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2024-05-04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通用14篇)

篇1: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员工意外伤害(含感染、化学、放射等)管理制度

1.医院应当制定防止和处理员工感染(包括化学、放射等)与职业损伤意外(包含注射针刺伤等)事件的管理文件,提供员工遵守。

2.医院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的要求,制定员工遭受感染(包括化学污染)与职业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程序与整改措施。

3.应当能如实地追踪员工遭受感染与职业损伤的原因,有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4.应当有对员工进行受到感染与职业损伤(含化学损伤等各类损伤)时紧急处理的基本知识与程序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知晓相关的基本知识与程序。

篇2: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发布日期】2005-08-31 【生效日期】2005-08-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计划单列市卫生局:

伤害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由于伤害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为了制定伤害干预措施和预防与控制策略,评价干预效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见附件),并于2004年在全国11省(市)的7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伤害监测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进行详细和全面的描述。现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按照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做好伤害监测和组织管理工作。

二、慢病中心根据《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负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展各级培训,做好现场实施指导和工作督导,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资料,编制报告,上报卫生部。

三、为保障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慢病中心将统一安排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

附件: 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篇3: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年本市3家哨点医院报告的伤害病例, 监测内容包括伤害患者的一般信息、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伤害临床信息。

1.2 统计方法

选择3家医疗机构作为哨点医院, 即德惠市人民医院、德惠市朝阳乡卫生院、大房身镇杨树卫生院。对到其就诊且被诊断为伤害首诊患者进行调查, 使用《全国伤害监测报告系统》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 伤害监测概况

2007年3家哨点医院共报告伤害病例2 917例, 其中男性2 086例 (71.52%) , 女性831例 (28.48%) , 男女性别比为2.51∶1。德惠市人民医院报告2 678例 (91.80%) ;大房身镇杨树卫生院报告102例 (3.50%) ;朝阳乡卫生院报告137例 (4.70%) 。

2.2 伤害发生活动的职业分布

主要以农民 (1 033人) 、在校学生 (304人) 、家务 (281人) 为主, 构成比依次为35.41%、12.48%、9.63%, 说明农村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为农民和青少年。

2.3 伤害发生活动的人群文化程度分布

初中1 608人 (55.13%) ;高中或中专588人 (20.16%) ;小学435人 (14.91%) ;大专122人 (4.18%) ;大学以上41人 (1.41%) ;文盲123人 (4.21%) 。

2.4 伤害发生的年龄分布

主要以25~44岁年龄组最高, 为1 327例 (45.49%) ;0~4岁年龄组最少, 为24例 (0.82%) ;其他年龄组 5~14岁138例 (4.73%) ;15~19岁247例 (8.47%) ;20~24岁374例 (12.82%) ;45~64岁669例 (22.93%) ;65岁以上138例 (4.73%) 。

25~44岁年龄组是从事社会活动最活跃的年龄组, 其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性也比较大, 承担伤害风险系数随之加大, 因此应对其加强生产和工作安全防范, 尤其要加大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0~4岁年龄组儿童由于受到家长的保护, 因此受伤害的机率很低;65岁以上年龄组老人, 从事社会活动也较少, 受到伤害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2.5 伤害发生原因

伤害发生原因决定着伤害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等。监测结果发现, 伤害发生主要原因为跌倒或坠落1 151例 (39.46%) , 顺次是交通事故991例 (33.97%) 、钝器伤335例 (11.48%) 、中毒226例 (7.75%) 、锐器伤163例 (5.59%) 、动物伤17例 (0.58%) 、其他16例 (0.56%) 、烧 (烫) 伤14例 (0.48%) 、火器伤3例 (0.10%) 、窒息1例 (0.03%) 。

2.6 伤害发生地点及发生时的活动

伤害发生地点首位是公路或街道934例 (32.02%) , 其次是公共居住场所886例 (30.37%) 、家中691例 (23.69%) 、贸易和服务场所136例 (4.66%) 、学校与公共场所128例 (4.39%) 、农场或农田63例 (2.16%) 、工业和建筑场所55例 (1.86%) 、体育和运动场所19例 (0.65%) 、其他5例 (0.20%) 。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与伤害发生的场所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以休闲活动为主1 043例 (35.76%) , 其次是驾乘交通工具918例 (31.47%) , 体育活动时发生伤害最少, 为59例 (2.02%) 。

2.7 伤害发生时间分布

伤害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四个季度发生率依次为25.61%、25.95%、29.96%、18.48%;全年伤害发生集中在4-9月, 占总数的55.92%, 由于人们在4-9月社会活动量比较大, 要强化重点季节的伤害预防和控制。

2.8 伤害发生的意图分布

2007年的监测结果发现, 非故意 (意外事故) 2 495人 (男1 821人, 女674人) , 占总数的85.53%;自残/自杀195人 (男83人, 女112人) , 占总数的6.68%;故意 (暴力、攻击) 212人 (男174人, 女38人) , 占总数的7.27%;不清楚15人 (男8 人, 女7人) , 占总数的0.51%。说明意外事故发生主要由跌倒/坠落、交通事故原因造成;自残/自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中毒, 大多数是女性, 这与农村女性的自身素质、精神因素等方面有关。

2.9 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及部位

轻度为1 736例 (59.51%) ;中度为1 061例 (36.37%) ;重度为120例 (4.11%) 。 主要伤害的部位为头部, 共1 521例 (52.14%) , 其次为下肢436例 (14.95%) 。伤害的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 共计1 585例 (54.34%) , 其次为骨折458例 (15.70%) 。

2.10 伤害结局的分析

治疗后回家1 507例, 占51.60%;观察/住院/转院1 394例, 占47.79%;死亡9例, 占0.31%;其他7例, 占0.24%。

3讨论

篇4:医院暴力,伤害医患双方

医生挨打被媒体报道,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据华西医院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至今,包括死亡威胁在内的各类暴力事件已发生了20多起,其中直接伤害医务人员安全的有7起;目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需要“天使保镖”形影不离的医务人员有6位。

这些医务人员都是教授、业务骨干或科室主任,他们都曾在自己所从事的医学领域中立下过战功,挽救过无数病人的生命。然而,今天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却需要“天师保镖”来保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曾记得,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使“非典”蔓延的势头得到遏止。那时,医务人员高尚的品行,曾经被人们颂为赞歌,广为留传。如今,千千万万的医务人员仍不怕脏、不怕累地奋战在医疗前线,他们的行为和情操仍值得大家尊重和敬佩。另外,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制度、医院管理等也在作相应的改进,以有利于医患双方。

当然,我们也能够理解病人及家属那种求医心切的感受。是呀,作为病人的家属,谁不想自己的亲人能在医生的帮助下很快恢复健康,尤其是在医疗费用日渐高长的今天,病人家属有一种花了钱就应该治愈疾病的心理,而且越来越强烈。但是,医生不是圣人,医学也有许多无奈。对于晚期癌症等重病,医生即使竭尽全力,但受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治疗效果仍难如愿。因此,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医务人员身上,甚至一时冲动,采取过激的方式威胁医生、伤害医生,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有时还会造成恶果。

我们真诚地希望,医生和病人都能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的处境和心态,彼此多沟通,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即使产生了医疗纠纷,也应该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要知道,任何过激的行为,医患双方都会受到伤害。

篇5: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4年我乡人口数为68886人,一至6月死亡270人,其中男性死亡:158人,女性死亡:112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5人:占死亡比例的(0.70‰)心血管系统疾病145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37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2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草桥卫生院

二○一四年六月十二日篇二:死因监测工作工作总结 2012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年初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目标书,开展好我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死亡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疾病的趋向,我乡认真开展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按照县疾控中心死因监测要求和统计方法,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死因监测人员和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开展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关心、群众重视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乡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在年初乡级卫生工作会中,主管卫生副乡长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使得我乡卫生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在死因走访调查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村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人民群众知晓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后,对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责任与目标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主要目的是调查好总结好局部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注意和及时发现局部地区突然升高的死亡原因,发现和排除传染性疾病、工业污染环境导致相关疾病,及时发现报告可能存在的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提高居民平均寿命值。

三、具体调查方式方法

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方式主要为进村入户调查,配合周围群众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死者生前生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乡村医生对以上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卫生院防保组,卫生院防保组对乡村医生上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具体死因的判断并填写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四、居民死亡数据及死亡原因分析

(一)死亡数据 2012年我乡人口数为19886人,一至十月死亡55人,其中男性死亡:34人,女性死亡:19人,儿童死亡:2人死亡率为4.25‰。

(二)死亡原因分类

感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4人:占死亡比例的(0.70‰)心血管系统疾病8人:占死亡比例的(0.45‰)

癌症2人:占死亡比例的(0.05‰)

损伤、中毒、和其他疾病31人:占死亡比例的(3.03‰)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乡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但因为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正在成为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疾病。

五、死因调查日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对于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开展的及时性相对困难;

2、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村传统根深蒂固。死亡人员,特别是老年死亡人员,死前就诊基本不到医院,给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死者家属对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描述不够准确,容易造成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不准确。

六、建议

1、加强乡医死亡原因调查工作管理,健全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的保密制度,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情况要保密;

2、加强乡村医生死亡原因调查工作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死亡原因调查工作方式方法及技巧;

3、各乡医要按要求及时完成每月的死因调查工作,以免造成工作任务的堆积,不利于死因调查工作的开展。

者太乡卫生院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篇三:接龙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 报告工作质量,根据上级要求,我院对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

各相关科室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同时我院也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力保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完成。2011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准不断提高,使监测工作基本上进入正常工作运转。但还存在专业人员工作经验差,不能完全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报告不及时等等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我镇开展死因监测的工作新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开展好死因信息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加强对报告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3.加强对各科临床科室死因监测、死亡疾例报告工作的检查,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多与区疾控中心沟通、请示汇报;4.加强质量管理,提高

死因监测工作质量;5.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认真做好补报和自查工作。接龙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10月20日篇四: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等(模版)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5、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一定要是已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

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制度,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院关于成立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根据《湖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鄂卫办发〔2010〕62号)和《蕲春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死因报告)实施方案》(蕲卫文〔2010〕7号)的文件精神,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我院实际,成立 院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公共卫生科,主要负责死因报告工作的计划制定,信息收集整理,组织培训学习、上报报表,日常督查,总结等工作。

年 月 日

镇2012死因报告工作计划

为加强我镇死因监测工作,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等,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2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性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监测对象 卫生院门(急)诊及入住院的死亡病例。

三、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的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根本死亡原因确定及icd-10编码正确率大于98%。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篇五: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上街区人民医院死因监测自查总结 为认真做好我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我院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质量,根据《上街区疾控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居民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自查,发现以下问题:1.未及时上报,2011年7月份我院对防保科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动,新上岗人员各项工作未正确及时掌握到位,导致死因监测工作未保质保量完成;2.上报内容质量待提高,在自查中发现,根本死因和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在上报中有不准确现象,经区疾控中心死因管理老师的指导,才完成工作;3.各项制度欠完善。

通过认真自查和区疾控中心认真经常督导,目前我院防保科人员已经能够规范完成此项工作。经自查督导后,我院立即进行死因报卡、网报工作,并已逐项完善死因报告的各种制度。

篇6: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

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报告程序,时限

医院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医务科或防保科人员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时,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3)信息管理

医院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篇7: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2014年第四季度)

第四季度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照统一的方法和表格,未作预先通知,采取随机抽检方式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北院:抽查医师22人次,护士21人次,医生洗手依从性为52%;护士洗手依从性为54%,其中接触患者前洗手共 60人次,未洗手共50人次,依从性为54%;接触患者后洗手共 64人次,未洗手共 51人次,依从性为55%;无菌操作前洗手共 63人次,未洗手共 49人次,依从性为5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洗手共 49人次,未洗手共 43人次,依从性为53%;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后洗手 50人次,未洗手 43 人次,依从性为 60 %。南院:抽查医师24人次,护士26人次,其中医生洗手依从性为52%;护士洗手依从性为53%;接触患者前洗手共 62人次,未洗手共 69人次,依从性为47%;接触患者后洗手共 75人次,未洗手共50人次,依从性为60%;无菌操作前洗手共65人次,未洗手共61人次,依从性为 51%;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洗手共52人次,未洗手共49人次,依从性为 5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后洗手69人次,未洗手57人次,依从性为55%。从调查情况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较之前三季度有所提升,抽查中少数长假后医务人员对“六步洗手法”不熟练,科室洗手用品、干手用品供应受限,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冬天寒冷,洗手不便,思想上松懈,故院感科人员下科室监督时间增加,执行情况提升有限。

整改措施:

一、院感科继续随机下科室监督、检查、指导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按洗手指征洗手,使手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二、继续加强手卫生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的指征,通知相关重点科室,自我检查督导,让医务人员重视手卫生。

三、各科室应在晨会或科室会议上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使医务人员思想上对手卫生在院感工作中重要性认识提高,不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篇8: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一、机构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相关科室专家: 联系电话: 联系人:

2、各科室不良反应监测员:各科大组长及护士长

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是对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收集、整理、分类、保管与评价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资料,反馈不良反应信息,并在药品安全性方面负责向药品监测管理部门咨询。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工作职责

1、向本院医护人员宣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解释有关问题。

2、密切关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动向,并督促医护人员认真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特别注意新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论轻、重度,只要认为可疑都应及时报告。

3、负责指导和督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的工作。

4、不定期对本院严重或疑难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因果关系评价会聘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

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工作职责

1、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病历的收集工作。

2、督促主管医生护士正确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报告表中各项应无漏项,合格后送交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3、应本着“可疑就报”的原则,及时向临床药学室通报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每年每个科室向临床药学室报告本科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10份,若有漏报,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给予处罚。

五、药物不良反应专家组工作职责

1、负责评价本院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

2、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

六、临床药学组工作职责

1、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收集、整理、分类、保管、评价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3、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交流与反馈工作。

4、不定期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院ADR监测小组通报全院ADR发生情况及报告表收集情况,对ADR发生频度高的药品、对导致严重或致死性ADR的药品,应尽量寻找原因,并提出减少或避免发生ADR的应对措施,必要时与厂家联系。

七、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4日发布)

1、第三章是有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

(1)第十三条、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2)第十五条、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3)第十六条、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第五章是关于处罚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一)无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要求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

(三)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匿而不报的;

(四)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的;

(五)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

医疗卫生机构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同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3、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三)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四)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下的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五)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篇9: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篇10: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0-12-24 点击次数:

浏览量:36次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重视患者用药安全,加强与临床一线的沟通。药剂科于2010年12月22日在西院区召开了2010北京妇产医院药品安全性监测总结会。

参加会议的有院门诊办公室赵冬梅主任、院护理部王胜花主任、药剂科冯欣主任、药剂科临床药师及全院各病房不良反应监测员。会上临床药师王爱华就院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讲解;临床药师袁偲偲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做了分析性评价,一一简介了我院ADR上报工作中的优缺点,并详细分析了我院ADR的各项数据;临床药师韩朝宏对我院临床药师下临床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与总结,并希望在明年的工作中希望能与临床医护共同合作,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我院临床用药安全。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小组经过对一年的工作总结点评,评选了妇科四病房与微创三病房为我院药品安全监测优秀科室,并评选了十人为优秀个人给予了奖励。最后门诊办赵冬梅主任对我科这一年的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护理部王胜花主任也表示对我科临床药师下临床工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并支持我们服务临床的工作。

篇11: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xx年医院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及部分人员调整情况,经院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附件: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年月日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由于部分人员变动,现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病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所有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二)重点监测科室:消化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

诊断等个案信息。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预保科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

(1)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医院应组织专家会诊,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附2)。

(2)医院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xx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接诊科室应立即通知医务部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登记表》。

(四)xx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xx科在向当地xx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食源性疾病或异常食源性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疑似食源性异常病

篇12:医院辐射监测方案

为加强对放射源管理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规范放射工作防护管理,保障相关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个人剂量监测

1、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组织,放射科、核医学科具体实施,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联系有剂量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司参与放射源管理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期内,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佩戴周期第三个月份的月底各有关部门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收齐本部门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仪后交至预防保健科更换佩戴个人剂量计,预防感染科统一将个人剂量计送至有资质机构检测并领取新的个人剂量计。

3、剂量监测结果一般每季度由预防保健科向各有关部门通报一次;当次剂量监测结果如有异常,预防感染科通知具体放射工作人员及部门分管领导。

4、预防保健科和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

我院预防保健科科联系有放射人员体检资质的医院,组织相关放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未经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放射性工作。

三、工作场所监测

后勤设备管理科负责联系有放射设备性能、工作场所防护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设备进行每年一次的设备性能与防护监测。

1、外部监测:根据需要联系有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工作设备性能与场所辐射防护进行监测或环境评价。

2、内部监测:由核医学科每季度初指定专人对我院存放放射物质场所进行监测,并记录档案。

3、应急监测: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进行必要的内部或外部监测。

某医院

篇13:医院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一、做好高危岗位个人安全监测档案

放射科做好放射剂量监测,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务部。

二、职业暴露及时上报、处理

定期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检查,是否存在职业暴露未及时上报及处理的情况。

三、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体检

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体检,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若发现作业流程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上岗前对职工进行医院感染、职工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医院不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有关知识培训。

五、医务人员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1、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2、各临床医技部门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与禁忌相关的有害作业。

3、各临床医技部门应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

4、严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志。

六、积极进行整改

1、若发生职业危害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事件的发生原因和事件性质,估算事件的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害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篇14: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耐药性、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医疗安全。院内各级主管部门和临床科室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减少、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一、医院由专人负责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每月对各科室上报和兼职人员检查的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倾向,需要其他科室协调解决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院领导,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二、兼职人员应对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加强监测频率,以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效果。同时开展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医院部位感染率控制在10%以下,漏报率低于10%。

三、确诊的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经治医生应及时向主任报告,同时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医院办公室。

四、如发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院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立即报告院长和分管院长,并于12小时内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经查证发现医院有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因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上一篇:《愚溪诗序》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下一篇:党员新思想新作为心得