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心情日记

2024-05-22

用心倾听心情日记(精选8篇)

篇1:用心倾听心情日记

用心倾听心情日记

朋友,在无法见面时会想念;朋友,在没有联系时会思念;朋友,在无助时能给与你动力.....真心爱你的朋友不是做了好事就炫耀,而是沉默,因为他认为为你付出是应该的。因为既然是朋友就不应计较这一切,却是真心去帮助。有时候即使是一件恨小的事情,却能体现他对你的真诚,更能看出她对你的“爱”.....

从她那天离去,我们很久都没有见过面。所以每次联系都很兴奋。我一直苦苦等着她回来,盼着她回来。日历翻了一遍又一遍。明明知道今天的日期可还是忍不住要去看。这一天早上,我得知她回来了,也知道了她的新的联系方式。可上午老师说我们得走了,可还是没有等到她归来,未免有些失望。我一直拨打着她的电话--关机。当我踏上旅行的车,四处张望还是没有看到她的踪影,因为我有预感--她今天一定会来。我特意坐在靠窗户的`地方,因为我还心存一线生机。车子开动了,我的心也冻结了,我见不到她了。不知道下次相见会是在何时。一路上我还拨打了她几次电话,依旧如此。我只能带着失望离去了。过了一会,电话响了,我一看,是她打来了。我接通电话,心里有无限的怨恨,她说她看见我了。当车刚开出校门时,她正要进校门。不知道我们去干嘛了,所以就没有叫我们。她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惊喜。我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因为泪水是我们最美的东西,也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从不会轻易掉眼泪。可我还是忍不住了。这好像就像电视里的故事情节,我以为一切都是虚构,世上哪会有那么巧的事,可这一切却偏偏发生在我身上了。都有点不可思议。就这样我们擦肩而过。可我却万分感受到了她给与我的温暖。她让我一到那马上就把地址告诉她,她一有时间就去看我。尽管我们没能见面,可我的内心却很温暖。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长相见。只要彼此心相连。

朋友,让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

篇2:用心倾听心情日记

雨轻轻飘落,落到树叶上变成小精灵,谱出最美的曲子,和着鸟儿的歌唱,串成一曲心灵的歌。

——题记

喜欢独自漫步在学校田径场,细细回忆这一周来的点点滴滴……

恬静

思念是孤单的寂寞,如果可以,我愿独享这片孤独。身边的朋友渐渐远了,看到她们那会心的微笑,我多想也跟她们一样啊!可是……也许,没有我,她们会更开心 ,不会时刻担心某天在某个地方,微微不小心就把我这个不说话的娃娃走丢了……,也许,我真的有点多余吧……

望着朋友的背影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心中不由得泛起一层伤感……我下意识地将头抬了起来,这样,泪水才不会掉下来……有悲,有伤,有泪,没有了朋友的安慰,只能浅浅地将它们放在心口,让春风吹走,随日子的流逝淡忘……久了,意忘了哭泣的.滋味,这样太累了……

思考

日子暖暖起来了,心中的冰也渐渐消融了,心头不经埋怨起自己来,也许我应该平常一点,也许我应该放开一点,毕竟她们也需要交际圈,也许我应该更完美一点,这样就算我是装饰品,也是最美的装饰品,也许我应该随她们更疯一点,尽量找回以前那种死党的感觉;也许我应该对她们更真诚点,我们的友谊就会地久天长……

倾听心灵的歌,歌美,需要用心,用爱去品,去体会……

篇3:用心“倾听”,走进童画世界

一、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儿童画

在传统观念下, 成人总是认为干净、漂亮、画得像的儿童画才是好作品, 只有这样的画才能得到表扬。但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临摹式的传统美术, 是成人的思维特点和表现方式, 并非来自幼儿的个体体验, 它是以模式化符号取代个性化符号的图画, 束缚了幼儿自主表现和想象的空间, 剥夺了儿童对事物真情实感的表达, 这样的作品对幼儿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对幼儿来说, 画画是游戏“, 画不像”是他们艺术表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而不是缺点, 孩子画中的每一笔都有含义, 成人未必能够看懂。其实, 看不懂正表明孩子用自己独特方式在表达, 从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 儿童的绘画能力在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这也正折射出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不同阶段。成人要结合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解读孩子的画, 了解孩子的现状, 而非从主观经验评判, 抑制孩子的绘画表达兴趣。

毕加索大师深深地为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所吸引, 他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个儿童”。儿童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画?我认为, 儿童画应充满童真、童趣、童心, 具备以下特点, 天真性:构思无拘无束, 不合常理;稚拙性:造型想法稚拙;自由性:构图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随机性:运笔随机自然, 不修改、不做作;故事性: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

重新认识儿童画你就会发现, 儿童画的美在于表达了幼儿心中的真实所想, 是幼儿情感情绪毫无保留的宣泄。画面夸张、色彩离奇、情节怪诞这才是儿童画的真实写照。

二、倾听孩子, 用心解读孩子的画

倾听是成人的一种姿态, 是尊重儿童的一种表现。静待花开, 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聆听花开的声音, 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1.从画中了解孩子关心的人和事

孩子画中的每一个符号, 每一种颜色都表达了心中的真实想法。孩子认为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会在他们的画中占有重要位置, 并有独特的表现。文文小朋友在绘制“三八节”贺卡时, 在爱心中央画上了爸爸、妈妈和自己, 问她给妈妈做贺卡, 为什么画上一家人呢, 而且爸爸都是用红色描绘?文文说“:爸爸在外地上班, 平时都不在家, 妈妈和我都想他, 爸爸回来了, 我和妈妈都开心!”, 看来“爸爸”就是“三八节”最好的礼物……

2.从画中感受孩子的情绪状态

色彩的选用往往会表现出孩子潜意识里的情绪状态。轩轩是班上的调皮大王, 总是一个人“自娱自乐”, 还时不时地“攻击”一下旁边的小朋友, 影响集体活动。家长对他采取“散放式”的教育, 说小孩子好动是天性, 这是一个令老师们都头疼的孩子。他喜欢选用深色, 最终的画面就是黑黑的一团乱麻, 什么也看不出。这次孩子们照例都在描绘着自己心中的“蓝图”, 我发现轩轩这次用暗红色画了一个太阳, 用黑色画好了太阳下的小人, 而且人脸涂上了白色。我为终于看到有内容的画面而惊讶“:你画的是什么?”我关切的问。“这个是我, 我在晒太阳!”轩轩简单地答道。“脸为什么要涂白色呢?”我继续追问。“太冷了!”轩轩回答很干脆。我没有继续说话, 但是思绪万千:在这温暖的室内, 平时浑身是劲、充满斗志的轩轩为什么会觉得冷呢?是不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温暖?联想到一直喜欢用冷色调, 还有毁坏性的画面, 我隐约明白了, 这些信号表明轩轩其实有着忧郁和不安, 平时的“调皮”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 他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和爱。

3.从画中感悟童心

儿童的画和他们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 每一个孩子都是童画天使, 他们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毕加索到迟暮之年还在追寻孩子的天真和纯粹———回归童心, 追寻艺术表现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可天真无邪的儿童哪里需要去寻找, 他们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与生俱来的。中班上学期《小老鼠过冬》, 画面上那只“萌哒哒” 的小灰鼠, 姿态各异, 孩子们为小老鼠准备了各种好吃的零食, 还有老酒呢!还有的孩子画上一串串红红的“鞭炮”, 因为冬天到了, 小老鼠也要准备过年了, 这样童心稚趣的画面只有孩子能够想象和表现。

4.从画中感受作品的稚拙美

“三八”节到了“, 给妈妈画张像”是幼儿绘画永恒的主题。小班的孩子画“我给妈妈梳头发”:用炭笔在纸上从上到下留下一根根稚嫩的线条, 是妈妈乌黑飘逸的长发, 菜根拓印在妈妈的长发上, 留下一朵朵粉色的玫瑰花, 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温柔, 散发着母爱芳香的年轻妈妈。中班孩子笔下的妈妈, 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看, 妈妈的头和身体是不成比例的, 头画得特别大, 身体小小的, 眼睛也很奇怪, 还有几根长长的睫毛, 还遗漏了耳朵、手臂。但是站在幼儿的角度, 孩子画出了妈妈炯炯有神的眼睛, 红红的嘴巴, 蓬松的卷头发, 两边脸上涂抹开的粉色胭脂表现出害羞的神情, 还有红绿搭配的服饰……, 这些大胆夸张的表现无不显示出对妈妈强烈爱的情感。虽然孩子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 但是这毫不限制他们去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很多儿童画常常画面粗略、不完整, 但正是这种稚拙感才是儿童画“美”的特点。

《指南》强调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 就是要遵循儿童艺术表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尊重孩子的主体感受, 用游戏、动作、语言描述等方式, 引导孩子主动描绘心中所想。

篇4:用心去倾听等

音乐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可是,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呢?音乐从钢琴声里来!

我的爱好是弹钢琴,因为弹钢琴可以抒发我的情感,欢快也好,愤怒也罢……我还喜欢它那变化无穷的调子:啦啦咪……啦啦发……

四岁那年,我正式步入钢琴的殿堂开始学习基本功——吊指。吊指就是让手指从高处准确无误地落到琴键上,每个手指都需要练,一天来来回回地反复练习上百次,小手都肿了!

时间一长,练得还是基本功,就厌烦了,心想,我学钢琴的目的是弹歌曲,而不是每天来练这些没用的基本功,再说为了这个基本功,我不知有多少个晚:上是在挨打、挨骂、掉泪中度过,放弃吧,要不……

有一天夜晚,妈妈为我弹奏了一曲《梦中的婚礼》,听着这么动听的音乐,我吵着闹着要学,妈妈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地说:“宝贝,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就像高楼大厦一样,能够先盖十层再盖一层吗?不能吧!练琴也一样,得先打好根基,才能一点一点积累,提高琴技。”那时的我刚好六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那以后,一颗好好学习钢琴的种子埋在我心中。

就这样,六个春秋过去了,我终于可以像母亲一样弹奏出优美的《梦中的婚礼》了……可要是你问我中间有没有想放弃?我会悄悄告诉你,有过,但转念一想,放弃不是我的风格,于是咬咬牙继续坚持。

从前,我总是在享受倾听别人弹奏歌曲,而现在却是大家来享受倾听从我手指流出的音乐。每当家里有客人时,我会为客人弹奏一曲,客人们都会夸我弹得好,听到大家的表扬,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喜欢弹钢琴!

指导教师:赵秋霞

推荐老师:王巧萍

关心

潘喆翀

3月13日 晴

每当从我家楼宇门经过时,我都会想起那件事,想起那位瘸腿的老大爷给予我的感动……

那是星期三的早晨,我与往常一样乘电梯下楼,与我一并乘电梯的还有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大爷。

老大爷虽然腿有些残疾,可是他面带微笑。今天我还是准备和往常一样一手推车一手开楼宇门,老大爷看我十分费劲儿,忙说:“我给你开。”我忙说:“谢谢您!”老大爷一瘸一瘸地走到楼宇门前,一推,门好像被粘住一样纹丝不动,老大爷反复推了好多下都无济于事。这时,老大爷用身子去顶,我看到这一幕,鼻子酸酸的,差一点就哭出来,就这样,老大爷用身子反复地顶,一下,两下,三下,门终于打开了,我再次高声地说:“大爷,真是太谢谢您了。”

在去学校的途中,我脑海中一直浮现出大爷用身子顶门的画面,心里既难受又感动。大爷腿脚不方便却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是它在我的心里却播下了关心他人的种子。

指导教师:赵秋霞

篇5:用心倾听作文

人与人沟通时,倾听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我们常在与人讨论或争执时,为了坚持己见,说服对方,而以成见蒙蔽了自己的双耳,以怒气取代理性的心,最终导致彼此误会,不欢而散。其实,人本来就各有想法,把自己的心腾出一个雅量的空间,平心静气的用心去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又何尝不能增加自己的见解?倘若沟通是一座桥梁,我想唯有以倾听为基石,才能使这座桥稳固的横跨两岸,在风雨中屹立不摇。

许多人常常埋怨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我却不这么以为。有句名言说的好:“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即使生活再紧凑,我们仍然可以在百忙之中保有一丝真纯与悠闲,用自己的身心去倾听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美丽。每一天,我总是享受着“倾听”的乐趣:清晨,清脆的鸟鸣是一首动听的起床歌;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喧闹隆隆的引擎声,那是一个城市的呼吸;夜晚,微弱而皎白的月光如银河洒落,那是大地无声的叹息。我发现,倾听──用心倾听,那些等待发现的惊喜,会在我的心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来。

而除了倾听他人,也要懂得倾听自己,才能彻底了解自己,并且在千民万众的呼声中保有自我,在人生旅途的回顾中看的更高更远。林义杰在面对梦想与现实的选择时,他选择了自己内心的心声与渴望,他坚信自己,终于用汗水与泪水,找到在烈焰下,属于自己的跑步人生。我想,当我们去倾听自己的心时,不管是深邃中隐藏的情绪,抑或是深埋中的真正想法,只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就能在找到自我的同时,寻回自信与勇气!

篇6:用心倾听作文

20xx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应该会继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强调考生对主体感情的体验、对客体的感知判断能力;在说理中强调一种思辨能力,注重引导考生从生活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

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生活哲理。即把命题定位在让考生抒写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哲理,体味生活的真善美上。二、人生感悟。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已成为命题的一个方向。三、理性思辨。即要求考生透视哲理,挖掘深层次的本质,能透过现象条分缕析;要有自己的眼光和审美,善于以理性滋润读者的心灵。四、文化素养。高考作文命题会体现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的渗透将使命题更具时代文化色彩。

这个话题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写一篇议论文,阐明倾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形式——是倾听,让我们告别幼稚和浅薄;是倾听,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参考拟题:倾听生命的足音。

二、由倾听不同对象带来的不同感受入手,写一篇抒情散文。参考拟题:倾听让我们如此美丽。

三、记叙一次倾听朋友发牢骚的经历,揭示学会倾听的重要性,表明“通往内心深处的是耳朵,专心聆听并适当回应,对别人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参考拟题:那一次,我一言未发。

篇7:用心倾听

吃饭时,梅梅硬要拉着我与外教坐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刚开始我有些犹豫,因为怕以自己目前的口语水平还不能够方便地与外教交流,但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提高它,加上梅梅的强拉硬拽,我只好同意了。

“hello!how do you do?”我羞涩地与外教打了个招呼。

“how do you do?”外教微笑着回答道。

“this is my class mate,yuandi。”梅梅指着我对老外说。

于是,我们和她们坐在了同一张餐桌上。一坐下,梅梅就问了老外一些问题。虽然她说话不怎么流利,但老外还是仔细地听着,并耐心地回答了她的问题。老外回答时语速明显减慢了,大概是想让梅梅能够听懂吧。尽管如此,我听着还是一头雾水,我看看老外,又看看一边思考一边点头的梅梅,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只好低着头一直往嘴里扒饭,感觉所有人都好像盯着我看一样,连平时最喜欢吃的饭菜到嘴里也没有了味道。由于紧张的原因,我的头上渐渐渗出了汗。

而梅梅却自若地一边吃着饭一边与外教交流着,我惊讶于她的口语水平,虽然平时的英语并不太出众,但是今天,今天却能这么自如地与老外沟通。我尴尬地坐在一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终于,晚饭吃完了,我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我不敢想象晚饭是怎样吃完的,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只有吃饭时的紧张。

“刚才老外的话你都听得懂?”我擦干了头上的汗,拉住了梅梅。

“不是啊!”

“那……那你怎么……”

“我是用这儿在听的”梅梅指了指她的心说。我恍然大悟。

篇8:用心倾听关注教学对话

一、 改变重心: 从想自己要说什么到听学生说了什么

由于笔者从教年限较短, 课堂上除了要记住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外, 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 调皮的学生、 吵闹的班级、 发生故障的实验器材等等, 经常忙得焦头烂额, 脑袋里又想着要完成教学进度, 所以课上一股脑地在想自己要说什么, 要如何控制课堂, 却忽略了学生想说什么, 或者有时候学生的发言只是流于形式, 无法从他们口中得出想要的答案。 有时候课堂上发言的人很多, 或者有的孩子表达得比较慢一些, 笔者还会为了赶时间急急忙忙地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 长久之后, 有的学生就觉得受挫了, 上课就不爱举手发言了。

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 应该纠正自己的教学观, 改变自己的教学重心, 从 “想自己要说什么” 到 “听学生说了什么”。 小学科学课标中指出: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 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那么要做到在课堂上思路清晰, 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 首先, 教师要在课前 “熟备课”, 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并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才能做到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其次,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们。 我们经常发现, 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 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环节都上足上细, 将一节课排得满满的, 于是, 不仅老师要记住很多教学内容, 时刻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 也没办法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交流, 而在科学课堂上, 学生正是在一步步的摸索、 思考中逐渐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理的, 而这个过程恰恰需要时间, 因此, 我们何不留一点时间, 让彼此从容一些、 讨论更充分些、 探究更深入些呢?

二、 加强指导: 从听学生说了什么到想学生没说出什么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 学生的想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当同学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怎么办?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善于分析学生的回答, 捕捉亮点, 加以追问, 那么它可能转变成课堂上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话” 是一种你来我往的语言和情感交流, 无论学生的回答完整与否、 正确与否, 教师必须先 “接住” 学生的话, 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回答只是凭直觉的, 那么老师就必须在这种停留在思维表层的回答进行追问、 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比如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轮轴的秘密》 一课中, 在请同学们利用轮轴实验装置和钩码设计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时, 大部分同学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在轮和轴上都挂上钩码, 那么老师追问: 轮和轴上的钩码代表什么呢? 学生很快就会结合之前用杠杆尺研究杠杆是否省力的方法回答, 轴上的钩码代表要克服的阻力, 轮上的钩码代表要用的力。老师进一步追问: 那要怎么做才知道轮轴是不是省力呢?学生回答: 看轮上的钩码能提起轴上的钩码? 这就是把实验中要观察的现象。 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 就把实验方案给梳理出来了。 同时, 由于这个实验方案是学生边说边想出来的, 学生也更加清楚实验做法, 提高实验的效率。

当孩子的回答出现错误时, 我们也不要直接否定他的答案, 可以多问问, “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认真听一听学生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 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发言是有受到老师重视的。还有一些同学发言的时候支支吾吾的, 声音也小, 他们大多是想得比较多, 表达能力又比较差, 因此没办法顺利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时候老师应该给他点时间, 帮助他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就像帮助学生慢慢地解开一团打结的棉绳, 当解开后, 你会发现他的想法可能能给你更多的惊喜。 这样也将激励那些比较内向的、 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让他们在每一次发言中慢慢得到信心、 获得成长。

三、 用心倾听: 从追求热闹的课堂到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的力量

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 为了不出现 “冷场”, 或者是避免问题提出后没有人举手回答的尴尬场面, 会提出一些简单的、 思考含量少的问题, 让教学顺利地继续下去, 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其实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但多而细碎, 价值不高, 还容易造就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学生经常是自己发言完之后, 就不注意听别人的看法了, 而因为他平时发言的次数很多, 所以会被误认为是上课表现很积极, 但是, 实际上考试成绩却不大好。 就像佐藤学先生所著的 《静悄悄的革命》 一书里说的, “学习, 应该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 接纳和本身看法不同的未知的事物开始的。 在教室里如果没有建立起互相倾听的关系时, 那么人与人之间是漠不关心的, 互相学习的同伴关系也就没办法形成。”

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 特别高年级的教学中, 尽可能设计一些思考含量多的、 富有层次的问题, 减少那些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 理性的思考, 使课堂从 “热闹的、喧哗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 转向 “冷静的、 思辨的、 互相倾听、 互相学习” 的课堂; 其次, 需要老师培养学生安静倾听的习惯, 在班级里营造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的氛围, 使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行分析、 思考、 提出质疑、反驳。 但是习惯的养成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老师应身先士卒, 尊重并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 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理解情况, 慢慢地带动全班同学改变这种情况。 如果教师态度独断、 强硬的话, 是无法让学习在教室里充分展开的, 因为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怕说错, 这样的课堂是单向灌输的, 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注意力也就容易分散。

教与学就像一股潺潺的溪流, 它奔腾不息, 与石头不断碰撞出水花, 只要我们用心倾听每一朵水花的心声, 那么教学就是一首首清澈、 灵动的乐曲,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能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不断生成, 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不会是一潭死水, 才能永远充满勃勃生机!

摘要:在一堂课中, 虽然表现执教老师的设计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学生的思维推进的过程, 而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对话, 才能使学生的想法暴露出来, 教学也才能达到有的放矢。

上一篇:如何申请病退下一篇:4s店车辆保养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