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理财志向论文

2022-04-16

摘要夫妇有别早在孔孟就已经被提出,是儒家伦理纲常的重要內容。夫妇有别在明清徽州宗族社会中得到广泛的、特殊的运用,对于宗族及整个徽州地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代人理财志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代人理财志向论文 篇1:

热词

       指那些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被迫远离数字文化的群体,这些人大多数是不懂使用智能工具的老年人。“数字难民”“数字原住民”(80后甚至再年轻些的这代人,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移民”(指因为出生较早,在面對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者)构成数字时代人类数字鸿沟所划分的新的“三个世界”。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如购物收付款时没有智能工具的老年人想用现金支付却被店员拒绝等。也许老人们蹒跚的步履并不能追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但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可以走得再慢一些,为他们开辟一条特殊的“怀旧”通道。真正的文明,不是抛弃那些走得慢的人,而是让每个个体都有尊严地活着。

     因为基金大跌而破灭坐拥百万资产梦想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韭菜”们,称之为“韭零后”。“韭零后”的出现,是由于最近在媒体平台上有许多“基金大神”展示购买基金之后的收益,并以“教小白/新手/大学生买基金”“新手闭眼买无需操作”等噱头吸引年轻人购买基金。再加上购买基金的门槛比股票低,买入卖出更简单,而且也比理财产品更加灵活,以及收益比理财产品更高,吸引大批年轻人涌入基金市场。但近期基金市场不景气,导致他们不断亏损,因此才出现了“韭零后”的称呼。这个群体的出现也给年轻人上了警醒的一课——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跟风,在对某个领域尚不熟悉的时候不要贸然涉足,而是先做足功课,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后再去尝试新鲜事物。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我教了四十多年高中了,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让他们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让他们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一周七八个补习班,逼到最后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她是一名基层教育者,始终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坚守滇西贫困山区的教育扶贫主战场。她于2008年8月,在华坪建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校期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从教的这些年,她的工资几乎全部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自己身患重病,也不愿从工作岗位上离开。无数个家庭贫困被迫辍学的女孩被她挽救了回来,她挡在那些阻拦女孩们上学的家长身前,用自己的力量帮女孩们走出大山。她对孩子们不仅是学业上的关注,还有生活上的照料,很多学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

代人理财志向论文 篇2:

明清徽州宗族中的“夫妇有别”

摘 要 夫妇有别早在孔孟就已经被提出,是儒家伦理纲常的重要內容。夫妇有别在明清徽州宗族社会中得到广泛的、特殊的运用,对于宗族及整个徽州地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夫妇有别 徽州 宗族

1 夫妇伦理的由来与“别”的释义

“夫妇有别”的观念由来已久,这一明确表达语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112-113据《礼记·哀公问》孔子以“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 [2]657三者来回答哀公为政之问。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五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人伦关系,“五伦”也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深入人心的重要内容。

儒家以“别”来解释和要求夫妇关系。

“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别”的本义即为分。《孟子》中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1]114事物千差万别,而最大、最显的不齐即是阴阳,阴阳之别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男女夫妇之别。

夫妇之“别”主要有以下三点表现:

首先在天性、性情上,丈夫是阳是乾,须是刚健中正,妇人是阴是坤,自性柔顺娴静,夫妇正如阴阳、乾坤一般动静合宜、刚柔并济。

其次在职责分工上,要求男子主外事,女子操持家事。外事主要有从事生产,维持家庭的生计等;内事主要有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孝亲敬老、操办婚丧嫁娶与人情往来、打理财产、修缮防盗等。

最后在道德品性上,《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夫义、妇听”,[2]275在《周书·宣帝纪》中有“义夫节妇”的表述。其中对夫的要求是“义”,丈夫须以身作则,以义立身,修己之德行,循仁义而行,为妻子作表率。对妇的要求则是“听”、“节”,妇人有柔顺之性,也有刚烈之性,所谓“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3]83“夫义”、“妇节”的道德品性是在有阴阳之别的男女天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天赋秉性在社会道德上的表现。

2 “夫妇有别”在徽州宗族中的具体表现

2.1 儒家礼教

礼教是以礼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化的一种手段,对徽州地区礼教影响最大的就是朱熹的《家礼》,在《家礼》的指导下,徽州各宗族分别制定的具体的家法、族规、祠规、祠训中也包含了对夫妇有别的阐释。

具体而言,儒家礼教对夫妇有别作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儒家礼教要求夫妇在职责上进行合理分工,各尽其职。“男治外事,女治内事” [4]883 是基本性的分工,丈夫更多的参与生产活动、负责家庭经济来源,妇人则将主要精力投注在家庭事务中。以《家礼》第三卷昏礼中的“醮子礼”为例,男方父亲对儿子的教导是“往婴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而女方父母则叮嘱女儿“夙夜无违尔舅姑之命”、“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 [4]898男子要承继宗事,支撑起宗族、家庭,女子要侍奉舅姑,打理操持家事。

其次,对男女的文化、道德教育有不同的要求,“男子始习书字,女始习女工之小者”,“九岁,男子诵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十岁“男子……读孟荀扬子,博观群书”,“女子则教以婉娩、听从,及女工之大者”。[4]885-886教习男子儒家经典,令其“知仁义礼知信”;教习女子孝道节烈的故事,传授女工技艺,令其柔顺有德且能操持家事。

最后,礼教对夫妇的德性也有明确规定,可总结为“夫义妇节”。夫妇都身为子女,孝是最重要的德性,这是“义”和“节”的共同要求。孝顺之外,夫之“义”最主要的要求是明理、深明大义,如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庭训八则》中对“义”的规定为“尚义者,审事几睽轻重,非穷理尽性不能。”可见,夫义指的不是个人的义气,而是识大体、明事理的公义。妇之“节”要求妇人在日常生活中须守礼、恭敬、节俭、忠贞,在特殊情况下还要有不畏强暴的勇气与果决。

在宗族中,恪守礼教、德行突出的“义夫节妇”,也会受到礼教的嘉奖,同时被族人立为典范。如绩溪华阳邵氏宗族《新增祠规》中规定:“义夫节妇……族之人宜加敬礼,贫乏则周恤之,患难则扶持之,异日修谱则立传以表扬之。”宗族采取各种方式嘉奖“义夫节妇”,既是对他们自身的肯定,也是为了鼓励族人加以效仿。

2.2 现实体现

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徽州格外强调对“夫妇有别”的践行。徽州宗族多为中原大族迁入,崇文重教之风盛行,对礼教尤其重视。徽州地区地形多山,田地不足,为了谋生很多男性只能背井离乡,或是入仕或是经商,往往数十年难以归家,于是女子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在此历史背景下“义夫节妇”有了具体的内涵。

夫之“义”主要体现为明理,在道德修养上要知理、重理,在具体处事中要依理而行。理的含义即为“分”,“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5]151 “分”就意味着遵循秩序,立身处世清楚、果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徽州人对族产的经营管理中。徽州宗族对族产进行登记、造册,在宗族内部明确规定族产的管理、使用,在宗族之间严格保护族产,防止族产流失或被侵占,产业较多的宗族还在官府进行注册、登记。若遇到族产被侵占的情况,宗族为了保护族产、分清界限可以进行持续数十年甚至历经几代人的诉讼。如明清时歙县的许氏与任氏为了明确祠堂的归属,两个宗族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诉讼。

此外,理还有“公”之意,如《孟子》所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1]238人心之所同,即是公,即是理。理超越了个人的私意,展现的是公义。“公”即意味着客观、公正、不偏私。为官即为良臣、忠臣,要秉公办事、心怀天下;为商即为儒商、义商,要诚信经营、以义取利;对待宗族、乡人也要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丈夫要修己之德行,忠于君,孝于亲,率于妻,信于友,但有余力,必光耀、资助其宗族,回报宗族栽培之恩;即使身无长物也要明辨是非,有羞恶之心,不可使祖宗蒙羞。

妇之“节”首先体现为守礼,《说文解字》中对节的注释为“约、缠束也”,即可以理解为依礼而行。由于丈夫或因求学科举、或因行商游历而背井离乡,妇人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具体表现为支持丈夫的志向,在丈夫离家时守身如玉;孝顺舅姑,抚养教育后代;操持家务,勤劳节俭,维持家庭生计。由于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妇人几乎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责任,如康熙《徽州府志》中记载的潭渡黄世学的妻子董氏,她“家贫以针纫得甘旨奉姑,昼夜不怠,十指尽血”,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

其次,“节”的另一体现为气节,妇女之气节具体表现为烈与贞。在歙县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中还有“烈妇”的匾,所谓“烈妇”是指抗暴捐躯或夫死殉节的女子。其中,烈是妇女气节最主要的表现,她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在他人的欺压面前毫不屈服。在礼教严明的情况下,有时气节也体现为贞节,有些徽州妇女甚至在丈夫死后守节或殉节,如上文提到的潭渡黄世学的妻子董氏,“夫亡无子,不食死,” 她在丈夫去世后慷慨殉烈。《易€Y尳凇坟源敲餮浴敖冢汉唷?嘟冢豢烧辍!盵3]472儒家向来强调节制但不可过度,要持正、适中,女子殉夫虽不为大儒所提倡,但是礼教在实践中也难免会有过度严苛的情况。

3 “夫妇有别”的践行在徽州地区产生的影响

夫妇有别的伦理观念在徽州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在“义夫节妇”的观念的引导下,丈夫明事理,妇人守礼节,夫妇共同奋斗对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三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夫妇有别”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徽州人明理重义,在经商时恪守信义、奉公守法,素以诚信著称,崇尚以义取利的经商之道,因而拥有了良好的声誉。而徽州妇女为了丈夫的志向与家庭的生计考虑,也鼓励、支持、资助丈夫经商,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丈夫以义取利,妇人依礼持家,夫妇相互支持、配合,故而徽州商业有了繁荣的发展。

“夫妇有别”促进了文教的兴盛。徽州崇文重教之风盛行,宗族极重视对族人的教育,创办了家塾、书院等教育场所,鼓励男儿于科举上发迹,以此光宗耀祖、壮大宗族势力。与此同时,宗族也十分重视对女子德行的培养,很多大家族的女性自幼也接受了文化道德教育,所以妇女亦多有文化基础。一方面,妇女们操持家务,让丈夫安心读书,支持丈夫的读书入仕之志;另一方面,她们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令其自幼树立读书之志,文教之风由此代代盛行。

“夫妇有别”维护了徽州宗族社会的稳定。徽州聚族而居,族中男子入仕或经商,有助于宗族增强经济实力、文化底蕴与名望,是宗族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因素。女性坚守在家中,孝顺公婆、教育子女、主持家政、支撑家业,是家庭和谐、宗族稳定的基礎。丈夫明理行义,妇人柔顺贞烈,夫妇有别的观念塑造和强化了徽州人深明大义、勤俭持家的性格。如今徽州宗族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上,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仍有大量遗存,这既归功于徽州人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与女性对家务的操持打理、对宗族的坚守与建设分不开。在精神上,敬宗睦族、敦厚重礼也已经成为难以磨灭的社会风气。

4 结论

夫妇有别是传统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这一伦理在恪守礼教的徽州地区得到实践和发展,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在此背景下夫妇有别有了具体、独特的内容。为了在多山少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夫妇有别的观念扩大化,对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进行新的诠释,在徽州地区男子不仅是要操持“家外”之事,更多的时候需要远离家乡,向地区外谋求生路,女子不仅要管家务,也需要参与宗族、村庄的建设。为了宗族的稳定与发展,夫妇有别的观念严格化,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约束夫与妇的行为。宗族的存在固化、强化了夫妇有别,而夫妇有别的实践反过来又对宗族乃至整个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上说,对夫妇有别的践行既是儒家思想渗透的结果,又是实现宗族的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4] 朱熹.朱子家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戴震.戴震全书(第六卷)[M].合肥:黄山书社,1995.

作者:舒琴 史向前

代人理财志向论文 篇3:

30岁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人说,试图勾勒一代人的生活往往会流于肤浅与偏颇,但其巨大的诱惑又吸引人们前赴后继。其实,对于人生“三字头”的图景,每个人都有权用不同的色彩去铺就,也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更不喜欢被年龄“撞了一下腰”时,那种茫然无措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探讨和努力又是不可避免且极为必要的。
30岁,你准备好了吗

30岁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年纪。在前后10年的年龄坐标中,30岁总是占据着绝对的C位。一过25岁,朋友们的生日感言中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马上要30岁了”。而一旦跨过30岁,后面的个位数似乎也会被虚化,因为他们会动辄使用起“过了30岁,人就会……”的说辞。

可人们对这一年龄的意识往往又是朦胧模糊的。就连大文豪梁启超也会在《三十自述》中暗自呢喃:“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其实,不论是国人对30岁这个年龄刻度的敏感,还是国外所谓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反映的都是人在这个特殊时段展开的自我回顾。大学毕业后,年轻人渐次步入社会,30岁左右的年纪恰好是“阶段性复盘”的重要节点。我究竟“立”住了吗?是每个步入30岁的人都不禁会问自己的问题。

今年五四青年节,有关“前浪”“后浪”的讨论引发了社会热议。与父辈相比,我们这一届年轻人有着更为丰沛的物质生活,职业与人生选择也更加多元。不过,在“三十而立”的问题上,不少人并未表现出比上一辈更加坚定的自信,甚至有人会发出“三十难立”的感叹。这是因为,一代虽有一代的福祉,“后浪”却也在奔涌的途中遇到了全新挑战。

首先,在传统社会预期和现实境遇之间,存在着难以忽视的错位。在很多长辈的意识里,30岁几乎是“安定下来”的同义词。对于“安定”的状态,则沿袭着颇为一致的指标,比如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事业有成、有固定积蓄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只要其中一项没有达成,年轻人就仍需向“圆满”的路途不断奋进。

不过,现实生活中,能够在以上指标全面“打钩”的人生赢家实属少数,很多时候都要面临生活中的两难抉择。比如,30岁那年,我的朋友本打算辞职读博,可突然的怀孕生子让她只能暂时放弃学业上的追求,安心待产。在她看来,所谓的“工作生活两不误”实在有些理想主义了,必要时刻必须作出选择和牺牲。

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传统的“三十而立”指标更有着实现难度过大的尴尬:高企的房价让人望洋兴叹,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使事业起步期有所推迟,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有增无减,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也成为年轻人在结婚生子前踌躇的重要藩篱。

此外,同龄人的人生轨迹,往往被视为自我对照的镜像,也成为不少人检视“三十而立”的参照点。当身边朋友都与自己处于同一状态时,30岁时的“我应该”问题还不会被放大。而当他们纷纷从单身到结婚,从租房到买房,从职场小白到事业有成,年轻人就会产生自己被遗留在彼岸的失落与不安,继而发出 “三十难立”的感叹。

步入30岁,无论是在个人财务、职业规划还是生活管理上,年轻人的角色都在全方位从被安排者过渡为决策者。对于集家人宠爱于一身,习惯于被照顾和被关心的80后和90后来说,这一转向必然要历经震荡与不适。不少家长就吐槽过自己孩子的“双标”:父母教导几句,他们就爱用“我已经30岁了,别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来回怼;当房租不够时,又觉得向父母伸手是理所应当。

有人曾指出,在这一过渡状态下,年轻人更像是一个个“回旋镖”,他们穿梭于家庭庇护与自我独立之间,应对人生困境的方式也略顯稚嫩和无助。一旦问题难以解决,他们就倾向于卸下重负,转身回到习惯的舒适区。

除了物质生活,年轻人也同样面临着自我认知的新挑战。进入社会之后,眼界拓宽,选择更多元,人们反而难以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在知乎等平台上,很多人也并不讳言自身的“悬浮”状态: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满意的岗位。“佛系”“低欲望”“社畜”等新生词汇,很多时候成为对抗人生迷茫、放弃努力的一种搪塞。

其实,人非AI,不可能一键达至“三十而立”的完美状态,从青春年少、懵懂无知走向真正自立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要经过自己的“奥德赛时期”,才能最终完成成人仪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有经历过这种困惑与磨炼,人生的基底才会更加稳固。迎接30岁所带来的一切,你准备好了吗?
三十而立,所立何物?

“三十而立”作为一个概念,有如“社会”“成功”等词汇一样,面临着语义学上的解释困境。我们对这些概念习以为常,可是若真要细究其涵义,却又往往语焉不详。

孔子在说此话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30岁已然是中老年了,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我们讨论“三十而立”,主要还是站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自我衡量、省察与鞭策。

那么,在本世纪20年代,“三十而立”,究竟所立何物?

在立外物之前,年轻人首先要做的是立己立心,实现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定向。雅典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有3句箴言,其中一句便是“认识你自己”。它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不盲目迷信任何权威;它是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直面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步调与节奏,一个人能否成功、何时成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按传统的外在标准,导演李安可谓是“三十不立”的典型代表。成名之前,他在家里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依靠妻子的收入养活家庭。看起来并不成功,甚至颇为颓唐。

可是从立己立心的角度而言,李安其实早早就“立”住了:多次剧本投稿失败并未动摇他坚定的电影梦想,一时的拮据困窘也并未让他迷失自我。相反,正是那几年游弋于锅碗瓢盆间的经历,被他细腻的感知力牢牢捕捉到,此后一举推出《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家庭三部曲”。

所以说,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芳华,只要自我认知明确了,那么即使一时收获不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会培养起自身的定力与耐力,在更长线的时间段有所成就。正如李安在谈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所说:“无论你遭遇到什么,要记得你心中的卧虎,它会警醒你坚持下去。只有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不会浪费。”

“三十而立”,立的还是自己的事业。坚定职业方向并不容易,步入社会之初,年轻人尽可以在不同领域和工作间摸索试错。《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就经历过长达11年的“无目的”状态。他当过教师,在父亲的工厂里打工,还尝试做过杂志销售员,结果都是草草收场。直到最后,他才发现了此后一生的志向所在

写作,并在31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著作。

当然,这样的摸索不该是无目的、无止境地跳槽,而是应当在不断尝试中寻找内心的确定性。人生其实只要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就足矣,深耕一个领域,形成对行业格局、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

一位在美国新闻界工作了十几年的前辈告诉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有职业“野心”的人,也不会把进入CNN、《纽约时报》等视为奋斗目标。可是在40岁之前,他更想被认可为一个“专业”的人。所以即使到了30多岁,他还是不断参加创意写作班、尽力做好每一个新闻专题。对于他来说,外在的成功与否也许难以把控,但是持续提高职业技能却是对自己的交代。

“三十而立”,还在立身,即主动适应周边环境,实现基本的经济独立,安身立命。曾国藩曾有言:“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

前段时间,我发现一位朋友虽然收入并非高薪,却总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每年还能带父母去世界各地游玩。后来他告诉我,自己此前也是月光族,手中的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花掉了,遇到事情的时候还要寻求父母的帮助。此后,他主动学习理财知识,每月都会把收入分为支出、储蓄和投资三类,尽管看起来不多,但日积月累也十分可观。所谓立身,就是要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摆脱这种非理性消费方式和无意识的生活管理,学会量入为出,做好生活规划。

在“三十而立”的各项标准中,立家无疑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如今,年轻人的婚育年龄有所推迟,是否以及何时成家生子也取决于个人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当下语境下的立家,更多的是看我们是否拥有承担家庭重负的责任感,能否从父母手中接下接力棒,开始参与甚至主導家庭决策。

在最近看到的一集播客中,主持人分享了今年回家过年的特别感受。她和父母去景点游玩,却发现他们已经不是印象中身体强健的样子。也是在那一次,她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宝宝”,不可以再拒绝长大。我们必须开始学会关心和照顾其他家庭成员,培养自己经营家庭的能力,早日实现心智上的成熟。
你需要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梁永安教授曾说:成长必然带有某种沉重性,也许是学会与自我的缺陷共处,也许是打破一种完美的幻想。不过它的最终境界是达到自由,实现一种透彻的自觉。“三十而立”的本质,就是人在心理、经验和智识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也许我们一时难以达到各种外在标准,但是只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打开方式”,就是在朝着理想中的“三十而立”进发。

具体的打开方式当然因人而异,不过也有着较为共性的方法论。比如,建立自己对成功的定义,然后制定计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果一味倚赖外部的标准,满足他人和社会标准的期待,年轻人就很难走出迷茫。

前段时间,有一位热爱摇滚的朋友来北京出差,约我小聚。出国留学之后,她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老家,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看起来舒适且安逸。可是长谈之后,我才发现她其实并不快乐。她想要回到北京,却比几年前多了房贷、工作等重重羁绊。所以说,生活是自己的,归根结底要靠自己去实践和感受。只有找到人生真正的热情所在,才会永葆奋进的动力。

同时,要学会情绪管理,直面人生成败。梁文道就从这个角度解读过儒家“六艺”中的射箭之术。这项运动看起来与学做君子没有关系,可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它所倡导的调整呼吸、情绪平稳、互相礼让、胜不骄败不馁等原则,都是在锻炼人控制情绪的能力。

当然,要想实现真正的“三十而立”,年轻人还要学会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培养更为广阔的胸怀。其实,世界不只有自己,人只有在家庭、社会的担当中,才能收获更多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跳出小我的枷锁,反而能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中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张伯驹先生自30岁起收藏古代书画,除了个人爱好,更多的则是保护国宝的赤子之心。为了展子虔的《游春图》,他不惜变卖家产出资购买,随后又无偿捐给国家。

翻看梁启超、胡适、汉密尔顿等名人的传记,也会发现前人多是在大我的意义上体现人生价值。梁任公的《三十自述》,满目皆是“国家多难,岁月如流,眇眇之身,力小任重”的家国情怀;胡适作为100多年前的“90后”青年,更是在26岁的年纪就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与表达方式。看看前人的追寻与成就,我们又岂能把目光局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浑浑噩噩地度过最黄金的年华呢?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人最悲哀的是身处伟大的时代而不自知,身处最好的年华却不知珍惜。

让我们从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关切这个社会的发展,尽情地发掘自己的潜能;让我们把自己的“三十而立”紧紧嵌入时代前行的齿轮,创造出一个个带有青年印记的高光时刻吧!

作者:任冠青

上一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