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理财

2024-05-25

一个人理财(共10篇)

篇1:一个人理财

一、必须分散投资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分散投资并不会降低亏损的概率,理论上投资的平台越多,出现亏损的概率也会越大。但是可以避免大额甚至全额亏损情况的出现,因为分散的平台都爆雷几乎也不可能。

比如这次雷潮,如果你分散投资了5个头部平台,可以毫发无损;如果你70%的资金分散在几个头部平台,30%的资金追求下二三线平台的高收益,即便这30%雷了一半,总体本金损失依然只有15%,完全可以接受。

另外,不仅仅需要在P2P里分散,也有必要分散到其他投资品类,比如黄金。其实今年并不是投资黄金的好机会。但是这样的大环境里,相对于其他投资产品,避险资产的优势充分体现。在股票、基金较年初下跌20%,P2P雷声滚滚的情况下,黄金目前还有微涨简直太幸福了。如果可以配置5%-10%仓位的黄金,心理上的安全感会强得多。

二、不盲目重仓任何一个平台

这一条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纪律,几乎关系到身家性命。稍微有点经验的投资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如果犯了,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必须牢记任何平台都有风险,都不能重仓,更别提满仓。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P2P投资人?掌握好7个技巧

三、对自己投资的平台保持关注

粉丝群里经常会有投资人问:“***平台雷了吗?”而实际上这家平台已经雷了好几天了。能加群的投资人还算好的,现实生活中经常有那种平台雷了几个月才后知后觉,维权都快结束了。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不会遇到维权过程中的那些糟心事,也过了几个月的安心日子,因祸得福。

另外还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平台已经提现困难甚至发布了清盘公告,竟然还有个别投资人继续加仓,投资额甚至高达几万几十万,让人不敢相信谁会去白白送钱。实际上很多都是真的,这就是那些不关注平台的投资人容易犯的错误。

这类投资人对平台往往要求很低,也不知道从哪个渠道了解到的平台,投几次就顺手了。加上平台多次正常回款,感觉很安全、很方便,就会逐渐降低防备心理。到期就投,有红包就套,操作很娴熟,也不会关注外面的风风雨雨,直到平台出事还全然不知。

所以我们投资P2P,一定要多学习,关注行业、关注投资的平台。就算做不到每天都主动获取相关信息,至少也要一周了解一次,另外大额投资前更需要详细调查平台甚至行业动态,投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有危险信号的时候可以及时撤出,或者不再加仓,都可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四、懂得及时止损

炒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止损,而止损最考验人性。投资P2P也一样,让平时连1个点年化利息都掰着算的投资人损失5个点本金退出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投资人一定要努力突破这个心理障碍。

比如雷潮下,你已经获取了某平台存在比较严重的负面消息,就可以考虑立即债转退出,不要留恋那5%甚至20%的本金。

事态稳定利率下滑后依然选择债转退出的投资人才是真正懂得止损的成熟投资人。他们秉承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理念,尽管平台向好,依然坚决割肉退出,现在看,操作很成功。

所以说止损很重要,尤其在行业危机时,与市场对抗往往占不到便宜,适当的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五、不盲目使用杠杆

P2P投资加杠杆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银行信用贷款、刷信用卡、发净值标、管别人借钱,激进的还有抵押房产。

尝到甜头的投资人认为杠杆真的很美妙,不信可以问问P2P圈那些勤劳的“牛”。杠杆用好了确实可以大幅度提升收益率,但是如果出现问题,损失和伤害也是成倍增加。

六、别只依赖广告和别人的推荐选择平台

如果迷恋广告,可能已经雷了e租宝、唐小僧等平台。实际上那些电视、电梯、高铁等各种广告并不靠谱,这些机构的主业也不是做投资理财这一块,接广告主要是看钱,对于网贷他们很可能还不如你专业。

如果盲目相信别人的推荐,可能也会一样不幸踩雷。埋怨推荐人也没意义,改变不了亏钱的事实,还可能会失去一个朋友。毕竟人家推荐给你的出发点是好的,真正践行了“苟富贵,勿相忘”这个友情的最高境界,从这点来说你还应该感谢人家。

所以投资平台不能完全无脑依赖外界,自己必须要学习、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不懂不投。

七、别向身边的人推荐平台

既然投资有风险,平台有风险,那推荐也有风险。有的投资人可能是本着分享好东西的想法把P2P平台推荐给亲戚朋友,但是很多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所以尽量别给身边的人推荐P2P平台,而是要多强调投资风险。往简单了想,他赚了钱不一定会请你吃饭,亏了钱大概率会影响你们的关系。从投资的角度看,推荐平台的风险太大,而收益太小,聪明人可别犯这样的错误。

篇2:一个人理财

美国学者托马斯·史丹利调查过上万名百万富翁,其中的84%都是从储蓄和省钱开始的;大约70%的富翁每周工作55个小时,仍然抽时间进行理财规划;这些富翁一年的生活花费占总财产的7%以下,即使没有工作收入、坐吃山空,平均也能撑过。

百万富翁都要花时间进行理财规划,白领们怎么会忙到没时间审视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呢?想要致富,就一定要挤出时间,尽早培养理财习惯。

在理财习惯尚未建立前,你得小心一些坏习惯。很多职场中人不但没有储蓄、存钱这些好习惯,反倒养成了拖欠信用卡债务的恶习,结果,人生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理财不仅是投资,更是循序渐进地培养“赚钱、存钱、省钱、钱滚钱”的习惯,这些习惯能让你拥有滚滚财源。

1、努力赚钱,累积“第一桶金”,

资料共享平台

对于鲜有意外“横财”的职场中人来说,一定要把提高工作收入列为最重要的目标。随着薪水的.不断增加,你才可能快速累积起可供理财、投资的第一桶金。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财情报网”,例如像富翁一样常到银行逛逛,搜集理财情报等。多跟比你有投资理财意识的人交往,为往后的投资打基础。

2、定期存钱比投资更重要。无论是靠工作赚钱还是靠“钱生钱”,持续储蓄的习惯绝不能废弃。储蓄金额一定要随着收入的增加等比例提高。最好的“自动储蓄方法”就是定期定额投资。从去年年底以来,全球投资市场波动加大、风险升高。此时,“提高储蓄率”比“找到高获利的投资工具”更容易执行,效果也更明显。

3、记账审视花费,省钱不能忘。想省钱,一定要记账。记账能找出你花钱的“漏洞”,效果非常明显。除了审视花费外,人们还应取消长期不用的“休眠账户”,这些账户里的余额,可能又是一笔百万存款的“头期款”。

4、钱滚钱,设定5年计划。储蓄是“加法”的金钱累积,投资则是用“乘法”在累积财富。理财越早开始越好,但不应该太早开始投资。如果没有好的观念、策略,赔钱的可能性大。所以,杨伟凯强调,年轻人的第一桶金,先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累积至少75%,另外25%靠投资获得。而存第一桶金的时间宜设为至少5年,“因为时间一短就会急,不屑于做长期投资了”。

【阅读更多职场法则文章】

职场人:你是如何面对职场潜规则的?

23条职场法则

篇3:一个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血泪史

从去年初开始, 赖建平的生活被彻底颠覆了。

过去18年, 他是一位民商法律师, 生活平稳宁静, 伴随年龄的增长, 他的财富也在迅速累积, 当有了上千万身家之后, 赖建平正打算开始一种不为“稻粱谋”的新生活。

但这一切在去年年底化为泡影。由于购买了外资银行的一种理财产品, 他的2100万港元在几个月内被席卷一空, 还倒欠了银行200万港元。

饭桌上的合同

赖建平第一次接触外资银行是在2007年中的一次饭局上。

朋友的朋友, 荷兰银行香港分行 (私人银行) 的董事张宁, 刚从华尔街归来, 说起自己从事的私人银行业务, 能为客户打理资产, 帮助其实现保值增值。

在赖建平看来, 荷兰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诞生地, 荷兰人对商业信誉的誓死捍卫也让他印象深刻。他甚至想起了著名的巴伦支船长的故事:16世纪, 荷兰一条商船被困冰封海面, 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 名叫巴伦支的船长和船员们拆掉甲板做燃料, 却丝毫未动船舱中的货品, 尽管那其中有衣物和药品。八个月后, 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 荷兰商人以生命为代价守卫经商法则的故事从此流传。

那顿饭局, 很多人就在饭桌上和张宁签订了合同, 赖建平也跟随其中, 立马签了一份一百多页的全英文文件。作为律师, 赖建平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户文件, 只要账户里没有打入资金, 也就不存在什么风险。再加上对朋友的信任, 赖建平并没有了解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么内容, 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像他这样的富有阶层是私人银行业务瞄准的目标客户群。拜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所赐, 中国富有阶层不断扩大, 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元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 已经成为继日本之后亚洲最大的财富管理市场;同时, 中国市场现有65%的所有资产是以现金的方式持有, 是世界上现金持有率最高的国家。这些数据都在强烈刺激和诱惑着国内外的“富豪猎头”——私人银行家们。

私人银行业务位于银行业务金字塔的顶层, 是在零售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面向高端客户的业务。它们专门为富有阶层提供个人财产的投资和管理服务, 这些服务完全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订做的。

正是在这样的大势之下, 赖建平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之一。

能打折的股票

签署完开户文件, 不久, 赖建平再次见到了张宁, 了解到有一种产品可以以较现价便宜20%的价钱购买基本面坚实、长期看好的股票。据赖建平描述, 张宁是把这款产品当作收益稳定型产品介绍给自己的。对金融衍生产品完全不懂的赖建平, 把自己财富增值的希望完全交给了这个香港荷兰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

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开了一个账户, 存进420万港币准备购买这种“能打折的股票”。三个多月之后, 他的购买总额一共达到了一千六七百万。2007年8月至10月间港股一路高歌猛进, 3个月内上涨了8940点。赖建平的户头赚了几十万。

10月20日, 情况随着股市的表现发生了变化。同往常一样, 赖建平在结束了前一个合约之后, 按照张宁的建议, 他以7.54元的价格购买了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复兴国际股票的KODA合约。但是, 由于市场因素, 合约一开始这支股票就表现不佳。

伴随着香港股市一路掉头向下, 赖建平的噩梦也开始了。荷兰银行开始不断打来电话, 催促增加保证金。2008年1月9日, 银行干脆给了赖建平一个计算公式, 让他自己计算该如何增加保证金。按照该公式, 赖建平得出结果:如果股票继续下跌, 之前账户里的420万港币远远不够, 他要不断向银行存入越来越多的保证金。

股价持续往下走。银行甚至告知赖建平, 如果不能按期存入足够的保证金, 银行将强行斩仓, 赖建平除了户头上的股票将被自动卖掉外, 还要拿出违约赔偿。

为了保住仓位, 从2007年的11月底到2008年的3月份的四个月中, 赖建平向香港荷兰银行的账户里不断存入了将近2100万港币, 并在钱一到账后就买成股票。他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损失。

从投资到对赌

直到2008年4月的一天, 赖建平无意中看到了跟自己所买产品有关的一则新闻:香港证监会的官员解释说, Accumulator (累计期权) 是种结构性的产品, 结构性产品只能卖给专业投资者, 不可以卖给非专业投资者。

自己究竟算不算专业投资者呢?他逐一对照开户时签署的英文合同之后发现, 香港界定是否属于专业投资者唯一的标准是投资金额。个人投资800万港币以上被视为专业投资者, 而自己在开户乃至多次购买KODA产品时, 账面上一直只有420万港币, 属于非专业投资者。更让他吃惊的是, 他发现在开户合同中, 自己已经被选定为专业投资者。除了把自己划定为专业投资者外, 他还发现, 在合同中确认投资者是否看了中文合同的选项也被选择了是。更重要的是, 他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由香港荷兰银行自己发行的。这意味着他跟银行之间并非代理, 而是一种对赌。

本来是投资, 怎么就变成了对赌?赖建平向香港荷兰银行提出了质疑。银行的答复是, 他们与赖建平是“主事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主事人是香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 用大白话说就是甲方乙方, 不是中介方, 不是代理人,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方坐庄, 一方押注。

自己当初的投资竟然变成了对赌, 一时间巨大的角色换位让赖建平无法接受。他产生了彻底的怀疑:“就好比一个人进了赌场, 赌场工作人员说要指导赌客玩什么游戏, 怎样下注才能赢”。而银行为什么要这么做, 赖建平觉得答案只有一个, 就是要推销KODA这款产品, 并从中盈利。

KODA梦魇

买打折股票的这款产品KODA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产品, 它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 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它有四个特性: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 合约自行取消;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 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合约期一般为一年, 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

举例来说, 中国移动现价为100元, KODA合约规定20%的折让行使价 (strike price) , 3%的合约终止价 (knock out price) , 两倍杠杆, 一年有效。KODA投资者一年中, 以80元行使价每天买入100股, 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103元, 合约自动终止;如果合约不满一个月便终止, 投资者至少能够获得一个月的股份, 并可以立即售出获利。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80元, 投资者必须以80元价格每天买200股, 直至合约期满。

买卖过程中, 银行会为客户提供贷款, 客户打入账户的资金只用于为贷款提供担保, 到合约期满才真正结算。“比如我有辆一百万的名车, 然后我可以让你免费开一周, 但是今后一年之内, 如果这个车出事了, 撞烂了, 你要完全赔给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赵欣舸如此比喻这种金融产品的逻辑:一开始付的价格相比现价有折扣, 这相当于免费开名车一周的诱惑。但一年之内, 只要现价低于当初的买入价, 就必须每天双倍地去买, 很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从2100万到负200万

2008年6月19日, 赖建平正式向香港荷兰银行发函提出:1.为了确认法律关系, 即日起要求将账户及其中资产交给银行处理。2.要求银行与赖建平协商有关赔偿事宜。

他是想明确责任减少损失, 但到第三个月, 赖建平发现了变化, 他没有收到股票了。他以为这是银行在以实际行动同意收回客户账户。此间, 赖建平与荷兰银行之间一直在围绕赔偿问题反复交涉, 但因赔偿数目双方分歧巨大难以达成结果。2008年9月8日, 香港荷兰银行来电说要他将股票拿走。10日, 银行将赖建平账户中价值一千四百余万元的股票斩仓变现, 18日交付给赖建平。

由于复星国际股价一路走低, 6月22日收盘价格为5.81港元, 9月18日只值2.36港元。这对赖建平意味着由于晚了三个月交货而凭空损失了几百万港币。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 斩仓10天之后, 即9月18日, 银行才交付赖建平, 此时股价比十天前相差将近一倍。此后, 由于赖建平购买的KODA合约还有三个月交易, 他账户中的股票被银行连续斩仓变现。最终他投资的2100万港币分文不剩, 反欠银行两百多万港币。

他希望起诉香港荷兰银行, 但已经掏不出诉讼费用。

迄今, 经反复联系, 香港荷兰银行未答复记者的采访要求。 (摘自:《南方周末》2009年6月10日编辑:实习生朱姗)

●KODA:

篇4:一个家庭的理财样板

北京商联创业管理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投资家

多家企业和私人经济顾问

综合理财专家

规划对象:

张军、李蕾夫妇,均33岁,大专学历,婚龄7年,小孩5岁。张军经营一家店铺(投资18万),李蕾是郑州某医院护士,两人年收入7万元,资产除用于店铺扩大经营外,闲置资金10万元存于银行。现居住在张军父母的老房子里,双方老人身体基本健康,现在每月开支大概1600元,近期有购房打算。除单位统筹外,无购买任何种类保险。

理财师建议:

财务状况分析:

按照实际拥有产权部分的价值计算,该家庭目前拥有的总资产价值为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约20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分别占家庭总资产的57%和43%,显示其经济基础属于中等水平,资金流动性较大但收益水平偏低;家庭固定收入7万元/年,10多万元流动资金均为银行存款,20万元投资有一家店铺,显示其投资结构过于单一和保守。供养一个孩子和两位老人,属于较低的负债水平,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之下可以相对轻松应对。

家庭理财建议:

由于目前家庭经济基础和抗风险能力一般,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本储备积累。

按照目前固定收入5800元/月的水平,供养孩子和老人,因此首先应重视日常储蓄积累,维持足够的现金流,确保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建议至少保持5万元银行存款作为基本存款储备。

2.合理平衡消费和投资。

(1)制定保险计划:根据目前收入水平,张君夫妇处于“上有老下有小”阶段的“夹心”一族, 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子女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应加强基本保险,优先考虑子女的教育规划,购买保险应偏重于教育基金、父母自身保障等。

教育费用是每位家长都要考虑的问题,购买教育金保险可以有计划地为孩子准备一部分教育金。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教育金保险的特点是:在与不同阶段教育相对应的时间段拿到确定的数额,时间上更有针对性。从购买的时间上看,选择在每年的上半年购买比较合适,这样可保证在开学前领到教育金。

此外,建议为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丈夫购买一定的人身寿险,父母购买一定的养老保险,为夫妻双方及父母购买少量人身意外险、重大疾病险以防不测,以避免因不确定重大开支造成家庭生活质量降低。费用可控制在7000元/年。

(2)制定购房计划:房产在整个家庭投资当中具有特殊性,它本身既是一件大宗的消费品,但同时又是一种投资品,具有增值潜力,可以在买进卖出之间赚取利差,也可以出租来获得投资回报。

买房子是人生理财目标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大事,不管是作为投资还是居住,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它也是整个家庭在制定和实施理财计划当中最需要认真考虑的几个重大的事项之一。

根据张军夫妇的情况,建议以银行按揭形式购买,100平方左右房产(父母也有房子),一是缓解还款压力,二是不致影响目前开店资金周转。选择首付5万元,月供1500以内为好。每月的基本消费就是:房子1500元+保险费600元+月开支1600元。这样按目前的收入可以接受。

篇5:四个个人理财的原则

风险和收益匹配原则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按照自己的承受风险能力和收益状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设定相应的收益目标。比如,对风险承受能力弱、厌恶风险的人,可以选择将富余的钱投放到信用级别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上。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原则就是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短期与长远生活安排,合理考虑现实承受能力与未来预期目标等。不要盲目设定过高的理财计划。比如,购买基金、股票时,不要盲目追加投资,要把自己的生活花费、孩子的学费等都留出富余的资金,合理测算未来趋势,再决定是否投资在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上。

不盲目投资原则就是要做足功课,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了解。比如,一个人,想投点钱,想钱生钱,但对投资一点不懂。要么花点功夫刻苦钻研,要么找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帮你打理。但是两者都是要交学费的。

篇6:一个人理财

银行存管是指银行接受网贷平台委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网络借贷资金专用账户的开立与销户、资金保管、资金清算、账务核对、信息披露等职责的业务。P2p网贷平台本质上只是作为一个信息中介的定位而存在,撮合投资人和借贷人的业务,承担各种信息的发布,客户资金有银行的账户分账管理,平台是不允许接触客户资金的。银行存管有效地避免了平台设立资金池和非法融资的风险。所以说,选择一个具有银行存管的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二、看平台的实缴资本、融资情况以及风险保证金

看一个p2p理财平台的资金实力如何要从这三个方面看:实缴资本、融资情况、风险保障金。实缴资本是指公司成立之初实际收到的股东出资总额,相对于注册资本,实缴资本更容易反映平台所属公司的资金实力。融资情况是指平台接受资金注入的情况,一般来说融资情况较好的平台发展前景更好,不然也不会有吸纳那么多融资金额,不过也不排除自身资金比较充足没经过多轮融资且体验好的平台。

风险保障金是平台设立的兜底专项资金,一般来说平台会设立上千万的风险保障金,一旦借贷人出现逾期情况没有按时还款,平台就会启用风险保障金。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借贷人在平台的最高借贷金额不超过20万,企业借贷金额不超过100万。平台小额分散的特点与千万风险准备金都是从保护资金安全出发。从监管层面上,并不提倡平台使用风险保障金兜底,但为了保护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不少平台还是设立风险保障金来提高平台资金安全系数。

三、看风控审核体系和信息披露

篇7:责任到人管教并举依法理财

责任到人管教并举依法理财

按照市委和郊区工委关于在农口开展“三重三抓一监督”活动的安排意见,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文殊镇从4月底到6月中旬,集中进行了全镇财务的自查、互查工作。从目前看,全镇各单位票据正确,收支平衡,均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私设小金库和违犯财经纪律,贪污挪用现款的行为。

一、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使财务大检查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他们以“四抓一主题”为载体,利用星期五下午机关干部学习的时间,组织大家深入学习了《党章》、“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内容,并认真剖析了近年来我市几起违纪违法案例。大家一致感到,市委提出的“三重三抓一监督”非常及时,在目前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重要的是为加强我镇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干部的整体素质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以法理财,公正理财,科学理财,规范理财程序,是全面落实“三重三抓一监督”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此,镇上组建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财务清查领导小组。对镇财务室、经委、农技站、兽医站、农经站、民政办、农机管理站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了专门的教育,要求他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聚精会神的财务自查,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审核,确保了此项工作的落实。

二、自下而上,逐级清查

镇党委规定,持有经费的各个站室对照以下五个方面自我为主搞好自查,1、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

2、有无违反规定擅自设立罚没项目、擅自扩大罚没范围和提高罚没标准以及少收、漏收现象。

3、所取得的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汇缴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罚没款专户,有无“公款私存”或截留、坐支、挪用行为。

4、是否按规定用途列支返还款,有无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个人补助标准行为。

5、专项经费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改变用途和额度行为。并要求各单位将自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上报镇政府办公室。在此基础上,财务清查领导小组依照各单位的自查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审计,1、对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

2、对预算、决算、财务报告及其它财务收支的相关资料进行审计。

3、对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联合会审的方法,对各单位的收费票据逐本审核,对有争议的票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把评议的结果上报镇党委集体裁决,自查结束后,每个财务人员都写了保证书,确保了把责任落到了具体人身上。

三、建章立规,科学理财

篇8:一个人理财

传统的人工财务管理都是通过账单或手工记录等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数据统计及直观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往往只能记住家庭收入的总额和开支费用的去向,却缺乏对数据的分析与预算。因此,建立一个“家庭理财系统”来对家庭的财产进行科学、有效、便捷的管理,节约开支并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是非常必要的[1]。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便捷实用的家庭理财系统以辅助家庭财务管理。不仅能对日常生活中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分类记录和处理,而且提供给用户按账目类别或是家庭成员来查看收支情况,并对查询结果通过视图进行分析对比,此外,为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设计了自定义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添加项目,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界面与功能。这种动态控制页面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为本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能够长期为用户提供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开发环境

PHP是Professional Hypertext 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的缩写,是一种公开源代码、运行在Web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跨平台运行的特点,支持目前绝大多数的数据库,尤其是与My Sql数据库的配合,效率极高,具有良好的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扩展性[2]。系统开发环境采用Windows+Apache+My SQL+PHP(WAMP)的配置方案,结合基于MVC模式的PHP模板Smarty开发完成。Smarty模板能够将应用程序中的程序逻辑和用户视图表示有效地分开,使程序开发者专注于资料的控制或是功能的达成,而网页设计师则可专注于网页排版[3],有效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此外,为更好地向用户展示收支数据的分析,系统引入了Flash图表组件Fusion Charts。Fusion Charts是一个跨平台、跨浏览器的flash图标组件解决方案[4],图表的处理工作相当于在客户端进行,能有效减轻服务器的负荷。只需装载一些核心的swf文件和定义好数据的XML文档,便可轻松实现各种条形图、柱状图、饼图等。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家庭理财需求分析,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可划分为家庭收支概况模块、收支情况模块、收支视图分析模块、账户管理模块、基本设置模块和自定义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该图直观展现了本系统的模块划分与组织结构以及各功能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各模块的具体功能为:

(1)家庭收支概况

此模块功能是显示家庭收支的整体情况,可以查看本年度和本月份的家庭总收入、总支出及余额情况,各个家庭成员的收入支出总额,以及本年度整个家庭在每个月份总的实际收支额与预算收支额的对比等各项数据。

(2)收支情况

收支情况是家庭理财系统的核心部分,此模块包括六个部分。收入情况查询可显示整个家庭的收入记录,可按查询条件如家庭成员、收入类别、收入时间段等对数据进行筛选,并可以对收入记录进行编辑和删除操作。支出情况用于显示整个家庭的支出记录,与收入情况类似,同样具有条件查询与管理功能。收支对比部分是根据日期显示家庭收入和支出金额,例如选中某一天,可显示当天的收支详细情况。新增收入和新增支出部分,分别在用户添加收入记录和支出记录时使用,而新增预算功能则是按月对家庭收入额与支出额进行规划。

(3)收支视图分析

此模块通过图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近几年的收支情况对比,可查看每年中各个月份的收支情况,各个家庭成员的收支情况,各个收支类别下的金额,操作简单,对比鲜明。

(4)账户管理

此模块包括账户分析、修改个人信息、每日一记和数据初始化等四个部分。账户分析用于显示用户个人的收支概况,修改个人信息提供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和登录密码功能,每日一记可以进行添加记事、修改和删除记事等操作,数据初始化可删除用户添加所有数据,恢复该项初始数据。

(5)基本设置

此模块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新增收入来源、新增支出用途、新增家庭成员和新增自定义功能。其中前三部分是方便用户对收入支出情况的添加,用户可在添加记录时直接选择收支类别和收支人员,而不需要每次都自己输入类别名或收支人员的名字。第四部分新增自定义功能是为自定义功能模块服务的,相当于其后台管理。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添加功能,如物品管理、债务管理、股票信息等,添加功能名称,设置该功能下显示的字段个数、名称和类型,添加完成后可进入自定义功能模块下查看页面效果。

(6)自定义功能

此模块的基本功能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设计页面显示方式,实现用户多样的需求。用户在新增自定义功能部分进行页面功能设计,完成后系统会在此模块下自动为用户创建相应的界面,包括添加页和管理页两个部分。添加页面中的各项显示是根据用户设置的字段名称和类型自动生成的,用户在此添加记录后可进入管理页查看,系统会以列表形式显示记录信息,并可对记录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

2.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所有数据信息存储在名为db_finance的数据库中,其中包含的表主要涉及到收入类别、支出类别、家庭成员、收入记录、支出记录、用户信息及自定义功能等。上述数据表基本遵循一个表负责一个实体或者对象信息存储的原则,表与表之间协同工作,共同实现家庭理财系统对数据存储的要求。因篇幅所限,此处仅以新增自定义功能的实体联系图为例(如图2所示),其余实体图省略。此图可反映出自定义功能信息实体和功能字段信息实体的关系,一个自定义功能下可设置多个功能字段。其中,自定义功能信息实体包括功能编号、功能名称和用户编号三个属性,通过用户编号判断该功能属于哪位用户所定义;而功能字段信息实体包括上级功能编号、字段编号、字段名称和字段类型等四个属性,以字段编号作为主键,上级功能编号为外键来判断该条字段记录属于哪个功能。

2.3 系统运行效果示例

正确安装配置好WAMP环境后,结合网页设计工具Dreamweaver进行系统开发,最终实现了上述家庭理财系统,图3给出了一个“新增自定义功能”信息页的运行界面,此页面用于用户登录后在此添加自定义功能信息以及功能的字段信息,用户可设置字段顺序、字段名称和字段类型,并可点击“继续添加”来增加字段个数。

3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3.1 Smarty模板技术

Smarty是由PHP官方推出的模板引擎,其主要特点是速度快、兼容性好[5]。Smarty模板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MVC模式的Web应用系统开发,使用统一的、标准的开发模式,为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分工与协作提供标准的模式,也为系统中各模块的集成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Smarty模板文件中实际上包含了一些简化的PHP代码,若将美工页面指定为模板文件,只需要将页面中动态的内容,例如数据库输出,用户交互等部分定义成变量形式放在模板文件中相应的位置,当用户浏览时,由PHP程序文件调用该模板文件,将模板文件中定义的变量进行替换,然后即可输出一个完整的页面。本系统中,所有的显示页面都是模板文件形式,模板文件inandout.html的关键代码如下:

3.2 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类的运用

PHP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面向对象的语言,但是可以做到兼容面向对象方法,从而使代码做到易于维护和便于理解。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软件工程中重用的思想,而且只要通过类的接口,便能在不同的脚本中使用公用的代码,还可以很容易地在某个类上增加新的功能。由于系统前台需要频繁地与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因而本系统针对数据库的相关操作,设计了数据库操作类。该类实现的功能是页面与数据库的连接,包括查找、获取主键、更新、删除等操作,同时针对系统中的收入类别、支出类别、收入记录、支出记录、家庭成员和自定义功能等分别定义了类,用于实现各自模块内的各项操作。

3.3 图表的生成

系统在收支情况、收支视图分析模块中都使用了图表向用户提供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如各年份的收支对比、收入趋势图、各家庭成员的收支对比等,形象化地展示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比单纯的数字形式更为直观有效。对于图表功能的实现,系统中采用的Fusion Charts工具。实现的步骤很简单,只需要将Fusion Charts.js文件和需要用到的不同类型图表的.swf文件包含到项目中,需要显示图表的页面中引用Fusion Charts.js文件,并通过javascript创建Fusion Charts对象,该对象将负责连接用于图表显示的swf文件和图表要表现的数据源,数据源的获得是通过Fusion Charts对象的set Data URL方法,该方法指向包含图表数据的XML文档的URL,此时只需提供xml文件的URL即可。系统中运用的是基于数据库动态生成xml文件,生成各成员每年收入支出对比图的XML文件的关键代码为:

4 系统的安全性

4.1 身份鉴别和加密技术

系统用于对家庭财务信息的管理,因此安全性尤为重要。为防止未授权用户绕过用户登录页面进入系统主页面,本系统使用Session会话实现用户身份验证。认证用户需要正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才能进入本系统,凡验证失败都将停留在登录页面。即使未注册用户企图绕过登录页面直接进入系统其他页面,本系统也能判断此用户没有合法会话进程而跳转至登录页。同时,为了保证用户的口令字在系统数据库中存放的安全性,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口令字采用单向加密的方式进行保护。

4.2 数据有效性的验证

系统通过编写Java Script组件类来验证用户输入信息的合法性。当用户在Web页控件中输入的数据违反了指定的有效性验证规则时,系统会立即提醒用户输入信息不合法。如用户在收入金额项目中输入的信息为非数字时,系统会提示用户进行修改;而且在进行有效性验证时,仅在当前页面进行判断而不需要向服务器发送信息,使系统性能得到优化。

5 结语

经过单元测试与结合测试,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实现了方便实用的设计目标,达到家庭理财使用需求。用户可使用系统中的自定义功能实现对页面的控制,使得系统功能更加灵活丰富,满足经济形势的多样发展。此外,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了扩展系统功能的程序接口,便于系统升级。对于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不仅能提高开发效率,而且对于类似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吴小博.家庭理财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08.

[2]伍孝金.基于PHP的新闻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10):88-90.

[3]高洛峰.细说PHP[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王媛媛.基于B/S架构的行政处罚案件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11):181-183.

篇9:一个失败的理财意识

这件事情提醒了我们,应该定期检查一下自己不常用的银行账户,必要时可以把这些账户注销掉,以免银行在你不知晓的情况下收一些费用,使你的账户余额成为负数,从而影响你的个人信用。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人们的理财意识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大家习惯将少量存款分散存在各个银行借记卡里,每个月没有多少利息,但却一直在支付卡费,过了几年后,卡里的钱自然成为了负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资金闲置是有成本的,每年也是有通胀指数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咱们百姓的理财问题才更应该提上日程。

人们都是有幸福感的,对我来说,在财务上的幸福感就是有房住、有车开,还有一两百万存款,这一两百万存款的利息可以跑过通胀指数。那么什么样的存款利息可以跑过通胀呢?现在把钱存进任何银行,所得的利息都不可能达到这个结果!只有投资可以!

什么样的投资既安全、可靠,收益相对又高呢?我现在选择的是信托产品,但还有一些可以有更好的收益,比如,一些理财信托销售的第三方网站,有送积分,积分换现金的活动,这样的投资收益率会更高。假如投资100万元的信托产品,每年收益为10%,而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给你积分,换得3000元现金卡,你的投资回报率就是10.3%,而且这3000元是在你投资款到账,签完《信托合同》后就返还,也就是投资99.7万元,一年之后到手110万元。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折扣网站,网站上的一些产品就可以参加送积分返现金的活动,资金是逐利性的,在同样安全、可靠,同样是信托产品的情况下,收益率高低就决定投资者在哪个第三方网站购买信托产品。

我们不能说银行的费用高或者收费不合理,而应该检讨自己的思维,上面的那则故事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对于现在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不应该把存款放在利率低于通胀指数的银行里,而更应该投资在安全可靠的产品上,现在可能也只有信托产品能满足百姓的安全感了。

由于现在的信托市场是卖方市场,所以信托公司的起始额度都是要求在100万以上,如果只有10万元的家底,就不能买信托产品了。那怎么办呢?

只有自组“理财联盟”买信托!

信托的相关法规规定,一份信托可以是一个委托人对应多个收益人,这就为几个人合买信托创造了可能性。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销售负责人曾说:“如果遇到信托产品销售不是非常理想的情况,我们也会帮助撮合几个不够最低购买门槛的投资人合买一份信托”。也就是说几个人共用一个合同号,但信托公司会给每个购买人都单独设立账户,每个购买人都会拿到一份购买合同,这样投资者既可以享受到信托的高收益,同时也可以保证本金的安全。不过在信托产品销售火爆的时候,信托公司就无暇顾及这类事情了。而在一些第三方网站上会有一个FOT(fundof trust),是专门为小额投资者投资信托产品而成立的,起始额度10万元,年受益率是8%以上。

作为一个金融达人,提高百姓的理财意识是我的责任,分享我的想法和经验也是我的义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财务上的幸福感!

[编辑陈俊伶]

E-mail: cjl@chinacbr.com

篇10:一个老理财师的经历与感悟

http://club.money.sohu.com/r-licai-7208538-0-5967-900.html

没事的时候经常看大家的帖子,感觉挺有意思,尤其是一些记账帖子,简直就是“前进中的理财中国”,多少年后回头再看,这一定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的收支样本。另外还有很多高手,无论是职场还是理财,都非常了不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大家的帖子,受益匪浅。作为一个中国理财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也十分愿意从一个相对专业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教训就当是前车之辙;并争取与这里的网友一道,来更安全地度过这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把握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倘如此,则若干年后再回首,足矣!几点说明:

1、之所以说老,是指自己的年龄在这个论坛里有些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但绝对不敢倚老卖老。当初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至少有两个已是亿万富翁。上学时睡在我右铺的兄弟,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家海外工厂的老总,至少还有一位同学在一位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那里干副手,与他们相比,我可能要去跳楼。另外我特别喜欢李嘉诚先生的行事风格----谦虚谨慎,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现实所需。我知道有很多的帖子贴着贴着就打起来了,但我不希望这个帖子也会这样,所有跟帖看帖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有谁非要当一回好事者,则这个说明就是免战牌。

2、关于我本人。我是从1993年开始接触股票,1996年开始发表财经文章,1997年一家公司通过报社编辑拉我入伙,2000年,公司从注册资本10万元到年收入超过6000万(公司业务先于大盘一年见顶)。98年成为国内第一批被证监会核准的证券分析师,2000年9月被国家级通讯社下的一个栏目特聘为顾问,期间也参加过央视的节目选题会(第一次去时遇到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同年国庆节开始买房子,现在我居住的城市有三套房子,两套出租,其中一套还租给外国人(有点扬眉吐气),2001年去一家国企组建投资公司并任投资部经理,2004年开始进入一家协会,参与组织国际市场价格协调工作,维护了民族企业利益,因而也感觉欣慰。2005年开始战略性投资股票,大有斩获(后面的帖子里会贴上当时的研究报告),2008年10月认购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在这过程中从来没用过银行的一分钱,并已经实现了狭义理财目标----所谓的财务自由。

3、说两件事,(1),个人特别喜欢张文木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看问题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民族情怀(后面帖子中我会专门讨论他的思想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在学习他看问题的视野的同时,更敬佩他的学问与为人,在他的《论中国海权》一书的序中,有两段话,很有感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以一名普通知识劳动者的身份,建设性而不仅仅是批判性地参与并见证了这段中国海权大步前进的历史,我也由此感受到了生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荣光。”、“我曾得到过国家给予我从小学生到博士生的无偿教育和培养,得到过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爱护、关心和帮助,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上面的话让我深深知道,一个人活着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另外要懂得感恩。我知道现在老百姓的理财知识与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和推销术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希望我的帖子能够有一点用。(2),今天是我姥姥一百岁生日,姥爷过世早,姥姥一个人拉扯5个孩子,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动荡岁月,一定是吃了无数的苦,但到现在老人家思路依然很清晰,声音也还宏亮,生活自理。听舅舅说,从来没见过姥姥掉眼泪,一辈子生活得坚强、乐观、健康。由此我想到,这大概才是生活本色,理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不该为财所累,而该是量入为出,适当的享受财富,享受理财过程与乐趣。

一、与人为善(说说我的毕业分配)过去到各地做报告会,与对方一起吃饭时,听到最多的也是印象最深的话是“先做人,后做事”,我相信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我想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与人为善、与临为伴(抄一抄外交部的方针)。做人,与人为善,人家会欢迎你,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真有事相求时,人家也乐于帮助。做事,要有"万事皆备与我“的控盘能力,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这是毛主席统一战线的中心思想,如果不能与人为善,在某个环节上出点岔子,则可能会功败垂成。我是高中毕业后到另外一个城市读书,那时还是国家分配,上面把你分到哪里你就要去哪里。我十分喜欢读书的这个城市,非常想毕业后留下,但这对一个既无任何门路又无经济基础的穷小子而言无异于异想天开,连我的老师也劝我等分配就行了,言下之意是别瞎折腾了,但我不想放弃,于是毕业那年的5月,一个人带着一点可怜的东西坐晚上的火车去省城找我表哥(表哥表嫂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时一个在大学当老师,一个在事业单位,他们待我很好,但他们也都是从农村出来,没有什么关系,那时只是努力,对于能否成功没有半点把握)。到了省城,晚上住在我的一个同学宿舍里,没有想到的是,主管我们分配的人,正是我这个同学的一个亲戚的老部下,后面的事顺理成章,办的很顺利,我如愿留下,并去了一家待遇相对不错的事业单位。本来在我去之前已经开过毕业生分配会议,分配计划都安排好了,最后还是又重新调整了计划,办这件事我总计买了六条外烟,外加来回的车票钱和雨同学一起吃饭的钱,而那时我已经在业余打工赚钱,没有再花父母的钱。

有必要提一下我的这位同学。上中学时,他脾气稍微有些怪,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但我没有,也因此他在我的毕业留言薄上写了“永世谢君”的字。好人有好报,我知道当时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也想留下,而且他的叔叔还是当时市政府一个办公室的主任,最终夜没能如愿。我是幸运的,如果当时不能留在这个城市,那我的工作生活经历要改写。这次经历让让我很受启发,在后来的工作中从没有介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事业单位与机关一样,工作不忙,所以是非不少),不忙的时候我会一个人看书看报,并在看书看报过程中接触到了股票知识进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还在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尽管这个脚印微不足道。

理财,首先是打理好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先理人,后理财...这就是看到第二页的感悟...学习中...让大家久等了。我认真看过每一个回帖,在此做一下简单回复,我希望这个帖子能够写得亦庄亦谐,理财不是儿戏,关系到大家的真金白银,所以要庄;但人不能为财所累,要快乐理财,所以要谐,我尽量做到此点。有网友提到设计理财方案的问题,看来我不得不提前用一下张文木老师的思想:真画家不争丹青,真兵家不争城池。投资理财与带兵打仗一样,重在谋势,如果你在2003前买了房子,2005年买了股票和基金,我相信会让你的财富会与你身边的人迅速拉开距离,剩下的问题都会好办。不出意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都将不得不面对恶性通胀,那又将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机会,如果把握不住这次机会,那将眼睁睁看着自家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当然如果这期间爆发全球性技术革命,譬如“碳捕获”(CCS技术,即carbon capture storage)等等,有新经济做引擎,那通胀或许会轻些,但依旧会不可避免。公屏上的贴子主要是给大家看的,至于具体的理财方案,因人而异,后面有时间我会尽力而为。

二、第一月工资

说理财,第一月工资该如何支配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意味着理财的开始。第一个月工资支配方式,会透露一个人身上的一些理财信息。在这里不妨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是哪年到手的第一份工资,大概是多少,后来的收入与第一份工资的倍数关系等等,欢迎大家发言。我是1990年毕业,第一个月工资不到130。父母说你自己的钱就自己存着吧,不用拿家里了。于是我用第一月工资买了一个录放机。原因如下:

1、我要用它来学英语,然后出国打工。从毕业时起,我就一门心思想出国,因为当时国内的物质条件确实太贫乏了。那时结婚流行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光这三大件就要1万多,差不多我10年的工资(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房价收入比,从这个角度说,普通工薪族的日子从那时到现在好像都没轻松过,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理财的原因所在)。当时一位跟我关系不错、家境富裕的同学的母亲曾笑问我:“XX,你结婚那三大件打算怎么办?”,我说我打算去抓奖,希望老天帮我。在那样的境遇下,我也只能这样阿Q一下,但后来凭着自己的运气、勤奋和智慧,没花父母一分钱,结了婚,买了房。说到这里要跟咱们80后、90后多啰嗦几句,现在房价高、经济不景气,这会有压力,但任何时候,都要满怀希望,只要勤奋,再加上与时俱进,最后会能成功,为梦想奋斗的过程要远比梦想实现后更值得回味。扯远了点,回到原因

2、我觉得录放机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既可以用它来学习,又可以用它听音乐,也就是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后来没有出国,但却是这个录放机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股票这么个东西,那是一次中午在宿舍里吃饭时听到新闻里讲”宝延**“,而且还讲了挺长的时间。宝延**大概是92、93年期间证券市场发生的一起标志性举牌事件,就是上市公司深圳宝安股份(000009)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上海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按规定每达到一定比例就要向公众公示,这就叫举牌(可以预见今明两年股市真正实现全流通后,如果大盘再度回调,出现一批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后,举牌事件还会出现很多)。也就是从听到这个新闻后,开始有意识留意媒体上的股票信息,并知道了股市是涨跌循环的道理,直到后来不经意间的一个念头闪过,让我开始从隔岸观火到下水游泳。

三、初识股票

自从听说股票之后,又尽可能的看报纸、看电视,留意关于股票的信息,知道这东西还会大涨大跌,做好了会赚大钱。刚好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股票营业部,因为单位管得不严,于是开始经常偷偷跑到营业部看股票。营业部大厅很大,在三面墙上挂着很气派的显示屏,分红绿两种颜色显示着行情。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看,屏幕上滚来滚去的汉字和数字都认识,可组合起来代表的意思一概不懂,于是就“不耻下问”。我记得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手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菜鸟问题自然不受人欢迎,白眼遭遇了不少。但还是遇到了好人,在那段日子里,遇到了至少三位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其中第一位老师是一家印染厂的职工,他经常上夜班,所以可以白天来炒股,年龄比我大几岁,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对我的问题几乎是手把手在教,是我名副其实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去了日本。几年之后,我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一次遇到他,我说真的要感谢你的教导,你是我名副其实的启蒙老师,他说哪里哪里,脸上依旧是那样和善的微笑,让我在今天想来还是感觉如此的清晰与亲切,谢谢你,我的启蒙老师,你对我的帮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并祝愿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中国经济出现了向下的拐点,国内股市也从93年2月1558点开始跌多涨少,尽管那时可以做T+0(就是每天可以进出多次),但我还是比较谨慎,没敢轻易出手,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我记得大盘一直跌到94年7月底的325点,比本次危机跌幅还大,我每天看到更多的是大厅里股民麻木和痛苦的表情,也因此感觉害怕,所以当我跌到高点的零头500点乃至跌破400点时,我更害怕,一直没敢动手,但当时还是看到了从国外传来的“跌得越凶,涨得越猛”规律性总结,以至于在看到连续阴跌到325点时,心中闪过是不是该真的买点股票了的想法,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未曾想到的是,这个念头闪过刚一周,政府出台了三大救市政策,大盘就象打了一桶鸡血针,一路狂飙,一个多月时间从325涨到了1052,看得我目瞪口呆,还是没敢追。一直到那年国庆后才下决心要小试牛刀,投入3000元,买的第一只股票是600678四川金顶。

肉肉宝宝和艳阳晴空,稍安勿躁。以98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经验,一场地区性的危机尚且让中国在5年之后经济才正式转暖,而现在发生是“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经济挑战”,这是这个月初G20伦敦金融峰会公告中的定论,也因此,我不太相信国内经济会从此走好,后面应该还有艰苦的日子要面对,这同时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来研究下一步的趋势,并做战略性布局。后面我会根据局势的演变来调整帖子内容,肯定不会战争打起来了我还在这里讲风花雪月。我相信集合了这里网友的集体智慧,要把握不住大势也难。

接着回答231楼的问题。楼市和股市,是中国式理财的主要选择。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兵荒马乱的日子太多,居无定所和颠沛流离,加上人多地少,使得中国人对房子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中国房地产热除了周期性价格波动之外,还多了一层民族情绪在其中。对于时下的房地产市场,我有以下判断:

1、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没到头,因为还要继续城市化;

2、政策取向与市场趋势间发生了碰撞,房地产是对经济和地方政府贡献最大的行业,遭遇经济危机,政府当然要扶持,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房价过高,除深圳广州外,绝大多数城市房价都没有经过调整或调整不充分,因此存在下行压力,尤其是各地陆续推出廉租房等政策房,当这部分房子大量上市时,一定会对普通商品房构成冲击,这也是构成未来几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之一。

3、政策取向与市场趋势两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可能是短期内房价上涨,从而构成反弹。至于股市,我已不做股评好多年,根据经验判断,本次行情目标位该在3300一带,这地方是自6124回调以来的反弹最低限度0.382倍黄金分割位和自1664反弹的倍数,当然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是要么达不到这个点位,要么突破过去。另外就是时间问题,这就如我们有了立场目标,但什么时候实现是不确定的,我们不妨继续观察。

四、初战告捷

因为当时的股票知识有限,所以选股是跟着感觉走。之所以第一支股票选四川金顶,一来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名字,二来有三峡大坝工程,觉得靠得很近,公司会受益,所以懵懵懂懂就买了,当时大概6、7块钱的样子。运气不错,买的当天下午,就涨了大概2、3%,很开心。第二天继续涨,因为是第一次买股票,不敢恋战,赶紧就抛了,后来打交割单一算,去掉手续费什么的,净赚10%多一点。就这样,第一次买卖股票,算是初战告捷,这无形中鼓舞了我的斗志。人总是习惯根据经验做事,借着第一次成功的自信,没过几天就出手买第二只股票,是四川峨铁(600674),现在的川投能源,不过这一次却远没有第一次幸运。

五、再战败北

四川峨铁当时大概2块多一点,便宜,同样的钱买的股数多,于是就买了,买后开始表现还不错,涨了一些,但不到10%,当时心理在想:怎么的也要比第一次挣得多再卖,于是就没卖,结果后来一路下行,自然就被套了。而且一直套到1995年5.19行情(5.19行情后面细说)才解套,可惜的是,5.19行情来去匆匆,只有3天时间,后来这只股票还是割肉走的。这第二战留给我的是教训。任何时候,都要满怀希望,只要勤奋,再加上与时俱进,最后会能成功,为梦想奋斗的过程要远比梦想实现后更值得回味 学习并记住,时时提醒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以此为标准

六、买股者心理

上面的初战告捷与再战败北,基本代表了投资者在股市中的一般经历,也画出了股民的心理路线图。我清楚记得,当时买了四川金顶后,后面是涨是跌,涨能涨到哪里,跌又会跌到哪里,心理根本没底。那天回到单位后,与一个岁数比较大的同事聊天,说我买的股票,我是在不厌其烦地唠叨这个股票怎么怎么好,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反应,因为心虚,所以在给自己打气,找理由,自我安慰。如果你在股市上听到某人说某只股票好,那他一定是手里面有这只股票,而且很可能还是被套了。为什么在股市中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那是因为股市特别的制度设计所致。投资股票,既可以获得红利收入,即上市公司年终或年中出报表时推出的分红方案;还可以获得资本利得(指股票持有者持股票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当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买入价格时,卖出股票就可以赚取差价收益,这种差价收益称为资本利得),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股市波动大,红利收入与资本利得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股民更喜欢后者。但是,追求资本利得,就涉及股票的定价问题,而要在大幅波动的资本市场上给股票以准确的定价,很难,因为股价是随机波动的,这样才对股民有吸引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会导致买股者心里不安,心里不安,就会出现上述现象,也是因为这种不安,会导致大多数人在这个市场是赔钱的。(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篇章来探个股讨定价问题,可以比较自豪地宣布,我还是有过针对不同阶段进行定价的成功案例,并取得无风险收益)。

我在四川峨铁上的失利,是因为典型的惜售心理,先给自己设了目标,未达到目标就开始回调,越回调越舍不得卖,于是就越套越深,很多股民赔钱都是这样赔的,这是因为没有制定和执行投资纪律,感性支配理性所致。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是98年我去一个石油之城做报告,在营业部大户室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非要跟我聊聊,因为他有一肚子话要跟我说。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97年买了四川长虹,那是当年的绩优股龙头,那支股票让他账面盈利至少三倍,所以一直不舍得卖,然时过境迁,98年在流行资产重组题材,绩优股不吃香了,也就跌了不少,老教授白白坐了一趟电梯。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无比感慨地说:“股票这东西不是自己的儿,该抛就得抛”。到底是老教授,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七、突遇5.18井喷

1995年5月18日,对中国股市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因为3.27国债期货事件及其后续影响,国债期货市场被勒令关闭,这导致股市井喷三天。5月17日上证收盘582点,5月18日开盘为741点,开盘即涨27%,最高涨32%,到5月22日,最高涨到926点,三天涨了60%(那时还没有涨跌停板制度,20、21日是周末,不交易)。但大盘上涨也只持续了短短三天时间,随后政府宣布新股发行计划,股市应声而跌,到7月4日,上证指数跌到610点,几乎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所谓的5.18行情,是典型遭遇突发外力刺激而导致的脉冲现象,是中国股市史上的是一个特例(另一个特例出现的1996年12月,两者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后文再表)。

5.18行情,我操作很不成功。在之前,我持有四川峨铁被套,然后又陆续往股市上存了一些钱,买了三爱富(600636,这家公司现在还在而且名称不变)。当时股市运行规律是这样的,先炒龙头股“两桥一嘴一明珠”(就是外高桥和浦东金桥、陆家嘴、东方明珠),然后是上海本地股和外地绩优股,最后才是大盘股和垃圾股。我买的三爱富是本地股,四川峨铁在那时算大盘股和准垃圾股。那天跑到股市一看,几乎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三爱富涨了那么多,突然想起大涨之后有急跌的说法,直接就跑到柜台填单子卖了,结果第二天继续大涨,后悔三爱富卖早了,于是四川峨铁就想等等看,怕又卖早,但行情只持续了三天,后来四川峨铁跟大盘跌了,不甘心,再等等,直到就一路被套,最后割肉出局。

当时还做了一件现在看来十分愚蠢的事,卖完三爱富,遇到平时很熟的一位阿姨,就对她说大涨之后必有急跌,吓得她也赶紧去卖了。

现在想来,无论是对股市的看法,还是对事情的处理,当时真的是太单纯了。后来入了行,看得专业书业多了,知道了在华尔街的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告诉亲戚朋友股票的事情,否则可能会给自己找麻烦。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真的是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在股市中机会的把握只能是概率大小问题,而一定不是绝对准确的问题。我在想那个阿姨第二天和第三天看到大盘在不停上涨,心里一定会对我抱怨甚至是怨恨。也因为这个,在后来我在接到亲戚朋友的电话咨询时,最后总要加上一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也因此,坛里的网友要咨询股票或理财方案,我不会轻易做出建议,除非是在感觉有99%把握的时候,不过这样的机会就象缘分和感情,可遇而不可求。

5.18行情我是以操作不成功而收场的,三爱富卖早了,四川峨铁后来又卖晚了。

八、3.27国债期货**点滴

既然上面提到过3.27国债期货**,也就接着多说几句。**的来龙去脉在这里就不写了,现在网络这么方便,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在这里我只是简单提一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在一次与杨百万老师一起就餐时,他讲了亲眼看到的一个故事:1995年2月23日3.27事件发生的那天晚上,他的一个朋友在上海一家非常讲究的饭店邀请包括杨百万老师在内的诸多亲朋好友设宴庆功,庆祝他紧随万国证券在327国债期货品种上做空大赚。正当推杯把盏之际,突然接到消息: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无效,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期货市场因为是杠杆交易,可以瞬间让你暴富,当然也可以瞬间血本无归,不幸的是这个朋友属于后者。听到这个消息,这个朋友直接就从椅子上滑倒在地上。

2、江湖险恶。3.27国债事件有三大主力:中经开、万国、辽国发。中经开做多,万国做空,而辽国发中途由空翻多,而这三大主力后面的收场都让人唏嘘。万国被并入现在的申银万国,因导致万国证券十几个亿的亏损,才华横溢的老总关金生从此要度过十几年的牢狱之灾;辽国发高层外逃;中经开不复存在,后来的一位老总被判刑,还有一位高管遭人刀砍,从此销声匿迹,2008年4月29日,曾就职于中经开的涌金老板魏东跳楼自杀,时年刚过不惑,身价超过200亿。

由此可见,江湖险恶。在我后来职业生涯中,我所供职的公司的关联公司因为卷入一起震惊全国的金融大案而自杀,还有一位省部级官员被双规,而我所在的公司的老板曾是他的秘书。生活也好,投资理财也罢,不光有鲜花和美酒,还有激流、险滩、黑洞,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问题,我会在后面做专题写作。3、327国债期货事件是部委直属公司与地方公司博弈的结果,由此,让我明白了政治经济学在投资理财中的重要性。

4、一些题外话。说起来,也算与涌金有过些接触,所以感慨也就多了一些。98年春节前的一个交易日,我在苏州办完事后又到上海,当时已收盘,快到公司门口时,看到老板正在楼下与人交谈,于是匆匆打过招呼。他们交谈完毕,老板说:你知道刚才跟我说话的人是谁?我摇头。“他就是涌金的老板魏东”。我记得那天魏东穿的是深色西服,白衬衣,很鲜亮的带黄色斜纹的领带,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摸样。后来我常驻北京,在一次投资研讨会上与涌金旗下的公司的经理交换过名片,碰巧的是,这位经理有一段时间也住在那家酒店,而且就住我房间隔壁,后来有一天,她的爱人给我打电话过来,说是要拜访一下。她爱人是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资产管理,给人印象很是能干,也表达了希望日后能有机会合作的愿望。聊天中知道,是因为他们家正在装修,就暂时出来住。再后来彼此联系的也不多,十年后再写这些的时候,真的无法表达此时的感受

九、我是如何买华夏策略精选的----谋势在理财中的运用之一

学以致用。我始终觉得应该学以致用,再高深理论,再前沿的知识,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应用,那也等于没有。

看到帖子里问基金的问题相对较多,而且与股票相比,基金更应该成为百姓理财的主流工具。下面就结合我买基金的经历谈谈谋势的运用。

1、选时。2008年10月20日,由中国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执掌的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正式发售。中国基金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王亚伟超强的选时选股能力早已脱颖而出,尤其是他的选时能力,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其实早在2008年4月25日,华夏策略精选就已获得证监会核准募集,但华夏基金公司并没有立即发行,而是在耐心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因为大盘一直处于下跌过程中。半年后,上证大盘跌破2000点,在核准有效期的最后,华夏策略精选才开始公开募集,而此时大盘已从高点跌去了2/3,这同时意味着,下行空间应该有限。这就叫选时,优秀的基金公司发行基金讲究选时,聪明的基民买卖基也要讲究选时,当这两者相兼,那大概要应那句诗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谋势。(1)、从世界证券发展史上看,除英国当年因为南海泡沫事件,连国王和牛顿因此赔钱而导致股市关闭100年的特例外,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趣势,无论哪个国家的股市,出现一气跌去2/3的概率并不多见,股神巴菲特就特别喜欢大跌,认为只有大跌时才会买到便宜的股票,所以,如果以历史的眼光对待这次大跌,假以时日,大盘还会升上去的,也就是说,未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大势所趋,入市没错。(2)、看华夏这次发行基金的名字就知道,这只基金是结合王亚伟的操盘风格而专为其量身定制的。之前王亚伟执掌的净值最高的华夏大盘精选名称与其实际投资的股票并不是很相符,其投资对象中大盘股并不多。所以,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更符合王亚伟的风格,也更名符其实,因而,基金成立后,无论是华夏公司还是王亚伟本人,必将倾尽心血来精心打造,而且华夏有打造的资本: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国内第一,基金管理人王亚伟在经过十年长跑后显示出的基金管理能力也是业内第一,无论是华夏自身还是其大东家中信证券的研发能力在国内应是一流,这构成了华夏胜出的先决条件。(3)、出手要快,机会可能稍纵即逝。2005年底华夏大盘精选改由王亚伟执掌,我当时看过公告,心想为何要换经理呢,也只是一闪而过却并未再加思考,后来的情势演变要我明白了----华夏要在开放式基金上打品牌,选一支规模小点的开放式基金(规模小容易出业绩)来树典型。其实在这之前的封闭式基金年代,华夏已经在封闭式基金上趟过这样的路子,兴华基金(500008)当年是收益最好的封闭式基金,聚集了一批长期持有人。随着市场发展,开放式基金成为基金的主流,于是公司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战略,着力打造开放式基金的品牌。换过基金经理后,华夏大盘又进行过公开招募,但鉴于当时的行情,认购者不多,最后也只有6亿多份,到2006年底,基金份额达到8.8亿,每份净值2.24,成功实现净值翻番。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1月19日,这只基金宣布:持有的部分股票处于股权分置改革阶段,预计上述股票复牌后可能对基金净值产生较大影响;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根据《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更新)》的有关规定,本基金管理人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本基金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在暂停本基金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期间,本基金的赎回及转换转出等业务正常办理。这也就意味着,该基金从此后只可赎回不能申购,这样的措施及规模为该基金日后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果然,到2007年底,华夏大盘更是一鸣惊人,每份净值达到了惊人的7.31元,让持有者狂喜。基于华夏大盘精选的表现及打造,在发行华夏策略精选时,我认为机会难得,应该认购,同时鉴于王亚伟的名气,尽管大盘还在探底,成交低迷,但喜欢和信任王亚伟的人也一定不少,如果认购得人很多,那么盘子大了,不利于后面的管理,因此发行时间一定不长,所以必须当天认购,否则可能错过,于是当天中午饭后,我就去银行的柜台进行了认购,那天在这家银行,估计也就只有我一个人买了这个基金。在买之前,我还特地到临近的几家银行的理财室去看了一下,还试探了一下几个理财师的看法,基本都说现在不是入市的时候,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都还年轻。后来的情况证实了我的判断,华夏策略只发了一天就告募集结束,发行规模只有不到16个亿。(4)、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就骑千里马。现在基金公司那么多,基金的种类与名称那么庞杂,专门的基金研究与评级机构也不在少数,不由让基民眼花缭乱。到底该选哪家基金公司,买什么样的基金,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大道从简,就如歌词所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就骑千里马,我认为如果要买基金,那么买龙头公司里的龙头品种就可以了。

九、耐心是美德----谈谈理财的品质修养

网络真好,在网上可以认知大千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一个退役特种兵狙击手的故事》,感觉新鲜,同时也很受启发。记得军训时,最后一项是实弹射击,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射击前的训练是枯燥而艰苦的,在刺眼的阳光下,趴在水泥地面上,胳膊肘压在地上,练习托抢瞄准,而且一瞄就1、2个小时,那绝对是对体力、心理、耐力的考验。看特种兵狙击手的训练,不知要比军训全面和艰苦多少倍。那个帖子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耐心是美德。这句话至少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主人公到边境执行任务,按上级的命令是能带回人就带回,不能就地解决,而目标是在一家旅馆的楼上的房间里,而且有多人把守。为接近目标,最安全的路径是通过排污沟来靠拢。排污沟里连屎带尿,当然让人难以忍受,晚上还要继续潜伏,忍受着恶臭听着镇上热闹的声音等待,主人公选的地方是个脚楼下,巧的是楼上竟然是个淫窝,不时传来女人的呻吟和男人满意的声音,此时,主人公告诫自己:耐心是种美德,需要忍受煎熬等待最佳行动时机,当然,后来行动很成功。其实投资理财何尝不是这样。任何的成功都需要耐心,1、需要耐心地进行全面学习与训练,军训时看过《西点军校女学员》的片子,知道军训的苦,而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日后执行任务时稳操胜券。

2、机会的捕捉需要耐心,一是要耐心寻找目标,二是要弹无虚发。没选好目标就开枪,等于白费,发现目标就匆忙开枪,击中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我长期研究价格运动规律,知道无论是周期性机会还是结构性机会,往往是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会遇到。所以在经过前期多次失败后,让我懂得不可贸然出手,宁可错过,不可做错。我现在操作极少,甚至1年都不会动一次。

十、95其它事

一、遇民间高人。不是每个有本事的人都会出名,我看过影视演员刘佩琦的访谈,他早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但直到不惑之年才走红,他说他在一个县城见到过一位演员,功力非同小可,可惜无缘出名。由此可见,神州大地总是藏龙卧虎,民间有高人无数。在股市早期的散户大厅,我就遇到一位,他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凭着自己的智慧,用不多的本钱稳扎稳打,财富数值稳步攀升,后来在2000年前后,用股市中赚的钱大概100万左右在风景优美的黄金地角买了一套房子颐养天年,而那套房子后来至少又升值3倍以上。记得是1995年夏天的时候,在散户大厅里遇到这位老师,没事的时候我会向他请教一些问题,老师不是很热情,但也是有问必答。因为327国债的事,我知道了中经开,知道那是当时股市期市中当仁不让的老大,因此对中经开特别感兴趣,其中一次老师对我说:你不是一直对中经开感兴趣嘛,现在就有一只股票,是中经开做主承销,肯定会有大行情。我连忙问是哪只?老师说:四川长虹,它要配股,三家国内最大的券商为它做承销。于是我就跟着他买了。这里要说说四川长虹这只股票,它是中国股市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当年中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它之后,好像还没有哪一只股票对大盘能够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四川长虹的方案是先配股后送股,10配3转配7,转配部分暂时不能流通。我大概是以10-11元之间的价位买进,后来进行配股,配股后不久,上证所修改了规则,从四川长虹开始,配股后股价计算不再除权,因为配股价低,所以明显对承销商有利,参与配股的人也跟着受益。这只股票自从买入后就开始涨,一直涨到10送7除权前的19元左右。10送7后,中经开将转配股中的送股部分一并卖掉,这明显存在违规嫌疑,因此被停牌近3个月。后来复牌是在那年11月了,期间大盘一路下跌,长虹复牌自然也就跟着开始下跌,我当时感觉是好股票被糟蹋了,也把它出手了。在这只股票上我的收益应该超过50%,但留下了遗憾。遗憾之一是,没有把转配股买下,那时看不到转配股可以流通的时间,觉得如果买了要占用资金,也可能结婚要用到这笔钱,因此就没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后来长虹96、97连续两年10送6,98年10送3派5.8元,2000-2001年间转配股就可以上市流通了,在经过多次送转后转配股上市的价格还在10元以上,而当时转配价格只有7.5元。遗憾之二,我95年冬天卖出后,长虹走了一个经典的大圆底形态,那是主力吸筹的经典走势,到97年的时候,最高涨到66元,如果我当时不走而是一路持有,那么收益要超过10倍。

现在回头来想,当时那位老师选四川长虹,也是在谋势。第一,那是一个电视机走入百姓家庭的时代,长虹有效地抓住了这个时代,市场份额长期占据占头把金交椅;第二,当时为其承销配股的是中经开、申银还有其它一家券商,那是实力最大的三家券商,尤其是中经开,那时是市场里的混江龙,所以本次承销只会成功不会失败,这是趋势。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跟着这些大券商走,胜算的把握极大。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最后,跟着高人做的四川长虹这次投资经历还让我在日后走上价值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之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看书自学。在经历上述那些投资过程后,我发现自己本身根本不具有成功投资者的素质,于是暗下决心要加倍学习。那时不似现在,没有互联网,证券类的图书也很少见。所幸散户大厅里遇到一位大姐手里有一本台湾著名证券分析专家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学》,于是就借来狂读。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那本书借来后我是夜以继日地读,甚至是通宵达旦,也根本感觉不到疲劳。记得那应该是一本4、5百页的书,我只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全部读完,而且绝大多数的内容都能记住。除喜欢书里的技术讲座外,其开场白《希望》也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那里面说人生总是充满希望,而股价也是对公司业绩未来预期的反应。书的后面对台湾股市的走势回顾也让我印象颇深,知道中国人好赌,因而股市波动巨大,换手率奇高,能从书中的描述中深切感受到大牛市时的喧嚣与大熊市的沉闷。最后,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股市的热爱。总之那本书是我学习技术分析的入门之作,从中受益匪浅。

参加学习班。95年冬天的时候,在散户大厅有看到有股票学习班在招收学员,因感觉自己知识不够,就报名了,具体报名费是多少现在已记不清,大概在2、3百元之间,学习时间好像是一个月,晚上学习。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那时大概40多岁,肥肥胖胖,很福态,江湖上传说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杨百万。老师的经历说起来也比较传奇,他是偶然接触到股票,因为喜欢就向单位请长假去了上海,参加了学习班经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后开始操作在当时看来是很大的资金,尤其是在原始股上发了财。我们班当时报名学习的人有散户,也有大户,大概有3、4十人的样子。记得第一次上课,老师就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学者多于牛毛,成者凤毛麟角,这是一般规律,我敢说你们将来功成名就者寥寥无几,但每个人要争取成为寥寥无几中那一个,我当时就暗暗下决心要当凤毛和麟角。因为老师有实战经验,白天又跟着老师在大户室看盘,所以进步很快,老师对96年的行情特别看好,因为他预测到要降息,而他当时在上海学习的结业论文就是关于降息与股市波动关系研究,跟着老师我们抓住了96年的行情,买了中国嘉陵(600877),那时没有家庭轿车的说法,但摩托车很时髦,包括济南轻骑在内的摩托车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都是绩优股,中国嘉陵在96年推出了10转增10的方案,让我们在这只股票上的盈利应该超过80%。记得当时老师还用自家的电话个上市公司打过电话了解公司经营情况,那时没有手机,电话费奇贵,老师用自家电话为大家服务,也属难能可贵。

参加那个学习班最大的收获,还属认识了一位在券商的朋友,他在券商的研究部工作。这位朋友我们到现在一直来往,我很珍惜这段友谊。认识这位朋友后,有时我会到他的办公室里去跟他聊聊股票,其中一次一位报社的财经记者来这家证券公司办事,最后到这位朋友的办公室咨询股票的事情,他把他的每一只股票打出来让我们给看看,朋友和我自然要点评一番,也许是他觉得我的点评有那么一点水平,于是提出来让我每周五在报纸上写一篇关于股市和个股的文章,我当然乐于接受,于是从此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由此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这已经是96年的事了

舞动双翅:关于房子,前面有过简单回答的。你买的这个房子,仔细算一下还是有帐客算的,租金每年在15600左右,这样投资收益率在4.87%,接近5%的收益还是可以的,如果后面真的通胀起来,那投资收益率会更高。小户型要远比大户型好租,富翁总是少数,中低收入者基数大,而一般城市小户型相对较少。我不知道你是贷款买房还是全额付款,全款最好,如果是贷款,那只要月租抵过月供,那就根本没有压力。至于黄金,我只是关注,曾未涉猎,我在等通胀来临前的通缩进一步演变。

之三,大户室辛酸事。

有钱就是好。在散户大厅,要下单还要花钱买单子,填好后从柜台上递给工作人员,有时要排队等待,甚至会耽误行情。而要了解信息,还要到报纸张贴栏上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人挤在一起。但在大户室就不一样了,除下单方便外,还人手一台电脑,可以随时分析行情,中午还有免费午餐提供。那时每天晚上要在坐标纸上画K线图,因此需要参数。这样我不得不每天收盘后找电脑抄数据,有时会跑到大户室里去,为此遭遇过不少的来自大户和工作人员的白眼,甚至有一次被人赶了出去。后来跟着老师在一家营业部的大户室,到午饭时间人家都有券商提供的午饭,而自己却要出去买饭,那种感觉不好受。总之那时很羡慕那些在大户室里的有钱人。

95其它事之四,严冬。

05年的冬天,对于股市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严冬,上证指数从1052一气跌到512,跌去了一半,那时还是T+0交易,那些频繁参与交易的股民,损失远不止一半。春节以前,大户室里一个老师以前的留着胡子的学生,来跟老师告别,说要清户,再也不动股票了,算下来赔了两套房子的钱。老师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他说不管是什么了,走就走了。还有一个搞汽车运输的,以前家里养了4辆车,后来看炒股票来钱快,就把车卖了来炒股票,结果到这个冬天亏到只剩一辆车的钱了,还好他比较有数,无论如何也要把最后养家糊口的钱保住,于是撤出资金,重买了辆车去干老本行去了。这是我在那年冬天亲眼看到的令人压抑的景象。

之五,师友。

在以前的帖子里我说过初入股市时我有幸遇到过3位好老师,今天说说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师。之所以称之为师友,是因为他始终给我特别亲切的印象,尽管年龄比我大概大15岁,但总是很亲切的喊我的名字里的后两个字,就象在家族中叔辈招呼晚辈。那时大盘波动剧烈,听听他的分析心里总会踏实一些。师友也是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而且我们的单位离得很近,收市后我们经常一起边走边聊,也是在边走边聊中,让我悟到不少的东西。师友是一位十分活跃、幽默而专心致志的人,长于技术分析,最擅长数浪,一旦他出现在大厅,常常要高谈阔论,而前面总会聚集一堆的听众,在那个时代,他几乎就是那个散户大厅里的精神领袖。师友总是毫无保留地谈论自己的分析,看得出也是十分乐于这样做,分析与演讲对师友而言几乎就是一种享受。师友这么多年的股海沉浮好像没赚多少钱,但他一定是从中体会到了做股票的乐趣,热爱炒股而感觉其乐无穷,师友从中收获的,可能更多是精神财富。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次,我跟师友在楼上看到开户的人排起了长队,我说开户的人可真多,师友道:这都是来捐款的。师友说话既幽默,又一语中的。

之六,东方电机故事。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一直在探索和变革中进行,1995年时尝试过竞价发行、现金申购等等方式,在东方电机(600875,现在叫东方电气)发行时,采用了每个账户申购100股的办法,那时发行时只要能填上单子,就可获配100股,每股发行价4.1元,而上市一开盘就12.98元,最高18元,当日收盘16.91元。因此只要获配,就可稳赚1000多元。我记得当时申购时特别拥挤,我是用手紧紧把着柜台玻璃的下边,才没被挤出去,最终获得100股,后来开盘不久就卖出,赚了1000多元。在东方电机发行之前,我没事在大厅里逛的时候,看到过一班班的大学生由班长带队来开户,后来知道那是一位大学老师出钱组织学生来开户的,这位老师后来在一级市场上赚了上亿的钱,2001时又买了大片的地,赚得盆满钵满。实在应该佩服人家的眼光。

之七,四药股份。

大概在95年10月-11月间,我买过四药股份(600849,现在叫上海医药),价位应该在8-9元之间。那时的流通盘只有1500万股,属于小盘股。我记得买过后进行过一次配股,而且有转配,因为总数不多,就把转配股也买下了,那是我唯一买过的转配股。后来把能流通的部分都卖了,转配股不能流通,只得留下。98年市场流行重组,四药股份实施了增发方案,集团借机上市,并改名上海医药。增发实施时间是在98年的8月,因为98年3月取得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按规定是不允许再买卖股票的,公司也为此专门下了文件,于是我的账号就再也没动过。四药股份的增发方案规定原股东可以优先按比例配售,证券公司的人比较负责,通过查帐号告诉我可以优先配售,让我别忘了。我打开账户一看,股数比原来多出不少,原来是97年实施了10转5。后来增发过后,99年又10送3转2,2001年10转1.7,2003年10转5,2006年10转2,期间几乎每年还有分红派现,2000年又进行过一次配股,转配股部分我一直到2007年次高点的时候卖出。上海医药是我到目前为止持股时间最长的股票,可能如果不是制度安排,或者买得太少,也不会持有那么长的时间。最后到底比初始投入赚了多少倍我没仔细算过,但投资上海医药的经历让我明白,尽管中国股市投机性强,但长期持有会赚钱的,而且一定是成倍得赚,尤其是那些小盘股。现在深市有中小板,将来还会有创业板,我想这里面一定会有未来数年获得超级回报的个股。只是长期以来我更偏好于上海市场及无风险收益的研究(97年在公司专门负责上证所上市公司报表研究和追踪,形成了偏注于上海市场的习惯),这些年来在深市中小板上基本没花什么功夫,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可能应该更偏注于那些小盘潜力股的研究,后面我可能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从你转的文字里,我至少读出如下几点:

1、谋势。就是谋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因而不必计较一城一池,也就是文字说的不为抄底而患得患失,而在于未来几年的大趋势。

2、选时。文字的后半段是在讲一个选时的问题,“到了一定的点位,你准备好资金,指数上窜以后若再一点点往下震荡,只要有这个机会,你就一点点往里买,肯定比把钱给银行定投来得好”,这里面实际说的稳妥的探底确认介入的问题,也就是在一段大跌(往往是一段下跌的极点)后会出现一浪反弹,此时大家依旧是惯性思维认为还会继续下跌,于是一浪反弹不会高,时间不会长,紧接着会出现二浪回调,回调的幅度会很大,往往要接近前期的最低点但又不会创新低,此后开始三浪攻击,这个阶段是最科学的买入时间,此为选时。

十一,九六纪事

之一,吼叫的九六。1996年是中国股市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之前,股市的定位还是被视为试验场,试验不成功是可以随时关闭的。但1996年股市的发展已超出了试验的范畴,疯狂地上涨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资金滚滚而来,股价扶摇直上,那时没有涨跌停板限制,甚至出现过当天股价涨一倍的极端情况,全国各地的交易大厅人声鼎沸,在北京那时都出现过要30万资金以上才能开户的现象,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管理层为此在媒体上多次喊话提醒股民注意风险,但市场一般的运行规律是,在牛市越干预越涨,在熊市越干预越跌,大盘根本无视管理层的声音,停不下奋进的牛步。在多次喊话无效的情况下,管理层直接用人民日报社论加修改交易规则的方式棒打股市,最终使得股市大盘几乎连跌三个跌停板。考察世界各地股市发展情况,好像只有台湾股市发生过类似的案例,他们甚至动用军警限制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自由的方式来达到给股市降温的目的。由此看来股市也是讲民族特色的,炒股必须懂点政治经学知识。当然,股市在经过调整后最终还是重拾升势,在97年又涨了接近70%才自然见顶。

九六纪事之二,初次撰稿。前面帖子里提到,偶然的机会我在券商朋友的办公室遇到财经记者,点评过他的股票后邀请我给报纸写写稿子,我自然是欣然应命,一是因为自我感觉有了些股票知识的底子,二是自小就感觉是文学青年,上中学时参加过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觉得搞点文字不成问题。我记得刚开始是每个周五写一篇当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分析,那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董事长在全国鼎鼎大名,因为那时公众的资本意识普遍匮乏,包括上市公司的职工对于公司成为公众上市思想里没有任何概念,这位老总觉得应该通过媒体来普及一下资本市场的知识,以及作为公众上市公司的责任意识,于是就在报纸上开设专栏,每周介绍一下公司的市场表现。这个专栏原先由券商的一位工作人员撰写,写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停下了,恰好这时报社的记者遇到了我,说起来这又是我与证券市场的一段际遇。

记得当时初次写稿子的时候,也没费什么劲,很快就写完了,那时都是用纸和笔这些原始的手段来写,写好后我送到那位记者的家里,晚上他再拿到报社去校对印刷,第二天就见报了,而且一字未改。看到自己的稿子白纸黑字出现在报纸上,感觉很新鲜,也很自豪,总之是感觉很好。

之三,稿费。到了第二月初,单位传达室通知我过去拿汇款。我还以为是天上掉馅饼了呢,到传达室一看原来是稿费,总共才几十元,汇款单的备注里详细列明了日期与款项,看来报社的会计很是认真。那时稿酬标准为每千字30元,刚开始我每周才写一篇,稿费一个月报社寄一次,尽管每次的稿费都不多,但收到后总是很高兴,也很珍惜,那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还寄托着儿时的一些当作家的梦想。

到了后来,稿费有收不到的情况,起初也没怎么在意,但收不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于是给报社打电话,报社的会计说稿费让那位记者给我代领了,我才明白,原来是让那个记者揣兜里了,我也没向那个记者提稿费的事。看来真是君子爱财,小人爱财,人人爱财,而且皆取之有道,区别在于有的是取自阳光正道,有的则是取自旁门左道。

当然,后来稿子写的多了,而且刊登的媒体级别也高了,还有到电视、广播上做节目,邮局寄来的稿费单接二连三,相比这些,那个报社记者昧下的那点稿费已是微不足道。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必介意那些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小插曲。

之四,编辑给我改题目

96年底,我写了一篇篇幅不短的关于97展望的文章。整个96年的股市,行情的主战场在深圳,原因是深圳那边比上海机制更活,换句话说是深圳那边更乱,各种投机资本疯狂涌入深市,所以机会更多,深圳市场因为推出了新的指数,涨得远比上海市场凶猛。我认为这种格局是不可持续的,接下来的市场走势会更规范一些,庄家也该收敛一些,因此在97展望中我在强调对大势理性看好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沪市看好的观点,因此总体的基调还是偏温和的。那篇稿子我起初给的题目现在记不得了,反正是想表达上面的意思。后来见报时,编辑大笔一挥,直接给我换了题目,换得用现在的话讲叫很雷人----《97沪市红胜火》,这样的题目让人看了恨不得扛着大票就往沪市里冲。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看待媒体上的文章,尤其是标题,在媒体娱乐化的今天,更需格外注意。我看任何文章,都不会先入为主,而是看具体的内容,对于那些对政策、文件、公告的解读,我是一定会去找最原始的出处的,功夫在诗外,我一定是花时间进行独立分析。

之五,遭遇党报棒喝。

前面简单介绍过96年的疯狂,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正确认识当前的资本市场》特约评论员文章,采用准社论的方式,直接对股市进行棒喝。因为在这之前(自10月开始)管理层看到股市疯涨,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聚,市场违规和不规范的现象频发,于是连连发布了后来被称为“十二道金牌”的规定,如:《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等,这分明是在多次温和地放风,告诫股民股市已投机过头,需要降温,提醒股民注意风险,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终于在12月16日出了重拳。社论生怕股民听不明白,里面用了“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这样斩钉截铁的语句。评论刊登的当天,沪深两市均以跌停报收,很多股民都傻眼了。

96年我跟着老师在中国嘉陵上赚了不少钱,社论推出时我没有沪深股市的股票,但持有一些柜台交易股票,刚开盘时大盘暴跌,但那些柜台交易的股票基本是平开,反应滞后,我还在暗自庆幸,谁知后来这些柜台交易股票跌得更惨,因为从12月16日那天沪深股市实行10%的涨跌停板制度,一天最多跌10%,但那些柜台交易的股票依旧没有涨跌停限制,结果我持有的一只当天就跌去了20%多,让我损失惨重,最后赔钱出局。

那天在大厅里,很多的股民在骂,跟他们聊起来时,我很感慨:政府高,打你一记耳光后,还要让你觉得是自己不对。因为事先给你提醒了,而且是提醒了多次,你不听,那只能是你的事了。炒股票必须要讲政治,这是我在遭遇党报棒喝中最深刻的体会。

十二,我的1997 1997年,是一个绝对伟大的年份。这一年,在资本主义洋枪洋炮攻击下清政府被迫租让出去的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这一年,上证指数勇敢挑战93年的高点,仅差6点就创出新高;这一年,我应一家创业期公司老板之邀,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一九九七,我来啦!

之一,买星湖股份。

遭遇12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棒喝后,看到自己买的柜台股票最低跌了26%,感觉非常郁闷和难受,在反弹至跌幅20%左右我把股票抛了,想出来看看再说。卖出之后,在96年底与97年初的时候,看到有几只股票很抗跌,而且大盘企稳后窜得飞快,我记得当时这样的股票有三只----蓝田股份、康赛集团、星湖股份。前两只后来都出了事,后一只一直安在。我与当时一位相熟的股友(这位股友是会计出身,与我年龄相当,家底也比较殷实,后来在股票和房产上的投资都很成功)一起大概在8、9元间买了星湖股份,买后没几天到了13元,我们赶紧一起跑了。当时市场还有传说星湖业绩会有巨大提高,股友还开玩笑说“难道是公司不生产味精了转而改行生产白粉?”。事实上我们抛早了,后来一气又涨到了10元。买星湖的感悟。早在买星湖前,我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股市中强者恒强。记得初入股市时,望春花和春兰股份两只股票表现非常活跃,大盘好时涨得快,不好的时候跌得时间短,跌幅也小,这纯粹是因为有庄家驻扎其中。1216评论后蓝田股份、康赛集团、星湖股份这三只股票涨得最快,也是因为有庄家在其中炒作,只是星湖那时还有基本面的支撑,庄家收手早,而前两只因为有明显的违规违法行为而炒作时间比较久,最终导致公司高层换来牢狱之灾。如果仅以做短线的角度,在遇到大盘大跌时买那些抗跌的股票,则成功的概率会很大。

之二,邓公谢世。

1997年2月19日晚,我们敬爱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2月20日,大盘开盘即跌停,随后开始逐步攀升,至收盘几乎从跌停到涨停。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认为大盘要连跌三天,有的人认为要重拾升势。一大早我来到股市,看到大盘跌停,稍一停顿,后来见有的股票已经开始活动,并打开跌停,我的大脑在急速运转,想起了1976年开国领袖毛主席的逝世,想起了参加追悼会时的默哀三分钟,想起了老师在教师后面的黑板上写下的“继承毛主席遗志”的大字。毛主席领导人民革命成功,邓小平领导我们发展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一切需要我辈加倍努力。因此大盘低开是对伟人的默哀,然后高走是要完成伟人的遗志,因此要建仓买股。基于前面买星湖的经验,于是买了前几天走势很强并率先打开跌停的二纺机(600604),当天就赚了接近20%,还买了爱使股份(600652),当时股性特别活,而且走势也很强。第二天大盘继续涨,且涨幅超过5%,随后大盘大涨小回,总之是打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战役。

之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投资理财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认识和投资股市的方法很难,但只要用心研究,还是能找出一些实用的方法的。其中,我认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就是其中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多年以来我用它来谋势极少失手,今天就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规律在研究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时常用。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Marginal Utility)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老师经常举的例子是吃包子,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需要5个馒头才能吃饱,因为饥饿,吃第一个包子时感觉最好,所以往往是狼吞虎咽,此时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有第一个垫底,吃第二个包子可能就不觉得那么饿了,后面的几个就更是这样,到开始吃第五个包子时,他可能已经饱了,因而边际效应最小,如果继续吃第六个,就会感觉撑人了,再吃第七个第八个身体可能就会有麻烦,往相反方向发展了。

其实在邓公去世之前,从95年开始大盘就时不时受伟人健康原因的困扰,大盘跌了,市场就会流传伟人的身体健康问题,这样来回了很久,甚至在邓公去世前的一天,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大盘出现过暴跌,应该是知悉邓公身体状况的人传出消息,但第二天没事,大盘又收了起来,直到2月20日消息真正兑现,市场才一步低开到位,从此也就没了健康问题的缠绕,大盘一路上行直至5月。也就是说,2月20日邓小平先生去世的事实,使得健康问题对市场的困扰的边际效应递减到了最小。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对于研判大盘和个股的利好利空消息的市场效应非常有用。如果一个消息或一项即将发生事情在市场中流传很久,那么它对大盘和个股的影响必然将会是逐步减弱的,直到彻底不起作用或起反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未来可以应用到本次经济危机对股市的影响的研判上,根据宋鸿兵的推算,在今年9月左右在美国会爆发比次贷危机更严重的垃圾债券危机,这个观点已被媒体多次报道,如果到时真的发生,我想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应该不会比去年那次影响更大,如果不出现大的政治或军事动荡,原则上大盘不会再创新低,但回探的发生是一定会有的,这也是我们一直的耐心等待的战略性的机遇。

之四,那些精彩的战斗。97年上半年,大盘在1216准社论的余悸中颤抖上行,市场上的各路豪杰也因此收敛了许多,象96年那样占山为王,相互混战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江湖中从来不乏高人,他们以超出常人的谋略与眼光,总能审时度势,抢得先机,发现乃至引领市场趋势,97年的那波绩优股行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开创了价值投资的先河,现在回头想,那应该是多年以后大盘蓝筹股行情的萌芽。97年上半年的那波行情,走得健康,完美,最后是自然见顶,整轮行情下来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奖优罚劣的评价与筛选功能,完全可以跟成熟的资本市场有一拼,中国股市的后来者应该向发现、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那些先人们学习和致敬。

1997年,沪市以四川长虹为代表,深市以深发展为代表,发动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绩优股行情,其基本的布阵特征如下:沪市以四川长虹为元帅,湖北兴化(600886,现在的国投电力)为先锋,春兰股份、青岛海尔为左右军,其它一些如济南轻骑之类的绩优股殿后;在深市则是以深发展为元帅,深科技(000021)为先锋,华强、粤电力等等为中军及殿后。元帅要压阵,所以走势稳扎稳打;先锋往往要打头阵,所以走势更凌厉。通过以上的分析,并仗着自己的那时自认为技术分析很精湛,于是在沪市,因为之前做过长虹,也对长虹有感情,所以就选了元帅,在它40元的时候追高买入,直到60元时卖出;在深市,我则选了先锋深科技(那时深科技的K线异常漂亮),47元买入,69元卖出(现在我电脑软件上显示97年最高点是70元,但我记忆中应该是最高点到过72元),更为经典的是,这基本是在行情的末期,而且半点没耽误时间,从买入到卖出大概只用一周的时间,速战速决,走得干净利落,并成功规避了后来的下跌。

总之,97年那轮行情上我是春风得意。

之五,一种价格运动现象

1995年那个肃杀的冬天,很多股票都跌破了净资产,对绩优股同样熟视无睹。96年股价全面上扬,可谓鸡犬升天,97年大盘理出思路,开始褒扬那些绩优公司。我在报纸上负责每周跟踪的那家公司,其实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绩优公司,刚开始,处于价值低估状态,确实应该逐步回归,但随着行情的渐序发展,我发现越来越不对头了,因为我觉得即使是绩优股,其现有的股价也已超出了其真实业绩的支撑,所以我在周评的时候就建议不要继续持有了。但在稿子发出的随后几周,股价还是继续上涨,这让我灰头灰脸,同时也感到困惑。后来,安妮老师来作报告,她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股价涨要涨过头,跌也要跌过头,涨过头,是源于人性的贪婪,跌过头,则是因为恐惧。巴菲特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他贪婪。投资股票是30%的科学,70%的艺术,要准确把握与操作,对市场的感觉与经验可能最重要。

之六,毛遂自荐

97年春节过后,在经过前期的学习、写作、领悟这些基本积累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有两下子了,于是拿着自己手画的沪市K线图以及刊有那篇有代表性的《97沪市红胜火》的文章报纸,来到一家证券营业部,找到一位部门经理,让他看了我的文章、手绘K线图以及跟他讲了一些对股市的看法,进而表达了想到这家营业部兼职投资顾问的想法。这位经理一会点头,一会沉思,甚至还问我关于待遇的问题,让我一阵激动,其实也是傻激动,他也管不了多少事。

说起这次毛遂自荐,其中也体现着我一向偏好的防守反击的行事风格。首先,我本身已经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做一份兼职而已,因为是兼职,所以成了不惊喜,不成也不懊恼。

如果将这种行事风格贯彻于财富观中,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了这份态度,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那些在金钱、美色面前倒下的官员、老板,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败在这里。

之七,学习期货

97年春天,看到一家期货公司招聘,并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于是就跑去报名了,报名时也是带了上面提到的那两件武器----文章和K线图,负责面试的是一位交易员,不苟言笑,小心翼翼地问了我几个问题,问问题的空挡看出他是在思考。第二天边开始参加公司的培训会。培训是在公司临近的一家饭店进行,培训得很系统,从基础知识到技术分析再到客户开发与维护等等一一讲过,培训临近结束时还请来了当时国内的一位期货高手来讲了一堂课,这位高手的同学还是央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培训结束时参加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一个商品期货推介会,从中长了不少见识。

培训过程中公司的老总和两位副总都亲自上阵讲课,老总很年轻,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尤其是操盘能力被大股东器重,老总是以自身的经历来鼓舞大家奋斗,激发大家的企图心。那时这家公司很牛,是一个期货品种的三大多头之一,赚了不少,三个老总一人一辆大奔,很是气派。培训期间公司的伙食也不错,办公条件也是一流,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可惜的是,期货不好玩,因为是杠杆交易,可以让你瞬间暴富,更可以转眼间血本无归,这家公司没多久就破产了。

我对杠杆交易始终是有看法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让那些高贵的大银行一下子资不抵债,就是因为热衷于杠杆交易的结果。所以我认为一般人及一般的企业,还是远离杠杆交易的好。但期货也不是一点也不能参与,如果要参与的话,我觉得应该学习老一辈开国经济掌柜陈云的思想,因为我们国家对糖的需求很大,需要进口,国外有原糖的期货品种,陈云觉得有必要利用期货市场,但要有原则:一是不做投机买卖,而是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使我们不吃亏或少吃亏。二是要慎重,只买进确实需要的物资,要请示报告,每次总结经验。他说,做买卖有赔有赚,但是要以赚为主。三是严守纪律,不能浪费分文。于是政府通过香港公司的渠道进行期货交易,1973年4月到6月,香港华润公司下属五丰行通过原糖期货交易,在完成购买原糖任务的同时,净赚240万英镑。1973年,仅通过黄金买卖和开展期货交易,外贸部门很快就赚回了30亿美元,比上一年出口总额26.4亿美元还多近4亿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与08年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航空公司在油价上对赌从而造成上百亿的损失形成鲜明对比。陈云所提出的三原则,在今天不仅是期货而且在其他理财领域依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纪念512 悠忽间汶川大地震一年过去,看到那些祭奠的照片与帖子,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愿逝者安息!

多难兴邦,512大地震,在重商主义的大潮下,让我们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回归----重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前途,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对财富的态度与运用,这是我们理财的前提。

看看张文木先生的研究结论:

1、1820年中国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说明,我们长期信奉的经济发展的单纯GNP标准是会亡国的,2、从1870-1950年间,欧洲GDP发展远不如拉美,可拉美人在一战前一直是的欧洲人的奴隶;斯大林时期的GDP不如沙皇时期,可前者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后者却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说明,以GDP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谁发展经济的目的只是为了作奴隶。

因此,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放弃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是一定不会有前途的,这个世界上也一定有着比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将来我们通过勤奋、智慧赚取更多的财富后,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做更有意义的事。

另外,西方人只要看看汶川地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中国政府与人民血肉情谊,就应当明白,利用西方价值观从中国内部改变中国发展方向,让中国成为西方附庸的企图,绝无希望。只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以上是我在512大地震一周年的感想。

谋势在理财中的运用之二----可以即时投入的战斗:攀钢钢钒

特别注明:以下只是分析一种理财方法的运用,并不构成实际的操作建议,据此操作,责任自担。

记得军训时,教官在礼堂里讲枪械课,并带了一支79式半自动步枪,讲课结束,教官说:既然讲了半天枪械知识,那就打一枪让大家感受一下。话音未落就听砰的一声,教官朝上一枪(教练弹),女生吓得尖叫,男生直呼过瘾。后来打靶时,尽管之前进行了两天的瞄准训练,但真打时还是有些发懵,第一发子弹打得仔细,没想到的是后坐力那么大,以至于第二发子弹稀里糊涂就打出去了,后来定了定神,将后面的三发子弹打出,打靶成绩还算不错,一个10环、一个8环、三个9环。同样道理,理财不是纸上谈兵,必须经得住实战检验,否则便是赵括。其实只要有耐心,又肯下功夫,总会有一些机遇可以抓住,攀钢钢钒即是这样的机遇之一(我将其归类为小机遇,因为不是那种动辄翻番的机遇),而且正在发生。今天在这里将谋势在攀钢钢钒中的运用写出来,两年之后可以回头验证对错。攀钢钢钒整体上市在中国股市发展进程中是一个特别事件,因为时间跨度长,历经市场牛熊转变,所以最终在K线图上走出怪异走势。但,九九归一,无论期间如何变化,两年后的股价不会低于第三方担保人鞍钢所给出的10.55元现金选择权的价位,要高出现在股价8.5元2.05元,并且还会享有期间的承诺分红每年0.12元两年计0.24元(含税),换句话说,以现在的价位买入,两年后的收益至少要超过25%,而且这几乎是无风险收益。为什么会得出以上结论?请看下面的分析。

1、有法律保障。在攀钢整体上市过程中,第三方担保人及公司均做出承诺,而承诺具备法律效力,不可更改。攀钢钢钒为实现其吸收合并攀渝钛业及长城股份达到整体上市目的,引入了第三方鞍钢集团做担保,做出了给予流通股东2009年4月29日前9.59元及2011年4月底10.55元两次现金选择权,攀钢钢钒及其一致行动人也作出了两年内每年分红0.12元的承诺。在民法上,承诺是要必须兑现的,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一次现金选择权已过,而行权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持股者都在等着两年后的无风险收益。而第二次现金选择权派发前,鞍钢集团将提供由深交所及登记公司认可的机构出具不可撤销足额履约担保函。4月29日没行权的股东,自动享有2011年的10.55元现金选择权,而且期间卖出再买入后现金选择权不会丧失。

2、符合行业整合升级大势。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只要看一看美国的产业升级历程,就会知道下一步中国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经济不景气时期,恰好是优胜劣汰的大好时机,此时最利于产业整合。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下旬正式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规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按照规划,2010年年底前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万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到2011年,全国将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纵观中国钢铁布局,国资委直属企业宝钢把持华东并延伸至华南与西北,鞍钢把持东北,此次进军攀钢进而占据西南,武钢把持华中,剩下的地方国企河北、山东两钢铁集团分别在华北与华东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的地缘版图已基本划就,在力学结构上已基本处于相对理想的平衡状态。

3、攀钢与鞍钢本次联姻,是国资意志的体现,在国有经济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情下,国资意志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如果两年后攀钢的股价达不到10.55元,则流通股东将会选择把手里的股票卖给鞍钢,若到时社会公众持有的股份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25%,或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司社会公众持股的比例低于10%,则上市公司股权分布不再具备上市条件,费时费力的整合将以失败收场,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基本为零,如果要失败,则4月29日第一次现金选择权时就不会这样平安度过了。

4、有优惠政策支持。国家为鼓励并购重组,连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并购贷款,包括税收优惠免减等等。

5、第三方担保人已投入重兵把守,发生在攀钢钢钒上面的是中国证券市场难得一见的大级别运动战,如果失败,则后果很难收拾。截止到2009年4月28日,担保人鞍钢集团持有攀钢钢钒股份5.95亿股,投入资金应该在50亿元以上,中国股市发展这么多年,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6、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普通投资者眼下就可以借势,尽管对于2009年4月29日后再买入的攀钢钢钒股票不享有两年后的现金选择权,但正好可以搭那些享有现金选择权股东的顺风车,准备耐心持有两年,以获取稳健的无风险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还相对较高。当然,如果有耐心,中间遇到大跌什么的,收益会更高。

关于股票,我只在看清形势时动手(包括买入和卖出),而且往往以2-3年为一投资周期。

关于基金,我觉得你买的品种太多了,以前的帖子里提到买基金的原则了:戴花要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以上是我自己的原则,仅供你参考。

你的情况过去我在到各地讲座时见过的太多了,说实话我很头疼这样的问题。基金是用来长期持有的,短线我真说不准。买股票更是功夫活,一看到某个消息就买的话一定是草率的。巴菲特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基本一生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报表。

老师您好:

我一直在追踪您的帖子,看到很多人向你请教自己的困惑,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打搅你,但是最近真的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如果能得到你的指点,不胜感激。

我在成都,我是82年的,老公是81年的,今年结的婚。婚前我们完全没有理财意识,挣多少花多少。不懂股票不懂基金不懂任何投资。现在我们贷款26万买了套90平方的房子,月供1600元。今年12月交房后还要花5万左右装修(这笔钱到年底前能攒够)。

我和老公的固定工资乱七八糟的费用扣除之后,一个月总共只有5200元,我们两兼职做投标预算等等,约3000/月(一年3万没有问题的),年终奖大概2万/年。

我们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都不太担心失业问题,如果失业,我们都有信心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也试过自己创业,但最后又回到了打工的路上。

但是,由于明年要考虑要小孩了,我们家的收入暂时要减半了,支出却要倍增。而我们是没有储蓄的,所以,我对未来时而充满信心,时而又很悲观。我周围类似我这样的家庭还是很多的。

我现在慢慢开始学习理财,学习投资了。我想从基金开始入手,先每月定投500-800元,你能为我推荐一只基金吗(如不方便,就不为难了)?

还有,老师,请你帮忙诊断下,我们这样的家庭,我应该持悲观情绪吗?有时当局者迷啊。

小猫:有人说飞机经过成都上空时都会听到下面哗啦哗啦的麻将声,而你们夫妻都那么勤奋,怎么会悲观呢!依你们家的收入,在成都生活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在生孩子的第一年会相对紧张一些,但那只是暂时的,而且只要合理规划也紧张不了哪里去。房屋装修的钱已经有了,下一步的重点是把孩子的奶粉钱准备充足一些,那样心里会更踏实。小孩出生以前你还可以一直工作,这样在装修完房子后完全可以攒够孩子出生一年的奶粉钱,而小孩出生半年至一年后你又可以兼职或继续工作,所以根本不必担心的。我倒是觉得你有必要处理好装修与怀孕的健康问题,有一个好的心态与情绪,争取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好宝宝,那才是一辈子的财富,也是你考虑问题的重心。至于基金定投,因为我更喜欢选时,所以不好回答,但我认为后面大盘回调尤其是深幅回调时在那些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里会出现难得的机会,后面我可能会为此专门写一篇。

总之,我对你家情况持非常乐观态度!祝你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在我们要小孩之前,偶尔看到了那本来自成都的《哈弗女孩刘亦婷》的书,里面提到的早期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并付诸实践,收获颇多。建议你看看这方面的书,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感悟也不少,回头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封闭式基金主要是折价的问题,有个保底收益

感觉折价高时比开放式好,呵呵 和讯封基论坛很多高手啊,讲的都不错

老师帖子,比较喜欢看将无风险套利的思路和接触的基金领袖(王亚伟、赵丹阳),顶下

理财的基本原理之一----谈谈金钱的时间价值 看到大家的一些留言及反映的一些理财境遇,我觉得有必要讲一下理财的基本原理,一方便大家对理财的理解。前面讲过理财的品质培养----耐心,那是建立在理财的基本原理----金钱的时间价值之上。当我们把1万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再取出来,那就不是1万元了,还会有利息到手,这就是金钱的时间价值。金钱的时间价值需要参与社会流通方能得以体现,如果将钱放在家里,那么1万元在一年后还是1万元,所以理财是要将财富投入社会进行流通。一般而言,时间越长,金钱的时间价值会越大。投资理财,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基本原理。巴菲特之所以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将金钱的时间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投资周期往往要以5年、10年来计算,中间也可能会遇到回调或套牢,但会依靠金钱的时间价值来熨平,最后迎来丰厚回报。当然,其前提是投资前进行细密严谨的调查研究。反观那些不成功者,败就败在没有充分利用金钱的时间价值,因为急躁冒进,因为频繁操作,生生将金钱的时间价值进行拆解,最后当然是以失败而收场。理财不成功,精神也不会好,生活质量当然也就不会提高,这有悖理财的初衷。我衷心希望这样的情形不会再发生在已经看过这个的帖子的网友身上。

听曾光说猪流感----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

昨晚(2009年5月17日)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了主持人董倩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的对话,看后颇有感触,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我感觉曾光老师的科学造诣很值得我们大众尊敬,听他讲解对流感的认识和态度后,让我对我们国家应对诸如SARS、甲型H1N1等流感爆发可以持谨慎乐观态度。在整个节目访谈中,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投资理财借鉴。

1、重视隐性风险。所谓明枪好挡,暗箭难防,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因为事先知道,就会有戒心,所以应对起来不难;反而是那些隐性风险,因为事先很难看见或难于预计,所以最难预防,给人带来的伤害可能就会更大。1918-1919年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当时的统计数字是死亡2000万人,但后来的统计修正为5000万人,2000万是当时相对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5000万是后来把那些贫穷落后国家的死亡数字加进去的结果,大流感在先进国家爆发的同时,也在吞噬着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的生命,因为这些国家医疗技术落后,甚至不知道是大流感袭来,所以伤亡更大。曾光老师在谈现在的疫情时,同样提到了贫穷落后国家的问题,可能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只是没有足够的检测手段,而尚未发现,这就是H1N1甲型流感的隐性风险问题。而联想到投资理财,对于那些未知的隐性风险,也应该格外注意。

2、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在节目最后,当董倩试探着让曾光老师对本次流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曾光老师说预测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变数太多。但我们可以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只要把困难估计到最大,并做好各种预案,则往往会迎来最好的结果。我们做投资理财,在布局之际即将各种风险考虑周到,做好最坏的打算,则到时即使真的发生了,因为有事前的准备及心理预期,则也不会处于被动状态,或者场面无法收拾。

我的1997 之八,开始职业新生涯。1997年6月1日,我应当时在全国已颇有些名气的老板之邀,正式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这段职业生涯让我在经济上完成了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始积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结识了许多精英,也认识了绝大多数顶级的经济学家,总之是收获了终生受益的财富。

说起入伙还颇有些戏剧性,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到单位后,同事告诉我说有两个人骑着摩托车来找我,其中一个人给我留下了电话。我一看,是那个报社编辑的,于是就打过去。编辑说XX想让你到他公司来,我一听,有些宠若受惊的感觉,甚至还有些怀疑,难道就这样正式入行了?于是第二天我就去了,当时公司在一家证券营业部开了工作室,都是50万以上资金才可以进去,而且人都满了。到了办公室(在大的工作室里面的一个小间,一张办公桌,两台电脑,一台电话兼传真机),老板在外地出差,是另一个人在管理,这个人年龄比我还小一点,但处理问题的水平不低。他先给了我一本事业手册,让我先学习一下公司的理念。事业手册其实是个大的文件夹,第一页上就写着:公司绝对不会埋没任何人才。言下之意,是公司给你提供平台,海阔凭鱼跃。后面又交代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就开始工作了。初入一家新公司,总会感觉新鲜的。我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很是兴奋。熟悉之后又出去跟那些大户们聊了一会,当然少不了要帮他们看看手里的股票,点评一番。那时是初生牛犊,点评也大胆,因为是初来,他们也都爱听,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感觉也很放松。

到了中午,证券公司给提供盒饭。午饭过后,我们要接听电话,解答股民的提问。那时鸿联信息台在全国很火,股民都是通过鸿联信息台的收费电话打过来,收盘后,还要将股评录入信息台里,供股民拨打收听,到了月底跟公司分成。

我记得那时每天上午收盘后,我们两个人都会对大盘走势讨论一番,然后定个调,后来的经验证明,这样做让我们对大盘的把握正确率会提高不少。

我的1997 之九,说说老板。没过几天,老板回来了,因为那时他已有了不小的名气,会到央视解盘,也在各地做报告会,有很多的粉丝。之前我也听过他的报告,很佩服人家的水准。因此,我对老板还是有些小崇拜,尽管年龄比老板还大几个月。在真正见到老板前,还有些许期待和紧张。见到老板时他风尘仆仆,刚从外地回来。老板不说废话,跟我打过招呼,简单问询了几天来的工作情况后,就开始研究行情了。

我们老板是值得我敬佩的人,从没有任何门路的一介书生,完全凭着勤奋与智慧奋斗成功,现在应该是亿万的身价,而且第一桶金来的干干净净,因此可以说是个人奋斗成功的典型。我们那一批搞证券的人,都不是专业出身,因为那时也根本就没有这个专业,而且专业书籍都很难找,要从新一点点来学习和积累,过程中一定是要付出诸般努力。而要再从诸多学习者中脱颖而出,那一定要加倍付出。成功的背后泪多少,《八仙过海》里的主题歌唱得没错,与老板几年共事中我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那时我们每天都要给客户以传真的方式发送股评,中午晚上各发一次,每次都是老板的文章占大头,多年如一日。“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多年如一日的写文章,而且还要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要做到这一步,老板要天天看书,什么书都看,老板说如果有7天不坚持看书的话,那他写作的灵感就会枯竭。我清楚记得其中一次我们去一个城市做报告会,我是提前到达,老板是晚上10点下飞机,到市里安顿好后再与对方一起吃饭,完事后大概就要11点了,但老板还是在睡前看完了一本书,好像是美国的名著《爱情故事》,因为是住一个房间,所以对这些我记得很清楚。老板每次出差包里必定要带两本书,以在旅途中完成阅读。

老板的文章非常得有文采,比我不知要高多少个层次,以至于去一个城市做报告时,一家证券公司的女博士为之倾倒。

老板兼容并蓄,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我们一起去做报告会,因为在台上,往往就会对台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老板不,做报告期间会有人递上纸条,有提问的,也有表达观点的,对于表达观点的,老板总是让我收好,回头认真研究,而从来没有轻视过别人。老板移居到外地后,曾无偿让我在他的房子里住过1年,对于这些我及我爱人始终身怀感激!我结婚也是在老板的房子里完成的,那是国庆节,老板一个人从外地回来住在房子的另一个房间里,因为父母要我们回老家举行仪式,一大早就起来忙碌,我要穿西服打领带,但打领带的技术不高,就到老板屋里让他帮着打一下,老板睡的迷迷瞪瞪的,一边教我一边打,我就直接戴上了,“我刚才是做示范,你再好好打打。”老板说,“就这样吧,挺好的”。我就这样戴着老板做示范的领带打车回家举行婚礼了。

我的1997之十,辛勤创业。

到公司一个月后,上市公司半年报开始陆续披露了,老板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报表,从报表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这在证券投资咨询行当还处于草莽的时代,老板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眼光,为我们在日后继续领跑这个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说几句,我们公司是以技术分析起家,在技术分析方面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换句话说:我们具有核心竞争力,直到现在这个市场这么发达,从海外引来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但我们对大盘的研判跟任何一家中外券商、基金相比都不会逊色,这是我入道这些年来的客观感受。既然这样,为什么老板不是继续扬长避短,而是要求我们下大力气研究上市公司呢?其实我们这样做,本身就是在不自觉运用优秀上市公司筛选办法。看一家上市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不在于它眼下的生意有多火爆,也不在于当下的市场占有率,最该着眼的是其产品与技术储备,是不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股价在本质上是对其预期收益的贴现。

回题,当时公司人手少,最初开始研究报表就我们这边两个人,我负责沪市公司,同事负责深市公司,老板有空也参与研究,每天上午把报表分析结论写出来后要用到午评传真上,下午写的要用到晚间传真上,同时公司还制作了标准模式的卡片,给上市公司建立档案库,后来老板还花5万元找人开发了一套软件,给上市公司建立电子档案库。可见当时我们做的工作细致、超前。

印象中当时沪市上市公司要超过300家,而此前我根本就不懂会计,因而更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对我而言,那是一段十分艰苦的岁月,承受的心理压力及精力付出一点也不亚于那时的高考,一方面,我不想落伍,不想让老板看不起甚至被辞退,另一方面,我知道技多不压人,多学一点东西一定没有坏处。于是就象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一样,边学边上阵。幸好那时候证券营业部的一个会计不错,性格很温和,会计室与我们的工作室紧挨着,我一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他,他也总是耐心的解释,对我的帮助与提高非常大,这个小伙子后来去了巴黎,希望他在巴黎过得更好。

那段做报表分析的日子对我而言是一种极限训练,就象特种兵所进行的那种野外生存训练一样,过程极其艰苦,而一旦训练完成,则一定如脱胎换骨,应对一般问题就如小菜一碟,得心应手。

看一家上市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不在于它眼下的生意有多火爆,也不在于当下的市场占有率,最该着眼的是其产品与技术储备,是不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股价在本质上是对其预期收益的贴现。细细品位老师的话,耐人寻味。

之十一,研究报表的体会。

1、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压力下往往会爆发巨大能量。那时做报表研究给我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带来巨大的求知动力,能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熟悉财务知识并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甚至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分析技巧。人的惰性有时需要压力来消除。

2、为用而学,效率奇高。因为是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过程中遇到困扰而随时寻找解决之道,因此对于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印象尤深,所谓记得住,学得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我想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就问,或者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由着兴趣去想,去看,去听,去学,这样的效率大概是最高的,孩子也是最轻松的。

3、在会计实务不精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来判断公司价值。这就好比我们看小说,尽管多数人不会写小说,但还是会区分谁的小说写得好,谁的写得差。对于同一个作家,他的哪部作品好哪部作品不尽人意,大家也会有基本的判断。那时已基本能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比较和历史业绩比对来对公司进行评判,并发现问题。

4、通过上市公司公开的报表分析可以找到好股票,这是我初次进行报表分析得出的直接结论,而且经过实证检验。1997年沪市第一家半年报是东北热电(600795,现在的国电电力),当时股本很小,应该只有1亿左右,现在已是54亿了。当时半年报显示这家公司业绩不错,而且最主要的是,后面它会先租赁机组,然后会购买机组,背后有大股东支持,如果大股东想扶持它,那非常容易得到快速发展。所以我在报表分析中给出的结论是现价买入,中长期持有。这只股票后来不是众望,股本扩张了近50倍,大家可以想想涨幅有多大。印象中97年中报还有一只股票也不错,是明星电力,但只是中期机会。

5、不要简单看每股收益,而要进行细致分析。就如不要简单看一个人穿得有多好,家里有多少钱一样,要看家里钱是怎么来的,是中大奖来的还是靠劳动所获,还有是不是坑蒙拐骗或者贪污受贿,不是正道和常道而来则是很危险和不可持续的。

6、功夫在表外。研究政策动向,掌握行业信息,了解上下游情况,以及客户及竞争对手反映等等,也都值得特别重视,另外公司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与管理艺术也值得重视。

财报的研读真的很重要 但是现在的有些上市公司往往有些不做在报表里,也就是所谓的“隐蔽性资产”,往往带股票拉升才知道怎么回事的? 怎么办呢,老师

研读报表的终极目标,一是做到注意那些分明白纸黑字写着但别人却不关注的信息,就好比隐蔽战线的情报分析;二是要学会读懂会计语言背后的东西,也就是你说的隐蔽性资产,这需要谋势,需要一双慧眼,当然如果属于内幕,则另当别论,那就只好去听那英的歌了: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之十二,发工资。

虽然那时我们老板已名声在外,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原始积累并不多,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所有员工加起来不到10个,我们是名符其实在创业,也因此,老板给的工资不多----1000元。每到开工资的时候,老板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然后数出十张,“XXX,这是你这个月的工资。”,没有工资条,也不用签字,当然,老板和我都不是计较之人,大家在一起工作一直都很融洽,并且都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在一起勤奋创业的一幕一幕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而且倍觉亲切。后来也有过大把数钱的时候,但那种数钱的快感总是短暂,远比不上那些创业的岁月印象深刻。

之十三,一位天才商人

这一年,我还遇到一位天才商人,来自南方,年龄跟我差不多,眼镜后面的眼睛都会说话,十分的精明,生意场上非常有一套,而且跟政府关系十分相熟,政府与市场在他这里左右逢源,几乎就如股掌之间。认识他时资产就已上千万,现在早已成了亿万富翁,开发了大片大片的房地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商业原则,与公司合作,有收益后会立刻兑现分成,丝毫不会拖泥带水。在买房子问题上,他的建议深深影响了我。他买房子比较早,当时是在不很富裕的情况下买了房子,当然房子不会很大,地角也不属于黄金地段。与他一起买房子几个人,后来都发展的不错,换了大房子,他因此说第一次买房子失败(其实也不算失败)。因此,我要买房子时,他建议可以适当超前一点,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在后面的房产投资上我会专门提到。

之十四,节俭的习惯。

无论是我们老板,还是那个商人,还是我本人,大家都着节俭的好习惯。那时我们写稿子向外发传真的时候,一张纸如果没写满,老板会把空白的地方用手一折,然后撕下来,只发有字的地方,这样既节约纸,又节约电话费,我当然也是跟着老板这样做的,而且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以至于后来到那家国有的投资公司时,同事都笑说:X老师你可真为公司节约。前面提到的那位商人,尽管早已上亿的身家,但直到现在据说住五星级宾馆时还会将宾馆里提供的免费袋装茶带走。他在买了新的大房子后,邀请我跟我爱人到他家做客,去他家前,我在他们家附近的一家高档商店里买了一些日本水果,40元一斤的,在他家吃完饭后,他说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水果。后来他参加我们的婚宴,给了一个很厚的红包。关于一些节约的习惯以及由穷而富过程中的花钱心理,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自传《华尔街教父》有过经典的总结。格雷厄姆在送走客人后,往往不会选择立刻打车,而是再走到地铁口去乘地铁回家。但有时又会突然大把的花钱,可能是潜意识里想当一回金钱的主人。

之十五,财色故事。

97年后来由一波秋季行情,公司把握得不错,名声也越来越响。这时,一家外地上市公司找到了我们。那天晚上,那家公司的老总还有随从带着当地的市长在一家五星级饭店宴请我们。宴请开始前,我看到一位头发倍儿亮的男子带着一位靓丽女郎也来参加。宴会开始,自然要互相介绍一番,那位老总谈了不少公司的优势,宴会中途那位靓丽女郎贴到市长耳朵上说了几句悄悄话就离开了。第二天一到办公室,老板愤愤不平的跟我说:“你知道昨晚那女的是干什么的吗?”“不知道。”“陪了那位市长一晚上,10万!”

后来这个股票涨得不错,老总的那个随从告诉我说他有30万原始股,市值早已超过百万,但他不舍得卖。其实他根本就不懂股票,后来行情一直不好,庄家早跑了,他还在坚守,对他而言,也只是纸上富贵了一次。

我的1997之十六,大户室里两个赚钱的人。

那时我们的工作室里经常来的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其中有两个印象比较深,也基本代表了两种投资风格。一个是喜欢做短线的,看好一个热门股票,往往是全仓介入,基本持股不会超过2天,赚钱与不赚钱都会走掉,这样就避免了被深套的可能。由于喜欢追热门股,所以短线往往是赚钱的,经过长时间的跟踪,我知道他总体是赚钱的,但他每年都会把赚的那部分提出来,只用原来的本钱在里面操作。这个人文化不高,甚至会满口脏话,但他在股市投资中是在不自觉的严格执行操作纪律,而且是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操作纪律。他每天都看我们的研究,看我们推荐的股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开发的系统中有强势股列表这一栏,他就从中寻找并发现目标。总结起来,我认为他是在不自觉地遵循投资的一些基本原理,严格遵守投资的纪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想结合的典范”。

另一个人,是擅长做波段。他爱看的我们系统里搜罗到的潜力股,然后再认真研究,买入后会坚持持有一段时间,中间的涨跌都不为所动,最后赚钱不少,比那个做波段的收益要高。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精明,也很有耐心。他的成功,是潜质与心态的胜利。

之十七,被公检法人员带走。

人生旅途大概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有一些插曲乃至波折,有些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需要有风险意识,并要注意风险管理。到目前为止我遇到过两次雨公检法打交道的经历,后一次还非常惊险,今天先说最初的那一次。1997年,是我们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我们至少赚了200万。年底前的一天,我象往常一样在工作室里按部就班工作,进来了两个人,人高马大,坐下来问我:XX(我们老板的名字)在不在?我说不在,出差了。“你是XXX吧?”“我是。”“我们是XX单位的(公检法部门,我就不具体说了),接到举报你们有经济问题,跟我们走一趟。”并拿出了工作证。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脑子懵了,连大户室的人都没打招呼就跟他们两个走了(现在想想当时真不成熟,要是他们是坏人冒充来绑架的话,那我可能就会出大麻烦了)。

到了楼下,他们把我带上了一辆挂黑牌的车。上车后,其中一个凶巴巴地对我说:“给我老实交代,你们犯了什么事?”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犯过什么错误,更不用说犯罪了,于是开口就说:“不知道。”“你他妈给我老实点,没有事我们能找你?”我说我真的想不起来。到了他们单位,把我推进他们办公室的最里面,让我自己好好想想,想好了找他们,我也只有点头的份。

在我反思的过程中,他们的另一路同事进来了,我听他们在交流。其中一个说:“XX区XX银行的那帮人不理咱们。”听了这话,我明白了,快元旦了,是想让我们打点一下。可能他们觉得让我听到了他们的话不合适,又把我带到了另一间办公室,让我继续反思。快中午了,他们也要去吃午饭了。这时,一个好像他们头的人把我叫过去,“想得怎样了?”“没想出来。”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面善一些,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我问他:“要是你们办错了案怎么办?”“什么?XXX(单位名称)还有办错的时候?”这句话让我无语。“这样吧,你先回去,回头叫你们老板来一趟。这几天你不准外出,随时等我们电话。”就这样,我回单位吃中午饭了。

回单位后马上给老板打了电话,老板当晚就赶了回来,找了几个熟识的朋友大家一起分析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应对。最后的结论是他们想要我们打点打点,干脆找个熟人牵线打发一下。没过几天,那两个人的其中一个带着一个不认识的人又来了,我很错愕得看着他,在想怎么又来了。“没事,朋友买了些股票,想让你们帮着给看看。”他拍着我的肩,笑笑说。这段不期而遇的**就算过去了。这事也促成了老板决定到另一个大城市去发展的决心,因为那里的水更深,大概我们这样的收入根本不会被人注意。

我的1997 之十八,97轶事

1、偶遇老师。1997年我经常要去电台做节目,还要在办公室里接听收费热线,因而也有了一些热线故事,有些还很有意思。其中一次在电台做完节目然后接听热线,没想到突然一天竟然接到了我的一位老师(毕业后这位老师曾帮助过我)的电话,让我感觉突然,还有亲切,于是留下老师的电话,下节目后给老师打了过去。我上学时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待我都很好,其中在毕业等分配的时候,还到其中一位老师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时那位老师还是单身,晚上我们先到他父母家看《天涯明月刀》,看完后再一起到他家另外一套小房子里去睡觉,真应该感谢老师在我困顿之时的帮助,所以能为老师尽一己之力也感觉非常应该,而且还颇有些成就感。

2、几位大户室里的中年女士。那时每天中午和下午收盘后都要接听热线,有一家证券公司大户室里的几个中年女士(叫他们大姐吧)经常打电话咨询,估计也是证券公司报销电话费。这几个大姐大概也是闲的没事,或者觉得在电话里逗一逗我好玩,有时在电话中嘻嘻哈哈,可是有一次,一个人却直接在电话里就哭了,原因是中午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她的股票指标已经开始走坏,我建议她出掉,她却没舍得出,结果下午大跌,她又是重仓,下午收盘后再打来电话时,直接就放声大哭,连声说后悔。

3、意外收获。那时经常打来电话咨询的,还有一位国字头公司的女会计,自己买股票心里没底,所以经常咨询,后来找到我们办公室,提出让我指导,然后赚钱后给我利润的10%,我说那倒不用,大家当朋友处吧。秋天的那波行情,因为天大天财上市连拉涨停,带动了其他科技股的上涨,我让她买了我熟悉的深科技,赚了一些钱后就卖出了,这个会计带着计算器来到办公室,拿出10%的利润给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而且是个人,当时我很不好意思要,几番推让后我收下了,这是我得到的第一笔工资外收入。当然后来也为上市公司做过理财指导,那些钱收得就当仁不让了。

1997年我操作过的最后一只股票是陕长岭(000561),大概是5、6元间买入,然后到7元多的时候就做了卖出操作,之后因为大盘波澜不惊,就再没有操作,也没看账户。98春节过后第一天上班,打开账户一看,陕长岭上次卖出没成功,而现在的价位是10元左右,意外的每股多赚了接近3元。就这样,带着幸运走进了1998年。

我对36写意人生[jiujiu0999@sohu] 20%的年化收益也很感兴趣哦,希望您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哦

是投资一个厂的设备。他们无力投资,于是向熟悉的人筹款。算是自筹资金性质的吧。

这个年化收益扣除成本的话,平均下来,大概是15%左右吧。也只有10年左右了。10年后,设备成废铁了。我觉得有点像企业债券的形式,但比企业债券风险要大一些,毕竟本金变成了设备,设备能不能挣钱,是有点风险的。所以利润也比企业债要相对高一些。随着银行放借的松驰,这样的机会可能也很少再有了。所以,考虑到收益的持续性,我现在才开始关注其他投资了。毕竟,家庭资产的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别看目前年收益比工资高,但过几年,随着事业从高峰回落,随着这项投资收益的逐步递减,工资收入与投资收入双双退潮,很有压力的。

艾尔米达:对于北京的房价,我想你可以看一下潘石屹的观点,尤其是他关于政策房开工面积的数据与对房价的影响分析,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最站得住脚,而且他是当年从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跑出来的人,也是因为当年他注意到了当时海南的开工面积才吓得抽身而逃的。

十三、1998年,更上一层楼

1998年值得书写的东西比较多,这一年,对于国家则是内外交困,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内有发生在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因此值得特别记录;对于公司还有我本人,这一年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我们取得国内首批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并旗帜鲜明地发现和引领了那一年的股市行情演绎大戏,更加奠定了我们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这一年中许许多多的事情我都是第一次经历,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相信对于今天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都会有借鉴意义。

冰山~~雪洁: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概都离不开波折中前行的基本规律,但是还好,打开各国的股市走势图,你会发现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我想你的心情始是不明朗的,但最终一定会是明朗的。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师傅的话让我记忆深刻,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出来拉活,因此非常辛苦,但他在想:北京游几个人可以像我这样每天可以在长安街上目睹太阳一点点升起?

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内有两首歌特别流行,一是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二是那英的一首,只是我记不得名字了。如今回头再看,那场危机早已过去。

之一,拿到资格证书。

1998年3月28日(应该是周六或周日),我接到老板的电话,说是中午一起吃饭,饭店的位子都定好了。我在纳闷是怎么回事,到饭店后才知道,原来报纸上刊登了国内第一批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公司和人员名单,我们公司以及包括老板和我在内的几个人顺利取得了该项资格。金榜题名,这已经是人生之大登科了,当时还在想,就这样取得新中国第一批分析师资格了?真有些亦真亦幻的感觉。当时取得这个资格其实也有些不易,全国当时拿到这个资格的人好像只有不到700人的样子。申请资格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超过5万字,当时我发表的文章超过这个标准,但发表的报纸却在遍布全国各地,我也不是每张报纸都收藏,因此要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凑齐并复印就有困难,幸亏一家本地报社记者有收藏报纸的爱好,顶着被老婆长期唠叨的压力一直致力于财经报刊的收藏,从他那里借出报纸然后逐篇查找、复印、装订、标记,最后汇总到公司再报送省证管办审核,还要准备照片什么的,总之申报工作很琐碎,我记得报送材料的前一天晚上忙得晕头转向,不过还好,最后顺利通过,从而让我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从此后不断去全国各地调研、作报告,见识了很多上市公司老总(让我对中国的企业经营有了全新的理解),结识了证券行业的诸多精英,见过了这个市场中各路英雄豪杰,有机会与主流经济学家当面探讨,甚至还与高层人士有过接触,也有幸参加过经合组织、IMF等等一些国际组织的会议。所有这些,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大提升了我看待问题的高度与视角,会让我终身受益。

二、1998年行情特点 我们读《文学概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道理,股市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一定会反映当下及其未来的经济活动趋势。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物,股市同理,所反映的是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发生的事物,这就是主题投资。这个帖子写到2001年时,我会具体做一下股市流行趋势的总结,因为中国股市10年走过的路基本完成了一轮投资主题的周期转换。

在经历了93-95年的以“两桥一嘴一明珠”的浦东开发概念股炒作、96-97年以长虹为代表的消费品龙头股行情之后,1998年股市归于沉寂,但沉寂中发生了一波重组概念股行情,我们公司有幸最早发现并引导了这一轮行情,并提出了“1998年不炒重组不叫炒股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自春节后以谋势的角度陆续推出30余家资产重组概念股,使得我们公司在业界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为什么1998年会是资产重组概念流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一般历程来看,那些优秀的企业都是在经济低迷时趁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进行扩张,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市场竞争减少,运行稳定,以谋取超额或垄断利润,毫无疑问,1998年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低迷期。在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外贸环境恶化;在内,1997年中期开始国内产能出现全面过剩的局面,过剩意味着要淘汰落后产能,也就是要发生大规模的企业间收购、兼并、重组,但限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国内尚不足以发生发达国家的那样大规模的收购与兼并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当时国内股市国家股、法人股还是不流通的,所以也无法通过二级市场来举牌收购上市公司,但当时上市公司家数较少,客观上造就了股市壳资源的稀缺性,因而通过国家股法人股转让来达到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再通过资产注入改善公司基本面,以方便后面增发来募集后续发展资金的目的。这样,那些小盘、绩差上市公司变成了“香饽饽”,大家争抢投资,这成就了1998年的投资股市主题----资产重组。1998年春节后一直到6月,出现了一轮象样的资产重组行情,市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些小股票上面,而这些小股票在指数中的比重很小,所以从K线图上看那轮行情小步攀升,给人感觉爬行得很吃力,当一个人举一件东西感觉吃力的时候,往下放时一定是迅雷不及掩耳,果然,到了8、9月份,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加上国内又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导致后来大盘一泻千里,曾出现过连续几天大盘接近跌停板的现象。以上是1998年的行情基本特点。

之三,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

前面帖子里交代过,我们公司的专长在于技术分析,但老板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提前布局,开始注重基本分析,并率先开展到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与当时走在前头的券商君安证券同时起步的,这也足见我们老板的眼光,后来还在公司企业文化里加入了超前这一条。

98年春天,一家制药企业的报表里提到了新上的一个项目,根据公司自己的描述,应该技术非常先进,达产后会给公司不菲的利润,于是老板就让我与另外一位同事一起去这家公司调研,看该项目是不是真如其所说。我们连夜准备了公司的资料,第二天到公司领了差旅费后,与同事一道,找了一辆出租车,就直接奔那家上市公司而去。

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一切都感觉很新鲜。这家上市公司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刚进城时看到大街路口的一个古代名人的雕塑就让我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厚重的文化气息。到了公司证券部办公室,简单寒暄后他们就领我们见了一位在这里驻点的券商的投行人员,可能是想借助投行人员压一压我们,也可能是希望我们与他有所交流,随后就在他们陪同下去了新项目车间。制药企业的卫生要求特别严格,我们换了白色的工作服,头脚也都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后进入了车间,有些机器是隔着玻璃看的,公司的工程师边带我们参观,边做介绍,在走到一个重要装置的时候,工程师介绍说这是这个项目的关键设备,先进程度亚洲第一。我问:“这么先进的生产线,日本没有吗?”“没有。”“日本比我们先进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呢?”“主要是污染,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污染。”“哦”。听到这里,我轻轻的一声叹息:我可爱的祖国,什么时候能够发展到不再把有污染的生产线从国外引进来,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将污染问题处理掉?那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在车间调研完毕,我们与那位投行人员也进行了一些交流,又与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些沟通,并希望能拜会一下公司老总(在电视上看到过,是位很平易近人的企业家),以对公司的经营有更全面的理解,不巧的是老总在外地,也就作罢。看时间还充足,同来的同事年龄比我年长一些,也很喜欢研究国学,就说顺便去看看名胜古迹吧,于是去几个景点看了一下,并留了影,还新学了一些历史知识。

1998年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因此无人关心业绩,这家公司业绩也不突出,加上当时股市热点在资产重组上面,我们也就没对这家公司做推荐。这家公司也基本属于放人群中找不到的那种,此后也没做过多的追踪。

之四,一个庄家

中国资本市场的基金力量崛起(2000年)之前,在股市上兴风作浪的,是那些有资金优势的庄家,当然他们也是有赚有赔,那些运气好,运作成功的庄家一次足以赚够几辈子的钱财。98年炒资产重组时,我们就遇见一位,投资3亿,至少赚了1.5亿而成功隐退,要知道那时的1.5亿其购买力可不是现在的1.5亿水平。

98年那些小盘、绩差的上市公司因为壳资源的稀缺而被庄家相中并借助资产重组和资产注入题材而大肆炒作,因为我们公司对资产重组股票从谋势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推荐,也因此不断有人找上门来,有来虚心请教的,有想找门路赚钱的,还有想借助我们的影响力来造势的,我们当然也会区别对待,为此公司也制定了明确的原则: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失公司声誉及前途,也因此,对那些找上门来的庄家所做的股票,我们也会仔细加以甄别,然后给出适当的操作意见。

一天,一个庄家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去考察一下他们入主的那家公司的项目。当时是新经济的前夜,互联网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酝酿,这个庄家入主了一家绩差公司,欲将其重组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根据他们的描述,是要在我们的食物中植入某种革命技术,让人吃下后发生基因改变,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还很形象的打了个比喻:譬如把某种可以治疗糖尿病的东西植入香蕉树中,等香蕉长成了,就自动带有这些基因,人吃了香蕉后就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从根本上清除糖尿病。说到技术来源时,他们出钱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因此十分可靠。这样的描述当然十分诱人,但事后证明当时是在“画饼”。10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到现在还在重组,但这个庄家借助当年盛炒资产重组的东风,借助于这些概念,以及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憧憬,最终成功将股价推高,并顺利出局,赚够了几辈子的财富。

可能大家听多了庄家数钱到手痛的故事,但这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其实庄家也十分不易,庄家也是到处融资,而且成本一定不低,如果坐庄失败,则一定会一无所有,甚至换来牢狱之灾,在这个市场中坐庄失败的例子不是没有,因此庄家承担着常人不堪的风险。这个庄家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头发斑白,而他当时只有40多岁。我们一个同事的夫人在看到这个庄家的照片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有心事,因为照片里眉头还在紧蹙,而且头发花白。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看到了原君安证券的元老杨骏英年早逝的消息,以前在我们公司呆过一个同事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去世了,而且年龄也不大。这个行当中人收入是不低,但工作辛苦,压力大,尤其是当自己观点与大势相背时,看到自己管理的资产在不断缩水,那种感觉与压力是局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与这位庄家打交道的感触:股市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在前面帖子里提过,股市是对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会体现一个阶段经济生活的流行主题,98年的流行主题是重组,庄家牢牢抓住了这一主题。同时,股市的魅力还在于随机波动,股价可以是上市公司未来一两年经营业绩的反映,还可以是未来一二十年经营业绩的预期,所以股价会大幅波动,人们也都普遍认可这一波动现象。正是基于上述,几百年来,中外资本市场不断上演一幕幕的资本大戏,中间间或夹杂着闹剧。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密西西比投机事件和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时,就曾上演过这样的故事,那时有一家公司声称能造出这样的手枪:它的子弹是智能型的,发射出去后能自动辨认出你是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吹得天花乱坠,但还是有无数人相信,当然最后接棒者被骗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故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无论是在资本市场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都会持续上演,只是版本在不断升级、演变。

说说新股申购

今天桂林三金开始申购,这是在新股发行中断9个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第一次新股发行,股市历来有炒新的习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尽管本次发行市盈率不低(超过30倍),但上市后应该还是有利可图的,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跌破发行价的概率很低,应该是可以申购的。

新制度出台后的一二级市场运行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新股认购者有必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新股发行改革后,看似中签率提高了,但因为市场化发行,发行价也跟着提高了,压缩了以前打新无风险收益的空间。

至于发型制度改革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建设,我觉得要说的话有很多,这些话包括批评性的,也包括建设性的,在这个帖子里发表有些不合时宜,也就作罢。

上一篇: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下一篇:三十周年结婚庆典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