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2024-04-30

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通用6篇)

篇1: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如题,试用期4.5K,转正后5.5K 在深圳是个什么水平? 工作地点在关内。刚到这边,不熟悉情况,求解答。

1.刚到深圳,想问下试用期和转正薪资水平

2.员工试用期工资标准

3.请问大家在试用期过后有什么高招谈薪水?

4.新员工上报保险基数是按试用期工资上还是转正工资上?

5.试用期被延长后转正还要降工资,公司如此行为是否合法

6.3天试用期过了但不到一个月辞职不干了,那试用期的工资还有吗?

7.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帮忙写一下

8.关于富士康试用期转正工资的问题

篇2: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1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情况

2005-2007年,深圳共报道10 854例麻疹确诊病例,其中2005年2 675例,发病率32/10万;2006年2 470例,发病率32/10万;2007年5 709例,发病率66/10万。在三年以来的所有病例中,92.2%来自流动人口,40.4%年龄小于2岁,81.2%无接种史[6];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深圳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仅为68.6%[7];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覆盖率仅为85.03%,远远低于户籍儿童的覆盖率(96.20%)[8]。

2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2.1 计划免疫项目情况

计划免疫项目免费提供两剂麻疹疫苗,儿童在8月龄和18~24月龄分别接种第一、二剂麻疹疫苗,疫苗接种多在深圳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尽管流动儿童与深圳户籍儿童享受同样的免费麻疹疫苗接种服务,但他们仍是麻疹传播的弱势群体。

2.2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情况

为控制麻疹疫情,深圳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目标人群分别为8月龄~14岁和8月龄~4周岁儿童(含流动儿童),无论其接种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疫苗。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1 434 132名儿童,接种率为98.31%[9];2010年共接种471 404人,接种率为98.08%[10]。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显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使麻疹确诊病例数大大降低,从2008年报道的2 260例(29.44/100 000)降低至2009年的296例(3.83/100 000)和2010年140例(1.8/100 000)。尽管如此,距离麻疹消灭目标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尚有一段距离[3]。

3 加强深圳流动儿童麻疹接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1 深圳流动人群特征

深圳流动人口数量是常住人口的1.69倍。在2009年,深圳人口总数达891.23万,其中241.45万(27.1%)是户籍人口,649.78万(72.9%)为流动人口[11]。低学历[12]、无固定住所、集中性居住、卫生条件差、流动性强[13]是阻碍流动人口麻疹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

3.2 部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失败

单剂量接种麻疹疫苗仅能保护85%的接种人群[14],在第一剂与第二剂麻疹疫苗接种间隔期间会导致每个出生队列免疫失败以及未接种人群的累积,若出现麻疹确诊病例,则可能迅速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4 加强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多领域、多部门合作策略

作为公共卫生事件,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应以社区为基础,强调共同责任,其实施并不局限于卫生部门,而应包括社会保障、教育、财政、计生等社会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由S.Griffiths、T.Jewell和P.Donnelly所提出的公共卫生实践概念性模型可用于组织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包含了健康促进、健康保护与卫生服务三大领域。该模型以公共卫生人人有责为基础核心,提出公共卫生项目若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多水平、多领域的技术贡献[15],根据三大领域分类,加强深圳市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应包含以下措施见图1。

4.1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含了减少卫生资源不平均分配的重要措施。除卫生服务部门外,还要求包括教育与工作单位的合作,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与工作条件、在社区内与个人及其家庭协作以促使个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15]。政府应为流动家庭提供固定住所,流动人口无固定住所为基本信息收集、健康教育及卫生服务的提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流动人口若有了固定的住所,卫生信息收集以及卫生服务将能覆盖至流动人群。提供以流动人口为导向的麻疹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应考虑在工厂、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麻疹疫苗接种相关组织包括卫生、财政、药监、教育、电视广播、计划生育、疫苗公司应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4.2 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包含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及化学、放射性和生化灾难的紧急应急。它主要涉及洁净空气、饮用水和食物的规范与立法和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的预防与管理[15]。提高深圳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健康保护策略有:在流动人口易于前往的或在其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麻疹疫苗接种服务,使其及时接种以维持95%人群接种率;继续定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活动期间,临时接种点应设置在民营学校以及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学校校医应在入学时负责检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证,及时发现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持续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以发现未接种儿童,应设置专员在所在社区负责入户随访以及时发现未完成二剂次疫苗接种者并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接种;继续做好人群血清学监测,麻疹监测,暴发调查与控制工作;卫生部门应定期进行麻疹相关实验室能力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立人群麻疹血清学监测网络以及麻疹病例确诊实验室网络;此外,应针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监测并制定紧急应对措施。

4.3 卫生服务

篇3:深圳职场新人如何理财  

在年度收支方面比较简单,一是公司年终1万元的奖金;二是过年回家的交通、人情等开支,大约6000元上下。至于其他什么保险、体检、旅游等项目花销,梁立的公司每年都有提供补贴,基本上可以冲抵自己在这方面的开支,所以也就不再单列计算。这么一来,在不出现其他意外的情况下,年度结余有4000元。

把握时机借钱买房

在家庭资产方面,梁立介绍说:“我现在除了一套刚收楼的毛坯房,手里其他什么都没有。”原来,在去年房价低迷的时候,梁立在家人的支持下,在深圳购买了一套价值90万元的毛坯小三房,现在市值130万元。除去父母给的50万元,剩下的40万元都是向亲戚们借的。“自己工作稳定,而且专业对口,打算安心做下去,刚好碰上金融危机使房价大跌,考虑到反正迟早都要买房,和父母商量了一下,就买了。毕竟按照自己的收入,辛苦个几年,买房子借的钱应该就可以还清了。”梁立在接受采访时说。

想早日还贷

目前,梁立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财方面的疑问。第一,他希望可以在保障自己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尽可能早地还清40万元的房款。他是这样计划的,每月从工资抽出1000元,加上每月提取2600元左右的住房公积金,一年下来的话差不多能还8万元,5年就能还清。但是,他觉得自己这样安排又好像不太合适。因此希望理财专家帮他筹划筹划。

篇4: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此次展览。设计展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举办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历届优秀获奖海报作品,其中近半数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是见了无数次的代表深圳设计最高水准的大师作品,其余则是近几年的以年轻设计师为主的新锐作品,以展览为主线,同步梳理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则是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海报设计邀请展,创作者几乎集中了目前中国设计业一线和院校最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士;最后是主题为“卅后卅”——寄给未来深圳明信片设计展。

从展览现场反应及后续反馈来看,官方对这次设计展是非常认可的,而业界及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在专题设计论坛上,各位发言嘉宾几乎无一例外甚至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深圳过去三十年平面设计取得成就的赞扬与祝福,当然也有个别人谈到潜在危机与挑战。稍显遗憾的是,因现场讨论的范围过于宽泛而显得论坛有些务虚,没能更有效务实地总结深圳设计过去的得与失,更缺少对深圳设计的未来发展给出明晰的建议。但无论如何,与会嘉宾不少都提到深圳设计的未来在于年轻一辈,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

作为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一名年轻设计从业人员,基于本身相对特殊的从业经历和专业方向,对于深圳设计,笔者有深刻的参与和实际体验。深圳设计在过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客观上讲,更多的是市场经济与民间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政府真正支持和扶植的比重,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深圳的平面设计,几乎完全是靠深圳的平面设计师自身的努力和影响,才奠定了今日其坚固的国际国内地位的,这也是深圳能成功申办“设计之都”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在深圳本土诞生并成长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年龄层次的精英设计师群体,通过其集体能量,极大地提升了全国设计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也为中国设计在国际上争得了应有的荣誉,这跟深圳最早成立的平面设计行业组织——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次展览的“概况”中这样写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运动的策源地和最先锋的城市,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几乎是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缩影,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说法是非常恰当的,但与此同时,笔者希望补充的是,大家说的“过去深圳设计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其实更多的是指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认可。但时至今日,这种明显的专业优势已逐渐开始丧失,而时代环境本身也对深圳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因此,笔者更想谈谈深圳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的种种危机和不足。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全面推进,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作为“特区”的“光环效应”开始减退。中国整个经济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使得深圳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巨大,其他行业如此,平面设计行业同样如此。在设计人才从源头上大大减少的同时,无形中大大减弱了其整体行业活力,加之深圳地区高房价的现实生活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人被迫选择离开,以至于深圳在设计专业人才质量上的优势也随之大大减弱。

其次,是专业设计院校的缺失,使得深圳缺少自己的设计专业人才“造血功能”的系统。这些年深圳的设计行业一直处于自然随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现在应该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庞大的应届毕业生进入这个城市,但只有非常少量的能进入一线设计公司,其余多数都混杂在参差不齐的与设计相关的各类公司。这些设计师,往往本身缺少专业基础,加之深圳现实生存环境的压力,使得他们要么安于现状,要么被迫改行,造成设计专业人才的极大流失。因此,深圳应尽快建立自己的高水平的设计学院,利用业界集中的优势展开校企联合,就地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梯队,与此同时,扶植各种设计再教育培训机构,整体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就是公司“同质化”的问题严重,造成行业内的自相残杀。虽然在目前,深圳设计的整体品牌是有了,但细分来看却存在很大的危机。以平面设计公司(据主营业务划分)而言,定位雷同的公司特别多,并且大多都是小规模,只有极少个别按照现在企业机制运营的大中型公司。由于服务内容、运作模式的雷同,经常会行业内部竞争,甚至互打价格战,造成整个行业“内耗”的恶性循环。试问,中国企业500强的品牌设计,有多少是深圳的设计机构操作的?各大超市里的生活快销品,又有多少是深圳设计师设计的?如何真切地影响大众生活?笔者几年前就开始思考中国近期大型设计公司(集团)诞生的可能性问题,从而旨在开拓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价值最大化”,以期提出一些带有乌托邦式构想的观点和建议,但目前来看仍未有大的改观。具备大型设计解决能力机构的缺失,将是制约深圳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这点在未来需要迫切改变。

第四,是人才结构的单一性,这是制约深圳设计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支撑一个行业,需要专业人才、理论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多元化团队结构。然而,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的目前中国大学设计教育陈旧的模式与门类的单一,仅仅停留在创意设计这一个领域,而缺乏对于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业界招人难的两难尴尬局面。

第五,是年轻一代的“机会危机”。在传承前辈建立的大设计品牌资产上如何延伸,是深圳年轻一代设计师面临的集体考验。社会人文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设计职业本身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一代设计师相对单一和雷同的成长经历及运作模式,已经明显不再适合现在。但与此同时,年轻设计师也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有限的发挥空间。年轻设计师必须保持高度清醒并自我觉醒,有方法、有耐心地进行持续的自我提升和更新,如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国际视野、调整经营方式等。其实在现今背景下,深圳年轻设计师建功立业的空间是很大的,并非都死守在深圳一地。中国决大部分地区的设计相对还比较落后,但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却是刚性的,年轻一代的优秀设计师应放宽视野,可考虑以深圳为根据地,到内地主要经济城市驻扎,更有利于个人实际价值的发挥,同时也可将设计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延伸到更广和更深入的层面。

第六,深圳平面设计应该更多分享社会公共资源,协助政府建立设计博物馆与公众设计中心。此类公众平台的建立,可以考虑由政府主导、行会执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设计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设计创意在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其设计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为集中收藏和展示不同时代的设计创新成果和设计的历史文化遗产,设计博物馆是整理、研究设计文化的理想平台,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设计、体验设计、启发创意、培育审美的场所。深圳三十年的设计历史需要专职机构进行系统整理,而设计博物馆刚好可以同步开展这项工作。然而,来自实践的理论体系的缺失,业已成为制约深圳设计产生更大影响和向更高层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深圳的平面、室内、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行业都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并积蓄了极大的力量,但由于相对比较分散,各行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使得它们并没能更好地爆发其整体设计能量,因此急需成立类似于“城市设计中心”这样的机构,以此契机进行整合各个不同的设计门类,这早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就是香港设计中心。笔者认为,深圳起类似作用的设计中心的成立,或许能有助于突破目前深圳设计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第七,是处理好与香港设计的关系。香港曾经一度被公认是亚太设计中心,至今仍然还保持着相对的优势。香港设计对深圳设计有着持久并且深入的影响,即使从当下来看,它仍然有很多值得深圳设计学习和吸收的经验。近些年来,在香港政府的极力支持下,香港设计师集体“北上”,纷纷登陆、抢滩中国大陆的设计市场,这使得相当一批香港设计师都在深圳开设了实体运作机构,并且个别设计师已经开始以个人名义加入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设计中心在推动香港设计的整体品牌上发挥了卓越的作用,通过其严谨的专业运作,嫁接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经济等多层面的纽带。在未来的中国大陆市场中,香港设计师与深圳设计师群体如何健康地展开竞争和合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迫切问题。

最后,就是深圳设计师群体应该对整个城市或者国家的整体专业水准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具体地说,就是深圳设计向全国各地的输出。其具体体现,应该表现为专业的人才、意识、观点、经验、价值观、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等内容的对外输送,以此辐射到更多的行业和地区,从而真正提升整个中国设计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笔者认为,这是保持和巩固深圳设计地位和影响最为关键的一点。目前来看已经初现端倪,在未来,应该更加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力度。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圳的经济奇迹塑造了深圳平面设计的传奇地位,深圳平面设计三十年的积累与实践,奠定了中国其他城市不可复制和超越的优势。然而居安思危,持满戒溢,无论从城市纪年和设计行业本身现状来看,当下的深圳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临界点上,现在,正是这座“设计之都”认真检省、重新出发的关键时刻。

篇5: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据有关报道, 2007年深圳市国土局所做的调查显示, 深圳有“城中村”农民房或其他私人自建房超过35万栋, 总建筑面积约1.2亿平方米。其中在1999年出台相关法规之前建造至今未获处理的“违法私房” (即住宅) 约有22万栋, 从1999年至2004年5年间, 深圳违法私房达到10万栋。虽然深圳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别出台了有关处理违法建筑的相关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私房若干规定》和《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两规”) 等, 要求对1999年3月5日之前所建不能依照相关法规处理的违法建筑和1999年3月5日之后所建的违法建筑依法拆除、没收, 但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这类房产的处理、确权和办理房地产证并未做出具体规定, 后续确权、办证等工作没有完成, 也造成了后来新的抢建行为屡禁不止。

一、深圳处理的是“小产权房”吗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定义, 所谓“小产权房”, 是在农民集体土地上违规违法建设、向城镇户籍公众出售的住宅, 没有土地使用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深圳处理的确实是“小产权房”, 或者说是“限制产权房”。因为这些农民自建住宅大部分是2004年启动城市化进程之前就存在的, 确实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尽管深圳市人大、人民政府认为2005年底完成“转地”以后, 原农村土地已经全部城市化, 已经不存在农村集体土地。但实际上, “转地”没有涉及当时已经大量存在的农民自建厂房和农民自建住宅 (建成区) , 对这些土地、房产没有办理征收、补偿手续, 也没有及时按“两规”处理, 将其转化为国有。《决定》实际是要继续按“两规”确定的原则将所有“违法建筑”全部处理完毕, 彻底完成建成区土地国有化, 彻底杜绝“违法建筑”屡禁不绝的现象产生。

但是, 深圳的“小产权房”与国土资源部叫停的“小产权房”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产权房”绝大部分产权人是原村民或早年已将户籍迁入该地的外来农业人口。这些房产按照“两规”完善手续以后, 获得的是一种限制产权, 即只可以自用 (包含出租) , 不可以买卖, 不是市场商品房。当然, 确有少量建成后违法向城镇居民出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小产权房”。对于这一类“小产权房”, 深圳市一直与国土资源部保持一致, 坚决不承认其合法性, 即使拆迁也只对合法权利人予以补偿, 违法代理这种房产销售的中介公司要受到严厉惩罚, 对于这一类房产的估价也只是对其建筑物重置成新价进行估价。

这一次深圳市《决定》对于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小产权房”怎么处理没有明确的说法, 只是授权市政府制定具体处理办法。

二、深圳所谓“违法建筑”问题的由来

所谓“违法建筑”包含农民自建厂房和农民自建住宅两个大类, 在特区外, 农民自建住宅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农民自建厂房而存在的。在特区内, 随着农民自建厂房的不断改造, 农民自建住宅出租对象主要是城市普通白领阶层, 这种低租金 (比政府廉租房的租金还要低) 住宅的存在, 是大量中小型企业仍然能够留在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 “城中村”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不但在深圳, 在整个珠江三角洲, 大量存在着农民自建厂房出租营利的现象, 此时土地已不再是农用地, 已经转化为集体建设用地, 是一种事实上的建设用地。政府目前的规定是不予承认, 理由主要是这些厂房没有办理规划批准手续, 土地也没经批准转变用途, 是违法、违章建筑。但是, 实际上这些厂房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土地管理法》第59、60、61条规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使用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

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政府曾下很大力气招商引资, 鼓励农民、其他外来人员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建设厂房等基础设施, 吸引外商兴办“三来一补”企业。这些厂房等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这些土地转变为集体建设用地是得到政府默许的。一部分外来投资者也需要自建住宅。

3. 这些厂房和住宅的兴建都是经过镇、村有关部门批准的, 在当时, 这种批准是有效的, 因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限制性规划还没有管到这些地方。在厂房里面开办的工厂也办理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 并且正常经营, 这种土地转变为集体建设用地实际上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包括政府部门的认可。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 从比较优势和实际可能两个方面来看, 城市郊区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都是大势所趋。一方面, 由于城市扩张带来的污染, 特别是水污染, 逐渐使得城市郊区的土地不再适宜农业生产;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 也使得农业生产无利可图。另一方面, 无论是建设厂房, 还是建设住宅出租出售, 其收益都远远大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收益, 对农民这种没有更好的谋生技能的人群来说, 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实际可能来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带来了对各类房屋建筑物的需求, 城市郊区的农民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 可以找到投资者, 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 更愿意自己开发。而建成的小产权房因其价格的巨大优势, 租售都不是问题, 这就是小产权房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三、从小产权房屡禁不止看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

既然城市郊区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大势所趋, 那么, 由谁来主导这个转化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从国土部门来看, 这本应该不是问题, 《土地管理法》已经明确规定主导权在政府手上, 只有通过政府的征收、征用和出让两个环节, 才能完成这个转化。那么农民为什么要争夺这个主导权?是不是土地管理制度, 特别是土地征收、出让制度存在着问题?我们试着加以分析。

1.《土地管理法》颁布于1986年, 虽经多次修改, 其基本原则没变, 对于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仅从政府管理角度作了一些粗线条的规定, 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市场主体之间应有的平等协商, 权利与义务均衡的原则。对征地拆迁具体工作程序、征地拆迁当事人及其他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既笼统又行政意味十足, 甚至没有规定司法救济的条款, 不能适应现实工作中的需要, 许多具体操作要参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解决。

2.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政府本不是市场主体, 在土地征收征用工作中也是这样, 征收的土地无偿地划拨给使用者, 政府在其中并没有获得收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同, 土地征收与出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政府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这时政府已经是市场主体之一了。那么土地管理法是不是应当更多地引入市场因素?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是不是应该更加市场化?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3. 土地补偿安置标准合理吗?征收农民集体建设用地 (无限年期所有权) 的补偿标准, 远低于相同用途土地的实际出让价格 (有限年期使用权) 。农用地补偿标准也不合理, 70年承包经营权即收益权只给予15年产值补偿, 农用地因为改变规划用途形成的巨大收益农民无权享受。其他补偿标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 深圳2009年的菜价比2004年涨了2~3倍, 可是2004年制定的菜地青苗补偿价格至今未变;即使造价指数实际上浮超过20%, 国土部门认可的构筑物补偿价格仍然是2007年的规定。

4.《土地管理法》的许多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比如,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一个完善的土地市场应当是:当二级市场利润高到不合理时, 一级市场会自动地增加土地供应量;当二级市场利润低到不合理时, 一级市场会自动地减少土地供应量, 使之恢复平衡。小产权房的出现, 是对房地产市场超高利润的一种反制, 也说明《土地管理法》确实有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缺陷存在。

四、我们需要怎样的土地一级市场

1.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回归管理者的角色, 不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地方政府要放弃土地一级市场的巨大收益, 将其一部分归还原土地所有者——农民, 一部分让渡给城市居民。做好土地市场的规划管理工作, 没有了利益驱动, 管理就可以更加公平、公正。

2. 除涉及公共利益的土地征收征用外, 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 自主地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征地, 补偿标准协商确定。这样做必然会造成补偿标准的提高, 但长远看, 有利于保护耕地, 集约化利用土地。土地一级市场供应量的增加才能最终控制房价。

3. 在政府收取规定地价的前提下, 允许农民自行或合作开发商品房。类似深圳目前的旧村改造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实行的“宅基地换住房”、“宅基地集约化利用”等。这样才能真正引入竞争, 避免垄断。

篇6:刚到深圳如何找工作

职业指导是指由指导者根据受指导者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 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 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 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 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过程。由于不同的人需要的职业指导不同, 因此职业指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笔者以高等技工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深圳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 总结探讨高等技工院校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各类院校的职业指导教育总体起步较晚, 并且相对于教育部所属院校而言, 人保部所属的高等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则处于更加亟需发展的状态和发展阶段。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绝大多数学校设置了职业指导机构, 配备了职业指导人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 学生就业心理较之前逐步成熟。学校开始注重多种职业指导教育方法的结合, 但结合的手段较少。总体来讲, 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还是流于形式, 缺乏时效, 主要问题有:对职业指导研究不够, 缺乏力度;认识仍显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单一, 科学性不强;缺乏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展职业指导;忽视职业指导中的个别对待, 因材施教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认真剖析的基础上, 总结先进院校经验, 寻找应对措施。

二、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指导研究薄弱、职业指导相关课程不够规范化。大部分高等技工院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定位不足, 只关注就业率, 导致了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找工作, 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偏离了职业指导的目标。指导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 忽视了学校中更广泛的非毕业生群体, 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 服务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课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 不能深入的开展对职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工作, 多数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和实效性, 缺少对学生的个案指导、全程指导等实践性教学内容。这种现状下的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处在一种效率低效果差的状态,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职业指导工作的参与度普遍较低。高等技工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情况, 建立良性互动的职业指导平台, 形成校内外沟通的渠道, 并且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参与到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中来。可是因为高等技工院校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不能正确的看待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认为这都是学校的事情, 认为职业指导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无关, 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的教育应该由负责职业指导的老师来承担。所以就没有树立职业指导教育的思想, 不能够在自身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渗透教育。

三、深圳技师学院经验对提升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启示

深圳技师学院自2002年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及相关教育以来, 经过不断研究探索, 学院职业指导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全国高等技工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笔者在此总结学院的相关经验, 以期对我国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平台、规范职业指导相关课程

1. 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职业指导机构平台。

学院建立了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课程教研室、职业指导多功能咨询室及职业拓展中心等五种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平台。其中, 职业指导多功能咨询室的建立和使用更是体现出“一流”和“示范”作用,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 为学院公共课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坚实平台。

2. 规范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布局和建设。

系统的职业指导应该融入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 贯穿在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生涯的各个方面。在课程布局和建设上, 将职业指导与相关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以确保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职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指导》课程从2006年起采用五年一贯制模式, 克服了绝大部分高等技工院校仅仅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的做法, 将相关课程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 所有课程的周课时均为2课时。比较充分地实现了任课教师在教学和学生职业活动中全程跟踪 (如表1所示) 。除《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主体课程外, 相关课程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例如《德育》课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一年级学生课堂讲述。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指导教育前期就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应用文写作》和《实用口才》则在表达沟通方面对学生实现自我探索、职场分析、人职匹配等职业生涯规划三个重点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 创新职业指导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间的广泛交流

1. 职业指导课程创新化。

职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设计规划职业生涯, 了解就业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应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适配性的高低, 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自我探索, 强化职业意识。

为了强化学生对今后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工作和职场真实信息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院公共课部职业指导教研室相关老师在各个系讲授《职业指导》关于职业意识的课程内容时, 加强与专业系沟通,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在相关系的大力支持下, 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 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讲座、学生现场访谈的形式,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畅谈他们的求职、工作经历, 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从职业人的角度, 给学生讲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岗位及主要岗位的工作流程、企业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工作中必备的职业意识、职场中受欢迎的职业行为等, 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职业意识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好。

2. 加强各学校教师间的交流。

学院职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定期前往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与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专家就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维护、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作深入地交流与探讨。这些教研活动增强了校际交流, 在吸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为全院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寻求新的突破找到了新的途径。

(三) 以人为本, 全员参与

以学生为本, 尊重差异, 开展精致服务是职业指导的根本方法。为此, 学院每年在技能节都举行“赢在职场”职业意识竞赛活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由公共课部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职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作为参赛系教练, 负责参赛队员的选拔、辅导和竞赛组织工作。活动的对象是来自10个系的10个参赛队 (每队10人, 共100人参赛) 。活动通过三个阶段不同的职业意识拓展项目, 重点考核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选手的选拔由各系部分别推选产生。比赛场面宏大, 观众为全院师生。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精神。

学院职业指导教育在效果与效率两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成绩。从效果来看, 2013年11月13日下午首场校园招聘会成功举行, 这是学院整合院、系企业就业资源, 首次举办的全校性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进场企业153家, 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和大型知名企业, 中国香港珠宝制造厂商会一次性组织了11家珠宝企业到会招聘。到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 涵盖了金融、制造、交通运输、IT、珠宝、文化和服务等行业, 招聘的岗位覆盖了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所有专业, 学院9个系近2000名学生进场应聘。这次校园招聘会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赏和毕业生的热烈欢迎。企业纷纷表示, 该院毕业生在面试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意识, 毕业生整体素质高。从效率来看, 学院招生就业处关于2006-2009年度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以劳动合同签订为标志的成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 就业稳定率超过60%, 工作满意率达到69%。, 显示出该院职业指导具有较好的效率。

四、结束语

高等技工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业出口畅通, 人才培养工程才能有序地可持续发展。高等技工院校应当明确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 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职业指导不仅是复杂的教育过程, 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职业指导已经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 截至目前高等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各种问题, 与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尚有很大距离。职业指导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实践中坚持总结、创新, 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 建立良好职业指导的机制, 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才能开拓出符合实际的职业指导之路, 才能更好地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摘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文章以深圳技师学院为例, 总结了如何提升高等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思路, 以期对高等技工院校职业指导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社团活动资料下一篇:跟团云南旅游有感--有失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