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 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 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篇6:最新地质实习报告

姓 名: 刘 迎 春 班 级: 10港 航3班

学 号: 100630317 指 导 老 师: 李 建 硕

2011年12月29日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姓 名: 刘 迎 春 班 级: 10港航3班 学 号: 100630317 摘要:

工程地质需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会大自然地质的精髓。在老师与学校的组织与筹划过后,计划2011年12月25日圣诞节到南京地质博物馆实习。从而让我们从课本做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工程地质的精华!关键词:

南京地质博物馆 恐龙 岩石 地质 工程 正文:

2011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工程地质实习。目的地南京地质博物馆,风和日丽的这一天在我们的盼望下终于来临了,我深深地记得我6点整就起床了,那一天是我几个月来起的最早的一次,我满载着好奇愉悦的心情坐上了我们本次开往目的地的大巴开始了圣诞南京地质博物馆实习之旅。但当大巴开动缓缓离开学校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情顿时沮丧了起来,我恍然想到两年后我就要这样离开这个学校了,现在我学到的知识还是有限,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旅中能否有我的一席之地。在辗转反侧过后,我想开了,这次实习无论是在金钱还是学院的重视程度上,都是很不容易的。我一定要重视这次实习,抓住这次机会,一定要从中学到地质方面的知识。由于早上起的比较早,于是我就在小憩的状态下到达了南京地质博物馆,开始了本次真正意思上的实习之旅。

马鞍山离南京确实很近,小憩一下就到了,下车很快我们就看到博物馆的大门了,左中前方有个牌子印着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字样,进里面去,据说千年老树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看到了树不仅因为它的年代之长久体积之庞大,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它的顽强的毅力!可想生命力是多么的强大!在感叹千年老树的神奇时!

我们来到了地质博物馆新馆,(由于时间太早的因素旧观还没开始开放)进入新馆,首先我们来到了恐龙世界。一进入恐龙世界里的一个放着恐龙骨架的大厅,引入眼帘的是一个炳灵大夏巨龙的骨架。这个骨架整个身体长度约为 28米,是目前亚洲发现最大的恐龙骨架。这一个骨架,差不多横跨整个大厅,它那长12.5米的颈子尤为显得特别,让人感觉好像伸的很远,令人感到又惊叹又畏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大家都很高兴,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在炳灵大夏巨龙的左边一个张着血盆大口、凶神恶煞的霸王龙造型:发达结实的后腿,深灰色的皮肤,尖锐的利齿,犀利的眼神。一副即将冲年前的一天。在这人不由得胆战心摆放着各种各样

向你的架势越到了几亿个展示空间中,最,让惊。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的恐龙化石,及关于恐龙资料的展厅中间的走廊里,走廊两边分别介绍了恐龙的逐渐进化和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等,让我对恐龙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我们又观赏了美丽的矿石、化石和有趣的古代生物。让我记忆最深的便是各种各样奇异的古生物,这里展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远古动物模型。先映入眼帘的是海洋生物,有巨型海虾、菊石一类,那碧蓝又深不可测的海,竟是生命的发源地。在几亿年前,还有那么多奇形怪状的动物耶!接着馆内又如时空隧道,带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动物世界,陆地上许多远古动物在玩耍着,有一只叫不出名的野兽全身铺着黑甲,布满了钢角,它摇着尾巴,正撕咬着长长的叶子呢!有种古代孔雀后背的屏儿比现代孔雀更加鲜艳夺目,红红的花纹,青青的边儿,精美极了。此外,那些古河马、三趾马、古象、恐龙也都是十分奇异,牢牢吸引住我的眼球。时代随着自己的脚步向前移动,许多猿人头骨、化石展现在我面前,这让我了解古代的猿人也像古兽一样有许多种类和他们的进化史。原来,我以为远古只有恐龙这类生物,不料不论天上地下,还是海洋深处,都有那么多奇妙的生物称霸一方呀!

随后我们在运动地球区域,参观了许多关于熔岩、岩石、地貌和矿物质等一系列的资料。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岩石与矿物质中,每一件都是形态各异,你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他们有的像一个迷你型的小山丘,还带着一些不同的颜色;有的像一个鸡蛋似的沉积岩,上面跌这不规则的图形,条纹型的图案‘还有的只有像黄豆那么大的金刚石,它可是所有岩石中最坚固的,而最容易散架的是滑石。这里还有许多的矿物质,气宗我最喜欢的是海蓝宝石。别看它体形小小的一个,但是湛蓝湛蓝的发出那种不想钻石那么刺眼的光芒。据说,海蓝宝石是哟蓝的海底住的一群美人鱼来打扮自己,并在关键时获得神秘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宝石。因此,海蓝宝石又称“人鱼石”。

新馆参观结束后,我又来到了旧馆的中国石文化展厅,我被那些闪烁夺目的钻石珠宝吸引了过去。可以说好多好多宝石,看的我目不暇接,看着眼前的感觉很好,在看看前面的又会有新的发现,感觉更好,看的我兴奋度一波接着一波地高起!看到手镯那一栏我最喜欢阿富汗白玉手镯!那光泽真是玲珑剔透!对于宝石来言那就更不要说了,虽说没有那个美女看到宝石不心动的,我这堂堂七男儿看到它们也是心跳加速,兴奋的不行。可以说没有特别喜欢,只有都喜欢!

总结:

在欣赏一个接一个的惊喜时,半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还有好多细节都没有看完,说实在的还真有点遗憾!这次实习真的感受很多,第一次与各种岩石亲密接触,看到了断层、褶皱、以及其他和我们相关的地质结构,第一次有十大岩石“亲密接触”。之前只听老师说以及在书上见过,从没有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到,感触很深,收获很大!自然是神奇伟大的,工程地质也是崇高的一门专业,工程地质实习在我们依依不舍中结束了,多么美好的半天啊,感谢老师,感谢学校给我们创造了这嘛好的实习机会,在这次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在以后的工作中!

篇7: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11年 12月25日 实习地点: 南京地质博物馆 学生姓名: 卢方书 学 号: 100630318 专业班级: 10级港航专业3班 所在院系: 水利工程系

完成时间: 2011年 12月30日

一、实习目的

对我们专业所包含的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参观实习,可以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树立专业信心,初步树立专业学习思路和目标,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习内容

㈠、介绍

南京地质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迄今已有74年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室,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2004年开始,江苏省政府投资1.68亿元,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实施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正式对外开放,近百年历史的老馆焕发出崭新的面貌。新馆建成于2010年,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外墙为浅灰色调,整体建筑风格与老馆交相辉映。

㈡、参观实习

一走进珠江路700号北大门,迎面是一棵经历了70多年风雨的高大雪松,这棵雪松已被列为南京市名树古木。雪松背后的红色建筑就是遐尔闻名的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那是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3层建筑物,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博物馆门外摆放着几块大型矿物与古生物标本:有号称全国第二大的来自江苏东海的巨大水晶单晶体、溧水的天青石(锶矿石)、汤山震旦角石等大型标本,成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一个特色。大门左侧墙面上挂着“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的铜牌,以及“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牌子。该馆也是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社区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

新馆设《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三大展区以及精品展示厅、科学报告厅等。恐龙世界展厅,贯通2-4层、模拟中生代场景的巨大展示空间,陈列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它身高 8 米、体长 28 米的装架模型与其真骨化石同时展出;首次装架展出了杨钟健先生在国内首次发现的3具恐龙真骨化石;还配有恐龙影院、模型互动、恐龙常识介绍与知识查询展区。行星地球展厅,通过实物标本、仿真场景、模型、视频、图板等手段,揭示了宇宙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诞生与运动、矿物和岩石等自然奇观。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有效的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的联系到一起,使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内 容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生命演化展厅,采用丰富的实物标本陈列,逼真的模拟场景展示、演化长廊表现等形式,展现生物进化与演变、生命发展历程、人类之旅等。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经历,了解生命进化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 个展厅。一层的地学摇篮展厅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质学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的展览。它展现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诞生、成长和取得的卓越贡献,重点介绍了新中国48位两院地学院士的风采:他们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地 学摇篮》展厅也是国内唯一的再现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发展历史的展厅。二层的中国石文化展厅,观众可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历史,感悟到“石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其中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园林和观赏石文化,陈设形式新颖独特、展品内涵丰富。我们不仅了解到这些石的构成的特别之处,同时知道了石的通灵特点,以及各种宝石和女生最感兴趣的星座之间的关系,使参观的趣味性得到提高。三层的矿产资源展厅布设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展区。采用互动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国、江苏的矿产资源分布。用先进的真人幻像技术和实景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场景,使观众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地质环境展厅主要展示和演示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环境与治理、保护地质遗迹等内容。观众可以 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爆发时的振荡、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的无助,还可了解到灾害发生的根源、预防及治理等专业知识。参观了这个展厅使我想到,如果较多的人对抗震防震措施有所了解,也许对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减轻。

同时,我还在博物馆中发现一些“镇馆之宝”,现一一列举出来。有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群标本古人类活动遗物标本,有在国内同类型博物馆中独树一帜的北京直立人头盖骨化石第一手模型,有首次装架展出的恐龙真骨化石,有江苏特产----长形恐龙蛋化石,有原汁原味木化石,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型水晶晶体,有富有科学意义的“四极石”,有海蓝宝石原岩,有身价不菲的闪锌矿,更有历史珍品---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图书馆落成典礼照片原件等。

三、实习体会

在我们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因为南京地质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听讲解员和老师讲解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 和构造,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新馆最后一个展厅的男性后代的头盖骨,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头盖骨之一,它们分别存在于大英博物馆,天津地质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还有比较吸引人的就是溶洞,它以生动逼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走在溶洞里,不仅是地上景观和地下景观能够一目了然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体会到它直接的形态,并且人身在其中,可以听到溶洞中滴答滴答的水滴声。可见,南京地质博物馆不论是从文化底蕴上看还是从先进性来看都是极其适合我们专业学生参观学习的地方,通过这次实习不仅巩固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具体生动的展现在 我们的眼前,然后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分析判断的能力。在老师和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 的工程地质评价。为期半天的工程地质实习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这次地质实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在实习过程,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上来,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来,再从观察到的实际对比理论,分析其中的异同,知识得到了运用、加深和巩固,这是我们实习的主要目的。

篇8:最新地质实习报告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图件,地质报告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作为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单独编写。只有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且投入了较多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量或为了某个专门目的单独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 才单独编制矿区水文地质报告。编制水文地质报告时, 一般是先检查整理原始资料, 再在综合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各种图件、表格, 最后编写文字说明书。

1 矿区水文地质图件

水文地质图件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主要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矿床 (井) 水文地质类型、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以及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程度, 并与水文地质勘探阶段相适应。

1.1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全面反映煤矿区基本水文地质特征的图件, 是在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这种图件可分为区域、矿区和井田 (矿井) 三种基本类型。图件比例尺按不同工作阶段的要求而定。普查阶段通常采用1∶50000~125000或1∶10000;详查阶段采用1∶25 000~1∶10 000或1∶5 000;精查阶段采用1∶10000~1∶5000;矿井生产阶段采用1∶10000~12000。

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的水文地质内容还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含水层 (组) 和隔水层 (组) 的层位、分布、厚度、水位特征、富水性及富水部位、地下水类型等。其二, 断裂构造特征。如断层的性质、充填胶结情况及断层的导水性等。其中断层的导水性可分为导水的、弱导水的和不导水的三种类型。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在图上加以区别。其三, 地表水体 (如湖泊、河流、沼泽、水库等) 及水文观测站;控制性水点。其四, 溶洞、暗河、滑坡、塌陷及积水情况等。其五,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主要水化学成分, 矿化度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可表示的内容很多, 编图时应视图件比例尺和要求取舍, 原则上既要求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 又不能使图面负担过重。

1.2 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褶曲、断裂构造和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图件。内容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埋深、岩溶裂隙发育深度及其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水文地质孔、观测孔的位置及其试验参数和观测资料;地表水体及水位;主要井巷位置等。

1.3 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记录井下水文地质观测资料的综合图件, 有些矿区称之为实际材料图, 它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制订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其一, 井下各种类型的涌 (突) 水点, 涌 (突) 水点应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 (水压) 、水温、水质和出水特征。其二, 老空、废弃井巷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其三, 矿井涌水的流动路线及涌水量观测站的位置等。

1.4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按矿区的具体情况, 应绘制以下几种曲线:其一, 矿井涌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其二, 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位或流量关系曲线图。其三, 矿井涌水量与开采深度关系曲线图。其四, 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等。

在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编制, 其比例尺随工作阶段的进展而增大, 内容亦随之不断地做相应补充和丰富。在矿井生产阶段, 还要求编制矿井充水性图和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2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

2.1 序言

主要介绍矿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地表水系及流域划分、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2.2 区域地质条件

主要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发育等内容。地层应按由老到新的顺序, 介绍各个时代地层的岩性、分布、产状和结构特征, 还应介绍第四纪地质的特点。在介绍地层时, 应注意从研究含水介质的空间特征出发, 阐述不同岩层的成分 (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结构、成因类型、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风化程度、空隙的发育情况等, 从而为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提供地质依据。此外, 对煤层也应加以重点论述。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是分析矿井充水条件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基础, 应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移、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其区域性特征。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 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 以及其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富水性、水位或水压、水质, 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体之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第二, 构造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带的导水性, 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模及导水性, 封闭不良钻孔的位置及贯穿层位, 已开采地区的冒落裂隙带及其高度、采动矿压对煤层底板及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等。第三, 预计矿井涌水量时采用的边界条件、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和计算参数、预计结果及其评价。第四, 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说明其划分依据。必要时, 还应对矿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做出初步评价, 指出解决矿区供水水源的方向和途径, 简要论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并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出评价。

3 结语

本文对矿区主要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作出简要结论, 提出对矿井防治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指出尚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上一篇:浅谈乡镇行政管理研究下一篇:环保知识竞赛题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