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申诉制度

2024-05-01

教职工申诉制度(共8篇)

篇1:教职工申诉制度

小学教师学生申诉制度 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篇一:教师申诉制度范文 第一条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目的意义

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向主管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申诉理由、请求处理,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一个法律途径的制度。第三条 申诉范围

以下情况,教师可以提出申诉:

(1)教师认为所在级部(处室)、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包括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

(3)教师对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四条 受理组织

(1)受理组织依次为申诉人所在处(室)、学校办公会或教代会;(2)教师对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学校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3)教师提出申诉应向组织提出,不要向所在级部(处室)的个人提出,否则将按一般的群众来信办理。第五条 申诉分类

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所在级部(处室)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教师申诉制度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

(1)隶属管辖。指教师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

(2)地域管辖。指学校聘任的教师提出申诉时,按照级部(处室)的管理权限,由所在级部(处室)受理。

(3)选择管辖。指教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之间选择一个,提起申诉。

(4)移送管辖。指所在级部(处室)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送给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办理,同时告知申诉人。

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对案件的查办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教师,不得拖延推诿。第六条 申诉程序

教师申诉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1)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2)主管的级部(处室)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 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可以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3)应诉有关级部(处室)对受理的申诉案件,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①其所在级部(处室)的管理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可以维持原处理结果;②管理行为存在着程序上的不足,决定被申诉人补正;③对于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限期改正;④管理行为的一部分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的,可以变更原处理结果或不适用部分;⑤管理行为所依据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撤消其原处理决定。

教师对学校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船山区教育局;(4)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

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的申诉,申诉人可以在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选择受理的机关。

第七条 附则

(1)学校职员、工人及其他在聘人员适用本规定。(2)本规定解释权和修改权归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篇二:

为了依法维护我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教师校内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的范围:

我校教师认为下列合法权益受到学校侵犯的,可以提出校内申诉。

(l)教师认为学校侵犯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包括《教师法》规定的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教师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校内有关部门或其他成员侵犯其合法权益,要求学校处理的,可以提出申诉。

二、成立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 组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副校长、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教务主任、工会主席

三、我校教师应当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30日内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诉申请书须写明申诉人的自然状况和被申诉人的自然状况,申诉要求的事实与理由,提出申诉的日期。申诉申请书一式三份。书写申诉申请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诉,由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进行笔录,并告之被申诉人。

四、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在收到申诉申请书的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申诉申请书副本须同时送达被申诉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申诉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

篇2:教职工申诉制度

为了更好地协调家长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解决各方面矛盾,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双捷中学家长申诉制度:

1、调解小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平等调解各种申诉。

2、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口头向学校调解小组申诉,也可以书面的形式投入小队信箱、校长信箱,向调解小组申诉。

3、调解小组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认真调查调解,并客观公正做好相应的工作。

4、学校调解小组在调解矛盾时严格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解决各种矛盾。

5、学校调解小组依法保护学生及家长的申诉权利。附:调解小组名单

长:洪开繁校长

副组长:罗良校长、张朝略校长

篇3:教职工申诉制度

本文通过对相关主管机构的领导人员的面对面访谈和对公务员申诉案例的分析, 旨在从现实角度研究我国公务员救济中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 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申诉人、被申诉机关和申诉管理机构三者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A省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程序

学界对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一直都有“形式主义”的批评, 主要原因就是申诉案件中最终被判定为撤销原处理结果的几乎没有。即使是在A省这样经济发达、行政管理也比较先进的省份也仍然如此。下文我们尝试从申诉案件的实际操作流程入手, 剖析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难以发挥其作用的原因, 揭开申诉制度的面纱。

1.事前咨询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公务员对申诉制度并不很了解, 他们虽然知道国家有此类救济制度, 但并不了解其具体规定以及法定程序等。因此, 有意向申诉的公务员通常会向相关主管机构咨询。咨询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是个初审过程, 通过了解案件经过, 相关机构人员会将适用的法律和可能判定结果等告知申诉人。其中一些并不适用于申诉制度的案件会被告知拒绝受理。此外, 这还涉及到相关机构人员的偏向性问题, 一般来说, 公务员主管机构由于并不独立, 与各行政机构关系密切, 因此很难保持中立, 相反, 他们希望能通过劝服等方式, 潜在的拒绝有意向申诉的公务员进入申诉程序。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务员前去咨询, 往往会受到相关机构人员的“规劝”。这种“规劝”一方面体现使其了解法律法规, 表明其遭遇是合法合规的;另一方面则是向其表明处理结果不大可能被撤销, 希望其能进入“调解”程序。

2. 事前调解

我国的调解制度适用十分广泛。这既与我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有关, 也与其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节省社会资源等密切相关。在公务员申诉制度中并没有对“调解”这一程序有法律上的规定, 但显然它已经成为公务员申诉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据介绍, 大部分公务员申诉案件都止步于此, 并不进入正式申诉程序。

“调解”实际上是双方相互妥协的过程, 申诉人与被申诉机关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从而避免进入申诉程序。被申诉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出于机关在行政体系内部声誉等的考虑, 不愿意进入申诉程序, 而申诉人则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双方意见通常能达成一致。

3. 申诉和再申诉程序

公务员申诉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即“申诉公正委员会”。A省的申诉公正委员会制度较为完善, 自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颁布《公务员申诉规定 (试行) 》开始, A省即开始设立申诉公正委员会, 并在省内各地推广。

“申诉公正委员会”有常任和临时两种, 像市级、省级的公务员主管机构都有这种委员会, 其成员一般来自公务员主管部门、省纪委、法院、人大和法工委中的专业相关部门。此外针对一个特定的案件还会组成一个临时的案件公正委员会, 委员一般都是从常任的委员中挑选, 排除需要回避的人员。“申诉公正委员会”成立后, 对案件进行调查, 法律规定的调查方式有多种多样, 如:要求提交书面证据、到会或电话解释说明以及举行听证会等。前两种调查方式较为普遍, A省没有举行过案件调查听证会。公正委员会所作的决定会形成调查报告, 其结果虽然会受到公务员主管机构领导的审核, 但一般不会更改。

不论是第一次申诉案件、先复核再申诉案件还是再申诉案件都会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审理。

4. 事后处理

申诉审理结束后, 公务员主管机构会按照规定及时将结果告知申诉公务员以及被申诉机关。由于前期咨询和前期调解等程序, 使得无论是公务员和被申诉机关对结果都有所预料。因此, 一般来说, 被申诉机关不会有异议, 公务员若仍不能接受审理结果的, 可提出再申诉。但再申诉结果后的申诉申请则不予受理。此外,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二、影响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发展的因素

通过分析A省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实际操作, 可以获得以下三类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 公务员对公务员申诉制度的认识

公务员对公务员申诉制度的认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申诉制度法律法规包括程序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申诉制度本身的认识;三是对申诉制度的诉求。

从公务员考核及其培训的资料中, 可以发现, 公务员机构并不重视对申诉制度的了解, 也就是说, 公务员除非涉及到此类案件中去, 否则没有动力去了解此类法律法规和程序。当然, 访谈中也了解到, 随着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以及网络促使的信息公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尽管申诉制度的实际作用现在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状态, 但不可否认, 申诉案件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此外, 对于申诉制度本身, 公务员队伍的认识有所偏差。“申诉”其实是在公务员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进行的一种维权行为。但在现实社会中, 公务员却把这一制度作为万不得已情形下维护自身利益的终极方式。

这里所说的对申诉制度的诉求是指公务员进行申诉的目的各异。例如, A省干部甲因受贿罪入狱, 在狱中他提出申诉, 甲认为自己犯有受贿其领导也有责任。显然, 其目的并不是要维权而是为了将其领导拉下水, 这或许是出于报复心理。但其被辞退是因其被判定为受贿的判决书来处理的, 与其受贿原因等并无关系, 因此其申诉不成功。有的公务员甚至明知道其申诉理由不成立, 最后申诉不会成功, 但为了让上级了解该案件或是为了给所在被申诉单位添堵, 而坚持申诉。上述申诉目的显然与申诉制度的原始设定诉求不符。

2.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公务员法》于2006年正式施行的。其中对申诉制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公务员主管机构的相关措施大多遵循《公务员申诉规定》以及《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 其中又以后者较为具体, 是现在公务员申诉制度施行的准则。但这两项规定, 前者颁布于2005年, 后者颁布于1998年, 均是在《公务员法》实施之前颁布的, 这意味着其中很多规定都已经不再符合作为公务员管理的基本法, 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够具体, 给予了办案人员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此外, 我国的法律法规一直以来都有重事实轻程序的惯例, 这使得公务员申诉制度的程序规定处于不足甚至缺失状态。这一方面体现为公务员的申诉理由大多集中在处分程序的不符合规定上, 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办案人员对公务员申诉受理和审理过程的随意性。

3. 实际操作的不规范

上文中我们提到在实际公务员申诉管理中, “调解”占了很大的比例, 也就是说, 大部分案件并不进入正式申诉程序。而在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中都不曾有相关的规定和解释, 这就使得大部分公务员申诉案件游离于法律监控领域之外, 它的操作完全依赖于相关主管机构人员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惯例。“调解”或许能够更加有效、合理的处理公务员申诉案件, 但不可否认, 它给寻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未来的政策导向及发展预期

在访谈中了解到, 国家对行政法律法规日益重视, 公务员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完善中。国家公务员局针对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相关条例也将修改和完善, 各地的相关主管机构人员都被要求进行意见征集和讨论。毫无疑问, 这些一线人员才更清楚我国公务员申诉的实际发展状况,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导向。

1. 法律法规的健全

公务员申诉规定在程序上的缺失已经被意识到, 还需要新申诉规定在程序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如:对案件的受理和案卷资料的归档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对受理机关的管理权限也应具体化, 在具体的申诉活动中, 对哪一个机关应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受理机关应以什么样的统一标准来决定是否受理、公务员个人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决定到哪个受理机关提出申诉等问题, 都要明确规范。

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 面对各式各样的申诉案件, 国家公务员局应该加强对公务员主管机构人员的培训。如编撰公务员申诉案例集锦, 作为培训材料, 对公务员申诉管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案件的审理都有很大帮助。

2. 对公正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一直以来, 学界对于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司法化都抱有很大的期待, 但在访谈中相关机构人员也坦承, 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对于我国的公正委员会制度, 或许是现在最符合中国国情, 并有利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可能路径。现行实施的公正委员会制度最遭人诘难的是它的不独立性。不论是其主管机构还是其委员人选都逃不开行政系统的干预。这也是学界要求公务员救济司法化的原因。那么在此基础上, 完善公正委员会制度就成为现在唯一能做的事。

A省的相关主管机构领导透露, 国家公务员局正试图制定并实施首席委员负责制。现行的公正委员会由于组织责任分担以及委员来自不同机构等限制, 很难对案件审理责任进行追究。实行首席委员负责制以后, 一方面克服了办事拖沓、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的难题, 同时也利于案件审理结果的责任追究。当然, 这一制度的想要真正发挥效力,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首席委员权威不高和权力滥用现象。公正委员会委员来自不同机构, 其本身也是一个临时性的办案组织, 这就使得委员和首席委员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如何使首席委员能够更好运用其权力值得商榷。另外, 还要防止首席委员一言堂现象。二是首席委员责任缺失现象, 主要体现责任追究的软弱性。即现实生活中对首席委员责任追究的力度不能过轻, 否则就失去了该制度的效力。

3. 办案人员经济及人身安全的保障

除了以上两点外, 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虽然并不涉及公务员申诉制度本身, 但也对其有潜在影响。一是办案人员的经费;二是办案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公正委员会人员来自不同机构虽然有利于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但也使得他们对案件的审理缺乏积极性, 面对部分公务员过激的行为甚至要承担可能存在的人身伤害风险。对此, 国家公务员局也应该采取响应措施给予帮助。

四、总结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在逐渐臻于完善, 这有赖于学界对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研究, 也有赖于处于第一线的实践者的努力。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务员申诉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 使得执行者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让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应用产生了很多变量。本文旨在还原公务员申诉制度现状, 适当分析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并介绍实践者所关注的某些方面和解决方案。

A省经济繁荣, 教育发达, 文化昌盛。其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DLI) 均居全国前列, 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这使A省在制度发展和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 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A省公务员队伍。为此, 以A省为例, 介绍和分析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但不可否认, 从中我们能了解并感悟到一些在公务员申诉制度的研究中更为迫切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希望对今后公务员申诉制度以及整个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唐祖爱.论公职人员的权利保护[J].探索与争鸣, 2006 (9) .

[2]黎军.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变迁谈我国对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00 (1) .

[3]张德瑞.关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构想[J].法律适用, 2003 (5) .

篇4:师生申诉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申诉制度是行政救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一种运作方式。申诉制度的重要社会功能就在于使社会成员对行政行为不满或反对的诉求能及时反映和得到处理,纠正和弥补由于违法和失当行政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当前,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办学主体素质的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有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渡了大量的私权空间,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纠纷的方式已经被广大公民认同与采用。2003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允许教师、学生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对学校和教师做出的各种不当行为提出申诉。

根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法、中学德育教育大纲等规定,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尊重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权利,尊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明创造权,尊重学生平等的学习权利;保护学生个人发表见解的权利,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保护学生的健康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靠侵犯学生的权益来达到某种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教育无能和教育倒退的表现,不是也不应当是教育法治和教育进步的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教师本人对教育法、教师法等认识不足,导致学校和教师的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严重存在,并不时见诸报端。譬如,随意占用学生上课时间,要求或者变相要求有缺点的学生退学,因迟到或未完成作业,甚至家长未在作业上签名而不许学生听课等行为,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责打学生、代行体罚或自罚、罚打扫卫生、罚做体育动作、罚冻、罚值日、罚超量做作业等行为,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无故拖堂、限制学生正当活动、非法搜查等,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隐匿、毁弃或私自拆看学生信件,随意公开学生家庭隐私及成绩排行、日记等行为,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损坏学生财物,乱罚款、乱收费或变相收费,变相向学生索礼索物等行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等等。

学生也是公民,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申诉权。但是对于学生的申诉权,现有的法律只有实体上的规定,并没有程序上的具体说明。学生如何行使申诉权、向谁申诉、申诉的时效、申诉答复的期限,以及对申诉结果仍然不服又如何救济等问题,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作出过明确的规定。面对申诉途径的缺失和司法救济的无助,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申诉制度”的出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不仅必要,而且及时,它针对学校和教师不当的教育、管理、侵权行为而制定,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申诉制度”的施行,最终可以达到“师生关系零距离、教育行为零事故、教学质量零缺陷”的目的。学生申诉制度的推出体现了学校和老师法律意识的增强,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端正师德师风。当然,学生们在享有申诉权的同时,也更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地尊师爱师。

二、申诉制度的概念与主旨

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恢复和补救?对于事业单位的教师的聘用合同方面的纠纷,可通过现行人事争议的仲裁来解决。对于人事争议仲裁不服的,教师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不涉及聘用合同的,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则可以通过行政申诉的行政法律途径——教师申诉来加以解决与权益维护,这就是教师申诉制度。我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是宪法关于公民申诉权利规定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学生申诉制度是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向主管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申诉理由、请求处理,获得恢复和补救的一个法律途径的制度。

三、教师申诉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一)申诉范围

(1)教师认为所在级部(处室)、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包括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2)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3)教师对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直至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二)受理组织

(1)受理组织依次为申诉人所在级部(处室)、学校办公会或教代会;(2)教师对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学校校长办公会或教代会;(3)教师提出申诉应向组织提出,不要向所在级部(处室)的个人提出,否则将按一般的群众来信办理。

(三)申诉分类

教师申诉的管辖,是指所在级部(处室)之间受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教师申诉制度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

(1)隶属管辖。指教师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其所在级部(处室)提出申诉。

(2)地域管辖。指学校聘任的教师提出申诉时,按照级部(处室)的管理权限,由所在级部(处室)受理。

(3)选择管辖。指教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之间选择一个,提起申诉。

(4)移送管辖。指所在级部(处室)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送给有管辖权的级部(处室)办理,同时告知申诉人。

受理申诉的级部(处室)对案件的查办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教师,不得拖延推诿。

(四)申诉程序

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1)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2)主管的级部(处室)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

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

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可以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

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

(3)应诉有关级部(处室)对受理的申诉案件,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①其所在级部(处室)的管理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可以维持原处理结果;

②管理行为存在着程序上的不足,决定被申诉人补正;

③对于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的,决定限期改正;

④管理行为的一部分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的,可以变更原处理结果或不适用部分;

⑤管理行为所依据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撤消其原处理决定。

教师对学校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组织为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4)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

四、师生申诉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学生申诉制度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指导、协调学生申诉,切实维护全体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学生申诉的范围

(1)学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有关处室部门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2)学生对学校有关处室部门做出的有关个人或集体的奖励决定,认为与事实不符或奖励不当的。

(3)学生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违职业道德,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其它侮辱学生人格,导致身心伤害的。

(4)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设施等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

(5)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例如,学校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强迫其购买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学生有权申诉。

(6)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例如,强行将学生科技发明权、参加学科竞赛和体育比赛获得的个人奖品等,收归学校或教师所有,学生有权提出申诉。

篇6: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一、宗旨: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1、申诉人是本校内在校学生以及其监护人或代理人。

2、被申诉人主要是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后勤等学校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教师。

三、申诉范围:

1、学生在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2、对学校给予的处理处分不服的。

3、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

四、申诉受理机构:

1、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校长、政教处、教导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是学校接受和处理学生申诉的决策机构。

2、校内申诉委员会下设法制处,负责受理学生的口头或书面申诉。

五、申诉时间及形式:在校学生或监护人在得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的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六、申诉程序

1、申诉的提出:学生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书面形式向法制处提出申诉。

2、书面申诉可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提出并交给法制处,申诉书中必须写明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如果有监护人或代理人,要将监护人或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写明,还要写明申诉的要求、事实与理由、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3、口头提出申诉的,法制处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写明申诉人的基本情况、事实与理由、时间等。

七、审查受理:法制处在收到学生申诉的5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以书面形式送达申诉人;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以书面形式送达申诉人。

八、调查听证

1、学校申诉委员会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后,组成三人以上的调查组对申诉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做笔录。

2、校内申诉委员会对学生申诉案件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材料,根据需要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被申诉对象等人员参加的听证会。

3、调查、听证过程中的笔录或听证材料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4、申诉委员会成员与申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回避。

九、做出处理决定:申诉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诉并受理的30日内,在对申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之申诉人,由申诉人签字后存档。

篇7:申诉管理制度

申诉管理制度1

一、目的

1.保障员工申诉权利,树立良好风气。

2.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适用范围

集团及下属各分公司全体员工。

三、制度内容

1.投诉内容

⑴认为现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个人业务技术特长。

⑵对企业现有的规章、规定、制度有异议。

⑶不满意所在单位或部门给予的纪律处罚或奖励。

⑷对企业的管理政策、干部作风、工作方法等有批评意见。

⑸认为现有的工资制度、劳保福利待遇不合理。

⑹对住宿、就餐、工作时间等个人生活条件不满意。

2.逐级申诉程序

⑴员工首先向本部门主管投诉,主管在接到投诉,三日内予以明确答复。

⑵如三日内未接到部门主管答复或答复不明确可向上一级领导投诉,上一级领导于接到投诉五日内予以明确答复。

⑶如五日内仍未接到上一级领导的答复或答复仍不明确,可向本单位监察委员投诉,监察委员于接到投诉起七日内予以明确答复。

⑷如七日内仍未接到监察委员的答复或答复不满意,可直接向本单位总经理投诉。

⑸员工投诉一般应按照上述程序逐级进行,特殊情况下或本单位没有设置相应岗位,也可越级进行,但必须申明理由后方可予以受理。

3.总经理直接交流

⑴各单位在适当区域(如员工食堂)内设“总经理亲启箱”,该箱由各单位监察委员,总办或指定专人管理,每周开启一次。

⑵员工可将投诉内容以书面形式投入“总经理亲启箱”内。

⑶ “总经理亲启箱”的管理者,每周将收到的投诉材料整理分类后报总经理。

⑷总经理将于接到投诉信一周内予以明确答复。

⑸各单位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员工和总经理的直接对话。具体时间安排由各单位自行设定。

4.员工投诉的有关规定

⑴员工投诉,对话的各种问题、意见的内容必须详实、可靠、中肯、明确。

⑵员工投诉,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否则视为无效投诉。

⑶员工投诉内容不可臆断、猜测,更不可恶意中伤。

⑷收阅来信或接待投诉,要耐心倾听,认真调查,一视同仁。

⑸分析处理问题,要求“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不得假公济私。

⑹保护投诉人的正当民主权利,对投诉内容予以保密,不得随意外漏。

四、考核办法

序号考核内容考核办法

1员工逐级投诉,主管应于3日内,上级领导于5日内;监察委员于7日内,予以明确答复未能按期答复或无效答复不清者扣接待投诉人各2分

2各单位设立“总经理亲启箱”,专人管理,每周开启一次,总经理每周内予以明确回复违规一项扣1分

3各单位每周安排一个固定时间,供总经理与员工直接对话未执行每次扣1分

4员工投诉内容必须详实可靠、中肯,明确使用真实姓名,不得臆断猜测或恶意中伤违规一项扣3分

5接待投诉要耐心听取、认真处理、一视同仁,不得假公济私,要实事求是违规一次扣2分

6保护投诉人权利,对投诉内容保密随意外漏投诉内容扣3分

申诉管理制度2

第一章基本内容

第一条

制定本制度目的与范围

1、目的:为保障公司员工的权利,保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公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公司全体员工(二级公司参照此管理办法)。

第二条

人事申诉的条件:公司员工因对公司对自己的奖惩、晋升、降级、调动等处理过程和结果有以下异议的可以进行人事申诉:

1、对有知情权的事情原因、经过询问仍不清楚的;

2、发现奖惩、职务变动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的;

3、发现处理过程或结果存在严重不公的;

4、其他违反法律或公司原则和制度的。

第二章人事申诉组织与权限

第三条

人力资源部负责受理人事申诉,并负责调查申诉发生的原因,并查清事实;人力资源部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人事申诉的处理或调解。

第四条

总裁和相关分管领导对人力资源部调解不成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进行商议,作出最后裁决。

第三章人事申诉流程

第五条

人事申诉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当事人向人力资源部门递交书面形式的申诉要求,申诉书应写明事由,并尽量详细列举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部接收申诉之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诉事实的调查,并进行处理或者调解;

3、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人力资源部门在认为属实的申诉书上签署意见并将申诉书和调查材料交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审阅;

4、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调查材料和申诉书与当事人、人力资源部门核实,必要时另外组织调查;

5、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公司制度作出裁决;

6、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申诉可以直接上交给公司分管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领导,但必须附有详细符合事实的证明材料。

第六条

对申诉不属实的,人力资源部门给予申诉人必要解释,以消除误会澄清事实。

第七条

对假借申诉蓄意制造事端,无事生非、挑拨离间、陷害他人的,其行为将不被认定为申诉,同时公司将给予当事人严厉处罚。

第八条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若发现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司将严厉惩罚相关人员。

第九条

有关因考评和薪酬产生的申诉,见《员工绩效考核手册》和《薪资制度》。

第四章附则

第十条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和修订权归人力资源部。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申诉管理制度3

第一章基本内容

第一条制定本制度目的与范围

1.目的:为保障公司员工的权利,保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公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公司全体员工(二级公司参照此管理办法)。

第二条人事申诉的条件:公司员工因对公司对自己的奖惩、晋升、降级、调动等处理过程和结果有以下异议的可以进行人事申诉:

1.对有知情权的事情原因、经过询问仍不清楚的;

2.发现奖惩、职务变动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的;

3.发现处理过程或结果存在严重不公的;

4.其他违反法律或公司原则和制度的。

第二章人事申诉组织与权限

第三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受理人事申诉,并负责调查申诉发生的原因,并查清事实;人力资源部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人事申诉的处理或调解。

第四条总裁和相关分管领导对人力资源部调解不成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进行商议,作出最后裁决。

第三章人事申诉流程

第五条人事申诉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当事人向人力资源部门递交书面形式的申诉要求,申诉书应写明事由,并尽量详细列举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部接收申诉之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诉事实的调查,并进行处理或者调解;

3.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人力资源部门在认为属实的申诉书上签署意见并将申诉书和调查材料交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审阅;

4.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调查材料和申诉书与当事人、人力资源部门核实,必要时另外组织调查;

5.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公司制度作出裁决;

6.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申诉可以直接上交给公司分管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领导,但必须附有详细符合事实的证明材料。

第六条对申诉不属实的,人力资源部门给予申诉人必要解释,以消除误会澄清事实。

第七条对假借申诉蓄意制造事端,无事生非、挑拨离间、陷害他人的,其行为将不被认定为申诉,同时公司将给予当事人严厉处罚。

第八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若发现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司将严厉惩罚相关人员。

第九条有关因考评和薪酬产生的申诉,见《员工绩效考核手册》和《薪资制度》。

第四章附则

第十条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和修订权归人力资源部。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申诉管理制度4

第一条制定本制度目的与范围

1.目的:为保障公司员工的权利,保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公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公司全体员工(二级公司参照此管理办法)。

第二条人事申诉的条件:公司员工因对公司对自己的奖惩、晋升、降级、调动等处理过程和结果有以下异议的可以进行人事申诉:

1.对有知情权的事情原因、经过询问仍不清楚的;

2.发现奖惩、职务变动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的;

3.发现处理过程或结果存在严重不公的;

4.其他违反法律或公司原则和制度的。

第二章人事申诉组织与权限

第三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受理人事申诉,并负责调查申诉发生的原因,并查清事实;人力资源部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人事申诉的处理或调解。

第四条总裁和相关分管领导对人力资源部调解不成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进行商议,作出最后裁决。

第三章人事申诉流程

第五条人事申诉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当事人向人力资源部门递交书面形式的申诉要求,申诉书应写明事由,并尽量详细列举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部接收申诉之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诉事实的调查,并进行处理或者调解;

3.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责任中心负责人提出)的人事申诉,人力资源部门在认为属实的申诉书上签署意见并将申诉书和调查材料交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审阅;

4.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调查材料和申诉书与当事人、人力资源部门核实,必要时另外组织调查;

5.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公司分管被申诉部门的分管领导(或总裁)根据公司制度作出裁决;

6.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申诉可以直接上交给公司分管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领导,但必须附有详细符合事实的证明材料。

第六条对申诉不属实的,人力资源部门给予申诉人必要解释,以消除误会澄清事实。

第七条对假借申诉蓄意制造事端,无事生非、挑拨离间、陷害他人的,其行为将不被认定为申诉,同时公司将给予当事人严厉处罚。

第八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若发现对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司将严厉惩罚相关人员。

第九条有关因考评和薪酬产生的申诉,见《员工绩效考核手册》和《薪资制度》。

第四章附则

第十条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和修订权归人力资源部。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申诉管理制度5

当劳动者遭受到不平等待遇或是发现事业单位的不法行为时,可以提出申诉,企业内申诉管道的建立,将可减少劳资双方无谓的纷扰,当前劳资之间发生的摩擦,大都起因于劳资双方在理念与作法上沟通的不良。企业主必须要有所体认,对于劳动者的不满应提供给劳动者一个申诉的管道。

1.员工申诉部门之设立

为解决劳资间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争议,企业有必要设立一个专责部门或是沟通的管道来加以处理。亦即企业应当设立「员工申诉」的部门。这个部门,可以是一个常设性的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有别于一般正常作业的管道设计。殊不论这个部门的设立模式为何,它必须是一个经常性存在的部门,而且最终的处理单位必须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单位。至于申诉部门的人员组成,为避免球员兼裁判与劳资双方各说各话之憾,企业内各申诉管辖层级的组成,宜加进公正的第三人(例如劳资关系顾问)。但在申诉之最终议决单位的组成人员中,除了劳资关系顾问之外,还应有员工代表,俾以减少疑虑。

2.员工申诉的内容

有关于员工申诉的内容,可简单将之归纳为以下六点:

(1)关于团体协约、工作规则及其它企业内部规则的订定与内容;

(2)关于资方依公司有关规定,对员工之命令、禁止、许可、免除、认可、受理、通知、确认等各方面之意思表示;

(3)关于资方所提出之各项发展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业务计划等之构想与行动;

(4)关于资方依有关之内部规定,所为之期待、劝告、诱导等非强制性之事实行为;

(5)关于资方对劳方所为之奖励、惩罚等之行为;

(6)关于上述五项之形成方式与过程

3.员工申诉结果的救济

对于员工申诉的结果,如果被认定是无理由者,资方或由申诉最高管辖单位应该以书面详载理由,回复申诉人;但如果被认定有理由者,资方便应该有具体的响应。如系因资方违法导致员工损害的,资方便应对员工进行损害赔偿。因此,企业在设计员工申诉管道或制度时。除了应对申诉部门的组织与权限

做妥善的规划外,对于申诉之后员工的救济也应特别地注意,这将可以减少员工、工会与资方三者间无谓的争执与猜疑。

篇8: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完善的设想

第一, 要明确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性质[1]。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康建辉等在其论文《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性质是这样认识的,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一种校内救济制度, 而非行政裁决或行政复议制度”, 那么基于这样的定性, 为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权, 避免司法对学校行政的过多干预, 除了法律规定可以提出诉讼以外, 未经申诉程序学生不能以高校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笔者赞同此观点。

第二, 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程序。“古老的自然正义原则, 其要义就在于保证程序的正义, 从而才能实现实体的公正, 在高校申诉制度中, 程序问题自然也就非常重要, 只有尊重申诉学生的程序权利, 高等学校内部的申诉受理机构才能够理性地做出决定”[2]。申诉处理程序是申诉制度非常重要的内容, 具体程序的设置也要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 完善申诉处理委员会职能。首先, 申诉处理委员会人员构成要合理。新《规定》第六十条明确指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由此可见, 该规定中对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规定是非常模糊的, 更没有明确各类组成人员具体的人数比例, 这就导致实践中各高校在设立申诉处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上都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内部救济途径, 必须保证其机构的独立性, 要实现这一点, 就要在其人员构成上下功夫, 这点可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 即申评会委员的成分多样, 不但有在校教师, 还要有法律、教育、心理学者和学校教师会代表, 其中未兼行政职务之教师不得少于总额的二分之一, 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代表的作用, 让更多的普通学生也参与到申诉处理委员会中来, 这样, 就从形式上保证了申评会组织的公平合理, 避免了被申诉人自己审案子的尴尬局面。其次,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权力要明确。新《规定》第六十二条指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从规定的字面意思看, 学生申诉委员会没有决定权, 而只有建议权, 而如果学生申诉委员会对学校的处理仅有建议权的话, 则可能会造成学校权力部门对学生申诉委员会权力的藐视, 那么, 学生申诉委员会就已经形同虚设了, 最终将导致学生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针对此问题, 可以这样解决, 如果学校的处理决定有明显的程序不当、证据不足、依据不明、定性不准的情形, 那么申诉处理委员会可以直接改变学校的决定, 而对于认为应重新处理的情形, 可以要求原处理部门重新给出处理意见, 对于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的处理决定, 申诉委员会则可以维持原处分决定, 并提交学校执行。

第四, 要拓宽申诉委员会的受案范围。新《规定》第六十条明确指出, 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处理决定可以提起申诉。此条规定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申诉案件受理范围的需要, 高校与学生因管理行为发生的纠纷并不限于《规定》中提到的这四类, 比如有关学位授予的矛盾纠纷也应纳入申诉范围之中, 所以, 在设计学生申诉案件受理范围时, 除了要相对明确的列举校内申诉案件的常见类型, 还要确定一个受理原则作为兜底条款, 这样才能防止遗漏的情况发生, 即如果高校对学生的处理足以改变学生的身份, 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处分决定, 如开除学籍、不予授予学位等关涉学生受教育权的决定等, 学生都可以先通过申诉的救济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 完善申诉后救济渠道。申诉后如果学生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 除了可以向学校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再申诉, 还应设置学生申诉与教育行政复议及教育行政诉讼等救济途径之间的衔接, 即学生针对因被开除学籍、不颁发毕业证书等严重侵犯自身受教育权的情形, 不服申诉处理决定,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请教育行政诉讼;另外, 学生还可以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款的规定, 针对教育行政部门不履行保护学生受教育权职责的行为提出行政复议。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教育性、学术性等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点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并不能全都依赖司法救济途径解决, 而如果高校与学生因管理过程发生纠纷都要诉诸司法途径会导致诉讼的泛滥, 从而加大法院的审案压力, 因此, 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这一非诉讼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关键词:申诉制度,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参考康建辉, 张卫华, 胡小进.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24

上一篇:毕业季走心文案下一篇:新学期计划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