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24-04-20

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精选8篇)

篇1: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要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会议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农业、了解农业,要懂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节气、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奋力开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崭新局面。

篇2: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09年经济工作定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同时明年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定调为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温家宝在讲话中着重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08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 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会议认为,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会议强调,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 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会议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要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 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二、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要完整、准确、严格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

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公共财政 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

五、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会议指出,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继续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核心是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要切实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实效性。在工作具体部署上,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加强学习、增长本领,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 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篇3: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 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 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注重永续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 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 加大执法力度,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强化激励, 用好人才, 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 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加强源头规范, 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 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 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 缩小政策单元, 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 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以各地发展为基础。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 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 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 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 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 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 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 提高住宅用地比例, 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加强源头治理, 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篇4: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洪远分析,首先,农民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了家庭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其次,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与工资水平提高带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第三,强农惠农政策含金量高,中央财政支出1406亿元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及其他补贴奖励政策,又促进了转移性收入增长。

面对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收入在如此高起点高基数上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宋洪远认为,2012年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不利因素仍然不少。首先,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面对物价上涨压力,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两种压力并存会给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带来影响。其次,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反反复复,这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农业利用外资以及劳务输出等都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约束以及异常气候变化等使农业生产面临复杂局面,也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不确定性。

宋洪远提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收入再攀新高的目标还需多措并举。从农业内部来讲,要稳定发展农业生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增产、增效、增值、增收“四统一”。

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重要增长点,宋洪远建议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多管齐下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强化政策增收,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各项投入补贴及价格增长机制,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宋洪远认为要更加关注农业科技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在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的同时,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篇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会议强调,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

一.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会议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中央政策意图,将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作为比较效益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既要保障农产品供给、释放与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要担负扩大市场贡献份额、维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农业多功能性和基础作用的日益彰显,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投入,改变其弱势地位,强化其基础地位。农业基础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小事,而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强化基础,增加投入,不是对农民的“恩惠”,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更多地用“真金白银”说话。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从长远讲,还要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制定约束力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确保“三农”投入机制走向法制化轨道。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惠农政策,深受农民欢迎,调动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实行的政策不仅不能变,还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也好,养猪也罢,总得让农民有钱赚。如今指导农业生产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用政策措施引导、靠经济杠杆调节。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我们应该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要完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各地不仅要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好,还要出台一些使当地农民受益的激励政策。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我们既要看到近年农民增收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要看到农民增收难度在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缩小。我们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农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精深加工增收,让农民通过发展企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增收,让农民从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和劳动报酬中增收,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强化中增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轮驱动”、良性互动。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破除歧视农民、剥夺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要切实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都应恪守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各地还要在城乡统一的户籍、产权、价格、社保、福利、财税、金融等制度层面大胆探索创新,赋予或归还农民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与市民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使农民获得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二.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11 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在农业,关键和难点在农产品有效供给。我们要切实做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

2010 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要完成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历史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能够认清当前农产品供求新形势,在能力上能够适应并应对国内外市场新变化,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好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关系、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在管理上能够正确分析各类农产品供求的不同状况,能够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取得“好收成”,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我国粮食连续4 年丰收之后,今年粮食生产起点增高,难度增大,要实现“在今后几年内确保粮食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更大。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当前,必须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对此,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例外,切实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其市场化程度更高,对于产业的政策扶持、生产服务、质量监管、产业化经营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统筹规划,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需要有科学的安排和稳定的财政支持。而如何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则是实现目标最根本的出发点。三.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近3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长期以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体制强化了二元结构,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以此为起点,还需要进一步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足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督,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建立、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此外,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不是公共财政,而是农民自己。这就需要以保障基层财政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使乡镇政府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较低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样需要统筹解决。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匮乏的贫困地区,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显紧迫。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 四.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以来,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民生课题便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而在十几亿中国人稳步走向这一小康远景的过程中,7 亿多农民能否顺利走上小康之路便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显然,没有农村民生的改善,就谈不上全国民生的改善,就不可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局来看,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空前加大了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农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建立、加强。这一系统措施的实行,对农村民生的改善已开始产生明显效果。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在2010 年物价水平涨幅较大的条件下,农民对生活的满足度依然比往年显著提高。虽然改善农村民生的成效喜人,但是,必须看到广大农民在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诸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扎实有效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才能打开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的道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什么都一样,而是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的格局。换言之,作为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替代,应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的发展非但不排斥农村的发展,而且农村的现代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条件。从我国来看,全国有2.5 亿农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半公顷,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这样,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很高,仍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村的发展不仅为缩小眼前的城乡差距所必需,而且在城乡社会的长远发展中,仍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注重保持乡村特色、民族特点、地域特征,保护秀美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报告对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作出了系统的阐述,这也是在农村中改善民生的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就业方面,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卫生方面,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卫生事业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给保障体系。在农村工作中,应全面按照这些新目标新要求,切实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努力使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目前,农民群众对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愿望非常迫切。因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有必要迅速加大农村中改善民生的力度,尤其要确保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到位。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制定“三农”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将把财政收入增量的更大份额用于农村,从而将为农村民生的改善提供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切实改善,不仅将有效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而且将有助于吸引人才从事农业生产,而大批新型农民的培育将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长期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对于农村农业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五.依法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农民权益,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坚持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让农民分享到了改革成果。但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农民的基本权利在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落实,忽视农民利益,漠视农民权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切实在各个方面落实农民的平等权利、体现农民的平等地位,还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要依法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而经济权利的平等首先体现在财产权利的平等。农民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法律虽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农地侵权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依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甚至有相当数量农民被推入失地失业的困境,由此扩大了社会不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从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大原则出发,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违法占地批地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此外,要保证农民平等经济权益,还应形成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保证农民公平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创造更多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要依法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应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平等选举权、扩大人民民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尊重农民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仅仅是落实宪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所面临诸多困难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农民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依法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农民文化程度低下、农民文化权利贫乏,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匮乏。农民文化权利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因此,关心农民的文化需求,充分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平等文化权利,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亦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应有之义。应大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要依法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把教育公平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教育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收入高低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巨大差距,使广大农民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此,要重视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实施力度,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保障,确保每一个想上学、应上学的孩子都能上学。

总之,坚定不疑地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平等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亿万农民充分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依法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必须树立公平对待农民的理念,完善保证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氛围。六.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站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用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统筹方法,着眼全球农业发展变化,立足基本国情和阶段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研究谋划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这是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任务,也是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的战略之策。

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密切跟踪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的广泛而复杂的变革,清醒认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虽然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给压力加大,结构性偏紧矛盾突出;虽然粮食稳定发展,但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服务体系弱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虽然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面临的国际风险明显增大;虽然国家对“三农”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仍然不足;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关注,有些问题正在破解,但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虽然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但农村居民利益多样化也使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乡村治理的难度加大。

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必须系统研究,重点突出,抓住薄弱环节,按照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稳定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扶持核心产区、建设后备基地;要系统研究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红线,稳定粮食面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要系统研究如何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要系统研究如何统筹兼顾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保护并发展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在农业竞争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确立主要农产品的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一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快速上升,特别是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需要我们系统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的实际出发,完成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首要任务;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农民收入对农业依赖强的状况出发,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耕地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发,坚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根本出路;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农户众多、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出发,坚持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生态脆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的情况出发,探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和双轮驱动。

篇6: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

(二)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国家投入方面,确保“三个优先”,即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补贴方面,明确“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

在金融支持方面,出台“三个措施”,即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求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突出“三个重点”。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凸显“三个亮点”,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和建材下乡。

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居民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和财税等政策。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一是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上,要进一步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在政绩考核上,要进一步体现强化“三农”的导向。在工作作风上,要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篇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丰收,粮食产量站稳1.3万亿斤新台阶,今年再创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贫困人口将如期全部脱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有效加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是值得全党高度重视、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课题。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做好“三农”工作,处理好城乡关系,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历史坐标看,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起步期,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础和潜力所在;从世界坐标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大国博弈复杂多变,在各类风险和变局中,“三农”压舱石作用更须有力有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迈向现代化,更要强“三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和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现阶段,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农业农村仍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可以说,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在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篇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回应了人们热切关心的形势判断、政策基调、主要任务、重点难点等重大问题, 可以用五大任务、四个“牢牢把握”、四个“保持”、四个“着力”来概括。

对于今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中央认为,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困难和潜在风险不可低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形势,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做到四个“牢牢把握”, 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我们认为, 四个“牢牢把握”是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六大工作目标的思想保障和思想遵循;只有做到四个“牢牢把握”, 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行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四个“着力”, 具体说, 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着力”与四个“牢牢把握”紧密关联, 内容上是一致的, 但侧重点不同。四个“着力”是从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抓住重点来说的, 重在落实。四个“牢牢把握”是从如何坚持正确方向、确保不偏离轨道来说的。

四个“保持”, 主要是针对今年经济社会工作总基调而言的。中央明确要求, “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之所以强调“突出把握好”, 正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为了适时而稳健地推进改革, 为了在波动的世界环境中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中央用四个“保持”来强调“稳”的内涵, 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第一个“保持”是概括了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 后三个“保持”是阐述“稳增长”、“控物价”、“促和谐”三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做到四个“保持”, 是为了更好地“进”。“进”则是针对“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三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而言的, 具体说,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五大任务”是:1、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4、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说, 五大任务是“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的具体抓手;而完成好五大任务的衡量标准, 就是能否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为此, 中央特别强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会议指出, 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 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 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我们认为, 此次会议对于经济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不仅体现了扎实务实的精神, 并且有着极其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做好今后的工作, 时刻都要坚持稳中求进, 时刻都要坚持稳定性、连续性、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时刻都要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

对于资本市场发展, 会议上有三处表述值得关注:一是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段落中, 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二是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段落中, 强调“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三是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这三点对于资本市场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至少说明, 资本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 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 资本市场改革要与宏观改革特别是利率汇率改革相协调。

“稳中求进”提法的真正内涵在于“机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焦点不仅局限于经济工作, 而是将今年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重点结合在了一起。会议提出, 为了“推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 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从会议公报中, 很多人解读出“中央政府可以容忍经济增速放缓”的基调, 因此不能过分强调“保增长”。市场预期货币政策不能转向适度宽松, 流动性枯竭局面难改, 股市当然以下跌应对。我们以为, 会议透露出了“不能容忍经济增速过快放缓”的战略意图, 稳中求进, 稳中求变, 2012年货币政策的特点将是更加“灵活”, 房地产政策也将随机应变。正所谓名义上不变, 实际是“善变”。

为什么如此解读?“稳”的第一要义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且“稳”与“进”是密切相关的, 不进难有稳, 不进将错失“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注意到, 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都强调了“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哀鸿一片”, 欧债危机深不见底。正因为欧债危机的存在, 美债危机也可能浮出水面, 才使得欧美列强都需要中国, 对中国的追赶步伐会“适度容忍”, 加上伊朗、俄罗斯的平衡作用, 中国的发展并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 这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实际意义。这个时期用好了,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可以再上台阶。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是“求稳”, 保证社会稳定是必要一环。要促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促改善民生, 都需要钱, 而钱从哪来?中国似乎有的是钱, 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好像是全世界“首富”;但A股市场很差钱, 这大概也是全世界投资者统一的认识, 否则怎么会最熊呢?其实中国很差钱, 在四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加快的背景下, 上市公司市盈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小微企业生存困难, 国企也很缺钱, 财政收入怎么可能保持高增长?

10月份财政收入增长只有16.9%, 比一季度回落了近一半;11月份增长只有10.6%, 出现快速回落;而进入12月, 有些 (收入) 项目甚至已经出现下滑征兆。如果考虑到年末中央财政还将大量拨款弥补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 2011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并不乐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要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收入, 钱从哪来?必须实现优质增长, 高效增长,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这些都需要投入。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也需要钱, 钱从哪里来?靠发债券, 搞赤字?都不靠谱, 还是要保增长。

目前很多人一听“保增长”就与保房地产商连在了一起, 其实保增长只是保实体经济, 通过更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激活企业活力, 通过实体经济开工率的提高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使被流动性困扰的企业扭亏为盈。尤其要保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 还有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平稳。

对房地产调控不能松劲, 但也不能只靠限购限贷, 未来改变的一定是这种只靠非市场手段压制房价的局面, 要研究长效机制。房地产调控重在改变思路, 强调稳中有变, 稳中渐变, 在市场交易活跃的背景下实现价格稳步回落。现在各级财政都没有钱, 保障房无法按计划完工, 同时, 我国各大城市已经积压大量商品房, 现在还有更多的房子建好了, 却卖不出去。怎么平衡两者的缺口呢?政府通过赊欠或发行特种债券的方式收购开发商的商品房, 当然是低价收购。这就是平准, 可以搞活滞压在房地产市场的大量资金, 也可以少建很多“建成负担”的“保障房”。将建设保障房的大量资金拿出一部分, 用于开发全国住房联网系统。这个网一建, 全国房价肯定大跌, 政府正好低价收购将建设保障房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还是那句老话:防范危机的前提条件是预见危机。现在再加上一句:防范危机的最好办法是求变。对2012年经济工作的预期就是:稳中求进, 稳中求变, 稳中渐变。

“五大任务”对执政理念及操作提出要求

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工作任务来看, 短期内中央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长期来看, 中央希望通过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寻找一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活力的增长机制, 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有效增长, 民生福祉持续提高, 经济战略转型基本完成。无疑, 五大任务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转变经济增长观念, 全面升级发展思维, 采取切实措施打造以内生性增长为主动力的发展模式。

去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 但放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横向对比层面上看,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仍不乏亮色。去年前三个季度GDP保持着9.7%、9.5%以及9.1%的增速, 这在主要经济大国中非常难得。但不能不提到的是, 去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轨迹, 更大层面上依然沿着既往的路径, 如何在增长中加快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依然是困扰各级各地政府的迫切命题。我们认为, 尽管“十二五”期间经济或许还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谁都知道, 如果不彻底改革增长模式, 不全面升级发展思维, 增长模式无法实现质的跨越, 粗放式的增长其本身的有效性与福利效应不仅不会与经济规模呈正相关, 还会导致既有增长模式弊病的进一步恶化;倘若中国经济真的像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早在几年前就跨过了“刘易斯拐点”, 则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之后, 有可能会迎来痛苦的爬坡期。

另一方面, 正如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高度关切的, 中国经济面临的可能危险还在于:内外经济的失衡尤其是外部发展环境的可能恶化, 使得中国在愈来愈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 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 中央特别提到要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万不可有任何疏忽。否则, 中国真有可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尤其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搭建完毕的情况下, 在经济遭受重创之后错过重振的时间窗口;而基于收入差距扩大而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又会进一步加大政府的管理成本。事实上, 今天的中国, 经济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内部失衡, 外部失衡亦很严重, 在这种约束条件下, 必须格外小心资产泡沫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局部风险的扩散和累积将有可能演变成系统的经济与金融风险, 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 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 很有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定时炸弹。

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 如果不能找到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的相关动力, 不能有效调动各个层面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则今后五年乃至未来十年的增长动力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 在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红利与要素趋减的情况下,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既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结构调整与民生福祉, 更要正视宏观经济风险不断累积以及经济内外失衡持续加剧的事实, 致力于破解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相关约束条件, 切实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思路。

我们曾说过, 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应是一种内生性选择, 依赖于市场主体基于既有的约束条件追求成长空间的持续扩大。因此, 唯有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且基于这种增长路径的财富积累能有序转化为民生福利时,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才有经济学意义和国家意义。

这些年来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仍不彻底, 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未及时实现增长动力的切换, 相关改革进展缓慢, 尤其是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趋于停滞, 已成经济迈向内生性增长的最大障碍。

因此, 决策层在具体的政策施行中不应过于看重短期经济增长势头可能下滑, 而是着重思考如何通过确立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 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政府理应切实扩大竞争性投资领域, 让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也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为了使宏观领域的政策改革能更好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 政府亟需消除土地、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等价格方面的扭曲, 改变由行政机关定价或者受行政机关影响的定价机制, 真正做到由市场来决定价格, 反映这些要素的机会成本。

我们冀望, 在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 政府既要通过制度改进和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要切实把握自身转型的时间窗口, 着力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全面改革, 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形成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地, 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及相关的转移支付, 实现财富积累由政府、企业和部分个人向广大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适当转移, 真正实现藏富于民。

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特征及政策着力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 需要高度重视挖掘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 以此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中等收入人群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教育程度较高。教育程度越高, 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越强, 获得的收入也相对越高。二是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 而且也是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人口分布看, 中等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城镇。三是金融资产较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财产多以住房、股票、基金、理财产品以及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财产的金融化特征非常明显。

低收入人群消费倾向高, 但主要集中于基本消费, 如食物和衣服, 消费对产业带动作用不强。而中等收入人群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消费之外, 如耐用商品、汽车、文化娱乐等, 其消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强, 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前制约中等收入人群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就业稳定性下降。二是财产性收入下降。三是住房贷款利息负担也对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消费。比如, 引导企业采取减薪的方式替代裁员以降低成本开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团体消费, 允许企、事业单位通过代购卡形式发放部分福利费, 并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府以减免税费的形式鼓励中等收入人群的电动汽车或耐用品消费等。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舆论, 强调经济增长基本面的稳健因素, 稳定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政策基调决定2012年楼市将继续深度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社会都关注的楼市宏观调控, 中央也确定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扩大有效供给,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

2011年, 以不断加码的“史上最严厉宏观调控”为先导, 以渐行渐近的保障房和房产税为标志, 全国楼市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最严厉楼市调控持续将近一年后, 高企的房价终于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对于民众关于楼市调控会否放松的猜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扩大有效供给。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工作, 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此番表态和中央之前精神一致,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是中央“铁了心”坚持调控, 限购、限贷的政策不会放松。

上一篇:台帐管理制度下一篇:关于幸福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