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源自磨炼作文

2024-04-25

品性源自磨炼作文(精选12篇)

篇1:品性源自磨炼作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于乱世中辈出,多少能人于逆境中成材,又有多少懦弱者于风雨中夭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时生活中的困苦都是为了未来的成功而作铺垫;现时生活中的磨炼都是为了未来的强大而准备。现时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为了未来的荣誉而奋斗。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没有无数次的失败,哪来失败后的成功;没有无数次的跌倒,哪来跌倒后的站起来。每一次失败就是一次经验,每一次失败就是一次磨炼,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把好剑的铸造,需要烈火的焚烧,需要大锤的打击,更需要冷水的淬炼。在水与火的反复交互锤炼中,在外力的不断打压下,它铸造了自己坚硬的躯干,强劲的内心。于是,它经受住了磨炼,开始了它辉煌的一生。

人的一生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孤帆,海面可能会是风平浪静;也可能会是暗潮汹涌,险礁丛生,行驶在大海中,当狂风暴雨来临时,也许你会遇到三三两两过路的帆船,然后助你微薄之力,但更多时候你却是一个人面对这狂风暴雨。面对着狂风暴雨,如果你没有办法稳住你的小船,便只能葬身大海。在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中,在一次又一次你拼尽全力促使你的小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孤单折磨中,你的心智得到了磨炼,人生得到成长,因此,你成熟了,长大了,更加坚韧了。

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一棵小树如果不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炼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只小鸟如果不经过生死搏斗就不能蜕变成展翅雄鹰。

“麻雀变凤凰”,也许在很多人心中认为,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可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可能吗?在卑微的倔强中,在痛苦的困苦中,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勇敢与逆境作斗争。他们在打击中成长,在逆境中浴火重生,在重重的困难下,那只娇弱的小麻雀畅快蜕变成一个高贵的凤凰。

《命运交响曲》是多么跌宕起伏,多么激愤人心啊。但在这“命运”的背后却也是跌宕的。本正风华正茂的他,正处于事业的辉煌时候,却遭受到了双耳失聪的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每天,他在痛苦斗争中备受折磨,在命运荆棘中斗争。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心灵,继而又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经历过浴火涅槃后才会得到灵魂的洗礼。

篇2:品性源自磨炼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性源自磨炼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性源自磨炼作文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小到大,这句话都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向前拼搏的动力。因为品性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宝剑和梅花正合乎于此。要想有高尚的品性就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梅花经历了严寒的考验,冬霜的击打后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和世人的赞颂;宝剑经历了灼热的千锤和万次的磨炼后,才上场杀敌受到武侠剑客追捧。

品性是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与旷达,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宁静,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执着于清醒。

谈到品性,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狂放不羁的李白。

李白有狂放不羁的品性。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诗句彰显着自己的品性,他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飘逸,他用酒水涤荡这自己的灵魂。倘若没有经历过多次贬谪的磨炼,他怎么会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胸襟,怎么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气质。他志在宰辅,游历拜谒,巡官问职;他抵抗奸佞,进谏多次,傲然而返;他赐金放还,盼君将悟,痴心不改;他一心为民,拥有高尚的品性;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高尚的品行源自于艰苦的磨炼。

高尚的品性源自艰苦的磨炼,古代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主要是在试卷的海洋里生活,想要在其中取得很高的成绩也不简单。一张语文卷子需要你简洁明朗的表述方式;一张数学卷子需要你很强的逻辑思维;一张综合卷子需要你超强的选择能力。当我们在走入社会后也是这样。生活需要我们去品味,工作需要我们选择,成就需要我们去拼搏,在一个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有多方面的能力和很高的品性修养。有了良好的品性,才能在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高三的生活很艰苦,也是一个磨炼我们品性的好时期,规范的答题方式需要我们事事都应该按规矩办事,简洁明朗的表达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综合科做题策略需要我们有正确的选择方式,试卷处处有陷阱,社会也是如此,只有我们不停地磨炼自己的品性,才能让我们安稳于当今社会,立足于事业巅峰,当我们走入社会后,那些高尚的品性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位没有良好的品性修养,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的品性都源自自己艰苦的磨炼。

高尚的品性如宝剑的锋锐,优秀的品性如梅花的幽香。

考试是这样,只有经历过艰苦磨炼后才会取得好成绩;人生是这样,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炼后才会精彩;社会更是这样,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炼后才会在其中有一席之地。因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高尚的品性,要有高尚的品性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磨炼自己意志。

品性源自磨炼作文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品性源自磨炼。

“品性”从拆字上分析即“三口品,性本生”,意思就是个人身上的品质、性格和节操受到很多称赞。可是要做个有品性的人很难,因为这样的人要经历重重磨炼。

美丽的蝶儿在空中绽放光彩。它之所以能在空中翩跹,是因为它昂首挺胸,经历了破茧化蝶的痛苦,所以才令世人青睐。笔挺的青松在山峰上傲然而立,它之所以能迎风挺立,是因为它昂首挺胸,忍受了日晒雨淋的煎熬,才得以傲视天下。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品性高尚被世人所公认,可是他的经历并不是一路鲜花,一路阳光。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的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而是在这种种困境中磨炼自己,终成一代圣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这就是宁死不屈的屈原。

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你,汨罗江的水太深,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的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当一个民族衰落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当楚王背弃“诚”,“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恃”,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是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无奈怒形于色。你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你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掩饰,不造作,给予,你以你的品性铸就了你的英名,从此不朽。

古人以他们高尚的品性名留千古,现代社会也有人同他们的品性永恒。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用果断应战,用牺牲做代价!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舍身忘死,品性是这样历练——年仅27岁的王华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了被困的5名孩子,而自己却因为皮肤大面积烧伤,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王华无私的品性,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霜雪是严寒的结晶,彩虹亦是雨后的阳光,只有经历过磨炼我们才会收获“品性,”因为品性源自磨炼。

品性源自磨炼作文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题记

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花中四君子中,我独爱梅。正如王冕所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我爱梅正是爱她那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高尚淡雅。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可你看到的仅是梅花表面上的美丽。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

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我爱梅,正是爱她不惧严寒、不与世俗争艳的高尚品格。她的品性源自磨练,正因为她所处的环境恶劣,才磨练出她高洁的品格。

数九寒天,冰封雪地,山冷地颤,河冻地僵硬了,空气似乎也要凝固起来。而梅花还在寒冬中毅然挺立。冰天雪地,让我现在踏出征程的脚步,去远处高山上观赏即将绽放地高洁的白梅。因为品性源自磨练,梅花如此,人亦如此。

品性源自磨炼作文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于乱世中辈出,多少能人于逆境中成材,又有多少懦弱者于风雨中夭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时生活中的困苦都是为了未来的成功而作铺垫;现时生活中的磨炼都是为了未来的强大而准备。现时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为了未来的荣誉而奋斗。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没有无数次的失败,哪来失败后的成功;没有无数次的跌倒,哪来跌倒后的站起来。每一次失败就是一次经验,每一次失败就是一次磨炼,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把好剑的铸造,需要烈火的焚烧,需要大锤的打击,更需要冷水的淬炼。在水与火的反复交互锤炼中,在外力的不断打压下,它铸造了自己坚硬的躯干,强劲的内心。于是,它经受住了磨炼,开始了它辉煌的一生。

人的一生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孤帆,海面可能会是风平浪静;也可能会是暗潮汹涌,险礁丛生,行驶在大海中,当狂风暴雨来临时,也许你会遇到三三两两过路的帆船,然后助你微薄之力,但更多时候你却是一个人面对这狂风暴雨。面对着狂风暴雨,如果你没有办法稳住你的小船,便只能葬身大海。在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中,在一次又一次你拼尽全力促使你的小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孤单折磨中,你的心智得到了磨炼,人生得到成长,因此,你成熟了,长大了,更加坚韧了。

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一棵小树如果不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炼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只小鸟如果不经过生死搏斗就不能蜕变成展翅雄鹰。

“麻雀变凤凰”,也许在很多人心中认为,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可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可能吗?在卑微的倔强中,在痛苦的困苦中,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勇敢与逆境作斗争。他们在打击中成长,在逆境中浴火重生,在重重的困难下,那只娇弱的小麻雀畅快蜕变成一个高贵的凤凰。

《命运交响曲》是多么跌宕起伏,多么激愤人心啊。但在这“命运”的背后却也是跌宕的。本正风华正茂的他,正处于事业的辉煌时候,却遭受到了双耳失聪的打击,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每天,他在痛苦斗争中备受折磨,在命运荆棘中斗争。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心灵,继而又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篇3:浅谈如何磨炼学生的作文意志

一、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培养作文自信心

在评价学生习作时, 我总是细心找出作品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予以标注、写上鼓励性评语, 并通过展示、讲评等方式对其进行欣赏、褒奖。我有布置学生写日记的教学习惯, 日记对学生来说有更多自由发挥、自由显现作文潜能的空间。对后进生的日记, 我总是格外关注, 一旦发现有出彩的时候, 或者说有显露“天生诗性”的时候, 我定要挤出教学时间来欣赏其作品, 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一个有意思的选材, 几句富有童趣的话语, 一处细致的描写, 一段发自肺腑的感慨, 一两句富有个性的表达, 都不吝夸赞。近年来, 我学习管建刚老师办班级作文周报, 每期周报上, 我必定划出一块来登载后进生的“精彩句段”。在发现某位怕作文的学生突然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时, 我会马上将其发表, 并在班上表扬他在作文上开窍了。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习作成功的愉悦体验, 每当学生写出优秀作品时, 我会格外给予润色, 之后向大家展示或推荐到报刊发表。

对那些进步慢的学生, 我会特别给予帮助:进行“一对一”指导, 引导他选材、构思、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等;找机会面批面改, 告诉他哪儿不通顺连贯, 哪儿要删, 哪儿要增, 哪儿要掉, 哪儿不恰当, 各应怎么改。

每一次指导学生习作时, 我总要帮助学生明晰习作对象, 明确习作目的。比如写赣南脐橙, 通过交流和教学媒体补充资料, 让学生对脐橙的认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对它的特点、优点及盛誉等尽可能加以了解, 并明确动笔写它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 为了让更多人喜爱家乡的这一特产。这样, 学生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有哪些可写, 离习作的成功就不远了。其间, 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 在学生完成后展示出来, 为那些对自己的作品不太满意的学生提供修改或再次作文的模板。

二、运用激励手段点燃习作热情, 增强学生的作文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 情感与意志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一个人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就会自觉克服困难, 成为行动的动力。因此, 要让学生具有作文意志, 就必须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除了如上所说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促成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外, 我还采取奖票制激励学生努力追求作文的进步与成功:对于以下出色的表现, 都分别奖给一张小奖票 (我自制的写有“奖”字的小纸贴) :日记或小练笔累计两次获得优良等次以上的, 成篇的作文获得优良等次以上或获得“进步大”评价的, 主动超额完成习作任务的 (如只要求写400字, 而有的学生却写了500多字) , 认认真真帮同学修改好整篇作文的……累计获得6张奖票可以减免一项假期作业, 还可在期末领得奖品。为了激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我还实行了加分制:按照老师的建议修改到位的, 可以根据评改细则获得加分, 加分后达到优良等次的, 照样可以获得奖票。

有了这些奖励措施, 学生的习作热情高涨起来。不断的奖励换来了学生热情的保持——每到要写作文了,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我要好好写, 赚奖票的机会来了!”

三、重视作文态度的评价与端正, 培养学生的作文责任感

然而, 不管怎样激励, 总有一些懒散的孩子无动于衷, 对待作文依然敷衍了事。小学阶段是既要导又要管的时期, 对这些习作态度差的学生, 在激励的同时, 我们还要严加管教。

普通心理学认为, 意志与人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行动之前必须以认识为基础, 对事物认识越深刻, 目的越明确, 就越有利于意志的增强。因此, 我经常对学生强调三点:一是写作文不是优生的专利, 作文不过是用笔与人说话, 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而已, 静下心来就会写;二是作文很重要, 现代人很多时候要用文字和别人交流, 必须学会;三是千万不能抄作文, 自己写的作文有再多的毛病, 也比抄的强, 有毛病可以慢慢改, 等渐渐改掉了, 作文水平就提高了。

篇4:作文源自于生活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观察 思考 情感

学生作文中存在较普遍的“假、大、空”现象,作文中的感情是浮夸的,观点是强加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产生这种不良倾向的原因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背离生活,是离开生活“硬”造出来的。学生与现实生活及心灵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大。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倾向,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走进生活,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流露出生活气息,显现出灵气,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拥抱生活的热情

写作教学的真谛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了生活,有了激情,就什么都好办了。朱光潜说:“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感丰富型,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兴趣,而且到处寻找趣味;一种是情感枯竭型,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兴趣,也不去寻找趣味。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我们虽然很难成为艺术家,但也该脱离“俗人圈”。然而,许多学生因终日埋头苦读,忽视生活的精彩,感受不到生活的情趣,于是渐渐封闭自己,漠视生活。不能否认,学生接触世界、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但是,学生依然拥有真实而丰富的家庭生活,依然拥有熟悉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端正学生“要作文先做人”的态度入手,通过加强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修养,逐渐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激发他们拥抱生活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笔底下才会流出汩汩的清流,才会妙笔生花。细致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思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对周围点点滴滴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对生活观察越细致,感知越深入,描写的事物会越形象生动,抒发的感情越动人。

福楼拜这样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如此,我们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随时随地细致观察生活,广泛积累素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人们的言谈举止、人情世故,都是认识和思考的内容。生活中有许多可取的素材,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写作的源泉才会长流不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能日积月累,就能贮备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就会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就“灵气”足了。

三、注意学生情感的积累

目前,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作文情感的“荒漠化”现象。当一篇篇虚假作文,甚至病态作文摆在我们案头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作文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都是“无情”惹的祸,写作主体情感的缺乏,必然导致作文“假、大、空”。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最贴切的符号。”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的积累。作文课上,教师应扮演成一个号手、一个鼓手,善于用闪光的火把、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善于用真情的云梯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把生活的汩汩清泉引进“沙化”的课堂,让学生不出教室便能观赏芳草萋萋,感受鸟语花香,破译秋日私语,解读生命真谛。

作文中的情感色彩,首先要真实自然,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声吟、矫揉造作。抒情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自觉发挥。其次要积极健康,因为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的、最圣洁的珍品。

在作文教学中,我平时注意给学生朗读一些情感丰富的作品,以启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思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如《永远站着的妈妈》,回忆妈妈辛劳的一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再如《“窝囊”的父亲》、《母亲的牵挂》、《疯娘》、《父亲的匣子》、《母爱一滴就是海》等,每当我给学生朗读这些饱含浓浓亲情的作品时,教室里都静静的,我知道他们都在认真听,每当读到感人处,我相信他们的心都在感动着,被文中那份深深的亲情感染。这些作品是朴实的,是饱含着浓浓亲情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给学生朗读作品这一做法我一直坚持着,相信学生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我不仅要求他们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亲情。

四、说真话,诉真情

作文是一个人感情的真情表达,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流露。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在里面。学生作文中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尺度。作文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作为创作原则。

如学生习作《燃烧的爱》中写道:

“……父亲走到奶奶的床边弯下身子挨着奶奶的脸问:‘妈,您今天觉得怎么样?’奶奶听了,使劲地睁开已凹陷得像个深坑似的眼睛,沙哑地对父亲说:‘好,好……’

奶奶用她那双拿过锄头、握过锅铲、捏过绣花针的手紧紧握着父亲那双宽厚柔软的手,他们互相凝视着对方,视线中透过的却是一句关心的话。‘媛媛,’父亲突然叫住了我,‘去把便盆拿来!’我从屋外拿来了一个白色的盆子,放在了父亲的身边。他小心地把手从奶奶的手中抽出,强有力地站起身来,像棵苍柏一样直立着。他眉头紧锁,神情严肃,满含爱意的双眸注视着奶奶,‘妈,’ 父亲的声音异常庄重,‘让儿再伺候您一回吧!’说着,他拿起便盆小心翼翼地揭开奶奶身上的被子,把它放了进去。

奶奶此时抽泣了,泪珠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粒粒地往下掉。一粒,两粒,三粒……泪珠越来越多,汇成泪河在父亲和我的眼前流淌。父亲低着头,他不敢看奶奶,在儿子心中最美丽、最迷人的母亲,如今却变得面容枯槁、神力衰竭了,原本晶莹明亮的大眼睛凹陷了,黯淡了……儿子怎能面对这残忍的一幕?父亲的泪水夺眶而出。

‘儿呀!’奶奶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这两个字,这两个饱含母亲对儿子所有爱的字。她用自己那双像老树皮一样萎缩的手将父亲的脸托起来。这双手,这双普普通通的妇人的手,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她托起的是整个世界呀……”

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可信,才能使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归根结底,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让作文体现出审题生活化、取材生活化、语言生活化,让作文处处洋溢着生活色彩,才能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篇5:品性源自磨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品性源自磨炼。

只有经过暴风雨的磨炼,才会出现最绮丽的彩虹;只有经过炽热熔岩的磨炼,才会出现最耀眼的钻石;只有经过寂寞与黑暗的磨炼,才能酿出最香醇的美酒。

篇6:品性源自责任作文

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回报父母与国家,这是责任。在家里,我们尽孝道,给年幼的人做榜样,这是责任。出门在外,注意社会公德,这是责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责任要担。无论什么生命,都有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

例如,在全国每年都有上千起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种种,说来说去,根本还是因为没有责任心,没有对自己的,也没有对别人的。

又比如,在那时全国遭受“非典”的袭击下,600万医护人员勇敢的冲向了第一线。他们英勇,他们无畏。在同“非典”的战斗中,谁也没害怕,谁也没退缩。任凭“非典”有多么可怕,都无法阻挡医护人员们强烈的责任心。病人来了他们细心照顾,有的人倒了,就立刻有人补充上来。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比有硝烟的战斗更危机四伏的战斗中,他们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寄予他们的厚望。但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不对自己负责吗?不是的,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自己的人性负责,对自己的医德之心负责!

再比如,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他不改作业,不体罚学生,总是和蔼、可亲。但有家长就会说了,这样的老师不严格,是不对学生负责,但是,他们错了。他们是负责的。他们精心讲课,忠于职守,但他们宽容大度,理解学生,只口头教育,不忍动手。但这些不代表他们不负责。他们热爱学生,寄希望于感化学生,这样的老师,也是在承担着责任的。

篇7:品性源自教育

富民一中康强

品性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与性格。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与败好与坏……对人们来说自己的品性是很重要的。正因为有了不同的品性才会有不同的人和事,才构成了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那么,品性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品性源自教育。

我这里所说的教育,是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教育对一个人的品性的形成和改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几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交流与合作。用他们能接受的教育方式把经验和智慧代代相传,同时,也把好的思想习惯等好的品性薪火相传。有了早期的学校—私塾以后,教育就有了专门的教师。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三字经》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人一生下来品性是非常相似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更大。被人们传为佳话的“孟母三迁”不就是明智的孟母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吗?随着教育的不断演化,教育的规模和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今天,我们也在接受教育。也在吸收和传承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从而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可见教育对我们各方面的影响之大啊!1

有这么一个故事。

李华和张明两家是邻居,各家都有一个儿子。两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张明的儿子聪明伶俐,而李华的儿子看起来呆头呆脑的。

李华是一个勤劳、老实的庄稼人。在他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告诉孩子要做人的道理,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榜样……虽然那时候孩子还不怎么懂,但良好品性的最初意识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上学以后,经过学校教育的教化提升,李华的儿子逐渐养成了极好的品性。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有了锦绣般的前程……

而李华的邻居张明呢,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百般宠爱。经常欺负小朋友,张明还表扬儿子能干;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被同学打了,张明还冲到学校恫吓甚至打儿子的同学。孩子的学习也相当糟糕。老师多次把家长叫到学校,向家长提供好的教育方法,让他多抽出时间管管孩子。谁知,张明对老师说:“我每天要打麻将,还要经常同‘朋友’吃饭应酬,哪有时间啊。再说,就凭我的基础,也无法辅导儿子。我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即使书读好了,考取大学又能怎样?不是听说许多大学毕业生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吗?”就这样,张明的儿子成了学校里的“小霸王”。对老师没礼貌,老师的话听不进去,经常不做作业;隔三差五地打同学,同学们都不敢跟他玩。他还学会了抽烟、喝酒,逃学打电子游戏机。后来,还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朋友”鬼混。却说张明靠打麻将赚钱养家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债台高筑。他也无法再大把大把地给孩子挥霍的钱了。儿子呢,没钱就

和他结交的社会“酒朋狗友”们去偷、去骗、去抢,甚至走上贩卖毒品的死路。

生下来差别不大的两个孩子,最终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真让人感慨啊!难怪人们常说,孩子应该让他先成人,再成才。即使不能成才,也要让他成人。这里说的成人,就是指能成为思想道德好、品性优良、能自食其力的人。

良好品性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单位、国家都有较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品性呢?我认为要牢牢抓好教育不放松。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

有句话说得好,学习永远不迟。我也说,品性的改变现在同样不迟。只要你有决心,有毅力,有行动,就能把你品性中不好的部分抛弃,逐渐成为你和他人心目中品性完美之人。

篇8:训练书写 磨砺品性

一、激趣

高涨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是写好字的前提。方法有:

1. 讲述故事, 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喜欢模仿名人的心理, 收集古今书法大师少年时练字的故事, 讲给学生听,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感情。

2. 开展多种活动, 提高写字质量。

单一机械的训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因此我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写字的积极性。一是兴趣型的:全班学生自由组合, 创作出各种主题书法集, 有《唐诗·书法集》成语故事·书法集》《春夏秋冬·书法集》。拿《春夏秋冬·书法集》的创作来说,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 童年的四季是多彩的, 让我们用漂亮的钢笔字书写美丽的春夏秋冬。这些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练了字,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展示型的:经常进行写字竞赛、作业展, 让全体同学参与竞赛活动, 感受不进则退, 增强练字紧迫感, 提高写字水平。三是实践运用型的:组织学生出板报、编手抄报, 等等。

3. 佳作欣赏。

让学生欣赏佳作, 从作品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缓中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目的。

二、系统指导

充分利用学校每天下午20分钟的写字课, 进行系统的指导, 指导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指导与练习相结合, 练习与赏析相结合, 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真正优化每天一练。指导过程为:

1.指导观察。写好字的第一步, 应集中注意力, 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形体、笔画, 在观察中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 只有做到这一点, 写出的字才会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大小均匀、端正整洁。

2.指导分析。在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字的上下、左右等构造特点。大小、宽窄、高低的形体, 以及字的结构规律,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把字写得美观,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指导书写。一是常规指导, 包括坐姿要领、执笔姿势、基本笔划和基本笔顺规则, 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笔运技巧, 如:横画的写法, 起笔侧入, 稍压后即向右上仰行, 平直中略带弧形, 末了向右下顿笔收住, 反复练习, 使学生形成一种技能。二是共性指导。学生写字有一些共性的错误, 教师要了解这些共性。比如, 左右结构的字易写得过宽, 上下结构的字易写长, 上半部分写得过大, 下半部分笔画都堆叠在一起, 显得头重脚轻。因此, 在学生动笔之前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 避免重犯。三是关键笔画的指导。即先帮助学生找出字的关键笔画, 如:“鸟”字中的“ㄅ”, “色”字中的“乚”等, 然后指导书写。四是范写。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过程。黑板上全班示范, 个别生本上示范, 请写字好的同学给示范, 便于学生模仿操作。学生间互相示范还能起到增进友谊、互相鼓励的作用。

三、有效练习

1.讲究方法。学生练字时要讲究眼到、心到、手到, 心手合一才是最高境界。我常督促学生的一句话为:拿出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并严格要求坐姿和握姿正确。

2.讲究科学。如练习量要适中, 不求多只求有效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保证有充分的练习、比较和再练习时间。尽可能找出结构、形体相近的字进行练习, 如结构相同的字、关键笔画相同的字、偏旁相同的字进行系统指导练习, 做到触类旁通, 从而获得事半而功倍的练习效果。

3.抓好平时, 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每一项作业, 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4. 辅以音乐。

音乐是旋律的美, 书法是线条的美。练习时, 播放舒缓优美的古筝、琵琶、排箫等古曲,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受到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同时熏陶。

四、评价导向

1.民主评价。教师按照“评价标准”做示范评改。让学生学着老师评改的方法进行自评、互评, 从而提高分析、评改、鉴赏的能力, 也形成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练字氛围。

2.多激励。评价以表扬为主, 只要发现学生有进步之处, 哪怕是写好一个笔画, 坐姿非常端正, 都给学生真诚而有力的激励, 如:“你这个字写得比老师写得都漂亮!加油干!”学生在激励中增强了信心, 品尝到了练字的快乐。

3.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有书面的评价, 有口头的评价, 有家长的评价, 有好朋友的评价, 可以是掌声, 可以是竖起的大拇指, 可以是一朵大红花, 还可以是画上的一张笑脸。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养成长久的内驱力, 克服练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4.及时评价。进步也好, 不足也罢, 及时地给予学生评价, 使学生能扬长避短。

五、学科渗透, 共同抓好写字

篇9:作文源自生活

作文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写作应该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快意之事,而不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之事。当前,小学生厌作文、怕作文的根源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少交流,少集体活动,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从叶圣陶先生的经历我们明白,教师以考試作为目标来进行作文教学只会让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只会断绝学生的写作之源,因此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畅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思绪能在开阔的意境中自由驰骋,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封闭式”命题作文教学法,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1.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2.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3.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4.虚拟情景,再现生活

引导学生带上“耳朵”和“眼睛”参与学校活动过程。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一次全新经验和感受,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都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观摩机会。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发生着许多生动的故事,有友情方面的,有活动方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适时地进行发掘,唤醒沉睡的生活积累。成功的生活经历首要的就是真正地“参与”过的,全身心地被体验过的。小学生的感受力尤其敏锐,在经历每一件对他来说还是新鲜的事时,他们都会十分投入。将一份经历变成富有价值的写作选材,首要的条件是他们真正参与其中过,其次还需要给他们时间慢慢地去体味,去回忆,去思考。

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抓住春游、野炊等户外活动的有利时机,布置观察任务,寻找观察方位,确定观察对象和内容,带领学生体验:暖暖的阳光,微微的和风,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报春的燕子,啼叫的小鸟。引导学生认识春天是生命复苏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引导学生从游览观赏中感受春天的景色秀丽,感悟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一篇《春天的发现》的观察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总之,作文教学关键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的成功乐趣。生活化小学作文教学不同于程式化训练式的教学,它是多方位地与学生全面成长结合的过程。生活化小学作文教学力求使小学生生活过程与作文学习实现一体化。最终使小学生在此过程中全面发展,获得和谐人格,领悟生活意义,最终实现生命价值。

篇10:品性源自学习

一代诗仙李白,我忘不了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大气。

一代诗圣杜甫,我忘不了他的“安的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

一代伟人毛泽东,我忘不了他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

这些诗人都是时代的精华,他们虽地位尊称,但仍不断学习,不断创作。至今,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学宝物。才会不断的坚定我的内心,充实我们灵魂。学习造就品性!

篇11:品性源自磨炼作文

“仁爱”是孔孟儒家的核心思想, 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目标。孟子道:“恻隐之心, 仁也。” (语出《论语·颜渊》) , 唐代韩愈也说:“博爱之谓仁”。儒家的“仁者, 爱人”“亲善”, 其不仅仅是指人的基本关系是“相爱”, 而非“相害”。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这个生态领域里的每个物件, 特别是处于弱势的物件都能包容、宽待、和谐共处。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 以“厚德载物”之心待之。“厚德载物”意出《周易·彖辞》, “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庄周的载物之德也是“仁爱”之心, “仁爱”是至诚、至善的表现, 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是共通的。《中庸》语:“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庄周认为“乾、元、亨、利、贞”, 其可以理解为天地乾坤的天道, 是善、美、真、义之合也。万物相生相长相灭, 生态遵循其自然规律繁衍消亡, 如果我们人类为了某些短期利益, 破坏生态和谐与平衡, 试图变更其规律, 企图“征服”自然, “征服”弱势物群, 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故而, 我们要培育学生善待物件, 尊重和谐共处的“载物之德”, 对学生进行“仁民爱物”的品德教育。

“厚德载物”是培育人文素养所倡导的为人诚善之本。教学活动中的“物件想象”练习, 使学生在对物件观察、了解的过程中, 体察物件所处的环境, 感受物件“生活”或“存在”的状态, 想象物件的内心世界, 揣摩物件的喜、怒、哀、乐, 而能同情、理解、宽容弱势物件, 能与各类物件和谐与共, 组成一个共享的有机生态。即先能有“恻隐之心”, “仁民爱物”之意, 进而才能渐生“载物”之“厚德”, 这就达到了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

开展“物件想象”练习活动时, 我们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才能对“厚德载物”的人文素养培育有良好效应。

一、赋予物件生命, 体察物件的感受

在练习之始, 一定要布置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自己身边所熟知的物件,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物件, 然后去用心感受, 设身处地用人的生命意义赋予物件的生命过程, 来体察物件的感受。例如, 在公园草地上我们看到警示牌上“小草在微笑, 足下勿打扰”的人文提示, 是对小草弱小生命的尊重。“物件想象”练习一定要使学生体察感悟到, 对弱小生命或者是没有生命的物件, 赋予与人同等重要的生命意义, 赋予物件与人平等的生存空间, 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察到物件的细微感受, 才会用宽容、尊重、关爱之心对待弱势物件和群落, 而不经意地产生“厚生之德”。

二、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评价“物件想象”练习活动时, 除考查、评价学生的观察、想象、摹仿、表现能力外, 应更关注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素养。学生在一些物体想象的练习中, 通常会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感受与看法, 如果此时感受偏失“天道”之“善、美、真”时, 教师一定要当即予以指出, 及时进行正面教育。因为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是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至深。如果教师在这时候正面引导好学生, 较平时单一的道德说教和训导, 更利于培育学生“厚德载物”的品性。

三、包容、善待物件

在开展“物件想象”练习活动时, 除了理解、体察物件外, 还要进一步地在日常行为中包容、善待物件, 有“好生之德”, “载物之德”。传说, 尧在寻找继位人时, 在民间见一位年轻人在用黄牛耕地, 就上前询问年轻人是黄牛还是水牛好耕地?追问几次, 年轻人都笑而不答。待尧走远后, 年轻人追上说:当然是水牛力大好耕地呀!但是当着黄牛的面, 我怎么能够说出来而伤害它呢?尧感叹这年轻人有如此的“载物之德”, 而把王位禅让了给他, 这位年轻人就是舜。

篇12:沉默的品性

沉默是一种凝思静听。若静听是一种习惯,那凝思必是一种修养。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少言多听有时是明哲保身的保险单。静听无需一文一质,只需手持香茗,在别人口若悬河时,悠然自适地把利己之言暗自铭记于心。凝思则无需缀饰,只需清冷的月光,醇香的美酒,思绪翩翩,将所听之言一一化为养分为己所吸收,迸发出火花。人是能思维的苇草,凝思静听是喧嚷中看似静止实则运动不止的一叶扁舟在浩瀚的宇宙中前行。

沉默是一种心如止水。沉默是言语的寡,更是心境的安宁。若心如一潭泓水般静谧,那心之深透便自然而成。静水流深,人沉默的品质亦将是灵魂与天堂的桥梁。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心境,不躁动,不张扬。像棵树般不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地顺其规律生长,生存,直到枝繁叶茂,心如止水后便是居高临下的静观其变。所谓“止”是宁静中不断升华心灵,升华境界,到达自己既定的高度。在攀升中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绕行于山间静静流淌的泉水总是无声的,也总是甘甜清凉的。沉默是心无旁骛,也唯有凝思静听才能沉淀出如此清澈见底的水流,心水如止水。

沉默是一种致远宁静。沉默是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有海一般致远的胸怀抱负。因为沉默的人总是能够看透此岸,早已看到彼岸,如同对弈,智慧的无声碰撞,逻辑布局的拼搏,极其致远的思维比斗。卡夫卡的眼睛据说是最清澈的,如天使般单纯的眸子中有极其深远的思索和远虑。他的文字是那样尖锐,似乎能看清楚一切。梭羅的《瓦尔登湖》向我们展示了一面宁静的自然之湖,心灵之湖。梭罗的境界是少有人能企及的。这便是他的致远宁静所在。

上一篇:韵母有多少个下一篇:怎样应对电话面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