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2024-05-18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精选10篇)

篇1: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委员会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甲类: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

(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限定在理学、工学和医学等)。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10分)

(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30分)

(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 实用性(20分)

(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委员会

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乙类:哲学社科类作品

两项比赛(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10分)

(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30分)

(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 实用性(20分)

(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委员会

丙类:创造发明类作品

(只要求对其产品作较为详尽的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30分)

(1)考虑该作品本身是否可行

(2)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3)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 创新性(30分)(1)构思是否新颖

(2)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

(3)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4)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设计是否合理、精巧(2)性能是否优良

(3)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

(4)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篇2: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83 更新时间:2013-3-8 17:27:43

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培养我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积极投身科学实践,推动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实现大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积极推进创新型广东的建设,为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准备,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决定举办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3年3至5月

二、活动主题:

挑战青春,共创未来

三、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

承办单位:暨南大学

竞赛设立组委会,由主办、承办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组织领导工作。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承办高校团委,负责竞赛日常事务。竞赛设立评委会,由组委会聘请各领域学术专家组成,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四、参赛对象

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五、作品要求

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能参赛。

六、评审工作

1.各高校在校内组织预赛,并择优申报参赛作品,组委会负责各高校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评审委员会进行复赛评审和终审,并提出奖励名单。评审将遵循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对参赛作品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布。为更好地促进各类高校之间的交流,大赛评审将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两个组别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

2.评审以参赛作品的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为基础标准,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七、奖励方式

竞赛按不同组别、不同类别评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只列前三位的指导老师);按团体总分设“挑战杯”和“优胜杯”,颁发奖杯;另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八、推进步骤

1.竞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2.2013年3月,各高校举行本校预赛。

3.2013年3月31日前,各高校报送参加全省复赛的作品和《申报书》(一式四份)至承办高校团委。各校申报作品分配数额详见附件1,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作品。

4.2013年4月,组织全省复赛评审,确定进入决赛作品,汇编优秀作品简介。

5.2013年5月中旬,举行全省终审决赛,组织优秀作品展览,确定获奖作品和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

6.2013年5月下旬,组织优秀发明类作品展览。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高校要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列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科研处、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学生会干部参加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加强赛事组织领导。

2.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做好对参赛作品的组织、指导和校级初评工作。运用多渠道发布竞赛消息,广泛动员、全面发动,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参与面;要认真组织校级竞赛活动,全面权衡,好中选优,遴选本校优秀作品参赛,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聘请本校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估和筛选。

3.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学生学生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当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或社会企业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各类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4.各高校要运用多媒体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宣传工作,使广大大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挑战杯”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青年学生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典型团队,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学术实践,努力在校园中营造热爱学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服务校园学风建设。

十、特别声明

1.组委会将严格保守参赛作品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参赛者与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持有人的一切纠纷与组委会无关。

2.组委会将对作者和作品的资格进行审查,对于不符合参赛资格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刻取消其参赛资格,对已获奖的将追回所得一切奖励及荣誉,并以适当形式公布。

承办高校联系人:张高祥、孟祥磊、邓钧元 联系电话:020-85227075、85221642、85227076 电子邮箱:jnutzb1@126.com 地

址:广州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行政楼303室

团省委联系人:朱瑞峰、潘镭

篇3: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大学生对于参加“挑战杯”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中途就被淘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选题不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事半功倍,选题差劳而无功。因此, 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

本文作者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的作品题目进行剖析, 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从选题原则、选题途径、选题策略和选题禁忌四个方面来探讨“挑战杯”作品的选题问题。

一、选题原则

从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以及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题需要遵循“先进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5]。

(一)先进性

先进性就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某一作品的选题处于学科前沿或是研究别人未曾研究的领域,或是虽然有人研究,但还没有成果出现的领域, 那么该作品就具有先进性,在竞赛中就有可能获胜。 比如第一届挑战杯北京大学的作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该作品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这个选题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性。我们知道,在上一个世纪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开始问世,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国内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在当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都具有先进性。如果对历届挑战杯的作品题目进行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的作品中,有一半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以后逐年下降。图1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最高奖为一等奖,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如果现在再来利用计算机来从事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就很难具有先进性可言,更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热门。一般在新兴学科和热门领域内选题,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具有好的先进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图2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

(二)创新性

在战杯中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选题突出“新”,创新性非常显著。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又分为多个层面:它包括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和应用上创新等等。

1.理论上创新:理论上创新是指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学生自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后逐步上升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一般只有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有了新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否采用他人的技术或方法来验证,多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均为自己所开创,那么你的选题就属于原创课题。这种课题容易得出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风险和遭受非议,也是值得探索的。

2.方法上创新: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一些已有的问题,也常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科学结论,这种选题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性。这里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自创的新方法,也包括将别人创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 由于理论积累和思维深度、广度还是相当有限,一般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因此,主要的创新形式是在技术、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3.技术上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技术,比如新设备、 新试剂、新手段来研究已有的问题。这种选题具有很好的新意,往往能够更好地证实或否定别人的思路或假说。

4.应用上创新:是指把他人思想、技术或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上去,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也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有时还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应用上创新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研究对象或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问题, 前人不可能进行研究,所以选定这方面的课题,只要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研究价值, 无须费力气去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

图3是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从创新点进行分类统计。图3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应用上创新排第一位,约占52.2%,其次是方法上创新和技术上创新,各占26.1%和21.7%,而理论创新最少。理论创新需要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由于大学生受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或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那种使用已有的思路和理论,在技术上和研究对象上又没有新意,只是重复、验证或丰富他人的结论,就缺乏创新性。从历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好的作品不但突出选题上的“新”,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往往包括多个创新点。

(三)价值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对人类社会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性在于通过研究能够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增强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总之,价值性在于无论何种选题,都应该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能产生效益的(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的题目要具体,在你现有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它包括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你的设计路线是否可行,你的实验条件是否跟上,你的经费是否充足,你的人员知识层次是达到,你的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的研究对象是否支持,你的研究资料是否能够获得,你的调查是否会受到阻挠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四项原则外,大学生在选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有些学生一开始非常热衷于挑战杯课外研究,但由于对从事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厌烦枯燥无味的实验,以致失去研究兴趣,半途而废。这也属于一开始选题就出现了问题。

二、选题途径[6]

我们知道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题,好的题目从哪里来。一般可从以下10个途径来考虑。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发布有关该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的热点,选题时可以依据有关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提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

(二)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例如,人们对手机彩电等显示屏分辨率要求的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便得到快速的发展,因而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种为了推动市场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从社会需要中选题, 往往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亲身实践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捕捉生产和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例如关注生态村建设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生态环境产业化问题等等。

(四)空白地带

科学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地交叉与渗透。在交叉处的空白区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也能形成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 领域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和作用。

(五)观点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因此,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当人们从来没有质疑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时候,爱因斯坦却对其进行了质疑,并由此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许多前人的理论和观点,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都会显示出缺陷和局限性。只有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才能提出更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历史难题

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历史难题,也是选题的一条途径。我国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Q过程的唯一性”问题,从而解决了概率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并创建了“侯氏定理”。 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七)学术争论

对于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论。例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和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上最著名的学术争论。关注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八)反面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变换一个不同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思考。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是, 如果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反复推敲

在阅读书本以及期刊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在给定范围内”等一些限定词。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这些限制词,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鲁迅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这对科研选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十)失败案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案例中寻找到失败或失误的原因,就有可能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科学大厦,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图4从是选题途径的角度,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显示, 获特等奖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选题约占30.4%,其次是源于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7.4%。如果仅对社会科学类进行统计,9件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有4件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占44.4%。因此,有关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科研选题的常见途径。对于千奇百怪的自然界和复杂多端的人类社会,有着各种疑难杂问。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就会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选题策略

(一)类比策略

通过研究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对立策略

从已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采用对立思考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换策略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来获取研究课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转换策略一般是通过巧妙地绕过问题障碍,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问题的一种思考策略。例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 就是运用了转换思考策略,利用浮力等于物体重量这一原理,解决了当时无法直接称大象的难题。

(四)移植策略

移植策略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 移植到其他领域,进而产生新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四、选题禁忌

(一)选题过大

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 切莫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必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难题,而且要对所选课题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

(二)缺乏条件

选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研究资料、科研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场地是否具备,研究时间是否能够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选题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实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

(三)含糊不清

科研课题一定要精练、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空洞。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乏科学性,而且目标不清楚,难以下手。例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含糊不清。到底是研究如何优化教师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两者都研究,研究的切入口、研究的重心又在何处?这样表述,带有结论性口气,更像一句工作口号, 缺乏研究的味道。

因此,大学生“挑战杯”选题不宜选太大、复杂的课题,更不应该选择带有结论性、口号性的空洞课题。

摘要: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作品题目的剖析,探讨了挑战杯参赛作品选题的基本原则,并从热点问题、社会需要、亲身实践、空白地带、观点质疑、历史难题、学术争论、反面思考、反复推敲和失败案例10个方面,以及类比思考、对立思考、转换思考和移植思考4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选题途径和选题策略。最后对选题禁忌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作品,选题,剖析

参考文献

[1]张灵,胡桂英.从“挑战杯”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高师创新教育[J].现代教育,2007,(11):168-169.

[2]平扬,冀宁,李新玲.109名院士为“挑战杯”题词:鼓励青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11-01.

[3]柳晓森,陈杰.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王兆国致信祝贺[N].人民日报,2007-11-16.

[4]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DB/OL].http://www.tiaozhanbei.net.

[5]宋伟.科研选题论证中的四原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3(04):70-71.

篇4: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 二等奖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特等奖

《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 一等奖 《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特等奖 《面向纺织行业的协同商务智能与物流优化平台》 一等奖

《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 一等奖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二等奖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一等奖

《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 一等奖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特等奖 《“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 二等奖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特等奖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 一等奖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 二等奖

《北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接收模式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农村财务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佛山市三水区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调查与思考》 二等奖 《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究--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二等奖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特等奖 《完善我国地方应对自然灾害法律制度研究--以南京市2008年雪灾应对为例》 二等奖 《寻找危机中的希望--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玩具企业现状调查和发展策略研究》 三等奖 《乡村赌风的新趋势与文化治赌的新路径--来自皖浙农村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公立医院体系费用控制机制研究:信息与约束——以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为例》 二等奖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三等奖 《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一等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出路--基于江西省70个自然村的调研》 三等奖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困境与出路--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研报告》 三等奖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变“产业工”的培训模式研究》 三等奖 《废墟上的新生活——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及建议》 三等奖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研究》 一等奖 《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用多功能组合式空气净化器》 未入围

《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调查报告》 二等奖

《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点上--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调查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 《都江堰市灾后农民自建房问题调查报告——“HOME”型整体式方案》 二等奖

篇5: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共20件,按全国高等院校代码排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大扩散段水流均衡器——潜没式三角翼》

郑州大学

《南水北调移民与当地居民社会交往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淅川籍移民为例》

《社会工作视角下寄养家庭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三十里铺村为例》

河南工业大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

《如何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基于郑州市“农超对接”现状调查》

《化学小分子DMU—212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让世界文明种子在中国生根开花--在中国普及推广和发展“时间银行”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节会经济“热”的“冷”思考——基于对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调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中原经济区的实践探索--基于郑州、洛阳、新乡三市32个新型社区的典型调查》

河南农业大学

《分级提取法改善药用植物半夏块茎蛋白质组分析的研究》

《“45天速成”,并非危“鸡”四伏——对河南地区“45天速成鸡”消费者信任度调查及相关解读》

河南中医学院

《新医改背景下河南省新农村中医药卫生服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新乡医学院

《医学英语中高频医学词汇、词素和词簇的语料库调查》

安阳师范学院

《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适应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南省部分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为例》

许昌学院

《分等级结构硫族化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气象警情发布系统》

《一步法原位制备铜、锌氧化物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

洛阳理工学院

《水泥企业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南省51家水泥企业的调查研究》

《四分裂高压线除冰装置》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篇6: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团闽委联〔2011〕38号

各设区市团委、教育局、科协、学联,平潭综合实验区青工委,省直团工委,各直属高校团委、学生会:

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主办的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2011年3月开赛,经过作品申报、专家评审、终审决赛,于2011年6月3日圆满结束。

本届“挑战杯”组委会共收到25所高校申报的204件作品,参赛高校数和申报作品数均为历届最多。经大赛评审委员会各位专家认真、细致、公正的评审,共评出特等奖作品6件,一等奖作品13件,二等奖作品26件,三等奖作品82件,优秀奖作品77件,单项奖作品4件。同时,由竞赛组委会和大赛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厦门大学等8所高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卢英华等19位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希望全省各高校以本届“挑战杯”竞赛为新的起点,坚持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活动,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扩大青年学生的参与面,促进竞赛成果的对接和转化,更好地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附件:1.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

2.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

3.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4.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名单。

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学生联合会

主题词:教育 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表彰 决定

抄送:团中央、教育部、中科协、全国学联,省领导陈桦同志。

共青团福建省委办公室 2011年10月24日印

(共印400份)

附件1:

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

(共204件)

特等奖(共6件)

厦门大学(3件)

《微藻DHA的生产新工艺及产业化——高密度培养裂殖壶菌发酵生产DHA》 《新型的荧光Ag-S簇合物:[Ag62S13(SBut)32](BF4)4》 《我国代表性城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1件)

《白纹伊蚊高效Bt的筛选及细胞受体蛋白分析》

集美大学(2件)

《农户级土地及建筑变化监测的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 《探寻“海西”经济区低碳建筑发展之路》

一等奖(共13件)

厦门大学(2件)

《制度安排、社会分层与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三地的调研分析》

《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

福州大学(1件)

《实用新型地震婴儿床》

福建师范大学(2件)

《面向集群应用的太阳能中央热水器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 《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华侨大学(1件)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基于晋江市的调查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1件)

《阿魏酸与镰刀菌互作对地黄连作障碍的影响》

集美大学(1件)

《多选熟面自动售货机》

福建医科大学(1件)

《钩吻素甲和1-甲氧基钩吻碱抗急性炎性疼痛作用及其机制》

福建中医药大学(1件)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福建工程学院(2件)

《用于汽车玻璃塑料包边成型模具的永磁柔性耐压双囊夹紧机构》 《竖叶水车发电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水力发电方法》

龙岩学院(1件)

《自动式开关夜用笔》

二等奖(共26件)

厦门大学(4件)

《基于随动系统的排爆机器人》 《环保型无松香无铅焊膏的开发》 《NBForm自定义表单系统》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福州大学(4件)

《花卉发电》

《废水除磷免烧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一种高效空气传播病毒采样器的研发》 《基于触摸屏与偏振膜的动态随机保密键盘》

福建师范大学(4件)

《林权登记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

《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争夺——泉州民营企业调查》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序列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纯化和活性检测》

《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居民满意度调查》

华侨大学(2件)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参政问题——以闽南地区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2件)

《As(Ⅲ)氧化菌筛选、鉴定与氧化机理分析》

《基层政府“惠农”政策执行力研究——基于漳州八县(市)的调查》

集美大学(2件)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综合发电海水淡化系统》 《平潭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的调查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1件)

《不同产地草珊瑚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变异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1件)

《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融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闽江学院(2件)

《丽人馆》

《手持式助谈器“易谈”》

厦门理工学院(1件)

《防台风自动关窗机》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1件)

《第三方物流——寻求漳州水果农产品物流的突破点》

黎明职业大学(1件)

《利用泉州红色资源加强泉州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莆田学院(1件)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

三等奖(共82件)

厦门大学(1件)

《全球变化背景下极地有害污染物命运之再探寻》

福州大学(4件)

《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光催化水分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原型机》

《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校专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福州市“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福建师范大学(2件)

《一种基于新型正极材料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通胀预期下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区域比较分析——以福州、泉州、南平为例》

华侨大学(5件)

《无夹具条件下焊接铝合金薄板的动态装置研究》 《快速人脸检测跟踪系统》

《脱除水煤气中H2S厌氧生物滴滤塔的研发》 《离子液体作用下催化合成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福建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与对策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4件)

《硅及其吸收基因调节水稻耐UV—B辐射机制研究》 《黄曲酶毒素B1诱导的鼠肝蛋白功能研究》 《稻瘟病菌一假定丝氨酸蛋白酶MSOP4的功能研究》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模式创新——以福州为例》

集美大学(4件)

《6DOF智能型船舶操纵模拟器》

《水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共建共管:开创两岸经贸合作新模式——关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调研与分析》

《破茧成蝶,瓷都蜕变——关于德化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调研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3件)

《巴戟天对微波损伤的雄鼠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 《四-β-(氨甲基)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福建省基层医师对基本药物制度的KAP调查》

福建中医药大学(8件)

《半枝莲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加味茵陈蒿汤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腹脂沉积及血脂水平的研究》 《苏安心鼻吸剂体外释放度试验的系统性研究》 《莲房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透骨消痛胶囊含药血清影响兔软骨细胞CyclinD1 mRAR表达的研究》 《第三代“水如意”多功能经络负压药疗花洒》

《中医特色社区康复模式思考——基于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康复的调研》 《福州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与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5件)

《脉动真空灭菌器》 《统计过程控制SPC》

《基于局域网的机房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

《多壁碳纳米管磷光标记试剂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人体疾病的诊断》

福建工程学院(6件)

《AZ21B镁合金挤压工艺探究与实践》 《四叶草型互通式立交桥》 《信号源音箱电源开关》

《纳米Cu-TiO2 光催化氧化空气净化装置》

《传统的失落与现代的传承——关于惠安女服饰文化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看劳动仲裁制度——基于福州市五城区的调查》

闽江学院(4件)

《基于闽江学院测区的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作业处理的探索》 《福州内河底有机碳、硫化物及油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福州市中小物流企业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福州大学城综合性商业街调查与规划设想》

厦门理工学院(4件)

《半自动花生播种机》 《组合式救援千斤顶》

《GPS卫星小高度下多普勒频移的实验分析》 《岩一岩茶营销策划》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6件)

《三缸柴油发动机的数字样机建立及分析改进》 《侧面粗糙式LED》

《基于供电导线循迹的无轨电车辅助驾驶系统》 《在国际旅游岛视角下平潭旅游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峡两岸网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发展研究》 《中学生阅读的问题与挑战——思考的回应》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1件)

《超声辅助提取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泉州师范学院(2件)

《杨梅cuzu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sod1)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公众视野下晋江市体育品牌形象调查研究》

黎明职业大学(3件)

《基于无线LED的车载广告实时发布系统》 《从茶末及废茶叶中提取、纯化茶多酚》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效率评价中的应用——以福建省为例》

三明学院(4件)

《超声波法从鱼腥草中提取鱼腥草素分离工艺研究》 《三明市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三明市村级组织财务现状研究》 《福建省建宁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莆田学院(2件)

《可遥控操作的LED点阵字幕特效显示屏》 《莆田市旅游景点假日游最优模型》

武夷学院(2件)

《武夷山市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资景区规划》 《<柳永大辞典>编纂的意义及其可行性论证》 龙岩学院(3件)

《可分式自动公路护栏擦拭机》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的调查报告——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市区为例》

《绵竹年画特色营销之路》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2件)

《智能机器人》

《长汀县南山镇南田迳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宁德师范学院(4件)

《0-1规划模型在宁德师院自习室管理中的应用》 《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平面设计》

《校园仿真系统的建立——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闽东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宁德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3件)

《中国旅游业动态发展规律的研究》 《耳道清洗机》 《舒适暖鞋(保健鞋)》

优秀奖(共77件)

福州大学(1件)

《现代化进程中福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分析——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2件)

《镧的配合物对PET结晶性能的影响》

《闽赣两省四地联合申报朱子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分析及其机制研究》

华侨大学(2件)

《自胶结碎玻璃透水砖的制备》

《厦门市房地产指数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K线及布林格线组合的方法》

福建农林大学(2件)

《一种果冻式汤圆的研发》

《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效杀蚊菌株BRC—ZLL13的鉴定》

集美大学(1件)

《射频+摄像身份识别技术的研制与创新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6件)

《对书桌的改进研究》

《UV牙刷消毒器对口内常见致病菌消毒效果的实验研究》 《福州地区165例新生儿家庭护理现况与知识需求情况调查》 《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以C 社团Z项目为例》 《福州市老年人社区康复模式的探索》

《2009年福州11县(市)区新农合效果评价与改进建议》

漳州师范学院(4件)

《基于C/S架构的心理测试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园林植物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β-环糊精-纤维素肉桂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应用》 《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以福建省大学为例》

福建工程学院(2件)

《高效低污染燃气中餐炒菜灶的制作》

《粉煤灰的火山灰特性应用于脱硫的实验研究》

闽江学院(4件)

《无线供电旋转LED灯》

《利用长期GPS资料监测福州地区地表位移变化》

《根系海西,雕琢建平——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建设调查》 《闽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生就业意向情况调查报告》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5件)

《推行清洁生产促进铅酸蓄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 《福州金鸡山温泉度假村规划构想》

《福建省民办高职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报告》 《晋江市农村成人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打造学习型班级途径的思考》

厦门理工学院(5件)

《交流电弧发生装置》

《基于电磁场导航的智能物流小车》 《新型小区扫地车》

《动态背景下自适应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系统设计》 《2010年福建省安溪县会展项目环境考察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件)

《厦门市居民区立体绿化减碳潜力研究》 《从<周易>中看美国金融风暴》

《关于长泰方言中保留的中古语音系统的考察报告》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1件)

《微波辅助提取双孢蘑菇柄中多糖的工艺研究》

泉州师范学院(8件)

《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位及保护》 《基于matlab和mobius变换的图像处理》 《基于无线zigbee的敌情侦查系统》 《苏醒的慢雕细琢艺术——泉州锡雕花灯》

《外消旋双U形钕单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表征》 《论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创新与规划发展问题探究——基于福建省16家琯溪蜜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我国企业国际成长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黎明职业大学(1件)

《泉州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调查》

三明学院(4件)

《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MP3设计》

《灰化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草珊瑚中锌的含量》 《能源植物无患子茎段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代工企业的文化再造》

莆田学院(3件)

《“锋芒号”节能型游艇设计》 《可写字的电子小黑板》 《莆田市人口适度容量分析》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2件)

《水塔水位智能化控制装置》 《产品售后服务跟踪系统》

武夷学院(8件)

《多功能电子装置》 《追声警犬》

《小画家图像处理套件》

《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杏鲍菇酶解液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茶多酚的防癌抗癌作用》 《小型人工湿地模拟系统设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向评估》 《福建省建阳市徐市镇林墩村历史文化调查》

龙岩学院(6件)

《TGEV、PEDV二重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闽西地区TGE、PED感染率调查中的应用》

《红车轴草异黄酮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夏枯草水提物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及液体培养工艺条件优化的研究》 《高岭土尾矿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的研究

《客家文化的传承危机及应对措施——以闽西客家祖地大学生为例

宁德师范学院(5件)

《基于NRF905多点无线温度采集系统》

《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DNA指纹图谱的制作》 《一种“以废治废”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设计》

《高校二手市场调查报告——宁德师范学院交换小屋运营策划》 《Dream High招聘网站市场调研策划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2件)

《上海世博影响力与往届世博比较研究》 《动态房价智能预测及可视化》

附件2:

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单项奖获奖作品名单(共4件)

最佳表现团队奖

福建师范大学 《面向集群应用的太阳能中央热水器控制与

管理系统设计》

最佳创意团队奖

福州大学 《花卉发电》

优秀展示团队奖

华侨大学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参政问题——

以闽南地区为例》

福建中医药大学《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

态辨识》

附件3:

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获奖高校名单 厦门大学 集美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华侨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共8所)16

附件4:

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名单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龙岩学院

(共19位)卢英华 王泉明高和荣 齐树洁陈 亮

蔡声镇 黄茂兴林俊国

张灵玲 林文雄吴云东 石爱虎魏义明 甘慧娟

王乾廷 陈炳煌涂二生 17

郭鹏辉

篇7: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一)“绿色引领时尚”主题

“绿色引领时尚”是“西安世园会”的理念,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让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论文内容以“绿色引领时尚”为主题,以环保观念与低碳意识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二)“绿色十条”主题

“绿色十条”是指:安全无害、简约装修;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省电节电、珍惜能源;珍惜粮食、绿色饮食;按需定量、理性消费;惜水节水、循环利用;低耗高效、无纸办公;提倡有机、减少污染;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植树种花、美化生活。论文内容以相关内容为主题,以其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意义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三)“可持续发展”主题

篇8: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单位:信息学院办公室 2012-11-0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为更好的备战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决定举办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通知如下:

一、竞赛目的与意义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的文化氛围,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促进我校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

二、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三、竞赛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东北大学委员会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四、竞赛细则

1.参赛对象东北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组队由学生自主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参加,团队人数不得超过4人,其中主力队员3名,可设置1名预备队员。由不同学历的学生组队,按最高学历划分组别。可聘请1名指导老师。

3.竞赛内容参赛课题必须要有现实意义,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竞赛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主要是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及能源化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自然科学论文的作者仅限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作品不在此列。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3)科技发明制作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只投入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

4.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可以是近年来我校学生完成的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比如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所取得的成果。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个人申报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申

报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同学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是学生。参赛作品的指导教师原则上自己聘请。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报名范围之列。

(4)往届作品经修改后可参加校赛、省赛,但不能参加国赛。

五、激励政策

1、学院可直接向组委会推荐一份代表本学院最高科技水平的作品,不经过初赛直接进入决赛环节。

2、由两名及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本学创中心所评选)推荐的作品,可不经过初赛直接进入决赛环节。

六、竞赛日程

第一,前期宣传时间:2012年11月01日—2012年11月15日

第二,竞赛报名请自行到组委会公共邮箱tzbxuechuang@163.com(密码:tiaozhanbei)先锋网、创新网或下载相关报名表格。请将填好的报名表电子版,于2012年11月22日前发送至信息学院团委邮箱:xxtw@ise.neu.edu.cn。

注:要求各参赛队伍或个人报名后(11月24日-12月29日)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准备作品,以便及时参与初赛评审。

第三,初赛

初赛形式:书面评审

作品上交时间:2012年12月30日—12月31日

作品上交地点:二舍东231

具体内容:邀请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参赛作品按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进行评审,然后根据综合评分进行作品筛选。根据评审的筛选结果确定进入校级决赛的团队,并将结果进行公布,通知进入校级决赛的团队积极准备。

第四,决赛

决赛形式:答辩

决赛作品提交时间:2013年3月7日—3月8日(9:00—12:00)

具体内容:对进入决赛的队伍,再由专家评审组进行最后的现场答辩评审,并决定最后的校级获奖名次。

第五,校内选拔赛总结,省赛及国赛推荐

学校将通过各种媒介向全校同学公布评奖结果,获得校级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将择优作为东北大学推荐参赛作品报送辽宁省参与评选,省赛的获奖作品将由辽宁省择优推荐到全国组委会。

学校将组织对入围参加国赛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整理好的作品和相关材料向全国组委会申报。

七、竞赛评奖

1.根据竞赛参赛作品成绩,最终评出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且对获得一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将授予优秀指导老师奖。

2.本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成绩突出的学院将获得东北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体金、银、铜奖。学院成绩评审办法:将采取和全国接轨的办法。即依据各等次奖计分,计分方法如下:

⑴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

计40分,优秀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2分;

⑵学院推荐优秀博士生作品(有参赛者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作为支撑)每件额外加50分;

⑶团体作品将按第一作者占单位得分的70%,第二作者占单位得分的20%,第三作者及以后的按占单位得分的10%计算;

⑷团体总分积前三名的学院奖颁发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金、银、铜”奖牌及奖金,总分在前5名的将授予“优秀组织奖”。

八、大赛咨询方式

竞赛比赛期间,设有挑战杯QQ群(东北大学“挑战杯”:113024611),申请加入时说明学院、学历、姓名、联系方式。

共青团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

篇9: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初赛策划书

为了更好的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省内和学校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学生会科技创新部将组织各班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初赛,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目的

激励各班同学实事求是、刻苦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我院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本院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活动主题

友谊

合作 进步 拼搏

三、组办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学生会科技创新部

四、活动对象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全体同学

五、活动日期

10月中旬-11月底

六、活动流程 1、10月下旬,本部将下达挑战杯初赛的通知。同时,利用展板、条幅、广播台、网站等媒介做好宣传工作。各班成立专门负责小组,督促同学们积极参加,将通知内容传达到各个同学、开展报名工作。

2、各班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做好初赛规划,包括宣传,集中培训指导,并于11月底之前收集好初赛作品并进行评选。3、11月底,创业计划大赛的结果将公布,为了表彰表现优异的同学,校学生会科技创新部将举办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同学进行全校表彰。届时,我们将邀请学校领导颁奖,并邀请各院党总支书记参加。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本次仪式也将是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启动仪式。这标志着曲阜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式开始。

七、活动奖励

我院将统一组织评比,评选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八、作品要求

1、本次比赛作品共分为三类 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B、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法律、教育、管理等专业)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份社会调查报告应在1500字以内。每篇学术论文应在8000字以内。参赛作品应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C、科技发明制作(分为A/B两类。A类;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投入较少,能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具体的作品可有个人申报,参赛作品经院系组织评审后,统一送学团工作办公室。毎院系选送的作品不得少于3件,多不上限。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的有效载体,各班要高度重视该项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参赛的各项组织工作。

(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各班要对“挑战杯 ”竞赛的宗旨和内容尽行积极的宣传,扩大“挑战杯”竞赛的影响,使 “挑战杯”深入人心;要坚持“挑战杯” 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性能力。

(三)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各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积极争取专家的领导和支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主动向参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要严格按照竞赛要求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并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申报组品的选拔和评审工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群众基础,营造浓厚的校园科研学术氛围。

十、总结与反馈

初赛结束后,学校将举办各班初赛经验交流会,各班负责人可及时的将出现的问题反馈到学校,学校将及时为大家解决,相互交流共同进步。12月份,省里将下达第十二届挑战

杯的通知,我们将在12月份之前做好挑战杯的各项宣传工作,并且学校将做一次培训,邀请获奖同学给各班同学集中指导解答大家的问题。针对各班在初赛中表现较好的团队,学校将进行长期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在寒假能完善好自己的作品,下半年能叫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复赛。

本次初赛由学生会科技创新部组织开展,各班级要负责实施,旨在为下学期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准备,使大家及时地发现不足,及时解决,争取寒假回来后能交上比较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复赛和省里组织的决赛。

印刷学院科技创新部

篇10: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科技作品竞赛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厦门大学,共同迎接第十届“挑战杯”天翼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此,我谨代表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向所有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评委、参赛师生和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锻造大学生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之一,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早在2003年,我校就成立了“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并设立了“自强启动金”,用以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和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共发放“自强启动金”近200万元,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600余项,奖励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近5000人。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以电

子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12项校级赛事为支撑,其他各类学术学业赛事为扩展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2007年,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大学,启动了“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学校用于资助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的专项经费总额已超过200万元,其他配套经费约200万元。学校还投入了478.5万元,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7个,涵盖26个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和8个专业学位。2010年,我校组织筹建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早期科研和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部署、指导学生早期科研和科技活动的工作开展。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学生早期科研计划为主体,各类创新实践、实训基地为基础,各类学术学业竞赛为拓展的厦门大学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前不久,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交流会。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同志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进一步要求,他指出,高校“要在新的起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厦

门大学将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本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举行,也是主办单位对我校的信任。厦门大学将全力做好竞赛的组织工作,把本届“挑战杯”办成既是我省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我省各兄弟院校经验交流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我们也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向各兄弟院校学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懈努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高校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与近30家单位签订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也在战略合作单位的支持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届“挑战杯”是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等单位的指导下,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的支持下,省内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举办的,就是社会多方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成功典范。

同学们,朋友们,挑战承载梦想,创新放飞希望!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让我们

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嘱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祝本届“挑战杯”竞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参赛队取得好成绩!祝各位来宾度过美好的鹭岛之行!

上一篇:教材选用制度下一篇: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