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4-05-16

体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体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煤炭行业深度研究:政策引导毁灭供给,中国煤炭去产能必由之路

供需错配是产能过剩的原因,创造需求与毁灭供给是产能去化的两条出路。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供需之间的错配带来的动态不均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只有两条途径:创造需求或毁灭供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两类不同的产能去化路径:一类是创造需求视角下,追求需求增速大于供给增速的相对去产能;一类是毁灭供给视角下,产能绝对规模收缩的绝对去产能。

美国煤炭行业产能去化经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供需短期错配,提升产业集中度收窄供给弹性,支持出口创造需求,实现供需关系修复。美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去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且产能去化阶段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阶梯型特性相互匹配。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期,燃气机组对燃煤机组的替代过程中,小煤矿逐渐退出煤炭行业,市场与政策的双重调节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从而降低了供给弹性,从中长期解决了需求略有好转情况下产能的过度释放。在平台期,受欧洲高气价影响,美国煤炭积极扩大出口欧洲市场,同时谋求向亚洲地区输送。创造出口需求承接供给弹性收窄,美国煤炭行业成功实现产能相对去化,ROE水平回升至15%。

美国钢铁与日本钢铁产能去化经验:经济转型导致长期错配,毁灭供给实现产能绝对去化。美国钢铁与日本钢铁业产能去化均以经济转型为背景,美国工业化的完成与日本的结构性萧条构成产能去化的趋势性条件,毁灭供给成为行业产能去化,修正长期供需关系的唯一路径。同时,美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日本低成本钢材进口冲击与日本钢铁行业面临的石油危机和尼克松冲击,成为产能快速去化的催化剂。但产能去化过程中政府态度的差异性导致二者产能去化的效果差异:美

国政府采取阶段性贸易保护扶持钢铁,导致行业产能去化不彻底,行业盈利能力始终在低位徘徊;日本钢铁行业通过“减量经营”政策督促产能淘汰,日本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在产能的快速淘汰后很快出现回升。

中国长期经济转型叠加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双重压力推动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口煤冲击或为去产能的催化因素。我国经济面临长期转型压力,经济增速下台阶与投资拉动贡献的降低导致中上游供需长期错配。同时,本届政府对节能环保的要求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结构转型叠加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产能面临绝对去化压力。

沿海大量进口煤的冲击将有望加速产能规模去化进度。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产能去化需要政策干预,但各省方式略有差异。

1、我国煤矿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退出难度加大,产能去化需要政策推动。

2、供需区域半径影响去产能方式,距离消费地越近越需要使用行政手段。因此,安徽河南需强制小煤矿关停,内蒙可以更多通过市场手段。

3、温和税收政策仅能改变产量增速,不能改变产量变动方向,因此,行政命令与财税手段需要高力度,从而促进行业产能快速去化,从而实现盈利能力和景气度的回升

篇2:体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目录 1、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正规医美机构逐渐回归.............3 1.1、颜值经济兴起,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3 1.2、正规医美机构市场份额有待回归...........................................8 1.3、民营医美机构成为供给主力军.............................................13 2、对比成熟市场:中国医美处于成长初期,机构盈利空间有望逐渐打开...........................................................................................15 2.1、对比美韩:中国医美行业供给亟待增长.............................15 2.2、对比香港:营销费用控制是医美机构盈利的关键............18 3、中国医美市场万亿空间可期.................................................23 3.1、中国医美人均消费额及人口渗透率增长空间至少 4 倍以23 3.2、预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未来 3 年超过 3600 亿元,远期可接近2 万亿元................................................................................24 4、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28 5、重点关注个股......................................................................28

6、风险提示.............................................................................29

1、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正规医美机构逐渐回归

1.1、颜值经济兴起,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

1.1.1、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速 医疗美容是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其衍生于临床医学,但区别于临床医学,医美是以审美而非治疗为目的,消费属性超过诊疗属性。

现代医美的需求来源于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颜值精神”追求,与颜值挂钩的事物都会得到追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叠加近年来 “网红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为颜值付费的能力和意愿均不断增强,医美行业需求快速发展。2012-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到 28.97%,2012-2018 年每年增速均超过 25%。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 1769 亿元,同比增速仍达到 22.2%。

从需求人群看,中国医美需求以 20-25 岁的女性为主力。据新氧大数据统计,2018 年所统计中国整形人群中,女性占比 89%,男性占

比 11%。女性消费者中,其中以 20-25 岁消费者占比最高,2019 年达 38.57%。95 后成为互联网医美消费者主力军。

从求美动因看,需求者对医美的追求主要是自我欣赏与认可。根据新氧大数据,2018 年医美需求产生的内部成因包括追求完美外形、希望通过外形改善提升自信等自我审美认可占比达到 61%,较 2017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

我们通过对各年龄段与人口比例进行测算,2018 年中国医美消费者总量约 1873 万人,进而估算中国医美实际消费者人均消费金额为7700 元,医美产品消费力显示较强水平。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美消费重要市场。中国医美市场成熟较晚,萌芽始于受一战时期开启现代整形手术影响的 1929 年,但整体市场的起步期于 1997 年才出现,当年首个民营医疗机构开始布局整形美容市场。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经济社会开始大规模受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影响,医美行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

2013-2017 年,受互联网传播与颜值经济影响,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步入高速成长期,大众对美的追求不断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医美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升,新氧、更美、悦美等互联网医美平台崛起,大量民营医美机构不断涌现。

1.1.2、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份额较大 医美项目类型包括手术类和非手术类,手术类常见项目包括眼睑整形术、隆鼻、牙齿拔除矫正等;非手术类主要是通过注射、激光及其他基于能量的皮肤治疗,常见项目包括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肤及激光脱毛等。手术类整形项目一般具有价格较高、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风险较高、效果明显且具永久性等特点,适合需要进行大幅调整的消费者。非手术类项目具备单次价格较低、风险相对较小、创伤小、恢复期短及可多次进行医美调整需求的特征,但不具备永久性疗效,例如玻尿酸、肉毒杆菌素注射等维持时间有限,消费者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需再次消费以维持效果。因此,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具备较高复购率,适合医美风险承受力较低、追求方便快捷、调整幅度小或需求变化频繁的消费者。

近年来非手术类项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份额超过手术类,且规模占比逐渐提升。2018 年,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规模达到 500 亿元,占比 41.08%,且存在进一步提升趋势,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及其美容材料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1.2、正规医美机构市场份额有待回归

医美行业产业链庞大,从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类型看,总体呈现“枣核状”结构。上游主要包括药品、器械生产供应厂商及代理经销商,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大型连锁医院、中小型民营整形医院、小型私人诊所等多种类型,构成较为庞大且分散,下游终端市场主要为医美消费者,上游及下游参与者类型相对集中。

“黑医美”盛行,合法医美机构严重供不应求。根据艾瑞咨询《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19 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 1.3 万家,其中医院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29.1%,门诊部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2.9%,诊所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8%。2011-2019 年,正规医美机构数量年复合增速为 12.69%,呈现一定的快速增长,但与医美市场规模 2012-2019 年高达 28.97%的年复合增长率相比,医美机构增速不及同期医美整体市场需求规模的 1/2,远无法匹配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规机构提供的医美“席位”大额短缺,为“黑医美”留下生存缺口。

据艾瑞咨询统计,目前国内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 8 万家,合法医美机构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 14%。新氧大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医美正规市场规模占比仅约 35%。“黑医美”的存在源于合法医美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主因是庞大的医美需求与正规机构及医生培养与数量增长的不匹配,合法医美机构对医生、药品及器械、操作规范等要求程度高且严格,成立与审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带来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需求等待时间较长、难以及时满足,部分需求转向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黑医美”。

短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占据的大部分现有市场份额有待转移至正规医美机构。长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将被持续取缔,正规医美机构将突出重围,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可期。

随着行业监管的不断加严及第三方平台的兴起,医疗美容行业加速出清,正规医美机构有望加速出圈。自 2016 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卫计委、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协会等主管机构相继发布《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7 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医美医师及医美项目实施准入要求管理,引导消费者识别合法正规机构,防范不合规医美机构野蛮生长。北京、上海等医美市场较为发达地区,也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明确严厉打击医疗美容违法行为,加强对对药品、器械生产经营以及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督,从根本上肃清市场、引导消费。逐渐兴起的互联网医美平台,也通过平台机构审核、消费者评价等方式侧面填补监管空白,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助力优质的正规医美机构树立品牌。

受上述行业外力影响,监管部门对“黑医美”的打击力度将不断增强,其占据的大部分现有市场份额有望持续转移至正规医美机构。不合规的企业将被加速出清,市场份额将逐步向正规机构集中。

根据企查查与天眼查数据,2018 年医美相关企业新注册量上升至近十年的增速顶峰,当年新增注册企业量接近5000 家。随着监管持续趋严,行业进入整合与调整阶段,2019 年新增企业注册量出现拐点,当年新增企业数 4482 家,同比下滑约 10%,医美机构行业调整初现。医美行业准入和经营门槛的提高为后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015 年我国前 10 家医美机构市场份额仅约占 1%,2018 年前五大民营医美机构(美莱、艺星、爱思特、伊美尔、鹏爱)的市占率提升至 7.4%。行业整合并购逐渐加快,未来医美机构赛道有望跑出超大型行业龙头。

2015 年以来,全国整容医美执业医生数量增长迅速,据 2018 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整形医院与美容医院医生约 7419 位(包括整形外科、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部分医生),2015-2018 年整

形美容医院执业医生年复合增长率为 25.76%,正规执业医生的数量增长及队伍建设正在逐渐靠拢下游需求增速,合格医生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助力合法机构进一步收回“黑医美”的大量市场份额。

1.3、民营医美机构成为供给主力军

医疗美容机构按照医院性质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整形专科医院,民营机构包括大型连锁整容医院、中小型医美机构及私人诊所。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公立医院而言,目前的整形美容科主要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服务对象大多数为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外在因素导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消费型医美项目仅顺带经营,可选项目较少且基本没有营销推广,品牌效应与服务质量相对民营医院基础较为薄弱,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民营整形医院由于其盈利性质,对品牌力、获客力、服务力的要求均高于非盈利公立医院,市场化定价模式也催生较高的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力”水平。因此,民营整形医院在市场中发展迅猛,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迅速培育并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医美市场已形成以民营机构为主导的行业格局,其中大型连锁机构以服务质量佳、医疗技术水平高、营销力度大而被消费者熟知,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构类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8 年民营机构收入规模占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总收入规模的 81.5%,近十年医美整形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平均每年新增量约 2500 家,其中 2018 年新增企业同比增速高达 29.6%。

2、对比成熟市场:中国医美处于成长初期,机构盈利空间有望逐渐打开

2.1、对比美韩:中国医美行业供给亟待增长

医疗美容与经济发达程度高度相关,美国和韩国医美行业发展成熟。美国是全球医美市场率先超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国家,2016 年其医美市场规模已达 1020 亿元(折合人民币)。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开始持续繁荣周期,医美伴随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期美国整形外科协会 ASAPS 成立,医美市场走向规范化发展。1992 年,医美级肉毒素诞生,美国进入微整形、轻医美时代,随后激光脱毛、玻尿酸等两项具划时代意义的微整技术相继问世,美国医美行业进入爆发阶段。

2004-2011 年,美国医美行业也经历了监管不足、“黑医美”频发的行业竞争混乱期和行业调整期,医美市场规模有大幅下滑。随着以 Realself 为首的美国医美第三方平台出现,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加,医美市场增速得以逐渐恢复。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医美法律最规范、整形项目最丰富、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在韩国,医疗美容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 年韩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83.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67 亿元)。韩国医美行业萌芽于朝鲜战争期间,起步较美国晚,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与居民消费力快速提升,韩国医美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在“输出型”经济战略定位下,2000 年前后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投入支持医美行业进一步繁荣。2009 年,韩国医疗观光合法化,2015 年,韩国政府再次重金支持医美行业发展,计划到 2020 吸引 100 万外国医疗游客来韩国进行医美消费,医美经济输出战略愈发明显。政策全面支持和政府大力推广,是韩国成为全球医美渗透率最高国家的核心驱动力。

对比美国与韩国,中国医美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阶段。21 世纪初期,伴随着美容理念的逐步觉醒、肉毒素及玻尿酸等美韩先进医美技术和微整形项目开始传入中国,国内医美行业得以起步发展。2013 年开始步入成长期,距今也仅 7 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医美正在逐步成长为朝阳行业。

从经济发展进程看,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起进入高速发展的 40 年,改革开放至 2011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 10%以上,2007 年更是达到 14.23%的历史高点,多年经济增长积累的居民消费水平

有待释放。我国医美行业成长于 2013 年,正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红利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积累和提升。我国拥有高达 14 亿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 4 倍、韩国的 27 倍,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中国医美市场提供坚实的消费基础。

从供给端看,我国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医美机构及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与成熟国家相差甚远。根据清科研究数据,韩国整形医院共 2500 多所,各类医疗美容机构 10000 多家,测算每十万人口至少拥有 23.9 家医美机构。而中国每十万人口拥有医美机构数量(包括非正规机构)仅为 6.6 家,拥有国内正规医美机构仅 0.9 家,机构资源供给紧张。从 2017 年的数据看,中国每十万人口仅拥有 0.3 名整形外科医生,而美国拥有 2.1 名医生,韩国则拥有高达 9.3 名医生。

2.2、对比香港:营销费用控制是医美机构盈利的关键

医疗美容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服务过程中或后续维护保养时销售的药品收入,二是设备使用、手术实施、专家咨询等带来的服务收入。高毛利是医美机构的普遍特征。2019 年,大陆地

区 六 家 典 型 医 美 上 市 机 构平均 毛 利 率 高 达 51.19%。

但对比香港医美机构,国内医美机构仍处于品牌建立和培育的市场分散竞争激烈期,各类医美机构还处于只能通过大力营销争相提高知名度的阶段。香港地区医美机构目前已形成医思医疗集团和必瘦站两大巨头竞争的市场格局,连锁化经营模式使得其规模优势明显、品牌效应显著、获客成本较低,在平均毛利率(毛利率计算统一口径:均为营业收入扣除存货耗材成本、医生雇员等直接人力成本)与大陆地区医美机构相当的背景下,整体营销费用占比较低,净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大陆地区医美机构。

2015-2019 年两家香港医美机构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比为 9.48%,而大陆地区 11 家医美机构的平均销售费用占比高达 34.86%,是香港地区医美机构销售费用占比的接近4 倍,导致 2018-2019 年大陆地区医美机构净利率出现亏损且亏损面出现扩大,再次从侧面印证我国医美行业正处于异常激烈的竞争阶段。

占比偏高的营销费用为国内医美机构盈利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空间,假设国内医美机构营销费用能够降至香港医美机构 2015-2019 年平均水平,按照 2019 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与香港医美机构平均净利率计算,国内医美机构利润空间有望达到 360 亿元。因此,通过规模化经营或借助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渠道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低成本营销渠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国内医美机构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美国、韩国、香港的机构成功发展经验显示,大型连锁或大型中心医院是民营医美机构突出重围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在行业信息透明度不足,消费者建立品牌意识的阶段,医美机构以连锁化形式规模扩张,可在提升品牌认知度的同时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获客成本,保证盈利能力,我们认为,此时大型连锁化运营的医美机构叠

加产品技术保障、服务质量高等优势更容易突出重围。

与此同时,精品型医美机构的生存也在互联网医美平台和审美需求多元化的助力下得到更多发展空间。精品型中小医美机构可以其细分领域精细化、差异化技术优势、医生口碑、高效率及服务质量领先,但一般营销费用有限,互联网医美平台的出现为精品型医美机构提供性价比较高的新型营销渠道。具备好口碑的精品型机构在具备用户分享功能的互联网医美平台也更容易产生流量聚集甚至打造出特别项目爆款,通过互联网放大获得高度曝光机会。此外,自 2016 年开始,国人特别是医美意识更加成熟前卫的 95 后消费者审美需求开始趋向多元化,不再追求模板化的“明星脸”“、“锥子脸”,而是追求符合个人脸部特色的美貌,对精品型医美机构“非流水线化”打造技术,以及更具差异化、精细化及订制化特征的需求逐步广泛,精品型医美机构在细分领域市场具备深度耕耘的空间。

互联网第三方医美平台在医美机构盈利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不容忽视。互联网医美平台如新氧、更美等具备行业重度垂直、医美用户高度聚集、平台活跃度高的特点,在医美机构精准营销、缩短高频链接客户的周期和距离、大幅降低获客成本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新氧《白皮书》显示,2018 年医美机构在新氧平台的获客成本低于每人 400 元,而通过百度竞价、线下广告等其他传统获客渠道实际获客成本一般在 5000-7000 元/人,医美机构在医美 O2O 营销渠道相对传统营销渠道的营销成本可大幅降低 90%。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将成为医美机构降低营销费用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成为医美机构盈利提升的重要途径。

根据德勤数据,近三年头部医美机构营销渠道比例发生巨大变化,2019 年线下营销费用占比明显下滑,线上营销费用占比增加 5.4 个百分点,其投放平台呈现多样化,其中百度引擎依赖大幅下降 10.2 个百分点,医美平台投放大幅增加 15.6 个百分点,与百度引擎平台占比接近平分秋色,互联网医美平台营销渠道为医美机构降低综合营销费用带来大幅助力。

3、中国医美市场万亿空间可期

3.1、中国医美人均消费额及人口渗透率增长空间至少 4 倍以 上通过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额估算,2014-2019 年,中国全国人均医美开支从 35 元增至 126 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29%,其中 2018 年正规医美市场、全部医美市场全国人均消费额分别为 41 元、104 元,与美国正规医美市场全国人均消费166 元、韩国医美全国人均消费1110 元相比,具备至少4 倍正规市场、10 倍整体市场消费提升发展空间。

中国医美每千人诊疗次数渗透率相对美韩具备 4 倍以上增长空间。

根据新氧《2019 医美行业白皮书》,2018 年中国的医美疗程消费量已跃居全球第一,超过美国等医美大国,但从每千人诊疗次数来看,中国的疗程消费量上升空间依然巨大。2018 年中国每千人诊疗次数为 14.8 次,美国为 51.9 次,韩国为 86.2 次,渗透率相对美国和韩国分别拥有接近4 倍和 6 倍的增长空间。其中,在 18-40 岁女性中,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为 7.4%,韩国为 42%,中国适龄女性市场有将近6 倍的增长空间。

3.2、预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未来 3 年超过 3600 亿元,远期可接近2 万亿元

医疗美容属于可选消费,可支配收入增长是医疗美容市场增长的基础驱动力。中国经济处于较为平稳上升的阶段,2014-2019 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均高达 9%,人均消费支出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8.5%、14.76%。消费升级不断,为国民医美消费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年轻群体以及医美渗透率的提高是医美市场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消费升级进入 4.0 时代,医美消费波及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新生代年轻消费者的医美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在新氧医美平台,2019 年 25 岁以下消费群体占比 54.10%,95 后以及 00 后新生代医美消费者受益于随着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渠道的崛起而涌现,与 80 后消费者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医美消费的主力军。2018 年中国医美渗透率居首位的是 20-25 岁年龄层的消费者,其医美渗透率为 7.18%,其次 26-30 岁年龄层的市场渗透率为 4.45%,经测算年轻群体消费者约占人口总数的 1%。

从人口渗透率看,医美在中国的人口渗透率低于 2%,数据上看仍属于小众消费,存在大量潜在消费者。根据新氧大数据,2018 年,中

国对医美持正面态度的人群占比达 66%,其中 37%可接受微整,24%持欣赏态度,近5%的人接受手术类项目调整,医美消费的认知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随着非手术类轻医美技术和互联网医美平台的逐步成熟,安全便捷、价格透明等因素也将有效提高消费者的医美信心,医美服务有望逐步渗透大众生活和基础消费。

从地区渗透率看,经济发达地区医美消费能力较强,消费渗透率更高,医美机构发展也更为迅速、规模更大。目前,中国医美机构主要分布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包括北上广深、成都、南京、杭州、重庆等地。2018 年新氧医美用户在一线城市 18-40 岁的消费者中渗透率为 21.16%,随着合法医美机构的不断整合扩张,叠加成熟消费观念,一线城市医美消费渗透率存在进一步增长可能。而非一线城市人口占比约 95%,其渗透率在 18-40 岁群体中均不到 9%,相较一线城市拥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中国 2.8%的城市占据了 53.7%的医美医生资源,非一线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布局空间巨大。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7 年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为 1629 万次,同比增长 26.4%。2018 年中国每千人诊疗次数为 14.8 次,以 13.95 亿人口规模估算,全国诊疗次数共 2065 万次,同比 2017 年增长 26.8%。2019 年以整体市场规模 1769 亿估算,中国医美疗程消费量约为 2450 万次,2016-2019 年中国医美疗程总次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3.87%。

我们根据单次医美诊疗疗程价格与中国预估诊疗次数估算未来 3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经测算,2018 年单次疗程价格约为 7012 元。基于 2016-2019 年中国医美总疗程消费次数年复合增长率 23.87%,单次诊疗费用增速以过去五年医疗保健及服务行业平均 CPI 增速 2.99%为基准,预计 2022 年中国医美行业规模将超过 3600 亿元。

我们按照前述全国整体人均医美消费提升至现有 10 倍水平(即

2019 年 126 元的 10 倍,1260 元/人,10 倍为按照 2018 年数据为基数测算中韩两国整体人均医美消费差距),以全国人口(基数 14 亿人)0.2%的年自然增长率测算,远期看中国医美市场经过未来20 年的远期发展,整体规模有望增长至接近2 万亿元。

4、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

“颜值经济”催生大规模医美需求,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对比美国、韩国、香港等成熟市场,中国医美行业正处于成长初期,整体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在政策监管不断趋严、医疗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介入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医美品牌认知度将不断提升,“黑医美”生存空间将被不断压缩,正规医美机构有望实现突围。通过大型机构不断趋向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模式,以及精品型机构不断专业化、定制化,医美机构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医美需求人口渗透率及人均消费额提升的趋势看,中国医美行业长期万亿市场可期,我们看好医美行业在中国的朝阳发展前景,并看好正规医美机构在行业发展中可享受到的大量红利。首次覆盖,给予医美行业“推荐”评级。

5、重点关注个股

朗姿股份(002612.SZ):医美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最为稳健、成长性最高的板块,疫情期间加强线上渠道营销并稳步扩张,预计将投入 0.36 亿元用于医美旗舰店建设,未来业务竞争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香港医思医疗集团(02138.HK):集团医美及健康管理核心业务突出,客户粘性强,2017 年以来陆续收购大陆地区医美相关机构,29 未来将继续加快在中国内地业务的扩张,预期中国内地的业绩将继续以可观的幅度增长。

华韩整形(430335.OC):旗下医美机构运营优良,拥有中国医疗美容机构评价等级 5A 级医院,加大力度多渠道拓展客户,营收规模持续增长,营销费用有望降低,整体经营持续向好。

利美康(832533.OC):贵州省内唯一的一家民营三级专科医院,以牙科、整形科为主,2020 年上半年转型以全员营销、全员管理新模式,多渠道把控营销费用。

荣恩集团(835387.OC):旗下主要拥有六家全资子公司从事医疗美容整形服务,以美容整形外科项目为主。

6、风险提示

篇3:体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 体育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旅游者的消费倾向来看, 目前我国观光旅游正在向休闲度假方向纵深发展。从休闲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 人们的休闲消费水平将爆发性增长。据统计显示, 中国的人均GDP在2010年超过4000美元, 完全具备了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居民法定假日不断增加, 居民公休等假日已达115天, 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国民的休闲意识大大增强。“收入倍增”、“新四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利好政策, 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相对乐观, 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的出台, 明确提出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 鼓励开展体育健身旅游, 体育旅游的发展环境更加明朗。近年来, 河北省涌现出一批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聚集区, 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观赏、滨海度假、乡村旅游、温泉康体、自驾露营等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体育旅游消费占大众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逐年增加。

(二) 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形势喜人

1.滑雪旅游

近几年河北滑雪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张承地区地势得天独厚, 拥有多处高山专业性及低山娱乐性的滑雪地带, 使河北省在滑雪旅游开发上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张家口的塞北滑雪场、长城岭滑雪场、翠云山滑雪场、万龙滑雪场、云顶滑雪场, 石家庄的清凉山滑雪场, 承德的塞罕坝雪场, 秦皇岛的紫云山滑雪场等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功能齐全。自2000年开始, 张家口市崇礼县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国际滑雪节, 雪场规模和节事水平稳步提高, 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见表1) , 成为华北地区冬季旅游的重头戏。在中国县域旅游网络评选中, 崇礼县以其优势的滑雪旅游资源, 完善的旅游设施, 强劲的发展潜力取得阶段前三名, 最终入围前十名中国县域旅游之星, 这是继2012中国体育博览会上崇礼滑雪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之后又一次国家级殊荣。

2.滨海旅游

河北省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比较多, 海岸一带总面积10364平方公里, 在秦皇岛-唐山-沧州这一滨海旅游通道上, 海洋、海滨资源非常丰富。其中, 最优质的沙质海岸是秦皇岛-唐山一带, 这里建有众多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 北戴河、南戴河、山海关、昌黎黄金海岸等首批开发的体育旅游景区 (点) , 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并且北戴河铁人赛已经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秦皇岛是我国确立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同时也是首批确定的优秀旅游城市, 从近年来全省旅游经济运行统计数据来看, 秦皇岛旅游创汇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唐山滨海旅游区与渤海湾相邻, 现已基本形成了集海浴、温泉娱乐、会议、休闲为一体的四点一带旅游度假地。唐山滨海旅游区主要包括乐亭滨海旅游区、唐海滨海旅游区和曹妃甸滨海旅游区等。沧州滨海旅游发展较晚, 近年来以武术、杂技和红色文化为重点, 打造“杂技之乡、功夫故里”的城市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黄骅海鲜城—黄弊古贡冬枣园—南大港湿地—黄骅港 (乘船出海) —中捷高尔夫球场—黄弊博物馆 (河北海盐博物馆) ”的滨海旅游线路。

3.两环两沿休闲旅游带

随着《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总体规划》、《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基地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河北省初步形成了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环首都、环省会, 沿渤海、沿太行山的“两环两沿”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全省各地对发展旅游业日益重视, 如石家庄正在加快建设省会旅游目的地城市, 承德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秦皇岛加快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张家口将旅游业列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首。环首都、环京津地区依托自身优势资源, 已开发建成了20多处滑雪场和近40处温泉度假村, 承德、张家口的草原休闲健身带已开发了狩猎、射箭、赛马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 固安、霸州、赤城县、大厂则突出自身特点, 以温泉为主要载体, 开发游泳、漂流、高尔夫球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休闲游项目。目前, 全省项目总规模和单体规模创历史新高, 旅游总投资规模近8000亿元, 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6个, 50亿元以上项目52个, 重点现代休闲度假类项目近250个, 占重点项目的八成多。全省初步形成了观光与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 发展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瓶颈

(一) 品牌缺失管理滞后

一是缺失具有区域影响的龙头品牌。从国内、国际市场综合来看, 河北尚未成为大众旅游出行的首选地和优选地, 与河南、山东、北京等周边优势省市仍有较大的差距, 缺少特色鲜明、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龙头景区,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市场主体呈现出“小、散、弱”的特征,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缺失能够适应市场的管理机制。河北省内的体育旅游项目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 形成了管理区域的条块分割、分散经营, 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宣传和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 不能合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大大削弱了河北体育旅游的整体品牌效应, 难以形成合力, 严重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做大做强。管理体制不顺, 调控能力弱化, 导致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例如驼梁和五岳寨, 原本同属一座山头, 因地区分属, 各打各的牌子, 各吹各的号子。标准规范缺失, 服务能力弱化, 导致了体育旅游产品的杂乱和旅游市场的混乱现象。

(二) 产业的经济支撑薄弱

“十一五”以来, 河北省旅游行业完成了年均17.2%的高速增长, 高于经济增速4个百分点。2009年,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旅游业仍保持了逆势上扬的态势, 全年河北省共接待游客1.22亿人次, 较前一年增长了25%, 实现旅游总收入710亿元, 较前一年增长了28%。旅游行业为河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保持做出重要贡献。但与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相比、与河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相比、其他优势省区市相比, 河北省旅游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产业的规模、产品的层次、发展的速度、服务的质量、管理的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产业的经济支撑仍然薄弱。2012年, 河北省入境旅游收入54494万美元, 较全国各省市来看, 河北省入境旅游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入境旅游收入仅为江苏的8.65%、广东的3.49%、浙江的10.58%、山东的18.64%, 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依然很大。

(三) 产品开发程度较低

一是重自然轻人文, 体育旅游产品数量不多、种类不全, 体育文化资源挖掘弱于自然资源开发, 体育旅游产品策划弱于体育旅游产品宣传。2002年日韩世界杯联合创造出325亿美元的产值, 极大地证明了体育旅游业的蓬勃生机和巨大市场潜力。二是缺特色缺品牌。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足, 有的仅仅学习套用外省的开发模式, 停留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 缺乏创新, 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体育旅游景点, 缺少地标性的高端旅游品牌, 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等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在开发的种类及规模上距现代体育项目相差甚远。三是产品数量多质量低、分布广结构差。在体育旅游市场的实际开发过程中, 由于滨海、山体等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的联系较强, 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也较高, 产品各要素间缺乏协调联动, 同资源类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往往千篇一律, 亟需走出“千景一面”的困境。造成一些旅游区域, 简单复制一个已被游客接收并产生一定经济利益的旅游产品, 而不是依照本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来研发生产。

(四) 周边地区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

一是面向京津市场的现有体育旅游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 京津两地有巨大的旅游需求,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河北环京津地区一般旅游项目多、精品旅游产品少, 观光旅游景点多、休闲度假产品少;由于交通、信息和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 河北环京津地区未能与京津实现全面对接, 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二是省内多数旅游景区硬件设施与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体育旅游认可度的提升, 各地景区游客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但目前各景区景点对垃圾处理、排污治污等的认识仍然不足、设施有待完善, 造成景区环境的不同程度污染, 这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如此发展, 各地景区的认可度将逐年下降, 最终将成为“垃圾景点”, 以致最终荒废。尤其是位于城市周边山区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简朴, 景区内公共厕所的数量较少, 环境较差。可见, 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化解服务设施、接待水平相对滞后与游客日益增多这一矛盾。

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路径

(一) 山体体育旅游

河北省历来被称为燕赵文明的龙脉, 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太行山区的白石山、苍岩山、嶂石岩、白云山、东灵山等多由各种砂岩、灰岩组成, 断块成山与褶皱并存, 景观上多奇峰峭壁, 打造特色登山品牌, 把河北省特有的自然环境保持下来, 并在完整的区域文化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并适当打破行政界限。一是需要对省内山体旅游资源进行产品定位、分类开发, 从旅游资源的大类到开发的重点区域, 再细分到区域内的各个景区、景点。本着不破坏自然生态、形态、时态的理念开发规划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品, 把省内的山体资源划分成不同的发展模块;二是依托各地区的特色文化、独特资源, 实现区域间文化互补和全省的协调一致, 避免开发中出现体育旅游产品的雷同性竞争。并在近期产品开发的基础上, 提升旅游产品的远期发展空间, 同时还要考虑到区域资源的稀缺和资源储备问题, 以做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二) 滑雪体育旅游

一是分级管理, 优化布局。引入国际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 对河北省冰雪体育旅游设施和场所实施分级管理, 开发多类别、多层级滑雪道, 丰富冰雪旅游项目, 杜绝结构紊乱、产品雷同、市场无序。二是挖掘特色, 强化内涵。根据滑雪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 深入挖掘冰雪文化以及自然、文化特色, 制定特色旅游品牌的建设规划, 从内涵上强化和完善冰雪体育旅游体系。如张家口崇礼的滑雪、沽源的湿地、赤城的温泉可以结合在一起, 打包开发旅游线路, 统筹规划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 创造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三是建设集散地, 打造设备基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 顺畅旅游交通服务, 切实具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疏导客流的能力, 尤其是应对瞬时尖峰客流的能力, 保障冬季良好的可进入性, 构建一流旅游城市。滑雪旅游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需要滑雪机、滑雪车、造雪车、制冰机、滑雪帽、滑雪镜、滑雪杖等等大大小小的滑雪装备, 目前, 河北省滑雪旅游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生产与研发处于空白, 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稳固河北的滑雪旅游产业。因此, 必须加大研发力量,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逐步降低滑雪旅游发展成本, 逐步实现自我生产各种滑雪旅游设备, 逐步占领国内市场。

(三) 水体体育旅游

1.滨海旅游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内, 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采用能源消耗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资源浪费最小化。用环保监测等手段来确保旅游区的生态平衡, 从而达到全省滨海旅游通道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的。二是深挖滨海文化, 推出特色项目。在保持本土特点的基础上, 抓住蓝色海洋、都市文化、特色街区、广场建筑、节庆活动、渔业民俗等载体, 抓住历史脉络, 深度加工, 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整合为品位高、有深度、吸引力强的滨海体育旅游产品。

2.漂流

一是打造个性品牌, 错位发展。在细化主题设计的基础上, 结合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个性特点, 借鉴成功经验进行主题定位, 如夜漂赏灯文化、浪漫雨漂活动、冬漂雪景旅游、竞赛漂流运动等。建设独有的品牌文化, 给游客以全新的感受。二是开发特色设施, 增强感官体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 营造具有独特风格的视觉效果, 在设施颜色、建筑造型、服务细节上都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还要做到风格统一、协调, 并对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官冲击力, 提高漂流旅游景区的品味、档次和个性。

3.温泉

一是挖掘温泉文化, 提升温泉养生品质。河北省温泉资源丰富, 主要有冀北山地区、冀西山地区、冀西北山间盆地区等地下热水区, 各地已将地热直接用于浴疗保健、温泉洗浴、休闲度假等, 平山温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赤城温泉号称“关外第一泉”, 丰厚的温泉资源需要文化来润色, 亦需要高品质的服务来增强游客的认同感。二是创新休疗方式, 更新温泉休闲产品。积极引入新型温泉休疗方式, 更新温泉休闲产品, 注重温泉开发的差异性, 打造多处高端、特色的温泉度假区, 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同时重视与周边滑雪、高尔夫等专项旅游产品的整合发展。

4.节事体育旅游

一是积极承办、举办国际国内大型的体育赛事、会展。如借助邯郸永年太极拳和沧州武术的历史文化优势, 全面深入挖掘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举办国际武术交流活动, 提升河北体育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同感。二是合理设计体育节事旅游产品体系。河北省内冰雪、江河、森林和山地等自然资源丰富, 是开展体育赛事旅游的理想之地, 可以开展探险、冰泳、滑雪、登山、攀岩、垂钓、足球、冰 (雪) 雕制作、户外拓展训练、徒步行走等比赛项目, 打造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品体育旅游区域。三是在不同时段推出不同主题的体育旅游节事活动。如春季以登山、户外拓展为主题的节事活动, 夏季以水体项目为主题的节事, 秋季以吴桥杂技、武术等专项为主题的节事旅游、冬季以滑雪、温泉为主题的节事旅游等等。打造全年不断档, 季季有精彩的体育节事旅游, 稳步铺开省内体育节事旅游的特色品牌及地方名片并将其做大做强。

摘要:近几年河北滨海、滑雪、休闲健身等体育旅游项目发展势头强劲, 本文从当前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入手, 深入透视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瓶颈, 并针对性地对山体、滑雪、水体、节事等不同类型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地貌特征如何———河北省地理介绍[EB/OL].http://www.xoyin.com/home/newsinfo/3868.htm.

[2] .张丽伟, 沈和江, 郭任聪, 张建春.滨海旅游区安全管理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以唐山滨海旅游区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2012, 36 (4) :40-425.

篇4:网络剧行业深度报告

网络剧突破电视端的内容限制,可顺畅切入游戏、电影市场,IP拓展性远远胜过传统电视剧。网络剧更为年轻的受众定位,具备强劲的IP转换价值。

而网络剧的制作方,在产业链中上承IP、下接渠道,是产业链核心环节。

版权市场:传统的在线视频模式

版权市场的产业链包括制作方、在线视频、广告主。

? 制作方:

1、将内容出售给在线视频,这是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模式为买断模式,但对于部分小型PGC团队也有广告分成模式。

2、在内容中做植入广告,是次要收入来源。

3、主要成本与普通电视剧制作成本类似,包括演员成本、IP成本等。

? 在线视频:

1、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收入,包括贴片广告、暂停广告等等。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结果,在线视频内部,对于热门内容,如果广告收入能达到版权价格的50%,就算较好的结果了。

2、由于网络剧的IP拓展性极强,部分在线视频已经介入手游发行业务。

3、主要成本包括版权成本和带宽成本。

? 广告主:为版权市场的最终变现对象,目前在线视频广告主以快消、汽车、IT为主。

衍生市场:产业链中游

从IP授权的角度来看,网剧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中游,获取文学IP进行创作,而后自身IP可以改编为游戏、电影、周边等衍生品。关于IP授权模式,目前游戏是以分成为主,其余以买断为主。

我们将IP产业链分为诞生期、培育期和变现期:

? 诞生期(文学、漫画):低制作成本、低利润、低试错成本,容易获取最优质的剧情,诞生最伟大的IP。

? 培育期(电视剧、动画):中制作成本、中利润、中试错成本,可以最持续、最大面积地影响受众。

? 变现期(游戏、电影):高制作成本、高利润、高试错成本,可以最快最多地将IP的价值变现。

网络剧处于培育期的核心位置,上接文学,下接电影与游戏,具备IP发现与放大功能,价值极高。

市场规模:版权与衍生齐飞,三年十倍空间

? 版权市场: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对网络剧市场规模详细统计,但根据我们对产业链的调研,2014年网络剧的版权市场规模应该在30~40亿之间,约占内容采购量的40%。而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2014年网络自制剧的市场规模约为15亿。我们预期,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2017年网剧版权市场规模可达138亿。

? 衍生市场:目前主要的衍生市场是游戏与电影市场,未来可能开发的是玩具、服饰等周边市场。按照网剧IP占2017年电影、游戏市场12%计算,衍生市场可达287亿。

正版时代,强势内容价值凸显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在迅速提升,昭示正版时代的到来,而优质内容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预期,1~2年内,业内会出现单集成本过1000万的大剧。

自2004年11月乐视网成立以来,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虽然经历了10年的发展,成为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但受困于商业模式,行业整体依然无法实现盈利。

其主要原因包括:

? 在线视频的流量价值远大于收入价值,BAT等巨头对流量的争夺将行业拖入长期亏损。

? 用户对渠道不忠诚,行业先发优势极其微小。

渠道黏性提升,商业模式质变

1、《盗墓笔记》创造历史,昭示正版时代到来;

2、盗版渠道被政府封杀;

3、具备良好付费习惯的90后开始具备消费能力。

付费会员制是在线视频生态建立的基础,优质内容之争将更加激烈。游戏、电影等衍生市场开启。网剧IP价值远高于传统电视剧。在内容产业链中,目前IP价值较大的市场是电影和游戏市场。而电影和游戏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也迫使CP方向上寻求IP。通过与电影和游戏市场联动发挥IP价值,网剧的市场空间得到成倍的放大。

内容产业白热化、IP重要性提升

电影、游戏等内容产业进入第三阶段,IP价值迅速提升。

? 第一階段、内容为王:渠道扩张初期,内容稀缺。拥有内容储备,具备快速开发内容能力的公司获胜。典型公司如2013年的多数手游公司、电影公司。

? 第二阶段、渠道为王:由于内容壁垒较低,渠道壁垒较高,故内容爆炸式增加,渠道溢价能力得到提升。典型公司如腾讯、万达院线。

? 第三阶段、IP为王:第一阶段新增的消费者对于不同内容进行多次消费后,逐渐具备对内容的选择能力,此阶段强势内容可以逆袭渠道。典型如网易。在这个阶段,具有成熟IP的优质内容获得超额发展。而IP的价格也获得极大提升。

市场成熟,倒逼海量IP上线,版权市场和衍生市场的成熟,将倒逼海量IP向网络剧转化。4G时代,移动视频增量巨大,视频是对流量最为敏感的应用类型,我们预期,随着4G时代的到来,视频需求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量。

谁是赢家:长剧,转型为王;短剧,渠道为王

网剧市场目前呈群雄逐鹿的态势,视频网站、独立制作公司、传统影视剧公司、传统广电均有布局。

长剧和短剧领域,都可能出现内容巨头,但两者不同的产业生态,喻示了不同的巨头之路。

? 长剧:制作成本较高,为回避风险,通常购买IP,核心竞争力在于IP的把控能力和内容制作能力。传统影视公司优势巨大,故巨头大概率出自转型坚决、机制灵活的传统影视公司。

篇5:我国信托行业深度专题研究

信托公司虽然号称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我国金融业中地位曾经是那么不显眼,当年信托规模超过保险业还引起市场一片惊呼。从发展过程来看,它曾经历六次大整顿,现在可能正面临第七次整顿,信托乱象伴随着金融乱象,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也印着金融业的发展痕迹,繁华抑或是遗梦。

一、信托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

(一)基本内涵

信托行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金融行业,也是经营范围最广的一个领域,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受益权、收益权等等均来源于信托行业。信托最早起源于英国,但美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最初由保险公司经营,农民放款信托投资公司,1822年)。发展模式上看,英美国家的信托主要以私人财产传承和税收规划、公益信托、财富管理(包括私人银行和家族信托等)、资产证券化(天然的SPV载体)等四个业务为主(即个人事务和证券投资信托)。日本的信托模式主要以资金信托为主,业务范围上和银行相互补充,经营长期融资业务。谈到信托主要涉及三个概念,即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1、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简而言之即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定义来源于《信托法》。

2、信托公司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稿)》设立的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

3、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定义来源于《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稿)》。

信托的投资起点均是100万,但单笔委托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则不受限制,其中我们常常听到的信托受益权为等额份额的信托单位。

(二)信托业的发展历程:近40年经历六次整顿

1、我国信托业始于上海(1921年成立中国通商信托公司),在1949-1978年期间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没有发展信托业务。1979年国内恢复信托业务,同年10月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之后信托公司纷纷设立,在1988年达到最高峰时甚至有1000多家。不过在21世纪之前,由于我国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信托法(2001年才发布),导致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紊乱,2001年之前信托业经历五次大整顿,2001-2007年是规范调整的阶段,2007年之后银信合作不断深化让信托业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我国的信托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定位较为不清晰,基本上是变相从事银行信贷业务,罕有真正从事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可以说进入21世纪以来,信托业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和银行的合作,包括资本市场的配资、房地产与政信合作业务、理财合作业务、利用信托优势帮助银行规避监管等等,这期间,银行与信托相互鼓励与打气,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在助力银行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信托业的发展机遇,信托业规模也得以大幅增长,银信合作成为金融业中最为耀眼的创新业务。2012年,券商、基金、保险等领域纷纷依照信托业的模式,放开监管,中国所谓的大资管元年正是从2012年开始,银行与非银机构的合作造就了近5年的影子银行疯狂发展。具体来看,2003年银监会接手信托公司的监管权后,重塑监管架构。2007年银监会发布新两规(和《信托法》并称为“一法两规”),使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逐步迈入正轨,之后适逢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08-2009年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银信合作得到空间发展,这期间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管控、表外业务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下,配资业务(两轮大牛市)、政信等基建业务和房地产业务(源于信贷规模管控等)、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贷款等通道业务开始大幅发展。当然,业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隐患也明显增加。2010年以来银监会开始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约束,但信托公司天然的业务优势总能为其打开新一轮的业务发展空间。当然这一银监体系内部的合作模式使得证监会和保监会艳羡不已,2012年之后证监会体系下的机构也复制信托的业务模式得以快速发展,保监会也出台相关政策放开保险资管业务。在2012-2017年的这五年时间,大资管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催生了各种业务类型,也导致金融强监管和去杠杆进程在2017年正式开始。

3、进入2017年以来,信托业正面临日益严厉的监管,金融监管一统是大趋势,回归本源正成为各信托机构的努力方向。

二、信托公司的监管架构、业务范围及规模演变

(一)信托业的监管架构:一体三翼

目前信托业的监管架构包括中国银保监会信托部、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和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1、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内部监管架构变革,正式成立信托监督管理部(之前由非银部管理),信托被独立出来进行监管,第一任主帅为邓智毅(据悉将出任东方资产总裁,湖北银监局局长赖秀福将接棒)。

2、中国信托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5月,是信托业的自律组织,于2015年推出《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试行)》,简称“短剑”体系(CRIS)(包括资本实力指标、风险管理能力指标、增值能力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四个方面。该评级体系与银监会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2014年8月修订)》相互弥补。

3、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简称中信登)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其中中债登持股51%,中信信托、重庆信托、中融信托、建信信托、上海信托、民生信托、中航信托、平安信托等8家信托公司分别持股3.33%,中国信托业协会和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分别持股0.33%和2%。中信登的业务范围包括:信托产品、受益权信息及其变动情况登记,信托受益权账户设立和管理,信托产品发行、交易、清算、结算、估值、信息披露、查询、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以及部分监管职能。

4、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于2014年12月12日成立,保障基金主要由信托业市场参与者共同筹集,用于化解和处置信托业风险的行业互助资金。

(二)信托业的业务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信托业可能是业务范围最广的一类金融行业,几乎无所不能,具体包括信托贷款、投行业务、证券业务、基金业务、租赁业务、保管业务等等。具体来看:

1、包括资金信托、财产(权)信托、公益信托、慈善信托等四大信托业务,其中财产(权)信托又包括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及其它等。

2、可以发起设立基金公司从事投资基金业务。

3、可以从事重组、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

4、可以办理居间、咨询、资信调查、保管及保管箱、对外担保、外汇信托业务。

5、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卖出回购方式管理运用信托财产。

6、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的种类或者对信托财产管理方式的不同设置信托业务品种。

但是对于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则有一些限制,信托公司固有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此外,《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除同业拆入业务以外的其他负债业务,且同业拆入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20%。且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

三、信托业的规模演变:快速扩张的15年几乎一路高歌

信托行业的资产分为固有资产(表内)和信托资产(表外)两类,这里面讨论得主要是信托资产,而事实上从信托的法律属性上来看,表外业务是信托行业的天然业务,反倒是表内业务显得较为另类,这一点刚好和银行业相反。

(一)2002年底我国信托资产余额仅为7000亿元,2012年大资管元年规模突破5万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时尚不足1.5万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6倍左右。

(二)2012年之后,我国信托业开始快速发展,2017年底信托资产余额达到26.25万亿元,大资管的最初五年,信托资产实现超过5倍的增长,这两次增长均利益于信托与银行的深度合作。

(三)在金融监管加强的2017年,信托业仍然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其它通道(如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规模明显压缩的情况下,信托资产余额全年反而大幅增长了6万亿元,规模从20.22万亿元大幅增长至26.25万亿元。

(四)进入2018年,监管重点由银行转移至信托,并且开始查缺补漏,信托业业务面临萎缩,一季度规模下降0.64万亿元,这是15年以来的第二次下降(上次为2015年3季度下降0.25万亿元),不得不引起警惕。

(五)在2013年三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期间,信托资产增速保持长达三年的趋势下降,这一时间主要是由于大资管时代,各类监管机构纷纷放松所辖行业(如证券、保险、基金等),使得竞争变得尤为激励。

可以看出,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信托资产的增长便相对比较稳定,这同样是利益于银信合作,2008年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以及信贷规模管控为银信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只赚取通道费的信托省时省力,在这期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四、信托产品的结构演变:偏离主业越来越远的水中映月

银监会在2016年曾试图将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角度混合,把信托分为八大类(债权信托、股权信托、标准化产品信托、同业信托、财产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公益信托和事务信托),但后来出于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分类方式是否有变化尚不确定。现在我们仍然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角度进行拆分研究。

(一)信托资金来源结构:单一资金、集合资金和财产权信托的来来往往

1、从资金来源看,信托可以分为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而资金信托(就是把货币资金直接给信托公司)又可以根据委托人数量进一步划分为单一资金信托(只有1个委托人)和集合资金信托(超过1个委托人)。其中,集合信托期限不得少于1年,且信息需要公开,风险相对较小。而财产信托是指将非货币形式的财产、财产权等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包括房产、股权、债权、名画、古董等等)。

2、集合信托一般投资于监管部门批准发行或上市的金融品种,且委托人多为自然人、信托公司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集合信托产品中经常借助于分级,是最正常的信托产品,就像是买一个理财产品。

3、单一信托由于信息无须公开、私密性较好、资金运用和来源几乎均较单

一、委托人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等特点,通道业务类较多。

4、从构成来看,单一资金信托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占比最高在2008年底曾达到83.27%,之后趋势性下降到目前仍然高达45.54%。我们看到集合资金信托占比已升至近40%%,管理财产信托占比也已升至15%以上。

5、本质上看,现在集合信托、财产权信托很多情况下也是为了规避监管,如地方政府如果需要融资,出于监管需要无法从银行获得,便会找到信托公司,发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对于财产权信托同样如此,即商业银行将贷款类资产或其收益权直接转让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发行财产权计划进行接盘等等。

(二)信托资金运用结构:事务管理类信托一骑绝尘、投资类信托步履蹒跚 从信托资金运用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融资类、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

1、融资类信托是指在信托资金与借款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信托,即像贷款类资产一样,有固定的收益来源、有明确的抵押担保等,具体包括贷款类信托、债权投资信托、融资租赁信托等等。而与此相对应得是投资类信托,即在信托资金与借款人之间形成股权关系的信托,收益来源不固定,风险相对来说较小,具体包括证券投资信托、股权投资信托、权益投资信托等等。

2、事务管理类信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除融资类信托和投资类信托之外,既不负债募集资金、也不负责寻找资产,只是负责监管、结算、托管、清算、通道等事务性工作,这里面通道业务的性质更多一点,即为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类业务,没起到什么作用,也是今年监管的重点督察对象。

3、可以看出,从2012年开始,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便开始大幅攀升,从2012年的12%左右已经升至2017年底的59.62%,5年的时间提升了47个百分点以上。

4、相较之下,融资类信托则从2008年60%以上大幅降至目前的15%附近,投资类信托则有起伏,目前也仅略超过20%。

5、不过,今年一季度,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略有下降,已由59.62%降至59.12%,下降0.5个百分点,监管效应已经在发挥作用。

五、信托行业面临的风险和一些常见业务

监管部门在2017年重点整治了银行业,今年的重点已经明确是信托业,去年再次疯狂一年的信托业在今年一季度已现疲弱的迹象。这里主要考虑信托行业所开展的那些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业务。

(一)信托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

从整个信托行业来看,主要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叉性风险三个方面,并且主要集中在融资类信托、证券投资信托等斋,这里面最大问题是规避监管要求的信托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较高,直接表现为资金池业务、出表业务、规避投资业务等等。

(二)信托公司的几种典型风险业务

1、通过TOT模式来做资金池

一层信托有时没办法达到监管的要求(如期限完全匹配等),因此TOT(Trust of Trust)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即通过滚动发行的多期限开放式信托产品向投资者募集资金,通过第二层信托产品投资于非标资产,即母基金和子基金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规避监管、藏匿风险的目的,当然这种模式如果穿透的话仍然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流动性风险不能忽视。

2、通过北金所、银登等交易平台变相开展“非标转标”类资金池业务

这类模式是信托公司首先委托第三方去投资一个资管计划(底层资产为非标等),再设立一个信托资金池,第三方将上述资管计划受益权在交易平台(如北金所、银登等)挂牌,信托公司通过信托资金池去摘牌,以此达到规避投资的目的。从表面上看,信托资金池投资的是标准化份额资产,但究期本质还是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完成对接,一是没有流动性,二是价值不公允,三是底层资产不清晰等等,也属于资金池业务,存在流动性风险。

3、帮助银行在体外设立资金池(即名义代销)

这种模式下,银行代销不同期次、滚动发行的信托产品,并负责这些信托产品的统一管理,信托公司在这里仅起到提供资金归集和发放产品的作用,是一个事务管理型信托,但存在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

4、通过财产信托的形式帮助银行信贷资产出表

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代持,并承诺到期回购,资产管理公司将代持的不良资产委托给成立的财产权信托,形成信托收益权,由商业银行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置清收工作等,并承诺回购信托收益权。其本质上是一种代持行为(即假出表、为了规避监管)。

第二种模式是商业银行直接将信贷资产(收益权)委托给财产权信托,并通过挂牌、证券化等形式由理财产品或第三方机构对接摘牌,达到非标转标和信贷资产出表的目的。这两种模式存在的统一问题是隐性担保以及信托公司面临合规风险。

5、以资金信托方式为银行代持他行资产提供通道便利

这种械下,由于商业银行1受困于监管指标及合规等影响,无法做项目,便将该项目推荐给商业银行2代持,通过资管产品和信托产品两层来做,同时商业银行1与信托公司成立了一个资金信托产品来对接,并对该项目提供保函和承诺回购信托受益权。表面上看是由商业银行2来代持,但实际上是信托代持,信托公司同样面临风险。

六、我国信托公司现状分析

(一)68家信托公司基本情况汇总

1、目前国内只有68家信托公司,这68家信托公司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6家央企控股,13家金融机构控股(包括金控集团、ABC和银行),29家地方控股、10家民营企业控股。可以说,68家信托公司各有不同,主要因为其股东背景和作业风格不同。2、68家信托公司有11家位于北京、7家位于上海、4家位于杭州,其余如成都、合肥、南昌、南京、深圳、乌鲁木齐、武汉、西安、郑州、重庆等10个城市分别有2家信托公司。

3、目前监管机构已经允许外资机构参股国内信托公司(可以突破20%的比例限制),现阶段国内共有8家信托公司有外资背景,分别为紫金信托(三井住友信托银行,19.99%)、国通信托(东亚银行,19.99%)、中航信托(华侨银行,19.99%)、中粮信托(蒙特利尔银行,19.99%)、百瑞信托(摩根大通,19.99%)、北京国际信托(威益投资,15.30%)、兴业国际银行信托(澳大利亚国民银行,8.42%)和新华信托(巴克莱银行,5.57%)。

4、目68家信托公司中有3家完成了正式上市进程(安信信托和陕国投信托于1994年在A股上市、山东信托于2017年在港股上市),一再被拖慢了发展进程,信托业在最早也一直被视为金融业的异类(有点像今天的P2P),虽然本不应该如此。同时,还有其它3家信托完成了曲线上市(通过借壳),如江苏信托借壳ST舜船曲线上市(2016年12月1日)、昆仑信托借壳ST济柴曲线上市(2016年12月15日)、五矿信托借壳ST金瑞曲线上市(2016年12月16日)。此外,由于信托业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某种程度上和证监会的管辖机构具有非常大的业务交叉性,因此上市并不容易,其理由便是主营业务不清晰,所以才有了上述3家信托公司的借壳上市。

(二)51家信托公司2018年以来的产品发行情况

我们搜集了51家信托公司2018年以来发行的产品数据汇总如下,可以看出每家信托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差异较大,有的信托公司执着于做通道,信托产品类型全部为其它类(事务管理型)。有的信托公司沉迷于融资类业务,贷款和债权类信托占比较高。也有的信托公司在股权类信托方面造诣较高,如华能信托等。整体上看,做主动管理类的信托公司仍然较小,这里面的中航信托、云南信托、四川信托、国投泰康信托、金谷信托、西藏信托发行了较多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七、一些思考

(一)信托业一直被认为是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来看,基于信托架构的法律关系优势,信托行业几乎均拥有比较广泛的牌照资格,这是其它四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二)然而,这一优势信托业并没有好好利用,乱象一再丛生,2000年之前的五次整顿,2000年之后的两次整顿(包括本次),金融乱象在信托行业中可谓是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信托公司可以发起设立基金、做投行业务、做银行业务等,然而由于通道的便利、赚钱的容易、风险较低等,信托公司沉迷于融资类业务和通道类业务,这虽然有中国经济大环境的使然,但信托公司置自身主业于不顾,拿来主义的作风一次双一次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从这个角度看,2000年以后和2000年以前似乎并没有太大差异。

(四)信托的主业应集中于做高端财富管理、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的风险隔离载体是天然的SPV,是最适合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目前来看信托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似乎仍处于低级阶段,它面临诸多同业的竞争,如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等。

(五)财产权信托目前在信托业中的发展仍然不够,信托公司的财产信托似乎总是局限于贷款等债权类资产,这实际上是变相的银行的业务,发展在房产、股权等为主的财产信托是当务之急。

(六)我国的阳光私募最初就是基于信托,证券投资类信托目前在一些信托公司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目前的68家信托公司相较于之前的数百家,具有更高的牌照资源价值,应好好发挥利用信托公司在股权类和权益类领域的先天优势。

篇6:化肥行业深度研究(小编推荐)

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四章,包含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内上市企业竞争力及关键性数据分析,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点评,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等内容。

产业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化肥产量达60462265吨,同比增长6.1%。当中9月化肥产量6953240吨,同比增长2.3%。

我国化肥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湖北、贵州、河南等地,2013年1-9月,山东省化肥产量为11338034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75%;湖北省化肥产量为9214553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24%;贵州省化肥产量为3933048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6.50%;河南省化肥产量为3819586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2%。《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旨在为投资者或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关于化肥产品的投资及其市场前景的深度分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人传递正确的投资经营理念和选择,提供一个中立、全面的投资指南手册,为化肥产品市场投资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从而可以科学的帮助企业取得较高的收益。报告在全面系统分析化肥产品市场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的投资评估方法,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公正地对化肥产品的投资进行评价。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报告详述了化肥产品的行业概况、市场发展现状及化肥产品市场发展预测(未来五年市场供需及市场发展趋势),并且在研究化肥市场竞争、原材料、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对化肥行业投资前景及投资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我们对化肥产品投资的建议。

本报告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信息,采用统计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研究结果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多方位、多角度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企业的发展和对化肥的投资提供了决策依据。

报告目录

第一章2013年全球化肥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第一节2013年全球化肥行业经济环境发展分析

第二节2013年全球化肥市场发展格局分析

一、全球化肥供需形势分析

二、全球主要化肥生产商经营情况分析

三、生物能源发展使全球化肥需求量增加

第三节2013年国际化肥市场区域格局分析

一、亚洲与欧美化肥工业比较分析

二、拉美地区的化肥生产和消费特征

三、美国化肥工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2014-2019年全球化肥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章2013年全球知名化肥生产企业运行态势浅析

第一节美盛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第二节PCS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第三节Yara国际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第四节K+S集团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第五节Terra工业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第六节A-grium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2011-2013年公司经营状况

咨询:400-600-8596 010-60343812

第三章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按月度更新)

一、国民经济增长

二、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三、工业生产运行情况

四、中国房地产业情况

五、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第二节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化肥管理条例》

二、《化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三、《关于进口化肥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四、《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第三节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现状综述

第一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化肥产业取得长足进展

第二节2013年中国化肥产业运营形势分析

一、中国化肥产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二、我国化肥行业运行基本特点解析

三、中国化肥产业在创新和标准化中逐步壮大

四、化肥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透析

第三节2013年中国化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况

一、化肥产业进入循环经济发展阶段

二、化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三、化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可喜成效

四、化肥行业产能淘汰方案

五、促进化肥行业节能减排的相关建议

六、化肥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四节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一、化肥市场面临的突出四大突出问题

二、中国化肥产业加强产能控制迫在眉睫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化肥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中国化肥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五、现阶段振兴化肥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第五章2013年中国化肥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化肥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化肥市场规模分析

二、化肥市场运行最新动态

三、化肥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

第二节2013年中国化肥市场价格行情分析

一、中国化肥市场价格走势评析

二、化肥价格体制改革及后市影响剖析

三、化肥价格影响因素判断

四、运费上调加剧化肥市场成本压力

第三节2013年中国化肥市场开放动态分析

一、中国化肥市场开放概况

二、中国化肥市场开放的特点与影响

三、中国化肥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

四、市场呼唤化肥关税政策进一步放开

五、化肥市场开放后的走势预测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2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七章2010-2013年中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数据统计分析

第一节2010-2013年中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数据分析

一、2010-2013年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数据分析

二、2010-2013年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重点省市数据分析

第二节2013年中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增长性分析

一、产量增长

二、集中度变化

第八章2013年中国氮肥行业综合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氮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氮肥工业概况

二、我国氮肥行业运行压力分析

三、我国氮肥行业产业安全状况分析

第二节2013年中国氮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结构性问题

二、研发能力低

三、体制与机制问题

第三节2013年中国氮肥行业节能减排实施目标与技术创新分析

一、氮肥行业推进节能减排

二、创新技术的应用

三、节能减排先进企业

第四节2013年中国氮肥市场总体运行分析

一、氮肥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二、氮肥进出口态势分析

三、氮肥市场交易机会分析

第五节2013年中国氮肥企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信息化

二、优化原料结构

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四、开发新品种

第九章2013年中国磷肥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磷肥工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磷肥工业的阶段性扩张升级

二、中国磷肥生产与消费形势分析

三、中国磷肥工业的技术创新

第二节2013年中国林飞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一、磷肥价格走势分析

二、磷肥市场供求形势

三、磷肥进出口态势分析

第三节2013年中国磷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磷肥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磷肥工业产能盲目扩增

三、政策风险制约磷肥行业发展

四、磷肥行业调整结构应对挑战

第十章2013年中国钾肥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钾肥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钾肥工业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钾肥产业取得的进步

三、中国钾肥供需问题有望缓解

四、钾肥行业价格状况分析

第二节2013年中国加强境外钾肥生产基地的建设

一、中国需加强资源国际战略开发合作

二、中国在境外建立钾肥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和主要途径

三、中国开发老挝万象钾盐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2013年中国钾肥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钾肥行业生产管理的建议

二、挖掘资源减轻钾肥供应紧张程度

三、保障中国钾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四、缓解中国钾肥短缺的建议

第十一章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化肥市场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

二、化肥价格管制放松有力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

三、化肥行业的全面整合期

四、中国化肥业两大知名企业将实现并购重组

五、化肥行业个品牌新入选中国名牌产品

第二节2013年中国主要化肥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氮肥生产竞争力分析

二、磷肥生产竞争力分析

三、钾肥生产竞争力分析

四、尿素生产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2013年提升中国化肥企业竞争力的建议解读一、三大战略提升化肥竞争力

二、国内化肥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措施

三、增强中国化肥工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四、开放市场状态下本土化肥企业的竞争策略

五、主要化肥产品的市场竞争对策分析

第十二章2013年中国化肥行业内上市企业竞争力及关键性数据分析

第一节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4-2019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三章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点评

第一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精致有机肥发展前景广阔

二、新型长效缓释肥将成化肥发展方向

三、我国复混肥产业将走向绿色环保

四、控失型化肥发展前景看好

第二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一、化肥供给预测分析

二、化肥需求预测分析

三、化肥价格走势预测分析

四、化肥行业进出口形势预测

第三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盈利能力预测

第四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企业的发展策略点评

一、大力提升国产化肥整体品牌形象

二、着力打造一流的产品质量

三、先成为区域品牌再成为全国品牌

四、实施知识营销

五、搞好广告宣传

六、重视终端网络建设

七、和经销商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第十四章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周期分析

第二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二、化肥关税新政策的利好

三、化肥供求分析及中长期趋势判断

第三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政策风险

二、经营风险

三、技术风险

四、市场风险

五、原材料分析

六、外资进入风险

第四节2014-2019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一、打好质量与服务关

二、改变源料路线,适当国内资源特点

三、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产化肥满意度

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价格-摘要-目录-订购-下载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3年中国肥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3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3年1-12月中国肥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分地区投资相邻两月累计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速 图表:2013年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鲜菜与鲜果价格变动情况 图表:2013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同比涨跌幅

图表:2013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环比涨跌幅

图表:2013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发电量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钢材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水泥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原油加工量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十种有色金属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乙烯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汽车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轿车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10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

图表:2012-2013年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 图表:2012-2013年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统计 图表:2012-2013年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 图表:2013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图表:2013年1-10月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图表:2013年1-10月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上一篇:学校体育在育人中作用下一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