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2024-04-23

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精选8篇)

篇1: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第一章:绪论

实验室安全学的重要性:实验室是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开发新的技术和装备、发现新材料、新功能的主要场所,有各种电器、仪器、各种机械设备、化学材料、多种气体等,这些装备和材料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健康和公共安全,因此开设实验室安全学。发生事故后,严重影响实验进程;对人身安全: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对国家财产:会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对将来的工作:会对将来的工作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实验室常见的事故类型:分为:火灾、爆炸、电击、中毒、射线伤害、其他安全问题。

1火灾分为电气火灾、化学药品火灾、其他(吸烟)等。

2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化学药品爆炸、氧化剂活泼金属爆炸、高压容器爆炸

3电击:供配电系统电击、雷电电击、静电电击

4中毒:化学药品中毒氰化钾、氰化钠等、有毒气体中毒例:氯气、CO2、氟气等、有毒金属中毒Pb等

5射线伤害分为放射性核辐射等、其他射线(X射线、紫外线)等

6其他安全问题如:粉尘、噪音、机械设备、微生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

实验室安全学学习目的: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避免物质财产的损失,保障技术功能和环境的安全。这就使安全科学的目的从单纯着眼于人而扩展到人一机-环境的安全性。第二章:燃烧、火灾与爆炸 ㈠燃烧篇

1燃烧的必要条件及防火的基本原理

A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烧凡是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2)助燃物具有较强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助燃剂。(3)着火源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B防火基本理论:防火:采取措施防止火灾发生。防止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并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是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是防火技术措施的根据。防止火灾发生是避免火灾危害的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2燃烧类型按照燃烧的特性不同,燃烧可分为自燃、闪燃和着火(燃烧)三种类型 ⑴自燃和自燃点。

①自燃和自燃点的定义: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的现象称为自燃。引起物质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简称自燃点。

②自燃的类型,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的来源的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类:

a、受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外部加热,温度升高到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

b、本身自燃,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物理或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到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本身自燃,简称自燃;

⑵闪点可燃液体因环境温度缘故,有可燃蒸汽蒸发出来,积存在液面上,液面上少量蒸汽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也是危险的警告。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越大。一般来说,沸点越低的可燃液体,闪点越低,越容易引起火灾。

⑶燃点: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或燃点。物质的燃点低于该物质的自燃点。不同的可燃物质处在相同火源条件下,燃点低的物质首先着火。燃点越低的物质,火灾的危险性越大。㈡火灾:火灾是失去控制并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燃烧现象,它是一种事故。火灾是实验室中发生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事故。

火灾发生的条件为:阴燃、轰然 阴燃一种只在气固相界面处的燃烧反应,而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现象。轰然室内发生火灾后、第一、第二着火物形成火势足够大引起室内绝大多数可燃物热解、汽化、其浓度达到着火极限形成全室气相火焰的现象。特点:

a氧化反应速度小、温度低、传播慢;

b可以在较低的氧气浓度环境中传播;

c产生较多的烟、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

d阴燃蔓延速度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浓度可转变为有焰燃烧。

①火灾的发生条件: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大于燃烧反应必须消耗的热量;燃烧不可控制。

②发展过程:火灾的的发展一般经历由小到大,由阴燃、起火、蔓延、扩大成灾的过程。

1)酝酿期(初期):有阴燃和冒烟;

2)发展期:一般指引燃第二着火物到轰然之间,火苗窜起,火势扩大;

3)全盛期:发生轰然到火势衰减之前,全面着火,形成火灾;

4)衰灭期:灭火见效或燃尽后,火势衰落、熄灭。

火灾过程与房间的开口状况密切相关,火灾初期影响不大;火灾发展期,氧气消耗量增大,没有开口供氧不足,限制火势发展,是灭火的好时机。

③火灾种类:根据可燃物质种类及其燃烧特性,火灾种类分为五类:

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B类火灾:指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乙醇、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甲烷、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5.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④防火基本措施防火技术措施

(1)严格管理可燃物质

(2)降低助燃物的浓度 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15%以下时,一般可燃物质将停止燃烧,在使用和储存可燃物质时,用中性或惰性气体覆盖其表面使之与空气隔离,可防止其氧化燃烧(3)消除火源或与火(或热体)可靠隔离

(4)选择耐火阻燃材料 在有些情况下,选择耐火阻燃材料,对预防火灾产生是十分简单和有效的。

㈢爆炸类型:按爆炸的性质分三大类: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

(1)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如温度、压力、体积等变化)引起的爆炸。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及性质均不变化。

(2)化学性爆炸是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发出大量的热量,同时产生具有强大威力的冲击波。化学性爆炸可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可燃性混合物爆炸(实验室最常见)。

(3)核爆炸。由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或核聚变反应所引起的爆炸。

①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汽、薄雾、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一定的范围时,遇明火或一定的引爆能量立即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形成爆炸性化合物的最低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上限,上、下限之间叫做爆炸浓度范围。

②最小着火能量:爆炸性混合物的引爆需要一定的着火能量,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引起爆炸的最小着火能量,低于最小着火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最小着火能量越低的物质越容易被引爆

③粉尘爆炸特点:a、粉尘混合物爆炸时,燃烧不完全;b、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c、爆炸的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为气体的数十倍;d、点火起始能量大。达10J数量级,为气体的近百倍;e、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爆炸物自身分解毒气;f、粉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不是固定的,与分散度、湿度、氧气含量等有关;j、粉尘的密度比气体大因此爆炸时能量也大,造成的破坏也大。

④防暴基本措施a、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b、控制可燃物质的浓度 c、隔绝空气d、保持系统正压 e、设置气体检测装置 f、消除和控制明火、电弧、高温热体和其他能量

第三章:灭火与逃生 常用灭火器与灭火剂

水灭火介质;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用水灭火具有简单、易得、价廉、有效等优点。它具有吸热降温,吸热延时,降氧熄燃,冲散燃烧物,降低可燃液体浓度的作用。用水灭火时,其形态有:直流水、开花水和雾状水。

卤族元素灭火剂:卤族元素灭火剂系指分子中含有卤族元素的一系列碳卤化合物。常用的 卤族元素灭火剂为卤代烷。

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由灭火基料和少量防潮剂、流动促进剂及结块防止剂等混合成的固体粉末。

蒸汽灭火剂:蒸汽灭火是用它来冲淡火区的可燃气体,降低空气中氧的含量,从而阻止燃烧,达到灭火目的。

二氧化碳灭火剂:二氧化碳是应用最早灭火效果良好的气体灭火剂。

泡沫灭火剂:泡沫是一种常用的灭火剂,是扑灭B类和A类火灾的有效介质。它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泡沫灭火剂两种,空气泡沫又称为机械空气泡沫。

烟雾灭火器与烟雾灭火剂:烟雾自动灭火器由发烟器、浮漂、滑道三部分组成。

氮气灭火剂

轻金属灭火剂:轻金属灭火剂按灭火剂的状态和成分分为两种:一种是粉状轻金属灭火剂;第二种是三甲氧基硼氧六环液体灭火剂(即7150灭火剂)。

7150灭火剂:7150灭火剂的主要成分为三甲氧基硼氧六环,分子式为(CH:O):B:03,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灭火器的选择

⑴灭火器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①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 ②灭火器的灭火有效程度; ③对保护物品污损程度; ④设置点的环境温度;

⑤使用灭火器人员的素质;

⑥根据不同灭火机理选择不同类型的灭火器;

⑦)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应尽量选用操作方法相同的灭火器; ⑧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应选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

⑴灭火器的选用:灭火器的选用应按照火灾类别和不同的灭火机理来选择。

①扑救A类火灾应选用水、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②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B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因为醇、醛、酮、醚、酪等极性溶剂与化学泡沫接触时,泡沫的水分会迅速被吸收,使泡沫很快消失,这样就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

③扑救C类火灾,应选用于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④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

⑤扑救A、B、C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先用磷酸铵盐于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⑥扑救D类火灾的灭水器材应由设计部门和当地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对D类火灾,即金属燃烧的火灾,国外多采用粉状石墨灭火器和灭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灭火器。国内最近已研制出轻金属于粉灭火剂,并获得国家专利,即将投入批量生产。火灾逃生十决:第一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第二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第三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第四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第五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第六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第七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第八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第九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第十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第十一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第十二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第十三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第四章:电气安全与防范措施

电器危害的特点:a非直观性b途经广c能量范围广,能量谱密度分布也多种多样d作用时间长短不一e不同危害之间的关联性

电气火灾的起因:1.接触不良2.过电流3.异常电压升高4.不稳定的短路或接地故障5.不稳定的短路或接地故障6.操作不当7.设计或安装错误8.雷击 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 1.设备及电器用品选取

尽量选择无油或少油设备,因为不管是什么油,受高温后都会分解为气体,即使自身不会燃烧,也有爆炸的危险。

选择开关电器,应考虑在操作时的电弧问题。另外,应该选择有防误操作的配电设备,以避免因误操作产生电弧而引发火灾。

要注意选用质量合格的设备、元件及各种电气用具和用品,防止因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而引发电气火灾。2.线路选取

电气线路应有足够的耐压水平和绝缘电阻,以防止绝缘被击穿而发生短路,或因为漏电电流产生发热而使引发火灾。3.系统保护

合理选择系统保护,包括各种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剩余电流保护等,是防止电气火灾的重要措施。

4.提高施工质量

电气系统安装时,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是要注意电气连接一定要牢固可靠,许多电气火灾都是由于电气连接处的故障引起的。5.正确使用电气设备

对于电热设备,一定要保证其良好的散热环境。不要乱拉电线、插座板,避免插座负荷过大产生严重发热而引发火灾。

遇到意外停电时,一定要注意关闭电源开关,如果记不清有哪些开关需要关闭,可关闭总电源开关,以免重新来电后,因现场无人看管,电气设备重新工作而引发火灾。6.加强检修

平时要加强对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供配电系统的电击与防护

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防避直击雷都是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作为接闪器,然后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把它送回大地。简洁接触电击防护: 第五章:实验室压力容器安全

压力容器的定义:容器器壁两边存在一定压力差的所有密闭容器,均可称作压力容器。气瓶的定义:通常指在环境温度(-40~60℃)下使用,公称压力1.0-30Mpa,公称容积0.4-3000L,盛装永久性气体、液化气体或混合气体的无缝、焊接密闭容器。实验室常用气瓶颜色及标识 气瓶的安全使用及管理

第六章:化学危险品与辐射安全

化学危险品的定义:有些物质进入人体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简称毒物。

分类:1.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粉尘、烟尘、烟雾、蒸汽、气体5种类型;

2.按其生物作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胎性等9种;

3.按其所损害的生物系统可分为:神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全身毒性5种类型。有些毒性物质有一种毒性作用,有些则有多种毒性作用。

4.对于毒性物质,目前最常用的是把化学性质、用途和生物作用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把毒性物质分为以下8种类型:

(1)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迄今人们已知的元素有109种,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有95种,其中80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再加上其化合物,所以这是毒物数量最多的一类。(2)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及其化合物。

(3)强酸和碱性物质如H2SO4、HNO3、HCl、HF、NaOH、KOH、NH4OH等。(4)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NOx、NCl3、CO、COCl2等。(5)窒息性惰性气体He、Ne、Ar、Kr、Xe。

(6)有机毒物按化学结构可进一步分为脂肪烃类、芳香烃类、脂环烃类、卤代烃类、氨基及硝基烃化合物、醇类、醚类、醛类、酮类、酸类、腈类、杂环类等。

(7)农药类毒物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氟、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汞、有机锡等。(8)染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毒性物质的定义 常见的毒性物质

1.刺激性气体(1)氯气(Cl2)(2)光气(COCl2)(3)氟气(F)(4)氮氧化物(NOx)(5)二氧化硫(SO2)

2.窒息性气体(1)一氧化碳(CO)(2)氰化氢(HCN)(3)硫化氢(H2S)3.金属及其化合物(1)汞(Hg)(2)铅(Pb)(3)铬(Cr)

4.有机化合物(1)苯(C6H6)(2)硝基苯(C6H6NO2)和苯胺(C6H6NH2)(3)有机氟化物(4)有机磷农药

防止毒害的措施: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2.采用危害小的制备工艺,减少毒害的工艺可以是原料结构的改变和工艺条件的变迁。3.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毒物浓度降低到国家安全标准时,可以采用隔离操作措施。

4.通风排毒实验室中,除采用自然通风外,常采用机械排风。5.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个人保护器具,辐射分类:

减少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的个人防护

篇2: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一、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消防工作是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要经常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应定期对实验室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二、实验室设一名兼职安全员,具体负责安全工作。对不符合规定的操作或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监督,有权停止有碍安全的操作。

三、实验室使用制度,要张挂在明显地方,严格贯彻执行。每逢重大节假日要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对实验室设备,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五、实验室要做好通风排气工作。有毒药品的使用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如有撒落,应立刻采用科学方法处理。接触过有毒药品的手,应及时清洗干净。

六、对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要按规定存放,并妥善保管。领用时必须经保管老师批准,同时要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剩余部分要立即放回,并做好详细记录。

七、电器设备和电源线路必须按规定装设,禁止超负荷用电。不准乱拉乱结电线。

八、实验室内不得明火取暖,严禁抽烟。

九、配齐消防器材并能保证应急使用。实验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能在突发事故中做好急救工作。

十、对违反操作,玩忽职守,忽视安全而造成火灾、被盗、污染、中毒、人身重大损伤,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实验室要保护好现场,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有关部门要及时对事故作严肃处理,追究有关人员相关责任。对隐瞒不报或缩小、扩大事故真相者,应予以从严处理。

小学数学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数学科学实验室应以符合配备标准的仪器设备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应编制好仪器设备补充计划报学校审批购置,应根据任课教师实验计划安排编制好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计划。

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应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必须具有《仪器设备总帐》、《仪器设备明细帐》、《低值易耗品明细帐》、《仪器设备报废帐》等管理帐册。在帐务管理中,应做到“记帐及时、流程规范、准确无误”。

四、仪器设备的存放应分门别类,科学有序,排列整齐,定橱定位。橱有编号,橱窗设卡(橱窗卡),物卡一致,帐卡相符。

五、仪器设备的保管应注意防火、防潮、防霉、防腐蚀、防变形、防碎裂等。

六、仪器设备借出或使用归还后,要及时清点、检测、擦净、归位,发现短缺、损坏,要按有关赔偿规定处理。

七、仪器设备借用、使用、损坏、维修必须及时记录。仪器设备应经常处于随时可使用状态。实验室应设有《借用物品登记簿》、《实验教学情况记录簿》、《实验教学情况统计簿》、《仪器设备损坏维修登记簿》等簿册。

八、严格执行报废规定,凡损坏而又不能维修或失去维修价值的仪器设备,应向分管领导汇报,经审批后予以报废。所有报废物品,均须记入《仪器设备报废帐》。

九、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实验室应做好财产帐务、教学业务、技术资料(说明书等)、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报表、申购报告、上级文件等)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年末按档案管理模式,分类装订,装盒存放。

十、做好净化、美化、防火、防盗工作。实验室应保持科学、文明的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消防设备、电器线路应定期检查,保证人身安全。

小学数学科学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由科学教师任管理员,并承担相关责任。

二、使用实验室,应提前一天通知管理员,以便做好准备。

三、进入实验室,应有良好的秩序,防止碰撞,应保持安静,严禁打闹喧哗。

四、实验前,检查本组仪器,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如有问题,由实验组长提出,经核实后,给予调换或补发。

五、听到信号方可开始实验,严格按科学程序和方法操作,严禁擅自操作,实验时不影响他人操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束,学生必须整理桌面和仪器,经验收后方可离开。

七、自觉爱护设备、仪器,如有损坏,视情节按规定处理。

八、保持室内整洁,不乱扔物品和垃圾,及时打扫。

九、节约用电用水,注意操作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报告教师。

十、管理员做好防火、防电、防尘、防盗等安全工作。

小学数学科学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进入实验室后应按指定位置就坐,不得大声喧哗及自行摆弄仪器装置。

二、实验前,要弄清楚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前应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器材是否齐全、完好,如有缺漏、损坏应报告老师。

四、共用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各组仪器未经老师许可,不得随意移动。

五、实验时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仔细观察现象,如实做好记录,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按规定写好实验报告。实验中碰到疑难问题,应向指导老师请教;如发生意外,要及时报告。

六、爱护仪器设备,爱惜药品、材料。在实验中损坏仪器、器具应主动向老师报告。凡不按操作规程而损坏的仪器均应赔偿;对故意损坏仪器的,除照价赔偿外,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七、废液、废纸、火柴梗及玻璃片等物应倒入废液缸或垃圾箱中,不得随地乱扔。

篇3: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实验,病原微生物检测,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民众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更是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 更事关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然而, 近几年来, 国内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威胁着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 并引起了民众心理的极度恐慌。目前, 针对食品安全这个严峻的问题, 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我校于2004年就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 属于全国较早设立此专业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内容广泛, 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我校食品安全学课程经过校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 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现阶段, 国内许多高校在食品安全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 从而影响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安全相关科研工作或行业, 因此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进行改革, 继而实行高效施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与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有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微生物危害等, 而事实证明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对食品原料、加工及产品造成污染, 影响损害消费者的健康。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因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而导致食用者感染型中毒或因细菌繁殖产生菌毒素引起的毒素型中毒。因此,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中设立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分实验设计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相符, 便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食品安全行业人才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设定

(一) 实验内容设定思路

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课之前, 我校学生已经上过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并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能 (如无菌操作等) 。为避免食品安全学实验中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部分与食品微生物实验等其他课程产生重复交叉、浪费教学资源及时间等问题, 我校以学生切实需要为中心, 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 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实践性强的基础实验, 并编写出《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校内实验指导教材, 通过对典型的检测对象与方法进行动手实践,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 并熟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科研或工作打好基础, 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 实验内容设定

针对食品中的危害, 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学实验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 分为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个部分, 前者占80%的内容。为了与上面的实验设计思路相符, 我们选择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部分包括以培养为基础的GB方法、快速检测的试纸片法、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以及酶联免疫法。具体实验分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应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沙门氏菌的ELISA检测;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

1.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氏菌的检验。

我们前两个实验选取了食品安全事件中频频出现的两种典型致病菌, 即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氏菌作为检测对象,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细菌的检测方法和步骤。无论是我国的国家标准还是国际通用标准, 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都是最主要、最常规, 也是最认可的方法。两个实验的选取也让学生进一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了解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的重要性。

2.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和沙门氏菌的ELISA检测。

为了补足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时间长的缺点, 我们选择了目前应用最广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技术作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补充。作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具有表性的PCR技术和免疫学技术中最经典的ELISA检测技术, 这两个实验的设立让学生充分掌握两种技术的原理和操作, 并能认识到常规检测方法外还有更为快速的检测方法, 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

国内外学者研制的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 (如3M纸片法) 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时比常规检测及分子免疫学检测要迅速得多,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进行3M纸片法快速检验, 从而让学生掌握这门新兴技术, 并运用到相关工作之中。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上课与老师互动较少

实验课教学大部分都是教师单方面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 然后进行操作, 与老师的互动环节较少, 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积极性不高, 不爱提问, 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 大部分都是老师的直接灌输, 不利于悟性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对实验仪器不熟悉

由于科技进步, 目前大部分仪器都是集自动化与智能化一体。一般在实验开始之前, 教师都会将仪器调至最佳状态, 学生对于仪器不能全方位了解, 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因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仪器故障时, 无法进行正常的排除, 学生没有掌握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 考核方式单一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以往通常只看学生的实验报告结果进行评定, 这造成了学生不积极上课、互相抄袭的现象, 使得操作更是形同虚设,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课堂气氛不是很好, 学习效果不能达到我们设立该课程的目的。

五、教学方式改革

(一) 学生预习实验并参与准备工作

一般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始之前, 都是研究生将所需要的培养基、仪器等大量东西提前准备妥当, 课堂上学生直接操作, 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思考, 也没有更系统地掌握整个检测环节。因此, 我们在对实验进行改革后, 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所授内容, 熟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并轮流提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理生化条件与其他相关知识面有更好的了解。

(二) 学生分组合作教学

在食品安全实验课堂上, 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模式, 进行3-4人分组合作模式进行授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实验。在老师授完课之后, 每个小组成员能围在一起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 分工合作, 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 这不仅改善了仪器不足的问题, 更锻炼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果。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同学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

(三) 研究生辅助教学

一般实验课都是单独由老师进行讲解指导, 然而师资的缺乏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导。本实验室中, 从事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都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致病菌的检测, 并长期进行自主实践, 对实验操作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动手操作能也很强。因此, 研究生加入辅助教学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缺少的问题, 更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科学生实验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革之后, 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 操作成绩占40%, 实验报告占3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上课与老师的互动、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小组的讨论合作情况, 而操作成绩包括平时操作的规范性与结果的正确性。这种改革明显地调动了学生上课时候的气氛与积极性, 不仅激发了学生全方面专业素质的发展, 更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小结

近年来, 我校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这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发现在实验课程改革之后,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预习、提问, 主观能动性与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 思维活跃, 实验操作与团体合作能力也有提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馈给老师的实验报告来看, 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与结果的分析都大大提高, 从而使得我校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毕业学生信息反馈得知, 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的理化检测与微生物检测的学习有效地帮助了他们的工作。

总之, 以后的实验教学建设依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继续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学实验的教学体系, 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们能在工作中充分综合利用各种方法, 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所需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 徐炳政, 姚笛, 钱丽丽, 张丽媛.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2) :330-331.

[2]宁喜斌, 刘代新, 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 2009, (8) :1260-1263.

[3]丛健.食品安全学理化实验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4) :340-341.

[4]宁喜斌, 张晓艳, 季爱加.《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1) :215-216.

[5]宁喜斌.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M].上海海洋大学校内实验教材, 2007.

篇4: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课改的新理念强调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更新实验教学手段,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一些有益探索,作一简要介绍,以供交流。

一、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改教材中“实验3-1”的内容是电解水实验。按其图1、图2设定的装置和规定的方法去做实验,却是很费时的一种陈旧的实验方法,往往一节课下来是难以完成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过小,水分解速度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则是很难完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张按以下设计来改进,这样操作的实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如上图3用1000mL烧杯作电解槽,用20%的稀硫酸作电解液,用6伏的直流电压,普通铜线作导线,将导线一头缠着碳棒,铜芯线自绺成型固定碳棒作电极,测气试管倒放在碳棒上面,且使2支试管靠紧。其中铜芯线缠着碳棒作电极的目的是:增大电极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10~20分钟就有很明显效果;外加电压愈高,水电解的速度愈快,但生成的气泡较小,不易观察,一般演示实验电压在6伏较好,产生的气泡较大,便于学生观察;电解液的浓度愈大,水电解的速度也愈快,但产生的气泡同样较小,易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学生不易观察,所以,一般氢氧化钠的浓度在6%~15%之间,稀硫酸在10%~20%之间,演示效果较佳;使2支试管靠紧就是缩短两根电极之间的距离,电极距愈小,在同样条件下,电解速度愈快。

二、调整实验场所,突出学生课堂实验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因家庭条件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课本中的一些家庭小实验,有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家里根本完成不了,但这些实验于教学又不能缺少。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把一些家庭小实验放在课堂上来探究。

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我设计成“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采用“边讲边分组实验”的授课方式,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做设计好的以下一组实验并记录: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重点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学生认为选用第4组比较合适。因为其他4组的反应速率不是过快就是过慢,甚至反应要自行停止(如第1组),不便于收集,所以被否定。我觉得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三、对实验进行绿色设计,增强学生安全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实验教学的绿色设计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有毒物质,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安全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绿色实验设计。比如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生成的SO2有毒,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于是做实验时我作了如下改进,即将其与模拟酸雨的危害实验一起做。其具体操作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在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在燃烧匙的柄上套一金属盖片,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用酒精灯点燃,观察有火焰后,立即伸入集气瓶,盖上金属片,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过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面有少量气泡冒出。这样将几个实验集于一体,既验证了氧气的性质,又展示了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还减少了实验中SO2对空气的污染。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必须做到既有教材可依,又善于透过教材,积极探究科学的实验方法,改进实验手段,把遵循教材和灵活使用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对教材中每一个不合理的实验设定进行改进、创新,甚至补充,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潘毅鹏

篇5: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科学实验室(包括仪器室、准备室)要专人管理。注意防火、防雷电、防盗、防尘、防潮、防霉、防蛀、防碎裂等,对各类仪器设备要经常维护,及时保养,确保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科学实验室要科学管理。仪器、器材等物品都应登记造册,摆放整齐。实验仪器、模型、标本、药品等,要分门别类,定橱定位,橱有编号,橱窗设卡,物卡一致,账卡相符。室内定期打扫,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3、借用实验仪器和器材等要办理借用手续,用后及时归还,不得转借他人,外借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4、所有人员须自觉爱护实验室内的一切仪器、器材和设施,损坏照价赔偿,并作好记录。仪器、器材每学期清查一次,及时做好报损报废和增添登记工作。

5、学员进入本室要遵守纪律,不追逐打闹。保持室内安静清洁。

6、实验前,学员应明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辅导员要提醒学员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注意操作安全,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督促学员整理好实验仪器,写好实验报告。

7、每次实验后应及时收拾好有关仪器、器材,并作好使用情况记载。每天使用后要关好门窗,切断水电开关。

篇6:单王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

1、加强领导。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由副校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工作。

2、教育学生饮水饮食要注意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3、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侧通行,不玩耍打闹,注意安全。

4、各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玩有危害他人的玩具,不在校园内做危险的游戏。

5、安全教育的时间可确定在校、班会中,可在集体组织的活动之前,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6、财产管理确定专人负责,财务档案由主管会计负责,现金由出纳员负责。各个办公室的资料、物品、设备均由各个教研组长或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负责。教室一切物品、设备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存放。

7、校舍、教学设备每月检查一次,若发现有危险应及时停用或维修,特别是夏季汛期,要提前做好防洪、防涝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8、放学时各班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9、严禁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10、值日教师要认真负责,非学校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学校。非本校及本校人员的机动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或穿行学校。经许可进入学校的车辆停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得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11、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周围从事有毒、有害和污染(包括噪声)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

12、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依傍学校围墙或房墙构筑建筑物。不允许在学校门前和两旁设置停车场、摆摊设点、堆放杂物。

篇7:贾村小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特制定以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

一、每学年开学前,放寒暑假、节假日前,必须开展全校性的安全大检查。

二、学校每月必须进行一次安全自查工作。在自查的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及时以文字形式报告到相关部门,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三、对学校食堂、生活饮用水源的卫生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对食堂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不得上岗。

篇8:学实验安全防护制度

1 食品安全学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食品安全学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3]。随着食品安全学相关理论的日益成熟及相关技术的拓展, 对食品安全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 知识点丰富, 课程实践性较强, 如果没有新颖的教学内容及手段, 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模式实验教学, 发挥学生实验主体作用, 紧跟学科前沿, 多学科交叉施教, 引入新型教学手段及设备, 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实验课堂成功率。采取以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为基础的培养模式, 切实达到培养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食品安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信息化实验系统的建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事业, 正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与其他教育学科整合, 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4]。鉴于新形势下对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食品安全学专业配备了RM6240等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大大简化了实验室仪器设备, 提高了实验效率, 为深化现有实验和开设新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实验室辅助演示计算机等设备陈旧且数目较少, 特别是在现场实验讲解教学及实验模拟方面, 劣势日益凸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良好互动, 从而浪费了信息化教学资源。

笔者针对目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辅以多种新型软件建立起一套开放式虚拟实验系统, 使“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之前, 将实验相关理论内容、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及国内外前沿研究等资源以课件形式整合进信息系统;讲解过程中, 在教师计算机上直接演示各种教学内容和步骤, 并把过程实时同步传送到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学生实验过程中, 可以在主机电脑查看各组的结果实时播放, 学生边做实验边参照, 构建出文字、语音、视频图象的互动交流环境, 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上传至主机共享, 在学生相互探讨之后教师给出相关解释;以小组方式开设开放性实验, 教师给予指导后, 由学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 在计算机主机上操作, 共享至每一位学生的电脑, 由学生自己操作及讲解实验;在课程规定实验外, 可由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实验, 作为虚拟实验在虚拟实验台上自行操作[5];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留言板”提出对实验的疑问, 同时还可以对指导教师提出建议。

信息化实验系统与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的结合, 实现了师生资源共享,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节省了实验时间, 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信息化实验系统的建立, 多学科知识交叉教学, 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验操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能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占有资料的信息、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教学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3 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学实验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泛, 涉及食品微生物、食品检测分析、食品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又与兽医学等学科产生交叉。目前,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内容多数仍局限于基本的食源性危害的检验, 而这些内容大多过于陈旧, 并与食品微生物实验等课程重复, 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 浪费了教学资源。由于课时有限, 应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 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材料, 编写实验指导教材, 对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 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性强的基础实验,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 增加热门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实验的安排, 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PCR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对硫磷在苹果中残留的分析方法、食品中药残的快速检测等。新型实验内容、设备、技术的引入,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丰富了学生的专业信息, 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科学的创新性思维产生了积极意义。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的优化, 为培养社会切实需要的食品安全学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实验与讲授信息化结合

长期以来, 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模式, 即老师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实验过程中, 老师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注意事项亲力亲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机会, 一味地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 不仅不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弊端严重限制了食品安全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不符合新型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提倡自主学习及引导性学习, 教师在授课以前, 结合参考的相关新颖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使教学过程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使知识的传播更加直观、便捷。授课过程中, 教师适当将部分课程内容交由学生自由查阅资料, 学生可以制作幻灯片、现场讲述等[6],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陈述表达及动手能力。在实验信息化系统的辅助下, 将跨学科的多项相关实验有机融合, 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同时, 共享资源, 提出问题, 自我解决问题, 与教师形成互动性教学, 真正实现教学“理实结合”。

3.3 开放性实验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其专业技能已经成为改革的根本目标。食品安全学开放性实验设计, 就是为了将实验还给学生, 由学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热门食品安全问题, 确立实验课题, 在教师的一定引导和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和构思, 在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具体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提交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对于实验条件不够的课题, 学生还可以利用模拟实验系统, 自行设计虚拟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 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 学生在食品安全学实验的过程中, 不断地产生、发现、探索新的目标和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7]。

3.4 多元化考核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以往通常单纯采用书面考试,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自我全面素质的要求, 反而会导致学生以题为主, 只是单一的考前背诵理论知识, 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理解与掌握, 日常实践操作更是形同虚设。因此, 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即平时成绩占50%, 实验操作占30%, 开放性实验占10%, 实验报告占10%。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日常表现, 如课堂积极性、出勤率、课堂理论知识测验、开发性话题的陈述表达[8]等。实验操作侧重于基本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的讨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改革考核方式, 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全方面专业素质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各高校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及课堂教育改革, 明显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本质, 今后可以成为食品安全专业综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光明, 杨燊, 邱绪建.食品安全学教学探索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1) :102-105.

[2]关荣发, 李梦熹, 黄光荣, 等.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34) :26.

[3]宁喜斌, 张晓艳, 季爱加, 等.《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 (11) :215-216, 225.

[4]王芳, 李滨, 郭兴启.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4) :57-59.

[5]计红, 王春仁, 杨焕民, 等.动物医学机能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7) :41-42.

[6]梅琳, 崔海英, 徐斌.《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90) :20-21.

[7]朱建华, 钱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6) :206-207.

上一篇:国企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梦,忽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