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024-05-17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通用6篇)

篇1: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神州古韵》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一些和音乐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乐器——编钟、骨笛、古琴、编磬等。并且介绍了较为典型的乐曲,如:由编钟演奏的《楚商》《迎宾》,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流水》,合唱曲《阳关三叠》等等。第一课时主要从介绍骨笛、编钟以及所演奏的乐曲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

教具:录音机、光盘、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乐器,并且知道它们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地 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热情。

2.欣赏由编钟和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体会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风格特 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言导入,距今6000——4000年前,世界上有四个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们 分别是巴比伦、埃及、印度,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尤其是我们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之后,唯独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绵延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图片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音乐文化有何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个单元——神州古韵。

1.展开:〔第一部分〕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声音吧!请同学们听完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播放:骨笛的音响片段)

【设计意图:先从音乐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尖锐、刺耳。生:像鸟的叫声„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色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第三页——音乐故事(之一):古老的骨笛。

生:骨笛的雏形是骨哨,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而制作的。

生:声音之所以尖锐,是因为模拟禽类的声音,这样更具有穿透力,可以传的远,以达到诱捕它们的目的。师:从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的信息,那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的资料上还有更详细的吗?

生:骨笛是用鹤类的长肢骨管制成,一般长度20厘米,直径1厘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

生: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他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再度认识的必要性。

师:对,骨笛起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称为骨哨,具有实用性,久而久之这种乐器发展成了骨笛,就不仅仅是实用了,更多的是有了娱乐性,让人惊奇的是——年代这么久远的乐器经测试,可以用来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可见骨笛这种乐器的先进程度,看来我们的先民真是太聪明了。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它的音色吧!(播放收集的乐曲《原始人狩猎图》的另一片段)

〔第二部分(祥)〕(过渡语)在接触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乐器——骨笛,以及欣赏了它的音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1978年在我国湖北省随县出土的迄今约2400年前的一批乐器。(多媒体展示清晰的部分乐器图片)

从这些乐器的图片,我们知道乐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叹为观止的。在这批出土的乐器当中,有一种乐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和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并说说它特点。(播放音乐:编钟低、中、高的音响)

【设计意图:先点出编钟的地位,让学生有期待感。】 生1:高音的时候清脆,像风铃的声音,有穿透力。生2:低音浑厚,余音很长,有点像庙里撞钟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乐器吗? 生:编磬„ 生:编钟

师:到底是什么乐器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故事(之二)——神奇的编钟,请同学们翻到书的第4页并阅读上面的文字及图片。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知道为什么吗?请你们阅读书上的“音乐网站”对编钟的详细介绍吧。

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有针对性的对音乐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之所以震惊了世界乐坛是:首先,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俱全,每枚钟可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音,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就是说它可以演奏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乐曲,相当与现在的钢琴。其次,钟上铸有2800多字的镂金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律名、音名、变化音名,并且说明十二音律的律名体系在诸侯国使用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乐理中的那些大、小、增、减各种音程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已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见,当时音乐理论水平发展程度有多高。正因为这样,它的出土不仅让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要为之改写,世界音乐史也要为之改写。那么之所以也震惊了科学界是因为——整套编钟使用的是铜和锡两种金属混合烧制而成的,这种金属在当时的社会就像现在的钻石一样的珍贵和稀有,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设计意图:这段的讲解是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理解水平内更加了解编钟的历史地位,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语言过渡)从音乐网站中我们了解到,那时侯就有了大型的“钟鼓之乐”和小型的“琴瑟之乐”的不同乐器形式的组合,下面就来欣赏一首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楚商》片段。(播放视频)生:欣赏音乐并了解编钟的演奏方法。

师: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演奏。编钟演奏的乐曲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古装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能举例吗?一般出现在怎样的场合呢? 生:《三国演义》《西游记》

生:《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封神榜》

生:宴请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皇宫大臣娱乐的时候„

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中国古代的音乐都有关注,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钟鼓乐《迎宾》,感受一下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是怎样表现那种热烈、喜庆、隆重的气氛的。(播放音乐《迎宾》)师:欣赏了几首中国古代的乐曲,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它的风格特点吗? 生:华丽辉煌„

生:让人置身与皇宫之中„ 生:古朴典雅„

师:以编钟为主演奏的这些乐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同学们绝对不会把它和周杰伦或she的音乐混淆(学生笑),古朴典雅,华丽辉煌,看来同学们真的喜欢上了我们的编钟,喜欢上了我们的古代音乐。

〔第三部分(略)〕(过渡语)在体会了中国古代的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民歌又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的第6页,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

生:(展示课外查找的关于《诗经》的资料)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诗经》,并背诵其代表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师:《诗经》本来是可以吟唱的,后来因为旋律失传,才仅留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词部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是后人填曲后的一首歌曲。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首民歌的味道吧!(播放视频《关雎》)生:简略谈谈听后感(略)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久远的骨笛以及它的音色,知道了与万里长城和埃及狮身人面像相媲美的编钟,欣赏了它演奏的音乐。最后,我们还欣赏了中国古代的民歌《关雎》,下节课我们将要欣赏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流水》,它也是由我国古代非常重要而且著名的乐器——古琴来演奏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2课时《梅花三弄》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2、认识古琴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2、认识古琴,感受古琴古朴、深远的音色。

3、分辨乐曲中主题的三次变化。

4、结合歌颂梅花的诗词,理解音乐所塑造的梅花的坚强性格。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遥知不是雪,味有暗香来。”写的是什么花吗?(学生回答)

师:那你们能说一说梅花有什么特点吗?比如它的形状,生长情况等。(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2、引入乐曲,并介绍古琴

很好,同学们刚才谈了很多对梅花的认识,在我国:“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可见这些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们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梅花的乐曲。这是一首古琴曲,叫《梅花三弄》。

那好,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古琴这种中国传统乐器,它是什么样子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介绍: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3、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1)、听赏全曲。2)、简介: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3、再次听赏,分析乐曲。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4、分段细听。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欣赏和学习了一首中国传统乐曲,希望大家能从中认识到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也能够用心去体会我们祖先给我们贸下来的音乐精华。

第3课时

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准备:

1、音像资料;

2、板书;

3、幻灯片;

4、手鼓若干。

教学目的:

1、掌握《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歌曲旋律。

2、掌握这首歌曲节奏。

3、熟悉一般新疆歌曲的节奏。

4、了解作曲家王洛宾。

教学过程:

1、介绍一般新疆歌曲节奏,旋律特点要求学生熟悉。

2、介绍作曲家王洛宾。

3、练习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详细过程:

(一)介绍新疆歌曲节奏、旋律 提问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具体如下:

1、提到新疆、新疆人大家有怎样的印象?设想回答:能歌善舞、沙漠、羊肉串均可。

2、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设想回答:维吾尔。只有维吾尔吗?还有其他民族吗?设想回答:塔吉克、哈萨克。

3、新疆人能歌善舞,有那首新疆歌曲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能否哼唱?

设想回答:学生积极参与。

4、让学生从老师将哼唱的歌曲众分辨出那首是新疆民歌。(准备《十大姐》、《城墙上跑马》、《石榴青》、《绣荷包》、《芦柴花》、《森吉德玛》等不同民族、各种风格的曲子让学生听辨选择。)

5、课程段落小结,归纳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新疆民歌的特点是七声音阶居多,与五声调式相比多了4、7两个音,接近西洋大小调风格。节奏特征是切分及前短后长节奏为主,举例演唱前短后长节奏的歌曲《送我一朵玫瑰花》,切分节奏的《阿拉木汗》。

6、板书:新疆歌曲特色节奏,如 2/4 等,先给示范,后带领全班学生学打,最后到学生学会独立打拍,用小组轮打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些特征节奏。

7、拿出手鼓让学生以刚教的基本节奏为基础随意击打,组合出各样的节奏,采用小组比赛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介绍歌曲背景和作曲家

1、教师演唱《青春舞曲》(或其他王洛宾作品)让会唱的学生一块合唱,末了提问学生:作曲家是谁? 设想回答:王洛宾。

2、给学生肯定表扬,大家都知道王洛宾,那么他写了那些歌曲呢,举例说说?

设想回答:《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怎样一种情绪?设想回答:欢快、跳跃等等。教师:大家回答的不错,但这些只是看到歌曲表面,我要的其实这是一首歌颂自由民主的歌曲。设想学生讨论。

3、打开幻灯片,介绍作曲家。

4、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创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内容: 王洛宾在青海为方珊(他的第一位恋人)专门写的一首歌娶。歌中写道:“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姑娘的梳妆台,依拉拉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那葡萄摘一朵,轻轻地扔下来。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楼前的常春槐,依拉拉常春槐。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等那树叶落了再出来,依拉拉常春槐。”从这首歌中,大家不难看出王洛宾是一个很浪漫的人。

(三)视唱歌曲

1、板书歌曲中难点节奏,教师与学生同打。

2、打开书,试打全曲节奏,采用分组轮打、接龙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3、视唱歌曲旋律,采用小组接龙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4、如有时间,把歌词打带入其中。

(四)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疆歌曲的基本节奏及《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歌,了解了新疆歌曲基本特征,作曲家王洛宾、《半个月亮爬上来》作曲背景,希望通过这节课简单的学习能让大家对新疆歌曲有所了解。

2、下去把这首歌熟练,下次个别回课。

第4课时《赶牲灵》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陕北民歌形式“信天游”。

2、能力目标:通过管弦乐《赶牲灵》的欣赏,感受陕北地域的民俗、风貌、民歌特点及民间艺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对大西北风光的热爱。

【教学重点】欣赏管弦乐《赶牲灵》,感受陕北民歌特点。【教学难点】唱准四度音和七度音大跳。【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动人的故事。

2、了解陕北民歌形式“信天游”。

二、视唱练习:5——i 2——5 2—— i

三、激趣导入:

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和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陕北和陕北民歌及其他民间艺术。

四、欣赏教学:

1、初次聆听乐曲,引导学生进入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中。

2、复听,学生反馈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

3、随琴哼唱民歌《赶牲灵》,感受歌曲与管弦乐不同的表现手法。

4、介绍这首歌的由来及民间故事。

5、介绍“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和美,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6、再次聆听乐曲,分析乐曲演奏特点及曲式结构。

7、拓展:图片展示陕北民间剪纸艺术。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第5课时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欣赏的过程中衬词部分提示学生轻声跟唱。欣赏后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同学们是否觉得有点耳熟呢

2、播放《好汉歌》MTV。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唱唱旋律感受其异同。

通过对比欣赏

让学生认识到《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

3、,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5、创作源泉之一。

第6课时《包楞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 性。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了解《包楞调》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教学准备钢琴、放音机、磁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

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

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生: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

法。在欣赏江苏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后能说出他们的不同。熟悉了《包楞调》的旋律,了解了它的 情绪。

《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学唱山东民歌,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入音乐实践活动

3、知识与技能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民族民间艺术,初步感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初步了解山东的本土文化。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1、观看“山东风光”录像片。

2、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所知所闻的“山东”(山川地貌、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

3、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发现山东的民间艺术。

讨论:山东民间艺术主要有哪些? [民间美术]:以潍坊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农民画为代表 [地方戏剧]:吕剧 [民间歌舞]:山东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

4、欣赏胶州秧歌片段,体会山东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

二、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

1、欣赏歌曲《沂蒙山好风光》。

(讨论《沂蒙山好风光》属于民歌的哪一类)

2、简介歌曲。

3、第二次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师: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及方言的运用,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格点和 赞美家乡的自豪感

三、延伸与表现

认识招远的标志,观赏招远的风光片。参考资料:

在中国的山东半岛上,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遍地藏金,以拥有全国最大的 黄金矿田和全国最高的黄金产量而被誉为“中国的金都”;这里是“龙口粉丝”的发祥地和主产区,被世人称为“银丝之乡”;这里是最早引种日本红富士苹果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红富之乡”;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森林公圆、班仙洞等风景区;刚刚冠名的北京 —— 烟台的“ 中国金都号”

列车,使招远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冠名列车的城市;这就是 我们的家乡山东招远!

2设置三个活动小组:音乐组、剪纸组、创编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入艺术活动,深 入感受和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

五、小结

谁不说咱的家乡好!欢迎各地的朋友到我们的家乡来做客,祝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 美、越来越富饶

篇2: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英文歌词)

2、欣赏《夜莺》 教学目标:

1、继续熟练《大海啊故乡》的演唱,进一步体验歌曲表现的情感。

2、学生能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的英文歌词。

3、了解电子音乐及电子乐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英文歌词 教学难点:做到连贯流畅地演唱歌曲中的英文歌词 教具准备:钢琴、音响、教材配套光盘及小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信息反馈 设计意图

一、组织学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英文演唱版本(教师自己演唱录制)学生入座及师生礼仪直接进入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二、学唱歌曲 《大海啊!故乡》 英文歌词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声是谁唱的呀,师:大家今天想学会演唱英文吗生:是老师你自己唱的 生:想激发学生学习英文歌词的欲望

1、英文歌词朗读 ①抽查学生课余准备情况 ②教师示范朗读

2、教师用钢琴弹奏一遍旋律。

3、教师弹奏旋律

4、教师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5、教师弹自唱英文歌词

6、学生英文演唱表演由几个程度不同的学生朗读英文歌词 欣赏教师朗读英文 随琴音视唱旋律 随琴音轻声填唱英文歌词 轻声跟唱 通过学习英文歌词使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以及激发学唱歌曲的热情。

三、音乐欣赏 《夜莺》

1、新课导入

2、播放录音

3、完成实践与创造三

4、简要介绍雅尼以及他的电子音乐

5、复听音乐

6、用小乐器练习课本第24页旋律学生安静的欣赏音乐 部分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及不同的看法。进一步情感体验 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四、音乐知识 了解

1、电子音乐

2、电子乐器介绍(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学会几样电子乐器

篇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 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3、把课内和课外打通, 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整合设计:

第一环节: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2.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 组建兴趣小组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第二环节:单元特点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 有的是回忆录, 有的是传记, 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文章, 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习这些课文, 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环节三: 第一、二课时设计

1.完成整合设计第一环节内容

2.讲授第一课《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3.引导学生课时拓展:A推荐阅读:课后题四中的第二小题B.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 记述你们之间难忘的事, 为教师节献礼。

4.引导学生单元拓展:感人至深, 令人难忘的又何止师生情, 还有令人动容的母子情, 平淡中透出炽烈的父子情, 热情似火的君子之交的朋友之情……推荐阅读, 指导写作, 情感体验。

第四环节:教学本单元其他课文

师生共同完成《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学习, 可视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探究。我秉持“以篇为范例, 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课文教学。比如《藤野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人物组织素材的构思。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 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 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教方法快速学习其他篇目。本单元我设计“我读我秀”活动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对《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阅读和学习, 然后在课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最敬佩的一位人物、感受最强烈的一句话, 并以小组推荐代表的形式进行“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朗诵比赛, 并进行全班评比和颁奖, 以此为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后,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份A 4纸大小的手抄报, 内容包括读后感、学习体会, 并要求做到图文并茂。有了这些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

第四环节:综合性学习:献给目母亲的歌

学习目标:通过广泛阅读, 及生活中对母爱的感受, 领略不同风格的母爱, 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母爱, 培养学生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爱, 培养学生热爱、孝敬母亲的思想感情, 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引导他们感受爱, 理解爱, 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 恰当地向母亲表达感情, 理性地思考、体验“爱”的内涵。以及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五:综合性学习作业布置

读:文学作品中的母爱

A动物界的母爱

B人间的母爱真情

写:我与母亲”为话题的作文展示

做:为母亲制作感恩卡,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篇4: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主要知识点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

例1(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右图),审议通过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q,Yc~E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张榕明副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右图。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朝鲜于2009年5月25日宣布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说一说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完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从材料三中看出,朝鲜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历史上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他们为今天留下了哪些宝贵精神财富?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请问“三大改造”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点评]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专题知识是2009年中考历史考查的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可以放入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题中考查,也可以将抗美援朝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例2(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冲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2009年3月12日西藏文化网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50年前在西藏發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0元。

——2009年3月27日北方网《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当年的经济状况与50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2000年以来,西藏加快了发展步伐,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中央提出并实施的哪一重大战略决策?

[点评]在民族关系这部分知识中,有关藏族的知识点是中考历史试卷中的高频考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与国家发展、统一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和平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改革或百万农奴解放。当家作主。(3)人口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生活富裕。(4)西部大开发战略。

考点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主要知识点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改革开放、建设中

例3(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定、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国后有关“三农”的知识点主要有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学习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出现,是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参考答案](1)1950年的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机构。(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

例4(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右图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1958年一1960年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爹大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评]中考历史试卷中常出现结合漫画或诗歌考查“大跃进”运动这一知识点的题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在中考试卷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我们可将其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建设社会主义

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A

例5(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试题)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请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简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表达精炼)

(3)列举一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点评]对于改革开放这部分知识,可以将其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和其他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考查,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发展,并识读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的示意图等。

[参考答案](1)1978年底,北京。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地省会城市(或答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开放)。(3)要求:举例真实、具体,观点正确,情感真挚。

例6、(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上海C.厦门D.汕头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是中考历史中常见的考点。学习时,我们要把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区分开来。

[参考答案]B

例7(2008年山西省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时,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三

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3)材料三记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哪一方面的事实?

(4)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点评]自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尤其是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2)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动乱和灾难。(3)我国不断加强和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4)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考点三:祖国统一。主要知识点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往等。

例8(2009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试题)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2)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書《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点评]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几年中考历史中的常见考点。对这部分知识可以从古今祖国统一的专题角度来考查,也可以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秦始皇。创建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郑成功。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4)一国两制。1997年。1999年。

考点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知识点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

例9(2009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试题)和谐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有利于推进世界和谐。

(1)写出事件的名称:图一u;图二u :图三u;图四u。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u

(2)图二、四所反映的事件共同涉及了哪一问题?今天,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边界条约,此后中俄东段边境保持了张期的和平。从1964年开始谈判之后,中国就提出了要恢复对黑瞎子岛的主权要求。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标志着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黑瞎子岛终于回到中国,这是双方本着和平对话、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精神,历经多年谈判的结果。

(3)指出材料中“第一个边界条约”的名称。黑瞎子岛主权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体现了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是什么?

(4)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其中的一点。

[点评]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从专题角度来考查,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知识点进行考查,还可以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知识点相联系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1)万隆会议召开(或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或两关系缓和)图→图二→图面→图三(2)台湾向题。

篇5: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茉莉花》教案设计

课 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学唱

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以及有感情的歌唱歌曲。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新课: 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教师: 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片断,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放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学生回答。

板书—— 民歌的体裁: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 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选择: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选择:A、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学生回答)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老师用钢琴伴奏分声部教唱

(划拍唱-----难点纠正: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

5、声部配合,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放录音)

1、《茉莉花》—江苏民歌。与河北民歌作以比较,看看两者旋律有何 不同?风格有何不同?

2、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片断(合唱版、爵士版、器乐版)(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其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

第二单元 梨园撷英

组织教学:课前情境渲染——在教室里挂上中国结、红灯笼、戏剧脸谱等中国传统民俗装饰,录音里播放着“隆格隆”。

一.导入

出示三张代表不同民族音乐体裁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是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宋祖英的演唱)

二.激情引(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趣

1.学生讨论:对戏曲音乐的了解

2.教师总结:我国的民族文化多采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代表。

3.师生同唱歌曲《唱脸谱》,初步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演唱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京剧脸谱)

A.我们看到演员们的脸上涂了颜色并画成了花脸,这是我国戏曲中特有的化装艺术,尤以京剧为典型,因为它在构图、勾画、涂色等 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

B.讨论颜色的不同寓意和象征:(结合相应的脸谱进行课堂讨论)

红色——威武中正——钟馗 黑色——严肃刚正——包公

蓝色——凶猛豪爽——窦尔墩 白色——阴险狡诈——曹操

C.老师提问:我国的国剧是哪一剧种?历史上的四大名旦都是谁?

D.教师与学生交流后讲解

三.感受与体验

1.由《唱脸谱》这首歌导入对京剧的介绍:

A.介绍我国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其唱腔的特点(主要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

B.请同学听京剧名段《铡美案》中《驸马不必巧言讲》运用的是哪一种唱腔?

2.学唱《驸马不必巧言讲》

根据节奏念戏文(要求:字正腔圆)

唱戏谱 学大戏(提问:这段唱腔里面最后一句同学们唱得最有韵味,如果给这句加一个动作的话,大家想想怎么加才能让我们的演唱更有点京戏的味儿?)

请同学创造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3.聆听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与《驸 马不必巧言讲》作比较,并请同学们描绘或表演两段情节。

4.看录像《女驸马》,展开对另一剧种的认识。

学生谈对黄梅戏的了解

教师补充介绍黄梅戏以及它的著名曲目

5.跟VCD演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6.学生学习并表演戏剧的基本手势和走圆场等。

四.创造与实践

1.看脸谱说人物与行当——包拯、红娘、曹操……

2.才艺大比拼

活动内容:画脸谱、根据脸谱演角色、老调新唱——编戏文。

第三单元时:管弦和鸣

教学目标

l、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西洋管弦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2、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大、小提琴、长笛、小号和单簧管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音乐体裁及其特点。

3、通过让学生们触摸乐器、演奏乐器,使学生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乐器音色及外形,能准确听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管的音色。

教学难点:

体会以上各乐器在表现音乐风格时的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展示管弦乐队照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熟悉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吗?(学生回答:《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师:这首乐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乐队演奏的吗?(学生回答:交响乐队)教师: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交响乐队以及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

二、介绍西洋管弦乐队及其组成乐器,欣赏乐曲(多媒体播放乐器组图片)。

l、交响乐队也叫西洋管弦乐队,它的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队。在强奏时,它雷霆万钧;弱奏时,它飘若游丝。它有八个8度的音域,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队。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上有哪些乐器?(学生回答略)管弦乐队根据乐器的材质和演奏方式分为四个乐器组: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我们先来认识弦乐器组(出示弦乐器组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2、介绍弦乐器组:弦乐器组由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乐器的音色由共鸣箱体积大小以及琴弦粗细的不同而决定。低音提琴、大提琴是低音乐器,音色低沉浑厚;中提琴是中音乐器,音色柔美醇厚;小提琴是高音乐器,音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播放乐曲,教师随机解说)。

3、欣赏两首由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

播放《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

a、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b、这两首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a、《查尔达什舞曲》音乐快慢对比强烈,音乐形象鲜明,慢板忧郁而细腻,快板欢快而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梦幻曲》旋律曲折优美,速度徐缓,犹如在甜美的梦境中。

b、小提琴的音色柔美,演奏技巧丰富,可以很好的表现《查尔达什舞曲》的音乐情绪及内容。大提琴音色柔和醇厚,能充分表现《梦幻曲》如梦如幻的意境。

4、介绍木管乐器组(播放木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辨认乐器,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木管乐器组由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组成。长笛音色明亮、活泼,适合表现流畅的旋律。短笛是长笛音域的 补充,在乐队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称。单簧管和双簧管是木管乐器组中的中音乐器,外形略相象,但单簧管的哨片是单簧,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旋律。双簧管音色略带沙哑,多表现抒情的旋律、温柔的情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大管音色低沉、厚重,是木管乐器组里的低音乐器。

5、欣赏两首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乐曲《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

播放《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教师总结:《西西里舞曲》音乐旋律清新优雅,由于有变化音,使旋律别具一格。《单簧管波尔卡》旋律简洁明快,轻松明快。

6、介绍铜管乐器组:(播放铜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铜管乐器组由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组成。圆号也叫法国号,音色圆润迷人,是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音色的连接:小号音色嘹亮、辉煌适合表现号召性的旋律;长号也叫伸缩管、拉管,适合演奏号角般的旋律;大号音色低沉、笨重。

7、欣赏《拿波里舞曲》,了解小号的音色。

学生讨论:在这首乐曲中小号的音色特点。

答:细腻、柔和音色富于舞蹈性。

8、介绍打击乐器组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9、学生活动:认识、触摸乐器。(略)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4,学生讨论:歌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5,引导学生注意后半排起唱,唱好并唱准波音,要掌握好三连音的节奏以及强弱记号,使学生能够盛情并茂地演唱歌曲.6,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等.也可分小组演唱,自选演唱形式.二,欣赏

《大森林的早晨》

1,分析: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森林魅力景象的描绘,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段,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音调较第二部分更加强烈,其中从“我要歌唱,我要赞美,歌唱这大自然的景色”速度突快,音调上由模进开始,与前面自由舒展的旋律形态成鲜明对比,在倒数第九小节处重又回到宽广的节奏上来,与第一,二部分形成呼应.2,听录音,学生自由讨论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清新优美的,深情歌颂的,表达了对大森林的无比热爱.3,学生可随录音哼唱以熟悉曲调.4,分析歌曲的结构,前后曲调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5,注意歌谱中的各种表情记号,谈谈它们的作用.3.课堂小结 4.课堂练习小设计

通过对以上两首歌颂森林的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按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各设计(或查找)一首关于森林的歌曲 ,为下一节课欣赏不同体裁,不同调式,不同表演形式的乐曲作好准备.《走进非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通过欣赏舞蹈和学做舞蹈动作,能辨认、识别非洲音乐和舞蹈,并能了解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3.模仿非洲黑人舞蹈。教学重难点:

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能模仿和学习一两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法。教学用具:

钢琴、图片`油彩、草裙、贝壳、纸盒、羽毛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言: 演唱歌曲《当太阳降落》,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环球之旅的第三站──非洲。

非洲,有着辽阔的沙漠,茂密的丛林,漫长的海岸线。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黑色人种。他们与其他种族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非洲音乐文化。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南非民歌《当太阳降落》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当太阳降落》,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教师小结: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 以朴实的音乐语言叙述了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轻声模唱。3.演唱歌曲:(1)完整连唱歌曲,(2)处理歌曲,重点突出歌曲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单独练习。

(3)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自己熟知的黑人歌曲。教师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列举《深深 的云》《云车,你飞下云端》等歌曲。并告知学生,这些在美国流行的黑人歌曲正是

伴随黑人被掳掠的历程来到了美洲大陆。(4)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5)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具有多声部的特点。

(6)(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教师应用五度关系,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当太阳降落》第一段伴唱。(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

1.了解非洲黑人舞蹈的特点(节奏强烈,强调人体的每个部位,如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黑人舞蹈不仅为宗教信仰和各种仪式以及劳动需要而产生和存在,也是非洲黑人用身体动作和节奏表达思想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最重要方式。

3.观看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录像,了解这种舞蹈表演场景和社会功能。(1)启发学生根据舞蹈进行想象:该舞蹈是表现黑人劳动、休闲娱乐、求雨、丰收。还是表现黑人狩猎的情景?

(2)介绍黑人舞蹈的形式,初步了解黑人舞蹈服饰、面具、化妆和舞蹈音乐的特点。

4、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该舞蹈动作的特点。

四、创作

1.引导学生学跳黑人舞蹈。

2.用老师准备的用品化妆、做面具,扮演非洲黑人。(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

3.随着丰多姆佛罗姆舞蹈音乐表演狩猎的舞蹈场面。

4.分组表演,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当太阳降落》,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五、延伸

聆听当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传统演唱方式与摇滚演唱方

式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差异。

非洲黑人舞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世界的音乐舞蹈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

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舞蹈的来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动作和节奏

篇6: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樱花教案

孝感市高新区龙店中学

陈玉平

教学目标:

1、歌唱表演:结合情境学习演唱《樱花》,了解日本民间都节调,感受日本人民爱樱花,赏樱花的情节。

3、了解一些有关日本的小常识,例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传统民族服饰---和服等。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唱准歌曲中出现的4、6、7这几个音.教学难点:

1、感受都节调的日本民歌特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本风情介绍

2、听器乐演奏曲《樱花》,欣赏樱花,感受日本的风俗人情。

二、学唱

1、初听歌曲,感觉歌曲旋律旋律特点。

2、老师唱歌曲谱子,提问:听歌曲听边找找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音符?

3、简介都节调。

4、学生跟着伴奏唱一唱谱子,提问:有难唱的地方吗?

5、完整的试唱全曲曲谱

6、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感情色彩。

1)讨论:唱会了谱子,你觉得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简单介绍日本 音乐的性格特点,播放音乐片段:剪羊毛,红河谷,红蜻蜓,请学生说出哪一首是日本音乐

3、唱歌词

1)跟琴唱:提示:声音要纯净,积极,柔一点。2)跟伴奏唱

三、拓展与创造

1、用纸折樱花

2、拿起自己所折的樱花一起演唱歌曲《樱花》,体会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

上一篇:物流行业关键词的选取与分析下一篇:38行政查房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