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说说女人》

2024-05-23

文章《说说女人》(精选7篇)

篇1:文章《说说女人》

精选文章《说说女人》

女人,她可以是和平的天使,但,她也可以是战争的根源。

我觉得,只有那些个喜欢错乱自己的男人,才会使得女人猖狂,才会让女人们变得如洪水猛兽般可怕,才会放任女人自甘堕落着。

其实女人的天性是温柔的。一旦让一个女人泯灭了自己的天性,那也就意味着她已泯灭了她自己。那种“以柔克刚”的情形不是女人强行,是男人主动让的位。

女人最终还是处于了被动状态,主动的权利一直被男人剥夺着。哪怕是爱情,女人也只能是出卖自己的被动。被追、被掠、被砍。逃不掉的时候,女人只能被降。女人一生都没有了自己。

虽然处在了被动的地位,这原来本是一种悲哀。可聪明的`女人却会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悲哀,最终达到了反败为胜的结果,那就是充分抓住了男人“阳刚”的阴暗面,让男人乖乖的降服,跪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做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聪明的古人,早已经封死了男人的嘴,想不承认都难了。于是,男人有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行为。既不伤害自己的自尊,也不失男人的颜面,还能得到有利于自己的实惠。而女人傻颠颠的配合,无疑给了男人肯定自我的自信。

从征服女人的实力,男人看到了自己做男人的魅力。于是,扑入男人的眼睛里除了花香,就是花色。女人,好像已经被变作蝴蝶的男人,忽闪忽闪的围晕了眼睛;被变作蜜蜂的男人,嗡嗡嗡嗡的叫晕了方向。

女人胡乱的奔跑着,却突然发现,自己早已身困森林中,无处可躲,惊慌失措,楚楚动人的颤抖着,男人大刀阔斧地显露了出温柔,别怕,不要跑,我是你的守护神!女人倒地!不是因为惊吓,而是因为欣喜。男人窃喜,原来女人这么容易到手啊。

轰轰烈烈上演了一场恋爱,红地毯铺在了女人面前,男人的劳苦功高,终于在那一刻修成了正果。可是永远不能成为正果的是,本性迷离的男人在不久之后,便会露出了歪果的本性,去欣赏着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风景。

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种种种的借口,男人的眼睛开始了猎奇。

难道女人会不知道男人的想法吗?谁怕谁啊?单从诱惑来讲,女人的诱惑要比男人厚实得多。上从八九十的老太,下到十几岁的少女,那个年龄段的女人到了男人嘴里不是被称作“亲爱的宝贝”的。

男人瞄准目标,需抛出诱饵,需付出艰辛,需投石问路,需看准目标投资实惠,方能讨得对方的好感或喜欢。女人呢?只需点点头,跑出眼线,露出牙齿,男人就会屁颠屁颠的围着你直转。你说我想吃大虾,他就陪你吃大虾;你说我想出去旅游,他就陪你出去旅游;你说我好郁闷,他会绞尽脑汁的逗你高兴。

男人喜新厌旧,很容易花心放纵自己。当男人厌旧你的时候,正是你翻新内容的时刻了。

篇2:文章《说说女人》

中山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永远是你来我往繁荣的景象。街道两旁巨幅广告加上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各色衣物,把整个商业街装扮的花枝招展、各具特色。

冬天的下午极具短暂,只能加快脚步,在眼花缭乱的衣衣中搜寻那一见钟情的感觉。偶遇一件养眼的试穿一下却不是心仪的。三个商场数个楼层的N个店面就这样与我失之交臂,期待下次有缘再相会。

春去中山路,已是人满为患。逛街逛的是一种心情,好不容易看上一件中意的衣衣,却被卖家浓妆艳抹的容颜煞了我的双眼。低头快速离开,漫无目的地转悠,似乎心不在焉,还想着那件衣衣更适合我,不由自主的又转了回来。特意平静一下心情,想速战速决付钱拿衣走人。勇敢抬头横扫一眼店面,心情再次沉重,这回感觉衣衣在她的面前也已经沉沦。

逃也似的下楼准备回家,却在楼下的过道里看见一套春秋装是我喜欢的类型。一个面带笑容、朴素大方的女孩迎了过来,试穿后恰如量身定做,修身得体。一扫先前的阴云喜上眉梢,回家的路上再赏一串晶莹剔透的糖葫芦醉美在心间。

女人是夏天的风景,裙装是女人的最爱。可见在女人眼里,不管衣服、裤子如何变化,总不如裙子那样妥贴地体现出女人的时尚与飘逸来。每当微风徐徐吹起裙摆,那种袅袅婷婷的美感胜似仙女下凡……

裙子大概分为三个季节,冷的,暖的,冷暖之间的。一年四季,我总在裙子之间徘徊。无论走进哪间店铺,目光首先搜寻的是裙子,因为爱,所以买了,也常常有压箱底的现象。来年拿出来,在阳光的炙烤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樟脑丸的清香,细细摩挲一番,觉得今年的款式或色彩流行趋势变了,又只好细细的折叠起来,再次藏于箱底。感觉生命便在这翻晒之间如裙子一样渐渐褪色而又时晒时新。爱裙而痴迷于裙,各色的裙子在装点我精致的生活时,也让我在裙风中过足了小女人的那种自恋式的小资情调的瘾。

女人的装扮应该多姿多彩、见识更应该广阔而深刻,因为没有谁会喜欢一块贫瘠、空白的土地。大地也是爱美的,它用鲜花、绿树、青草来装扮自己,人们爱它,因为它美而精彩,并且传播希望。

让裙裾飘飘伴随着我们欢快的脚步,深情款款地步入我们美好的未来。春夏秋冬,我们依着心性,穿出最美的自己 。

美丽是女人的终生事业!

作者:郝建迪

篇3:说说女人那点事

单位搬到了新楼,发现同一层的单位一位女性特别面熟,打了招呼后突然想起来那是儿子幼儿园的老师,慢慢便熟识起来。

她,中等个子,皮肤偏黝黑,面目很和善,见人总是笑眯眯的,气质里有股孤傲。乌黑的披肩发,寒冬腊月都是裙装,四季的服饰不是黑的灰的就是咖啡色的,很少亮色。

见面多了,我请她到我办公室坐坐。交谈中,知道她早就离开了幼儿园,现在在机关做文字工作,业余时间还写作,已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最近准备写电视剧。她说,最近很发愁,是为女儿。原来她女儿已经上高中了,但腰不好,曾经到处治疗,但一犯病就好长时间好不了,耽误学习,“真愁死了。”她紧锁着眉头,眼神黯淡,幽幽地对我说。我看着她发愁的样子,为自己帮不上忙而生歉意。那次,我们聊了很多,聊我的孩子,聊她的女儿,聊工作,聊文学创作。我能看出,她的生活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我也理解到,每天结束单调的工作,回到家面对遭受病痛的女儿,一定很无奈,好在她喜爱文学,写作给了她平淡生活带来充盈。

经常在走廊上与她相遇,一个问候一个微笑,女性间的心照不宣一览无余。

后来我知道,她离婚多年,与女儿相依为命。这更增加我对她的关注,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女孩过日子很不易。女儿正值花季,向往着很多美好,也正是性格上反叛的时节,如今的社会是多彩世界,精神的物质的,各式各样的诱惑,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作为母亲的我特别体谅她的难处。

一次,我们又在走廊上遇到,她停住脚步说,看你穿什么衣服都好看,你都在那里买的啊?我说,我也没穿什么啊,只是告别了黑色,尽量穿亮色的衣服。我告诉她,我一般不去大商场,只在一些小店里淘。她扯着我的衣服:“多好看啊,我怎么总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好看衣服呢。”那天我正好也没事,眼看快到下班时间了,我便爽快地跟她说,对面地下商场里有一家小店的衣服就不错,如可以,我现在就陪你去看看。她立马露出惊喜的笑容,好啊好啊。

我和她像两个好姐妹一样有说有笑地穿过马路,顺着扶梯走入地下商场,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帮她挑选,左挑右挑,试来试去,总算挑了两件合适的衣服,她穿在身上,显得气色红润很有光彩。

我对她说,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心里才有快乐。我还对她说,以后少穿黑色灰色,亮色才能使自己更加轻松更加愉悦。她深邃的目光看着我,充满自信地点了点头。

二、容颜与气质

记得上大学的70年代末,同宿舍女生的一个亲戚从国外回来,带回了很多时髦服装,她突发点子,让我们穿着这些服装照相。礼拜天的上午,我们几个女生一起来到上海工艺美术设计院,院里有漂亮的洋房、平整的草坪,这里曾经拍过很多电影。当同学亲戚打开一大包漂亮的时装,顿时把我们看傻眼了。同学亲戚说,你们要化化妆才更好看。于是我们开始化妆,穿起了漂亮的连衣裙、旗袍和晚礼服,蹬上了高跟鞋,站在楼前的楼梯边、草坪和阳台上照相。照片洗出来一看,阳光下的一群女孩子还真“洋气”,一派外国“范”,只是容貌和气质不像,眼神里透露出单纯和幼稚,毫无风情毫无艳媚,骨子里还是学生。

人们走出了整齐划一的蓝色、黑色和灰色的时代,不仅女人多姿多彩,男人也都朝着粉红粉绿大红大绿的打扮了。从去年开始,女人服饰由原来传统的上衣是上衣、裙子是裙子演变成了“三接头”,常常看到穿着很短很短的小外套,里面是长如裙子的上衣,无论“象腿”还是“罗圈腿”,一律穿绷得紧紧的细腿裤(打底裤)。

当大家认为外国女人都烫发才有贵族气质,几乎所有女人都烫过发,无论长发或短发,都烫上大卷毛小卷毛,再染上不同颜色,比外国人还黄,比外国人还怪,比外国人还另类,谁让我们压抑了这么多年呢!

有人说穿高跟鞋更显气质高雅,于是很多人买高跟鞋穿,细细的后跟,如走高跷,别说买菜逛街、走路上班,就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也不敢穿。

很多人听说练瑜伽能练出好气质,便蜂拥瑜伽馆,她们懒懒散散地做着各种瑜伽体式,不认真、不专注,不用心体会,不用心付出,只想着练瑜伽能减肥,练瑜伽使人美丽,梦想出了瑜伽馆的门就成为容貌和气质俱佳的美女。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美国版的《非诚勿扰》,形式和国内的《非诚勿扰》一样,也是相亲节目。30位美国佳丽,个个如演员,美丽动人,能说善舞,容貌和气质一流。她们一入场便带来了快乐,在场的所有人都笑得那样开心,笑容里融汇着幸福感。期间,一旦选择了中意的TA,全场为她(他)们 欢呼庆贺。当然,美女们也会拒绝,但拒绝的理由决不会让男嘉宾难堪。幽默诙谐、轻松真诚使美国版《非诚勿扰》更有看头,她(他)们对真爱的追求、对婚姻的严肃态度和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笑,至今令我难忘。

改革开放打开了无数的窗户,把诸多曾崇拜的、曾批判的洋东西搬进了国门。笔者以为,女人姣好的容貌与气质不是穿衣打扮能做到的,除了父母的基因之外,还有如三毛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三、女强人

30多年前下乡插队,我的房东家是姐妹四个,加上母亲,一家大小五朵金花——个个相貌好,身材好,性格好,且心灵手巧。其中的老二没上初中就回家种地了,她积极上进,有机会就去讨教大队和公社领导。无论多忙、多累,她都在休息的片刻读“毛著”、背“毛著”。没多久她就火线入党了,还当上了公社革委会委员、县革委会委员。从那以后,她开始严肃了,学会了板脸训人。回到家也是这看不惯那看不惯,母亲气不过,在灶间做饭,压低嗓门说,你去开会吧,开会不用吃饭,也不用回家。

有一次我到河边洗衣服碰到她,她板着脸问我,累吗?身体吃得消吗?语言充满关心,可语调和表情与语言无关,弄得我不知所措。她只比我大几岁,倒好像是长辈,又好像是国家干部的口吻,她变得与以前的她几乎是两个人了。

时代变,人也变,后来她所有的职务都撸了,当时只提出一个条件,把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我一直疑惑着,当时那么年轻的她,是被人利用了还是自己想出人头地?没知识、没文化板着脸训人当“女强人”有意思吗?

那时的公社书记也是女的,永远是灰灰的列宁装,齐耳短发,皮肤很白皙,个子不高,气场却很强,很多人都怕她。一是她确实有点文化,当过小学教师。二是她比一般人严肃,面如铁板。三是常训人,人多时训,人少时训,大会小会训。后来听说她退休了,老了,病了,没了当年的威风。不知道她后悔不后悔当年“女强人”的耀武扬威,后不后悔此生没做过真正的女人。

在我认识的“女强人”中,有一部分延续着战争年代乡村妇女主任的做派,不修边幅,不讲究风度,言语举止粗粗拉拉。肚子里墨水不多,官场的经验不少。知道对上级什么态度说什么话,对下级说话该重的一点不能轻。两张脸随时变,刚才笑得灿烂无比,瞬间就会冷若冰霜,或者皮笑肉不笑,官腔十足。在机关食堂吃饭,休想看到一个好女人的模样,吃鱼吐得满桌骨头,扒个鸡蛋,到处都是鸡蛋皮。

我最欣赏撒切尔夫人,贵族气质,华发一丝不乱,永远优雅得体。她意志刚强,作风果断,不屈不挠,但在事业遭受打击时,她也会像少女一样伏在丈夫怀里哭泣。在新近出版的书名为《斯宾塞日记》中,她表示“如果时光倒回,我绝不会步入政坛,因为我的家庭已经为我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但这一点绝不影响她的数个第一: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纪录的女首相。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是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篇4:智慧女人文章

残酷的是,红颜不可能永驻女人的脸上。

岁月易逝,青春会老。

朝如雾暮成云,女人不能永远年青,但可以越来越美丽。

都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所以到了中年的女人切不可和花骨朵一样的女孩去比娇艳。

即使街上有许多的美容厅,可以把你的颜面弄得粉妆玉砌,即使有千万种的保健品,被人说得天上的花儿都有会掉到你的脸上来,但你眼角的皱纹还是要慢慢地爬出来,你额上的光滑还会悄悄消失。

和小女孩比白比嫩比红晕,那你最后会在失败在惆怅和苍白中。

所以过了中年的女人,千万不可去学小女孩的万种风情,切不可再把生活想像成彩色的肥皂泡,也千万不要去追风潮赶时髦。

你筑了爱巢,有了职业,你的浪漫已经褪色,你的幻想开始萎缩。

这并不是影响你扩展自己浪漫和幻想的空间。

真正美丽的女人是可以超越年龄的鸿沟。

女人的美:在容貌,在气质;女人的可爱:在爱心,在智慧。

这些东西中,小女孩真正有优势的只有容貌一项。

在看似平凡的生活水平中提升自己,不再去学桃花那样的灼灼之美,如兰芷,如梅花,学会在生活中面对清风和寒霜,学会用淡淡的思绪去思考问题,学会用静静的目光去欣赏男人,把一切都注入一种成熟的内涵。

即使是化妆也不是追波逐流,即使是着装也不是一味的.讲究新潮。

你要学会审视时尚,你要有对美的一种非浅表性的认知,至少你要知道什么是恰如其分。

一丝高雅,一丝自然,一丝与众不同。

这样的女人越来越美丽。

在家里或是职场,体现一种母性,一种慈爱。

每时每刻都有一根慈母的爱线牵挂着孩子,惦记着家庭。

在长辈面前是一泓清泉;在孩子心里是一座高山;在同事眼里是一道风景。

剔净孩子的稚气,添加女人的柔情,几分坚韧,几分温存,几分通情达理。

这样的女人越来越美丽。

有真诚的同情心,有自觉的责任感,这是不老女人的秉性。

自私的女人即使只有十八岁,也会让人觉得她十分的老态龙钟,让人厌恶。

一个博爱的女人,一个胸襟开阔的女人,一个热爱世界和自然的女人,一个拈花微笑、笑看风云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越来越美丽。

有一些保养,有一些气质,有一点内涵,有一点智慧,有一片爱心,有博大的胸怀和女性本能的慈爱心。

篇5:精选女人励志文章

朋友聚会,有位男士多喝了几杯,带着醉意问我们,“我想知道一件事,是不是你们女人嫉妒心都这么强?”

他说我老婆整天不开心,恨意满满。看朋友圈,有人秀个结婚钻戒,比他们结婚买的大,她一边抱怨他小气,一边又诅咒对方,“钻石大了不起啊,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离婚了呢。”

别人家孩子比他家孩子学习好,她当面夸奖,背后却酸溜溜地说,“多考几分也说明不了什么,没准过几天早恋就不爱学习啦。”

几年不见的同学见面了,看对方容光焕发,过得不错,她又打翻了醋坛子,“她老公比她大那么多,还挺有钱,肯定是小三上位。”

就连看电视,漂亮女明星也令她不爽,“肯定是整容货,不化妆肯定跟鬼一样,哼。”

“我有时候真的感觉她有点可怕,为什么无论对身边的人还是无关人等都嫉妒心这么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呢?”这位朋友十分苦恼。

他们的生活其实很不错,他是企业高管,她是公务员,小康之上,中产之下,属于在中国最容易有幸福感的那一类群体。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赚钱,让她不比别人过得差,都无法让她真正开心。

她就像身体里安装了某种雷达一般,总是能发现比她过得好的人,有这样人的存在,简直令她寝食难安。

我们都很无语,说人家老婆的坏话我们做不到,只能敷衍着说,“我们女人就是随口说说,别当真。”

其实不用他讲,我们都挺害怕和他老婆在一起的。因为每次一开口就是负能量,恨人有笑人无。

谁都不能比她好,好了就肯定不是好道来的,而且早晚得倒霉——曾经看我拿了一个LV的包包,马上嘴角一扯,“哎呀,当了作家就是不一样,都用得起奢侈品了。”我连忙赔笑,“假的,假的。”你说我一个中年妇女省吃俭用买个包包容易吗?这也要嫉妒?

可能是相由心生,年轻时那么清秀的女孩子,现在一脸刻薄相,每个线条都写着,“我不幸福,我不开心。”

黄佟佟是我朋友,有认识我俩的人就很奇怪,“你们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怎么成的朋友呢?”

说起来这是很戏剧性的。

好多年前,我在某家报纸开了个专栏,和编辑成了朋友。某天,她给我打电话,“我有位朋友,叫黄佟佟,也是个专栏作家,想要认识你。”

我说好啊,虽然当时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佟佟给我打来了电话,第一句就说,“我好喜欢你,我很想认识你。”

我们的友谊就从这一句话开始的。当然不是因为她赞美我,我就和她做朋友,我十分知道自己半斤八俩,而是那时候佟佟就比我有名气,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我喜欢她,是因为她坦荡,真诚,看见好便说好,看见美便说美,活得那么天然。

要知道,在我们写作者这个群体,这一点尤其难得。

都说同行是冤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另外一个人的文章写得比自己好,就算背后服气,嘴上也要倔强几番。

她却永远只看到别人哪里比自己好,是好就要学过来,对自己的好有一种不自知的谦卑,如同她采访过的大美女林青霞,因为美得很茫然,而显得更美。

后来我出书,请她作序。她满心欢喜地答应,然后又犹豫,“还是找名人给你写吧,我怕自己牌子不亮,影响你宣传。”我哄她,“我认识最大牌的作家就是你啦。”

“瞎说,哪有。”她嘴上反驳,手上写得认真。改了几稿,早早交到我手上,还抱歉,“我笔拙,没把你的好全都写出来。”

已经夸得够好的了。我妈不认识她,看完序,只看出了一点,“这个黄佟佟,对你可真好。”

我去北京宣传新书,她也从广州飞去帮我助阵。出发之前,美滋滋地和我说,“我前几天刚买了两件美貌的袍子,你一件我一件,我带去,咱们发布会穿姊妹装亮相。”

这些年,我们都忙,见面时间很少,通电话也不多。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和我交流下发展路线和文章风格之类的,看见我走偏了,就要拉我一下。她介绍我给知名杂志写娱乐新闻,到处推销我,“我认识个叫晚睡的,写得特别好。”

前几天,我公众号推送文章五分钟之后,她就发来微信,“这段话写得很好,应该加重颜色,提请读者注意。”

一位我俩共同的朋友和我感叹,“你有没有感觉,佟佟好像越来越好看了?”

那是应当的啊,在世界的美好面前,她总是保持惊叹和微笑,最后,她就变成了美好本身。

有些男人总是轻蔑地认为女人天生就是小心眼的属性,搞得女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暗示和自我的不加节制下,变得越来越婆婆妈妈。

女人完全可以不这么活,小心眼是一种性格的局限,不是先天的设定。

女人一旦被困在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牢笼之中,就会成为嫉妒心的奴隶,妒火熊熊燃烧,任何别人的好都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

嫉妒心本是人之常情,不可完全避免,但可以转变成上进的动力,变成羡慕和模仿。

真正的羡慕和嫉妒心是两回事。羡慕是看得到对方的好,嫉妒是恨不得对方不好。

从事写作以来,天南地北的朋友认识很多,大多数都是女性。我发现,那些成功的、幸福的、强大的女人,都是有宽广胸怀,能担当,肯包容的人。而沉迷于蝇营狗苟的攀比,容不下更好的人,得到的,也常常是纠结的人生。

我和闺蜜,相交二十多年,我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自信、强大、独立、坦诚。最可贵的,她是一个毫无嫉妒心的女人。

你好,她和你分享喜悦;你不好,她和你共担烦恼。

是她让我看到,只有突破了计较、攀比、虚荣之后的女人,才能活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美好。

励志文章2:女人的容貌里,藏着她的生活状态

你朋友圈都没有自拍照,一定长得很丑吧。一个女人的容貌里藏着她的生活状态,过得好不好,不用多说,一眼就能看出来。

网络时代,朋友圈就是你的门面,装修得怎么样,直接影响你的社交质量。

每次认识新朋友,第一件事就是翻他的朋友圈。满眼的食物、风景,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那一定是因为长得太丑,所以很自卑。

自卑的人,要立刻被标注为“远离”。

这是宅男小猪的交友原则。

小猪是我大学同学,八零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打游戏。

这些年,打游戏认识了不少网友,他经常说打游戏最能看出三观和人品,怎么对付敌人,怎么对待朋友,谁豪爽大气,谁小肚鸡肠,在游戏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自认练就了一套高超的看人功力。

在他眼里,低调就是自卑的同义词。即使长得不好看,愿意晒晒P过后的自拍照,至少说明心理健康。不过,就是这个神逻技险些让他吃了大亏。

几个月前,打游戏的时候认识了个女孩,两个人志趣相投,三观合拍,在游戏里打得火热,从没见过他对一个女孩这么上心,张口闭口都是她。

每次有事找他,都是心不在焉,不是在玩游戏,就是等着女孩上线。

有一天,他突然来找我,说自己焦虑了。我一问才知道,又是因为那个姑娘。

两人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从线上向线下发展。

他要来女孩微信,刷了半天她的朋友圈,就慌了。一张人像都没有。

他悄悄地问我:“她不会长得特别丑吧?”

我问他,要是真的丑,他打算怎么办。

他哭丧着脸,没回答。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在游戏群里打听,结果没人知道姑娘长什么样。这件事成了他的心病,每次想找她聊天,一想起长相这个问题,就莫名地焦虑。

不要照片不甘心,要了照片又怕自己更闹心。

直到有一天忍不住了,一咬牙问问女孩能不能发几张照片给他看看,女孩竟然直接跟他说,见个面吧。

结果,女孩是个长相、家境、学识都甩他n条街的女神。到现在,想起自己险些把女神标注成“远离”,还有些后怕。

不发照片这个问题,他却一直没想明白。女人不都是喜欢别人夸她们漂亮么?明明是个女神,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呢?

他不懂,每个女孩都喜欢赞美,但并不是每个女孩都需要赞美。

其实想想,自从有了美颜相机,世上有几个人难看到照片都不敢发呢?不过就是不需要别人点赞而已嘛。

相信自己漂亮的人是自带光环的,在她们眼中,任何赞赏都比不上自己原本的样子。

这几年,我在网上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姑娘。大家喜欢找一些风格迥异的餐厅、咖啡厅喝茶聊天。

每次来的人都不同,但绝对有一个必选项目:摆拍。拍照技巧、修图攻略更是聊不完的话题。一番经验交流之后,各自忙着发朋友圈。

唯独小麦,每次见她都是不声不响地吃东西。

小麦刚入群的时候,说话客客气气,不爱和大家闲扯、开玩笑,朋友圈里也没有一张自拍照,全是些读书写字的事。

大家都觉得她应该是个挺自卑的姑娘。

见到她之后,我们都傻眼了。小麦是个自由职业者,某自媒体的签约作者,关键还长了一张网红脸。

要颜值有颜值,要才气有才气。人家实在没什么可自卑的。

后来群里很多人劝她,用网红脸做招牌,搞个直播,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她拒绝了。

刚开始,我以为她是一个视颜值如粪土的人,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她是一个不美会死的人。

每一次见她,无论时间地点,她都一定穿得漂亮大方,化好精致的妆,美艳却不张扬。她从不刻意掩藏自己的漂亮,却也从来不卖弄炫耀。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明明可以走捷径,却偏要走一条又苦又累的弯路。她说自己当初喜欢上写作就是因为终于有一种方法可以靠才华吃饭,而那是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在这个晒脸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人在拼命想让别人忘了她们的美。她们知道,总有一天容颜会老去,但总有一些东西,时光也剥夺不了。

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美是生活里锦上添花的事,当你把美展现给世界,世界回馈给你赞美时,信心也会增长。

但只有当你觉得别人喜欢的是真正属于你的一部分时,才会有正面的认同感。否则,只能给自己添堵。

其实,朋友圈里发不发自拍和长相没什么关系。觉得漂亮的人大多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是很多每天在朋友圈里晒自拍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不好看。

曾经有个女孩在微博给我留言,说自己有点强迫症,每天不化好妆不能出门见人,长一颗小痘痘就会推掉所有的聚会,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倒腾手机里的自拍照,研究怎么能P好看点,她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可就是忍不住。

我翻了翻她的微博,果然都是自拍照,下面的留言区是一片赞叹。

在大家眼中,她是个小美女,可她却说,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卸妆后的样子。每次看着镜子里素颜的自己,她都很崩溃。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室友也是这样。张了满脸青春痘,医生说要慢慢治,绝对不能化妆。

她不听,还是一层层地粉底往脸上抹,看着是干净白皙了很多,但痘痘却一直在恶化。

每天晚上对着镜子哭。直到有一天终于受不了了,休学了半年。

人人都喜欢好听的话,但如果把自我价值建立在赞赏之上,精神上就很容易断粮。人心本就不稳,你还硬要把它建立在更加虚幻的个人取向上,靠谱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骗子综合症”,无论你取得什么成就,如果无法内化,你就会觉得自己是骗子,然后把成功归功于运气。而最终运气必然会走,你也就一无所有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奥斯卡影后、好莱坞巨星娜塔丽·波特曼在哈佛演讲时提到的,少年成名的她没有在好莱坞大展拳脚,反而去了哈佛,这个最不需要美貌和名气的地方。

所以,她得了“骗子综合症”。即使手握全A的优异成绩,她依然不相信自己的智商配得上哈佛,害怕别人认为被录取只是因为她是个好莱坞明星。

有时候,明明得到了赞赏,我们却仍然不开心,总觉得别人表扬的不是自己。

大概就是得了这种病。所以,朋友圈的自拍照里,往往藏着很多雷区。当你越依赖别人评论中的自己,就会越讨厌自己真实的样子。

以前看过一个郑爽的采访,她在很多人眼中算是美女,但却始终找不到自信,总是觉得自己不好,这几年整容、暴瘦、厌食症的负面新闻不断,最终一段好好的恋情也因为自卑宣告失败。

爱默生说,爱情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生活说到底,无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所有人身上的反映而已。

美,是一种极其私人的东西,世上一切的美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自我欣赏。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评价没有太多关系。所以朋友圈发不发自拍照从来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能否把赞赏内化为自我价值。

而矛盾的是,当一个人成功内化了自我价值之后,又何必发朋友圈呢?

讲真,朋友圈里每天晒着自拍照的人未必多自信,那些朋友圈里没有自拍照的人也未必多自卑。更值得反思的是,你还在用朋友圈评价一个人。

有句话说,你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所以,和谁交朋友,和谁过一生,都不应该轻易下结论。

至少你应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人品、三观,而不是只看几张照片。

励志文章3:读书,是女人提升气质的唯一方法

Z小姐说,她想买一款两万块的包包。

我说,喜欢就买吧。

讲真,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买二十万的包包也是无可厚非的。

Z小姐接着说:“名牌包包不仅能提升气质,而且背着出去见客户非常体面,至少不会被人小瞧了。”

我听罢,没有吭声。

Z小姐又说:“你别不信,现在的人都是看人下菜碟,如果你浑身上下的行头都很LOW,别人凭什么认可你?”

Z小姐此言不虚,所以我没有反驳。

我得承认,Z小姐说的那款两万块的包包的确漂亮又时尚,我也很喜欢。

可是,我并不认为,两万块的包包能提升气质。

到底什么是气质呢?

有人说,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

有人说,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风格和气度。

有人说,气质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是一个人长久的内在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的一种结合。

有人说,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气质的,是一个人的思想。

这些说法,也许并不规范、严谨,但是至少说明一点,气质不是由名牌包包左右的。

Z小姐买了两万块的包包后,衣服、鞋子、化妆品等也统统提升到高逼格。

Z小姐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并且自信满满。

她认为,这样一来,一定会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在工作中不仅可以大展拳脚,更会钱途无量。

可是,Z小姐并没有如愿。名牌傍身的Z小姐在工作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转瞬便进入瓶颈期,后来她只得频频转行。

其实,学识和能力才是Z小姐短板,可是她却把全部的心思花在了油漆外表上。

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们如果太重视脸上的化妆,那么势必会忽略精神和生命的化妆。

然而,对于整个人生而言,精神和生命的化妆比脸上的化妆重要得多。

C先生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从一个赤贫少年,变成了众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志得意满的他,豪气地买一辆顶级配置的豪车。

他买豪车的理由很简单,回老家探亲可以炫富,出去谈生意可以看起来很富豪。

在他看来,有豪车如影随行,必定会被人高看一眼。

可是,现实没有他想象的那般美好。

他开着豪车回老家炫富,结果引得亲戚朋友纷纷向他借钱,他躲避不及,狼狈不堪。

他开着豪车出去见客户,对方并不没有因为他的座驾高逼格,对他另眼相待,而是更加斤斤计较。后来,各方面的合作出现了诸多问题,致使生意越来越惨淡。

他感叹说:“以前看人家开豪车,心里羡慕。自己有了才知道,那玩意除了赚得几个不相干的人羡慕外,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益处。”

做买卖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智慧型的企业家。

篇6:关于女人哲理文章

我有一位同学,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在做老师的父母熏陶下,读遍中外名著。她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格外引人注目。是气质,是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味使她显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对她再合适不过。跟她说话总能使人神清气爽,俗气全无;跟她交往常使人了无城府,阳光灿烂。的确,一个女人,在读过足够的好书之后,她会变得很优秀,因为书给了她底气,熏陶了她至真、至美、至纯的情感,使她变得温文娴雅,善解人意,充满书卷气息。

就有这样一些女人,她们喜欢书。买书、读书、写书,书是她们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普通的衣着,素面朝天,走在花团簇锦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反而格外引人注目。是气质,是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味,使她们显得与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化妆,一种心灵的化妆。读书注重的是内在,而化妆注重的却是外表,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但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只注重外表美的女人,不过是想靠美的外在形式来获得人们的认同,而他们却忽略了美的内在积淀给人的愉悦本质。读书才是美的最高享受。

爱读书的女人是善于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因为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与坦荡,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读书能使人修德养性、智慧无穷、目光远大、美化心灵。人生在世,吃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读一些震聋发馈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前者只能饱一时的口福,后者会让您终生受益。

诚然,在物欲横流充满着金钱和欲望的今天,已经没有几个女人能静下心来读书了,闲暇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逛商场、上美容院、打扑克、搓麻将、闲聊……漂亮的女人尤其如此。虽说漂亮是一张“门票”,但我却觉得那些漂亮女人过于依赖于上帝的恩赐,上帝爱她们,却把她们给宠坏了,而有钱有势的男人,总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漂亮女人总能轻而易举地在男人那里得到她们想要的一切:金钱、爱情、房子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男人并不在乎她们是不是爱读书,是不是有知识、有品味、有情趣,男人们关心的是她们是否赏心悦目,是否拥有足以让他们在众人面前笑傲江湖、畅谈人生的漂亮资本。所以,从根本上说是男人纵容了女人,为漂亮女人远离书本制造了足够的理由。

有一天,在医院病房,我看见一位中年女人在陪护腿部受伤的丈夫。她静静地坐着病床旁,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我有些好奇,于是问她看的是什么书——这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她给我看了封面,原来是《中国作家散文选》。我心里有些佩服这位显得瘦弱的女人,现在喜欢看这类书的女人可不多见。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梁实秋、鲁迅、朱自清、丰子恺、巴金,张爱玲、林语堂等作品,还有沈从文、余秋雨等。在我的印象中,女人多半是在牌桌上的好手,而爱读书的女人很少有打牌的嗜好,因为打牌于她而言太浪费时间,热衷于牌桌的女人也多半不喜欢读书。所以我猜她肯定是不打牌的,果然如此,让我十分敬佩。

书使女人变得聪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劝导女人。

勿庸讳言,一个女人如果不读书,没有知识就会变得无知、粗俗,就会被时代抛弃。即使长相貌若天仙,穿得华贵时髦,而那些用物质涂抹起来的面具,终归是浅薄的,再好看也不会长久。相反,只要她喜欢读书,充满书卷气质,即使穿戴朴素,她依然会显得那么高雅雍容,衣服对她来说,只是一种饰品和点缀,只会让她更加美丽,更具风韵。

爱读书的女人,心里有一盏明灯,守得住心灵这个宁静的港湾,始终视书籍为精神的伴侣。不挂金戴银,底气十足,她敢于素面朝天,心清气爽,身居闹市,却能远离红尘的繁琐与喧嚣。她爱听属于自然的一切声音:风声、雨声、浪涛声,犬吠、鸡鸣、蟋蟀叫。听到它们的时候,是心情最宁静的时候,耐得住寂寞,没有争逐的安闲,没有贪欲的怡然。

爱读书的女人,视读书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她沉浸在文字编织的故事之中,用眼睛作桨划开波浪,去寻找遥远的精神彼岸。她没有时间唠叨翘舌,没有时间拨弄是非,当别的女人正津津乐道时尚流行、张家长李家短时,她正陶醉在书的世界里,洗涤自己,充实自己,忧伤自己,快乐自己。偌大的阅览室内,爱读书的女人一个人坐读,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疲惫,只有愉悦惬意。

爱读书的女人,能交上一群高尚的朋友。林黛玉说:“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毕淑敏说:“好书对于女人,是她们召之即来的永远不倦的朋友”。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或者巴金、冰心、钱钟书、张海迪等。在书籍的海洋中游弋,她们与这些伟人共同投入和痴迷,决不亚于对高级时装、化妆美容的仰慕。她们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获得了人生的充实和安宁,寻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爱读书的女人,心有梦想,即使平凡如叶,仍能创造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园。把自己引向有花鸟树木、有蓝天白云、有繁星明月的地方,那永不失去的梦想更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遐想、一片心境、一点安慰、一些希望。

爱读书的女人,喜欢写点东西。日记是她真实心灵的坦白,是每日里最愿完成的功课。日记里盛满她的心情,是心灵憩息的小阁楼。所有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能在这里得到合理又合情的宣泄,最终使她归于平静、坦然。当有所意会和感悟,她就随意写来,投寄出去,偶尔发表,得到一份额外的欣喜,独自发出满足的微笑。

爱读书的女人看世界,会觉得天蓝地阔人美。她们以聪慧的心灵,宽广朴质的挚爱,善解人意的修养,将美丽写在心灵。她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把生活读成诚实、友善、自尊、正直、让爱和美充实了自身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着女性的目光;对世人,她不装腔作势,不阿谀奉承,总透着一身书卷气、一股清高味。

爱读书的女人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便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

爱读书的女人,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对于书,不同的女人会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效果,因而演绎出一道女人与书的风景线。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她们比较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优哉游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

还有的女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新闻。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俗气,好在她们读点书,能通晓一些事理。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女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女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缺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潇洒自如、风姿绰约、秀色可餐。

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您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别人的缺点,您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女人伴着岁月读书,读得多了,也想写自己的书。女人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把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写在纸上然后变成铅字,别人就在读她写的书了。

女人写的书,笔触细腻而温婉,思绪灵动而敏捷,字里行间,溶入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灵体验。她们对生命过程的阐释,对生存状态的抗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如今,女人写的书,不仅女人爱读,男人也爱读。

读书的女人把大多数时间耗用在读书上,读书对于她,是一种生命要素,是一种生存方式。与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某些漂亮女人相比,她是懂得保持生命内在美丽的智者。

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劝导女人。多读些书吧,读些好书,知识是惟一的美容佳品,书是女人气质的时装。书会让女人保持永恒的美丽。

女人的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扮。而读书,即是心灵的打扮、心灵的美容。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潇洒自如、风姿绰约,秀色可餐。

篇7:说说女人的荒唐事

4个通过打游戏结识的女人出现在Maid Days咖啡屋

这一天她们逃离了各自严肃的身份和愚蠢的文件堆

可以讲一点“过关攻略”

可以讲一点明星八卦

心情好可以请求老板把珍藏的“扭蛋”卖给她们

只有这种时候,她们不用惧怕被人看到那有点不合时宜的稚气和任性

当迪士尼已经把目光对准老年人的时候,六、一节同样也作为一种商业策略准备在成年人那获得“好处。”他们兴致勃勃地向你张开邀约的怀抱——来游乐园吧,只有这一天你可以从董事长办公室走开,在碰碰车上傻乐; 来动物园吧,今天不用看财务报表,今天来看河马打哈欠;来份儿童套餐吧,今天你不用坐格子间,今天你看食物坐“格子间”:鸡腿一格,薯片一格,米饭一格......味道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形式本身,付完钱你还可以怀揣一个多啦A梦回家,多好,哪怕回家以后你可能再也不会多看它一眼。

不管这些是不是商家的有意“谋杀”,反正总有人愿意选择正中其下怀。有什么呢,反正一年有这么一天,我愿意花钱,吃点难吃的东西,排点无聊的队......总之做点这个年龄不会做的事,到这个身份不会跻身的队伍中去,让自己“反常”一点,不合时宜一点,荒唐一点就是这天的全部意义。

“给我一点荒唐时间”,不知道多少人曾经在心里这么小声叫喊。我们太正襟危坐了,太发乎情止乎礼了。当年F4最红的时候,看了一集综艺节目,仔仔说自己最享受的事情是用拖鞋摆成两个车库,用自己的遥控小汽车玩入库游戏。他甚至撒谎跟经纪人说过来商量新专辑,结果只是想找个人陪他一起对战“猴子接香蕉”(一种电脑游戏)。你说,他为什么那么荒唐?因为他的生活太“合理”了啊!最适宜的发色,最新款的跑车,位置最理想的高级公寓,笑容都和漫画家设计的一样,我们能想象的“标准幸福”就是那样了吧?我们对成长、成功的最终形态的图景就是那样了吧?

在通向这个“最终幻想”的过程中,不合时宜和没有帮助的事情是不被允许的。出场20分钟可以得20万新台币,玩120分钟猴子接香蕉分文不收,费电费眼,但是为什么后者却得到了眷顾?

因为人类的基因并非为着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啊,我们天生有嬉戏的渴望,天生有做一些没有酬劳的事情的冲动——为了我们的幻想、快感、情结。

当我们说“让我荒唐一下吧”,其实我们是暗中把现实世界的规则默认成完全正当并合理的。但面对一个“最终什么都要失去”的人生,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真的是完全正确而珍贵的吗?

当我们说“让我荒唐一下”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突然变得有点不合时宜,但这些时候很有可能我们正在守护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些东西,比如:痴情、好奇心泛滥、稍微有点可笑的梦想、不靠利益驱动的热情......特别当我们在严肃、沉稳、精明的年纪,让这些“不相称”的内里不小心显露出,它可能被称作荒唐,但,其实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情吗?

熟年,我们游戏人间

当我们在谈论成年人的荒唐和稚气的时候,有一群人总是不能幸免地被归入其间,就是那些“岁数不小”,还是对游戏痴迷的“玩家”。和那些穿梭在电玩广场涉世未深的十六七岁少女不同,这些“熟女”们大多是成功的OL,人前也是精明、稳重、能干,但说起游戏却个个手舞足蹈,也要不要觉得惊讶,说不定你干炼的顶头上司也会在处理公务的间隙在办公室角落鼓捣一小会儿她的PSP ,说不定她的NDSL里面养的电子宠物就是你们董事长的名字。

调查机构TNS Worldpanel Entertainment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近年来,女性和老年人比从前的任何时代都更喜欢玩游戏,而传统的游戏玩家阵营也十分稳固。

最近的4年中,45岁以上的消费者为自己购买游戏的数量增长了45%,女性的消费数量则更是上涨67%。游戏市场的基础盘男性玩家,则只增长了4%。 去年,45岁以上民众对游戏市场的贡献了8100万英镑,而女性玩家的贡献甚至占到了整个市场容量15%。

游戏,是权力和束缚之间最理想的平衡关系

小颖26岁

“人岁数越大越知道所谓“命”,就是生活中的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有多么强大,游戏却很好地规避了这种“无可奈何”。”

长大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被赋予权力,但束缚也越来越多。比如,你14岁开始可以不在8点之前回家了,上了大学你可以决定要不要搬出去住,你工作5年,你可以自由决定到底是去巴厘岛还是去你乡下舅舅家度假。但是你也真切感受到各种束缚,当然,就像无所事事的快乐必须是忙碌时候才会出现一样,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过完全没有限制的生活。我喜欢的是过关游戏,它很像生活,在里面,你被赋予很多权力,比如你的道具,你的绝技和魔法,但你也处处受限,处处遇到关卡。只不过和生活不一样的是,它始终有一个确定的结果,用足够的耐心和智力就可以抵达。生活却是反复无常,全是分岔路,诱惑多,陷阱也多,结果无法预料。人岁数越大越知道所谓“命”,就是生活中的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有多么强大。游戏却很好地规避了这种“无可奈何”。它提供了权力、自由和限制之间最理想的一种平衡关系,既不会自由到让人觉得无聊,也不至被莫名的力量压倒而陷入绝望。所以我觉得游戏是最符合人性的一种释放方式,有点困难,有点奖励,偶尔有点出乎意料。最好的游戏设计就是让你正发愁的时候,突然发现出路就在眼前。

游戏,是成年人自我修复的礼物

cathy32岁

“你要知道有一些梦其实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你办公室兑现,在你回家的地铁上兑现,它就是用来怀揣着。”

我小时候其实不打游戏的。小时候和游戏同质的东西很多。因为小时候做很多事是单纯的为了快乐。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脱离嬉戏心态,变得严肃、拘谨、沉重的过程。有时候我想,有什么东西可以回避这些呢?在什么时刻我可以不那么象个工具呢?有一次我在朋友家里玩了一次wii,对女孩子来说不喜欢游戏的一个原因是觉得难于上手,按键多,但是这种游戏你做什么动作,屏幕里虚拟的你就跟着做,临场感特别强,很直观。我从这个开始入门游戏。可能是因为想要从现实世界中逃逸的冲动,我们才迫切地想要卷入另外的世界当中,可能是对现实世界的秩序不那么满意,才想要投入另外一种规则中。wii的卷入感很快吸引了我。我也想过,是不是对游戏的着迷正反映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越爱游戏就越不满?其实好像也不尽然。我们要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不是尽善尽美,但我们始终还是要怀揣一些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你要知道有一些梦其实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你办公室兑现,在你回家的地铁上兑现,它就是用来怀揣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打游戏和你看小说、看电影的功能是相似的,就是你进入一个没有机会降生的故事和世界,那里面可能有你的理想,你的情怀,总之你得到一种非物质性的满足感,而且比电影更酷的是你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很有可能,小时候有当演员的梦想的人,长大了肯定也是个游戏迷。

游戏荒诞?生活才荒诞!

may29岁

“你说充满魔兽的游戏世界过于荒诞,但充满了白衬衣西装裙现实生活本身不也常常违背‘义理’,不是更漏洞百出而不可逆转的吗?”

你们觉得游戏荒诞吗?因为它总是有什么僵尸、怪兽、魔王?还有什么?会吃人的毒蘑菇?不要只看表象啊!没错,现实生活确实充满了“正常的”白衬衣西装裙,但是好多人不是都干着稀奇古怪的事,好多事情不是都违背“义理”吗?相反,游戏却是非常理想化的,几乎是按最公平、最合理的标准设计的。比如很多女孩子玩的“恋爱养成”游戏,它的过程设计就是你自己的魅力不断提高以及你不断去尝试了解你倾慕的男孩最终达成恋爱成功。这可能是最理想化的一种“恋爱进程”了,但是生活呢?生活是你要告白那天可能摔断了腿,生活可能是突然有个富家小姐横刀夺爱,当然,生活最有可能是你俩互相喜欢但谁都不采取行动。生活本身不是漏洞百出不可逆转的吗?又比如,我玩一个游戏叫《逆转裁判》,就是你来扮演律师帮嫌疑者洗脱罪名,最后的胜利需要你对委托者绝对的信任,哪怕蛛丝马迹也不放过的竭尽全力,以及完全公正的裁决制度,你想现实中这反而是不可能的,反而充满了利益交换,欺诈蒙骗,苟且了事。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反倒是游戏更接近世界“应该有”的面貌。游戏才是按”真、善、美”的原则在建构世界。有时候打完游戏有点失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电源一关,发现,唉,我站立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啊多遗憾!

享受“什么也得不到”的乐趣

小左28岁

“我就想做点没目的的事,就想有几个小时完全由着自己性子。”

在我周围,没人打游戏。我妈不打,我爸不打,女性朋友们更加不会。没有打过游戏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对着一个永远不会出现股票、基金、LV的小屏幕。

但是对于我,游戏的好处恰恰就是它只奖励心情而不会奖励你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你想想你一个星期有几次可以是完全为了心情好而做一件事?没有吧?你7点起床为了拿150元一天的酬劳,并且不被打卡机吞掉20块;你买股票为了一个月之后1万变5万;你请客吃饭为了有朝一日有求于他人,我打游戏为了什么,我什么也不为。我就想做点没目的的事,就像做点完全由着性子的事。我的职位让我一个决定可以制造几十万的盈利或者亏损,我觉得我存在的意义好像全是我这个职位赋予我的。但游戏里不是,我的行动不比其他任何一个玩家更有特殊性,所有人要过的关卡我都得过,不会造成任何盈亏和后果。我觉得那些权高位重的人你要送他一PSP,他肯定会上瘾,你想,只管享受行动乐趣,不必承担任何行动的结果,这有多么让人兴奋。

Maid Days咖啡屋 ——喜欢那点“不合时宜”

踩着圆头小皮鞋,带花边的黑色连衣裙外套着白色围裙,围裙前有个心形的小兜,围裙后扎着一个大蝴蝶结。由这些小巧可爱的“女仆”“看门”的地方是怎样一个奇妙的场所?

当笔者走入这家Maid Days咖啡屋时,别样的“趣味”让人悄然心动。整个店铺的面积虽然不过五六十平米,不过暖黄色的色调加上四周环绕的玻璃面,总是能让人提起兴趣。里头两个陈列柜,一个放着各种扭蛋模型,另外一个堆着几十本画集,都是店长的私家珍藏。吧台旁边的钢琴白色桌椅、随意摆放的懒人沙发相交匹配。壁挂电视正播放着最新的日本动画“豆芽小文”(一个围绕各种细菌展开的故事)。总之,一切显得有点虚幻,有点荒诞,让你觉得不是置身在每天打卡上班的城市,而是在世界某处不存在的地方。趁晚餐时间还没到,我和店长聊了一会儿。

G:内地很少有这样的店,您的初衷是什么。

Q: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在成都,很难有个固定场所、固定地点来让我们的漫友们一起聚会、交朋友还有分享。我就想能不能提供这样一个专门的场所。

“女仆”这种文化是从英国传入日本,由于日本部分成人思想的浸入,它可能变得不是那么单纯。而在这,这就是单纯的cosplay(动漫真人角色扮演),现在我们还招募了新式的“男管家”。装扮方面以后还会陆续推出各种造型。就是想把那些只在虚幻世界出现的场景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来。

G:这种冲撞很有趣,同时包含了每个人心中一点小小的情怀吧。比如有的人喜欢扮演火影忍者,有的人扮演外星少女拉姆之类的,象一种仪式一样,当我们身着和现实生活反差特别大的衣服,我们内心的一些情结——比如对力量、美貌、纯洁、超越生老病死、打破时空界限等等的渴慕,得到了满足。当然第二天还是要回到写字楼上班,你的好处就是你直接把职业变成了一种“扮演”。你对来这里的年龄层偏大的人怎么看?

Q:现在的情况,二十多的客人还是居多,不过在我看来,越来越多年长一点的朋友们开始尝试和熟知了现今的动漫文化。我眼中的动漫世界永远都是天真、烂漫,没有束缚的。有时候轻巧,有时候俏皮。来这里的很多三十多岁或以上的朋友和我聊过,他们也总是在幻想超脱于世俗的另一个世界,这个地方看起来有点“不对劲”,有点不真实,于是反而得到了最大释放,也就喜欢上了我们的咖啡屋。

【和那些把生活中的几个小时交给虚幻的电子程序的女士们相反,Maid Days咖啡屋的店长先生是把虚幻世界的东西直接植入生活。他坚持不让我们给他拍照,虽然有点遗憾,不过可能出入在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之间总需要保有一点神秘感。】(括号部分强调一下)

链接

Kidult

这并不算什么新鲜词汇了。但显然,它也还没有过时。不少人认为Kidult源自美国《时代周刊》20时机80年代的一篇文章。意为“孩童化的成人”,与消费文化挂钩,与“玩物”有所牵连。Kidult进入日本以后很快与当地文化相融,但Kidult在日本并非一个完全正面意义的词。它和寄生族有着某种意义上的交集,如依赖父母,拒绝独立等等。香港《JET》杂志却率先以“杰斗”作为Kidult的音译,明显是赋予其一种正面价值和肯定态度。事实上国内也越来越多的潮流杂志标榜自己上“Kidult杂志”,以赢得其实年龄已经不小仍“玩心未泯灭”的人群的认同。

HEA人族

香港人所说的HEA人族,大致可理解为“大细路”。香港填词人黄伟文为此生造了一个字——走之旁加一个喜字来表示HEA的音和义。马虎,消磨时间,喜欢嬉戏并带有欢喜的感觉。它的西方对照词应该是“浪人族”,《都市浪人》中的人物是对“浪人族”(或者香港人口中的HEA人族)的最好诠释,他们身上表现出对一成不变的工作机制、生活机制的抗拒,对潮流玩物无一不晓。并且可以出口成章、纵横古今、口水无穷。这是Kidult一次所并不具备的特质。

从秋叶原到旺角

80年代至90年代间,在电脑的普及以及技术革新浪潮的带动下,电子游戏界也呈现出一片盛况。许多游戏爱好者开始光顾流连于秋叶原。模仿游戏中的场景设置以及出场人物装扮的茶馆也在此时出现了。随后女服务生模仿游戏中的穿戴进行营业的咖啡店也陆续登场。集合漫画茶馆和游戏咖啡店于一体的店铺也颇有人气。秋叶原现在大概有上10家类似这样的店铺。

常去秋叶原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动画迷。以很难入手的人气动画作家的同人杂志为销售对象的商店在秋叶原日渐增加。出售运气占卜牌、动画主人公小杂货以及玩具的商店也多了起来。2003年日本国际观光振兴机构的调查表明,7%外国游客曾到访过秋叶原。

秋叶原西口商店街振兴会于2004年11月成立了观光部,在东京都内以宾馆为主的120个场所发放了标有英中韩三国语言的地图。可以说秋叶原已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奇妙场所。

旺角之于香港,正和秋叶原之于日本一样,也是所谓“御宅族”朝圣寻宝的游园地。漫画店、唱片铺、玩具店,所有钟情于寻宝的大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高龄少女?100岁再说!

无论现在看来天真和稚气得到了多少恭维,兜售KAWAII风格商家得到了多少钞票,我们打心眼里还是觉得重要的是成长和转型。我们比较关心的是在这种年龄这样做是否合适和妥当。“女孩”这个概念到底可以持续多久呢?其实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着装方面的宽容,比如35岁的少妇一定要穿一个多啦A梦,你要讲她痴颠,反而会招来大家齐齐反驳“太封建”。但这可以用来说明我们足够开放宽容吗?恐怕并不是。

香港学者汤祯兆说中国其实没有少女文化。注意了不是文化都不涉及少女,也不是少女没文化,而是“少女”从来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气质生根。少女所代表的痴情、天真或者说稍有一点驽莽和愚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出现在25岁以上是不合时宜的。但在另一些国家的文化里“少女气质”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和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

举个例子好了,比如香港“少女型”的代表TWINS。不要说“艳照门”事件才让TWINS走了下坡路,事实上在此前她们已经不如从前那么受欢迎了。为什么?歌越来越烂?恐怕不是,这两个女孩子出道便是烂歌闯世界,但自有一片天。样子变丑了?恐怕也不是。不管你们觉得阿娇多傻多愚蠢,你还是不得不承认她很靓很上镜。原因在哪儿呢?记得当时TWINS有场演唱会票房很不理想,记者用了这样的标题——“高龄少女风光难在”。一切都很明白了,“年龄”才是罪魁祸首。我们的“少女”必须和年龄挂钩,哪怕是舞台上“象征性”的少女都必须是货真价实的年方二八。可是今天,你年近30了,哪怕容颜身段和20岁并无二致,你就是不能以少女的姿态出现了。不要说美丽是美丽者的通行证,请你一定相信,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印着生于1986或者1979身份证才是最后的通行证。在大多数心目中,“少女”不可能是一种状态,它只是三五年的生理期。它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所以“大家都在等TWINS转型,而吉本芭娜娜却仍然可以成为超年龄地‘少女作家’”,身在那样有一个少女文化长生不老的国度里,吉本芭娜娜不仅乐此不疲地去做真人演绎——不理会个人年华渐逝永远以少女之姿出现,坚持只写少女不愿长大的心路历程,以此也可以成为全民偶像。

上一篇:小蜜蜂的兵器作文下一篇:浅谈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