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离不开选择的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人生离不开选择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展开当代中国教育史册,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一书中的11位主人公的名字正嵌入其中。

第一篇:人生离不开选择的论文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有效引导

高效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师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研能力。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一 引导的内容

1.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有一定的方法。教学伊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方法。学习任何学科,教师都要把开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有了钥匙,自己就能把门打开——积极思维,解决问题。从智育的角度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或学会怎样学习,比教给他们某些知识更重要。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交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流互动,知识的建构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美国心理学家林克伦认为,教学过程像其他社会过程一样,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知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它的成效依靠“交往”。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去说,用手操作,即“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交流探索,同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竞争中参与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和提高群体学习热情和效率。

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一直以来,评价是老师的权利,学生只是评价的被动方,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有抵触的情绪。为了缓解师生矛盾,拉近师生距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把学生引导到学习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对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学会评价。这样能充分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4.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二 引导的方法

1.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在课堂上,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先锻炼他们的胆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

其次,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使他们能够大胆说话,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在课堂上,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2.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情感交流有意识地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切实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收获自信,收获快乐,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2)点拨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点拨,要“点”在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容易忽视又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之处。

(3)引入争议问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有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有争议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真正让课堂高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寻找,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赵 平

第二篇:教育人生,无悔选择;学界楷模,高山仰止

展开当代中国教育史册,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一书中的11位主人公的名字正嵌入其中。他们之中既有王承绪、朱九思、潘懋元、李秉德等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开创者,也有谢希德这样曾为当代中国科学事业与大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既有刘佛年、汪永铨、顾明远、鲁洁、王逢贤这样德高望重、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一辈教育家,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岁月动荡,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执著、坚守,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目睹了北大的变迁,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提出建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另一位女学者鲁洁的教育家生涯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她以自己的杰出才能为该校的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出身寒微,10岁才上小学的渔民之子王逢贤则靠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教育家。

11位学者可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们有着中国传统学人的风范,淡泊名利,一心向学,勾勒学术色彩浓厚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研究,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成绩斐然,却一点也不张扬”。他们的成长都与一所或几所大学密切相连,伴随着大学的命运和自身学术的发展,他们各自心中的教育使命及其人生意义也得以揭示。从艰辛备尝到“终成正果”,其教育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奇,有阵痛,有欢乐,有眼泪,甚至还有愤怒与反抗,孤独与寂寞。但是他们知道,这些都是破除旧的体制、旧的思维与观念、旧的行为准则的必要过程,他们义无反顾地行走着。时至今日,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故去(如李秉德、刘佛年、谢希德),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学术传统依然震撼着我们;还健在的教育家们,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最年轻的也已67岁,但他们依然在带学生、做研究、写文章、提建议,思索着、探讨着。他们关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关怀着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建设,关注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及其被中西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专业生命奉献给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力求使他们深爱着的中国教育无论遭遇何种政治、经济的变局都能够朝美好的方向发展”。与人文社会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一样,本书所描写的教育学界的前辈也是中国辉煌教育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至此,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启迪之三: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一份世界遗产

11位学者的故事并非只有个案意义,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诠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作者在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在11位主人公身上的表现之后,深刻地指出,在当前的文明对话时期,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无疑可以看成是一份世界遗产,是值得全球教育家共同分享的公共资源。11位学者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可以激励来者,而且可以丰富21世纪的全球教育对话,可以使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从中受益。

应该说,作者的这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回顾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作过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政治背景下面展开分析,常常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和建构民族国家的工具。”“从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政策文件、法规、制度变迁,统计数据,到乡村层面的教育问题,诸如入学率和扫盲成就等,人们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档案记录。然而,这类研究却不多见,即考察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而揭示个体心目中的(中国)教育经验”。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从人生经历展开教育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在1997年秋到2001年春之间对11位学者进行了数十次访谈,每次草稿都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替我仔细校对其中的细节内容,同时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合适材料。”作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11位教育家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及其领导生涯进行了研究,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所蕴涵的优良传统。“透过教育家们的‘肖像’,感受这些知名教育家的生活经历与理想追求,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11位知名教育家中有不少人曾在中小学任教。王承绪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师范科后,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任教一年,任四年级班主任,他感到这一年的实践经验非常有价值。李秉德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老师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区内找到一个职位,在距离开封市三里路的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当了两年的校长,这一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潘懋元15岁时得到一个任小学教师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1937—1939年潘懋元又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他先在一所小学任兼职教师,又在一所中学做兼职,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1948年,顾明远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小学里担任教职,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从此改变了他,看着孩子们学习给了他极大的乐趣,他感觉做老师非常快乐,这为他选择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1958年,顾明远受资深教育家王焕勋邀请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一直到1963年回到北师大。刘佛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1943年在长沙一所中学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作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的一名年轻的教师,叶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教两年书,1974—1976年她又加入第一批教师援藏队,支援西藏创办小学教师培训学校,她认为这些经历对于她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这些知名教育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工作,教学经历改变了他们,使他们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项事业,这对他们日后成为教育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教育家,大多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教育家的过程。

最后值得提一提本书的作者。许美德(Ruth Hayhoe)女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中国教育研究专家,早年即开始在中国从事福利事业,后又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变迁,堪称国际教育界热爱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作者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写作态度,赢得了11位学者的信任与尊重,正是他们的通力合作才诞生了这本《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精彩诠释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及其社会发展中,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出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来说,许美德教授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态度,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又何尝不是有价值的启迪呢?

(《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许美德教授著,华东师范大学周勇教授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本文所引均出自此书。)

(责任编辑:张瑞芳)

作者:山 河

第三篇:中国的未来离不开民营企业家

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提出诸多颇有含金量的举措,力挺民营经济的改革发展。《意见》被外界称为“民企新28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那么,到底如何提振民营资本的信心?归根结底,是必须尊重风险收益的匹配原则。要让投资者承担高风险,那么就必须有高收益,否则投资者便缺乏投资意愿。这一匹配原则,是金融投资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微观层面,它可以用于很多金融资产的定价。而在更广阔的宏观层面,这个原则所蕴含的某些政治经济逻辑其实也是适用的。从改革开放后的民企发展历程中,很容易发现,民企的投资意愿变化也一直遵循着这一根本原则。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对民企来说也是一个“高收益”的时期。这个时期,民企有非常多的寻找高收益的途径和手段。一是进入高收益行业,民企都热衷于跨行业的横向扩张,房地产、医药和金融等领域是民企的最爱。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这些行业“稳赚不赔”。

另一个高收益途径是资本市场。A股独特的发审以及相关管制模式,加上二級市场特殊的投资者结构,为中国造就了大量的十亿级、百亿级民企富豪。上市属于一本万利,这些民企富豪从A股斩获了蔚为壮观的财富,是人生赢家。

以上这些来自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高收益,让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家往往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些风险既来自市场,也来自非市场因素。于是,民营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很强,和国有资本一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现在,高收益时代过去了。

一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很多行业的利润下行。加之信用环境收紧,民企开始缺乏横向扩张的能力和意愿。与此同时,散户进入A股的意愿不比当年,资本市场“难言牛市”的客观现实正在持续。即便是被外界看好的科创板,依然不断出现破发。因此,无论哪个角度看,民企的“投资收益率”都在降低。

基于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一旦经济体整体投资收益率降低,那么要维持民企的投资意愿保持在稳定水平,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新部门、新行业寻找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二是相应地降低投资的风险。《意见》的利好措施非常多,但归根结底,可以看成是围绕收益和风险这两个永恒问题来展开的。

《意见》提出,在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看出,破除“玻璃门”“弹簧门”,让民企可以进入那些新领域,特别是“高收益”的国有部门,是希望给予民营资本更高的投资收益预期。

《意见》还对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出诸多措施。税负削弱税后利润,是股东收益的抵减项,因此减税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提高股东收益。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9644亿元,可见力度之大。

当然,股市不可或缺。《意见》提出,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完善股票发行和再融资制度,提高民营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审核效率。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些措施,本质上也是指向了收益问题。

在降低风险方面,《意见》更可以说是掷地有声,而且很大程度指向了“非市场风险”。《意见》要求,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同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依法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严格区分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区分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持续甄别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的冤错案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回击了“民营经济离场论”。《意见》提出,加强舆论引导,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

可以说,“民企新28条”的出台正当其时,必然让更多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宝贵的力量。

上一篇: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论文下一篇:关于脱贫攻坚战的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