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

2024-05-03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传统文化 全册备课

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 孙德凤 2013.9

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 :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三.全班背诵诗。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3、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2.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板书设计:

《棉花》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

(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

16、《神童诗》

(一)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

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

(一)(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

板书:

17、《神童诗》

(二)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板书设计:

鹅与河 小乐放鹅到南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度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度鹅。

篇2: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 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 :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1)、找学生读韵文(2)、学生提问题(3)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 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 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 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 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 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 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 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 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 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 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本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 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 贤集 》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 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 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 钱便使用, 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 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 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 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 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 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 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 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 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 我赶紧跑上前去, 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 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 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 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 ? 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 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4.集体朗读这首诗。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 ,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 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 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 “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 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 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 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 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 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 , 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 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 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3、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板书设计: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示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板书设计: 《棉花》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 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 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 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 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 20个字就解决了!中 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 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 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 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

16、《神童诗》(一)

二、感知古诗:(1)出示古诗: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

五、课堂总结:(1)朗读背诵《神童诗》(一)(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板书设计:

16、《神童诗》(一)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 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板书:

17、《神童诗》(二)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 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二)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 绕口令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 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板书设计: 鹅与河

篇3: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

一.一年级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

笔者曾就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日本社会文化课课程的开设阶段对七所高等院校日语系进行问卷调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 调查发现, 大部分院校的日本社会文化课程 (包括日本文化史、日本概况、日本经济等课型) 多设在三年级, 部分高校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也有高校开设在三、四年级, 而笔者所属高校在本科一年级阶段就已经开设日本文化课。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 一年级阶段是大学新生刚刚接触日语 (有些地区的学生中学阶段已经有日语课, 但大部分地区的高中生并未学过日语) , 从零开始起步的阶段。学生一进校, 最开始的学习是语音阶段的学习, 即从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开始, 包括发音的纠正, 书写的正误, 长、短音的区分, 拗音的发音, 语音语调的学习等等, 一般要持续一个月以上, 其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且一般一年级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学生水平的限制, 能开出的专业课较少, 一般只有基础日语和日语视听说两门课程, 此时引入日本社会文化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极为重要。

一年级阶段开设日社会本文化课程除了为在枯燥无味的语音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是稳定学生的专业选择情绪。一般高考志愿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由于喜欢日本动漫或日本文化而选择了日语专业,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并非对动漫产生兴趣而选择了日语, 有的甚至是因为分数问题而被调剂到日语专业。这部分学生入学前本来对日语专业的学习兴趣就不高, 此时再经历枯燥无味的语音学习, 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更进一步降低, 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学习一年后就要求转换专业, 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大学学习时间。

因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就导入日本文化课程, 此时的日本文化课以汉语授课为主, 在授课过程中可穿插日语来辅助。此阶段开设日本文化课的目的旨在对另外两门专业课程———基础日语课和日语视听说课的辅助, 并且为高年级阶段的日本概况等课程中日本文化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选用自编教材

有关日本文化课程教材的选用是担任该课程教师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各高校开设日本文化课的阶段不同, 目前公开出版的教材普遍适用于高年级专业的日本社会文化课程, 而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 由于学生日语听、说、读、写水平的限制, 日本文化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就显得尤为困难, 笔者采用的是自编教材的方式, 在此列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笔者所在高校日语专业日本文化课开课时间为一年, 时间较长。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最初对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开始, 把日本文化分为衣食住行、年中行事、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四大板块。第一学期集中讲授衣食住行和年中行事两大方面, 授课过程中, 结合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图片、视频以及亲身实践 (穿和服、饮日本茶) 等方式, 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广州驻日本领事馆举办的各种日本文化体验活动等等,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完成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

第二学期主要讲授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主要讲授日本茶道、花道、歌舞伎、能乐与狂言、木偶净琉璃、传统体育 (相扑) 等, 而流行文化则把重点集中在动漫文化。有关教材内容笔者查找大量的日本文化相关书籍, 以及网络上相关的最新研究资料。同时引进了视频教学方式, 如讲授日本茶道课时笔者向学生播放日本茶道专业教师关于茶道流程的讲解视频, 并且提前对视频中出现的日语生词及茶道专门用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获得最专业的日本茶道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流行文化方面, 通过网络调查日本文化的最新动态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要及时引进最新的视频资料, 在这方面只有采取自编的方式才能弥补使用固定教材时的不灵活。

总体而言, 日本文化课与其他课程不同, 其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教师必须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手段 (主要是网络学习) , 随时关注日本文化发展的各种动态, 并运用到教学当中。该课程的讲授尤其忌讳填鸭式的课堂教学, 自编教材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最新的教学材料。

三.学生主导型教学法的部分引进

关于日本文化课堂教学法的采用,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可以看出, 目前一部分同行倾向于采用学生主导型教学法, 他们指出目前日本文化课堂教学的弊端, 即把日本文化课等同于翻译课、阅读课甚至语法课来讲授, 使文化的概念抽象化, 与现实生活脱节, 提倡采用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法, 让学生利用网络、杂志、报纸等教材外材料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补充, 等等。[2]对此, 笔者认为, 采取上述自编教材的方式, 以及大量引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除了文字资料外, 还包括图片、视频材料等) 是解决日本文化课堂抽象化, 与实际脱节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 该论文中提到学生主导型教学法的适用对象是三、四年级的高年级学生, 并未提及一年级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结合实际的课堂授课经验, 笔者认为, 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并不适用完全采用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法, 但可部分采用学生主导型教学法。

教师让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针对上述授课内容在课外利用网络、杂志等进行补充, 并在课堂上讲解, 其弊端在于学生由于缺乏对日本文化的深入认识, 对于网络的内容没有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其内容的正确性必然会引起其他同学质疑。如果使其提前将发表内容发给教师, 让教师审核指正, 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来看, 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并不建议课堂授课完全采用学生主导型, 但是可以对部分课程内容采取学生主导型的方式。

以笔者讲授的动漫文化为例, 由于动漫文化是日本文化内容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 因此比较适合采用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方式, 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让学生参与之前, 为了设置学生发表的主题, 笔者事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包括“请列举你喜欢的日本动漫”、“说明你喜欢该动漫的理由”“举例你喜欢的中国动画片”、“你认为中日动漫的差别在哪里”等等。通过调查, 笔者把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作品分为“科幻类”、“战斗类”、“侦探推理类”、“校园生活 (青春恋爱) 类”、“鬼怪系列”、“竞技体育类”、“家庭生活类”、“宫崎骏作品及其他电影动漫”等八大类, 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加入不同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 制作ppt进行课堂发表。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实际的兴趣爱好, 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因此做出来的ppt体现出学生对日本动漫文化的认识及独特思考, 听众踊跃提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笔者针对学生发表内容做出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日本动漫产业的特点, 日本现代漫画的特色, 以及现代日本动漫盛行的原因, 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等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以及教师的讲解, 学生对日本动漫文化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其背后的形成、发展以及弊端等等各方面深层次的理解。从学生课后对教师的授课评价来看, 部分教学主导型授课的引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合上述, 笔者认为可在大学日语专业一年级阶段引进日本社会文化课程, 采用教材时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 除了文字资料外, 多方面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同时可以采用部分引进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提高语言学习兴趣, 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为高年级阶段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摘要:作为基础阶段的一二年级, 除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学习外, 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培养文化理解能力同等重要。笔者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提出在本科一年级设置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同时主张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 部分引进学生主导型教学法。

关键词:基础阶段,日本社会文化课程,自编教材,学生主导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S].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浅谈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等

小学一年级新生对新的学校充满了好奇,同时又渴望着新的开始。如何引导他们平稳过渡到新的学习中?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而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良好的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交际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室的环境布置,除了张贴有关班级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的班风标语,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的黑板报、脍炙人口、富于启迪的名人名言等,无时无刻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教室的一角点缀数盆花草,让学生体验一同成长的快乐。可以说,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二、班规班纪是基础

我们可以根据校纪校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卫生值日制度、文明礼仪常规等,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例如,组织纠察队员每天按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貌四项内容对同学进行检查、督促、记载。以表格的形式将学生日常个人行为和集体荣誉感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班级集体活动

它对增强班级活力、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文化品味有相当大的益处。利用晨读时间,开展“跟我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小老师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读出精彩,读出韵味。

四、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支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会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利代表、小组长等各种角色的设置,让绝大多数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重大的感召力,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班主任刘学生关爱的程度,对问题处理的公正、合理程度,对某些行为或现象的评价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

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足一项细致而漫长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进一步做好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旧城完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马贵君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个人的经验: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人、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如教学《琥珀》一课时,采用悬念引入的方法,屏幕出现一块透明的琥珀,然后问:“你认识这块透明的东西吗?它里面的两个小东西又是什么呢?怎么会好好地躺在里而呢?同学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足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爱梅花、送梅花图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卜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片(图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人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也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教师放一段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E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而,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四、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积极、丰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而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篇5: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韵文语言的优美。另外,采用结合课文插图背诵、师生合作背诵、表演背诵等多种背诵方法达到了背诵的目的。仿写韵文的小练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2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注重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童趣、民主和谐的课堂中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主要设计思路是:设计了四关,难度逐步递增,每一关由不同的内容组成,通过自主猜,传授猜谜方法,让孩子借助不同的方法猜汉字,从而实现轻松学字,感受祖国文化魅力的目标。第一关,设计谜语让孩子们猜,孩子们轻松猜出了谜底,第二关学习课文谜语,通过读和练,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和生字的.学习。

第三关背诵课文,第四关开展猜谜比赛,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不仅课文背得快,而且谜语猜得也快。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尤其是平日里不太爱举手的孩子,也能从这类课堂中展示自我,让人另眼相看。汉字文化,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只要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智慧、创意去打开通往汉字王国的大门,相信他们一定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4

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发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篇6: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课堂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iuü内容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拼音字母无非是要孩子多读、多记,有些特殊规则如i标上声调要去点,ü遇y要去两点,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可能只会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对听故事的兴趣特别浓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讲授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结合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学生上课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得特别快。有时个别学生对知识点回忆不起来时,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记起枯燥的知识点来。

iuü教学结合故事讲课还有个特点就是可以根据各项知识点的特点把故事连起来,让学生觉得有完整性而且听起来有趣味性。根据i,y,yi的特点,我把故事表达为:小i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头上戴着蝴蝶结。当她一戴上声调帽子的时候,就把蝴蝶结遮住了,她头上的点就没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小i的妈妈是大y。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牵着手出门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们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起,还是读做i)。游乐场的人可真多,大y妈妈怕小i妹妹走丢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他们靠得可紧了。u,w,wu可以让学生在我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把很多难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传达给了学生。至于ü见y要去两点,我又巧妙地这样表达: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小ü出去玩,怎么办呢?小ü急得大哭起来。大y妈妈看见了,就赶紧来安慰他,大y妈妈答应小ü带他去玩。小ü一听,可开心了,赶紧擦掉了眼泪,和大y妈妈一起出去玩了。(yu)并及时提醒儿歌:小ü见大y,擦掉眼泪笑嘻嘻。

故事教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故事与教学知识点的紧密结合。

(三)bpmf教学反思

经过bpmf的教学,让我感触较深的一点就是肢体语言的运用,这也是在学生身上找到的闪光点,我想我也有必要来学一学。事情缘起是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而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bpmf。这时很多小脑袋都开始动起来了,也举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这时,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把这几个字母宝宝都给表演出来。‛多有意思的想法啊,我马上请他上来表演。他就用自己的肢体来比划出字母的形状,赢得了班级其他小朋友的掌声。我曾经想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来加强字形的记忆,但却没有实施。今天,我的学生他们自己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给我的课堂带了活力。经过那位同学的表演,其他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在自己的座位上比划起来。我想,自己实践过的事情是最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时候做的比说出来的更能达到良好效果。受到小朋友的启发,我在要求他们读声母时要注意轻短便不再用语言来提醒了。我用调节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表达,学生一看便明白了。在我做这个手势时,他们便知道我的意图。我想,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管理班级方面,有时候肢体的运用往往比语言更有效,所谓‚无声胜有声‛,想必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手势的运用还能增强我和小朋友之间的默契,何乐而不为呢?

(四)gkh教学反思

在本内容

了下来,满满一大张,比如剪刀,电脑,水杯……我甚至欣喜地看到平常不太发言的学生也高高举起双手来和大家分享他自己的发现。我原本以为可能花两三分钟就可以把学生昨天的作业情况反馈完,没有想到班级里是小手林立。而在每个小朋友的反馈中,其他小朋友又多了一次接触ao ou iu 的机会。在

鼠偷走了。‛当时的我真的感觉自己狂晕,正当我在洋洋得意自己今天制造的氛围,想让每个孩子都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感情时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我当时就特别表扬了那些移情的孩子。我说正是他和李白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把书读进去了,才出现了这样的感人行为。而对于那两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没有当面批评,但是用眼神警告了他们。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十四)《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曾经也是我读小学时学习的课文,所以看到这篇课文时也感觉特别亲切。孩子对这篇课文也是相当熟悉的,有的在幼儿园学过,有的在课外书里读过。因此,在理解上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

本课的导入借鉴了其他老师的做法,先由一条弧线来引出‚弯‛字的教学,然后再把弧线补成月亮形状,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这是什么。当然,当孩子在讲到小船时就把‚船‛字的教学结合进去。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创设蓝蓝的夜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这样的情境,也就感觉水到渠成,非常自然了。

(十五)《阳光》教学反思

为了让孩子的拼音更加扎实,所以我们在拼音教学阶段的花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剩下的教学任务就比较重了。从这个星期开始,明显感觉教学进度加快了许多。可能孩子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教学密度和速度,而《阳光》这篇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孩子在课上朗读的情况就没有以前那些课文那样好。因此我也在朗读这块上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让孩子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文眼‛,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让孩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感受阳光的作用。有了阳光,禾苗就更绿了;有了阳光,小树就更高了;有了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变得更美了。那要是没有阳光呢?孩子在回答中无形和有阳光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去感受阳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还是比较细致的,除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课外知识也运用起来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小树就不能长大,就不能制造氧气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我们就没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见了。特别让人开心的是我在让小朋友说说阳光给人的感觉时,晓甦站起来说:‚阳光就像老师给我们一(4)班小朋友的关怀那样温暖。‛哈哈,听了不禁让人心里一阵窃喜。我忙接上去说:‚你的话让老师觉得阳光仿佛照进我了我的心里,感觉特别温暖。‛

(十六)《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的教学主要是让孩子正确使用量词。在前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对量词教学的渗透,所以学生对‚量词‛还是比较熟悉的。

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量词。‚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一台饮水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扇门,一扇窗户,一个水杯……‛孩子们的眼睛快速地搜寻着教室里的事物,然后选择合适的量词再表述出来。特别喜欢孩子认真时的表情,高高地举着稚嫩的小手,看着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发现的眼神,觉得自己都被感染了。

课后,我又布臵了一个作业。让孩子自己回家去找找量词,当个量词小专家。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演示法,在解决“了解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这一教学难点时,则用实物进行演示,这样就使难点迎刃而解。再如读中悟情,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将非常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但在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该怎样朗读,而是通过自己的范读,请不同学生的个别朗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上一篇:七年级上英语课堂下一篇:狮子和兔子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