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

2024-05-15

《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电话》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是我上组内研究课,激动又不免有些紧张,想把它上到最好.时间很仓促,周六周日除了费劲脑汁的设计图片外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备课了.找资料,做PPT,《生活离不开电话》这一课,是综合课,涉及的东西很多,不仅想象力要丰富,动手能力也要强。

一、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上完本节课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论是在思考问题的反应速度上、知识掌握的拓展范围上,还是在作业完成的创新思维上、构图知识上、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参差不齐,各有千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师范很重要,要取一个着重点,引导要深入。课堂中,多让学生表现,要学会放的开,如何能让学生之间的差异降到最低、互相取长补短、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我思考的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分组时可以考虑均衡分配,注意全面搭配,可以互相讨论、体会、掌握;其次,在提问时,注意全面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时尽量照顾弱项的.学生。最后,因材施教,正确的个别指导。

二、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太弱,经常是眼高手低,画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模仿,很少是自己创作出的,即使想象丰富,但想到而画不出。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落实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让他们尝试多种方法、回答问题时多换几种说法、遇事时多设几种假设及后果、交谈时多几个角度考虑等等,多管齐下,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其次,多开设手工课;再可以互通的学科之间多几次开设手工操作课,让孩子亲自去感受,且要尝试多种方法去感受、体会、掌握。在《生活离不开电话》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废旧材料,例如废纸盒、塑料瓶、水果、等,采用不同方法制作别出心裁的电话。

认真的心,积极的态度,努力的工作,还有以后很多年的教学生涯,今后,我会多向各位同事请教,不断充实自己,在不断磨练中使自己变的更成熟和出色!我会继续努力和改进的!我们一起努力!

篇2:《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电话相关的文化、历史,了解电话的基本结构、功能,体验电话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的特征,运用美术表现的语言,大胆想象,创造造型各异的电话。

3、情感目标: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探索的精神,同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热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电话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体会电话设计功能的科技性和造型的艺术性,在学习中认识了解电话演变、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性,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创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剪刀、胶带纸等各种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二十世纪老电话机图片,猜猜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

——拨号器、听筒、话筒,还有一根连接用的螺旋线。

——这其实就是电话机的基本特征。

2、教师介绍:这是一台100多年前的老式电话机,从外形看,它不仅精致,还体现了一种古典的美。这种电话机是如何使用的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老电话机的出示,带着一种历史文化的痕迹,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首先提炼出电话机的基本特征。为整个课堂的推进奠定基础。

二、欣赏感知,进一步了解电话相关文化、发展知识。

1、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来传递信息的呢?

——展开讨论与交流。(烽火、快马等)

2、1876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从此人类的信息联络方式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现代生活中,电话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都离不开电话,因为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大大提高了生活的效率。

3、欣赏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电话机图片

①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电话机的发展、演变与设计风格。

②交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教师:每一个电话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造型而言,有的简洁,有的繁复,有的具体,有的抽象……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那么,你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电话机呢?一起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欣赏和交流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角进行欣赏,感受不同时期、地区、国家电话机所体现的艺术美感,同时拓宽视野,使学生有参与设计创造的欲望。

三、创意联想

1、电话铃响,教师出示一个特别的电话机: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别之处。

细节:电话机的各部分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哪一种材料用得最巧妙?

2、基本形实物联想:教师出示生活中各种废旧的物品:如瓶子、鞋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联想:怎样也可以把它们变成一台有趣的电话?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屏幕出示多种创新形象。

四、创想擂台:

1、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师给每一组提供的废旧材料,进行合作探讨活动。角色分配:A、创意总监1名:负责在众多创意中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B、科技IT:负责介绍电话功能的设计;C:广告策划师:负责创意方案的解释。D、市场推销员:负责小组创意手机的综合介绍。剩下一人作为VIP贵宾客户,负责对他组创意方案作出评价。

2、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情况。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就成了每一位美术教师教学工作的难点。因为,创新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注意挖掘课程内容、形式和手法。传统的手工制作强调制作的技巧,制作方法单一,容易造成作品的单调苍白。本环节中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再出示图片,声画相结合的情景,最能体现多媒体的优点:轻轻一点鼠标,简单的操作,替代了把繁琐的实物带进课堂的麻烦,而直观的效果也让学生一目了然。

设计制作

1、好的创意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一起欣赏一组范作。引导关注不同材料的添加和合理使用,强调各种方法的使用:切、剪、贴……

教师:几根树枝看似随意的组合,一台古典的电话机就出现了;妈妈淘汰的红色手提包,加个通话器,粘贴上按键也就是一架新颖的电话了;纽 扣、鞋带、瓦楞纸都能作为电话机创意制作的重要元素。

图1:仿物法。将电话机的基本部位设计成某一个物件的样式,同时也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或生活中的某件物品。大家可以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设计

图2:变形添加法。在废旧的物品上能够直接进行剪贴、添加,使其改变原来形状,形成独特的电话机造型。

图3:装饰法。运用绘画、剪贴的方法对电话机进行装饰,追求新颖、个性独特的效果。

请同学们想象:还有哪些东西也能成为我们设计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电话机的重要元素呢?

2、结合学生交流的创意,稍做方法的指导和点拨。

3、学生分组创作表现:根据小组确定的创意,分工合作,要求电话创新、个性、新颖,结构结实。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创作需要灵感,灵感需要转变成设计的方法。范作的出示,设计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创想提供了表现的翅膀,使学生在无从下手的状态中找到了出路,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直观的方法。在学生作业时,利用多媒体循环播放大量的电话机作品,并配上少儿歌曲《打电话》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富有激情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体验到创想过程带来的快乐。

五、展示与评价

1、每小组之间相互参观2分钟,有每小组的广告策划师负责介绍本组作品的创意和功能。

2、请学生回到自己座位,由本组的市场推销员拿起自己小组创作的电话,以打电话的形式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彼此的想法,如作品的独特之处,彼此的建议等。

设计意图:作品评析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会一带而过,丧失了绝佳的融合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机会。本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运用电话的功能,请学生用打电话的方式,融解说、评价、建议、交流各种机会,让学生的制作经验、审美体验得到再次的提升。

六、拓展延伸

篇3: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要求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 这样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根据笔者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 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 一块石头、一株植物、一只动物、一幅画,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内容, 成为教学活动的资源。

例如, 在给学生分析“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定语从句的区别时, 不是单纯地讲授, 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形式分析探索。教学时, 教师把几片树叶从空中飘下, 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这个过程。学生会回答:Leaves are falling from the teacher’s hand。然后, 教师指着地上的树叶, 让学生翻译“树叶已落在地上。”学生则会译成: Leaves have fallen to the ground。这时再分析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falling leaves”和“fallen leaves”) 时, 学生往往会很容易接受。

在词汇教学时, 教师除了要介绍如何得体运用, 还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必要时进行汉英文化比较, 使学生不但知道他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意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 而英语中“a lucky dog” (幸运儿) 一词语却表明狗在说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有些词汇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 而是文化词汇的信手拈来。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也面临了很多困难。如词汇量较大, 让学生在记单词方面很是棘手, 而且单词要课课记。这就给老师检查单词制造了困难, 课堂上不可能检查到每一位学生。通过多次尝试, 我对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这样不仅仅是方便了记词汇而且也掌握了句型和习惯用语的运用, 还便于检查。

我还采取了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智力, 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个人认为与其老师多讲, 不如让学生来说, 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一节课的2/3时间留给学生去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并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发现错误, 并潜移默化的改正错误, 不失是一个好方法。这样不仅仅是扩展了他们的思维, 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学生开展活动方面, 因为班大人多, 我采取了group work和team work方式。四人一个小组, 并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其他三个人的背诵和讨论问题情况, 这样做到了人人参与, 个个过关。

在复习巩固方面, 除了他们每天的家庭及课堂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以外, 我还采取了使用小黑板, 并在小黑板上出些能突出重点难点的英语练习, 题量不易过大, 在上新课前利用5~10分钟请学生们当场做完, 讲完, 并请个别学生上前做出。这样实践的效果很好。老师能在上新课前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下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任务设计的反思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 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八年级上册unit5,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 邀请各位同学参加, 你是接受还是拒绝, 用英语又如何表示?班级要召开新年晚会, 你如何邀请科任老师?

2.任务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使教学阶梯式层层递进。

3.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 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 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 应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行为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反思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考虑到要结合学生什么, 目标有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学, 学后收获如何等问题。

如仁教版新目标英语中经常有打电话的对话, 如果教师在实际课堂交际训练时还机械地照搬该情景, 那么就很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 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根据该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语境, 如朋友间的电话交流, 调皮的学生在电话中开玩笑等, 训练效果则会大大提高。

又如, 在进行听力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听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猜测、推断、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听完对话后, 让学生推断说话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社会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根据试题预测、想象听力材料的大致内容;听语篇时, 先听题目, 猜测文章的体裁;或听开头几句或一段, 推测后面情景的发生。

五、教学实践的反思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教学中, 每一堂课都是流动的, 复杂的。教师按教学计划向预定目标迈进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教学问题总是出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因此, 教学实践也就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源泉, 教师对教学实践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反思。

1.公开课

公开课总是与评价教师的教学有关, 为此, 有的教师在“评价”面前望而却步, 但以反思教学有关的公开课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承担各类公开课, 敢于暴露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和缺点, 乐于接纳他人的批评和不同观点, 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不同的声音可以给公开课教师带来心智的开启、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产生。

2.写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指教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教或所学内容的感受。它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 可以记录日常工作的情况;教师没有必要天天记录, 但一定要坚持写教学日记。

3.听课或听讲座

围绕课程改革, 有许多精彩的教学科研活动, 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校级教研活动、各级讲座、各级优质课评比、口语比赛、教学比武、新课程培训等, 这些都可以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篇4:《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反思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要全面地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将头脑中的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加以更新。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能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摒弃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稔的业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的多层次的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正确之定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决不能被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快乐,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甘当“配角”,甘当“铺路者”,甘当“点拨者”,甘当“引导者”,即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的每一过程。

二、要领会新课程标准实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可是,有部分语文教师摆不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他们在注重于语文是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忽视了其人文性。他们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把对学生进行字词、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这样的做法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特点,在教学中偏重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偏重于陶冶学生的性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上任何一种偏激的教学方法都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质的严重撕裂。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顾,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三、要“读”“写”并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的“教读”与“教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必须要处理妥当的,即“教读”与“教写”。其中“教读”是手段,“教写”是目的。

其一是“教读”,即教学生读好课本。因为课本是基础,学生要学好基础。也许有人说,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只要我们翻一翻高考语文试题,就会发现其命题虽然不是取材于课本,但是,所考查的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课本内容。比如,文言文考查的关于名句的默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尤其是默写题,学生只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该背诵的篇目背诵下来,就一定能拿到满分。再说,课本是基础,如果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字、词都不能记住,语法知识、修辞方法、表达方法缺乏,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写”将难以进行。

其二是“教写”,即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语法知识,正确地运用修辞方法,正确地运用表达方式,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语法知识,写出的句子就会词不达意,写出的文章就会语病连篇。学生如果不懂得正确运用修辞方法,文章语言就会枯燥、干瘪、乏味,更谈不上生动、形象。学生如果不会正确运用表达方式,将该记叙的写成说明、该说明的写成议论、该议论的却用抒情,这样,文章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学生只有语文基础知识厚实了,写作的基本功扎实了,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写出的文章的质量才能上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教师来说,“教读”是手段,而“教写”才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实际运用,“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即让学生通过写作技能的反复训练,最终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主张见解。

四、弄清传承与发展,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充分运用“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等,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以说传统,是因为它是历史沿革中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最为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利用的教学手段。而这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它可以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手段。因为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所以大家统称之为“电化教学”,又叫作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难点,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十分有利。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能深入浅出,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这十分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办法办到事情变成现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于现代的教学手段,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听课反思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节课,课本上就几幅图画和两个问题。陈老师能够把它拓展开来并且讲的那么精彩,实在令我佩服。不仅如此,陈琳老师那娴熟的语言表达,自信的表情,从容的教态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听完课后我觉得陈老师以下几个环节设计的比较好:首先,在讲到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用到水时,老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然后由其他同学猜,这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其次,通过今天的`听课活动,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图片如何讲解,以前我讲解图片时都是讲一副让学生谈感受,接着讲第二副。今天讲课的老师都是把一组图片作为整体,边播放图片边讲解,以便达到一个目标。

篇6:《生活离不开电话》的教学反思

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在新时代的教育观、学生观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古老的师生观念,摒弃旧的不合时宜的传统理念,形成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观的形成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者转为重视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引者、教育工作的研究者。这就表明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对于学生的帮助与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注重反思以及在对待其他教育者时注重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二、增强语文专业素养

如何从“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也更多的是要求教师本身需要具备更丰厚的知识储备量,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标榜,增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并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应时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合理运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总有老师把握不好语文课程的这两个基本属性,要么就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要么就是只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由此引发了学生在语文课的不作为。强调其工具性而机械地要求学生牢记字词运用与语法等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重人文性而专注于向学生传达人文精神的又显得像空中楼阁一样渺茫,难以理解。这都是语文课不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也是语文教学一直颓靡的原因。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先自身掌握好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教学实情找寻合理的方案再进行课堂教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语文的实用价值和功效上,强调语文实践和运用,而人文性在于文章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时刻谨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最突出的两个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统筹兼顾,合二为一的开展语文教学,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

四、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十分重要

“读”指语文教学中对基本文本内容的认识,“写”是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如何运用手段教学生学会“读”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课本没什么用,因为考试也不会有原题可以直接在书中找到答案,除了默写。那么我们该如何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这就得考验语文老师的智慧了。学习语文是最基础的,它的用处无处不在。而语文课本又是基础的基础,若不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怎么让学生认识字、词,以及学习语法、修辞方法呢?考试的内容虽然不能直接在书本中找到原答案,但是我们发现考试答题的方法和答案是可以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积累出来的,“换汤不换药”就是这个理。课本是基础,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课本中学到的字词、语法以及表达方法可以促进“写”的发展成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写”的教法即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修辞方法,语言表达方法等等来写作,创作自己的文章。而教师也通常从这些方面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是否主题明确,是否语义通顺而没有语病,是否能正确使用表达形式以及是否有欣赏佳作等等。如果没有“读”作为奠基的话,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写”的境界,所以老师在教“读”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教学是方法,现代教育是手段。

1.我国几千年教育沿袭下的传统教育方法有:讲授法,又细分为讲述、讲解、讲读以及讲演。它的特点是教师能在短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中语文教师经常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来进行讲、读、思、练联在一起的讲授方式;问答法,教师通过问答使学生获取或者巩固知识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使用的是复习问答法。

2.现代教育方法是针对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下,越来越多的仪器、设备被搬进了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以及各种光、电的设备被用来辅助教学,但为教学工作作出了很多贡献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这些运用了现代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被叫做现代教育。

然而这些并不能说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传统教学在传授知识时,便于学生抓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对教师的讲解和对文本的理解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而现代教学的辅助性设备和功能又能丰富学生的见解。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可以更高效的传授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便捷有效地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重每堂课的反思,在反思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积累上课经验以及反思成果,从中获取有利于教学的心得,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成为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出一份力。

篇7: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我认为非常精彩。用这个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应该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

一、当前语文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同生活结合

在传统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书本,立足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部分太多,导致脱离了文本;联系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甚至有的联系生活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这个理念,而不知道语文就是生活。

因此,使语文教学中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或者是使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应该是当下语文老师所应当去努力的方向。那么,我们如何使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二、让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点做法

1.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的“课前三分钟”是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语文”。每天由一位学生来谈谈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很好,也很贴近生活。这就使语文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了。以下是同学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的几个例子。

例1:“莫言醉”是2007年一位工程师随意注册的白酒商标。2007年,这位工程师在喝酒时吟出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随后花了1000块钱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莫言醉”的商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莫言摘得,“莫言醉”的商标也为众白酒商家所青睐,至2012年10月底,“莫言醉”已经被热炒到一千万。这个商标一语双关,既能表现好友相逢多喝酒的愿望,也能沾到莫言这位文学大师的名气,而且价值很大。这件事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例2:菜谱中的语文:“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道什么菜?其实它就是韭菜上摆俩鸡蛋黄;“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一片菜叶上铺一行切成片的蛋白;“红嘴绿鹦哥”其实就是一盘菠菜。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观察到的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到处都存在,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这也促使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

2.激情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生活。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比如,在上《再别康桥》时,我先放《再别康桥》这首歌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当中去并且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又比如,在上《与妻书》时,我先放一首好听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此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令学生很是感动。

当然,和生活相关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与学生聊生活琐事,拉家常式地进入主题;比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前可以利用下课时间请同学到校园中观察花儿的颜色;比如上《背影》等充满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先来谈谈生活中自己的父母亲等等。

3.重视语文实践教学。即让学生也能偶尔从教室走到教室外,去感受自然,感受语文。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这样: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适合布置同学去完成;在写“校园春色”作文之前,就可以带领同学游览一遍校园,用眼睛去观察校园,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的。”这是因为美能引发趣味。

利用传统节日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为学生所熟悉的文化作为载体,将语文教学融入传统节日的探究中。比如提到端午节,应该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提到重阳节要知道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以此强化学生的过节意识。让孩子陶醉于传统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

4.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听、说、读与“口”有关,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动口”以口头语言为手段来表情达意。“动口”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文、介绍、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的形式。利用这些活动,多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这一类的活动,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兴趣,使语文融入生活之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根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教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校内的活动,它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且将此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3.

[2] 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8: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68-01

语文是个体生活最具有基本性和普遍性的使用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语文与个人的生活具有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都来自社会生活,可以说,生活是语文的根,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语文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变得空虚贫乏,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动性而走向枯萎。语言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否则就会黯然失色。语文源自生活,也必将随着生活而发展变化,,语文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生动活泼、生机盎然。语文细致入微地表现着茫茫世界,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一、利用好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海洋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街头路尾到处都能看见醒目的招牌和宣传语,这给识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如果家长能够从孩子第一次问“那个字是什么”开始,和孩子一起乐于认读这些“街头文字”的话,那么等他上小学的时候,必定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印象,学习起来,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呢?农村的孩子虽然见到的文字没有这么惹眼,但山野田园却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不再为“冬瓜有没有毛”“茄子是不是紫的”而争论不休,也不会为《天窗》的童趣而陌生,或者为“苍耳是什么”而迷惑。

环境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一棵树、一株草、一片落叶、一粒尘埃都可能成为我们可用的素材,蓝天白云、江河湖海随时都可能在下一篇课文中呈现。让学生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积累和探索,渐渐领略生活语文的魅力。

二、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景

学一学。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放风筝》一文中,作者用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放风筝情景:风和日丽,风筝翩翩起舞。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学生一起放风筝,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尽兴玩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定会自有感悟。

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去观赏窗台上、花坛里的菊花、桂花,亲自观察它们的色彩、形状,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

唱一唱。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学习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闪烁的小星》的谱子,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

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称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刺猬和小獾互相赞赏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了解称赞的重要性,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像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玩一玩。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像的空间。如课文《影子》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三、课外实践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教育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国家新课标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课程,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为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互动较大的过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大量输出信息,学生难免感到吃力。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促进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关于学生戒烟的保证书下一篇:地产交楼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