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

2024-05-17

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通用6篇)

篇1: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2: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

1.公元376年,福建就有产茶文字的记载:宋元二朝,建茶、斗茶蔚然成风;明清时期,开创乌龙制茶工艺;到了现代,人们进一步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成为茶乡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这说明福建茶文化()

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都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3.2014年8月是中华汉字寻根之旅活动五周年。这一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人们更加认清()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5.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一直没有被纳入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历程中。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这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 ②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使中华文化体现民族性,符合全体中国人的需要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6.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和绘画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C.①④B.②③ D.③④

7.豫剧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也涌现了常香玉、马金凤等一大批深爱全国观众喜爱的演员。豫剧这一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的特点

C.区域性的特点B.独特性的特点 D.民族性的特点

8.徽州(现黄山市)多山富水,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

C.②③④B.①③④ D.①②④

9.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也就与水有密切关系。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10.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1.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需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长达四年之久的精心准备,数十位古籍专家的倾心之作,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所有重要古代典籍的影印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与国人见面。这表明()

A.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3.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

①提高文化品位 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③

C.①②④B.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14.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跨。下面对民族精神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B.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C.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前夕,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开展的“文化扶贫老区行”活动在江西省永县正式启动。30多名书画家、摄影家、企业家、新闻记者组成的文化扶贫小分队,将深入江西永新、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山西太行山等地,开展文化扶贫系列活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据此回答15~16题。

15.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③无所不能,激励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 ④是中华民族不竭的力量之源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②③④ D.①②④

16.文化扶贫体现出中华民族()

A.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来源:学,科,网] D.自强不息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就是()

①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状态 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④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C.①③B.③④ D.②④

18.由南海舰队“海口”舰、“运城”舰组成的第十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九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

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19.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抵御灾难、重建家园的伟大实践,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了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认识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永恒价值。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中华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决定因素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20.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鲜活内容,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奋斗。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思想和精神的原因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高昂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A.①②

C.②③B.①③ D.②④

21.2013年10月14日至16日,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贵阳举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新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热情豪迈,藏族同胞的文化则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

据此,有人说:各民族的文化截然不同。请评析这一观点。

2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何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10分)

篇3: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准备

一轮复习虽说是复习, 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都有待提高和加强。因此, 既要全面细致地夯实基础, 又要训练解题能力, 为以后的复习积蓄后劲。为此也必须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加以训练。从本课内容来看, 主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 热点问题教学法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合作交流, 运用书本知识点透视社会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经济生活第九课的复习, 也要深刻关注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

2. 预习引导法

课前布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有一个基本认识, 从而引发思考。复习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上课时进行交流, 提高课堂效率。

3. 自主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实现“自主”和“合作”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中, 在生生互动中,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精神差, 实践能力弱”等不足, 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实现互助互补, 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二复习进程六部曲

1. 课前准备工作

上课前把复习的任务和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复习的主人,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复习的任务。如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 课前先布置学生对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进行搜集与整理, 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等。

2. 明确复习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 是教学活动的总指挥, 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 要达到什么效果, 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 就会实现有效的教学, 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复习课更是如此, 先要明确一节课复习的目标, 才可以有的放矢。本课高考相关复习目标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作用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等。上课前先把复习目标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主复习、自主梳理、自主建构, 同时发现和提炼自己在理解相关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上课时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复习梳理的结果、心得和问题,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解惑, 并在学生已达到的基础上适当提升难度。

3. 建构知识关联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能力等, 先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 那就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块状的, 以教材线索来建构知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寻找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而高考复习课更是特别强调知识的整体性, 以一盘棋的思想来看待和处理所学知识。复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 将学过知识复述一遍, 而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构建, 将原来彼此分散、彼此分割开来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轮复习课,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 了解前后关联知识点, 才可以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信手拈来。以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为例,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让学生整理出体系并且上来讲台展示讲解。

学生展示并讲解:经济生活前三个单元分别围绕“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有关交换、消费、生产、分配的基本内容。如果说前三个单元是我国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 第四单元就是介绍经济生活的背景, 而第九课是介绍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

4. 高考真题训练

每年的高考题目都是精品练习题, 具有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既注重基础知识考核, 紧扣知识点, 也对能力进行测试, 偶尔会有一些枝节内容和零散知识, 考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高考真题练兵, 可以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也能查缺补漏, 关注平时忽视的环节。同时, 高考对解题的规范化有明确要求, 真题演练可以训练学生加强解题规范化, 提高应试实战经验。在本课复习过程中, 也利用近两年高考试卷上的题目, 进行实战演习。

5.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高考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性, 即关注热点时效性和题目材料生活化。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试卷题目时代感强, 紧密贴近实际, 透视社会热点, 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试卷的时政题也基本反映了国际国内产生重大经济、政治影响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同时, 以生活为基础, 反映江苏地区的特色,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本课复习, 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 同时, 在课堂练习题中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本地生活实际。如食品问题, 广东太子乐等婴儿奶粉事件, 央视曝光的上海来伊份事件等。

6. 综合探究提升

综合运用题, 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是建立在建构良好知识体系基础上的。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以点带面, 发散思维。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以及解题的规范化能力。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 在一系列知识复习后, 可以进行综合运用题训练:

材料: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的发生, 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的信心, 导致一些进口品牌奶粉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国内奶粉企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应对。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后, 为什么一些进口品牌奶粉“意外”获得了市场份额? (2) 假如你是国内某奶粉企业的负责人,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本题答案既涉及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 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等, 也涉及本课规范市场秩序等相关内容, 考查了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 还要强化对易错知识点的区分, 上好讲评课, 强化基本的解题方法训练, 如如何对待图表题、意义题、措施类题, 注重时政题练习等, 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掘。

摘要:高考复习课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训练, 而一轮复习又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一轮复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的阶段, 既是复习又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因为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一定欠缺;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尚未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从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出发, 制订周密详尽的复习策略对于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升复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篇4:文化生活全册一轮复习

一、 定语从句的概念

定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修饰主句中某一名词、代词或句子的从句。它所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关系词既引导从句又代替先行词在从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因此从句中不能再出现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所替代的名词、代词或词组。)

二、 定语从句的分类

定语从句有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它们的区别是: ① 形式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用逗号分开;而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不用。 ② 意义上,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确;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只是对先行词作附加说明,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 ③ 语法上,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用that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用that而用which引导。 ④ 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作宾语时可省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作宾语时不可省略,介词后的关系词也不能省略。 ⑤ 限制性定语从句一般只修饰先行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修饰先行词,也可以修饰其前面的整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例如: ① S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which made her mother very angry. ② I have finished the novel that you lent me yesterday. ①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ich代指前面的整个句子,不能用that也不能省略,去掉从句句意完整。 ②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the novel, 在定语从句中担当动词lent的直接宾语,若去掉从句则句意不明确。

三、 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

注意下面例子中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

1. I, who am your best friend, can give you a hand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先行词是I, 所以从句中的be动词该用am)

2. There are 40 students, two thirds of whom are league members. (先行词是students, 动词用复数)

3. He is one of the boys who/that are diligent. (先行词是the boys, 所以谓语动词用复数)

4.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oys who/that is lazy. (先行词是the only one, 所以谓语动词用单数)

四、 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的区别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① 名词性从句中的that是连接词,它没有任何意义仅起连接作用,在从句中不担当句子成分。而定语从句中的that是关系代词,它必须在从句中担当句子成分; ② 名词性从句中的when、 where、 why、 who、 which等是特殊疑问词,其前无名词或代词做先行词。例如:

1. As is known to everyone,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定语从句, as在从句中作主语,且代指后面整个句子的内容)

2. It is known to everyone that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主语从句, that是连接词,它仅起引导作用,不做句子成分)

五、 定语从句与强调句型的区别

强调句型是: it is/was/could be ... + 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剩余部分。判断是否是强调句型最简单的办法是:把it is/was和that/who去掉后,还能还原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强调句型,否则就不是。而定语从句里的that/who是关系代词要担当句子成分。

六、 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的区别

状语从句中,容易与定语从句相混淆的是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 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

1. 看有无先行词

当where, when引导定语从句时,其前必定有一个地点名词或时间名词。但当where, when引导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从句时,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句前没有名词,另一种是从句前有名词,但从句并不修饰该名词。例如, ① Bamboo grows well at the places where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② Bamboo grows well where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例①中where前有表地点的名词places, 故为定语从句。例②中的where前则没有表示地点的名词,根据句意,应为地点状语从句。

2. 引导词不同

当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有so/such修饰时,常用as替代that/which作引导词, 在从句中担任一定的句子成分,一般不省略。当状语从句中含有so/such ... that结构时,that是从属连词,引导结果状语从句,不担任句子成分。例如, This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as all of us want to read. 句中as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其中的关系代词as指代先行词book, 在定语从句中作动词read的宾语,但不能省略。而This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all of us want to read it. 句中that引导的是结果状语从句, that在从句中不担任成分,因此从句中仍然保留了宾语it。

总之,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语法重点,学生做题时容易把一些形式上与定语从句相似的句型也当作定语从句来理解,结果产生错误。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说,解答定语从句题的关键是弄清它和易混淆句型之间的区别。

篇5: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

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

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案例;

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1、公司的类型:

①企业是以 为目的而从事 ,向社会 的经济组织。

②公司是 设立的,全部资本由 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 。

③公司的分类: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分为 和 。

④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

A.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B. :总经理 C. :监事会

2、公司制: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是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具有 、和 等优点。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4、公司经营不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兼并的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 ,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 ,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 ,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先进技术的开发,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破产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 ,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 和产业结构的 。

5、劳动和就业:

(1)为什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

A.我国就业的形势严峻。

B.就业的意义。

(2)就业的途径:一靠党和国家。二靠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即树立 观、树立 观、树立 观、树立 观。

(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第二、要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篇6: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

1.某市司法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议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建议,整合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民等力量参与窗口接待,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上述做法

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②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 ③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④推进了司法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的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属于县级以上政府事权范围的建设项目,不得要求乡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上述规定旨在

①减少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③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A.①②

B.①③

②减轻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④改善乡镇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C.②④

D.③④

3.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以及政党的责任和作用达成广泛共识,发表了《北京倡议》。对话会的成功举办

①开辟了政党交流合作消除国家间利益分歧的新路径 ②汇聚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③打造了各国政党互学互鉴共建国际新秩序的新平台 ④推动了政党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条款的确立旨在

①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③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②

②实现公民政治权利 ④促进司法公正

D.③④

B.①③

C.②④

5.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2015年启动,近三年时间有519名内地医疗专家接力进藏救死扶伤、传道授业,430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空白得到填补,285种大病不再出自治区 治疗,533名西藏本地医疗骨干获得培养……守护高原生命与健康的接力棒正在世界屋脊传递。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

①改善西藏民生,促进平衡发展的有力举措 ②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基础 ③推动西藏医疗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④维护西藏各民族平等健康权利的根本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参会,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形成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成功举行高峰论坛

①强化了以和平发展为特征的结盟伙件关系 ②标志着以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③践行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④展示了多极化趋势下共同发展的新成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象征。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对违反规定情节恶劣的予以处罚。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①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 ②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③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 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6年以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赴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协助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的上述做法

①创新了外部监督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 ②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③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 ④彰显了民主党派的协商功能,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60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与人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

①积极履行了应尽的国际责任 ②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意在展示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④体现了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图3漫画《此路不通》意在说明

图3 A.法无授权不可为

B.法定职责必须为

C.政府决策应尊重民意

D.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1.备案审查是合宪性审查的一个重要方面。2017年12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体现了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党的领导下,某市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统筹推进政党协商、政府协商、社区基层事务协商、人民团体协商,从多个层面保证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参与的权利。协商民主

①是加强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 ②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③是推动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主要方式 ④既丰富了民主形式也拓展了民主渠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民的担当。公民不仅要知法懂法、信法守法,也要敢于用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开门立法的过程,还要说实话说真话,让每一部法律法规都能最大程度的汇集民意民智。

(1)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公民在法治社会中应当如何更好的担当。(12分)(2)请你为构建法治社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每条标语不能多于20字。(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深化改革,步伐更快,措施更实。“最多跑一次”“网上一次办理”,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数据用得活、服务更暖心”,大数据帮助政府实现精准治理。“农村大病保险”“健康扶贫工程”持续发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持续推进。

破解企业办证难题,避免“公章旅行”,“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破除企业投资障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建立政府与新业态之间的良性互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跨境电商、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着手建设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平台,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结合材料,说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作为?(12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成立宪法修改小组。

2017年11月,党中央发出征求对宪法修改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 639条修改意见;12月,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月,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同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12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坚决捍卫中国核心利益前提下,确立和平与发展为中国外交的主轴;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发展国家各方面实力,培育向多极世界转变过程中所必需的战略优势;牢牢把握国际事务中的道德制高点,重道义、讲原则、求公平、谋共赢。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上述外交工作部署的合理性。(12分)

参考答案

1-5:ADCBB 6-10:DBCBA 11-12:DC 13.(1)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要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又要崇尚宪法和法律,做到学法守法用法。(3分)

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要自觉做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将公民合法权益与法治中国建设统一起来。(3分)

③公民要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在国家开门立法过程中,公民要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法律法规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3分)

④通过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监督,监督法律的实施。(3分)

(2)①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②同筑法治长城,共建和谐社会。(每点2分)14.①政府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社会职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让群众办事更方便;(3分)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其公共服务均等化;(3分)

③完善政府监督体系,自觉主动接受监督,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问题;(2分)

④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探索政府与新业态之间的良性互动,维护公正公平秩序;(2分)

⑤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利用大数据帮助政府实现依法治理,完善治理体系。(2分)

15.(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广聚民智,形成修宪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宪法修正案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

16.①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工作部署要求牢牢抓住国际道德制高点,重道义、讲原则符合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分)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外交工作部署确立和平与发展为中国外交的主轴符合时代潮流。(3分)

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我国外交工作部署主张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3分)

上一篇:我获奖了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离职申请书5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